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故事梗概,欢迎阅读。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篇1
严寒降临了呼兰河。呼兰河是一个僻远、热闹却并不怎样繁华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交叉的十字街是小城商铺的精华地。没有大城市的竞争,也没有农村的劳碌,它显得悠闲而又庸懒。呼兰河人"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生活".
再次要的街还有两条,其中一条坐落着一个"大泥坑",附近的人家吃它的苦头,常有一些骡马猪等牲畜、甚至小孩落下,有的淹死了。可居民都只是帮忙拽出和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尽管填坑并不难,但没有人去填,只是消遣一些这坑的流言消息。
许多百姓人家过着卑琐普通的生活,有的并不顺心,却依旧一日日过着实际生活。
又到了县城呼兰镇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能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我在后花园找到了自由自在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是一部描写东北小城呼兰河平凡生活的小说。第一章分为九节,主要描述呼兰河的生活。其中,第一节引出呼兰河,第二节是关于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是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和第五节则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是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是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了火烧云,最后一节总结了呼兰河的四季。
第二章共有五节,主要描述呼兰河的精神“盛举”,反映了当地人的精神面貌。其中,第一节讲述了“跳大神”,第二节是七月十五鬼节的河灯,第三节是台子戏,第四节是庙会,最后一节小结了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只有跳秧歌是为活人预备的。然而,这两章在结构上与后面的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叙述的中心也不够明确,使得整本书看起来与散文相似。
第三章主要写祖父和祖母的故事,第四章则从各个方面描述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则是关于小团圆媳妇之死的,第六章则讲述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则是磨房里“XXX嘴子”一家的故事。最后,尾声交待了结局。
整本书中,每章都讲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它们之间没有多少必然的关联。通过发生在呼兰河小城的一个大院及叙述者“我”把各个故事串联起来,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然而,就故事结构而言,这本书似乎还不够完美。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呈现以下几种心理:迷信愚昧、自私自顾自、冷漠麻木不仁、喜欢看热闹的“看客”心理。
全书共分为七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章)
生动地展现了小城的风情,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八娘娘庙大会、跳秧歌等。第二部分(3、4章)诗意地抒
写了“我”、祖父和后花园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5、6、7章)生动地描述了小城的故事,包括小团圆媳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呼兰河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经典之作。小说以东北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呼兰河畔一个贫苦农
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痛苦生活。作
品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揭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和压迫,
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呼兰河畔的一个农民家庭展开,主要讲
述了农民家庭的生活遭遇和命运变迁。小说以主人公农民老头子的
视角,描绘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困苦生活。老头子的家庭贫困,
生活艰辛,儿女们的命运多舛,生活状况一度陷入绝境。小说通过
这个家庭的遭遇,展现了当时农民的命运悲剧,以及封建社会对农
民的压迫和剥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农民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封建
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痛苦。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揭
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和压迫,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揭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和压迫,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小说还通过对农民的命运变迁的展现,表现了农民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农民们的
生活命运多舛,他们时而受到命运的摧残,时而又在绝境中挣扎求存。小说通过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之情,
也表现了农民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通过对农民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
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痛苦。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揭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和压迫,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通过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之情,也表
呼兰河传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内容
第一章一共有九节,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写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
第二章一共五节,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第一节写“跳大神”;第二节写七月十五鬼节的河灯;第三节写台子戏;第四节写庙会;第五节小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预备的。
开头的两章以介绍为主,所占的篇幅超过了全书的四分之一,与后面的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叙述的中心也不怎么明确,看起来与散文没有多少区别。
第三章主要写祖父与祖母。
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
第五节主要写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主要交待结局。
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分别叙述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之间没有多少必然的关联。通过发生在呼兰河小城的一个大院及叙述者“我”把各个故事串联起来,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不谈《呼兰河传》的思想、语言、及其它的
