早期话剧: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序幕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从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进行详细探讨,分析其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发展历程1.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戏剧形式开始传入中国,如话剧、歌剧等。

戏剧创作开始从传统的戏曲向现代化转型。

代表人物有胡适、陈大悲等,他们的作品如《终身大事》、《幽灵塔》等,都具有强烈的现代化色彩。

2. 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代表人物有曹禺、丁西林等。

曹禺的《雷雨》、《日出》,巴金的《家》、《春》,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崭新面貌。

3. 20世纪40-60年代20世纪40-6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政治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紧密围绕政治主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如郭沫若的《白毛女》、老舍的《茶馆》,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4. 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多元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汪曾祺的《受戒》、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特点1.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深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关注民生疾苦,揭示社会矛盾。

2.人性的深度挖掘: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关注人性的复杂,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

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话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而现代话剧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

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和德国,话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戏剧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化的进程迅猛发展。

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和个人动态成为当时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因此,戏剧家开始尝试创作更加真实和具有现实意义的话剧作品。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舞台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话剧演出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20世纪初,欧洲的话剧蓬勃发展,形成了多个戏剧流派和学派。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话剧”注重描绘社会现实和剧本的文字,而德国的“表现主义话剧”则强调情感的表达和特殊的舞台技术。

这些话剧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后来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话剧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问题、人性冲突和思想深度。

20世纪中叶,美国的话剧开始崭露头角。

由于美国社会繁荣和多元文化的特点,美国的话剧呈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

在这个时期,一些伟大的话剧家如尤金·奥尼尔和阿瑟·米勒在美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了20世纪后期,话剧进入了一个更加多样化和开放的阶段。

传统的戏剧形式和技巧被打破,演出方式更加多样,并且开始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和舞蹈。

同时,话剧的题材也越来越广泛,从政治和历史到个人情感和家庭问题,涉及面更加广泛。

当代话剧的发展更加深入人心,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无论是在百老汇、伦敦西区还是其他地方,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话剧演出,吸引着大量观众。

而且,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话剧演出也可以通过电影和网络媒体进行传播,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优秀的话剧作品。

总的来说,话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化和创新。

从古代的戏剧形式到现代多元化的表演方式,话剧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展。

无论是在戏剧艺术上还是社会问题上,话剧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话剧: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序幕

早期话剧: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序幕

早期话剧: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序幕
刘方政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早期话剧是中国戏剧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序幕.它的生成并盛行是为了适应严峻的民族危难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形势的需要;以现实题材取代历史题材,以文化启蒙取代封建道德说教,以普通民众取代达官贵人、公子小姐,以通俗易懂的白话取代艰深晦涩的文言;功能作用依然如故,创作主体的情感淹没于政治激情的宣泄之中,人物形象缺乏个性化色彩.
【总页数】5页(P100-104)
【作者】刘方政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之序幕 [J], 谢龙
2.中国早期话剧的东方之路——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借鉴西方戏剧的曲折历程 [J], 黄爱华
3.从样板戏看中国戏剧现代化转型的探索 [J], 李妮娜
4.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20世纪中国戏剧回顾 [J], 董健
5.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20世纪中国戏剧回顾 [J], 董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此之前,中国的戏剧艺术主要以戏曲形式为主,而话剧是一种西方引进的新兴艺术形式。

首次引进国内的话剧演出可追溯到1896年的上海。

当时,一些西方传教士将欧洲的话剧作品引入中国,并在中国演出。

这种形式的创作和表演方式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的青睐,开始在中国流行。

早期的话剧演出主要以外国文化为基础,内容多为外国原作的翻译或改编。

最早的中国话剧作品《雷雨》诞生于1919年,由郭小亭创作,该剧以中国社会现实为题材,开创了中国话剧本土化的先河。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话剧表演和创作开始蓬勃发展。

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成为话剧的中心,各地的剧团开始纷纷成立。

上海话剧团成立于1925年,是中国第一支具有稳定演出规模的话剧团体。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中国的话剧进入了繁荣时期,创作和演出水平大幅提高。

许多知名作家、导演和演员加入话剧创作队伍,为中国话剧的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到了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话剧受到了政治的影响。

