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老子》 不懂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
老子的宠辱观与人生境界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 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我们离自己最远
• “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 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 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 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 人最远的,就是他自 己。’——对于我们自 己,我们不是‘知者’......” ——尼采
身重于天下
• “人不知贵其身者,以天 下为重,而以身为轻尔, 故不知贵其身。人不知爱 其身者,以天下为大,而 身为小尔,故不知爱其身。 老子之道,以身为天下, 可贵、可爱者,皆在身, 彼天下特其外物,故可寄 托焉。” ——黄茂才(宋代)
• 马其昶《老子故》:“宠辱之所为患者,以 吾有身之存念,则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安 往而不逍遥哉!”
宠为辱根
• 有宠易有辱,是以达者非特失 宠若惊,其得宠亦若惊,至于 功成名遂而身退,故无辱也。
——范应元(宋代)
二、知其荣,守其辱:老子对待 荣辱的基本态度
•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一)知其荣
• “自爱不自贵”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 而不耀。”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八位皇帝深研《道德经》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5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篇1
轻轻翻开《道德经》的扉页,我彷如梦回春秋……
函谷忽见骑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无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几多尽浑沌?
那令人惊叹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结晶;是一位隐士对后世的嘱托;亦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哲学的成果!
说到《道德经》,中外很多人都曾给其写过书评。譬如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卢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而作为读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经》,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以说,它是一部旷世奇书!
它森罗万象,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但是,其中给我思考最多的,还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上善若水”,仅此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了水的意境、善与德的境界。
的确,“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历来是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因此,何谓“道”?“水”即是!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却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她,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事事计。人进我退,彼挤我溢,能屈能伸。她,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篇1)
前些日子,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活动,不仅仅每个人发了本《道德经》,还请了教授前来举行讲座。忙里偷闲,我把《道德经》读了一遍,感受一下老子的风采,也领悟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之后成为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鲁迅以前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林语堂也曾对《道德经》大加赞赏,他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
《道德经》第一章就讲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的大概含义是:”道“是能够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道的名是能够叫出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用的那类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坚持从”无“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与众不一样;坚持从”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作用之广大。”无“和”有“是从不一样角度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不一样刻画,将”无“和”有“统称为”玄“,一个”玄“再加上一个”玄“,就是一切奥妙的总****。这一章说明大道玄妙的特性,告诉人
《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鲁迅便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洋洋洒洒不过五千余字,但却字字珠玑,可以说是一字就涵盖了一个观念,一句就容纳了几多的妙义。而正是由于《老子》一书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对其的解读也就“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几千年来研究老子的人如恒河沙数,流传下来的名家著作,足有百家之多,文字也有数百万之巨,各家各说杂陈,见解不一。黄老派引其义成“君人南面之术”,养生家解其义为安身长命之术,或为救世之书,或为求道之作,近代以来受西方思想影响,学者则多称其为论述哲理的哲学著作。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让人读来有治丝益棼之感。我仅仅略读了两部不同版本的《老子》,便深深明白了这种说法,不禁更加为其的广博精微而叹服。宋儒郑樵说过:“学术超诣,本乎心识。”由于我学识浅陋,对《老子》还远远称不上学术上的研究,更没有像前面提到的各家那样有如何高深的见解,仅仅是一些个人浅薄的看法而已。
《老子》通篇围绕“道”“人”两者展开。道为本,而人应穷极道体以用之,最终几于道。道“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天地万物之始之母,具无穷之用,是天地之根本,因此人应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
顺大道而行,做到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人以道为宗极,由下自然而然的产生关于修身、养气、立身、处世、治政等的种种方法道理:“致虚极,守静笃”,“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达“无为而治”。这些方法道理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建功立业,乃至安身立命都有大用处,可见顺应大道,方可成就功业,所以人更应“惟道是从”,这也是合乎大道的。通读全篇后,我发现《老子》一书虽通篇不离“道”这一字,并将“道”抒发为亘古不灭,至高无上的根本之理,极尽语言来彰显“道”的伟大,但透过这些我更看到的是人的难能可贵,因为道虽为天地之根本,具无穷之用,是至高存在,但人却可以体悟道的伟大,顺应大道而行,将道的无穷之用灵活地掌握应用。所以我认为《老子》的核心在“人”而不在“道”。此外,老子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辩证法,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有”“无”,互为因果,相生互变,始终循环往复,“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一正一反,使读者对事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体现老子思想的深邃。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
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
《道德经》1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当前这个时代,人们疯狂地追求着效率,追求着更高,更快,更远。相比于老子的《道德经》,人们更趋于选择孔子的《论语》。至今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还普遍存在着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与保守倒退的观点。在大部分人眼里,老子的“无为”在这个倡导“有为”的社会里是不适应的。事实确实是这样吗?
