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3. 培养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3.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 血液循环的途径5. 血液循环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环的相关内容。
2. 利用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3.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展示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的结构。
4. 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展示血液循环图,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5.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血液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活动成果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血液循环相关问题,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能绘制血液循环图,能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循环系统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循环系统二、授课对象:医学专业学生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循环系统相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医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与应用。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病例,分析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循环系统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循环系统相关内容。
2. 实体模型:循环系统器官模型。
3. 病例资料:循环系统疾病病例。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循环系统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循环系统组成教师讲解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组成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 讲授血液循环途径教师讲解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强调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循环系统疾病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加深对循环系统疾病理解。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循环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讲授循环系统疾病教师讲解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循环系统疾病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九、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循环系统知识的理解。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大家知道,当人手上不小心划破一个小伤口,就会流血,那么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血液循环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其中英国的科学家哈维贡献最大。
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哈维实验(即用绷带将上臂扎紧)1、现象:1)上臂肘和腕处的摸不着了。
2)前臂的静脉鼓起来了。
2、哈维猜想:血液在血管内是,并且在动脉和静脉之间一定有一种血管,这种血管把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液连通起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3、讨论:哈维的猜想正确吗?过渡:哈维猜想,血液在血管内是流动的,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一种血管,即我们所说的毛细血管。
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哈维的猜想。
活动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1、实验方法:将如图所示将培养皿中的小鱼,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实验现象:血液由血流速度快的血管(即),流向小鱼尾部分支多、数量大的血管(即),该血管内血细胞一个一个通过,血流速度很慢,再流出小鱼尾部,流向血流速度较慢的血管(即)。
3、实验结论: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
过渡: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三。
活动三动脉血和静脉血1、动脉是指把血液从输送到的血管。
静脉是指把血液从送回的血管。
2、动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静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3、判断:动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动脉血吗?()静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静脉血吗?()过渡:通过观察鲫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那么它在人体内又是怎么流的呢?下面请大家完成活动四。
活动四人体的血液循环组织OCO细胞2营养物质细血管网CO2O2肺泡2废物血液循环示意图1、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和。
研究动植物血液循环的结构层次教案
研究动植物血液循环的结构层次教案:
I. 知识概述
心脏是人体和动物体内重要的血液泵,通过收缩和扩张将血液送到身体各处。
血管系统由血管和毛细血管组成,血液通过心血管系统调节身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
而在血液中,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等要素各司其职,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基础。
II. 知识掌握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由心房和心室构成,心室是人体和动物体内最重要的泵,可以将氧气和养分送到身体各处。
而心房则起到接受脉搏的作用。
2.血管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负责输送血液到身体各处。
动脉和静脉的区别在于动脉输送氧气富含的血液,而静脉输送氧气含量较低的血液。
3.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要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各有不同的作用。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输送氧气,白红细胞则负责身体免疫,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
III. 结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动植物血液循环的结构层次,心脏的重要性,血管系统的功能和血液的要素以及其作用。
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动植物的宏观解剖和生理学。
同时应该也认识到,人类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身体健康饮食,规律的作息和体育运动,这样才能在生活中保持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心态。
循环系统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循环系统【授课对象】(年级、专业)【课时安排】(课时数)【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掌握心脏的四个腔室及其功能。
- 了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 熟悉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
2. 能力目标:- 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
- 能够识别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循环系统重要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心脏的四个腔室及其功能。
3. 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1. 血液循环过程的理解。
2. 心脏瓣膜功能的掌握。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系统疾病。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循环系统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循环系统结构图、心脏瓣膜图、血液循环图等。
2. 教学模型:心脏模型、血管模型等。
3. 案例资料: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循环系统?它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2. 回答:循环系统是人体内负责输送血液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二、讲授新课1. 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和心脏瓣膜的作用。
- 介绍血管的类型和功能,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 解释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 心脏的四个腔室及其功能- 展示心脏模型,讲解每个腔室的功能。
- 通过动画演示血液循环过程。
3. 血液循环的途径- 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 强调心脏瓣膜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 展示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例,如心脏病、高血压等。
2. 分析病例,引导学生了解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四、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相关问题,如心脏病的成因、预防措施等。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第二节血液循环(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共五篇)
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知识目标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
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关于《血液循环》: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