在此期间,话剧主题多为宣传党和政府的理念,内容偏向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对创作和表演形式也有一定限制。

尽管如此,中国的话剧在这一时期仍然有所发展。

上海话剧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大型剧团继续在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下推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中一些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体而言,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到本土化的过程,起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后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形式和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的话剧为后来中国话剧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古代的戏剧起源开始讲起。

古代的戏剧主要是舞台上的表演,通过舞蹈、肢体语言以及面具等来表达故事情节。

这种形式的戏剧在中国、希腊等地都有出现,并在不同的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话剧开始注重剧本的创作和演员的表演。

经典的文艺复兴戏剧,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西方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话剧开始出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话剧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形式,通过舞台设计、剧本结构的突破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方式,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

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戏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得话剧的表达更具深度和内涵。

20世纪中叶以后,话剧开始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话剧交流得以增加,各种新的剧种和剧风也得以发展。

这一时期的话剧作品更多样化,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如《狮子王》、《悲惨世界》等。

21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发展,话剧开始融入了更多的多媒体元素。

音乐、视频、灯光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话剧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剧作家也开始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通过话剧作品来反映现实和呼唤改变。

总体而言,话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的戏剧起源到现代多元化的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话剧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并成为了表达社会、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之一。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话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戏剧史上,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也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繁荣。

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之中。

西方戏剧艺术的引入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话剧的表演技巧和剧本创作方法,并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基础上。

最早的中国现代话剧作品可以追溯到1907年,由中国学生在日本上演的《雷雨》。

这部剧以其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引起了轰动。

此后,中国现代话剧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现代话剧作品相继问世,如郭沫若的《茶馆》、鲁迅的《药》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呈现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些剧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突破性,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政治的干预。

在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话剧被用作宣传和教育的工具。

许多话剧作品都被要求符合特定的政治标准,剧本和演出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

这导致了话剧创作的一定程度的停滞和僵化。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现代话剧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话剧创作逐渐恢复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许多新的剧作家和导演涌现出来,他们大胆地探索话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他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手法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剧作家和导演的努力,也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中国的观众越来越习惯于现代话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语言,对话剧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许多话剧演出在中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但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艺术表达的追求。

现代戏剧发展脉络

现代戏剧发展脉络

现代戏剧发展脉络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概述中国现代戏剧创作发展脉络萌芽发展阶段(1917-1927)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涌下,20世纪初年的新剧——文明戏产生了。

文明戏以写实的对话、动作代替传统戏曲的唱念做工,采用幕表制演出,并衍生出定型化的角色分配制,和为宣传鼓动而派生的“言论老生”演说,令时人耳目一新,但与成熟的话剧还有很大差距。

到五四运动前夕,以上海为中心的新剧运动呈全面衰落之势。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者们以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性思维方式和战斗精神,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严厉的审视和批判。

同时,他们翻译介绍各种外国戏剧理论和创作,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话剧文学。

其中,易卜生的写实主义备受推崇,一批问题剧和写实主义剧作应运而生。

1920年演出萧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爱美剧”运动的产生,“爱美剧”指“非营业”的戏剧,剧作家不受资本家操纵。

1921年成立的民众戏剧社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形成了现实主义戏剧的理论观点。

但真正重视舞台实践而成为“爱美的”戏剧运动柱石的是上海戏剧协社。

1923年,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废除男扮女装这一旧戏和文明新戏的非现代化、非现实主义的演出方式。

次年,由洪深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大获成功,这是中国首次严格按照欧美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戏剧。

从爱美剧的倡导到建立正规的导表演制度,中国现代话剧在戏剧的外部关系和艺术本体建设上双管齐下,基本摆脱了文明戏遗风困扰,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艺术形式。

在社会问题剧的模式之外,田汉、郭沫若、丁西林的话剧创作别具一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文学走向戏剧。

田汉倡导南国戏剧运动;郭沫若专注于历史题材创作,将具有戏剧性的古代人物融入现代思想框架;丁西林创作具有英国雅致幽默的喜剧。

1925年,一些留美学生试图发起一个爱尔兰文艺复兴式的国剧运动,但由于其主张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潮,因应者寥寥而很快沉寂。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一、早期话剧中国话剧起源于清末民初,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其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汪仲贤等人,他们通过引入西方戏剧的元素,创立了中国的早期话剧。

