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促学风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_李平
让科技点亮校园 让创新推动发展
![让科技点亮校园 让创新推动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b0e29d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b.png)
用科技点亮校园,让创新推动发展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 21 世纪的学生,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素质去适应科学化、现代化的社会需求,这是今天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
上饶县第六小学根据校处上饶经济技术开辟区工业园内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把科技教育定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并环绕科技特色教育明确了“质量立校、科技兴校、文化强校”的办学思路,确立了“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的育人理念,学校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科技特色学校。
一、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打造校园的科技环境“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
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学校科技环境的营造,其目的就是要努力把学校科技环境的教育功效凸现出来,强调出来,即把学校环境中的一切因素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纳入学生的知觉和兴趣范围内,从而影响、催发、诱导、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心理与生理的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科技环境这一隐性教育资源“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功能。
(一)校园文化1、丰富墙体文化,深化科技内涵。
谈到理想,说到人生,在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夸姣的憧憬,学生更不能例外。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学校的这一办学理念立于大厅墙正中,一方面能够激发师生参预科技活动的热情,另一方面能较好的展现出学生自信、进取的精神风貌。
校园中的“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创造未来”“让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让科技融入理想,用创新点亮人生”等科技标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熟记,用“科技”、“创新”两个富有时代气息的词汇锁定“人生”、“未来”和“理想”,时时在教育学生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丰富自己的人生。
为树立科技校园校风,形成校园精神文化,学校利用宣传展板建立了科普窗、科技角,展示学生大量的科技作品,还专门展示了学校科技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科技小能手”风貌。
弘扬科学精神 营造创新氛围 促进学风建设 构建科技校园
![弘扬科学精神 营造创新氛围 促进学风建设 构建科技校园](https://img.taocdn.com/s3/m/63c70a41be1e650e52ea99c3.png)
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学风建设构建科技校园报送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我校近年来针对如何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配合第一课堂教学建设了完善的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体系,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人群安排科技创新活动内容,形成了以“国际国内重大科技竞赛为龙头、校‘腾飞杯’等群众性科技活动为基础、学生科研项目资助为依托、科技实践为辅助、学生科技类社团和学院科技节为抓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科技实践基地建设为保障”的校园科技创新支持体系,使得校园课外科技活动蓬勃发展,在校内辅助第一课堂教育营造了浓郁的科技研究创新氛围,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同时在国际国内多项重大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学生机器人队代表中国在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连续两年摘得桂冠,为国争光、为校争誉。
目标与思路为了深入贯彻学校“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广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深化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突出学校特色,我校近年来针对如何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配合第一课堂教学建设了完善的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体系,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人群安排科技创新活动内容,形成了以“国际国内重大科技竞赛为龙头、校‘腾飞杯’等群众性科技活动为基础、学生科研项目资助为依托、科技实践为辅助、学生科技类社团和学院科技节为抓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科技实践基地建设为保障”的校园科技创新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体系,使得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蓬勃发展,在校内辅助第一课堂教育营造了浓郁的科技研究创新氛围,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同时在国际国内多项重大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实施方法与过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科技竞赛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对培养未来菁英人才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我校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在校期间开展科技和实践活动,支持本科生参与国际国内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使大学生初步涉及科学实验领域,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于2007年西安交通大学设立了30万元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基金及200万元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以科学发展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以科学发展推动和谐校园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312faa7d1f34693dbef3e0c.png)
个历史过程 , 是一种追求 , 没有 终结 。 我们所要 做的一切 , 就是 在现实和可能性 中尽 最大努力 去寻求学校 的和谐 和完美 。 积极推进技 工学校和谐校 园建设 ,促进学校 和谐 发展是 所 有技 校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也是需要 学校 坚持不 懈、 持之 以恒去抓 的一件大事 。概括 而言 , 为什 么要建设 和谐 校 园?建设 和谐校 园的必 要性 集 中体现在 以下三点 : 其一 , 它 是 技工学校 贯彻 落实十八大 精神 , 落实 “ 构建 和谐校 园” 任 务 的具体体现 ; 其二 , 它是 和谐社 会总体框架对技工学校 的必 然 要求 ; 其三, 它是技工学校落 实科学发展 观 , 保 持快速 、 协调、 健康 、 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
