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指标解释

合集下载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年鉴是一种汇总了各种统计数据的出版物,用于记录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年鉴的主要统计指标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口指标、环境指标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外贸进出口额等。

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产业结构、财政状况、对外经济合作等情况。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劳动力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

这些指标可以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等情况。

3.人口指标:人口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情况,对人口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4.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等,对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年鉴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它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数据基础,用于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发展状况、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公众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年鉴还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跨国比较,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年鉴的编制和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统计学基础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统计学基础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统计学基础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两种指标,用于描述数据分布的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

在统计分析中,这两个指标的应用非常广泛。

1.平均指标:平均指标是用来表示数据分布的中心位置的指标,常见的平均指标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表示了数据的平均水平。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个数。

例如,对于一组数据:2,3,5,7,10,平均数的计算方式为(2+3+5+7+10)/5=5.4-中位数:中位数是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它划分了数据的中间位置。

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的中间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两个值的平均值。

中位数对于数据的极端值不敏感,适用于数据有异常值的情况,能够更好地表示数据的中心位置。

例如,对于一组奇数个数据:1,3,5,7,9,中位数为5;对于一组偶数个数据:2,4,6,8,中位数为(4+6)/2=5-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表示了数据中的高频值。

一个数据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众数。

如果一个数据集没有重复值,那么它没有众数。

例如,对于一组数据:1,2,3,4,4,4,5,众数为42.变异指标:变异指标是用来度量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常见的变异指标有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异,表示了数据的全距。

极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极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例如,对于一组数据:2,3,5,7,10,极差为(10-2)=8-方差:方差是一组数据与其平均数之间偏离程度的平均值的统计量,表示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方差的计算公式是每个数值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之和除以数据个数。

例如,对于一组数据:2,3,5,7,10,平均数为5.4,方差的计算方式为[(2-5.4)^2+(3-5.4)^2+(5-5.4)^2+(7-5.4)^2+(10-5.4)^2]/5≈7.0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是一个衡量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统计学基础 第4章综合指标详解

统计学基础 第4章综合指标详解
2 3 各期数值可以直接相加 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 各时点的数值相加没有实际意义 数值大小与时点间间隔没有直接关系。
返回
根据总量指标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 性质不同,计量单位分三种形式:
(1) 实物单位
a.
自然单位:辆、双、头、根、个……
b. 度量衡单位:吨、米、克、立方米…… c. 双重单位:公里/小时、人/平方公里…… d. 复合单位:吨公里、公斤米、千瓦小时……
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 时期指标 —— 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发展 过程的总数量。(可连续计数,与时间 长短有关,是累计结果) 时点指标 —— 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的状 况。(间断计数,与时间间隔无关,不 能累计)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又称流量指标)表明总体在一段
时间内累积的总量。 时点指标(又称存量指标)表明总体在某一 时刻的数量状态。 区别 时期指标 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1 数值是连续登记结果 数值是间断计数的结果
220 总产值计划完成相对数 100% 110% 200计算ຫໍສະໝຸດ 果表明该厂超额10%完成总产值计划。
(2) 根据平均数来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
计算公式为: 实际平均指标 计划平均指标 100%

某化肥厂某年每吨化肥计划成本为200元,实 际成本为180元,则: 180 成本计划完成相对数 100% 90% 200
相对指标的概念 是两个有联系的绝对指标之比。
例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增长率为 16.1%,出口总额增长率为25.7%。
相对指标的数值有两种表现形式: 有名数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平均每人分摊的粮食产量:千克/人
无名数,分以下几种: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第一章)1.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还可以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如:工业企业总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等。

2.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按其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如:性别、工种;数量标志如:年龄、工资。

3.指标都是能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4.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

如:人的性别标志表现为男、女;年龄标志变现为20岁、30岁等。

5.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6.数量变异标志成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7.连续变量如人的身高、体重;离散变量只能取整数。

(第二章)8.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9.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关键是抓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两项基础工作。

10.原始记录必须具有最初性、直接性。

11.原始记录是统计核算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重要依据。

12.统计台账一般分为进度台账和历史台账。

13.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登记误差是可以避免的,是不可测的;代表性误差是可测的,不可避免的。

(第三章)14.统计分组、统计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是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