老子可谓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民间对于他的传说是千奇百怪。其中一个传说是由老子的“老”字联想开来的。传闻老子的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胎,后于李树下生下老子,老子生来白眉白发,长着白白的大胡子,因此被命名为“老子”。这传说闻之荒唐,但却更为老子添了些神奇的光晕。正是因为正史对于老子的记载惜墨如金,才会产生这么些荒唐的故事。即使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老子只是寥寥几笔。自史记记载,老子担任过周国的史官,即相当于掌管国家的图书
馆。老子的博学与睿智怕与此职位是分不开的吧。后来周国内乱,即将覆灭之时,老子离宫隐退。到函谷关时,因一位名为关尹的守关员的恳求著下传闻后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却是博大精深,意味深长。
初读《道德经》,我读得恍兮、惚兮。对于其中意味,我并非咀嚼透彻。尤为此书的第一章,更是晦涩难懂。
首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十二字作为文章的开头,地位非常。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是《道德经》的大纲。假设是此句无法理解,那么老子的思想更是无从入手。
根据对于中国古文字的理解,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含首部,意为智慧,是这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而第二个“道”应是动词,意为行走前进。而第三个“道”是名词,意为途径,道路。
老子道德经读后心得五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心得五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1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以
非同一般的智慧告诉我们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师之道、为商之道,道
道相关。
《道德经》问世以来距今已经2500多年,从此华夏子孙都以其道其
德为做人做事之标杆,以老子的“无为”之状态为修行的最高境界。然而
一场“十年动乱”崭断中国许多文化的精华,随后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
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中国,人们无从分析西方文化真善美丑,反倒把西方
人都在摒弃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无限扩大。各行各业都以“金钱利益”论“英雄”。在这种扭曲价值观驱使下,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心灵逐渐
的沙化。随之人们变得困扰、纠结……
学习《道德经》后,我发现《道德经》是挽救人心灵荒芜的一剂良药。让我和孩子在南希教育的无声润泽和熏陶下不断的进步,真正的用灵魂走
进《道德经》。《大道至简》更全面和深刻的诠释了《道德经》的真谛,
让孩子和家长明白什么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会
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
生活中我们常把“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作为做人做事的一种非常高
的境界,其实这就是《道德经》中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无为。同
样这种理念用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受益匪浅的。《道德经》中的“无为则无
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等,也强调这样的领导哲学,身为领导者要把企业战略思考清晰,并且按照市场规律去实施,不随
意变化更改,员工自然会按部就班,稳步前进;身为领导者不浮躁,不为
短期利益走捷径,不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员工自然也会采取正当途径,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
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
说起“道”,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紫气东来”,也偶尔试着去理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里所透露出的哲学。《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都彰显出经典。我不是个好学生,虽然老师为我们进行了很深的讲解,但是这其中的“玄之又玄”,让我望“道”兴叹。此书中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养生之道等等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我最喜欢的文豪鲁迅先生说的:“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南怀瑾南老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体现出了道法自然为风骨的重要性。这是一本很有魅力的经典,能给疲惫的心灵带去力量,他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地对待人世间的种种,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鼓励我们以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天下万物。
“致虚极,守静笃”一个“虚”字告诉我们时常要放空自己,当心无一物时,向内观,自己的心感受到内在的光明,才能探寻事物的本质。
“上善若水”,也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个人的浅薄理解:水的运动规律最接近道了,一个人甘于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放下自己、包容别人、返璞归真、像水一样至阴至柔、圆润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走的更平坦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7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7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篇1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终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一、导入新课:
《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寥寥五千言,浓浓人生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学习目标:
1.继续疏通文本,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2.理解老子观点,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探究其现实意义。
单元研习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情境任务:
学习活动:策划校园“启悟”文化论坛,学习写作一篇发言稿。
发言主题: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
要求:品先哲之言悟圣贤之道
分享你的学习心得
学习方法:
读其文解其意品其言悟其道
三、研读文本。
下面让我们来“读其文”第三十三章老子这样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让我们来“解其意”『学习任务』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
[注释]
①强:qiǎng,勤勉。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失:丧失。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不亡:不消亡,不朽。
死而不亡者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