艺术手法,单就其故事结构而言,它似乎还不够完美。《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场》一样,在结构安排上还有不少欠缺。
总的来说,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呈现以下几种心理:
一.迷信愚昧,二.自私,自顾自,三.冷漠麻木不仁,四.“看客”心理,喜欢看热闹,说东道西,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谈资,幸灾乐祸。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是一部描写中国东北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萧红。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农民在社会动荡中的坚韧与顽强。
故事的主人公是呼兰河畔的农民家庭,他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塑造,展现了他们在生活中的坚韧与顽强。父亲是一个固执而勤劳的农民,母亲是一个善良而坚强的妇女,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故事情节围绕着家庭成员的生活展开,通过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交流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在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农民家庭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些困难和挑战中坚持不懈地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努力。
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农村社会风俗和习惯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朴实和真诚。在这个家庭中,人们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团结和温暖。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
望。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命运的安排,展现了他们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和收获。尽管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最终取得了幸福和美好生活。
通过对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农民在社会动荡中的坚韧与顽强,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部小说不仅是对农民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是一部由萨班贝尔撰写的长篇小说,以描写中国东北农村生活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艰辛生活。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姐妹和他们的家庭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命运故事。
故事开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呼兰河畔的一个小村庄。姐姐阿莲和妹妹阿荣是这个小村庄里的两个普通农家女孩,她们的父亲是一名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则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妇。姐妹俩在家里排行老二和老三,她们的生活虽然贫困,却也充满了乐趣和温馨。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政策调整,呼兰河畔的村庄也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村改革的大潮中,阿莲和阿荣的家庭也被卷入了其中。姐妹俩的父亲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开始积极参与农村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而母亲也成为了合作社的一名兢兢业业的女性领袖。
在这一时期,阿莲和阿荣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阿莲在与一名知识青年的婚姻中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磨难,最终成长为
一个坚强而又善良的女性;而阿荣则在与一个年轻农民的爱情中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而又乐观的女性。
随着时光的推移,姐妹俩的家庭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故和考验。然而,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变故和考验中,阿莲和阿荣的家庭变得更加坚强和团结,姐妹俩也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最终,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呼兰河畔的村庄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阿莲和阿荣的家庭也在这一次次的机遇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了村庄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姐妹俩的命运故事,展现了中国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艰辛生活,讴歌了中国农民在大时代变革中的顽强和坚韧。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是一部值得人们深思和传颂的优秀作品。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故事情节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故事情节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主要内容,供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1. 介绍
呼兰河传是一部以呼兰河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该小说描绘了中国北方一个小城
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命运,展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困境的奋斗。
2. 主要人物
2.1. 杨家
•杨白劳:呼兰河城外一村的农民,悲惨的命运启示了中国农民的苦难。
•杨白冷:杨白劳的儿子,个性刚毅,为民请命,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杨二媳:杨白冷的妻子,普通农妇,是中国广大劳动妇女形象的代表。
2.2. 呼兰河城人
•林世庆:呼兰河城最年轻的市长,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着想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李举人:呼兰河城的学者,一心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在他的努力下,呼兰河城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张大嫂:一个善良、勇敢、无私的普通市民,她在帮助贫困人群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内容概述
呼兰河传主要围绕呼兰河这个小城市展开。小说以杨家为主线,通过描写杨白
劳家的普通农民生活和困境,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贫困和无助。
在小说中,杨白冷在困境中奋发向上,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小说通过他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坚持和勇气。同时,也抨击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呼吁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平等。
