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答案】C2.(2018·北京文综·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考点】列强侵华【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纾通过寓言故事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
材料反对弱肉强食,B项错误;材料强调要对列强保持警惕之心,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2017年题组1.(2017·海南单科·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例 2】(2017·天津)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 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 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 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
一、选择题
1.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稚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 舰”的游戏;许多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
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舰诏书》。据此可知( A )
A.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 C.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D.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他山之石】 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1.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岳麓 版教材增加了如下内容: (1)法、德、日“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 19 世纪末列 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半殖民地化程 度加深。 (2)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1895 年 天津小站练兵组建的新式陆军成为晚清政坛上一股重要力 量,清政府被动地开始其更广泛的近代化过程。 (3)面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局面,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 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2.关于义和团反帝斗争中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岳麓版教材明 确了清政府由“无力镇压—抚而用之—剿匪谕旨”的全部 过程,更完整地体现了清政府的反动性;同时教材还指出了 20 世纪初期清王朝实施“新政”以求自保与《辛丑条约》 签订再一次大大损害中国主权并危及清朝统治利益之间的 关联。
20 艘“致远”型战舰。这段材料说明( A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12【同步练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1.在《戊戌政变记》中,梁启超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导致国人“漠然不以动其心”的主要原因是()A.满清以天朝上国自居,国民无法认同B.天高皇帝远,国人喜好明哲保身C.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D.列强挑拨与分化国人2. 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这说明()A.专制集权政府更能保障国家利益B.清政府未能动员全国力量抵御侵略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帮助了日本D.地方不服从中央是中国战败的根源3.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5.“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
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
”这四句二十八字,是晚清时期的北洋海军将士们传唱的军歌。
它见证了()A.太平天国的兴衰B.百日维新的成败C.八国联军的暴行D.甲午战争的风云6.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
这反映了()A.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B.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D.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7.进入近代的中华民族,列强侵略和国家主权沦丧贯穿始终,而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一、甲午中日战争1.爆发原因。
(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1894年,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入侵朝鲜并蓄意挑起战争。
2.主要过程。
(1)开始标志: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2)主要战役。
①平壤陆战:清军失利后退回国内。
②黄海大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③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事结束。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温馨提示:甲午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问题导思1】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原因:(1)客观上: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实力强于中国;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本。
(2)主观上:清政府统治腐败,没有认真准备,一味妥协退让;慈禧太后不顾国家危难,大搞万寿庆典;有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腐败无能。
【预习检测1】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C)A.1840年 B.1860年C.1895年 D.1901年【预习检测2】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D)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解析:“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体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这正是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中国领土的刺激,故D项正确。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目的:镇压以“扶清灭洋”为旗号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并扩大在华特权和既得权益。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在廊坊附近遭遇义和团顽强阻击。
(2)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表2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四川文综·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考点】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第一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培优人教版练习题:第12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皖南八校高三联考)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
这反映出日本() A.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B.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C.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D.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解析:选D。
从材料中日本对西方国家的承诺可知,此举会使日本获得西方国家的支持,避免西方国家干涉日本侵华,会使中国失去国际支援,故D项正确。
2.(2019·贵阳普通高中高三期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叮嘱丁汝昌“海军大队,必不远出,有警则兵船应全出口迎剿”;清廷也特谕丁汝昌应在威海、旅顺等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
这反映了()A.李鸿章具备一定近代海权思想B.晚清政府的海军战略思想落后C.丁汝昌固守“海岸守口主义”D.中日双方的海军实力对比悬殊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避战自保”的思想,这反映了晚清政府的海军战略思想落后,故B项正确。
3.(2019·山西省45校联考)“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
”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
根据材料“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可以判断此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改变了亚洲传统的国际关系,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急剧下降,故C 项正确。
4.(2019·保定高三摸底)1896年,朝鲜正式照会清政府,从此正式成立朝鲜帝国,结束以前的朝贡藩属关系。
这能反映出()A.清政府主动放弃对朝鲜的控制B.日本侵略计划的失败C.朝鲜开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D.中国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削弱解析:选D。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被迫放弃对朝鲜的控制,故A项错误;日本实际上控制了朝鲜,其侵略计划得逞,故B项错误;朝鲜结束与清政府的朝贡藩属关系,但处在日本控制下,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在日本的武力威胁下被迫放弃对朝鲜的控制,体现出中国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削弱,故D项正确。
历史人教必修1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作业(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单选题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2.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
”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 B.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C.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 D.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3.“联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
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C.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4.“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五四运动C. 辛亥革命D. 义和团运动5.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是在()A. 大连B. 旅顺C. 花园口D. 威海卫6.关于《辛丑条约》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C.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D. 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7.《马关条约》的内容中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A. 赔款2亿两白银B. 开发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C. 割让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8.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A. 中英《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北京条约》D. 中日《马关条约》9.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反抗外来侵略B. 推翻清朝统治C. 掀起民主革命D. 寻求救国之路10.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在《八国联军目击记》中写道: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点睛】 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分水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 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向西方学习上,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11.庚子 7 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成大患,各 国亦以剿匪及保护商民教士为名,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各国“合而谋我”的后果是 A. 东南沿海的门户被打开 B. 列强侵华开始进入资本输出新阶段 C.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合作 D. 以华治华成为侵华的主要政治手段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庚子年是1900年,“各国亦以剿匪及保护商民教士为名,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说的 是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事情,此事件后签订《 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 D 项正确;A 是《中法新约》影响;B 是《马关条约》影响;C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2.1900 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 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 不相扰”。这一事件 A. 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 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 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 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答案】A
