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斗拱的特征
什么是斗拱浅谈对斗拱的认识
什么是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像。中国古代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是中华古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分。其功能在於承受上面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通常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
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置于檐下柱枋之上,以层层称为拱或昂的短木向外挑出以支承屋檐或梁头,各层短木之间起支垫作用的小木块称为斗或升,总体即为斗拱。斗拱依其部位或时代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宋代称置于一般柱头、转斜角柱头和阑额上的斗拱为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清代则分别称为柱头科、转角科和平身科等。
最早的斗拱形象见于西周青铜器命簋上所用的栌斗,在战国青铜器刻纹中也有成组的斗拱。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明器、石阙和墓室中都表现有成组的斗拱,多为柱头铺作。唐代斗拱已达到成熟阶段,已有补间铺作,大多只有一朵,比柱头铺作简单。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与结构部分,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制流变的重要标志。斗栱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同时,斗栱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檐桁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何为斗栱?
斗: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
栱:驾于斗上的弓形横木
一组斗栱(宋代称“朵”,清代称“攒”)由若干个斗和栱组成,可置于柱头之上,也可置于两柱之间的阑额上或角柱上,分别称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或转角铺作(“铺作”即斗栱的总称)。从结构上,最重要的是栌斗(即斗栱底部、柱头之上的那块大方木)和华栱,后者是从栌斗上挑出的、与建筑物正面成直角的栱。华栱可以上下重叠使用,层层向外或向内挑出,称为“出跳”。一组斗栱
可含一至五跳。横向的栱与华栱在栌斗上相交叉,与墙面平行。每一跳有一至二层横向栱的,称为“计心”,没有横向栱的出跳,称为“偷心”。
有时候华栱之上还有一个斜向构件,称为“昂”。它的上端,称为昂尾,常由梁或的重量将其下压,从而成为支承挑出的屋檐的一根杠杆。它那向外突出的尖形昂嘴使其极容易被辨认出来。
依据出跳的数目、华栱与昂的悬挑、计心或偷心的安排等等不同情况,形成了斗栱的多种组合方式,重复交叠,可变化万千。可以这样简单,一目了然:
也可以如此复杂:
斗栱之间以榫卯结合,不使用一根铁钉,这样纵横交错的组合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可以有效地抗御地震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许多古代木构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比如我国最高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木塔。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的作用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的作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它在建筑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斗拱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的外观,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下面将从斗拱的定义、起源、结构形式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首先,斗拱是指在建筑中使用的一种半圆形或弧形的结构形式。它由两段相交的圆弧组成,一段为上翘的圆弧,另一段为下凹的圆弧。斗拱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成对或多对使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的使用非常普遍,可以见于宫殿、庙宇、园林、桥梁等各种建筑类型中。
其次,斗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初期。最早的斗拱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的斗拱主要用于墓穴的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斗拱逐渐应用于宫殿和庙宇等重要建筑中。在汉代以后,斗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典型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时期的建筑中。
第三,斗拱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最常见的斗拱形式是单个斗拱,由一段上翘的圆弧和一段下凹的圆弧组成。此外,还有成对斗拱、多对斗拱等形式。成对斗拱是指两个相邻的斗拱组合在一起使用,常见于门楼、牌坊等建筑中。多对斗拱是指多个斗拱依次排列组合在一起,常见于廊道、桥梁等建筑中。
最后,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斗拱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由于斗拱的特殊结构形式,使得它能够有效地分散和传递建筑物自身的重量,从而减轻了墙体和柱子等承重结构的压力。其次,斗拱还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斗拱作为一种独特而优雅的结构形式,能够为建筑物增添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建筑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此外,斗拱还可以起到连接和过渡的作用。在建筑中使用斗拱可以将不同部分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体结构更加完整和协调。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及其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及其意义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古代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等建筑中。斗拱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构件,在中国
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形态和意义给中国传统建筑增
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一.斗拱的形态特征
