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学生姓名:李**学生学号:2007*********学生专业:植物保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二○○八年十一月武汉农业气候概述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的东部,30°38’N,114°04’E,海拔23m,属亚热带,它是湖北省省会,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故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9个城区2个郊区和2个县,人口约800万人,其中郊县人口近220万。
武汉市土地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5.80%,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物产及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渔米之乡美誉。
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正在满怀信心的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但是,我们看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农业工作者对于包括农业气候在内的科学技术缺乏了解,仍然在靠经验吃饭。
他们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气候难题知之甚少,更不知道对它们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对武汉近3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明确了武汉一年中辐射、气温、降水等的变化规律,看到一些最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得到了武汉的气候生产潜力。
本文旨在帮助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气象、气候条件加深了解,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本文也能为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图表 1 武汉太阳辐射年变化(×105J/m2·月)1月太阳直接辐射量为一年中最小值,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直接辐射量不断增加,在7月取得最大值;随后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直接辐射量也随之减小。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姓名:***学号:************* 班级:园艺0901武汉农业气候分析一.武汉农业气候概况1.1.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3°41’~ 115°05’,北纬29°58’~ 31°22’。
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海拔高23米。
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武汉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湖泊147个,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强。
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
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1.2.农业气候特征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
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2.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表一:太阳辐射月平均总量(1971—2000)(单位:万焦/平方米)图一: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根据武汉1971年至2000年的累计平均气候资料(表1),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图1)显示,武汉的总太阳辐射从1月到7月是逐月上升的,7月份达到最大值(5379.1M J/m2·月),7月8月基本持平;而从8月到12月,总太阳辐射是逐月递减的,到一月份太阳直接辐射最小为(1983.9MJ/m2·月)。
由于武汉夏季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所以在一年中,对武汉来说,直接辐射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总辐射的年变化与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基本上一致。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二)2024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二)旨在通过实验和观测,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从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影响、气象因素对灌溉管理的影响、气象因素对施肥管理的影响以及气象监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等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气象因素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正文:一、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象因素:1.1 温度的影响1.2 光照的影响1.3 降水的影响1.4 相对湿度的影响1.5 风速的影响二、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影响:2.1 温度对病虫害的影响2.2 光照对病虫害的影响2.3 降水对病虫害的影响2.4 相对湿度对病虫害的影响2.5 风速对病虫害的影响三、气象因素对灌溉管理的影响:3.1 降水条件下的灌溉管理3.2 干旱条件下的灌溉管理3.3 高温条件下的灌溉管理3.4 风速对灌溉管理的影响3.5 相对湿度对灌溉管理的影响四、气象因素对施肥管理的影响:4.1 温度对施肥效果的影响4.2 降水对施肥效果的影响4.3 光照对施肥效果的影响4.4 风速对施肥效果的影响4.5 相对湿度对施肥效果的影响五、气象监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5.1 气象监测仪器的选择5.2 气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5.3 气象预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5.4 气象监测对灾害防范的作用5.5 气象监测技术在精细化农业管理中的应用总结:通过实验和观测,我们可以发现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温度、光照、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病虫害的防治。
合理的灌溉管理和施肥管理也需要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