6
(3)原因:结合所学,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方式: 结合所学可知,侵略方式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 结果: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12 小题,总共 48 分.) 1.“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这首诗反映了某历史事件产生的后果,该历 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基础达标1.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答案:B2.(2013·山东学业水平考试)“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B3.(2014·北京西城区期中考)“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下列的哪一条约()A.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4.(2014·漳州质检)记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说道:“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这“国耻”指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太和殿”可以判断是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城,故D项正确。
答案:D5.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解读能力。
解读图片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答案:C6.光绪帝诗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
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此诗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信息“致远深沉”可知黄海大战中致远号沉没,这一史实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故选C项。
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学习导航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含答案 精品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思维激活右图是清末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画像。
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
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为鱼雷所中而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以邓世昌为代表的中国海军将士如此忠勇,但甲午战争的结局为什么以清朝惨败而告终呢?提示: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长期备战;而清政府政治腐朽,并未认真进行战争准备。
②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而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却日益陷入困境,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大势。
③日本军队的管理和装备基本实现了近代化;而清朝除北洋舰队之外,军事装备和指挥调度都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大势。
④日本侵略军穷凶极恶;清朝军队中有些扼守要地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自主整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2.过程: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面偷袭清军的运兵船,挑起战争。
不久,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黄海大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丧失了制海权。
随后,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量割地赔款,开放商埠,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征内地税。
4.影响(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负担大大加重。
(2)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3)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与名师对话】高中历史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与名师对话】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1.近期以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大行其道,其间也出现了一些严重违背历史的剧情。
在一部反映甲午中日战争的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中,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清朝北洋舰队的士兵在战舰炮管上晾晒衣服B.日本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C.日本军队占领威海卫后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D.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时遇刺而受伤解析:联系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可知,日军进行大屠杀是在旅顺,因此答案为C。
答案:C2.西方列强在近代史上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显示被割占地区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得以实现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读图能力。
《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但辽东半岛因为“三国干涉还辽”而最终没有割成,最后得以实现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所以答案为D;而A项中的香港岛则是在《南京条约》中割出的,B项为干扰项。
答案:D3.下面是近代某外国人来中国经商时曾待过的通商口岸,这种现象的出现最早是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广州是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天津是在《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重庆、杭州是在《马关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故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马关条约》签订后。
答案:C4.“1840年,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
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
1895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
”这是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有( )A.1处B.2处C.3处D.4处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获取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而不是东北三省,故C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单选题1. 史学家孟森说: “外使之来, 苟非崩角稽首, 而与为姑容, 其耻甚于亡国。
宁以社稷为殉, 不使虏夷踪迹相浼(沾染)。
得正而毙, 虽败犹荣。
此当时之舆论然也。
”材料中的“当时”是指()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B.《天津条约》签订之后C.《北京条约》签订之后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2. 下列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马关条约》3. 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 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 必有我可以自立之道, 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 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 缺乏充分准备B. 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C. 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 贻误战机D. 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投降思想4.一位学者回忆幼年的时光: “有人从上海带来几盒洋火柴, 当时叫自来火。
虽然有了时钟, 但是在灯下并无大用, 早两三个小时, 晚两三个小时, 又有什么关系?火柴其实也是奢侈品, 至于煤油, 那可又另当别论;煤油灯可以把黑夜照的如同白昼。
国际上也发生了不少事。
”从文中所述背景推测, 当时国际上最有可能发生的大事应该是()A. 法国大革命B. 瓦特改良蒸汽机C. 美国独立战争D. 日本占领台湾5.近代某位皇帝在闻悉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后, 发表措辞严厉的上谕: “总之, 进京一事, 万不能允, 内江通商, 必须消弭;其余两事, 亦当设法妥办。
”据此推测, 这位皇帝和这个不平等条约应是()A. 道光帝《南京条约》B. 咸丰帝《天津条约》C. 咸丰帝《北京条约》D. 光绪帝《马关条约》6.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 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法火烧圆明园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联合清政府镇压义和团7. 瑞澄(1863—1912), 满洲正黄旗人, 在一封家书中曾这样描述过一场事件: “各国洋兵已满九城, 火光冲天者三日夜, 地安门桥以南烧尽, 西四至西单烧尽 , 朝阳门楼、前门楼均烧化为乌有。
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后巩固训练:第4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从下面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的特点有()①战火从邻国烧起②战场主要在海上进行③日军兵分多路④中国军队节节败退A.①②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判断时要紧紧抓住图中的文字和箭头提示,同时可以结合教材对战争情况的介绍。
2.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平壤战役②黄海战役③辽东战役④威海卫战役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答案:A解析:先是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随后黄海大战爆发,之后日军占领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答案:C解析:“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使列强在华掀起资本输出、开办工厂的狂潮。
4.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分水岭”,主要是因为()A.甲午战后,列强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新阶段B.清政府开始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洋务自强方案宣告破产,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答案:D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自强方案的破产,这也就意味着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不行的。
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开始要求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变革”时期进入“制度变革”时期。
5.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的列强侵华趋势主要是()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答案:D解析:《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是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
高考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专题练习(十二)(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十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
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
