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创伤外科肱骨骨折诊疗指南
创伤外科肱骨骨折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包括外伤性质、时间、机制、部位、出血情况及伤后处理经过。
【检查】
1. 医师接诊后应及时完成体格检查。对肱骨干中下1/3•骨折要特别注意是否伴有桡神经损伤。对肱骨髁上骨折尤其是严重移位者应注意是否伴有肱动脉损伤;对开放性肱骨干骨折,应注意出血情况、上止血带时间、桡动脉搏动情况。
2. X线检查:对损伤部位及时拍摄X线片以确诊骨折及了解骨折类型。对多发性损伤应摄全肱骨X线片,以免遗漏肱骨解剖颈、外科颈、肱骨髁上、肱骨内外髁、肱骨髁间及肱骨小头骨折。
3.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感染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三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断】
1. 明确的外伤史。
2. 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畸形、压痛、反
常活动、骨擦音阳性、纵向叩击痛阳性。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出现肩关节功能受限,肱骨远端骨折可出现肘关节功能受限。
3. 有神经血管损伤则有相应表现。
4. 摄正侧位X线片可确诊。对疑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骨折可摄胸部X线片。
【治疗原则】
1. 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骨折:
(1)无移位骨折,可用三角巾或颈腕吊带保护患侧上肢,或将患侧上臂贴胸壁固定。
(2)有移位骨折,可在臂丛麻下手法复位,用超肩关节固定,或用甩肩疗法。
(3)若移位明显的骨折,经反复手法复位仍不理想,患者又有较高要求,骨折不稳定,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钢板选择锁定钢板,重建钢板。
(4)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 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
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可试行轻柔手法复位,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治疗方案
肱骨體上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治疗方案
【概述】肱骨醜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o好发于10岁以内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骨折常因为间接暴力引起,若处理不当,易发生伏克曼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故应给予充足重视。肱骨罷上骨折的血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检查时需注意伤肢远端的血循环和神经功能。
【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
(1)肘部疼痛、压痛、肿胀。
(2)可有畸形及反常活动。
(3)有骨擦音(感)。
(4)可有棧动脉、正中神经、棧神经、尺神经损伤的表现。
(5)特殊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能够了解骨折的类型。
符合上述第(1)项、(2)、(3)、(5)项其中一项能够
诊I业匚
断。
2、分类诊断
肱骨骤上骨折有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1)伸直型
1)I型骨折:肱骨远端轻微移位或IIIII
【治疗方案】肱骨干骨折复位要求不高,接触面积达1/4-1/3.成角不超过30。、短缩<1/2.5cm,都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观。对于闭合骨折,多次复位是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之一。
1.非手术治疗
(1)悬垂石膏为管型长臂石膏,上自骨折近侧至少
2-3cm,下至腕部,在棧腕侧加环,经环将伤肢悬吊于胸前,利用石膏的重量作持续牵引。在石膏固定后的2周内,病人只能取坐位或半卧位而不能平卧,且可通过改变石膏的厚度来调整牵引的力量。本法适用于肱骨中、下短长斜形、叠旋形、螺旋型和粉碎性骨折伴重叠移位者。治疗时石膏重量要适宜,防止骨断端分离,尤其在老年人,应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2)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釆用相对应手法整复移位, 再在上臂前、后、内、外侧共用4块小夹板外固定,扎带松紧要适宜。
骨伤科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多发生于儿童。
(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
(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二)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疾病分型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肱骨骨折诊疗指南
肱骨近端骨折
【概述】肱骨近端骨折系指肱骨头骨折及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及肱骨大、小结节骨折。
【诊断】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明显移位,.但在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上肢不能上举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I型:无移位或移位
Ⅱ型:解剖颈骨折(2部分骨折)
Ⅲ型:外科颈骨折(2部分骨折)
Ⅳ型:大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