【解说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达。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中外名人评价《道德经》,不愧万经之王
中外名人评价《道德经》,不愧万经之王
展开全文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历史评价
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
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晋代哲学家王弼:“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唐玄宗:《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宋太宗: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真宗赵恒:“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欧阳修:“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鲁迅曾说“不读______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曾说“不读______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
人生真谛。”()
鲁迅曾说“不读()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A.《老子》
B.《庄子•齐物论》
C.《论语》
D.《孟子》
正确答案:A
道德经读后感
道之精深,实为所动。得道者,圣人也。?鲁迅有言:“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对于老子,我觉得所有的注解都是有偏差的,都有着作者个人的主观成分。所以,最真实纯粹的老子和老子的思想,都在这本5500余言的《道德经》里。只有细心品读才能理解老子对天地人生的思考,从经典中汲取精华与力量。
《道德经》第一章便说:“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缴。”可以这样说,无是常态,是永恒;有是暂态,是须臾。既然如此,老子便常常登上巍峨的高山,或者沿着宁静的河岸,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以至常常物我两忘;然而他并不是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常有以观其缴”,所以他也时常走进喧闹的尘世,思考着世事规律,体验着人生欢乐。这就是我对第一章的理解,老子不是个偏执的人。如果说后来佛教在“无”中走得太远太深的,儒家在“有”中不屈不挠的话,老子更是一位在“无”和“有”中从容出入的智者。他不是孔子,循规蹈矩,在尘世间过于疲累;也不是释迦牟尼,在尘世外独伴青灯。他是一位更贴近自然长者者,在向我们讲述他的道。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
就像老子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达,那么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了。所以,道是无法解释的。
按照老子自己的阐述,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存在的总原理。但是有不同于天地万物,因为天地万物是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有”,而道能创生天地万物却不是具体事物,谓之“无”。?所以,“无”就是道。这个“无”是相对具体事物的“有”的,但并不是等于零。道既不是实体的具体事物,也不是空无所有,用老子的原话来说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是一种“惟恍惟惚”的存在。正因为道的空虚,才能创生宇宙万物,成为宇宙的本源。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所以老子才会说:“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优秀9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优秀9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信任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须要仔细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苦恼吧,我细心为您带来了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优秀9篇),您的确定与共享是对我最大的激励。
篇一: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篇一
通读过老子《道德经》后我感悟颇多。也变更了我对老子道的观念的理解。我始终认为老子思想是反对仁义才智,反对革命,主见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软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现在我知道老子所说的无为,事实,是不要逞强而为,而要以辅万物共成长以尽所能,生活中,我们不以个人得失为得失,而以宇宙万物得失为得失,这才是真正的天道,顺应天道才能求得永恒,这是无可争议!很简洁的道理,我们只是这个世界一个过客,完成我们过客的任务,便是尽我们曾经是这个宇宙的一份子。
《道德经》对于我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老子所说的有为与无为和柔的诠释。下面我就对这两个方面说一下我的理解。正如老子所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珍贵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减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让人民不要去自以为聪慧,追求逐利被欲望牵着走,不自以为聪以便不会胡来,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如此无为无欲发展,则无所不为的发展,人类终回走向天道最完备世界。这正如我们的生活,人们若能无为无欲,怎么会生出这么多的麻烦,郁闷,争斗,吵闹,更不会有斗争,这不是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么,当你的双眼不是为欲望所迷,你会自觉去追求一种心灵审问与诠释。老子第三章道出了现代人都不能体悟的道理,我们自己挣扎其中,自欺欺人,只能贻笑大方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作品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相关背景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 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 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 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踮起脚
彰显
夸耀
为,做
夸耀 厌恶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2.《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
做出总结的句子是“ 故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
3.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一章重在“修身”。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肆意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 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预想的成果。 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 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 矜”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