斗拱是指由两块石料或木料组合而成的牛腿状结构,呈现出动态和
协调的线条。斗拱通常由斗栱和拱石两部分组成,斗栱是支撑构件,
起到承重的作用,拱石则是拱起的构件。斗拱的形态结构既具有雄伟
的气势,又具有柔美的曲线,通过其婉转的曲线变化,将建筑整合为
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斗拱的意义
1. 结构稳定
斗拱具有良好的承重性能,可将上部荷载分散至墙体,使得建筑结
构更加稳定。斗拱还能够减轻建筑各部分的荷载,提高建筑的承载能力。
2. 美学价值
斗拱形态曲线流畅,造型雄浑大气,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斗拱
还能够通过其线条的流动感和空间的层次感营造出独特的建筑美感,
使建筑增添艺术韵味。
3. 文化象征
斗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斗拱的形态来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天空中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斗拱的形态被赋予了神圣和吉祥的意义,代表着光明与权力的象征。
三.斗拱的应用举例
1. 故宫紫禁城
故宫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斗拱作为紫禁城建筑的重要构件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太和殿的正殿大门、午门和佛香阁等建筑中都使用了斗拱结构,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威严和尊贵。
2. 衡山南岳大庙
衡山南岳大庙是中国古代庙宇建筑中的代表之一,也是斗拱结构的典型应用。大庙中的正殿大门和正殿内部都采用了斗拱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庄严和神秘。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
摘要:
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
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
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
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
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
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
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
3.明清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
三、唐宋与明清斗拱的区别
1.形制的差异
2.构造方式的差异
3.装饰风格的差异
正文: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结构部件,起着承重、传递荷载的重要作用。从唐宋到明清,斗拱在形态、构造和应用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演变。
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
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
斗拱起源于商朝,起初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承重结构,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功能逐渐丰富,不仅具有承重作用,还具有装饰效果。
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
唐宋时期的斗拱形态丰满,线条流畅。拱与斗的比例适中,使得整个结构稳定且美观。此外,唐宋斗拱的尺度较大,给人以庄重雄伟之感。
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
唐宋时期,斗拱的形制逐渐完善,成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斗拱的尺寸、形状和构造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得斗拱结构更加稳定,承重能力更强。
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
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
明清时期的斗拱形态更为精细,线条更加优美。拱与斗的比例更加协调,使得斗拱结构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更具观赏性。此外,明清斗拱的尺度相对较小,呈现出一种小巧玲珑之美。
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
明清时期,斗拱的构造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采用了更多的榫卯结构,使得斗拱的连接更加牢固。同时,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限于主体结构,还应用于屋檐、门窗等局部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1)
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复原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明间,次间,梢 间,尽间)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面图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立面图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立面图
步
3. 步:屋架上的檩条(宋称为团)与檩条的中心 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 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若 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额枋
大小额枋
泰安岱庙宋天贶殿额枋1
故宫午门阙亭局部——霸王拳
泰安岱庙宋天贶殿额枋2
(二).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构件。宋辽使用 渐多,开始的断面形状和阑额一样,后来逐渐 变矮变窄,至明清宽度已经窄于额枋。早期在 角柱处不出头,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切割或 雕刻海棠花纹。
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叫做“坐斗”(又叫“大 斗”,宋称“栌斗”); 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拱”或“卷头”)头 上的叫做“十八斗”(宋称“交互斗”); 位于横拱两端上的叫做“三才升”(宋称“散 斗”); 位于“翘”与“横拱”等交叉中心上的叫做“槽升 子”(宋称“齐心斗”) 外观都差不多,只是形体有大有小,开槽口有4面 和2面之分;坐斗正面的槽口叫做:斗口,在清代 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斗拱结构详解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 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 识。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a