在那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新文化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话剧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文化革命,旨在推广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

在这个背景下,话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被用来宣传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当时,曹禺、郭沫若等人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话剧的经典代表。

三、抗战戏剧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用以鼓舞民众的士气和宣传抗日思想。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话剧作品,如《雷雨》、《日出》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建国后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话剧作品,如《茶馆》、《智取威虎山》等。

同时,中国话剧也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如尝试采用不同的舞台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等。

五、改革开放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话剧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话剧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如实验话剧、荒诞派话剧、肢体戏剧等。

同时,中国话剧也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戏剧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话剧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戏剧现代性之我见

中国戏剧现代性之我见

中国戏剧现代性之我见近代以来中国戏剧经历了几次大分化,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性成为其发展的巨大动力,20 世纪中国戏剧遭遇到亘古未有之变局,它由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变而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促使它不断发展变化的核心动力,也从其内部转移到它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与冲突。

在整个中国戏剧的八百年历史中,20世纪这一百年可能是戏剧发展变化最剧烈的100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现代戏曲的出现和现代戏曲的进一步完成,中国戏曲基本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

其中以49年前中国戏剧的发展最为突出1902—1917年,是中国戏剧改良和话剧草创期,这是中国戏剧弃旧图新,新旧交集的转折期。

1918—1935年,是京剧完全成熟和近代剧发展时期。

京剧开始由文人参与创作,新剧目层出不穷,文学质量提高;生旦艺术均衡,表现力增强,流派化成为一种发展模式。

21年四大名旦的出现,让京剧艺术到达顶峰。

1935-1949年,话剧艺术走向成熟,京剧和地方戏受挫。

一、思想启蒙和戏剧的现代性晚清年间,中国的文学领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或多或少地充塞着启蒙思想观念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于是,启蒙话语也开始成为中国现代戏剧新的时代特色之一。

著名京剧家汪笑侬有感于戊戌六君子被杀创作演出了《党人碑》,该剧于1901年首演于上海天仙茶园,成为中国第一部以戏剧形式声援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启蒙思想运动的艺术作品。

之后,出现了晚清中国思想启蒙的两个先行者,严复和梁启超。

由此开始,出现大批文人撰作的传奇、杂剧等具有启蒙思想内容的戏剧作品,表现出与古戏不同的思想艺术品格。

如吴梅《风洞山》、洪楝园《警黄钟》、湘灵子《轩亭冤》等。

在这个阶段,北京和上海分别成为南北两个中心,两地的报章杂志上,都相继刊载了一些宣传民主、自由、宪政以及鼓吹排满的剧作,这些具有启蒙意义的戏剧作品的大量出现,也就成为世纪初戏剧领域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启蒙话语对戏剧的影响,并不止于上述文人们的案头创作,它也逐渐波及到京剧和各地方戏的创作演出中。

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演进

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演进

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演进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演进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变革的过程。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当代的实验剧场,中国现代戏剧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

一、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戏剧的崛起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并提倡自由思想和个性解放。

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新式戏剧开始出现。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新戏剧”的概念。

他认为传统戏剧缺乏现实性和时代感,应该借鉴西方戏剧的形式和内容,创造出符合中国现代社会需求的戏剧形式。

二、话剧的兴起与传统戏曲的衰落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话剧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形式之一。

话剧以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吸引了大量观众。

著名作家鲁迅的《药》、《雷雨》等作品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与此同时,传统戏曲逐渐衰落。

传统戏曲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与现代社会脱节,观众的兴趣逐渐转向了新型戏剧形式。

然而,传统戏曲的精髓仍然被一些戏剧工作者所借鉴和发扬,形成了新的戏剧形式,如京剧、豫剧等。

三、戏剧改革与实验剧场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期。

戏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观众对于传统戏剧形式的审美疲劳也逐渐显现。

在这个时期,实验剧场开始兴起。

实验剧场以其突破传统戏剧形式的尝试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

导演谢晋的《茶馆》、张艺谋的《红高粱》等作品成为实验剧场的代表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四、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与挑战当前,中国现代戏剧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戏剧创作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