导关系 ;二好, 办学氛 围不 断优 化的办学环境关系 ; 三是建立一种内招与
西北酮教 l l
社招 、理论与实习等各种 比例更趋合 理的教育教 学和专业结 构关 系 ; 四是建 立一种管理工 作 、 业 务工作相互尊重 , 相互 配
2 . 把 握 好 和 谐 校 园建 设 的基 本 出发 点
自己的历史发展方位 ; 其次, 在顶层设计上要把握好 和谐校 园 建设 的指导思想 、 发展方 向、 目标设计 、 重要规划 、 制度安排等 重大问题 ; 再次 , 要有积极 进取 的精 神状态 , 努力 克服可能会 出现的各种 困难 。同时 ,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不 可能一蹴 而就 , 要有长期努力 的思想 准备。其二 , 必须 以科学 发展 为前 提 , 以条件 为保 障。和谐 校园与和谐发 展是 同步的 , 更好更快 地促 进学校发展是建设和谐校 园的前提条件 ,这样 才能 为建设 和谐 校园提供必要的资金 、 条件 。否则 , 建设和谐 校 园就成 为一 句空话。所 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发展是 硬道理 , 是第一要务 , 坚持更好更 快发展这一主旋律 。 其三 , 要 有科学 的顶层设计和严密的实施 规划 。 其 四, 要有一个坚强 的 领导 和工作组织体 系。以上四个条件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进
山东各大高校优秀辅导员名单
![山东各大高校优秀辅导员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4f2dffe96294dd88d1d26b05.png)
山东建筑大学三名辅导员荣获山东省十佳辅导员和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新闻来源:学生处新闻作者:杨林2010年9月3日近日,山东省高校工委下发了《关于表彰第三届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和十佳辅导员的决定》,我校共三名辅导员获此殊荣,其中环境学院辅导员卜德龙荣获十佳辅导员称号,信电学院张兆强和法政学院李雷荣获优秀辅导员称号。
此次获奖已经是我校连续三届荣获佳绩。
从第一届十佳百优辅导员评选以来,我校先后涌现出了任晓勤、杨菁、卜德龙三名十佳辅导员,董欲晓、秦广久、王铁、张立新、张兆强、李雷六名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每届评选均有一人获十佳辅导员,二人获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从数量和质量上均走在全省前列。
其中,任晓勤老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成为了山东省辅导员队伍的一面旗帜。
这些都是我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结果。
山东建筑大学/news.php?id=9838山东农业大学十佳辅导员事迹简介--关于表彰山东农业大学十佳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的决定日期:2010-5-5 13:24:54作者:来源: 编辑:翟荣惠 1084为落实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表彰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学校开展了“山东农业大学十佳辅导员、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
十佳辅导员评选经各学院初评、推荐,网上投票,现场述职,评选领导小组、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学生代表投票,学校评审、公示,决定授予冯国营等10名同志“山东农业大学十佳辅导员”荣誉称号;优秀班主任评选经各学院初评、推荐,学校评审、公示,决定授予丁延芹等50名同志“山东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广大辅导员、班主任要以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转变作风,改进学风,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学校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农业大学十佳辅导员名单(共10名,按姓氏笔画为序)冯国营刘广生齐宪磊张安涛李平李明娟李亮亮肖秋生邹磊谢芝馨山东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名单(共50名,按姓氏笔画为序)丁延芹马禄王成义王利王艳艳厉昌习仵允峰任淑霞刘志伟刘志刚刘志勇刘念华孙玉霞孙兆东朱西存米庆华许盈邢树堂闫银发吕钊钦宋伟张帅臣张伟张自坤张丽敏张明张宪省张洪进张健如张振华张萍李建亮李金玲李琳娜杨龙苏本堂陈立新孟凡志林美卿柳平增徐元春徐汝峰柴家前袁建华郭启芳郭玲玲高吉刚接玉梅焦洪超谢协忠冯国营刘广生,资环学院团委副书记,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职业指导师。
以科技促人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
![以科技促人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30717dd910ef12d2af9e7ac.png)
以科技促人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一、问题的提出当今社会,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如人口、粮食、环境、贫困等,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科技的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科技欠发达的人口大国,科技的振兴尤其具有特殊的紧迫性,“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基本国策。
因此,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提高科技意识,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武装他们,无疑是21世纪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许多重大课题都与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世界的理解,涉及多门学科。
因此,现代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人文教育。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其实质是育人,是培养合格的人才,蕴涵着培养人文精神的要求。
然而,现实的教育又怎样呢?长期以来,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的影响,在家长的要求和就业的压力下,素质教育在宏观上没有得到恰当的社会定位,在微观上,学校对素质教育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重科技知识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还大有存在。
中学生为逃避教育压力而自杀的现象在全国每年都有发生,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发生了一起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
这些现象的发生,在本质上就是独尊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这种失去人文精神的教育怎么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呢?因此,在狠抓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已是教育界当务之急的大问题,科学技术教育具有工具价值,而人文教育更重于精神价值,两者不能偏废。
基于此,我校充分发挥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的优势,大胆的尝试,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人文学科的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琢磨、体会人文精神,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旨在以科技促人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加强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 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加强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 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https://img.taocdn.com/s3/m/874acefd52d380eb63946d0a.png)