15.统计分组的原则:科学性、完整性、互斥性16.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17.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做不等距数列(或异距数列)。

18.所谓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或频数。

频数越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致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大,反之,越小。

如:完成件数在500-550件之间的人数为42人,即该组的频数(次数)为42.19.频率是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比重或权重。

由上述例子,频率为42%。

(完整版)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完整版)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行政区划--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4)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5)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6)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国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气候--指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能量交换与质量交换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状态,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既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

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是用来描述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主要参数,而各种气象要素某年、某月的平均值(或总量)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天气气候状况的重要特征。

自然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可以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非再生资源指在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地热能源。

土地资源--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

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

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山等。

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面积。

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林业用地面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面积,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

草地面积--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

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栋梁的重要角色。

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指标来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基础教育中一些重要的统计指标,并对其涵义进行解释。

一、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支持程度以及与其他领域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越高,说明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越充分,教育资源越丰富。

而如果这一比例较低,则可能意味着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匮乏,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二、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反映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

这些比例可以分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教育经费分配比例、各级教育经费分配比例以及各领域教育经费分配比例等。

通过对这些统计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教育经费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分配情况,评估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公正,并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三、师生比师生比是指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数量的比例。

它是衡量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师生比越低,说明学校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教师更有精力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而如果师生比较高,则可能意味着学校资源不足,教师难以充分关注到每位学生的需求。

四、义务教育入学率义务教育入学率是指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

这一指标反映了国家对于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衡量,也体现了国家教育机会公平性的一面。

较高的义务教育入学率意味着更多的儿童能够接受基础教育,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

五、初中阶段转学率初中阶段转学率是指学生在初中阶段转换不同学校的比例。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学生就学过程中的流动情况以及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程度。

较低的转学率通常意味着学生更加稳定地接受教育,可能与良好的学校资源配置和就近入学政策有关;而较高的转学率则可能意味着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选择权利受限等问题。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一)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缩写。

通俗地讲,GDP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活动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增加”是相对于初期的“投入”而言,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较上年增加”的部分。

对一个国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对省、市、县统称为地区生产总值,具体称为xx省、xx市、xx县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综合指标,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具有国际可比性。

目前为止,GDP仍然是世界各国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重要作用还无其他指标可替代。

GDP是宏观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综合指标。

比如,联合国决定一国的会费时,要根据其“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人均GDP”。

最近20多年,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如翻两番,全面小康等都与GDP挂钩,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和对GDP及其增长速度的判断有关。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成果的实物量规模的变动情况。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是以价值量来衡量,不同时期价值量规模的变动既包含了数量变动,又包含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首先要消除各种不可比因素,使之成为与基期相适应的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报告期不变价生产总值/基期不变价生产总值-1)*100%2、人均GDP。

世界银行常用人均GDP对各国进行排序,他剔除了人口因素,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GDP反映整体实力)。

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1 时间1.1 学年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本年的9月1日(学年初)至第二年的8月31日(学年末)。

1.2 统计时点统计时点是指统计数据的截止时间,即本学年初9月1日。

如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为统计时点数。

1.3 统计时期统计时期是指统计数据的区间时间,即从上学年度的学年初9月1日至学年末8月31日时间区间。

如毕业生数、复学等指标为统计时期数。

2 学校(机构)2.1 学校(机构)学校(机构)是指经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备案的实施各级各类教育的单位。

2.11 学校(机构)名称学校(机构)名称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学校(机构)全称。

2.12 学校(机构)标识码学校(机构)标识码是指由教育部按照国家标准及编码规则编制,赋予每一个学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识别标识码。

2.2 办学类型基础教育学校(机构)办学类型包括:幼儿园、小学、小学教学点、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职业初级中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工读学校、盲人学校、聋人学校、弱智学校、其他特殊教育学校。

2.21 幼儿园幼儿园是指招收学龄前幼儿,对其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单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乐。

设立幼儿园须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合格,并予备案。

2.22 小学小学是指招收适龄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独立设置学校。

2.23 小学教学点小学教学点是指为方便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实施初等教育不计校数的教学机构。

2.24 初级中学初级中学是指招收普通小学毕业生实施普通初级中等教育的独立设置学校。

2.25 职业初中职业初中是指招收小学毕业生实施初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独立设置学校。

