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教案2
《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5)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6)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7)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8)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
自制图片,视频材料,小黑板。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
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自学
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本节内容。
(三)引入
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送到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
(四)合作探究
一、血液循环概念:
教师:讲解: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二、区分概念: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
学生:动脉,静脉的概念。
教师:引导讲解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叫动脉血。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叫静脉血。
学生:猜测动脉内流什么血,静脉内流什么血?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血液循环包括几个途径?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生理学》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重点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血管的类型及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了解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心脏的工作原理,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教学重点: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心脏模型、血管模型、血液循环图解、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
(1)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学习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讲解心脏的工作原理,结合心脏模型进行演示。
(3)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让学生跟随血液循环图解进行学习。
(4)探讨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例题讲解:
(1)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是如何产生血液循环的?
(2)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如何交换?
4. 随堂练习:
(1)绘制心脏结构图,标注心脏各部分的功能。
(2)根据血液循环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
1. 血液循环系统
2. 内容:
(1)心脏结构与功能
(2)血管类型与功能
(3)血液循环途径
(4)血液循环调节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三、教学过程
大家知道,当人手上不小心划破一个小伤口,就会流血,那么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血液循环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其中英国的科学家哈维贡献最大。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哈维实验
(即用绷带将上臂扎紧)
1、现象:
1)上臂肘和腕处的摸不着了。
2)前臂的静脉鼓起来了。
2、哈维猜想:
血液在血管内是,并且在动脉和静脉之间一定有一种血管,这种血管把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液连通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3、讨论:哈维的猜想正确吗?
过渡:哈维猜想,血液在血管内是流动的,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一种血管,即我们所说的毛细血管。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哈维的猜想。
活动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1、实验方法:
将如图所示将培养皿中的小鱼,放在显
微镜下观察。
2、实验现象:
血液由血流速度快的血管
(即),流向小鱼尾部分支多、
数量大的血管(即),该
血管内血细胞一个一个通过,血流速度很
慢,再流出小鱼尾部,流向血流速度较慢的血管(即)。
3、实验结论:
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
。
过渡: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三。
活动三动脉血和静脉血
1、动脉是指把血液从输送到的血管。
静脉是指把血液从送回的血管。
2、动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三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的:
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3.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础知识,以及出血的初步护理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2.血压。
教具准备:
人体血液循环挂图(或人体血液循环电动模型),血压计,使用血压计方法的录像片和放像设备。
教学方法:讲述、演示、欢察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一起学习血液循环流动的途径和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变化的知识。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木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我们首先学习体循环的内容。
体循环从左心室开始,左心室中含有动脉血。“什么是动脉血呢?”哪位同学来回答。
(回答: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动脉血。)
讲述:对。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流经全身(肺部除外)各级动脉,最后到达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在这里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红细胞运来的氧以及各种营养物质供给细胞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则由血液运走。在这里,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请同学思考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物质交换发生在毛细血管网和组织细胞之间?”,另一个是“什么是静脉血,动脉血是怎样变成静脉血的?”
(回答:因为毛细血管管壁最薄、管腔最小,血流速度最慢,毛细血管又呈网状遍布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所以有利于物质的交换。)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
第二节血液循环(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教案名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涉及人体生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类型及对人体的影响,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学生班级为二年级,班级规模为30人。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五、教学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准备
教材:《生理学基础》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活页教材:整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演示文稿。
体循环肺循环初中生物教案
体循环肺循环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工作原理。
3. 能够描述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流动过程。
教学重点:
1.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定义和区别。
2. 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流动路线和作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如何协同工作。
2. 描述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复杂流动过程。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或投影仪。
2.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体循环系统。
3. 学生实验用血管模型或图表。
教学流程:
一、引入:
让学生观察人体循环系统的模型或图片,引出话题:“人体为何需要循环系统?”引起学生
思考。
二、知识讲解:
1. 介绍人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2. 解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定义和区别,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动脉传送到全身组织器官,再经静脉回到心脏;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肺动脉到肺部,经肺静脉回心脏。
3. 分别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工作原理和作用,体循环负责输送氧和养分到各组织器官,
肺循环负责氧合和清除二氧化碳。
三、实验探究:
让学生根据实验用血管模型或图表,模拟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流动过程,体验血液循环的复杂性。
四、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加深对循环系统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协同作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几个与循环系统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检测:
通过小测验或问答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初中生物血液的循环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血液的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2. 掌握血液在心脏、血管和组织之间流动的路径;
3. 熟悉心脏的构造和功能;
4. 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
1.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的流动过程;
2.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
3.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 血液在心脏的流向;
2.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功能差异。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PPT、模型心脏模型、视频资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播放一个与血液循环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血液是如何在人体内循环的。
二、学习课文内容:
1. 介绍血液在心脏循环中的流动过程;
2. 讲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 分析心脏的构造和功能。
三、实践操作:
让学生通过观察心脏模型来理解心脏的构造,并进行模拟血液流动的实验。
四、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血液循环的关键知识点,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五、作业布置:
1. 思考并描述心脏与血管之间的关系;
2. 用笔记或绘画的形式制作血液循环的示意图。
教学反馈:
通过布置的作业和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延伸:
通过实地参观医院或实验室,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血液循环途径》是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教学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4、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2、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方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心脏分为哪几个腔?每个腔上连着哪些血管?
