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促学风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_李平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紧缺的状况日趋严峻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科技创新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术不端现象频发、科研经费不足、科研人才流失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因此,如何建设和发展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义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科技
发展水平。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助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计划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另外,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非常关键。
二、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把科技创新作为振兴国家和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国多所
知名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多项科技创新项目。尽管高校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仅仅是掌握一些相关技术、发明出一些有用的产品和方案并不能算是科技创新的真正意义。高校科技创新的本质在于通过技术和思想的创新实现社会、人类乃至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当前高校科技创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不端,许多学者在追求学术成果的时候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获得论文的刊登以及科研经费等资源的获取,破坏了科研的公正性和科研的创新性;二是科研经费不足,许多高校科研经费不足,无法真正发挥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途径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的教育培训
构建“1+2+5+N”育人体系推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以桂林信息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构建“1+2+5+N”育人体系推动校园科技
文化建设—以桂林信息科技学院信息工
程学院为例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改革、发展、稳定需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当今高校育人体系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而校园科技文化在培养学生的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也是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使同学们在这个平台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关键词: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创新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过程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目的在于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实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平台,凸显专业特色,弘扬科技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提高学习成效,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实践锻炼为手段,通过构建“1+2+5+N”育人体系的科技文化建设,是学院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构建“1+2+5+N”育人体系,推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为凸显专业特色,弘扬学院科技文化氛围,构建“1+2+5+N”育人体系推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走深走实。依托1次“科技文化节”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依靠“通信技术创新实践基地”“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2个创新实践培训基地,开展5次不同专业方向创新实践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车王
加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
加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必要的任务。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以及其重要性。
首先,加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科技创新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探求精神。通过科技创新教育,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实际问题,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锻炼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有力创新者。
其次,加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技创新离不开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这将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科学问题时更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加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科技创新涉及到诸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各个学科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将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要加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并不容易。首先,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科学实验设备和实践场所,以满足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的需
求。其次,学校应该培养具备科技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这些教
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最后,学校应该倡导科技创新教育,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动力。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推动学院学风建设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学院学风建设
21世纪是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世纪,科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建立起全新的创新理念。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承文化、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
翻开人类的发展史,从远古的钻木取火,到新型能源的充分利用;从古代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现在的相隔千里却近在咫尺的地球村;从古代的风餐露宿、日夜兼行到现在高速快捷的交通工具……人类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得益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无不得益于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可以说,是人类造就了科技,科技也成全了人类。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从现实生活来看创新,党中央在国家建设的新形势下,提出了科技创新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虽然科技创造新生活的前景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但是归根结底是要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实现的。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年轻人这一代肩上的担子的确不轻,新的机遇总是伴着风险与挑战,但是,不会轻易地说放弃。回望文明的历程,是科技之光扫荡了人类历史上蒙昧的黑暗,是科学之火点燃了人类心灵中的熊熊的希望;科技支撑了文明,科技创造着未来,而未来在年轻人的手中。让年轻人一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用创造力将我们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一、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推进校园学风建设
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建设。紧抓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创新的紧迫感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时政性。从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课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紧抓住社会热点,运用教学新手段和教学新方法,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巧用哲学原理,启迪学生创新的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许多基本理论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材料。联系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只要你有心,处处是创造的素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关心社
发挥科研创新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育人功能——以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为例
作者: 王建民;李明姝
作者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116-11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0期