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2. 实操考核:评价学生在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实操中的表现。
3.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血压计、脉搏计等实践器材:用于学生实操练习。
3. 相关医学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作业。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学习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的关系、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解剖模型、血液循环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
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分别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用解剖模型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关系,同时模拟血液在人体内的
循环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互动讨论(1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问题。
五、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并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一份关于血液循环的总结报告。
扩展延伸: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可以阅读相关课外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有深刻理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本的整洁、字迹清晰。
2.思维导图要结构清晰,内容全面,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3.课后练习题要独立完成,对于错误的地方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4.科普小报和短文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力求表达清晰、有说服力。
5.实验报告要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撰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设计一份关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科普小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准确,能够向他人清晰介绍心脏的工作原理。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
5.针对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如血小板聚集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的知识;
5.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1.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生理学》第十章“血液循环”,详细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压的测量及意义、血液循环的调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认识血压的测量及意义,了解血液循环的调节。
2. 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压的测量及意义。
2.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压的测量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人体血液循环模型、血压计。
2. 学具:生理学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与血液循环相关的问题,如高血压、低血压等。
2. 知识点讲解:a. 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b.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c. 血压的测量及意义:血压的定义,血压的测量方法,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危害。
d. 血液循环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练习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
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四个腔室、收缩和舒张。
3. 血压的测量及意义:血压定义、测量方法、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危害。
4. 血液循环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七、作业设计:1.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简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 解释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意义。
4. 举例说明血液循环调节的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是否有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身边人的血压状况,了解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病率,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初中血液循环的教案
教案: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了解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血液成分变化的分析。
教学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教学设备、血压计、脉搏计、出血护理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 提问: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有什么重要性?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血液循环的类型:体循环和肺循环。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讲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 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什么?血液成分的变化有什么意义?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使用血压计和脉搏计进行实际测量,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2. 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的意义、血压和脉搏的重要性、出血护理的方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血压和脉搏,了解了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培养了自我保健意识。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
2. 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3. 血管的分类和结构。
4. 血液在循环中的运输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引入: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人体的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吗?第一部分: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1. 介绍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地流动的过程,通过血液循环,可以将身体需要的氧气、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排出体外。
2.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哪些?-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维持体温、酸碱平衡和水盐平衡- 运输免疫细胞和荷尔蒙- 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3. 列举一些人体血液循环的例子。
- 大循环:心脏通过动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输送给全身,通过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
- 小循环:心脏通过肺动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经肺静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带回心脏。
第二部分: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1. 引导同学们观察心脏模型,了解心脏的位置和形状。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略偏左,呈圆锥形。
2. 介绍心脏的主要功能。
- 推动血液循环: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 维持血液的供应和排泄:心脏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同时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3. 请同学们根据心脏模型,描述心脏的结构。
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心脏瓣膜分隔成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第三部分:血管的分类和结构1. 介绍血管的分类。
-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 静脉:将带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
-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通过其薄壁进行物质交换。
2. 引导同学们观察毛细血管的结构。
毛细血管呈管状,壁薄,与周围的组织紧密接触,方便物质的交换。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方法与技能:能够运用图示和实验说明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血液的重要性,培养关爱自己和他人身体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理解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过程
1. 准备工作
教师准备教材、图示、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工具。
2. 导入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受伤后会出血,出血过多会怎样?血液是如何流向受伤的地方的?