因此,借助气象监测技术对气象因素进行实时监测与预报,对于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和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次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合理利用和应用气象因素能够帮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
一、概述 (2)二、太阳辐射和日照 (4)三、温度 (8)四、降水............................ 1 3五、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18)六、农业气候分析 (21)七、参考文献 (23)八、附录 (24)一、概述1.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位于中国腹地,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地理位置为东经113° 41'〜115° 05',北纬29° 58'〜31° 22'。
全市土地面积8467.11平方公里。
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 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2.大地构造武汉市平均海拔23米,中间低平,大部分在海拨50米以下;北部丘陵林立,为大别山绵延部分。
海拨2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5%左右,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低洼,长江汉水横亘其间,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
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5.8%、12.3%、42.6%和39.3%。
3 •气候特点武汉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以夏季最长约130 多天;春秋二季各约60天。
年平均气温15.8 C〜17.5 C,极端最高气温41.3 C (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 . 1 C (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 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时〜2100、时,年总辐射1O4F卡/平方厘米〜113 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3•土壤和植被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其中水稻土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潮土、红壤等。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姓名xx班级园艺110x武汉农业气候一、概况1.1 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海拔高23米。
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长江与其最大的之流汉江在此交汇,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众多。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40多个,水域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四分之一。
武汉河流由北部丘陵向南部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区。
1.2 气候属性亚热带季风气候1.3 气候属区北亚热带1.4 主要农业气候特征武汉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一般年均温为15.8—17.5℃,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0.4℃;7、8月平均温度最高,为32.6℃。
武汉夏季极长,达135天,极端最高温度达39.3℃,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武汉年均降雨量为1269mm,且多集中在6—8月。
武汉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天,年日照总时数一般为1810—2100小时,活动积温在6000℃*d左右。
武汉属于东南季风区,水分充沛,雨热同季,属于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也属于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2.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2.2光合有效辐射表一、(1971—2000累年平均)太阳辐射月平均总量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1112直接辐射平均月总量(×10^5J/m^2 .月) 738.7802.6994.41427.4186.9193928422673.4186.61519.91187.919.2散射辐射平均月总量(×10^5J/m^3 .月) 1245.21419.61834.42296.62592.92658.92537.12599288.61657.11316.31166.6光合有效辐射(×10^5J/m^29921111.11414.418622122262636.21915121.月)99.9 98.9589.5574.688.552.187.9图一、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分析由图可以看出1月到7月太阳辐射是增加的,7月份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都达到最大值;然后7月到12月太阳辐射降低。
1989-2010年湖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况。
四、 市政工程造价的审核
4 . 1全 面 审 核 法
全面审 核法 , 是指按照工程 图纸的要求 , 结合现行定 额 、 施工组 织 设计 、 承包合 同或协议 和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与文件 . 全面地 审核 工程
播种面积的 比值为受灾率。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 , 是灰色系统分析 、 预测
雹灾合并为风雹灾) 。湖北气象 灾害具有种类多 、 范 围广 、 频率 高 、 群发
性显著 、 灾害链明显和灾害不断加 强等特点 , 造成农业 大幅减产 , 粮 食 产量不稳定 , 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在全球变暖 隋况下 , 虽然夏季
具有重要意义 。 2 资料 与 方 法
象 灾害( 旱灾 、 洪涝 灾害 、 风雹灾和霜冻灾 害) 受灾面积与种植 业总产值 的关 联度 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表 明, 旱灾受灾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 ; 洪 涝受灾面积呈平滑趋势 , 但波动较大 ; 风雹灾 害频次和程度 均增加 ; 霜
冻 发生次数增多 , 且 灾害强度 加大。 霜冻灾害对湖北农业生产造成 的影
种面积及同期气象灾害( 包括旱灾 、 洪涝灾害 、 风雹灾 和霜冻灾害) 受 灾 面积。 统计灾. 隋时 , 所采用的最基本指标是受灾面积 。 一般来说 , 凡因灾 害使农作物产量减 产 1 0 %( 通常所 说的一成) 至3 0 % (  ̄ -成) 的面积均 计为受灾面积。 因为每年的播种面积总是不一致 , 为便 于比较气象灾害 造成的相对损失量或灾害的危害程度 , 定义 当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总