“替代方案”是指()A.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B.割地赔款奠定侵华基础C.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D.建立傀儡政府掠夺资源2.《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B.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3.近代诗人黄遵宪有诗云:“城头蓬蓬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迎击日军B.徐骧、丘逢甲领导义军斗争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运动D.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4.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
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李鸿章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
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
”通过上述材料可知()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A.②③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6.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屈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点练习卷: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附答案
考点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强调:“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太平天国运动B. 甲午中日战争C. 义和团运动D. 九一八事变2、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该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一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此状况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关系最大()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基本相同 B.“乡愁”是国共内战造成的民族之殇C.“酷炎的夏日”是指日本的殖民统治 D.两位诗人都渴望实现国家统一5、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其中的“条约”是指( )A.《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6、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
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军侵华》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军侵华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2.过程(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以清军惨败告终,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2)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借口镇压义和团。
3.过程(1)发动战争: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战争,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2)进犯受阻: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附近英勇打击侵略者,联军被迫退回天津。
(3)攻陷北京: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德国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1.图示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2.巧记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一条主线: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两个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语】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下是xx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如果觉得很不错,欢送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假设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解析: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
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所中而漂浮。
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答案:C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D.出兵*东学党起义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
答案:C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B4.下列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解析:此题学生易误选D项或B项,主要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马关条约》中每一项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高一历史课时跟踪训练: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中央电视台在插播山东各城市旅游广告时提到威海的刘公岛,说“刘公岛不仅仅是一个岛”,其实刘公岛还承载着一段历史。
它承载的历史是( )A.1894年,日军在此挑起甲午中日战争B.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就是在此打响的C.刘公岛见证了北洋海军由成立到全军覆没的一段惨痛历史D.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曾在此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答案:C2.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此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属材料型选择题。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答案:C3.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①甲午海战②《马关条约》的签订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A.①②③ B.①③C.②③ 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诗歌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惨烈场面和签订条约及后果。
①②③均正确。
答案:A4.清政府1895年5月20日电令:“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此电文对应的我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是()A.割让香港岛B.割让九龙司C.割让台湾全岛D.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从题干“1895年”“饬令陆续内渡”可知是割让台湾全岛。
答案:C5.右图为八国联军在廊坊遇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后,被迫退回距天津30多千米的杨村车站筑垒防守的画面。
你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A.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们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解析:将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镇压反抗、瓜分中国)与结果(廊坊受阻、退回天津防守)结合起来即可选出C项。
历史习题: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
第四单元第12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 A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衡水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B )①黄海大战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3.(2017·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C )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 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4.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B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威海卫战役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D.辽东战役
解析: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
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
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答案: C
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
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B.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D.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答案: C
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 B
4.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 C
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解析:本题学生易误选D项或B项,主要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马关条约》中每一项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就本题来说,应结合当时列强侵华的新阶段来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前的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四个选项中体现列强资本输出的是C项,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这最有利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 C
6.义和团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典型的两大农民运动,那么,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时代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
A.群众基础B.救国主张
C.革命矛头D.革命方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历史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成为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矛盾。
答案: C
7.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
这里的“国耻”是指()
A.清政府中国战败B.《辛丑条约》
C.英法联军攻占北京D.慈禧太后出逃
解析:“国耻”应是指外来的侵略活动,根据时间20世纪,可判断出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
答案: B
8.右图是《八国联军洗劫北京》照片,以下对这张照片的解释,
正确的是()
①这张照片拍摄于1899年②参与抢劫的国家有英、俄、日、
法、德、美、西、奥③它使中国文化遭受严重损失④它是第
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A.①②③B.③
C.②③D.①③④
解析:八国联军洗劫北京的时间应该是1900年,参与抢劫的国家不包括西班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答案: B
9.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作为外国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
其主要目的是()
A.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开辟外国租界
C.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的反帝斗争
D.扩大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范围
解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在于镇压和防范中国人民的反抗,并把清政府作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答案: C
10.结合右图,说出《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
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因为其签订导致了()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
只要正确理解这一概念,便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者相比,它更具有危害性,为什么?
(3)综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
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
如材料一中的“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和材料二中的“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等。
答案:(1)取消政府严格控制的商行制度,自由贸易。
(2)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进行生产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
(3)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