V型:小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
Ⅵ型:骨折脱位型(2、3、4部分骨折及累及关节面的骨折)
【治疗】
1.无移位骨折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如三角巾悬吊等。1~2周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后即开始功能锻炼。
2.解剖颈骨折易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保守治疗效果多不佳,可考虑切开复位及内固定,对老年人或难以复位固定的骨折可考虑一期行关节置换。
3.外科颈骨折首选闭合复位治疗。对无移位骨折,用三角巾悬吊。外展型骨折不必复位,三角巾悬吊或石膏固定。内收型骨折,手法复位后外展位固定。粉碎骨折如移位不大也可保守治疗。对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困难或有软组织
嵌入时,可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
4.大结节骨折单纯大结节骨折常有明显的移位,手法复位困难,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如系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脱位,肩关节复位后大结节常自发复位。
5.小结节骨折少见。多合并关节后脱位。骨块小可行保守治疗。若内旋受限,可行手术复位固定。
6.3部骨折和4部骨折手法复位困难,应行切开复位、简单固定,尽量保留肱骨头血运。如发生肱骨头坏死,必要时可行关节置换。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
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
型及移位情况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肱骨髁上骨折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肱骨髁上骨折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
(1)屈曲型:患者用健手托住患肢,肘关节屈曲90。局部
肿胀,疼痛,肘后凸起,皮下癜斑,尺骨鹰嘴突起消失.肘后方压痛,后方可扪到骨折端。
(2)伸直型:患肢紧临躯体,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院前急救】
1.评估伴随的腕和肩部损伤。
2.了解肢体的血管神经状况。
3.评估皮肤的完整性。
4.检查有无骨筋膜问室综合征,此症在髁上骨折最为常见。
5.放射学常规正侧位,加照斜位片,了解有无桡骨头和肱骨远端隐匿的损伤。
6.开放性损伤,常规术前检查。静脉或肌肉注射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
【诊断要点】有明确的外伤史,结合临床表现和放射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扭伤。
2.关节积液
3.挫伤。
【急诊治疗】绝大多数情况(除无错位的稳定骨折)需骨科会诊。对于无错位、稳定的骨折用夹板或石膏固定. 24〜48小时骨科随访。
【留观指征】有明显的肿胀和瘀血的患者允许留观一夜,以减少骨筋膜问室综合征的危险。
【住院指征】
1.血管神经损伤或开放性骨折的患者。
2.需要开放复位和内固定的骨折患者。
3.并发骨筋膜间室综合征,需要切开减压者。
【出院指征】
1.体温正常,伤口愈合。
2.X线复查骨折复位、固定可靠。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一)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一)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什么是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上端髁状突起处发生骨折,常见于肱骨近端。
•该骨折通常由于扭伤、跌倒或高能度外伤引起,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
复位标准的重要性
•复位是指将骨折骨片恢复到正确的位置,使骨折处恢复正常解剖结构。
•正确的复位标准可以保证骨折愈合良好,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熟悉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对于骨科医生和医疗技术人员至关重要。
复位标准的具体要求
•骨片重叠度:在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中,骨片的正确重叠度是明确的复位标准。通常要求骨片的重叠度小于2毫米。
•旋转角度:骨折骨片的旋转角度是判断复位情况的重要指标。正确的复位应使骨片与邻近骨结构的角度一致。
•长度修复:骨片的长度修复是骨折复位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
应该保证骨片的长度与对侧肱骨相似。
复位标准的操作技巧
•X线引导:复位前后的X线检查是判断复位标准是否达到的主要方法。可以通过放置引导针或钢丝来辅助复位。
•力量控制:复位时需要准确地控制施加的力量,以避免进一步损伤骨片或周围组织。
•利用辅助装置:有时需要使用专门的外固定器、支具或钢板螺钉等辅助装置来实现复位标准。
复位标准的注意事项
•医生经验:复位标准的判断需要丰富的医生经验和准确的专业知识。
•特殊情况:对于复杂的骨折,如合并关节脱位或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下,复位标准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随访和康复:复位后需要密切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并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康复治疗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
以上是关于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的相关内容,正确的复位操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骨折的良好愈合。在进行复位操作时,医生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
