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呼兰河传》内容第一章一共有九节,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
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写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
第二章一共五节,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第一节写“跳大神”;第二节写七月十五鬼节的河灯;第三节写台子戏;第四节写庙会;第五节小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预备的。
开头的两章以介绍为主,所占的篇幅超过了全书的四分之一,与后面的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叙述的中心也不怎么明确,看起来与散文没有多少区别。
第三章主要写祖父与祖母。
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
第五节主要写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主要交待结局。
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分别叙述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之间没有多少必然的关联。
通过发生在呼兰河小城的一个大院及叙述者“我”把各个故事串联起来,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
不谈《呼兰河传》的思想、语言、及其它的艺术手法,单就其故事结构而言,它似乎还不够完美。
《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场》一样,在结构安排上还有不少欠缺。
总的来说,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呈现以下几种心理:一.迷信愚昧,二.自私,自顾自,三.冷漠麻木不仁,四.“看客”心理,喜欢看热闹,说东道西,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谈资,幸灾乐祸。
全书由七章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2章)细腻地展现了小城风情,诸如跳小说虽无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但又确确实实为我们塑造了四个经典的人物,即慈爱的祖父、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伯和坚忍的冯歪嘴子。
学术界一直关注的是祖父、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目前还没有人专门论述有二伯。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呼兰河传,是一部由萨班贝尔撰写的长篇小说,以描写中国东北农村生活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艰辛生活。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姐妹和他们的家庭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命运故事。
故事开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呼兰河畔的一个小村庄。
姐姐阿莲和妹妹阿荣是这个小村庄里的两个普通农家女孩,她们的父亲是一名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则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妇。
姐妹俩在家里排行老二和老三,她们的生活虽然贫困,却也充满了乐趣和温馨。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政策调整,呼兰河畔的村庄也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农村改革的大潮中,阿莲和阿荣的家庭也被卷入了其中。
姐妹俩的父亲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开始积极参与农村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而母亲也成为了合作社的一名兢兢业业的女性领袖。
在这一时期,阿莲和阿荣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阿莲在与一名知识青年的婚姻中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而又善良的女性;而阿荣则在与一个年轻农民的爱情中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而又乐观的女性。
随着时光的推移,姐妹俩的家庭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故和考验。
然而,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变故和考验中,阿莲和阿荣的家庭变得更加坚强和团结,姐妹俩也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最终,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呼兰河畔的村庄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阿莲和阿荣的家庭也在这一次次的机遇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了村庄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姐妹俩的命运故事,展现了中国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艰辛生活,讴歌了中国农民在大时代变革中的顽强和坚韧。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是一部值得人们深思和传颂的优秀作品。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简介导语:呼兰河传简介(一)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童年故事。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说。
呼兰河传简介(二)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禽兽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
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可却没一个愿意。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的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
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
呼兰河传简介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简介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是鲁迅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描写中国东北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疾苦与奋斗。
小说以呼兰河为象征,通过对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小说以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为主线,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困苦生活。
作者通过对农民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辛劳与贫困。