加强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作者:胡一峰来源:《科学导报》2019年第77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激励科学家群体勇攀科技高峰,鼓励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面对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意见》正是要以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优良学风的涵养,促进科学家群体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
从社会层面来看,部分学者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和想法,对科学精神及科学家精神的认识还不彻底;从学术界内部来看,学术不端的事件陆续曝光,一些论文剽窃、抄袭事件更是令人震惊。
在此背景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科技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迎来一次又一次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
历史证明,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导航仪、科技力量的聚合器,也是科学伦理的刻度尺。
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镌刻着无数彰显科学家精神的光辉名字。
广大科技工作者是科学家精神的承载者、践行者和发扬者。
在他们身上,闪烁着科学家精神的神圣灵光。
科学家精神也因他们的科研实践而成为改变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民大众。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坚定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正所谓,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祖国。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所在,也是我国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和历史传承。
创新精神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来源,也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解决受制于人等重大瓶颈问题的重要保证。
厦门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应知应会手册(学生版)
![厦门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应知应会手册(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610a6c561252d380eb6e8b.png)
厦门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应知应会手册(学生版)一、学校基本情况1、我校创办于1981年,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前身鹭江职业大学是福建省最早的全日制职业大学和全国示范性先进高职学校。
2003年筹建升本并试招7个专业的本科生,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
2005年3月,升本后的首届校领导班子到任;2007年5月,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及专业评估;2009年10月,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2011年9月,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10月,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别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
2、我校目前的学校规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8662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4455人。
3、我校的校训是“明理精工与时偕行”。
“明理精工”强调做人做事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与时偕行”强调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社会、服务地方、发挥功能的精神和行动。
4、我校办学定位清晰: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治校理念:开放则生、改革则活、创新则强、兼容则和;大学校训:明理精工、与时偕行;办学定位: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层次定位:坚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办学层次;专业定位: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培养定位: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定位:根植厦门、立足海西、面向全国;办学目标:建设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
5、我校构建亲产业大学的努力体现在:专业设置“亲产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亲产业”,培养过程“亲产业”,实践条件“亲产业”,师资队伍“亲产业”,科学研究“亲产业”,服务地方“亲产业”。
亲产业大学归类于“应用型大学”,定“型”在应用、定“向”在产业、定“点”在地方。
实现科学发展 引领校园文化
![实现科学发展 引领校园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b4fcd62af1ffc4ffe47ac84.png)
面对 网 络 文化 的挑 战 ,如 何守 住 校 园文 化 这 块 主阵
地 ,不 单单是 高校政 治教育 工作者 的任务 ,也是每一 个高 等教育 工作者 需要研 究 的课题 。在这 块主 阵地上 ,多 元的 网络文 化和先 进 的校 园文化 ,已成狭 路相逢 之势 。教 育工 作者要 像 电视剧 《 剑 》那 样 :狭路 相逢 ,亮 出科学 发展 亮 观 的宝剑 ,以 “ 亮剑 ”精神寸 土不让 、寸土必 争。
德 育 研 究
m ~ — 一 一 一 … ,
实 现 学 展 引领 交园 文
襄樊职业技术学 院宣传部 李竞成
【 要】 摘 开展 深入 学 习实践科 学发展 观 活动 ,是促 进 高职 院校进 一 步贯彻 落 实党 的十七 大精神 ,用马克 思主 义 中国 化 的最 新成 果 ,解放 思想 ,抢抓 机遇 ,迎接挑 战 ,趁 势发展 的 重 大举措 。在 新 形势 下 ,校 园文化在 对 大 学生进行 践行 科 学发展 观教 育 方 面 ,显 示 出越 来越 重要 的 作 用。要 用科 学发 展观 的 思想观 念 ,引领校 园文化 ,牢 牢 占领校 园文化 阵
电视及 网络 活动 ,等等 。校 园文 化这块 阵地 ,始终是先 进
思想文化 和低级 颓废 的精 神垃圾 相互争 夺 的主战场 。当今 时代 ,科 学技术 突飞猛进 ,校 园文化越 来越 丰富 ,大 学生 们 认知社会 的渠 道越来越 多 。特 别是 网络文化 的介入 ,在 大学生认 知领域 里 ,又 打开 了许 多个 窗户 。网络 的开 放属
一
进行 大学生 实践科 学发展 观教育 ,显示 出越来越重 要 的作 用 。校 园文 化 ,是 一种在 大学社 区中生活 的每个成 员所共 同拥 有的校 园价值 观 ,以及 这些价值 观在 物质与精 神上 的 文化形 态体 现。它是 以增长 知识为 目的 的智 能型文化 ,主 要包括 思想 观念 、价 值观念 、伦理道 德观念 、审美观 念等 观念 型文化 。校 园文 化阵地 同任何思 ,会 弱化 大学生 的道德意识 与 社 会责 任感 。对 现实 的逃避往往 会造 成他们对 网络世界 的 过分依 赖和痴迷 ,降 低解读世 界 的认 识能力 ,减弱人 际交 往能力 。长期 的 “ 机对话 ”会 使大 学生迷失 情感 自我 , 人 人与人 之间 的关 系变 得越来越 疏远 ,甚至可 能对现实 中人 际交往 产生抗拒 心理 ,容易产 生紧张 、孤独 、冷漠 、情感 缺乏等 症状 ,造 成人 格障碍 和人际交 往障碍 。网络文 化中 的这些 消极 、有害 的因素 ,正 一点一 点地吞 噬着校 园健 康 文化 的阵地 。
学校如何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