23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 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 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 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 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一块像挽起的弓
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
斗 + 拱 a= 斗拱
9
斗拱的组合 一点也不复杂
斗上置拱, 拱上置斗, 斗上又置拱…… 重复交叠, 千篇一律, 却千变万化。
简单的斗拱 一旦开始结合 可以如此复杂
a
10
C斗 拱
概述
只有非常重要或带仪典性的建筑 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 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的感觉。在美学 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典雅、高贵的 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 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 筑的精神和气质。
a
38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明、清建筑
斗拱变小,只有柱高几分之一;数 量多,柱间多达4—8朵。
屋顶出檐较短,大约一米。
中国古建筑中的飞檐斗拱介绍
中国古建筑中的飞檐斗拱介绍
飞檐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结构,它大量应用于殿堂、
庙宇、书院等建筑之中,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大特色。
飞檐斗拱是指檐翼在立柱之间延伸向上,其间以拱形的形式穿插,其
形式多样化,每种飞檐斗拱都有其独特的设计,以及独特的风格。飞檐斗
拱形似于悬浮于空中,充满超然之感。它们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飞行,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挑战和梦想,以及追求更高更远目标的力量。
中国古建筑中的飞檐斗拱大多有殿堂、斋楼、庙宇、书院等类型,每
种类型的飞檐斗拱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形式。殿堂飞檐斗拱,即宫殿飞檐
斗拱,也被称为宝构飞檐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飞檐斗拱之一、
殿堂飞檐斗拱以拱形的形式穿插,多以八角形设计,而且有相当高的技术
要求,采用复杂的布局,把上、中、下三级拱形穿插排列,使整体效果美观。
斋楼飞檐斗拱,即学府飞檐斗拱,也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飞檐斗
拱之一、斋楼飞檐斗拱以拱形的形式穿插,多以十字形设计,也有相当高
的技术要求。斋楼飞檐斗拱多以四方设计,上下拱形不同,下部以八个三
角形环绕,上部以四十四个三角形环绕,使整体效果美观。
宋代斗拱的叫法
宋代“斗拱”的叫法:被称为“铺作”。
这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称谓。
拓展资料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斗拱的实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
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拱传递到立柱(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斗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斗拱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体系。
斗拱,亦作“ 斗栱”、“枓拱”或“枓栱”。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礼记·礼器》“山节藻棁” 唐孔颖达疏:“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
形如山也。”《明史·舆服志四》:“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
亦作“鬭拱”。即斗拱。唐元稹《连昌宫词》:“虵出燕窠盘鬭拱,菌生香案正当衙。” 唐卢纶《萧常侍瘿柏亭歌》:“攒甍鬭栱无斤迹,根瘿联悬同素壁。”参见“ 斗拱”。
斗拱的分类
斗拱的分类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构件形式,其分类较为繁多。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斗拱进行分类介绍。
一、按照斗拱的形状分类:
1.圆斗拱:顾名思义,其形状为圆形,常见于大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中,如寺庙、宫殿等。
2.方斗拱:其形状为正方形,常见于小型建筑物的构件中,如门窗、墙壁等。
3.梯形斗拱:其形状呈梯形,常用于横跨两个墙体之间的建筑物中,如桥梁、拱门等。
二、按照斗拱的用途分类:
1.支撑斗拱:位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中,用于支撑屋顶或其他重要的结构构件。
2.装饰斗拱:位于建筑物的外观上,用于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和艺术价值。
三、按照斗拱的结构分类:
1.平斗拱:斗拱上下两端均为平直,常用于小型建筑物的构件中。
2.券斗拱:斗拱上下两端呈弧形,常用于大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中。
3.圆弧斗拱:斗拱上下两端均呈圆弧形,常用于大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中。
四、按照斗拱的材料分类:
1.砖斗拱:使用砖块作为斗拱的材料,常见于传统建筑中。
2.石斗拱:使用石材作为斗拱的材料,常见于古代建筑中。
3.木斗拱:使用木材作为斗拱的材料,常见于民居建筑中。
斗拱的分类种类较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应用。在实际建筑中,选择合适的斗拱形式和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美观性。
斗拱结构详解
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
斗 + 拱 = 斗拱
斗拱的组合 一点也不复杂
斗上置拱, 拱上置斗, 斗上又置拱…… 重复交叠, 千篇一律, 却千变万化.
简单的斗拱 一旦开始结合 可以如此复杂
C斗 拱
概述
只有非常重要或带仪典性的建筑 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一 种神秘和莫测其高的感觉.在美学和 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典雅、高贵的风 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 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 的精神和气质.