2.26 完全中学完全中学是指同时实施普通初级中等教育和普通高级中等教育的独立设置学校。

2.27 高级中学高级中学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普通高级中等教育的独立设置学校。

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指标说明学年: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每年的九月一日到第二年的八月三十一日。

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年初”指第一学期开学时,“学年末”指第二学期结束时。

教育部门办学校:是指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校。

集体办学校:是指校舍、师资、经费等主要由乡(镇)、村、街道集体单位负担(辅以财政专项补贴)的学校。

民办学校:是指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其他部门办学校:是指企事业单位等利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的学校。

九年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通过小学、初级中等学校教育来实现。

普通中学:普通中学分为普通高级中学和普通初级中学两个阶段。

普通初级中学:是指独立设置的招收小学毕业的适龄人口进行初级中等基础教育的机构。

普通高级中学:是指独立设置的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高级中等基础教育的机构。

完全中学:是指普通初、高中合设的教育机构。

一贯制学校:是指在一所学校连续实施中小学教育的机构。

其中包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实施高中教育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工读学校:工读学校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联合举办的,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中学生进行挽救教育的教学机构。

特殊教育学校:是指独立设置的招收盲聋哑和智残儿童,以及其他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普通或职业初、中等教育的教学机构。

中等职业教育:是指按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机构)。

毕业生数:毕业生数是指上学年内,具有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实际毕业的学生数。

不包括结业生和肄业生。

结业生数:结业生数是指具有学籍的学生,学习期满,有一门以上主要课程考试成绩不及格,或因其他方面不合格未予毕业而发给结业证明的学生数。

招生数:招生数是指新学年开始时,实际招收入学的新生数,不包括重读生和复学生。

重读生:重读生是指接受过某年级教育后,在同年级再次接受教育的学生,不包括已经毕业补习重读的学生。

统计年度总结统计指标解读与解释

统计年度总结统计指标解读与解释

统计年度总结统计指标解读与解释一、引言统计年度总结是对一年来工作情况的梳理和总结,旨在评估和提升工作效果。

本文将从统计指标的角度出发,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解读与解释,以期为今后工作的改进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经济增长指标解读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GDP增长率为X.X%,略低于去年的增速。

这一下降主要受到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和国内结构调整的影响。

需要加强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投资活动的指标,根据数据显示,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增速有所放缓。

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投资的稳定增长。

3. 消费指标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X.X%,并且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这表明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消费信心增强,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业质量,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三、就业与人力资源指标解读1. 就业人数就业是民生的重要保障,根据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就业人数增长X.X%,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但就业结构的优化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促进就业的质量和稳定性。

2. 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就业市场状况的指标,根据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失业率为X.X%,稳定在较低水平。

这表明就业市场总体平稳,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介绍和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 人力资源开发指数人力资源开发指数反映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根据数据显示,去年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指数为X.X,表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总体较高。

但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和效率。

四、社会发展指标解读1. 教育投入与发展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根据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增长X.X%,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

统计学基础统计指标

统计学基础统计指标

统计学基础统计指标在统计学中,统计指标是用来描述和总结数据集的常用方法。

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介绍一些统计学的基础统计指标,包括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方差。

平均值平均值(mean)是最常用的统计指标之一。

它表示一组数据的数值平均水平。

计算平均值的方法是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总个数。

平均值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如,有一组数据:[1, 2, 3, 4, 5]。

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值的步骤如下:平均值 = (1 + 2 + 3 + 4 + 5) / 5 = 15 / 5 = 3因此,这组数据的平均值为3。

中位数中位数(median)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中位数能够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

当数据集的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唯一确定的;当数据集的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例如,有一组数据:[1, 3, 5, 7, 9]。

计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步骤如下:中位数 = 5因此,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

再例如,有一组数据:[2.5, 3.5, 4.5, 5.5]。

计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步骤如下:中位数 = (3.5 + 4.5) / 2 = 4因此,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4。

众数众数(mode)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众数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一个数据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1, 2, 2, 3, 4, 4, 4, 5]。

计算这组数据的众数的步骤如下:众数 = 4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为4。

标准差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是数据集中各个数据与平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标准差能够反映数据的变异程度。