在小说中,农民们为了生计艰难地耕种土地,他们的生活贫困,甚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小说中还描写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命运,他们受尽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小说中还描写了农民的奋斗与抗争。
作者通过对农民的斗争历程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在小说中,农民们不甘受压迫,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
他们有的参加农民运动,有的参加革命斗争,有的进行暗中抵抗。
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地进行斗争和抗争。
通过对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呼兰河传》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作者通过小说,揭露了
封建统治下农民的疾苦和奋斗,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的不满。
小说以呼兰河为象征,呼唤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呼吁改变封建社会的不公。
总的来说,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疾苦与奋斗。
小说以呼兰河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通过这部小说,作者呼吁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呼吁改变封建社会的不公。
阅读积累|《呼兰河传》内容简介+精彩片段+读后感_
4、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
5、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上霜了。
6、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7、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8、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
9、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
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
10、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
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11、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
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
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
12、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头,冲了人家里满满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晴了,被太阳一晒,出来很多蚊子飞到附近的人家去。
13、若是一个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质度更纯了,水分完全被蒸发走了,那里边的泥,又粘又黑,比粥锅糊,比糨糊还粘。
好像炼胶的大锅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哪怕苍蝇蚊子从那里一飞也要粘住的。
14、车夫从泥坑爬出来,弄得和个小鬼似的,满脸泥污,而后再从泥中往外挖掘他的马,不料那马已经倒在泥污之中了,这时候有些过路的人,也就走上前来,帮忙施救。
15、看了这样可怜的景象,附近的人们跑回家去,取了绳索,拿了绞锥。
用绳子把马捆了起来,用绞锥从下边掘着。
人们喊着号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桥梁似的,把马抬出来了。
中学课外名著导读:《呼兰河传》重要知识点分类详解
中学课外名著导读:《呼兰河传》重要知识点分类详解一、写作背景:《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二、内容简介:《呼兰河传》是萧红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以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
呼兰河城不是安详宁静的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和愚昧,荒凉的土地上弥漫着痛苦和绝望。
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
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书中龟爱的祖父、后花园的动植物是萧红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抹色是她灵魂的慰藉和生命的源泉。
《呼兰河传》在创作寬,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电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就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虽然写人物,但是没有主角;虽然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文七个章节,看似各自独立却又俨然一体。
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评价她的艺术成就时说:“它是一篇叙事诗,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就像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晩,听萧红娓娓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
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依然美丽得动人。
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七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这部作品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永久的魅力。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散文化的笔调,写出了她的故乡呼兰河以及她童年时代的生活和感受。
全书以“我”的视角展开,描绘了呼兰河小城的自然风光、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作品中,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们的善良和坚韧也让人感动和敬佩。
此外,《呼兰河传》还展现了萧红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呼兰河小城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同时也表达了她对故乡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关爱。