武 汉 农 业 气 候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学生姓名:李智华学生学号:2007301203775学生专业:植物保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二○○八年十一月武汉农业气候概述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的东部,30°38’N,114°04’E,海拔23m,属亚热带,它是湖北省省会,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故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9个城区2个郊区和2个县,人口约800万人,其中郊县人口近220万。
武汉市土地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5.80%,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物产及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渔米之乡美誉。
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正在满怀信心的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但是,我们看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农业工作者对于包括农业气候在内的科学技术缺乏了解,仍然在靠经验吃饭。
他们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气候难题知之甚少,更不知道对它们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对武汉近3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明确了武汉一年中辐射、气温、降水等的变化规律,看到一些最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得到了武汉的气候生产潜力。
本文旨在帮助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气象、气候条件加深了解,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本文也能为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图表 1 武汉太阳辐射年变化(×105J/m2·月)1月太阳直接辐射量为一年中最小值,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直接辐射量不断增加,在7月取得最大值;随后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直接辐射量也随之减小。
武汉市积温与年降水量分析
武汉市是中国内陆城市,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本文将对武汉市积温与年降水量进行分析。
首先,积温是指年平均气温超过10摄氏度的日数总和。
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积温变化,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气候趋势和季节变化。
根据武汉市的气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武汉市的积温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表明武汉市的气候变得更加温暖,年平均温度较以往有所增加。
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也可能与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的大量建筑物和道路导致的热岛效应有关。
2.武汉市的积温季节变化明显。
夏季的积温高于其他季节,冬季的积温最低。
这符合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炎热湿润,冬季相对较冷干燥。
3.在积温变化中,存在年际和季节性的波动。
年际波动可能与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或拉尼娜)有关,而季节性波动则可能与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关。
接下来,我们将对武汉市的年降水量进行分析。
降水量是一个有关水资源和农业的重要指标,对了解武汉市的水文环境和气候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武汉市的年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则相对较少。
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致,夏季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
2.武汉市的年降水量存在年际波动。
有些年份的降水量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有些年份则明显偏低,这可能与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影响有关。
3.在降水量变化中,还存在着区域差异。
武汉市的降水量在城区和郊区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城市的建设和土地利用变化有关。
总之,武汉市的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地的气候变化和季节特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武汉市可能会继续面临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变化的挑战。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观测和研究,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ZWP)
图二、武汉市逐月日照时数折线图 通过图二我们发现,七八月份的日照时数最多,一二月份的日照时数最少。整体的发 展趋势是从一月份开始,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北移,日照数逐月逐渐增多。到八月份太阳直射点 到北回归线附近,日照时数达到最大。然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日照时数逐渐逐月减少。而在整 条曲线中,五月到六月份没有增加,是因为六月份处在梅雨季节,阴雨天气多,直接导致六月 的日照时数没有增加或减少。
的光合作用减缓,生长受阻。 从图四可以看出,武汉地区四季气温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约 25。C,根据波兰学者
Corczynski 提出的大陆度计算公式 K = 1.7A − 20.4 ,(A 为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值,K 为大陆度)
sinϕ
得到武汉的大陆度为 K=63.02,故其具有大陆性气候。
3.1.2 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1.3 主要农业气候特征
武汉市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 30 年来,年均降雨量 1269 毫米,且多集中在 6-8 月。年均气温 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 211 天-272 天,年日照总 时数 1810 小时-2100 小时,在大尺度的季风气候影响下按宏观的热量条件分异湖北正嵌于中 亚热带向南温带过渡的北亚热带之中,使武汉气候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溯北雨量和气温适 中 ,土壤则以中性的黄棕壤为主,植被中常绿阔叶和落叶兼而有。过渡性的农业气候、土壤 和植被等自然条件。使武汉及周边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地域分布也深深地印上了过渡性色 彩,适合种植得做物业多种多样,粮食作物种类颇多,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大麦、大 豆、蚕碗、高梁、粟谷和绿豆等二十余种。