标准差越大,数据集的分散程度越大;标准差越小,数据集的分散程度越小。

例如,有一组数据:[1, 2, 3, 4, 5]。

计算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的步骤如下:平均值 = (1 + 2 + 3 + 4 + 5) / 5 = 15 / 5 = 3标准差 = sqrt([(1-3)^2 + (2-3)^2 + (3-3)^2 + (4-3) ^2 + (5-3)^2] / 5) ≈ 1.58因此,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约为1.58。

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指标解释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周珉一、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

成品价值=∑报告期某产品实际销售价格*生产量。

现行价格指报告期内的产品实际销售价格,包括工厂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税金和利润,不包括应交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

企业不得采用零售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因为零售价格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不得采用企业内部制定的固定价、计划价或者合同价格等。

报告期的产品销售价格前后有变动,或同一种产品在同一时期有几种销售价格的,应分别按不同价格计算总产值,如生产完成时还不能确定按哪一种价格销售,可按报告期实际平均销售计算。

工业总产值=本年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1)定义: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2)计算原则: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包括在内。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不需要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

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则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

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分厂)生产的成果相加,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统计范围跟财务口径计算)(3)内容及计算方法: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对工业总产值(原规定)的内容及计算原则和方法做了某些修订,修订后的工业总产值(新规定)包括三项内容:即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

(1)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产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

统计学中的基本指标包括

统计学中的基本指标包括

统计学中的基本指标包括在统计学中,基本指标是用来描述和总结数据集的重要统计量。

这些指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从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介绍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方差。

一、均值均值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基本指标之一,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中心趋势。

均值计算方法很简单,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均值能够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但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二、中位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中位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当数据的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中间的数值;当数据的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三、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众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如果有多个众数,那么这组数据就是多峰分布的。

众数常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典型特征。

四、标准差标准差是衡量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

标准差越大,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标准差越小,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是先计算每个数据与均值的差值的平方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最后取平方根。

五、方差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计算方法与标准差类似,只是不需要取平方根。

方差越大,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方差越小,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除了以上介绍的基本指标,还有一些其他的统计学指标也非常重要,如五数概括、百分位数、偏度和峰度等。

五数概括包括最小值、第一四分位数、中位数、第三四分位数和最大值,能够提供关于数据的整体分布情况。

百分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某个百分比处的数值。

偏度是用来衡量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正偏表示数据右侧的尾部比左侧的尾部更长,负偏则相反。

峰度是用来衡量数据分布的平峰或尖峰程度,峰度值越大表示数据分布的尖峰程度越高。

在实际应用中,基本指标是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的基础。

通过对数据的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方差等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从而得出有关数据的结论和推断。

27871统计基础复习资料精简版

27871统计基础复习资料精简版

27871统计基础复习资料精简版27871统计基础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就是我们要调查或统计的某⼀现象的全部数据的集合。

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各个个别单位,它是组成统计总体的基本单位,也是各项调查项⽬的直接承担者。

统计总体的特征:同质性、⼤量性、差异性。

统计⼯作:即统计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以及⾃然现象的总体数量进⾏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统计资料:即统计数据,是统计⼯作的成果,是统计⼯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反映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和变化过程的数字资料,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也是国家制定政策、计划和实⾏科学管理的数字资料。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作的理论与⽅法的⼀门⽅法论科学,是长期统计⼯作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标志:是⽤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变量:变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数量差异称为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的概念,变量所表现的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

不变标志:是在不同的总体单位之间不发⽣变化的标志。

定性变量:变量的变化呈现⼀定的规律性,在⼀定程度上⼈们可以预知的变量称为定性变量,也称确定性变量。

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的任务和调查的⽬的要求,运⽤科学的⽅法搜集或者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各个标志值的过程。

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规定的统⼀表式、统⼀的指标项⽬、统⼀的报送时间,⾃下⽽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调查⽅式⽅法。

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种⾮全⾯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选择⼀部分重点单位进⾏调查。

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取以部分单位进⾏观察,⽤以推算总体数量的⼀种⾮全⾯调查。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任务⽬的,对所研究的现象总体进⾏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若⼲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调查,借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注意P30的典型调查要全⾯掌握)观察法:⼜称直接观察法,是由调查⼈员到现场亲⾃对调查对象进⾏观察、计量、登记,以取得第以⼿资料的⽅法。