然而,中国现代戏剧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商业化的影响导致一些剧目过于商业化和浅薄化,缺乏深度和思考。

另一方面,政府审查对于戏剧创作的限制也成为制约戏剧发展的因素之一。

现代戏剧发展脉络

现代戏剧发展脉络

现代戏剧发展脉络现代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

以下是现代戏剧发展脉络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第一阶段:现代戏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在这一时期,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激发了戏剧家们对戏剧形式的创新与探索。

现实主义戏剧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强调真实性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主要代表作家有俄国的契诃夫和挟师夫,挪威的易卜生,德国的布莱希特等。

第二阶段:戏剧的表现主义与抒情主义(20世纪初-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一时期,战争与社会动荡让戏剧走向了压抑与悲观,表现主义戏剧开始兴起。

表现主义强调戏剧的表现手法,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扭曲的情感表达和符号化的舞台布景呈现内心的痛苦与思考。

同时,浪漫抒情主义的戏剧也开始兴起,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表达。

德国的斯特劳斯和尼古拉斯,英国的萧伯纳,爱尔兰的贝克特等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第三阶段:实验戏剧的崛起与现代主义(20世纪三四十年代-80年代)在这一时期,实验戏剧开始兴起,戏剧家们尝试新的形式与表达方式。

他们将意识流、噪音音乐、非线性叙事等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应用于戏剧创作中。

法国的荒诞剧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流派,代表包括贝克特和莫里哀。

此外,美国的欧尼尔和米勒以及英国的英国演员工程剧团等都为戏剧的实验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阶段:后现代戏剧的兴起(8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后现代戏剧开始兴起,强调戏剧的自我批判和反思。

戏剧家们开始关注身份、权力和性别等社会议题,并通过碎片化、非线性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呈现戏剧的复杂性。

英国的爱尔兰剧团、美国的顶级市、德国的言剧团等成为了后现代戏剧的先驱。

通过以上的阶段性划分,可以看出现代戏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从对现实的真实呈现到对内心的探索,再到对戏剧形式的实验与反思,现代戏剧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也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与时代的变迁。

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剧

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剧

三、三十年代戏剧文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本时期戏剧文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 方面的历史特点
(一)、阶级与阶级斗争意识的强化; 左翼剧作致力反映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的反抗 与出路,使戏剧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更为密切, 发展了戏剧文学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在二十年 代的戏剧文学中,剧作者们通过爱情、婚姻等题 材的描写,表达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社 会与人民的要求,形成“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 传统。
第一节 洪深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创作
一、生平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 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 作家、导演. 他出身于封建的书香门第,父亲洪 述祖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1913年因枪杀国民 党领袖的“宋教仁事件”,躲避于德国统治下的 青岛。当时洪深20岁。1918年父亲化名从日本 回国,被宋的儿子发现后逮捕,被绞死。当时 洪深26岁,正在美国留学,这次打击使他放弃 了实业救国的打算,并终生痛恨官场。
1、《五奎桥》:大旱之年,农民租来抽水机灌溉, 因五奎桥太低,船无法通过,要求拆掉五奎桥。 主角李全生。李全生是个坚定勇敢而警觉的青年 农民。在旱灾威胁下,他不信打醮求雨的迷信作 法,更反对风水保运的妄说,他旗帜鲜明地带领 村民同周乡绅斗争。 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江南农村抗旱为背景,反映 了农民与地主和官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 了封建剥削者的凶恶面目,歌颂了农民不畏强暴 的反抗精神。
(二)、民族斗争意识与爱国主义观念的进一步加强
从文明新戏开始,爱国主义在戏剧中就有突 出的表现。三十年代,当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向 战斗性、现实性进一步发展时,这种精神便带上 了新的时代特征。一九三一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占 东北后,左翼剧作中就出现了许多抗日救亡剧。 从不同生活侧面和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 救亡心声。这时期新出现的剧作家中,尤兢(丁 伶)在表现抗日斗争方面创作力最盛。 作品:《回声》《在关内过年》《夜光杯》《汉 奸的子孙》