3. 学习主体
(1)呈现大脑、心脏、肺、肝脏等器官的图示,解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演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血液的流动。
(3)讲解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流动的。
4. 拓展应用
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设计实验验证血液在体内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5.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整理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人体血液循环
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构造
工作原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关键器官的作用,提高了对血液循环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2.讨论主题:以“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分享与总结: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总结讨论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血液循环知识,概括重点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3.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相关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关于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血细胞和血浆功能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设计血液循环流程图的填空题,让学生动手绘制流程图,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3.问答题:针对血液循环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同学们观看有关血液循环的科普视频,如纪录片、专家讲座等,以拓展知识面,增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7.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探讨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并在下节课上汇报讨论成果。
4.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健康生活,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两个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氧气和养料交换。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心脏和血液的基本知识,知道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简单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血液是如何进行循环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血液循环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心脏的功能和血液的组成。
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血液从心脏流出,经过血管到达全身各处,再流回心脏的过程。
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如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带走废物等。
3. 巩固练习:通过图片或模型演示血液循环过程,并请幼儿参与描述。
4. 归纳小结:回顾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其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讲解法:对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
演示法:通过模型或图片演示血液循环过程。
问答法:对幼儿进行提问,引导他们思考。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请幼儿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描绘血液循环的过程。
作业:请家长与幼儿一起讨论并记录生活中哪些习惯与血液循环相关。
评价方式: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对血液循环过程的掌握情况。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心脏和血液的模型或图片多媒体资源:动画或视频展示血液循环过程道具:用于模拟血液流经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小道具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他们将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同时,这个主题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可以改进:首先,对于血液循环过程的讲解可以更加生动形象,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
其次,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幼儿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后,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家庭作业,以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课题:血液循环的健康教育年级:大班(3-6岁)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知道如何保持血液循环的健康。
3.掌握简单的血液循环保健知识。
教学内容:1.血液循环:介绍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以及血液在身体中的流动过程。
2.保持血液循环健康的方法:教授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包括适当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锻炼等。
3.血液循环保健知识:介绍血液循环的常见问题和相关知识,如贫血、高血压等,并教授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
教学准备:1.课件或图表:展示心脏、血管、血液流动等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2.视频或动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血液循环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课堂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展示血液循环的原理和作用,如用水果和吸管模拟血液流动等。
4.饮食营养表:准备一份简单易懂的饮食营养表,帮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5.游戏或活动: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或活动,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血液是怎样在我们身体内循环的。
展示课件或图片,简单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并向学生解释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2.讲解(约15分钟):用动画或视频向学生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简单而生动地介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等。
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并解答他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3.实验(约10分钟):进行简单的实验,用吸管和水果模拟血液流动的过程。
将一片水果切成小块,装入透明容器内,用吸管将果汁从容器底部吸起,演示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原理。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讨论(约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血液循环不正常会发生什么问题。
带领学生讨论血液循环的常见问题,如贫血、高血压等,并集体探讨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
5.保健知识(约10分钟):向学生介绍如何保持血液循环的健康,如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进行锻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教学课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也知道氧气会通过呼吸作用进入血液。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
(2)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两条循环的途径;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能力目标】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情感目标】1.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及实验能力;2.通过血液循环的学习知道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观察小鱼心脏的实验;2、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教学难点】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变化及位置。
【教学策略】1.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2.PPT演示:更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以及血液循环的路径。