二、新课讲解
我们根据血液循环途径的路线,把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观察体循环的基本路线是怎样的?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物质交换。
肺泡←————肺动脉←———右心室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血液循环的途径,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先一后进行吗?
2、动脉血管里流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静脉血,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3、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4、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
1、①同时进行②起点和终点都在心脏③在心脏处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途径。
2、让学生说明“动脉血管里流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静脉血”的说法不准确的原因。
3、血液循环的意义:为人体运来营养物质和氧,同时不断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3.学习血压的测量方法。
4.解脉博的基础知识以及利用切脉来诊断疾病。
二、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
1.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2.血压的测量。
四.教具准备:人体血液循环的课件、血压计、袖带、血压计气球,切脉的方式诊断。
五.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探索实践讲述相结合。
六.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七.教学过程:
前两节课我们血液、血管和心脏,我们先简单复习一下,我们先看一下小金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问题,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和血液流动的情况?(回答: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的速度快。静脉管壁薄、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管壁薄、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内的血流速度最慢)。下面我们再观察一下哺乳动物猪的心脏的结构和连通的血管(心脏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右心房,下面有
左右心室,同侧心房与心室连通,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血液循环,这节课我们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循环途径中成分变化的知识。
请同学们运用课件学习并回答下面问题:
1.什么是动脉血?什么是静脉血?
2.动脉血是怎么变成静脉学的?
3.么物质交换发生在毛细血管网和组织细胞之间?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
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
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
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
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身体内
循环的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它会在身体各处流动,帮助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运送废物和二氧化碳吗?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学习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输送养料、氧气和排除废物的过程。
2.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
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连接心脏和全身各部位,传递血液。
3. 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心脏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送回心脏。
三、实践操作
1. 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心跳板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3. 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总结
1. 简单总结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健康。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
六、拓展
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到班级进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的讲解。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参观医院或科技馆,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初中生物循环系统详解教案
初中生物循环系统详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4. 掌握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的关系;
5. 了解常见心脏疾病及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结构和功能的介绍;
2.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的关系;
4. 常见心脏疾病及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玻璃滴管、草酸铵溶液、覆盖玻片、显微镜等;
3. 生物学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循环系统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循环系统;
2. 展示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对循环系统的兴趣。
二、讲解循环系统(15分钟)
1. 分析心血管、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介绍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动脉和静脉的区别;
3. 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
三、实验探究血液循环(20分钟)
1. 向学生演示血液的流动过程,使用玻璃滴管和草酸铵溶液进行实验;
2. 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自己的指尖,了解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
四、讲解呼吸循环(10分钟)
1. 介绍呼吸系统的功能和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2. 解释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呼吸循环的重要性。
五、讨论心脏疾病及预防措施(10分钟)
1. 分析常见心脏疾病的原因和表现,如高血压、心肌梗塞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心脏疾病,提出健康生活方式建议。
六、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循环系统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血液循环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
二、教学内容:
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
2. 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3. 血管的分类和结构。
4. 血液在循环中的运输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
引入: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人体的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吗?
第一部分: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
1. 介绍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地流动的过程,通过血液循环,可以将身体需要的氧气、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排出体外。
2.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哪些?