田汉早期剧作与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

田汉早期剧作与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

田汉早期剧作与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洪宏[提要]田汉早期剧作为“五四”以来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初步形成了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基于“人的戏剧”审美本体的现实批判精神;第二,致力于话剧民族化实践,赋予舶来的现实主义话剧以民族审美诗情;第三,应和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话剧现实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步伐,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话剧探索迈出了最初的一步,确立了百年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所具有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兼容性等重要晶格。

[关键词]“人的戏剧”;现实批判;民族诗情;“现代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9)08—0170—08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四’以来中国现实主义话剧文学的三种叙事范式及其流变研究”(17ZWB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洪宏,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戏剧、中国电影。

江苏南京210023田汉早期的话剧创作长期被认为带有浓厚的浪漫、感伤、唯美色彩甚至颓废气息,贬之者曾斥之为小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思想倾向和艺术观念的产物。

田汉在转向左翼之际谈到“过去的南国”时也这样自指:“热情多于卓识,浪漫的倾向强于理性,想从地底下放出新兴阶级的光明而被小资产阶级的感伤的颓废的雾笼罩得太深T M[1](P185)O1980年代以后则多有从肯定的方面称之为田汉创作的重要特色和成就。

无论褒贬,这种指认可谓共识并在田汉研究中一以贯之,以致说起田汉的早期话剧,就会带出这种带有标签性质的看法。

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浪漫”、“感伤”、“唯美”等特征能否用以指称田汉早期的全部或大部分剧作?或者说,田汉早期剧作的主要特征是否就是如此?其二,一方面,田汉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上世纪二十年代领导的南国戏剧运动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影响,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现实主义又是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戏剧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基本共识。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戏剧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戏剧
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出色的剧作家。杰 出的物理学家。在他身上体现了科学与艺术思维的相反相成。
二、丁西林喜剧的特点:
1、创作出发点不是社会、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也不以惩恶扬善的伦 理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 并转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 是他的喜剧观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处女作《一只马蜂》。另一个 主要代表作《压迫》在抗日期间创作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早期剧作
早期话剧文学的最初成果是“社会问题剧” 1、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娜拉》创作《终身大事》,
开“社会问题剧”之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 一部话剧作品,拉开了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序幕。 2、陈大悲的《幽兰女士》从一个家庭着眼来分析社 会问题。 3、欧阳予倩在自己的剧作中,首创了中国轻松喜剧 形式.《泼妇》
2、丁西林剧中产生冲突的往往并不是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
而是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态度径庭的朋友、夫妻、母子等亲密的关系。
3、戏剧结构上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将剧中人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 由三人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衬或对峙,第三者起着结构 的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契机。
第一个十年戏剧创作
第六节 20年代的戏剧
一、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1、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成立了春柳社,是最早
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剧社。 主要成员有李叔同 ,他们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 三幕和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成的五幕剧《黑奴吁 天录》。 2、1910年底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 悲等优秀戏剧人才,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演 出所谓“天知派新剧”。
三、田汉早期戏剧的特色

中国早期话剧的东方之路——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借鉴西方戏剧的曲折历程

中国早期话剧的东方之路——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借鉴西方戏剧的曲折历程

中国早期话剧的东方之路——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借鉴西方
戏剧的曲折历程
黄爱华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中国早期话剧在其诞生之初走了一条"东方路线".日本在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扮演了"启蒙导师"的角色,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日本新派剧和新剧,是西方戏剧输入中国的"载体"和"介质".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派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方向,而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剧,则又拉近了与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距离.这就是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借鉴西方戏剧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总页数】7页(P95-101)
【作者】黄爱华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4
【相关文献】
1.早期话剧: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序幕 [J], 刘方政
2.20世纪西方对中国戏剧的借鉴 [J], 孙来法;梅晓娟
3.现代“大儒”戏剧缘——记第九届中国戏剧节首届“中国戏剧奖·优秀表演奖”获得者曾定国 [J], 罗鸣
4.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20世纪中国戏剧回顾 [J], 董健
5.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20世纪中国戏剧回顾 [J], 董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众戏剧社时期的《戏剧》杂志研究