农业气象情况汇报材料
农业气象情况汇报材料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各地农业气象情况较为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
我将就我所在地区的农业气象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近期我所在地区的气温呈现出波动较大的特点。
从气象数据来看,近期
气温整体偏高,白天气温较高,夜间气温较低,日夜温差较大。
这种气温波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高温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容易出现生长迟缓、生理枯萎等现象,而夜间低温则容易导致作物受冻,影响产量和质量。
其次,降水情况也是近期农业气象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过去的几周内,我所在
地区的降水量较为充沛,但降水分布不均,有的地方降水过多,有的地方降水不足。
这种不均匀的降水分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影响较大。
降水过多容易导致农田积水,影响作物生长,甚至引发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倒伏现象;而降水不足则会导致土壤干旱,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另外,近期风力较大,风向也较为多变。
这种情况对于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
困扰,特别是果树、蔬菜等农作物容易受到风灾的影响,造成果实掉落、植株折损等现象,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总的来看,近期我所在地区的农业气象情况较为复杂,需要农民们加强气象监测,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措施,以应对不同的气象情况带来的影响。
同时,政府和气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农业气象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为农民的生产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农业气象情况,加强对农业气象的监测和预警,为农民
的生产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希望农民能够根据气象情况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措施,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实现丰收。
农业气象学实习报告
农业气象学实习报告一、引言在本次农业气象学的实习中,我们深入研究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探索了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气象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本报告旨在总结实习的收获,分享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体会。
二、实习准备在实习开始之前,我们对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准备。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气象因素包括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等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气象设备、观测数据和气象软件进行农业气象监测和分析。
三、实习过程3.1 气象数据采集在实习期间,我们前往农业气象站进行了多次实地观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观测气象站的自动观测仪器和手工观测仪器,我们收集了一系列与农业气象相关的数据。
例如,我们测量了不同地点的气温、湿度和降水量等。
3.2 气象与农作物的关系通过研究气象数据和农作物生长数据,我们深入分析了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例如,我们发现气温和日照时数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在保护农作物免受冻害和热害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气温适宜和日照充足的条件,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
3.3 气象信息的运用通过学习气象软件的使用,我们学会了如何获取和分析气象信息,以及如何将气象信息应用于农业生产。
我们利用气象软件预测了降水和温度变化趋势,根据预测结果进行了农作物灌溉和管理的决策。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农业气象学的实习,我们收获了以下几点经验与感悟:4.1 了解了气象与农业的密切关系。
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因此充分了解气象因素的变化和规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4.2 学会了如何观测和分析气象数据。
通过实地观测和数据采集,我们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并学会了使用气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4.3 掌握了气象信息的运用技巧。
通过利用气象软件的功能,我们能够及时获取气象资讯,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湖北省粮食生产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分析
连续 降水 日≥3 d的阴雨 天气 过程_ 。连 阴雨 的发生 4 ~
将 造成 低温 寡照 , 使作 物光合 效率 降低 。
() 季 低温 。指 出现在 4月 1 3 2春 ~ 0日日平 均气 温 连 续 3 d低 于 1 ℃的低温 天气 过 程 。春季 低 温对 水 2 稻 苗 期 生长 不利 , 伴 随有连 阴雨 发生则 会 引起 早 稻 若
这 里仅 选 择 其 中对该 省水 稻 和冬 小 麦 生 产 影 响较 为 突 出的 9种 灾 害进 行分 析研 究 。对其 标准或 指标 分述
如下 :
( 春 季连 阴雨 。指 出现在 3月 1日至 5月 3 1 ) 1日
是水 稻种植 过渡 带 , 双季水 稻种 植北 界位 于该 省 3 。 1N
连续 3 d或 以上 低 于 2 ℃的低 温天气 过程 。 3 8月正值
用 研究 气候 变 化 的思路 与方法 , 影 响湖 北省 双 季早 对
稻 、 季晚稻 、 双 一季 中稻 、 麦 这 四种 主要粮 食 作 物 生 小
中迟 熟 中稻 抽穗 扬 花 、 乳熟 期 , 遇冷 害 , 若 其雄 蕊 花药
趋 势 ; 季 冻 害 、 麦 赤 霉病 和盛 夏 冷 害 等 三种 农 业 气 象 灾 害 变 化 较 为 明显 ; 冬 小 任何 一 种 农 业 气 象灾 害 的气 候 倾 向率 呈 减 少 趋 势 , 不 意 味 着 这 种趋 势 变 化 对 粮食 生 产 就 绝 对有 利 , 之 亦 然 。 并 反
() 露 风 。指 出现 在 9月 5 3 3寒 ~ 0日 日平 均气 温 连 续 3 d低 于 2 ℃( 规 稻 、 0 常 晚粳 ) 2 ℃( 杂 、 籼) 或 2 晚 晚 的低 温天 气 过程 。此 期 间为 双季 晚稻 的抽 穗 开 花期 , 晚稻若 遇寒露 风将 严重减 产嘲 。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座大城市,拥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