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也让读者深受感染。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萧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东北小城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由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呼兰河传》的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并谈谈它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背景《呼兰河传》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东北地区,背景是一片贫瘠的边远农村。
这个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社会饱受战火蹂躏和民不聊生的困境。
小说描绘了在这个特殊背景下,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命运。
二、主要人物《呼兰河传》以农民家庭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鲜活形象的人物。
其中,主要人物有:1. 呼兰河:男主角,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他常年奔波劳作,与妻子子秀一起艰难度日。
2. 子秀:呼兰河的妻子,勤勉善良,经营着家庭的琐事,是一个操劳的农村妇女。
3. 三眼神娃:呼兰河和子秀的儿子,聪明伶俐,有一双独特的眼睛,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
三、情节《呼兰河传》通过呼兰河一家的生活,展现了普通农民在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逼真地再现了农村的苦难生活。
故事从呼兰河一家的贫穷生活开始,呼兰河每天劳作,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然而,他们经历了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种种困难,但他们坚守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特别是三眼神娃,他的独特眼睛赋予了他超凡的洞察力,让他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不断扩大占领区域,农村被战乱蹂躏。
呼兰河一家因为无法忍受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参与了抵抗斗争。
小说以震撼人心的描述,展现了农民的英勇和顽强,同时也展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痛和无奈。
四、《呼兰河传》的意义《呼兰河传》以其真实、深刻的描写,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它不仅是一部表现真实社会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思考的作品。
这部小说揭示了农民在困境中的抗争和希望,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展示了农民作为社会基石的重要地位,以及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
呼兰河传简介100字
呼兰河传简介100字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为三个世代,讲述了从清末到 20世纪30年代,一个名叫「呼兰河」的地方发生的故事。
小说描写了一个凄凉却充满人情的土地,记录了三代人在困苦中挣扎、追求幸福的人生轨迹。
小说以平凡人物展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心境变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版《李尔王》”、“萧红的雕塑之作”。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2《呼兰河传》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呼兰河传的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的内容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以中国东北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由萧红创作,小说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线,通过呼兰河畔的一家农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命运沉浮和情感纠葛,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实的生活写照,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呼兰的女孩,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
在呼兰的成长过程中,她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成长,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挣扎。
然而,尽管生活对她来说并不容易,她却一直坚韧地追求着自己内心中的美好和幸福。
在小说中,呼兰的形象成为了中国农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坚强和执着感染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小说通过呼兰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和农民的命运遭遇。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农村社会的变迁,展现了农民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同时,小说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道德困境,以及农民在这种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和人性光辉。
除了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说还通过呼兰的成长故事,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在小说中,呼兰经历了家庭的破裂、爱情的抉择、个人命运的挣扎,她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和人生百态。
通过呼兰的故事,小说不仅展现了农村社会的风貌,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引起了读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真实生活写照的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风貌和农民的命运遭遇,同时也引发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实的生活写照,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探讨人性的复杂具有重要的意义。
呼兰河传手抄报内容资料
呼兰河传手抄报内容资料一、作品概述《呼兰河传》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内容简介《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三、经典句段1、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
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
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3、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4、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
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