小说还着重描写了呼兰河城人的奉献精神和努力。林世庆作为呼兰河城最年轻
的市长,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着想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他为呼兰河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李举人则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呼兰河城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除此之外,小说还通过描写张大嫂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民的善良、勇敢和无私。她帮助贫困人群,推动社会进步,让人们看到了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呼兰河传简介100字
呼兰河传简介100字
《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4年。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
农村的生活与斗争。小说主要讲述了呼兰河一带农村青年杨白劳的传奇经历,他在抗日战争中积极参与抗日斗争,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小说以真实、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展现了农民群众在战争中的英勇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通过呼兰河一带的故事,小说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对解放的渴望和追求。《呼兰河传》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是一部由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描写中国东北农村社会为背景,展
现了一幅农民生活的真实画面。故事以呼兰河畔的农村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呼兰的一生。呼兰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但她始终坚韧不拔,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
故事一开始,呼兰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她从小就学会了勤劳和坚韧。
然而,由于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呼兰的童年并不幸福。她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人,经常施暴于她和她的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兰渐渐长大,她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渴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兰经历了许多艰难的事情。她在家庭和社会中承受了许多
不公平待遇,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她努力工作,照顾家人,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许多朋友,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然而,她始终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
故事的高潮部分,是呼兰在一次大旱之年,为了救活自己的家人和村民,她不
顾一切地去找水。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危险和困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地找到了水源,拯救了自己的家人和村民。这个故事成为了当地的传奇,也让呼兰成为了村里的英雄。
故事的结尾部分,是呼兰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难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村庄的面貌。她成为了一个村里的楷模,也成为了一个村里的领袖。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整个村庄,也影响了整个社会。
通过呼兰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坚强和勇敢。她在艰难的环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简介
导语:呼兰河传简介(一)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说。
呼兰河传简介(二)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禽兽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可却没一个愿意。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的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
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呼兰河传概括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概括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是一部描写东北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作者萧红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
故事,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
初的东北农村,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呼兰的女孩的成长故事,以及她与家人、邻居之间的人情世故。
小说以呼兰的成长为主线,通过她的眼睛,展现了那个时代东北农村的生活。
呼兰的家庭贫困,父亲是个酗酒的人,母亲则是个性格强硬的妇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呼兰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和坚强。她和哥哥一起忍受着贫困的生活,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小说中还描写了呼兰与邻居、朋友之间的关系。她的朋友小兰是一个性格开朗
的女孩,两人在一起玩耍,互相扶持,共同成长。而邻居家的大妈则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对呼兰的家庭给予了很多帮助。这些人物形象都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及人们在困境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情感。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还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场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
北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的生活细节。呼兰和小兰在田野里奔跑,捉蚱蜢,放风筝,这些场景展现了农村孩子们的天真快乐。而农村的劳作场景、农民们的劳动场景,则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村的艰辛和朴素。
整部小说贯穿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呼兰依然坚定地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她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磨难,但最终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通过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以及对