一、概述
肱骨髁上部扁而宽,前有冠突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隔一层极薄骨片,所以较易发生骨折。常见于儿童和少年。由于暴力方向不同,临床上分为伸直型(较多见),屈曲型(少见)两种。
骨折后脉络受损,气机凝滞,不通则痛,故骨折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压痛;骨折后局部经络损伤,营血离经,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理,而出现肿胀。由于机体失去支柱作用及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故活动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受伤后患者肘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二)体征:
肘部肿胀、有广泛的皮下青紫瘀斑,鹰嘴部突出,肘呈半伸位,关节功能活动障碍,骨折移位,可出现患肢畸形、前臂变短,局部有异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触及骨擦感。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三)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及观察骨折移位方向。
三、诊断要点
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学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
法标准》。
(一)有外伤史;
(二)局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功能障碍。
(三)骨折处有明显压痛、畸形、可触及骨擦感,闻及骨擦音,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局部有异常活动。
(四)X线检查。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以伸直型尺侧移位为例。
1、患者正坐靠背椅上。
2、助手站于患者背后,双手握住上臂中部,术者一手握住肘关节,与助手作相对拔伸,纠正重迭移位,同时矫正旋转移位。
3、患者前臂中立位,医者另一手拇指按压骨折近端外侧,余指按压骨折远端内髁处。相对推挤,矫正侧方移位。
4、侧移位矫正后,在持续牵引下,医者双手拇指移向骨折远端后方,向前推挤,余指提托骨折近端前方,屈曲肘关节90度,以达整复。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在复位标准的制定中,主要考虑了骨折的解剖特点以及病患的病情和功能恢复需求。下面是关于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标准参考内容。
1. 骨折解剖特点:肱骨髁上骨折通常以髁上小鱼际的冠状或横断骨折为主,伴随部分移位。因此,复位的首要目标是使骨折断端对齐,确保骨折片间的稳定性。
2. 病患病情评估:在进行复位前,需要评估病患的一般情况、疼痛程度、肌力和关节稳定性等因素。相关检查还包括X线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骨折类型、位移度、关
节表面损伤等详细情况。
3. 麻醉方式选择:复位过程中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具体选择会根据病患的整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决定。对于非复杂、低度位移的骨折,局部麻醉常常足够。
4. 位置定位:进行复位前,病患应处于平卧位,患肢躺平放置,用支架或垫子支撑好肘关节并使手与身体放置在适当位置。保持患肢关节在自然位置上,确保骨块不受额外牵拉。
5. 术前准备:在进行复位前,需要确保手术所需材料准备齐全,如手术刀、医用手套、无菌纱布、棉签、酒精消毒液等。同时,进行准备的医护人员也要遵循手卫生操作规范,准备好洗手液和消毒设备。
6. 复位步骤:复位操作应由专业医生执行,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
a. 轻度牵拉:使用适当的牵引方法,放松周围肌肉和软组织,为复位做准备。
b. 手法复位:医生用手轻柔地对折断的骨头进行复位,目的
是确保骨折断端的准确对齐。
c. 骨折固定:复位结束后,通过外固定物如石膏、外科钢板
或钢钉等,将骨折片固定在正确位置上。骨折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环境,促进骨折愈合。
肱骨髁上骨折伤诊疗指南
肱骨髁上骨折伤诊疗指南
【入院时准备】
1 三大常规(血RT、大便RT、小便RT)
2、辅助检查:胸部正位双肘正侧位平片心电图
3、生化术前常规、免疫术前全套、血凝四项、乙肝患者行DNA检测
4、立即观察肢体远端血供,若不佳进入急诊手术路径
5、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消肿
6、止血药
【住院期间诊疗】
1常规术前准备
2、手术行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前作闭合复位。
3、术中注意神经探查
4、术后密切观察神经损伤及肢端血供
5、术后1-2天复查平片
6、术后2-3天更换石膏了解伤口情况
7、术后6天予以更换石膏、复片
8有肿胀破损或肿胀剧烈者,有感染者均需预防用抗生素
9、术后使用骨生长辅助类药物、止血类药
【出院前诊疗】
1患肢血供好,指端循环好
2、X片提示对位对线好
3、宣教出院1-2周我院骨科专科随访
4、伤口愈合好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一、查房医嘱
概述
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入院评估
一、病史询问要点
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疼痛剧烈、活动障碍;
二、体格检查要点
1.肘部肿胀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2.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
三、分析门、急诊资料
通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不难确诊;
四、继续检查项目
为明确损伤类型有时行CT检查;
五、门诊医嘱示范
对于怀疑骨折的病人
拍摄肘部正侧位x线斤;
对于已经确诊骨折需要保守治疗的病人