斗
拱 结构
斗
概述
拱
结
构
发展
作用
什么是斗拱
+
=
斗
拱
斗拱
斗拱
C斗 拱
概述
斗拱,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 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和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 过渡部份.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 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 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故斗拱在 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 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宋代斗拱的特点
宋代斗拱的特点
宋代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简洁而精致:宋代斗拱的形式简洁,没有过多的装饰,注重线条的流畅和
整体的协调。它们以简洁的几何形状和平滑的曲线为特征,展现出一种精致而雅致的美感。
2.稳定而均衡:宋代斗拱采用了合理的结构设计,注重力学原理的运用,使
得建筑物能够稳定地承受荷载。斗拱的布置均匀,力量分布均衡,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可靠。
3.灵活而多样:宋代斗拱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它们可以根
据建筑的需要和空间的要求进行不同的组合和排列,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和样式。这使得宋代建筑的斗拱具有一定的变化和创新性。
4.融合传统与创新:宋代斗拱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在细节和造
型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进。它们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基本原则,同时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技术,使得建筑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
总的来说,宋代斗拱以其简洁、稳定、灵活和融合传统与创新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它们不仅展现了宋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也为后世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斗拱成果简介
斗拱成果简介
斗拱,指在建筑顶部横梁上,将两个斜向相对的石或木构件相交叠在一起,形成“↑”形的结构。斗拱的设计和施工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它不仅起到了支撑建筑结构的作用,还赋予了建筑更加优美的造型和更加稳固的结构。
斗拱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师的智慧和勤劳。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古代建
筑工程师就已经开始探索斗拱结构,逐渐将其应用于建筑中,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后来
的各个朝代,斗拱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主要构造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宫殿、寺庙、
园林等各种建筑中。
斗拱建筑不仅在构造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在审美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斗拱建筑的结
构优美、造型精致、线条流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美学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斗
拱建筑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人们
的关注和赞美。
在斗拱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历代建筑师和工匠们不断改进和完善斗拱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新,使斗拱建筑更具艺术魅力和时代气息。各个朝代的斗拱建筑都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斗拱建筑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成
为当今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斗拱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综上所述,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审美价值,
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通过对斗拱建筑的深入研究和传承保护,可以更
斗拱的构造与结构解剖图
斗拱的构造与结构解剖图
一、斗拱简介
斗拱即斗形拱门,是属于中国传统建筑当中最常见的一种拱形结构,
它一般由拱心和拱环组成,内外同时围绕着半圆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非
常常见的形式之一
斗拱具有独特的结构,显得十分精巧,在当时的建筑中十分流行,它
的构造与工艺也变得非常复杂,可以说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集大成者,
它的技术既和当时的石刻技术有关,又和当时的瓦饰技术有关,而且具有
很强的象征性,象征着家庭的繁荣与富足。
二、斗拱的构造
斗拱是一种非常精细的结构,它的构造分为内拱心、外拱环、内外拱时、外拱顶四部分,它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结构,由外而内依次为拱环、拱时、拱心、拱顶,其主要由拱心和拱环组成,上图为斗拱构造图:
1、拱心
拱心是斗拱最重要的结构,它由两个半圆构成,外拱环和内拱心依次
紧贴着拱心,它具有半圆形的结构,它是斗拱的主要支持构件,也是斗拱
的贯穿点,在其上利用投影原理,可以把其他三大结构紧密地组合在一起。
2、拱环
拱环是斗拱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它可以是整个斗拱构造的关键,它的
外部有一个较深的凹槽。
斗拱结构详解
B
22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 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 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 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 识。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B
23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 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 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 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 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