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1、学年: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每年的九月一日到第二年的八月三十一日。

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年初”指第一学期开学时,“学年末”指第二学期结束时。

2、学校学校:学校是指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招收适龄人口实施教学活动的教育机构。

设立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城市、县镇、农村:按学校所在地分类,各类学校可分为城市、县镇、农村。

城市、县镇、农村的划分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

城市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县镇是指在城市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农村是指城市、县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学校办别:按学校办别分类,小学、普通中学、职业初中、特殊教育、工读学校可分为教育部门和集体办、民办、其他部门办三类:(1)教育部门办是指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校;集体办是指校舍、师资、经费等主要由乡(镇)、村、街道集体单位负担(辅以财政专项补贴)的学校;(2)民办学校,是指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3)其他部门办是指企事业单位等利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的学校。

学前教育(幼儿园和学前班):幼儿园是指招收三周岁以上(含三周岁)学龄前幼儿,对其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单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动。

设立幼儿园须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合格,并予备案。

国家统计局最权威的统计指标解释

国家统计局最权威的统计指标解释

国家统计局最权威的统计指标解释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业总产值。

1957年以前的农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厩肥和农民自给性手工业(如农民自制衣服、鞋、袜,自己从事粮食初步加工等)。

1958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林业中增加了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产值;牧业中取消了厩肥产值;副业中取消了农民自给性手工业产值,增加了村及村以下办的工业产值;渔业中增加了海洋捕捞水产品产值。

1980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在副业中增加了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商品部分的产值。

从1984年起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划归工业。

从1993年起取消副业,将野生动物的捕猎划入牧业、野生植物采集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划归农业。

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

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

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

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

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

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

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

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

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

花生以带壳干花生计算。

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

包括海水的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以及内陆水域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不包括淡水生植物。

猪、牛、羊肉产量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即胴体重)的重量。

统计基础理论知识:标志和指标

统计基础理论知识:标志和指标
⑵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而数量标志可以,而指标都必须能用数值表示 4、指标和标志的联系: ⑴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直接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⑵指标与数量标志存在着转化关系
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或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标志和指标 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பைடு நூலகம்特征的名称。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2、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或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3、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⑴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统计学基本指标有哪些多选题大数据考试

统计学基本指标有哪些多选题大数据考试

统计学基本指标有哪些多选题大数据考试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经常会使用一些分析指标或术语。

这些指标或术语在多选题大数据考试帮助我们打开思路,通过多个角度对数据进行深度解读。

下面是数据统计分析常用的指标或术语。

1、平均数平均数一般指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指全部数据累加除以数据个数。

它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指标。

(1)几何平均数:适用于对比率数据的平均,并主要用于计算数据平均增长(变化)率。

(2)加权平均数:普通的算数平均数的权重相等,算数平均数是特殊的加权平均数(权重都是1)。

2、绝对数与相对数绝对数是反映客观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和总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如GDP。

此外,绝对数也可以表现在一定条件下数量的增减变化。

相对数是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计算得到的数值,它是用以反映事物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的指标。

其中:相对数=比较数值(比数)/基础数值(基数)比数:与基数对比的指标数值基数:对比标准的指标数值3、百分比与百分点百分比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也叫百分率。

百分点是用以表达不同百分数之间的“算数差距"(即查)的单位。

用百分数表达其比例关系,用百分点表达其数值差距。

1个百分点即1%,表示构成的变动幅度不宜用百分数,而应该用百分点。

4、频数与频率频数是指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

频数是绝对数,频率是相对数。

5、比例与比率比例与比率都是相对数。

比例是指总体中各部分的数值占全部数值的比重,通常反映总体的构成和结构;而比率是指不同类别数值的对比,它反应的不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整体中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一指标经常会用在社会经济领域。

6、倍数与番数倍数与番数同属于相对数。

其中,倍数是一个数除以外一个数所得的商。

8、基线和峰值、极值分析峰值是指增长曲线的最高点(顶点),如我国总人口在2033年将达峰值15亿。

在数学上,拐点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在统计学中指趋势开始改变的地方,出现拐点后的走势将保持基本稳定。