人性的深刻剖析。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现实,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呼兰河传简介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简介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是鲁迅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描写中国东北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疾苦与奋斗。小说以呼兰河为象征,通过对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小说以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为主线,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困苦生活。作者通过对农民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辛劳与贫困。在小说中,农民们为了生计艰难地耕种土地,他们的生活贫困,甚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小说中还描写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命运,他们受尽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小说中还描写了农民的奋斗与抗争。作者通过对农民的斗争历程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在小说中,农民们不甘受压迫,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他们有的参加农民运动,有的参加革命斗争,有的进行暗中抵抗。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地进行斗争和抗争。
通过对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呼兰河传》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作者通过小说,揭露了
封建统治下农民的疾苦和奋斗,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小说以呼兰河为象征,呼唤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呼吁改变封建社会的不公。
总的来说,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疾苦与奋斗。小说以呼兰河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通过这部小说,作者呼吁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呼吁改变封建社会的不公。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由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呼兰河传》的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并谈谈它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背景
《呼兰河传》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东北地区,背景是一片贫瘠的边远农村。这个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社会饱受战火蹂躏和民不聊生的困境。小说描绘了在这个特殊背景下,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命运。
二、主要人物
《呼兰河传》以农民家庭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鲜活形象的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有:
1. 呼兰河:男主角,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他常年奔波劳作,与妻子子秀一起艰难度日。
2. 子秀:呼兰河的妻子,勤勉善良,经营着家庭的琐事,是一个操劳的农村妇女。
3. 三眼神娃:呼兰河和子秀的儿子,聪明伶俐,有一双独特的
眼睛,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
三、情节
《呼兰河传》通过呼兰河一家的生活,展现了普通农民在那个
时代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小说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
和真实的情感,逼真地再现了农村的苦难生活。
故事从呼兰河一家的贫穷生活开始,呼兰河每天劳作,期待着
收获的季节。然而,他们经历了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种种困难,但他们坚守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特别是三眼神娃,他的独特眼
睛赋予了他超凡的洞察力,让他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不断扩大占领区域,农村被战乱蹂躏。呼兰河一家因为无法忍受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参与了抵抗斗争。小说以震撼人心的描述,展现了农民的英
勇和顽强,同时也展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痛和无奈。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七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这部作品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永久的魅力。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散文化的笔调,写出了她的故乡呼兰河以及她童年时代的生活和感受。全书以“我”的视角展开,描绘了呼兰河小城的自然风光、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作品中,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们的善良和坚韧也让人感动和敬佩。
此外,《呼兰河传》还展现了萧红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和怀念。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呼兰河小城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同时也表达了她对故乡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关爱。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也让读者深受感染。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萧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东北小城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是珍珠·S·巴克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以描绘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生活和人情世故为主题。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东北的呼兰河畔,通过描绘该地区农民的艰辛生活、家庭纷争和人性的悲欢离合,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入的社会画卷。
第一章: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
呼兰河传故事的开篇,通过对呼兰河畔的自然环境和农民生活的描写,勾勒出这个地区的贫困艰辛和人们对未来的期望。故事的主人公杨家一家子,是当地的农民,他们过着艰苦但充实的生活。杨家的长子小杨因为心地善良而备受人们的尊敬。
第二章:杨家的家庭纷争
在这一章节中,故事着重描绘了杨家的家庭纷争,展现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家庭纷争和人际关系问题。小杨因为与村长的女儿结婚而引起了一系列的争端,这也成为杨家的一大矛盾点。整个村庄开始议论纷纷,小杨的家庭成为了众人的关注焦点。
第三章:呼兰河传的爱情故事