它位于长江中游的北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温差较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转换期气温较为宜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农业在武汉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武汉的农业气候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温度武汉的气温较为适宜,年均气温为17-18℃,日平均气温在夏季可以达到30℃,而在冬季则可以降到0℃或以下。
夏季长,炎热潮湿,冬季短,寒冷干燥。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最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种植。
同时,在武汉,气象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每年4月份至10月份是武汉的植物生长发育期,夏季是文化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盛期,而在冬季,则是适合种植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的时候。
二、降雨武汉的降雨量在全年中相对较为平均,全年的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
同时,武汉也存在着明显的旱涝气候交替,每年的6月至7月期间是高温、雨量少、湿度低的夏季干旱季节;而每年的5月至6月和10月至11月则是武汉的降水高峰,此时,多数农作物都处于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水分滋润,因此这个时候也是武汉农业的重要季节。
三、环境污染武汉作为一个大城市,其环境污染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武汉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和建筑也处于高速发展期,这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例如,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导致了土壤和水源的严重污染,这对于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城市里的交通也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土壤和水源是武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应对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武汉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减少排放污染物,采取科技手段防治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其次,改善城市交通,减少机动车使用量,推广绿色出行方式,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
同时,推广绿色农业,降低和防止化肥、农药、兽药的使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创造优质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一)2024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候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分析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分管理等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实验报告旨在探究农业气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以期增加农户对气象信息的认识与利用。
正文:一、农作物对气象因素的响应1.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 温度对农作物萌发的影响b.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速率的影响c. 温度对农作物生理代谢的影响2. 光照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 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b. 光照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c. 光照对农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3. 湿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 湿度对农作物蒸腾作用的影响b. 湿度对农作物病虫害传播的影响c. 湿度对农作物生理适应性的影响4. 降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 降水对土壤湿度的补给作用b. 降水对农作物根系发育的影响c. 降水对农作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5. 风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 风速对农作物蒸腾作用的影响b. 风速对农作物灌溉水分分布的影响c. 风速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影响二、农田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1. 常用的农田气象观测仪器a. 温度计b. 光照计c. 湿度计d. 降水量计e. 风速风向仪2. 农田气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a. 数据采集的方法与频率b. 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c. 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与技巧三、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气象预测与农作物种植调整a. 天气预报对作物种植的指导b. 气象数据对农作物生育期的调整c. 气象灾害预警与减灾措施的应用2.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a. 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b. 气象预测与病虫害防治的结合c. 气象数据在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3. 农田水分管理a. 气象数据在灌溉决策中的运用b. 气象因素对农田水分蒸发的影响c. 气象数据在农田水分平衡分析中的应用四、农业气象与农户生产的现状和展望1. 农户对气象信息利用的现状a. 现有农业气象观测体系的覆盖情况b. 农户对气象信息的认识程度c. 农户利用气象信息进行生产管理的情况2. 农业气象在农户生产中的潜在应用a. 提升农户对气象信息的认识与应用能力b. 推动农业气象观测体系的完善与扩大c. 提供有效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总结:农业气象学作为研究气候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农业气象情况汇报材料范文
农业气象情况汇报材料范文
近期,我国农业气象情况呈现出一些特点,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首先,今年我国农业气象总体呈现出温度偏高、降水偏少的特点。