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读呼兰河传后的思考题
读呼兰河传后的思考题摘要:一、引言二、呼兰河传的内容简介三、对呼兰河传的思考与评价1.作品的主题思想2.文学价值3.社会影响四、呼兰河传的现实意义五、结论正文:【引言】《呼兰河传》是我国著名作家萧红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作者童年时代在呼兰河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思考与评价,探讨其主题思想、文学价值、社会影响以及现实意义。
【呼兰河传的内容简介】《呼兰河传》以作者的视角,讲述了20 世纪初的呼兰河畔,一个小镇上的人们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和沉沦。
作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当时我国农村生活的艰辛和沉重,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对呼兰河传的思考与评价】1.作品的主题思想《呼兰河传》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通过讲述人物命运的变迁,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
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于揭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呼唤民众觉醒,追求自由与解放。
2.文学价值《呼兰河传》以独特的自传体形式,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在细腻的描绘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剖析入微,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社会影响《呼兰河传》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品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同时,《呼兰河传》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呼兰河传的现实意义】《呼兰河传》虽然描绘的是20 世纪初的农村生活,但其中所揭示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恶等问题,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以此为鉴,继续反思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关注人性中的善恶,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结论】《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呼兰河传的前100页批注
呼兰河传的前100页批注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呼兰河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呼兰河传的内容概述
3.呼兰河传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4.呼兰河传的批评与争议
5.总结
正文
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 20 世纪30 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生活百态。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呼兰河传通过生动真实的笔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呼兰河传的内容概述如下:小说的前两章主要介绍了呼兰河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包括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卖豆芽的女疯子、染缸房里的故事等。
第三章至第五章则分别叙述了祖父与祖母、我家的荒凉以及小团圆媳妇之死等故事。
第六章至第七章分别讲述了有二伯的故事和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则交待了结局。
呼兰河传的文学价值和影响深远。
作品通过生动真实的笔触描绘出东北小城的生活百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同时,呼兰河传在结构安排上也有欠缺,与萧红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场》一样,在故事结构的完整性上还有待提高。
尽管如此,呼兰河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仍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呼兰河传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评论家们普遍认为,作品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东北小城的生活百态,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黑暗面,展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同时,也有批评家指出,呼兰河传在结构安排上存在欠缺,如故事之间的关联不够紧密,叙述的中心不够明确等。
总之,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代表作,它以她细腻、诗意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种种生活。
在这部小说中,萧红通过童年的视角,生动地呈现了她的家乡和那个时代的生活。
书中的故事饱含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无奈和艰辛。
萧红用她独特的写作风格,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对呼兰河四季美景的描绘。
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描绘得如诗如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东北小城。
此外,小说中还生动地描绘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东北地区的独特文化,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人物塑造上,萧红以真实自然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立体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了深入的挖掘。
整部小说充满了诗意和抒情色彩,萧红用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情感和诗意的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自然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视角。
九年级语文呼兰河传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故事梗概 • 主题分析 • 人物形象分析 • 文学手法分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描绘东北小镇呼 兰河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萧红 的视角,展现了小镇居民的生活
状态和风土人情。
作品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描绘 小镇的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和风 俗习惯,展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