1.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2.对症止痛非甾体类药物;
3.随访固定4~6周,定期拍片复查;
病情分析
一、初步诊断
外伤史;患侧局部肿胀、畸形、压痛,可触及骨折端;X线可发现骨折线即可确定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对关节脱位
儿童期肘关节脱位很少见,如有发生多是直接暴力;肘后三角可以鉴别,如是脱位,肘后三角消失;
2.肱骨远端骨骺分离
注意观察X线片,有内、外髁的骨折片,而且肱桡关节和尺桡关节排列正常;
三、临床分期或分型
常用分型
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治疗计划
一、治疗原则
根据病人的骨折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一、诊断
1、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998年第二版)
(1)外伤史
(2)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有畸形和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4)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临床分型:按骨折移位方向分类
(1)伸直型:
a.伸直尺偏型:骨折移位后,前外侧骨膜因近端向前外方移位而断裂,内后侧骨膜仍保持完整。但骨折近端内侧骨膜被掀起与骨皮质分离。
b.伸直桡偏型:当暴力来自肱骨前内方,肱骨髁被推向后外方发生骨折时,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因挤压而塌陷。外
侧骨膜保持连续。而尺侧骨膜断裂,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跌倒时,肘关节在屈曲位,肘关节着地,暴力经过尺骨鹰嘴把肱骨髁向后下方推向前上方,而造成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
二、中西医辨证分型:
(一)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病象:伤后1~2周,无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肱骨髁上处有压痛,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肿胀严重者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肱骨髁上部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肘后的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觜之关系保持正常。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伸位,肘后突起,呈靴形肘畸形,在肘前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屈曲型骨折肘后呈半圆型。在肘后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有侧方移位者,肘尖偏向一侧。要注意桡动脉的搏动,腕和手指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便确定是否合并神经或血管损伤。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或弦细涩。
症候分析:由于骨折后筋、骨和脉络的损伤,血离经
脉,凝聚成瘀,瘀积不散,经络受阻,气血之道不得宣通,故见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癍,骨折移位则症见畸形,功能活动障碍。脉弦涩或细涩皆为气滞血瘀之脉象。
骨伤科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骨伤科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规范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达到使症状体征消失,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预防并发症的治疗效果。
2 范围:临床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可应用本诊疗规程。
3 职责:
3.1 由主治医师及其以上的专科医生负责手术或手法复位外固定。
3.2 住院医师主刀,需由主治医师及其以上专科医生监督指导。
4 诊断规程
4.1诊断
4.1.1 了解损伤的姿势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常规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常规
【定义】
由于外力作用,使肱骨髁上部分发生断裂等改变,破坏了肱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称为肱髁上骨折。
【病因病理】
多见于儿童,主要因儿童爬高或追逐跌倒。而髁上部分处于疏松骨质和致密骨质交界处,易骨折。
【分型】
根据暴力形式和受伤机理分为三型:1、伸直型;2、屈曲型;3、粉碎型。
【诊断要点】
一、症状:肘部肿胀,疼痛,肱骨髁上处有压痛,功能障碍。若有移位则肿胀明显,甚至见张力性水泡,肘部呈靴状畸形,但肘后内外上髁和鹰嘴三点关系保持正常。
二、注意挠动脉的搏动,腕及手指的感觉、温度、活动情况。
三、腕关节屈伸活动;关节正侧位片示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
【辩证论治】
一、无移位性骨折:置患肢于屈肘90。位,用颈腕带悬吊2—3周。
二、有移位性骨折
1、整复固定法,固定方法包括:加垫法;柳木夹板固定;衫树皮夹板固定。
2、练功方法:握拳;腕关节屈伸活动;肘关节屈伸活动;严禁暴力被动活动。
3、骨牵引复位法。
4、手术治疗。
(1)先矫正侧方移位 (2)再娇正前后移位
【疗效评定】
一、治愈:肘关节外形、功能正常。
二、好转:肘关节外形基本正常,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三、未愈:明显肘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是由于直接暴力作用于肘部或者间