![学校如何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1406bb3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8.png)
学校如何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营造良好科技教育环境的重要责任。
一个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还能为他们提供实践和探索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学校应该如何营造这样的环境呢?首先,学校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这包括建立科技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
比如,设立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专门实验室,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科学现象。
同时,还要配备计算机、机器人、3D 打印机等现代化的科技设备,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
此外,建设多媒体教室、科技馆等场所,展示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前沿成果,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技的熏陶。
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学校要培养和引进具有科技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的教师。
这些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科技教育培训、开展科技教育研讨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科技教育水平。
同时,鼓励教师开展科技教育课题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的科技教育模式和方法。
课程设置也是营造良好科技教育环境的关键。
学校要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丰富多样的校本科技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机器人编程、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课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探究、项目式学习等。
例如,在机器人编程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编程语言,设计和制作自己的机器人,培养编程思维和动手能力;在环境保护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研究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提高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积极组织科技活动和竞赛。
科技活动可以包括科技节、科普讲座、科技社团活动等。
“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活动总结
![“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活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902d59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18.png)
“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活动总结近期,我校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科学素质,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推动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一、活动概况本次活动覆盖了全校师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包括科学讲座、科普展览、科学实验工作坊、科技竞赛以及科技创新项目展示等。
我们邀请了知名科学家、学者和业界专家来校分享科研经验和科技成果,同时组织师生参与互动实验和创意设计,让科学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二、活动亮点1.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既有深入浅出的科学讲座,又有动手操作的实验工作坊;既有严谨认真的科技竞赛,又有轻松愉快的科普游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 专家引领,启迪思维:特邀嘉宾的讲座和分享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了解了科学前沿的最新动态,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
专家的言传身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梦想,也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3. 团队协作,共同进步: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竞赛和项目展示等环节,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4. 成果显著,影响深远: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在科学知识、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树立了科学梦想和报国情怀。
这些成果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也将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三、存在不足与改进措施尽管本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活动参与度不够高,部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不足;部分实验和竞赛的难度设置不够合理,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活动知晓度和参与度;2. 优化活动设计,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活动;3.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4. 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打造科技人文校园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打造科技人文校园](https://img.taocdn.com/s3/m/6222591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a.png)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打造科技人文校园科技教育管理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互联网的普及和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因此,现代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以科技人文化为向导,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创新科技教育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和全面的教育。
为了打造科技人文校园,科技教育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一、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理念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在校园里面,学校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现代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利用视频课程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远程学习、开展网络学习资源、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教学服务等等。