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
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
漫谈斗拱艺术的审美特征
漫谈斗拱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
漫谈斗拱艺术的审美特征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从最
初简单的斗栱到后来的复杂精美的装饰,斗拱艺术不断发展并融合了
各种建筑风格。其建筑结构的特点体现在稳固的支撑和艺术性的造型上,展示出独特的美感。装饰艺术的表现则在细节处体现,如雕刻、
彩绘等,进一步提升了审美感受。光影效果的运用也是斗拱艺术的重
要特征,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建造,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材料和工
艺的创新为斗拱艺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丰富了审美体验。漫谈斗拱
艺术的审美特征在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中不断展现出独特魅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斗拱艺术将继续拓展新的领域,为人
们带来更多惊喜和启发。
【关键词】
漫谈斗拱艺术、审美特征、历史背景、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光
影效果、材料、工艺创新、总结、发展展望。
1. 引言
1.1 漫谈斗拱艺术的审美特征
漫谈斗拱艺术的审美特征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
史情感。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
特征,体现着古代建筑师对结构美学和艺术表现的追求。斗拱的审美
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的特点、装饰艺术的表现、光影效果的运用、以及材料和工艺的创新等方面。通过对斗拱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
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取向,进一步弘扬
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推动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工作。漫谈斗拱艺术
的审美特征,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也可以启迪
当代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
的活力和内涵。
2. 正文
2.1 历史背景下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斗拱的特征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古建筑斗拱的特征探析
[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
一、何谓“斗拱”
1·“斗”
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
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
曲折线混合形的。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内檐斗拱除溜金花台科之外,还有位于梁架之间的隔架科斗拱与品字科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支撑构件,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在现有的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
二、斗拱的功能
1·承上启下,传递荷载
斗拱一方面对屋的承载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椽的有机结合。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
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是屋顶和屋身上的过渡。也正因为这样,才能使沉重的屋面更长地伸出屋檐。当建筑受到地震影响时,不管屋顶向何方推移,斗拱都能承受,从而避免建筑物倒塌。历
史上北京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震,故宫太和殿的屋顶达两千多吨重,因为斗拱的作用却没受到损坏。四川平武报恩寺殿堂上的屋顶在平武大地震时因为斗拱的功能而安然无恙。可见作为传力构件的斗拱具有抗震功能。我国谚语“墙倒屋不塌”就生动地说明这种木构架的特点。
2·造型优美,装饰性强
古代匠师们对斗拱的造型除满足承力和传力的实用功能外,
还从审美角度将斗拱制作成了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斗拱造型从整体看,重重叠叠,结构有条有理,符合规律。其构造精巧,如盆景,似兰花,象民间量米的斗子,本身就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从出土的战国至汉代文物上的斗拱造型来看,坐斗上有一左
右弯曲起翘的拱,拱的两端有一小斗。两端弯曲向上,端头上放小斗,让小斗至诚额枋,这种处理既达到了增强额枋的受力作用,又使斗拱的整体造型富有变化,起到了装饰美化效果。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牌楼的万象斗拱也非常具有装饰性。牌楼为南方风格,斗拱有云头、凤头、野猪、犀牛,蝙蝠等,最多的是
白色的大象。一般古建的斗拱,正面象一只只大牛头在支撑着檐檩,侧面像一排排伸着鼻子的老牛在屋檐下低头负重。而如意斗拱则
把牛鼻子改成了一个个云头如意勾,使用“如意斗拱”更突出了牌楼的装饰性。
斗拱向外出挑可使建筑物出檐更长,美化整个建筑。房屋越
高大,房檐探出就越长,下面的支点都落在额枋上,正是采用了斗拱
这一功能使得撑托屋顶的面积大而下面的落点要小。唐代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结构,是我国木质斗拱之典型代表,其斗拱雄大与出檐长,风格简洁雄伟,表现了在结构和艺术上的高度统一。
三、斗拱形制发展概况
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有着强烈的个性,斗拱就是其一。梁思
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拱,屋顶。”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1·起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2·发展与演变斗
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承托平座,柱子间铺作多用人字形,形成奇妙的韵律感,其是建筑结构忠实直率的表现。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此外,像广州的光孝寺,屋檐斗拱层层向外延伸,屋脊跨度增大,屋顶全部重力均落在了斗拱上。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
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宋朝时期,斗拱数量增多,但体积减小,屋顶越来越陡,结构作用逐渐减弱,装饰作用加强。广东的梅庵,斗拱
依然保持着挂栓和吊栓,因此可见宋朝斗拱纤细奢华。
宋代的斗拱造型极其丰富,四铺作至八铺作斗拱均以不同的
重叠层数组成。即四铺作就是四层重叠的一组斗拱,八铺作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