小说中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人 性的探讨,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 和社会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
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文学 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 也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手
法。
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呼兰河传》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 过阅读和讨论该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
《呼兰河传》作为一部乡土文学作品,其细腻描绘的乡土 风情和人物形象,激发了更多作家对乡土文学的关注和创 作。
对女性文学的贡献
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在《呼兰河传》中以女性视角描 绘生活,对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启发了更多 女性作家的创作。
读者对作品的评价
情感共鸣
许多读者在阅读《呼兰河传》后,对作品中描述的人物和情感产生 了共鸣,感受到了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生活哲理。
人物之间的关系
01
萧红与祖父之间有着深厚的祖孙 情谊,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关爱 。祖父的慈爱与教诲对萧红的人 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在呼兰河城中,萧红与其他人物 如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 等都有一定的交集,展现了呼兰 河城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人物塑造的手法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每个人 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以及内心世 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呼兰河传》主要内容《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
以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呼兰河传》主要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
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
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
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
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文档1. 引言《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自1935年起写成,于1937年发表,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档将对《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并分析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小说概述2.1 内容简介《呼兰河传》以1930年代中国东北一个偏远小镇的农村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纷争、矛盾和命运之间的交织。
小说主要围绕着主人公呼兰河的成长经历展开,揭示了农村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抗争。
通过对女性家庭地位的描写,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和剥削。
2.2 人物角色《呼兰河传》中的主要人物包括:- 呼兰河:小说的主人公,聪明而坚强的农村女孩,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生活和求学,并最终成为一名教师。
- 呼延寿:呼兰河的父亲,一个顽固保守的农民,对女性地位保持旧观念。
- 呼延灿:呼兰河的哥哥,放荡不羁,对女性虐待和剥削。
- 呼兰兰:呼兰河的母亲,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忍受了家庭暴力和不公平待遇。
3. 文学价值3.1 反映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呼兰河传》通过对女性地位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小说中的呼兰河通过艰苦的努力,逐渐战胜了封建社会的束缚,成为独立自主的女性。
她的经历唤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和封建观念的反思,引发了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3.2 批判封建礼教与封建观念小说中呼兰河一家的命运是封建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悲剧,尤其是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家族的压迫。
作者萧红通过对这一家庭的描写,不仅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的愚昧,也呼吁读者反思自己对性别平等的看法和偏见。
3.3 揭示农村女性的命运和抗争《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农村女性的命运和抗争,展现了她们艰难的生活。
小说中的呼兰河展现出了乐观、坚强和独立的人格,她不仅要面对家庭困境,还要应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
她的故事激励着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女性,让她们看到希望和力量。
4. 结论《呼兰河传》是一部揭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和抗争的杰出文学作品。
呼兰河传简介ppt
呼兰河传简介概述《呼兰河传》是由中国作家萧红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20世纪初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刻画了当时东北农村的生活和人民的命运,展现了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因素的交织。
作品以其深入的刻画和强烈的感染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内容概述《呼兰河传》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主人公孙呼兰展开,通过她的成长和经历,揭示了东北农村的种种现实。
小说从孙呼兰的童年开始,以她的视角叙述,呈现了农村儿童艰苦的生活条件、土地改革和抗日战争的背景,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
小说通过孙呼兰的身世、婚姻、家庭和职业等方面的经历,描绘了一个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奋斗、挣扎的形象。
文学价值《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首先,小说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