这些现代化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二、通过科技教育实现个性化学习现代化的科技教育管理可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学习,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通过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
例如,利用数据分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估和评价、以人工智能为辅助,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等等。
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推动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三、着力推动科技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是学生在校外参加科技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教育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入的探索空间。
例如,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参加竞赛与比赛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科技的实现方式,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科技的认识,形成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最后,要实现科技教育管理带来的效果,必须要注重科技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培训与发展。
只有广泛培养和引入具有科技背景和科技素养的教师,建立涵盖管理、教学、科研各领域的人才体系,才能真正提高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度,让学生在校园成长过程中不断沉淀科技文化的内容和特质。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打造科技人文校园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打造科技人文校园](https://img.taocdn.com/s3/m/bfcd1d94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f.png)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打造科技人文校园科技教育管理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打造一个培养科技人才的校园环境。
这种管理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科技人文校园的定义、狠抓科技教育管理的意义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科技人文校园是一个强调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环境。
科技与人文在过去被认为是对立的,科技教育更注重理工方面的培养,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类文化和社会道德的培养。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科技与人文已经越来越融合在一起。
科技的进步必然带来社会、文化和伦理的变革,而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也能够影响科技的发展。
科技人文校园就是要在这种背景下,让学生既能够掌握科技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够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领域中发挥作用。
通过科技教育管理,可以提供丰富的科技课程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科技教育管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科技发展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实施狠抓科技教育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科技创新实验室和科技实践基地,提供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和创新项目的机会。
加强科技教师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推行跨学科的科技教育课程,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和科技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热情。
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356286a1f61fb7360b4c65ff.png)
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作者:李明江田丽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04期摘要: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兴旺的源泉,高校作为国家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必须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科学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从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工作平台、规范运行方式三方面论述了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体系; 思路; 举措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4-0124-0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1]。
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的历史使命。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已成为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设好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对于高校而言势在必行。
高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可以遵循以下基本思路进行:一是发扬“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术民主的工作原则,整合校内资源,努力形成全校支持、鼓励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良好局面。
二是团结带领全校同学,以增强大学生爱国爱校、科技强国意识为工作方向,在同学中倡导求真务实的学习风气与科研精神,经常性地开展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科研氛围。
三是围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科研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以课外科技创新基地为主要支撑,以全国重大科技竞赛为重要依托,以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为有效载体,将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立项作为推进工作的基本实施手段,立足基层,重心下移,与专业紧密结合,引入高水平指导,辅以政策导向,提高师生对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参与广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5e92de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5.png)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李平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导报》
【年(卷),期】2010(0)25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其基本要求,文章就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新局面的展开思路提供参考.