主题词: 学风建设;科研创新;实验;活动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密切相关。在加强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将突出专业特色,通过全面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构筑实验科技创新平台、优化科技创新指导队伍、引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丰富科研创新活动载体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浓厚学习氛围,使学风精品活动以长效机制稳固发展。
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培养科学精神中学学校科技创新报告
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培养科学精神中学学校科
技创新报告
推进学校科技创新
培养科学精神
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科学家
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为了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并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显
著的成果。本报告将分别从科技创新课程、科学实验室建设和科技竞
赛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我校的科技创新工作。
一、科技创新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我校特设立了科技创新课程。该课程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合作能力等多个
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发展历程。通过课
程设置,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科学领域,并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其
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技巧。此外,科技创新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
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分组合作、项目研究等形式,让学生在
实践中学习并培养创新意识。
二、科学实验室建设
科学实验室是学校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我校积极投入资金和资源,建设了现代化
的科学实验室。实验室设备齐全,具备满足不同学科的实验要求。学
校还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实验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的指导和辅导。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操作时,既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够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科技竞赛
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我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如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的竞赛。学校为参赛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组织举办校内选拔赛和专业指导讲座,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参与科技竞赛,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湖南省郴州市多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梆州市多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妥“建设农业强因
设#土会主义现4飞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才丁下坚实基础,需妥着眼于“稳根基、因根本、增动能、强核心”四个重妥方向。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粮食和重妥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14亿多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实现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逐步转变,是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保障粮食和重妥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需妥多措并举。妥提升粮食产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为我国转型农业强国务实粮食粮基。妥深入实施“成粮于池”“成粮于技”,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妥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当家品种牢牢J泰在自己手里。妥建立健全各项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体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严格粮食安全保障考核机制。
“农为邦本,本因邦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面对人数众多的乡村人口,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实践中不以割裂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就成为了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全面才住进乡村振兴需妥从多重维度施策。从全国发展的整体性来说,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妥同步推进,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发展妥索、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城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从拓宽农民主曾收渠道来说坚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中之重。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补足乡村振兴短板,做好“土特产”文章。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来说,妥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皮、公共服务便和l 皮、人居环境舒适度,实现乡村由表及旦、形种兼备的全面提升。
关于科技创新学风建设论文
科技创新学风建设论文
关于科技创新学风建设论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
虽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教育体制来看,虽然素质教育开展多年,但是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发挥着作用,考试成绩依然是决定考生升学去向的关键决定因素,因此,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后首先摆脱掉巨大的学习压力后,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荡然无存,其次由于学习方式的机械化、技巧化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固化,这种僵化的头脑直接阻碍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另外,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宣传、组织的力度还不够,认为这仅仅是一项任务,甚至有的学校将学生创新成果的多寡看作政绩。而多数院校,在组织过程中甚至把自己的课题拿来让学生参赛。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专门指导教师队伍,许多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在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指导学生,或者在自身研究的项目课题中分配任务给有志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这样学生的创意得不到施展。从以往学生提交作品的方向和创新内容看,许多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选题过于宽泛,致使研究难以形成实用的成果,这一点在人文社会科学类作品中尤为明显,在研究方法上往往不能突破学科,没有形成多学科、多专业的组合、交叉。当然,依然有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组织没有提升到带动学风建设的高度,没有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出现了学术氛围不浓厚,参与面不宽的现象,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或影响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带动学风工作的路径选择
以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
以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以及时代的主题。一名优秀的核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更是增加就业竞争力的必备素质。结合专业特色来拓展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对培养核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良好的帮助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专业特点,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寻求培育和扩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点。
一、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开展以学术讲座和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一)核专业学科的专业性很强,学校可以利用学术交流机会,请著名的院士、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做讲座、报告,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科学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
(二)核专业目前没有专业性对口的竞赛类科技活动,只能按照目前已举办的国内外大学生科技竞赛做为参赛指导,以丰富的科技活动为载体,建立分层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包括广泛深入的科普教育、校内科普型比赛、校级比赛、省级比赛、全国比赛、国际比赛。学生通过组成各种科技创新团队,整合校内各学院实验室平台,参加教师的各类研究项目,尽可能多的参与各类学术科技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文化节以及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术科技含量,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将开展普及性的科普科技活动和竞赛性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鼓励核专业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将组织参加院级、校级的科技活动和参加全国性的科技竞赛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校核专业学生参加了校内各学院的普及型学术竞赛活动,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推动学风建设