作者以生动细腻的语言刻画了各种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东北农村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其次,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矛盾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影响和评价《呼兰河传》出版后反响热烈,广受读者喜爱,并获得多个文学奖项。
该小说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是萧红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许多学者研究和评价了该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意义。
《呼兰河传》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结语《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农村社会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它让读者深入了解了20世纪初东北农村的生活和人民的命运,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呼荷兰传简介和读后感
呼荷兰传简介和读后感简介:《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读后感:《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回忆性记录小说。
在我读起来看,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淡淡的感伤在人们的心头弥漫而开。
所以,这部作品有许多声望很高的艺术家来赞美这部书的精妙和价值。
因此,我为自己买到了一本好书所高兴。
我也推荐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这本书。
自从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还要有一种自由。
就像故事中的“我”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早早地起床,天黑就香香地睡觉,从小无拘无束,就像小猴在森林里蹦跳,就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这就是自由,也是一种快乐。
在这个村里,并不是一切都安详宁静,并不是所有人都淳朴向上,还有一些品质恶劣的人在影响着质朴的农民,让他们也变得自私自利,久而久之——村里有一个大坑,别人都不肯去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点钱财;而这个坑,害死了多少人?就连鸡、鸭、牛、羊它都不肯放过,都要结束他们的生命。
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住在一间房子里,墙经过风吹雨打,而破了个洞,兄弟两人推推搡搡,都不想修破洞。
哥哥对弟弟说:“弟弟,你去修吧,哥哥太累了。
“弟弟又回答哥哥:“哥哥,你去修吧,我还小。
”事情过去了一个多月,他们两兄弟谁也不肯去墙上补洞。
终于有一天,房子撑不住了,刹那间,房屋轰轰地倒塌了。
哥哥和弟弟没了住处,这才都后悔万分。
你想想,仅仅是一个洞就会带来这么严重的结果。
可是他们后悔也晚了,其实,他们只要齐心协力,一会儿工夫就可以让房子焕然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内容第一章一共有九节,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
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写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
这些都不是是单纯地写介绍呼兰河的地理,而是以地理为纲逐一介绍,反映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对王安忆的《长恨歌》的影响。
不同的是《长恨歌》各小节都加了标题,并单纯地介绍一种事物,而《呼兰河传》没有这么做。
第二章一共五节,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第一节写“跳大神”;第二节写七月十五鬼节的河灯;第三节写台子戏;第四节写庙会;第五节小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预备的。
开头的两章以介绍为主,所占的篇幅超过了全书的四分之一,与后面的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叙述的中心也不怎么明确,看起来与散文没有多少区别。
第三章主要写祖父与祖母。
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
第五节主要写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主要交待结局。
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分别叙述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之间没有多少必然的关联。
通过发生在呼兰河小城的一个大院及叙述者“我”把各个故事串联起来,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
不谈《呼兰河传》的思想、语言、及其它的艺术手法,单就其故事结构而言,它似乎还不够完美。
《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场》一样,在结构安排上还有不少欠缺。
总的来说,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呈现以下几种心理:一.迷信愚昧,二.自私,自顾自,三.冷漠麻木不仁,四.“看客”心理,喜欢看热闹,说东道西,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谈资,幸灾乐祸。
全书由七章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2章)细腻地展现了小城风情,诸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八娘娘庙大会,跳秧歌等;第二部分(3、4章)诗意地抒写了“我”、祖父和后花园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5、6、7章)生动地描述了小城的故事——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的故事。
但是,作品各部分、各章节、各人物之间似乎无必然联系。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以情贯穿全篇,是一部典型的“三无小说”,即无主要人物,无连贯情节,无确定主题。
萧红自己也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1]《呼兰河传》是萧红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正如矛盾在序中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
小说虽无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但又确确实实为我们塑造了四个经典的人物,即慈爱的祖父、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伯和坚忍的冯歪嘴子。
学术界一直关注的是祖父、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目前还没有人专门论述有二伯。
有二伯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古怪的性格形象,绝不亚于鲁迅笔下的阿Q。