【总页数】1页(P180)
【作者】李平
【作者单位】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山西大同,037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
【相关文献】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J], 李岩清;王学慧
2.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J], 钟儒刚;杨纯新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J], 刘广栋;刘晓卉
4.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浅谈科学发展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陈彦
5.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J], 黄国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打造科技人文校园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打造科技人文校园](https://img.taocdn.com/s3/m/53ea2cb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7.png)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打造科技人文校园科技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
科技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意味着在校园内加强对科技教育的组织、指导、监督和评估,全面推进科技教育的深入开展。
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科技教育管理方案,明确科技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
这样可以确保教师在开展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科技教育管理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实施科技教育的重要力量,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科技教育的质量。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指导,提高其科技教育教学水平。
要为教师创造有利于开展科技教育的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
科技教育管理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科技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科技社团活动、实验课程和科技竞赛等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教育管理还需要与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合作。
科技教育需要借助社会资源来支持和推动,学校可以与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为科技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学校也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让家长参与到科技教育中来,共同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
狠抓科技教育管理是打造科技人文校园的重要举措。
学校应该制定科技教育管理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与社会各界进行有效合作。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科技创新、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
学校“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活动方案2篇
![学校“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活动方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2a796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8.png)
学校“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活动方案2篇1.学校“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与目的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素质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科学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长远发展。
因此,我校特举办“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系列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活动主题“探索未知,创新未来——携手共筑科技强国梦”三、活动对象全校师生及部分学生家长四、活动时间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五、活动内容1.开幕式及科技讲座时间:活动首日内容:邀请知名科学家或科技企业家进行主题演讲,分享科技前沿动态、个人成长经历及科技改变生活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欲。
2.科技创新工作坊内容:机器人制作:教授学生基础的编程和机器人组装知识,鼓励学生设计并制作具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
科学实验挑战:围绕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设计趣味科学实验挑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科学原理。
3D打印体验:提供3D打印设备,引导学生设计并打印出自己的创意作品。
3.科技创意大赛形式:分为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涵盖科技创新、科技发明、科技论文等多个类别。
流程:报名参赛→提交方案→初赛选拔→决赛展示及答辩→颁奖典礼。
目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
4.科普游园会内容:设置多个科普展位,展示科技产品、科普知识、科学原理等,如VR体验、天文观测、生态模型展示等,增加学生的科技体验感。
互动环节:设置问答游戏、科普知识竞赛等互动环节,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5.科学家进校园安排:邀请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座谈交流,分享科研经验,解答学生疑问。
目的: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家,感受科研魅力,树立科学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资源使用管理的同时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利用市场竞争 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棒.高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公共管理学 院,2012,(3). [2] 任 远 明 . 高 等 学 校 资 源 配 置 问 题 和 对 策 [J]. 西 南 大 学 ,2011, (3). [3]张伟峰.普通高校办学资源配置评价问题[J].天津大学管理学 院,2009,(3). [4]李志刚.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 师范大学,2005.
色为依据,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逐步形成校园科技文化 模式,努力做好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实践动手、创
体系框架。
新发展、修身养性、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服务社会为目标
1.科学分析,建设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 的八项能力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科技意识,主动参与创
养模式。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发 新活动,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兴趣,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低
二、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整合资源、深入挖 掘,搭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平台
1.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吸引优秀学子主 动学习,构建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平台。充分挖掘学科资源, 向低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观摩实验,了解专家师资和学 科发展动态,近距离接触科研,激发科研热情。高考学生在 填报志愿时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大多凭兴趣填报志 愿和专业,对实际的专业、学什么、干什么不了解,造成专 业稳定性较弱。实验室的向学生们打开了通往科学殿堂的 大门,让他们全方位了解、认识所学专业,明确个人发展目 标,培养科研兴趣。实施大学生开放性科研训练计划,鼓励 主修专业学有余力、在科研方面有爱好和特长的优秀学生 尽早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激发学习热情,带动广大 学子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校级 SRT项目,为他们专业指导队伍,一对一指导,夯实能力。
【特别关注】
以科技创新促学风 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李 平,郑 峰,李 晨,杨 光,李 萌
(山东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优化育人环
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一种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活动,在培养
堂教学中充分学习各种理论基础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和学 实施启航计划,吸引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开始科学探索
习兴趣,在老师指导下,将创新性思维转化为学术类竞赛 之路。高年级注重组织协调、创新发展、团队协作、服务社
会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开展技
----------------------------------------------
提高了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成效,明确发展方向,极大地促