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推动学风建设
提要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浓郁的学术气氛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文阐述了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如何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降低了入校门槛,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相关师资、软硬件配套设施并没有随着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将来入学人数的减少,如何提高办学声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浓郁的学术气氛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在整个学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功能,使之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点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风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的学风从主流上看是勤奋扎实、刻苦认真的,大部分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勇于攀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是,也应实事求是地指出,目前高校学风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读书只是为了“混日子”,混“文凭”,学习纪律松懈,作风疲沓。目前,高校学生中有不少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大学的学习很不适应。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应用。学生注重被动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和结论,忽略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和训练;重视书本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理解和运用。不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缺乏计划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严谨的学习计划,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难以有学习的积极状态。目前,各高校都在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但学生违纪现象屡见不鲜,纪律松弛、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校园学习风气。很多同学无所事事,迷恋网络游戏,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留级现象。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促进科技发展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促进科技发展
《篇一》
科技创新教育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提高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促进科技的发展。因此,我计划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以促进科技的发展。
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开展科技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素养;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资源,为学生创新的支持和帮助。
在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工作规划中,我计划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开展科技创新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素养;第二阶段是组织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第三阶段是科技创新资源,为学生创新的支持和帮助。
工作的设想:
在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工作设想中,我认为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素养。因此,我计划通过开展科技创新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素养;通过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资源,为学生创新的支持和帮助。
科技创新教育的计划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科技创新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科技素养。
2.组织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和实践能力。
3.科技创新资源,为学生创新的支持和帮助。
在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工作要点中,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系统、全面。
2.组织专业的教师队伍,保证教学质量。
3.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的机制,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4.充足的科技创新资源,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
2023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3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文化底蕴的涵养。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文学艺术。当代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练习书法,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精研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的著作,他说:“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者的成长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未曾出现过一个大科学家在没有文化的背景里能够创造出伟大发明的情况。”可见,在求索未知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艺术与科学可以相互激发。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从0到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无论是探索未知奥秘,还是攻克“卡脖子”难题,无论是加强基础研究,还是提供科技解决方案,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而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喻思南《科学琴键演绎人文旋律》)材料二: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对其文化基因的自觉与坚守。爱国、创新、求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历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全社会对优秀科学家群体精神禀赋的基本认同。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史,无论在哪个时期,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家自身所展现的求真务实、不断精进的精神支撑。
科技创新教案:推动校园建设进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科技创新教案为推动校园建设进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将对科技创新教案对校园建设进步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科技创新教案的概念及特点
科技创新教案是基于科技创新和教育领域的融合,针对新的课程实施标准和发展趋势,由教师或团队“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出的解决教学中课程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的教学方案,通过新媒体、信息化技术、虚拟仿真实验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科技创新教案具有多种特点,如:
1. 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包括新媒体、虚拟仿真实验、互动课堂等。
3.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注意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二、科技创新教案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科技创新教案在校园建设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样化的教学方案:科技创新教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方案可以涉及到虚拟仿真实验、智能化教学、互动教学等多个方面。
例如,对于理科课程,可以设立虚拟实验室,让学生通过电脑等设备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消除了实验设备的限制,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对于语文、英语等相关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互动PPT、微课、视频等进行教学辅助,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提高。
以学风建设促发展,以学术科研创特色---学风建设演讲稿
以学风建设促发展,以学术科研创特色---学风建设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日,有机会在那里发言,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和激动。五年的大学生活里,我得到了院系领导及各位教师的教导与关怀,得到了同学们的帮忙和支持,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在此,我向各位曾帮忙过我的教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激!