民众戏剧社时期的《戏剧》杂志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民众戏剧社时期的《戏剧》杂志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70501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为引人注目。

戏剧家们所发表的舞台、化妆、演出经验等的言论,从客观上显示出他们对于民主自由平等的诉求。

如谈到戏院建筑显示出的公平:“穆莱的意思是要照梯形的,古塞以为可以造作半圆形,分为三层或两层。

罗兰以为都可以,只是每一个座位应该一样的好。

应该不分等级,一例平等。

”。

又如陆明悔谈到新剧时,也是从化妆、表演和唱腔唱词等角度衡量进步和有价值与否的:“你看:第一图(左)是从前《大闹嘉兴府》里的鲍士安,第二图(右)是《宏碧缘》里的鲍士安。

这两个脸谱比较起来,第二个比第一个的确像‘人’,就是戴的假发也近情理些。

……时髦戏中的打武,把从自口武戏中最不美观的‘翻筋斗’革除了,把不合情理的‘亮相’也减去了许多,这不能不算是他武戏的进步。

……从前的皮簧,一个字要转十几个腔,青衣的四句慢板,要唱上十几分钟,字眼完全听不清楚……现在所谓‘五音联弹’,‘九音联弹’等东西,的确与从前不同了,他们字多腔少,一句句像说话一样唱得很清楚,注重在教人听得懂,不耍许多花腔,词句虽然粗俗,而我觉得这种白话句子,比梅兰芳的《天女散花》中嵌了许多‘风花雪月’的词句有价值些。

”。

冰血在《十年来的回忆》一文中则痛陈旧剧、文明戏演出中迎合观众、流于俗套的一面,而声称自己“良心上终觉得很过意不去的。

”通过对这些戏剧实践操作规程上的良莠分辨,民众戏剧家们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诉求。

戏剧应该演得更像“人”,应该更写实,过去戏剧中沿袭下来的种种繁冗、华而不实的弊端应该彻底清除,在这些技巧上的要求背后,就是要还原戏剧描写现实人生的功能,通过对现实的表现去使民众得到精神的娱乐和感化,得到自省和启蒙。