据气象部门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较常年同期偏高,部分地区气温甚至创下历史新高。
同时,降水量整体偏少,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情况,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一定影响。
其次,气象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频繁
出现极端天气现象,如强对流天气、持续高温、暴雨等,造成了大面积的农作物受灾。
特别是南方地区,连续的强降雨导致了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再次,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对农
业生产带来的挑战,我国加大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加强了农业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为农民提供了更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和服务,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安全稳定。
最后,农业气象科技应用不断深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支持。
随着气象科
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气象科技应用不断深化,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例如,利用气象大数据进行精准农业,结合气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决策,有效降低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业气象情况存在一些特点,虽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和进步。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预警,深化农业气象科技应用,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气象保障,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稳定。
农业气象情况汇报范文
农业气象情况汇报范文
近期农业气象情况汇报。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各地的农业气象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
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各地农业气象情况的汇报:
首先,就是北方地区的气象情况。
近期,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些降温的情况,尤
其是东北地区。
这种降温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早熟作物的成熟期可能会延迟,需要农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这种情况。
另外,东北地区还出现了一些降雨天气,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但也需要农民们及时采取排水措施,防止农田积水影响作物生长。
其次,是中部地区的气象情况。
近期,中部地区出现了一些高温干旱的情况,
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些作物出现了旱情,需要农民们及时浇灌,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另外,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强风天气,需要农民们加强对农田的防风工作,防止农作物受到风灾的影响。
最后,是南方地区的气象情况。
近期,南方地区出现了一些强降雨的情况,对
于一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有利的。
但也需要农民们注意及时排水,防止农田积水影响作物生长。
另外,一些地区还出现了高温天气,需要农民们加强对作物的遮阳工作,保证作物不受高温的影响。
综上所述,近期我国各地的农业气象情况都出现了一些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
和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农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象情况及时采取一些措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确保丰收。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农民们能够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做好农作物的管理工作,共同努力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024年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2024年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在2024年,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进展。
以下是对2024年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总结:
1. 农业气象预测技术的提升:通过引入新的数据采集技术和模型算法,农业气象预测的准确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农民可以更精确地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从而做出更好的种植和管理决策。
2. 农业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利用气象数据和预测模型,建立了农业灾害预警系统。
该系统可以及时监测气候异常情况,并发出预警信息,帮助农民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3. 农田水分管理的优化: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壤水分监测技术,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农田水分。
农民可以根据气象预测和土壤水分情况调整灌溉计划,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4. 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方便农民获取气候数据和预测信息。
农民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实时查询、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5. 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加强: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民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农民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习如何根据气候条件科学种植和管理作物。