基础研究指标统计监测标准

基础研究指标统计监测标准

基础研究指标统计监测标准
基础研究指标统计监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这一指标衡量的是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类主体的投入。

投入的规模和强度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基础研究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准。

2.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这一指标关注的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包括科研人员的数量、结构、能力等。

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对于基础研究的持续推进具有关键作用。

3. 基础研究成果:这一指标指的是通过基础研究产出的论文、专利、项目等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基础研究成果的产出是评价基础研究水平和成效的重要依据。

4. 基础研究平台与设施:这一指标包括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仪器等硬件设施的规模和水平。

这些平台和设施是基础研究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

5. 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一指标关注的是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情况。

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升基础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6. 基础研究政策与环境:这一指标涉及政策环境、法律法规、科研伦理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基础研究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对基础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推动基础研究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知识统计为什么要计算平均数?解读:统计学上的平均数有数值平均是和位置平均数。

前者是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后者是指中位数、众数。

为什么要在统计上用平均数?既可以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此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

因为对于一组庞大的数据,无法分析所有数据,此时就需要选取合适的代表值来表达这组数据的特征,平均数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这里所介绍的平均数主要是算术平均数,它反映了数据集中趋势,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简单算术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如将各个地块的小麦产量直接相加得到总产量,再除以总亩数,得到平均亩产量。

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将变量和权数求出标志总量,把权数相加求出总体总量,然后用前者除以后者,它适用于对分组的统计资料计算平均数。

如将各个地块的产量按不同产量水平分成若干组,先将各组产量成一个组的地块数求出各组的总产量后,相加求得全部地块的总产量,再除以地块总数,这样计算的平均亩产量称为加权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的优点是利用了所有数据的特征。

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正是因为它利用了所有数据的信息,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和众数也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前者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后,居于数列位置的那个数据,它刻画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后者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它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是能够避免极端数据。

在数列是正态分布的情况下,它们和平均数具有相同的值。

什么是绝对数和相对数?解读:绝对数通常反映一定时间、地点条仵下的规模、水平,带有各种单位,比如某个区域的粮食产量、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而相对数通常以增长幅度、增长速度、指数、倍数等表现形式出现,比如各类价格指数、GDP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等。

相对数往往是绝对数进行的加工后取得的。

在统计中,绝对数和相对数的组合运用技能反映水平,也能反应速度,以此来全面地描述经济社会现象,比如咸阳2016年夏粮产量100.23万吨,这是绝对数;同比下降3.0%,这是相对数。

相对数和绝对数在反映同一领域的现象时,各有优势。

比如国家统计局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建立的主要食品价格旬报,公布的是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变动情况,是一种绝对数,直观地反映了价格水平。

而每月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的是由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各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商品组成的综合价格变动情况,是一种相对数。

什么是基数与基期?解读:基数是用作对比基础的数值。

例如,以我国人口总数作基数,就有人均GDP、人均可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等数据。

基期是比较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数列时选定的对照时期;被确定的“基础”时间、“基础”时段可以是某一年、某一月和某一天,也可以是若干年的数据。

确定某个数据为基数,或确定某个时刻、某个时段为基期,能恰当表现数据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趋势。

比如2016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1月份相比,环比上涨1.6%;与2015年2月份相比,同比上涨2.0%。

再比如,为了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中规格品德可比性,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进行五年一次的例行基期更换,从2016年1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计算以2015年为对比基期的价格指数序列。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因没有弄清楚基数和基期的概念而导致的错误结论。

比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一路下滑,到11月份跌至谷底5.4%;到了2009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2%。

如果忽视对比的基期是5.4%这一谷底,只看到19.2%这一增速,大家会得出当时经济增速偏快的结论。

关于基期,统计领域还有特殊的春节因素现象:在春节期间,社会经济活动会发生变化,对社会经济指标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每年纯洁的日期并不固定,多数在2月份,少数在1月份,有的甚至横跨两个月份,往往会造成1、2月份各主要指标的波动幅度较大。

为应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实际统计中,往往统一比较1-2月份总体水平,这样能避开1、2月份春节日期变动引起的数据波动。