第三,民众戏剧家们将启蒙精神的理念揉入《戏剧》的内容中,通过特别的栏。

沈泽民:《民众戏院的意义和目的》,《戏剧》第一卷第一期。

中国现代戏剧的兴起

中国现代戏剧的兴起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 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 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 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 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 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 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 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 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对中国的影响
• 20世纪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
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卜生的《 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最
具影响力的口号。
现代话剧诸体式的尝试
• • • • • • 南开新剧团《新村正》 胡适《终身大事》 汪仲贤《好儿子》 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 洪深《赵阎王》 田汉《获虎之夜》
文明新戏衰落阶段 辛亥革命后,随着革命形势转 入低潮,文明新戏开始走向衰落。 衰落原因 大多数的剧团上演的 剧目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商 业化色彩很重,趋于末流。
虽然文明新戏衰落了,但是它是中国戏剧由古典形态向现代 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若干经验 与教训。
二、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戏剧
文明新戏高潮阶段
国内新剧运动 1.春阳社 1907年,王钟声主持的通鉴学校用“春阳社” 的名义进行公演。 特点 改良京剧的色彩很浓,但采用了灯光、布景、分幕 制等现代话剧形式。 2.进行团 1910年底,任天知在上海发起组织了第一个职 业性新剧剧团——进行团,其戏剧演出将革命宣传视为首 要职责。 他们的《血蓑衣》、《黄金赤血》攻击封建统治,受到 广泛欢迎。 特点: 1、采用幕表制,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 2、实行角色分派制,将各种角色类型化,设有 言论派小生, 他们 常常脱离剧情进行即席讲演。 缺点 : 宣教的戏剧形式破坏了艺术完整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话剧以学生演剧( 89 10 19 — 9 6以上海 的教会学校演剧 为代表 ) , 以学生演剧 ( 96 9 8以南 始 又 1 1 -11
开的学校演剧为代表 ) , 终 中经春柳社 的国外业余 演剧和春 阳社 、 进化 团的国内业余 演剧 (9 7 9 3 、 10 —1 1 ) 新 剧职业化演 出的“ 中兴” 衰落 ” 1 1 —1 1 ) 前后经历了整整 2 与“ (9 3 96 , O年 的时 间 , 2 这 0年 正是传统戏 曲渐趋 式微与“ 四” 五 话剧创生之前的过渡阶段 。所谓 “ 渡” 既是指时 间的 , 是指戏 剧型态 的 : 论在对戏剧 过 , 更 无 功能 的认识及其实践上还是在戏剧文本 创作和 舞台演 出上抑或是 在观众 的成分构成 上 , 早期话 剧既 与传 统戏 曲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 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 既是 “ 四” 五 时期现代话 剧创生 的必要前 提和艺术 准备 , 又与标准 的话剧体式具有一定 的距离 。它所表现 出的文学价值和戏剧价 值并不 大( 剧本 的文学成就不高 ,
反封建的政治形势的需要 ; 以现 实题材取代历 史题材 , 以文化启蒙取代封建道德说教 , 以普通民众取代达官贵 人、 公子小姐 , 以通俗 易懂的白话取代艰深晦涩的文言; 功能作 用依 然如 故 , 创作 主体 的情感淹没 于政治激情
的 宣泄之 中, 物 形 象缺 乏 个性 化 色彩 。 人 关 键 词 : 期 话剧 ; 型 ; 蒙 ; 幕 早 转 启 序 中 图分 类 号 :I 9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 9 3 ( 0 6)4 0 0 — 5 10 - 89 2 0 0 — 10 0
Ea l o e n Dr m a:The Pr l g e t he ry M d r a oo u o t M o r ia i n o i e e The t e de n z to fCh n s ar
LI F n —h n U a g z e g
( c o l f i s a g a e irtr S h o o n eL n u g ,L eaue&J un lm,S a d n nv ri , i n2 00 ,P R Ch a Ch e t o rai s h n o gU i sy Jn 5 10 . . i ) e t a n
维普资讯
早期 话 剧 : 国戏 剧 现 代 转 型 的序幕 中
刘 方政
( 山东大学 文学 与新 闻传播学院 ,山东 济南 2 00 ) 5 10
摘 要 : 期 话剧 是 中 国戏剧 由传统 向现 代 转 型 的 序 幕 。 它 的 生成 并盛 行 是 为 了适 应 严 峻 的 民族 危 难 和反 帝 早
i pr lm adf dlm a ta t e t el e h t cl ujc m t r f d ti e os m e a s n u a s tht i .I r a s io a sb t a e。 e a e c sr n , i i e i m p c sr e t i ul h a m l ter ha d p w r l esn n h i c l casc hn s i e it u jc matr utr h i n o ef ro sa dtedf ut lsia C ieewt ra s cs be t t 。c l a c up i f l h l i e ul
Ab ta t:T ee ry mo e rmai h rlg et h r n omain o h n s he tefo ta i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r c h al d r d a ste p oo u ot eta s r t fC i e et ar r m rd t n o o
t d r iain. I me t h e n so h e o sc s sa d t e p lt a iu t n o e itn e t o mo en zto t es te d ma d fte s r u r e n h oii lstai frssa c o i i c o
e lg tn n 。od n r e p ea d te e i n e sa d b ev r a u a h n s . Isf cin i t lte nih e me t r i ayp o l n h a l u d rtn a l en c l C i e e t u to ssi h s y r l s me b tt efei g fp a wr hsa eb re n t eo tesf rp lt a a so . T e rlsi h r— a u h e l so ly i t r u d i h u lt o oi c p in n g i il s h oe n t ed a ma as a k t ero e s n iis ol c h i wn p ro a te . l l K e r s:e l d r rma;ta so ain;e l h e me t rl g e y wo d r a y mo e d a n r n fr to m n i tn n ;p oo u g
收 稿 日期 : 06— 3 1 2 0 0 —3
作者简 介 : 刘方政( 9 2 ), , 16 一 男 山东莱西人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 院教授 , 文学博士 , 研究方向为戏剧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