自数学系开展学风建设以来,系上本着“以学风建设促发展,以学术科研创特色”为宗旨,经过对活动的认真学习,广泛开展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等交流形式,对加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进取地促进作用。
十年寒窗苦读,让已是大学生的我们明白: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以学为主,注重学习是成才的前提保证。要使每一位同学都成为有用人才,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树立端正的学风就显得十分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懂得学生要学会学习。呆板地吸收知识、单一地操作练习和被动地理解灌输,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弊端。然而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的思维本事,有目的地归纳自我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对所学的知识能质疑,对所学的资料能总结,对所学的方法能反思,对未知的领域能探索,是学生创新本事和实践本事培养的要求。
在两年的本科学习中,我多次参加过大学生数学建模和大学生挑战杯等比赛,这对我论文写作奠定了必须的基础。本人于xx年承担了《基础教育的数学研究》获安康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先后以《不等式的姐妹花》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六篇。这些成绩都
是在系学风建设中取得的。下头就论文的写作方面和学习感受,我愿意和大家做一点点交流:
以科技创新促学风 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新促学风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作者:李平,郑峰,李晨,杨光,李萌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3期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一种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实质是一种对学生的内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质培养,其主要内容是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风建设;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02-02
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提高在校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是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平台,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成效,明确发展方向,极大地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成为学风建设新的途径,也是重要的途径。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科技实践锻炼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式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是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以大学生科技锻炼为抓手,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推动优良学风建设为宗旨,以全学程贯穿为指导,以年级特色为依据,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逐步形成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正确树立科技“创新”理念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正确树立科技“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芦守平;国强;刁鸣;黄丽莲;赵宇宁
【期刊名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年(卷),期】2015(034)002
【摘要】通过不同侧面对科技“创新”进行了综合阐述.目的在于国内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应树立正确理念,并就指导课外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现象,提出了有针对性建议,结合着创新团队的良好运行效果,阐述了高校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的必要性和意义.介绍了创新团队近年来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就与收获.为高校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方面的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3页(P145-147)
【作者】芦守平;国强;刁鸣;黄丽莲;赵宇宁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树立新理念构建新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 [J], 周进;王思慧;黄润生;苏为宁;唐涛
2.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J], 原秋平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J], 郑言
4.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J], 杨广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打造校园科 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社会主义辱观。在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中,一要把 握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要明确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
4.拓宽实践领域,构建大学生技能培训与科技创新实 践平台。通过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践平台,深化科技创新活动,提 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一是利用教学资源,接纳学有 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教辅工作,自主设计实验 内容、自主完成实验操作,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创造第二 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二是利 用大学生创业平台,将学生科研成果进行生产转化,通过 社会服务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从而提高科研热情。
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科学文
化氛围,提高在校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提高在校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程向
纵深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在高校文化建
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
是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科
学研究平台,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关注】
以科技创新促学风 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李 平,郑 峰,李 晨,杨 光,李 萌
(山东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优化育人环
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一种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活动,在培养
堂教学中充分学习各种理论基础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和学 实施启航计划,吸引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开始科学探索
习兴趣,在老师指导下,将创新性思维转化为学术类竞赛 之路。高年级注重组织协调、创新发展、团队协作、服务社
会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开展技
----------------------------------------------
如,有些高等院校根据自身与市场的关系较为密切,可以 对后勤集团采取全面分离的措施,将其完全推向市场,由 社会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对于建立新校区的高等院校, 可以适当的采取将物业管理和食堂经营等后勤服务面向 社会招标的模式,将市场资源配置有效的引入院校资源配 置和管理之中,使资源配置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得到优 化。
-3-
2.完善科技学术类社团建设,分类指导,构建科技创 新人才培养平台。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学术 性社团更是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成长性团 体,加强这类团体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能 力的又一主要平台。在社团建设中,根据性质不同配备优 良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按兴趣划 分小组,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培养科技创 新型人才。在社团科技研究中,鼓励低年级学生开展基础 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提 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在社团发展上,以争创优秀社 团为目标,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社团发展方向,提升 社团生命力。
5.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校 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平台。校园科 技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学生科技 创新活动管理考核制度,对其各项科技活动进行考核记 录,明确奖惩,完善第二课堂的学分测算,充分调动学生参 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组织 领导机构,聘请专业教师对各科技文化活动进行量化评 分,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热情;完善激励机制体,一是要建 立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指 导第二课堂活动。二是建立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奖励制 度,将竞赛成绩与学生的学分测算、推荐免试、先优评比有 机结合,树榜样、立典型,使广大学生学有所比、学有目标。
