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品德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 持的、反应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 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 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 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 的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 规定。



学术造假1 学术造假2 学术造假3 学术造假4:“汪晖事件”教训: 谁都有权沉默,但必须承担代价 学术造假5:谁成就了肖传国 学者 揭露 科研 界 “潜 规 则”: 做好 研究 不如 搞好 关系
曾被院士捧红,最后却雇凶 复仇,这里有奇特的学术江 湖
教授的围城:谁愿意做小人? 小人是逼出来的。



儿童的道德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 年幼儿童道德判断属于他律道德,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强烈 的尊重准则的倾向。在他们眼中,这些准则都是权威人物制 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如同自然法则,这是一种道德实在论。 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此时儿童认 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 相对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 取决于两个条件: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 及其教育启示
谎言问题 A:看到一条狗 象牛一样大。 B:对母亲说老 师给了他好分数 ,而事实上没有 。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惩罚问题 A:不听父母的话就 不能骑木马。 B:不借书给不爱惜 书的人。 公正问题 偷苹果慌忙逃跑,经 过一座腐朽的木桥, 桥断掉进河里。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人民日报》 ,2006年3月5日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其特点有: 1.同所有社会规范一样,道德具有社 会性。 2.道德规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具有相对性。 3.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道 德价值观的体现。 4.道德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 和个人内部自律、良心驱使来加以维 持。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因素结构:品德是由哪几种相互联系 的因素或成分构成的 二因素说:道德认识(或道德动机)&道德行为 三因素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四因素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 行为




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这两方 面的认识。 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 识的表现形式。 在道德心理结构中,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 础、是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 作用。 道德认识→道德(价值)观念→道德需要
道德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
动机与结果 A:某孩子在无 意中打碎十五只 杯子。 B:某孩子为偷 吃而打碎一只杯 子。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例类 例选
判断结果
年幼儿童:A公正 年长儿童:B公正
年幼儿童:这是惩罚 的报应 年长儿童:桥断与偷 苹果无关。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1.对规则的态度: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对行为责任的判断: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判决谁都不满,哪儿出了问题?-刑事司法唯后果 论-南方周末2010.10.28) 3.儿童的公正观念: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 公正 4.对惩罚公正性的判断: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 罚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 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内容: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心、羞耻感、 友谊感、同情心、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 形式:直觉的道德感、形象的道德感、理论的道德 感


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 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使道德动机战胜不道德动机、利他动机战胜利己动 机 排除困难,将道德行为进行到底。 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 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 习惯。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达成道德目标的手段, 也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客观标志。
(二)品德的功能结构: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
诱 因
需要
行为方式 (意向)
行为
道德 行为 社会 评价 或强 化
一般 认知
规范 的社 会影 响
规范认知
规范行为经验、是非感、定势习惯
反馈
生成结构模式(章志光,1990)
心 理 空 间
道德认知-感情系统区 道德观念 道德体验
信念、理想、价值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我评价 归因分析 自我强化
反馈
道德需要-动机
调节 责任意识 明确程度 行为 抉择
道 德 情 境
社 会 强 化 意动和 道德行为 道德 行为
过滤 注意 与知觉
定向
移情
道德判断
道德观念 道 德 认 知 优势的道德信念
道德观念 优势的行 为方式 道德 行为 社 会 强 化
需要动机
情 境
价值观
定型结构(章志光,1990)
第二节





二、品德与道德 (一)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行或品性,是个体 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 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实质: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 产物。 功能: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结构:动机部分&行为部分 品德与人格和社会性的关系。 特点:稳定性、个别性、自觉性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认知的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削弱 2.获得社会经验,在同伴间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关系,
意识到彼此间的平等地位。
(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5-6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9-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