《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形象分析萧红,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廼莹,“萧红”系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多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的小说自有一种东北特色的豪气,又多添一份女性的情致,因此很耐看。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
在《小城三月》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聆听到一个东方女性悲惋的哀歌,一个叫做翠姨的女子热烈而哀怨的情感贯穿全文。
在三月的微风里,这个平凡的女子静悄悄的死去。
对于这样一个处在新旧礼数之中的一个被新思想熏染的传统型的少女,她的命运到底是有希望的好,还是没有希望的好,或者说哪一种情更为悲剧?正如鲁迅的关于铁屋子的思考:对于没有希望的民众,不去唤醒他们,固然可以让他们蒙昧地死去,不必背负心理的痛苦,但面对希望,还是有唤醒他们的责任。
那么,在旧礼教的中国,翠姨的命运到底有没有希望呢?这也许有,但她的境遇却注定这是多么渺茫的一种奢望。
首先,小说尾声给了一点亮光,“我”母亲在翠姨死后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
”但翠姨的悲剧不在于嫁与不嫁,她的悲剧在于她认识了一个有文字、文明的一种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在当时只是一个如试管中的胚胎,微动而脆弱。
这个世界让她对原有的她脱胎出来的世界绝望。
而她更大的悲剧是她深爱着这个她不属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而且爱上了她不能爱的人。
可以想象,不嫁人的翠姨仍然要死!其次,翠姨的性格直接导致了她的失望。
她腼腆、柔弱、纯情,她没有去反抗与争取的能力与勇气,她只能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她的希望。
翠姨的世界是万分复杂的,过分的复杂让她的选择没有空间。
翠姨的爱是一种没有成功希望的冒险,相比于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她的爱更不能为世人所容,因为她与“表哥”是姨与侄的关系。
她没有曹七巧那么蒙昧,所以她不愿只求得一个嫁或不嫁的结果。
嫁,他不能成为曹七巧。
如果她要活下去,又必然得成为另一个曹七巧。
不嫁,她的世界是空的,她的生命在真空中是不能存活的。
所以,她无需于此加以选择。
她也没有曹七巧的心力,曹七巧最起码能孤身去同周围的人拼打,尽管为了存活而失去了原本的心灵。
翠姨的美丽恰在于此,她不做曹七巧,所以悲剧美让她如同圣母,没有曹七巧的庸俗。
曹七巧的悲剧是一直庸俗下去,而翠姨的悲剧是她选择了文明:文明的世界,文明的思想,文明的生命,文明的爱情。
翠姨的悲剧美尤其在于传统之外有一点新化。
如果她是传统的,她不过腼腆,贤淑;如果她完全新化,她也就会热烈、坚强。
但她在新旧之间,为我们显示了一种既贤淑又聪慧,既腼腆又充满向望,既柔弱又不无勇气的激情少女情致。
正如小说末尾,那马车再也驮不动美丽的甚至圣洁的翠姨了。
在文明与传统夹缝里生存的翠姨,她选择的悲剧的命运其实就是最幸福的了。
正如她所说:“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萧红与《王阿嫂的死》《王阿嫂的死》是萧红早期的作品之一,写于1933年5月21日,收录在《跋涉集》中,篇幅极短,场景也不是很大。
但是,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意义是极为深刻的,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是其乡土小说中成功的篇章之一,全文共分为六节,写的是有孕在身的“王阿嫂”因失去丈夫过度悲伤、劳累,在休息时被“张地主”踢中肚子而早产后失血过多而死,新生儿也随即死去的悲惨故事。
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
通过“王阿嫂”这一悲剧形象,展现出受地主阶级无情压迫、剥削的农民艰难度日的情况,并且通过写“王阿嫂的死”来控诉封建统治阶级吃人的残酷本质。
“王阿嫂”,一个身怀六甲的女人,“什么活计都做过,”地主们从不管农民的死活,时时刻刻变着法儿的剥削他们。
“家家都从房檐上把茄子解下来,送到地主的收藏室去,”他们自己冬天吃的却是“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连一片干菜也不曾进过嘴。
”农民们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掌控,更不消说别的了。
萧红些这类题材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生于地主家庭的她,耳濡目染,自然会明白这其中的苦。
难得她有这样的出生却懂得反抗,懂得争取自由,否则,她也只是千千万万个牺牲品中的一个,陷入封建家长的摆弄之中。
尽管后来萧红的生生活道路布满荆棘,但总好过被别人支配一辈子,她离家私奔体现了莫大的勇气,在那样的情况下都不屈服,这是她的性格所在。
正因为如此,萧红的小说大多都是以农村为背景并且隐含着浓烈的悲剧味道。
她没有写农民与地主的正面斗争,或者说没有斗争,只有压迫与被压迫;也没有写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写一系列麻木的过着自己生活,一代一代重复着相同悲剧的,却没有想过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命运,依旧如蝼蚁般苟活着的愚昧的农民形象来表现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农民身心备受摧残,无力抗争,也不想抗争,连死亡都不能唤醒他们的灵魂的真实情况。
“王大哥”的死,没有换来村民对地主的不满与反抗,不知情的妇人们甚至还说“总是张老爷子,有多么慈心;什么事情,张老爷子,都是帮忙的。
”对“张老爷子”感恩戴德,这是多么讽刺,多么可笑的场面,形成的强大的反差,自然会对读者的心灵产生冲击。
当然,文中也不乏人性的闪光点,不管是处于真心还是假意,总归又善良和美丽的一面,也是一点小小的慰藉。
“竹三爷”对“小环”的怜悯,“李愣三”对“王阿嫂”暗中的关心,“王妹子”对“王阿嫂”的照顾等等。
虽然这些人同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同样的卑微,但对于比自己更弱小,更卑微的人他们还是存有一丝怜悯之心,这是同为下位者的惺惺相惜。
即使不能名正言顺的给与帮助,总还是会在暗地里相互扶持。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味出尽管萧红写的这些小说都以悲剧为总格调,以农民阶级的落后、愚昧为出发点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丑陋面貌,但是,总会有人性的美贯穿在一些细节上,说明她本人虽痛心于农民阶级的愚昧,却一直坚信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只要人性未被扼杀,这个民族迟早会兴盛。
再者,从作者的创作方法上来说,本文采用的是顺叙、插叙的手法。
先写“王阿嫂”在其丈夫过世后独自支撑整个家的艰苦生活,再插入“王大哥”惨死的原因和过程,最后回到“现在”写”王阿嫂之死”。
这样设计更加突出“王阿嫂”的悲剧性。
“王阿嫂”是封建礼教调教出来的产物,“女以夫为天”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在得知“王大哥”被“张地主”烧死后,她失去了理智,啕天大哭,声音“凄惨泌血”,连听的人都免不得被这“滴血的声音诱惑得哭了”,“王阿嫂”哭的不仅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哭诉自己坎坷的命运。
一个弱女子,在封建农耕社会若失去了男子的依靠,就根本无法活下去,而“王阿嫂”却只能咬着牙苦干,养活自己和“小环”。
因为她们无人可靠,等待她们的只有永无止尽的劳动。
萧红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因此她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笼罩在中国农民头上的阴云有多厚,更加迫切的局的解放、改革的重要性,从而用文字表现出来的震撼力也大大加强,文章的深度自然而然也就的到提升。
另外,作者的比喻手法、细节描写运用的相当的不错。
比喻例如,把“茄子”比成“紫色的铃铛”十分新鲜、恰当;把“王阿嫂”比成“一条瘦龙”,不仅贴切,更突出其瘦骨嶙峋的身板;把她的“悲哀”比成“沉淀了的淀粉,”沉重的厉害,浓厚的不可分解;把“张地主”比成一只“阴毒的老鹰,”使“张老爷”丑陋、残暴的一面表现淋漓尽致,是典型的剥削者的形象,令人厌恶、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