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成为学风建设新的途径,也是重要
的途径。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科技实践锻炼为手段的
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式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是高校校园
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作品和学术论文等人文素质、科研成果。以社会实践的形
一、以大学生科技锻炼为抓手,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构 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做好人
挥每二三课堂的优势,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 年级要重视自我认知、自主学习、修身养性和实践动手能
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以教学科研的强势支撑 力的培养。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
人才培养,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
专业,了解专业前沿和发展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激发学习
在合理安排课程、科学配置的前提下,学生在第一课 热情;二年级:以培养兴趣为主,开展专业竞赛、社团活动,
4.拓宽实践领域,构建大学生技能培训与科技创新实 践平台。通过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践平台,深化科技创新活动,提 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一是利用教学资源,接纳学有 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教辅工作,自主设计实验 内容、自主完成实验操作,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创造第二 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二是利 用大学生创业平台,将学生科研成果进行生产转化,通过 社会服务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从而提高科研热情。
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实质是一种对学生的内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质培养,其主要
内容是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风建设;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02-02
5.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校 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平台。校园科 技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学生科技 创新活动管理考核制度,对其各项科技活动进行考核记 录,明确奖惩,完善第二课堂的学分测算,充分调动学生参 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组织 领导机构,聘请专业教师对各科技文化活动进行量化评 分,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热情;完善激励机制体,一是要建 立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指 导第二课堂活动。二是建立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奖励制 度,将竞赛成绩与学生的学分测算、推荐免试、先优评比有 机结合,树榜样、立典型,使广大学生学有所比、学有目标。
3.充分挖掘学科资源优势,营造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氛 围。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学科资源,立足学校 实际,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发挥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 站的优势,吸引学生深入科研,以兴趣驱动学习,营造优秀 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施翔.大学生创新教育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思考[J].泰州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2]刘静.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1,(04). [3]洪晓林.大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 2010,(21). [4]霍汉平.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落实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 职业,2006,(26).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领导,科学 统筹,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打造校园科 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社会主义辱观。在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中,一要把 握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要明确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
如,有些高等院校根据自身与市场的关系较为密切,可以 对后勤集团采取全面分离的措施,将其完全推向市场,由 社会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对于建立新校区的高等院校, 可以适当的采取将物业管理和食堂经营等后勤服务面向 社会招标的模式,将市场资源配置有效的引入院校资源配 置和管理之中,使资源配置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得到优 化。
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生定位。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
2.明确定位,设计适应年级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
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推 模式。围绕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具
动优良学风建设为宗旨,以全学程贯穿为指导,以年级特 有年级特色的学生科技文化教育方案,积极探索文化教育
2.完善科技学术类社团建设,分类指导,构建科技创 新人才培养平台。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学术 性社团更是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成长性团 体,加强这类团体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能 力的又一主要平台。在社团建设中,根据性质不同配备优 良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按兴趣划 分小组,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培养科技创 新型人才。在社团科技研究中,鼓励低年级学生开展基础 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提 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在社团发展上,以争创优秀社 团为目标,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社团发展方向,提升 社团生命力。
2.积极倡导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进校院科技文化 体系建设。学校以专业理论为优势,企业以实践创新为特 色。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文化活动方面的合作,让学生受益 匪浅。积极引进企业,实行定岗实习,让学生到基层锻炼, 在生产实践中巩固所学,激发求知欲望;与企业合作,开设 企业专题班,引进企业文化,为学生补充专业学习之外的 生存技能和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 求。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各种 问题,如,师资队伍结构设置不合理、物质资源使用不合理 等,面对这些问题时,高等院校和相关单位应该根据院校 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只有问题得到了解决, 才能进一步提高办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与此同时, 还应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这就需要在加
作者简介:余晓琴(1961-),女,大专,四川泸州人,职 称是工程师,研究方向:资产管理。
-2-
能比赛、科技创新竞赛,指导、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启 发科技思维;四年级:以科研实践为主,利用创业平台、实 习平台检验科技创新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做好个人发展 定位。
3.合理交叉,构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网络结构。以大 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为纵线,建立起校园科技文化体系 的纬线,以贯穿全学程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为横线, 搭建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经线,编制成立体化、全方位的 网络结构,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覆盖到大学四年学生生涯 的方方面面,真正使学生在体系中受教育、长才干、得实 惠。在整个建设体系中,根据各学业阶段的学业目标差异, 不同年级贯穿的“度”各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是通过专业 学习和教育,进行学科认知和了解,奠定科技文化基础;大 二学生对主要专业课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开放实验室、学 术性社团了解所学专业,初步参与基础科研活动,激发学 习兴趣;大三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开始接触科技前沿,通 过参加课题研究、专业竞赛、技能比赛等,吸引学生进入教 师科研,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 践服务,在第三课堂中验证所学;大四学生做好进入社会 的准备,进入校企合作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未踏入社 会先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