5.特殊句式 (1)为之于未有(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 )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知人者智,知自者明” ) (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九层之台,于累土起” )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 )
看道家经典《道德经》的观后感300字
看道家经典《道德经》的观后感300字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读《老子》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是公认的“诸子百家之祖”、“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所撰写的《道德经》(《老子》),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等等,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也成为人类道德论的开山之作。帛书版老子《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亦有区别:1.《德道经》更接近老子原文。马王堆出版的汉帛书版的《老子》即是《德道经》,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就是我们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经》。2. 内容上,《德道经》更确切,接近老子原意。比如:'治水'章,在帛书版《老子》(《德道经》)中是'
上善治水',但是汉代以后就被篡改成了'上善若水',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若'和一个'治',两者的含义是绝对不同的。'若',着重于理性的朦胧,强调要'仿效'水的品格和精神。而自然界的水有清有浊,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为灾为患,浊恶之水和灾患之水并不具备'上善'属性。老子说的是'治水',那就是非常典型地表明,要用至美和至善
的东西来'治'自己的生命之水,让它成为上善之水。3.《老子》五千言,在书写过程中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道”,如果没有淳德为基,则难以感格、体悟和进入其中。只有通过修养这个“德”,具备“五德”,也就是老子第一章中所阐释的“仁、义、礼、智、信”都齐备,五归化于一,才能够有资格达成“德”。“德”丰满不缺以后,才能品尝“道”的滋味,知道“道”是怎么运行的。因为“道”不可言,言语道断。这个境界已无法用语言
描述,那么就要用“德”去体会。让人们首先培养心灵的道德
品格,获得道德能量,然后再来认识自然大道,认识天地的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够很轻松地把《易经》读通、读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语录老子出关图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这句话是孔子对老子极高的评价!由此升华出我们是龙的传人!道德根文化教育理念的诞生,龙文明的崛起!内圣外王——内修圣道为体外行王道为用“经”与“典”的区别
心脑结构,智、慧、性解析图慧与智的区别左右脑功能及特点帛书老子《德道经》是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经典之
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圣人的经典所包含的智慧与能量,能给人们的心灵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用于滋养和启迪人的慧识和自性光明。选经择典,就如同中医开方一样,必须要辨证施治,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各尽其用。应当恰到好处地适用于人生发展的各种不同时期,适应于人体内环境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适应无为慧识与有为智识的需求。帛书老子《德道经》正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总代表,是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经典当中最根本、最核心、最本源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德道经》开卷歌所谓大丈夫就应该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小篆《德道经》双一章‘德’字的演变‘道’字的演变中国汉字的文理基因解析古代教育大智慧:天人合一中国人从来就没有真正读懂过老子的《德道经》。老子才是中国人真正的“良心”,是蕴涵了良知、良能的最高的良心——精神智慧的真正中华民族的代言人。看看下面一些中国名人对老子的理解和评价。。。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且有“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原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梁启超说:“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理、重平
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文学家林语堂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1959年,第三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并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中写道:“《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台湾著名学者丁中江认为:“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至少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我个人认为,他的贡献要超过孔子。”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黎鸣,在《人性与命运》中说:老子是迄今人类中最伟大的本体论思想家,他提出的“道”的观念,将在今后的世纪中,把希伯莱人的上帝、希腊人的逻各斯(逻辑)最有力地统合在一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之“道”。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萐父,在《道家学风述要》一文中说:“道家学风体现在学术史观与文化心态上,更有一种恢弘气象。从总体上与儒、墨、法诸家的拘迂、褊狭和专断相较而言,道家别具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老子》是人类文明智能的源头活水,老子的道是本体,是道理,是道路,是道德,是自然规律,是有和无的自然统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全部的经历和本根,这个经历包括了无机、有机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世界。故而宇宙之无和有以及发展规律都是道本身实现过程之体现,人类认识领悟了道就完全可以引领现代科学的革命腾飞。科学前沿的问题都等待用道的智能去解决。”著名哲学家牟钟鉴在《老子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中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大特征:第一,从发生论的角度,突出一个‘生’字,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第二,从本体论的角度,
突出一个‘通’字,指出宇宙万物相联系而存在。第三,从价值
论的角度突出一个‘德’字,指出道兼具真善美的品格,是社会人生的正路。”他还说:“不读《老子》不足以谈论中国文化
和东方文化,已成为国际学界的共识。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海尔老总张瑞敏称:“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光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业当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