总之,2024年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在技术、预警系统、农田管理、服务平台和农民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准确、及时和可靠的气象服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业气象情况汇报范文
农业气象情况汇报范文近期农业气象情况汇报。
近期,我国各地农业气象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和应对。
以下是各地农业气象情况的具体汇报:一、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近期气温较低,降水量适中,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利好影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寒潮天气对作物生长不利,尤其是早春播种的小麦、油菜等作物,需加强防寒保暖工作,确保作物安全过冬。
二、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近期气温波动较大,降水量偏少,对冬小麦生长不利。
同时,干旱天气也影响了春季播种作物的生长。
建议农民朋友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灌溉,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三、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近期气温适宜,降水充沛,对水稻等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频繁的降雨可能导致水稻等作物的病虫害增加,需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丰收。
四、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近期气温较高,降水充沛,对夏粮作物的生长有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作物旱情,建议农民朋友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及时灌溉,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五、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近期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对春季播种作物的生长不利。
同时,干旱天气也影响了冬小麦的生长。
建议农民朋友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六、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近期气温适宜,降水充沛,对春季播种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频繁的降雨可能导致作物的病虫害增加,需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丰收。
综上所述,各地农业气象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需要农民朋友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希望各地农业部门和农民朋友密切关注气象变化,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生产措施,共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概述 (2)二、太阳辐射和日照 (4)三、温度 (8)四、降水 (13)五、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18)六、农业气候分析 (21)七、参考文献 (23)八、附录 (24)一、概述1.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位于中国腹地,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全市土地面积8467.11平方公里。
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2.大地构造武汉市平均海拔23米,中间低平,大部分在海拨50米以下;北部丘陵林立,为大别山绵延部分。
海拨2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5%左右,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低洼,长江汉水横亘其间,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
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
3.气候特点武汉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以夏季最长约130多天;春秋二季各约60天。
年平均气温15.8 ℃~ 17.5 ℃,极端最高气温41.3 ℃(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1 ℃(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O小时~21OO小时,年总辐射1O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O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 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O%左右。
3.土壤和植被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其中水稻土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潮土、红壤等。
武汉市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
4.表水分布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
全市水域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
据测算分析,在正常年景,地表水总量7145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将与径流3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7107亿立方米。
全市湖泊库塘众多,总容量9.25亿立方米。
以上的基本地理环境要素决定了武汉的气候属性,使武汉市的辐射、温度、降水、湿度、风等气象要素产生随时间和空间的规律的变化,并形成了本市独特的农业气候特征。
根据常年的观测、记录和统计,可以科学的对武汉的气候进行有特点有目的的分析,以便于农业生产的调节和发展。
一、太阳辐射和日照武汉纬度29.58°~31.22°,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全年太阳总辐射为4368000~4746000KJ/㎡,日照充足。
1.辐射武汉市累年太阳辐射状况(J/㎡·a)表2-11)表2-1中列举了武汉市1951年至1980年30年的逐月直接辐射平均值、散射辐射平均值和总辐射平均值。
根据该表作太阳辐射直方图2-1。
图2-12)由图2-1可见,武汉市常年太阳总辐射最大月是7月,最小月是12月,然后随着太阳直射点自南向北移,辐射从1月逐渐向7月辐射量递增至最大值,再由7月向12月递减至最小值。
图呈波峰形,其中7月与8月辐射量差值小,而8月与9月辐射量差值大,说明由于直接辐射下降的缘故,武汉市的9月辐射突减。
3)武汉市散射辐射与总辐射走势大致相同,而直接辐射与总辐射走势有所差别。
武汉市直接辐射最大月为6月,最小月为1月,辐射值分别由1月向6月,6月向12月递增和递减。
7月和8月的总辐射值由散射辐射的大幅增加所弥补,这主要是因为武汉地表水量丰富,夏季(7、8月)表水蒸发量大,再加上此时大多植物达到生长最旺盛期,叶面蒸腾量大,使大量水汽在大地上空聚集,云量增多,致使直接辐射减弱,散射辐射增强,从而造成直接辐射值变化和总辐射值变化形成差异,则散射辐射的月平均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末。