在这一章节中,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小杨
与村长的女儿小英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尽管他们面临着来自家
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彼此的爱情并为之奋斗。他
们展示了一种坚持真爱的勇气和决心。
第四章:呼兰河传的悲剧与转机
在这一章节中,故事中的悲剧发生了。小杨因为村长的阻挠被
迫离开了呼兰河畔,寻找他们自己的未来。小英为了追随小杨,
也舍弃了一切跟随他离开。他们一起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从未放弃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梦想。
第五章:呼兰河传的重聚与希望
在故事的最后一章,小杨最终成功地回到了呼兰河畔,与小英
重逢。他们的坚持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们也成为了当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内容
第一章一共有九节,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写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
这些都不是是单纯地写介绍呼兰河的地理,而是以地理为纲逐一介绍,反映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对王安忆的《长恨歌》的影响。不同的是《长恨歌》各小节都加了标题,并单纯地介绍一种事物,而《呼兰河传》没有这么做。
第二章一共五节,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第一节写“跳大神”;第二节写七月十五鬼节的河灯;第三节写台子戏;第四节写庙会;第五节小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预备的。
开头的两章以介绍为主,所占的篇幅超过了全书的四分之一,与后面的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叙述的中心也不怎么明确,看起来与散文没有多少区别。
第三章主要写祖父与祖母。
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
第五节主要写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主要交待结局。
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分别叙述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之间没有多少必然的关联。通过发生在呼兰河小城的一个大院及叙述者“我”把各个故事串联起来,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不谈《呼兰河传》的思想、语言、及其它的艺术手法,单就其故事结构而言,它似乎还不够完美。《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场》一样,在结构安排上还有不少欠缺。
总的来说,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呈现以下几种心理:
一.迷信愚昧,二.自私,自顾自,三.冷漠麻木不仁,四.“看客”心理,喜欢看热闹,说东道西,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谈资,幸灾乐祸。
全书由七章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2章)细腻地展现了小城风情,诸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八娘娘庙大会,跳秧歌等;第二部分(3、4章)诗意地抒写了“我”、祖父和后花园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5、6、7章)生动地描述了小城的故事——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的故事。但是,作品各部分、各章节、各人物之间似乎无必然联系。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以情贯穿全篇,是一部典型的“三无小说”,即无主要人物,无连贯情节,无确定主题。萧红自己也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1]《呼兰河传》是萧红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正如矛盾在序中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2]。
小说虽无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但又确确实实为我们塑造了四个经典的人物,即慈爱的祖父、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伯和坚忍的冯歪嘴子。学术界一直关注的是祖父、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目前还没有人专门论述有二伯。有二伯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古怪的性格形象,绝不亚于鲁迅笔下的阿Q。
《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形象分析
萧红,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廼莹,“萧红”系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多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的小说自有一种东北特色的豪气,又多添一份女性的情致,因此很耐看。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在《小城三月》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聆听到一个东方女性悲惋的哀歌,一个叫做翠姨的女子热烈而哀怨的情感贯穿全文。在三月的微风里,这个平凡的女子静悄悄的死去。对于这样一个处在新旧礼数之中的一个被新思想熏染的传统型的少女,她的命运到底是有希望的好,还是没有希望的好,或者说哪一种情更为悲剧?正如鲁迅的关于铁屋子的思考:对于没有希望的民众,不去唤醒他们,固然可以让他们蒙昧地死去,不必背负心理的痛苦,但面对希望,还是有唤醒他们的责任。那么,在旧礼教的中国,翠姨的命运到底有没有希望呢?这也许有,但她的境遇却注定这是多么渺茫的一种奢望。
首先,小说尾声给了一点亮光,“我”母亲在翠姨死后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但翠姨的悲剧不在于嫁与不嫁,她的悲剧在于她认识了一个有文字、文明的一种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在当时只是一个如试管中的胚胎,微动而脆弱。这个世界让她对原有的她脱胎出来的世界绝望。而她更大的悲剧是她深爱着这个她不属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而且爱上了她不能爱的人。可以想象,不嫁人的翠姨仍然要死!
其次,翠姨的性格直接导致了她的失望。她腼腆、柔弱、纯情,她没有去反抗与争取的能力与勇气,她只能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她的希望。翠姨的世界是万分复杂的,过分的复杂让她的选择没有空间。翠姨的爱是一种没有成功希望的冒险,相比于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她的爱更不能为世人所容,因为她与“表哥”是姨与侄的关系。她没有曹七巧那么蒙昧,所以她不愿只求得一个嫁或不嫁的结果。嫁,他不能成为曹七巧。如果她要活下去,又必然得成为另一个曹七巧。不嫁,她的世界是空的,她的生命在真空中是不能存活的。所以,她无需于此加以选择。她也没有曹七巧的心力,曹七巧最起码能孤身去同周围的人拼打,尽管为了存活而失去了原本的心灵。翠姨的美丽恰在于此,她不做曹七巧,所以悲剧美让她如同圣母,没有曹七巧的庸俗。曹七巧的悲剧是一直庸俗下去,而翠姨的悲剧是她选择了文明:文明的世界,文明的思想,文明的生命,文明的爱情。
翠姨的悲剧美尤其在于传统之外有一点新化。如果她是传统的,她不过腼腆,贤淑;如果她完全新化,她也就会热烈、坚强。但她在新旧之间,为我们显示了一种既贤淑又聪慧,既腼腆又充满向望,既柔弱又不无勇气的激情少女情致。正如小说末尾,那马车再也驮不动美丽的甚至圣洁的翠姨了。
在文明与传统夹缝里生存的翠姨,她选择的悲剧的命运其实就是最幸福的了。正如她所说:“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萧红与《王阿嫂的死》
《王阿嫂的死》是萧红早期的作品之一,写于1933年5月21日,收录在《跋涉集》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