-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 维持体温、酸碱平衡和水盐平衡
- 运输免疫细胞和荷尔蒙
- 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3. 列举一些人体血液循环的例子。
- 大循环:心脏通过动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输送给全身,通
过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
- 小循环:心脏通过肺动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经肺静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带回心脏。
第二部分: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1. 引导同学们观察心脏模型,了解心脏的位置和形状。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略偏左,呈圆锥形。
2. 介绍心脏的主要功能。
- 推动血液循环: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在
血管中流动。
- 维持血液的供应和排泄:心脏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组
织器官,同时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3. 请同学们根据心脏模型,描述心脏的结构。
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心脏瓣膜分隔成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血液循环”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
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
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
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
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
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
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
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
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
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
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
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
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
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新授课
②时间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
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
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
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
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
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
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
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学课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也知道氧气会通过呼吸作用进入血液。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
(2)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两条循环的途径;
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情感目标】
1.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血液循环的学习知道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观察小鱼心脏的实验;
2、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变化及位置。
【教学策略】
1.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2.PPT演示:更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以及血液循环的路径。
3.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为1课时。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人体心脏模型
【教学板书】
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
上腔静脉
肺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
右心室左心室
主动脉
身体毛细血管网
体循环肺循环
【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
(包括时间
进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1.5min 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
了人体输送血液的泵——心
脏以及运输血液的通道——
血管,也了解了血液中有许多
物质,如血浆、血细胞,那你
学生讨论
(有的认为是朝着
一个方向运动的,
有的则认为不是;
有的认为总是朝着
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让他们对血液的
流动产生自己的
认识
们能告诉老师,血浆和血细胞在血管中是朝着一个方向运动的吗?朝着什么方向运动呢?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心脏的方向流动的)
……
新课教学1.小鱼尾
鳍实验共11min 讲述
进行实验过渡提问讨论用时下面我们看看小鱼尾鳍血液
及红细胞的流动方向来一起
解答这个问题
这次实验我们用到的用品主
要有:鲫鱼、医用酒精、脱脂
棉、培养皿、载玻片。请同学
们检查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1、将脱脂棉用酒精湿润,把
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
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
尾鳍贴在培养皿上,把载玻片
盖在尾鳍上。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
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
意观察血液和红细胞在这种
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暗示实验完成:能告诉老师你
们找到的答案了吗?
提问
1.血液是从什么地方流出来
的呢?
2.血液最后会流到哪里呢?
3.血液从心脏出发,又流回
学生听讲,检查实
验仪器
听教师讲授实验操
作步骤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
学生回答:血管中
的血液和红细胞是
朝着一个方向流动
的
学生回答:心脏
学生回答:心脏
学生按实验小组进
让学生实际动手
操作,增强血液
流动的认识
规范实验操作
让学生观察到血
液在血管中是不
停流动的。
让学生思考血液
会在体内流动的
途径
2.体循环10min
教师讲解(在黑板上画图并重复体循环的过程)
血液心脏,它的流动路线是怎样的
呢?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1页,朗
读第一段的第一句,我们一起
来看看血液是怎样从心脏出
发流回心脏的。
心脏有四个腔,分别是右心
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血液从左心室出发,流经全身
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
静脉,最后汇集到与右心房相
连的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回
到了右心房。
PPT展示:
动脉血和静脉血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动脉血和
静脉血有什么不一样吗
很好,动脉血是鲜红色的,而
静脉血是暗红色的,它们为什
么会不一样呢?是里面所含
的东西不一样还是其他原因
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
第一段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引导:还有其他补充没有
非常好,营养物质丰富、含氧
多的是动脉血;营养物质少、
含氧少的是静脉血。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的血细胞
中,谁负责送氧呢?
红细胞有个特性,它和氧结合
时是鲜红色的,没有氧时是暗
红色的,所以动脉血是鲜红
色,而静脉血是暗红色的。
提问:血液的颜色是在哪里发
行讨论
学生齐声朗读“体
循环”的概念
学生跟老师一起绘
图
学生回答:它们的
颜色不同。动脉血
比静脉血红一些
学生回答:动脉血
里氧气丰富,静脉
血里氧气较少
学生回答:动脉血
里营养物质多,而
静脉血里营养物质
少。
学生回答:是红细
胞
对体循环有初步
的认识
进一步认识体循
环
直接观察动脉血
和静脉血的不同
学生看书总结
回顾旧知识,讲
解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