现价、可比价与不变价有什么不同?解读:在经济统计和分析工作中,有些指标如农产品产量、工业产品产量可以直接用实物量表示,而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则是用价值量表示的,在计算这些价值量指标时就设计到采用什么价格计算的问题。

实际应用中,采用的价格主要有现价、可比价和比变价。

现价又称当年价格,顾名思义,也就是报告期当年的市场价格,如工业品出厂价格、农产品收购价格、商品零售价格等。

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一些以货币表现的价值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能够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便于考察同一年份中不同指标之间的联系和进行对比。

因此,当我们需要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时就应采用当年价格,如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44127亿元,就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它反映了2016年在我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可比价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可进行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比。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以货币表现得指标,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

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指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以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直接用价格指数换算。

例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就是那可比价计算,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

不变价是将不同年份之间用价值量表现得实物量进行综合对比,以单纯反映实物量变化而采用的价格形式。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它是固定不变的价格,因此也叫固定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产值,目的是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指标之间的可比性。

在计算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指标时,所用的基期是不同的,所以在使用不变价格时,前面需要注明是哪一时点或时期的价格。

例如,GDP不变价核算每五年更换一次基期,2006―2010年是以2005年为基期,2006年不变价GDP为208381亿元,如按当年价格则为216314亿元。

统计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哦ss Domestic Product,以下简称GDP)是世界组织和各国官方普遍认可广泛采用的重要经济指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指标诠释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从不同角度观察生产活动的成果,GDP核算方法可以分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核算公式: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的最终成果:生产法消除了生产各环节之间的重复计算,从全社会来看,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之和就是生产法GDP总量。

收入法核算公式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人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应得收入份额反映生产过程中最终成果的计算方法。

其中,个人所得为劳动者报酬,企业所得为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国家所得为生产税净额(扣除支付给企业的各类补贴)。

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就是收入法GDP总量。

支出法核算公式: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支出法是从最终支出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新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最终去向的计算方法。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反映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是出口扣减进口后的差额。

GDP核算分为季度核算和年度核算,按照现价和不变价分别核算。

现价核算采用的是当期的价格,不变价核算采用的是固定基期的价格。

全市GDP数据经省统计局评估后对外公布。

热点解读问题一:怎样理解GDP与GNP的区别?解读: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由国内和国外所得到的最终成果的价值。

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是以GDP为基础计算GNP,用公式可以表示为:GNP=GDP+对外要素收入净额=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人-支付国外的要素收人) 其中,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是本国常住者从国外获得的资本和劳务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是本国对国外支付的资本和劳务收入。

GDP与GNP的差异表现在:首先,GDP核算遵循“在地原则”,不论常住单位的国籍属性,GNP遵循“国民”范畴,不论是否居住在国内;其次,GDP是个“生产”概念,从生产角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GNP则是个“收入”概念,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

一般而言,在分析常住者的生产成果时使用GDP,在分析常住者的总收入时使用GNP;在分析各国的经济增长时采用GDP,在分析各国贫富差异程度时更关注GNP。

问题二:为什么GDP总量用现价,增长速度却用不变价?解读:为反映指标的变动情况,在不同的经济研究目的下应该采用不同的价格标准,统计上常用的有现价和不变价。

现价是指当年的实际价格,用以反映当年总量规模。

按现价计算的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动包含价格变动和物量变动的因素,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动态。

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价格称为不变价格。

比较价格是以某年份现价作为基期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多用于计算与某指定年份相比的增长速度,如以200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

以GDP为例,每年公布的GDP总量是现价总量,为了真实反映GDP 增长情况,GDP增速为不变价可比增速,扣除了价格因素。

GDP不变价计算目前是以5年为一个周期,2006―2010年的不变价编制以2005年为基期,2011―2015年的不变价编制以2010年为基期。

如:2014年和2015年,某地生产总值分别为2918亿元和3327亿元,如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分别为1511亿元和168O亿元;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15年生产总值增速为14.0%,剔除价格因素后,可比增速为11.2%。

问题三:GDP指标有什么局限性?解读:第一,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比如,只要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不考虑相应的代价。

再比如,某些产品的生产会向空气或水中排放有害物质,GDP会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却不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显然,GDP在反映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