3.课时安排本节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为1课时。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人体心脏模型【教学板书】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上腔静脉肺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主动脉身体毛细血管网体循环肺循环【教学进程】教学程序(包括时间进程)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5min 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人体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以及运输血液的通道——血管,也了解了血液中有许多物质,如血浆、血细胞,那你学生讨论(有的认为是朝着一个方向运动的,有的则认为不是;有的认为总是朝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血液的流动产生自己的认识们能告诉老师,血浆和血细胞在血管中是朝着一个方向运动的吗?朝着什么方向运动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心脏的方向流动的)……新课教学1.小鱼尾鳍实验共11min 讲述进行实验过渡提问讨论用时下面我们看看小鱼尾鳍血液及红细胞的流动方向来一起解答这个问题这次实验我们用到的用品主要有:鲫鱼、医用酒精、脱脂棉、培养皿、载玻片。
请同学们检查实验仪器实验步骤:1、将脱脂棉用酒精湿润,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贴在培养皿上,把载玻片盖在尾鳍上。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和红细胞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暗示实验完成:能告诉老师你们找到的答案了吗?提问1.血液是从什么地方流出来的呢?2.血液最后会流到哪里呢?3.血液从心脏出发,又流回学生听讲,检查实验仪器听教师讲授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学生回答:血管中的血液和红细胞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的学生回答:心脏学生回答:心脏学生按实验小组进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增强血液流动的认识规范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到血液在血管中是不停流动的。
让学生思考血液会在体内流动的途径2.体循环10min教师讲解(在黑板上画图并重复体循环的过程)血液心脏,它的流动路线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1页,朗读第一段的第一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血液是怎样从心脏出发流回心脏的。
心脏有四个腔,分别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出发,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与右心房相连的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回到了右心房。
PPT展示:动脉血和静脉血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什么不一样吗很好,动脉血是鲜红色的,而静脉血是暗红色的,它们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是里面所含的东西不一样还是其他原因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一段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引导:还有其他补充没有非常好,营养物质丰富、含氧多的是动脉血;营养物质少、含氧少的是静脉血。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的血细胞中,谁负责送氧呢?红细胞有个特性,它和氧结合时是鲜红色的,没有氧时是暗红色的,所以动脉血是鲜红色,而静脉血是暗红色的。
提问:血液的颜色是在哪里发行讨论学生齐声朗读“体循环”的概念学生跟老师一起绘图学生回答:它们的颜色不同。
动脉血比静脉血红一些学生回答:动脉血里氧气丰富,静脉血里氧气较少学生回答:动脉血里营养物质多,而静脉血里营养物质少。
学生回答:是红细胞对体循环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体循环直接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不同学生看书总结回顾旧知识,讲解新问题过渡提问学生讨论3.肺循环6.5min画图讲解,补充上“体循环”生改变的呢?提问:为什么会在那里发生改变呢?非常好。
让我们一起思考一下,组织细胞在不停的从血液里摄取氧气,如果没有氧气的补充,血液中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那氧气又是如何进入血液的呢?教师提问:非常好,但根据老师黑板上的图,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又是如何参与到血液循环中的呢?有同学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吗?其实,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有两条,还有一条称为肺循环。
肺循环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本第二段的第一句。
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过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个途径就称为肺循环。
之前的那条途径称为体循环。
我们看书70页血液循环模式学生回答:身体毛细血管网学生回答: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动最慢,会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把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给了组织细胞,所以血液的成分发生改变,颜色也发生了改变。
学生回答:通过呼吸作用摄入氧气,氧气能透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
学生讨论学生齐声朗读回顾旧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根据呼吸作用,引出肺循环对肺循环有初步了解看图再次分析两学生讨论4.冠状循环5min 图。
图中所示,红色的为动脉血,蓝色的为静脉血。
再来看看这两条循环途径:1.血液从左心室出发,经过身体毛细血管网回到右心房,这是体循环;2.血液从右心室出发,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网回到左心房,这是肺循环。
提问:1.体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改变的位置在哪里?2.血液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改变的位置在哪里?4.血液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提问:1.我们身体各个部位都需要血液循环系统来供应营养物质和氧气,那心脏本身需要营养物质和氧气吗?2.心脏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又靠谁来供应呢?现在小鱼因为酒精的作用已经失去意识了,请同学们用解剖剪对小鱼进行解剖。
步骤:1.从尾部的肛门处沿肚子朝头部剪,直到鳃盖下方。
2.沿着鳃盖后缘向背部剪,直到可以将肚子翻开看见心脏。
注意:实验中解剖剪不要插入太深,以免伤到血管和心脏。
学生回答:身体上部和下部的毛细血管网学生回答: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学生回答:肺部毛细血管网学生回答: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学生回答:需要学生讨论条循环途径引导学生知道循环系统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发生改变的位置和方式。
引发学生思考心脏的供血问题直接观察心脏上的血管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讲解请同学们观察:小鱼心脏表面情况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提问暗示实验结束:1.观察到小鱼的心脏表面了吗?2.小鱼心脏表面的血管有什么作用呢?非常好。
心脏表面的血管构成了冠脉循环,这个循环是单独为心脏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的。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回答:看到了。
小鱼的心脏表面有血管学生回答:可以给心脏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让学生明白心脏有单独的供血路线结课(共6min)复习学生讨论、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PPT展示提问1.人体的两条循环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它们的路径分别是展示PPT,请学生回答2.血液分为动脉血和静脉血请同学们再观察小鱼的心脏,它是在源源不断的给身体各部分泵血,而人在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约是70毫升,人体内的总血液大约为4000毫升。
数出自己的心率就可以计算出体内的全部血液循环一遍需要多长时间?一天之内循环多少遍?一天内由心脏泵出的血液总共有多少?通过计算你会发现,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重学生跟随老师记忆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讨论、计算更系统的了解循环系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心脏很重要学生讨论教师建议要!那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呢?心脏病专家针对生活中最常见的危害心脏健康与安全因素,提出爱心与护心的7条建议:(1)少脂肪(2)不吸烟(3)多运动(4)调血脂(5)放轻松(6)睡眠好(7)适当多食坚果果仁希望同学们好好爱护自己的心脏。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学生讨论给学生一些建议【教学反思】1.改变教学模式,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主要以小组为操作对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 把主动权留给学生本节所有知识内容都与前面几节有密切联系,教师能够好好利用这些联系给出新知识,也要把寻找已知与未知间的联系的任务交给学生,科学结论与实验过程并重,真正做到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3.变集体讲授为合作学习,学会分享,学会尊重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同时,不但获得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更体会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会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参考】1.参考资料生物学.刘植义.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41~44点睛教练.潘云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292.网络资源/question/81381526.html?fr=ala0 /fuwu/yiliao/2005-10/21/content_5401893.htm /shengwu//Index.html3.多媒体资源htttp://.【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