接暴力作用于肘部引起的。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复位治疗,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下面将详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标准操作流程。
首先,进行术前准备工作。在进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进
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肢的神经血管功能情况、X线片检查等。同时,术前还需要准备好必要的手术器械、麻醉药品等。
接着,进行麻醉。在进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手术时,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
麻醉或全麻,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同时也有利于医生进行操作。
然后,进行复位操作。在麻醉完成后,医生需要对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复位。复
位操作需要非常谨慎,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X线片的显示,采取适当
的手法进行复位,确保骨折部位能够恢复到正常的位置。
在进行复位操作时,医生需要注意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额外的损伤,同时还需
要注意避免出现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的损伤,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进行固定和包扎。在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完成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适
当的固定和包扎。固定和包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复位后的骨折部位,防止再次移位,促进骨折愈合。
在固定和包扎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器材和
包扎材料,确保固定和包扎的牢固性和舒适性。
总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是一项需要非常谨慎和专业的手术操作,医生需要严
格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髁上骨折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好发于10岁以内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骨折常由间接暴力引起,若处理不当易引起伏克曼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肱骨髁上骨折的血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检查时须注意伤肢远端的血循环和神经功能。
【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
(1)肘部疼痛、压痛、肿胀。
(2)可有畸形及反常活动。
(3)可有骨擦音(感)。
(4)可有桡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表现。
(5)X线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可以了解骨折类型。
符合上述第(1)项、第(2)、(3)、(5)项中一项可确诊。
2.分类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有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1)伸直型(Gartland分型)
1)Ⅰ型骨折:肱骨远端轻微或无移位,此型骨折不需任何手法复位,仅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即可。
2)Ⅱ型骨折:肱骨远端后方皮质部分完整。又可分为两亚型:①Ⅱa型青枝骨折,此亚型只需适当屈曲位固定就可得到稳定;②Ⅱb型
旋转骨折,此亚型存在不稳定,复位后单纯屈肘拉紧后方骨膜不可能控制旋转。
3)Ⅲ型骨折:肱骨远端完全移位,此型治疗较困难。
(2)屈曲型
与伸直型相似,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屈曲型也可以分为Ⅰ、Ⅱ、Ⅲ型。【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Ⅰ型伸直型骨折均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且用石膏或夹板至少屈肘固定110°位固定,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治疗方法。Ⅱ型骨折虽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但由于其不稳定,易旋转和内倾,导致内翻成角,故有许多理由认为,Ⅱ型骨折光用石膏固定是不可靠的。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的优点是:①操作简单,可缩短住院时间;②手术中可准确评估提携角;③穿针足以维持复位,术后屈肘小于90°固定,可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④治疗效果满意。
2.手术治疗
对多次手法复位仍严重移位、陈旧性骨折影响功能、开放性骨折及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型骨折还是手术治疗效果好。必须严格遵守手术适应症,切勿烂行手术。手术虽可较好复位,但并不能防止肘内翻的发生,且易出现肘伸屈功能障碍,还有可能发生骨化性肌炎、感染等并发症。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选择与伸直型相似。
【疗效评估】
治愈标准为:骨折愈合,功能恢复。
【预后评估】
肱骨髁上骨折损伤初期的并发症有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骨折后期的并发症为肘内翻畸形。肱骨髁上骨折经治疗,预后多数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