4)光合有效辐射(PAR)所占太阳辐射的比例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或云量增多散射辐射增强而增加,约为总辐射的50%,变化趋势与总辐射一致。
它直接表现出辐射对植物生理活动特别是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合有效辐射最大月也反映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的强度,因此,武汉市大多数植物的最活跃期在6月至8月。
2.日照由图2-1知,武汉全年日照时数1500小时到2000小时,在全国居于中等日照水平。
我国累年日照时数分布图(引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图中紫色标记处为武汉所在地)图1-2根据图2-3分析,武汉市全年日照月平均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3月,从1月到12月呈波状走向,产生两个波谷(3、12月)和一个波峰(8月)。
出现如图光照走势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长于黑夜,太阳直接照时时间变长,即日照时数增加,造成日照时数在8月递增至最大,从9月向3月递减至最小。
2)日照时数变化与太阳直接辐射变化走势大致相同,因此最大值出现在8月。
但是由于武汉市3月受到冷空气和热流的交会影响大,阴雨天气较多,使得光照时间缩短,达到最小值。
图2-3二、气温1.气温年变化及月变化分析武汉气温按月平均变化变化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因素影响。
1)武汉年平均气温在15.8 ℃到 17.5 ℃之间,曾经于1934年8月10日出现极端最高气温41.3 ℃,于1977年1月30日出现极端最低气温-18.1 ℃(表3-1)。
武汉气温资料(51-80累年平均)表3-12)武汉一年中的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最低温度在1月。
温度从1月向7月递增至最大值,然后从8月向1月递减至最小值,呈现出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图3-1)。
图3-13)武汉最大气温日较差出现在10月,最小日较差出现在7月。
一年中,以7月为界,上半年气温日较差总体是减小的趋势,下半年是上升的趋势,总的看,常年中的气温日较差变幅不大(图3-2)。
4)武汉气温年较差为25.8,计算武汉的大陆度(K)为64。
按K值50来划分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64大于50,说明武汉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变率大;同时武汉秋温高于春温,带有海洋性气候色彩。
图3-2武汉月最高、最低温及气温日较差年变化平均最低温度℃-0.9 1.3 6.2 12.1 17.5 22 25.4 24.7 19.5 13.3 7.1 1.4 气温日较差℃8.7 8.4 8.4 8.7 8.3 8.1 7.6 8.2 8.8 9.6 9.3 9.1表3-35)武汉气温按年呈现不规则起伏变化,但总的来说从1951年到2000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图3-3)。
图3-32.温度四季的划分根据武汉累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图2-1),以5天为一侯,每月6侯,取侯中点在读出对应温度值,作为侯平均气温(表2-2),得出武汉季节划分关键月的侯平均温度。
按照我国温度四季划分体系,侯平均温度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季或秋季,由此划分出武汉的四季时段(表2-4)。
3月至5月为春季,5月到9月为夏季,9月到11月为秋季,11月到3月为冬季。
总的来说是夏冬两季长,约为四个月,春秋两个过渡季节较短,大约为2个月。
表3-53.积温和农业指标温度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广泛,可以为作物引种提供科学依据,预测职务的生长发育以及为病虫害的预报提供依据;分析气候条件,为制定作物布局提供依据。
1)温度大于5℃,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喜凉作物开始或停止生长,多数树木开始萌动,冷季牧草积极生长,代表农业上进入了生长季。
计算武汉大于5℃积温得到,武汉多数植物的种子从2月15日左右开始萌芽、进入生长期,生长时间持续约306天,到12月18日左右停止。
(表2-6)。
≥5℃始终日、持续日数、积温统计表表3-61)当日均气温持续高于10℃,春季喜温作物开始播种和生长,喜凉植物开始迅速生长,代表多数植物进入了生长活跃期。
把武汉一年内大于10℃的逐日平均气温按月累计作和,可以反映出当地作物的活跃生长始日和终日。
通过积温计算知道,武汉大多数植物开始生长的日期约为3月19日,停止生长的日期约为11月22日,活跃生长期持续达248天(表2-5)。
≥10℃始终日、持续日数、积温统计表表3-73)通过长年对武汉各月气温分析,便于比较武汉早晚冷暖程度对作物的影响和升温与降温的快慢缓急,用于分析有利作物生长发育的气侯条件,以达到较准确的判断作物的生长季的目的,方便生产者进行春耕播种、防寒冻防旱涝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
四、降水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量丰沛,年降水量115O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 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O%左右。
降水是形成武汉地方性气候的关键因素,决定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
1.降水年变化将武汉51至80年的降水量按年累计,按月平均,得到武汉逐月降水直方图(图4-1)。
由图可知,武汉市一年中6月降水最丰,12月降水最少。
其它各月降水情况为:前半年从1月向6月底增,下半年从6月向12月递减,呈现出规律的由东冬半年降水向夏半年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武汉降水存在随时间的分配性。
图4-12.降水的季节性分配武汉夏季降水多于冬季,夏半年多于东半年,降水按季节分配,即武汉冬季干燥少雨,夏季湿润多雨。
见表4-1,武汉夏季降水明显多于其它三季,是多数植物的生长旺盛期;冬季降水最少,植物多停止生长或进入休眠期。
每月平均降水量及各季降水分配情况表4-13.气候表现武汉的降水变化规律使武汉每年4月进入梅雨季,降水增多;进入6月即进入了易涝期,降水达到年最大值,在1954年和1969年均达到500mm以上,同时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气候湿热;9月之后,降水明显减少,降水量的降幅大于温度降幅,使得此时的武汉气候由湿热向干热过渡,此时是最易干旱的时期,农业上须做好抗旱工作;进入11月后,降水逐渐减至最小值,气候干燥阴冷。
4.降水变率根据图4-2所示武汉市1951年之1980年降水变率曲线,可知武汉一年中降水最不稳定月为8月,最稳定月为3、4、5月。
一年中前6个月长年降水量波动不大,利于各种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但武汉8月气候由湿热向干热转变,易旱易涝,旱涝同季,降水波动幅度最大,十分不利于各种作物的生长、开花和结实。
图4-2附:武汉1951-1980年平均月降水变率分析表4-2五、农业气候生产力通过对光、温、水和CO2四个基本气候因子做出分析,以武汉的气候条件来估算当地的农业生产潜力,来有效反映作物生长和产量情况。
1.光合生产潜力假设温度、水分、CO2 、养分、群体结构等处于最适状况,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武汉太阳辐射所决定的产量上限(光合生产潜力)Y d值的计算方法为:f(θ) ==3.75/100000×ΣQ (J/㎡)计算武汉光合生产潜力为181.25K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