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实质是一种对学生的内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质培养,其主要
内容是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风建设;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02-02
2.积极倡导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进校院科技文化 体系建设。学校以专业理论为优势,企业以实践创新为特 色。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文化活动方面的合作,让学生受益 匪浅。积极引进企业,实行定岗实习,让学生到基层锻炼, 在生产实践中巩固所学,激发求知欲望;与企业合作,开设 企业专题班,引进企业文化,为学生补充专业学习之外的 生存技能和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 求。
作者简介:余晓琴(1961-),女,大专,四川泸州人,职 称是工程师,研究方向:资产管理。
-2-
能比赛、科技创新竞赛,指导、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启 发科技思维;四年级:以科研实践为主,利用创业平台、实 习平台检验科技创新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做好个人发展 定位。
3.合理交叉,构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网络结构。以大 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为纵线,建立起校园科技文化体系 的纬线,以贯穿全学程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为横线, 搭建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经线,编制成立体化、全方位的 网络结构,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覆盖到大学四年学生生涯 的方方面面,真正使学生在体系中受教育、长才干、得实 惠。在整个建设体系中,根据各学业阶段的学业目标差异, 不同年级贯穿的“度”各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是通过专业 学习和教育,进行学科认知和了解,奠定科技文化基础;大 二学生对主要专业课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开放实验室、学 术性社团了解所学专业,初步参与基础科研活动,激发学 习兴趣;大三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开始接触科技前沿,通 过参加课题研究、专业竞赛、技能比赛等,吸引学生进入教 师科研,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 践服务,在第三课堂中验证所学;大四学生做好进入社会 的准备,进入校企合作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未踏入社 会先积累经验。
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生定位。
Biblioteka Baidu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
2.明确定位,设计适应年级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
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推 模式。围绕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具
动优良学风建设为宗旨,以全学程贯穿为指导,以年级特 有年级特色的学生科技文化教育方案,积极探索文化教育
3.依托专业竞赛、技能大赛,构建科技创新交流沟通 平台。以专业竞赛、技能大赛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将所学知识创新性的加以利用,在交流沟通中提高专业学 习兴趣和水平。专业竞赛和技能大赛作为第二课堂中检验 所学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吸引着广大学子的参与热情,
【特别关注】
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鼓励学生个人、集体参赛,进行横向交 流,做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使学生个体和群体能力得到 提升。
色为依据,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逐步形成校园科技文化 模式,努力做好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实践动手、创
体系框架。
新发展、修身养性、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服务社会为目标
1.科学分析,建设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 的八项能力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科技意识,主动参与创
养模式。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发 新活动,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兴趣,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低
提高了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成效,明确发展方向,极大地促
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成为学风建设新的途径,也是重要
的途径。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科技实践锻炼为手段的
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式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是高校校园
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作品和学术论文等人文素质、科研成果。以社会实践的形
一、以大学生科技锻炼为抓手,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构 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做好人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各种 问题,如,师资队伍结构设置不合理、物质资源使用不合理 等,面对这些问题时,高等院校和相关单位应该根据院校 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只有问题得到了解决, 才能进一步提高办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与此同时, 还应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这就需要在加
3.充分挖掘学科资源优势,营造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氛 围。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学科资源,立足学校 实际,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发挥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 站的优势,吸引学生深入科研,以兴趣驱动学习,营造优秀 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施翔.大学生创新教育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思考[J].泰州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2]刘静.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1,(04). [3]洪晓林.大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 2010,(21). [4]霍汉平.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落实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 职业,2006,(26).
二、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整合资源、深入挖 掘,搭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平台
1.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吸引优秀学子主 动学习,构建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平台。充分挖掘学科资源, 向低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观摩实验,了解专家师资和学 科发展动态,近距离接触科研,激发科研热情。高考学生在 填报志愿时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大多凭兴趣填报志 愿和专业,对实际的专业、学什么、干什么不了解,造成专 业稳定性较弱。实验室的向学生们打开了通往科学殿堂的 大门,让他们全方位了解、认识所学专业,明确个人发展目 标,培养科研兴趣。实施大学生开放性科研训练计划,鼓励 主修专业学有余力、在科研方面有爱好和特长的优秀学生 尽早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激发学习热情,带动广大 学子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校级 SRT项目,为他们专业指导队伍,一对一指导,夯实能力。
挥每二三课堂的优势,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 年级要重视自我认知、自主学习、修身养性和实践动手能
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以教学科研的强势支撑 力的培养。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
人才培养,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
专业,了解专业前沿和发展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激发学习
在合理安排课程、科学配置的前提下,学生在第一课 热情;二年级:以培养兴趣为主,开展专业竞赛、社团活动,
强资源使用管理的同时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利用市场竞争 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棒.高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公共管理学 院,2012,(3). [2] 任 远 明 . 高 等 学 校 资 源 配 置 问 题 和 对 策 [J]. 西 南 大 学 ,2011, (3). [3]张伟峰.普通高校办学资源配置评价问题[J].天津大学管理学 院,2009,(3). [4]李志刚.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 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