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复习备课

合集下载

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教案

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教案

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我国地势总特征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并说明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2.掌握我国五种主要地貌类型。

3.指出我国山脉的分布规律,能在图上填注主要山脉名称。

4.指出我国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的分布,并说明这些地形的显著特征。

5.掌握我国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是山区,及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6.了解山区易发生哪些山地灾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1.我国地势总特征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指出各山脉的走向,能够在图上填注主要山脉名称。

3.我国地形的特点及分布状况。

教学过程一、(一)地形概况1.我国地势的特点是。

2.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是?3.我国地势特点对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三级阶梯的概况海拔主要地形区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界线、祁连山、第二阶梯1000-2000米界线大兴安岭、、巫山、第三阶梯米以下5.五种地形:高原、、盆地、、。

6.山区面积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

(二)主要山脉北:1.东西走向的山脉南:中:西: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东:西北东南走向山脉:3.其他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山脉:4.弧形山脉,其主峰是,位于中国与的边境。

(三)主要地形1.四大高原:⑴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⑵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多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⑶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⑷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

2.四大盆地:⑴面积最大的盆地是;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⑵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是;地势最低的盆地是。

3.三大平原:、、。

4.主要丘陵:、、。

二、基础过关1. 关于我国的地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C.多山地高原,四周低、中间高D.西高东低,山脉呈网状分布2.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3.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盆地是()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C、准葛尔盆地D、四川盆地4.下列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的连线组合,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雪峰连绵B.内蒙古高原-地面崎岖C.云贵高原-地势平坦D.黄土高原-平坦开阔5.下面关于我国平原的叙述中,唯一正确的是()A、主要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中B、全在热带和亚热带C、都位于湿润区D、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2%6.下列山脉中,位于我国最东边的是A.台湾山脉B.长白山脉C.武夷山脉D.大兴安岭7.下列山脉中,既是地形分界线,又是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A.太行山B.长白山C.天山D.秦岭8.下列几组山脉中,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是A.天山-阴山B.昆仑山-秦岭C.台湾山脉D.横断山脉9、读我国沿北纬36°附近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受地势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为_________奔流入海,沟通了__________交通,方便了沿海与__________的联系,并在各阶梯的_________地带形成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_____资源。

第二章_陆地和海洋单元备课

第二章_陆地和海洋单元备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单元备课
教学方法:
1、词、地名较多,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2、用概率的数学方法探索世界海陆分布。

3、举例说明各种地理现象。

4、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学习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

单元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单元教学难点:
1、七大洲的陆上分界线
2、利用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说明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变化的过程
单元内容要点:
第一节大洲和海洋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海陆分布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的含义
3、七大洲和四大洋
第二节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及其原因
2、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
3、板块运动: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单元课时分配:
第一节两个课时
第二节两个课时
复习一个课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章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章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章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章内容,包括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主要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悉第二章的词语和句子,并能运用它们进行阅读和写作。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掌握主旨和重点。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与第二章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预热课堂氛围。

2. 研究课文(20分钟)- 分段教学,每段先复述关键内容,然后进行详细解读。

- 注重词语和句子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导向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3. 练与巩固(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 布置练题,让学生通过练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归纳(5分钟)- 提问学生关键内容,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

-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5. 课堂延伸(10分钟)-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扩展阅读或写作。

- 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

6.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适量的课后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小作文。

四、教学手段与学具1. 教学手段:讲解、示范、提问、小组讨论、练、总结、引导。

2. 学具准备:- 课文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每人一本。

- 视频或图片资源,与第二章内容相关。

-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 练题或工作纸。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2. 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发言、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理解程度。

3. 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单元备课

第二章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利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特点。

5、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6、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7、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8、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9、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0、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运用地图描述七大洲和四大洋相对分布的位置关系。

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通过读图练习,记住六大板块及板块与板块之间多火山多地震及板块运动的影响。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学习,树立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教法设计: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教学法课时分配:第一节认识地球三课时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二课时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三课时第四节海陆变迁一课时。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单元备课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单元备课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2.能通过分析几何图形、实例和问题探索二次根式,并且能举一反三。

3.能运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2.能应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运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梳理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2.分组探究法: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分析几何图形、实例和问题探索二次根式的相关性质。

3.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引入二次根式的实际应用问题。

五、教学过程: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 通过教师讲解,介绍二次根式的定义,并说明其性质。

- 提供几个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二次根式的含义。

2.利用几何图形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

- 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给每组准备一些图形和问题。

- 学生通过分析图形和解决问题,发现二次根式的相关性质,并向全班汇报。

3.应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

-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次根式解决。

- 学生分小组,自主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 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解决过程和答案。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应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也通过分析几何图形和问题的方式,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

理解并能够运用本单元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备课,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春天”,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活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材中包含了5篇课文,分别是《春天在哪里》、《小燕子》、《柳树醒了》、《荷叶妈妈》和《邓小平爷爷植树》。

2.2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存在困难。

学生对春天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对春天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确拼读和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

理解并能够运用本单元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

3.2 教学难点: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共享教学资源和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情境中。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利用黑板、挂图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目标: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能力。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作业检查: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章整体备课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章整体备课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章整体备课一、教材内容概述本章内容主要围绕文言文研究展开,包括了《论语》、《史记》、《战国策》等文言文篇章的研究与欣赏。

通过研究这些篇章,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加强对语言文化的感知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3. 学会欣赏文言文作品,理解作者的意图;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文章理解;2. 难点:对文言文的实际应用,如如何将文言文材料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写作中。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本章教学内容及目标,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2. 第二课时:讲解文言文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3. 第三课时:研究《论语》中的典型篇章,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魅力。

4. 第四课时:研究《史记》中的名篇选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第五课时:研究《战国策》中的战略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 第六课时:总结本章教学内容,进行课堂互动和讨论,分享研究心得。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文言文的朗读和解读,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理解;2. 讨论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3. 情景教学法:通过对文言文材料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六、教学评价方式1. 书面作业:布置作文或摘抄文言文材料,并要求学生使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表达,以检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 课堂讨论和展示:通过课堂讨论与展示方式,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欣赏能力;3. 个人和小组演讲: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演讲,展示自己在研究文言文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

七、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相关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3. 文言文阅读材料:《论语》、《史记》、《战国策》等文言文材料;4. 笔记本和文具:供学生做语言运用练和作业。

高中物理第2章章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2章章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2章章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章末复习课[体系构建][核心速填]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基本公式(2)推论2.两类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2)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3.自由落体运动(1)特点:v0=0,a=g(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2)规律4.两类图象(1)x­t图象: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图象: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及应用1.(1)要养成画物体运动示意图或v­t图象的习惯,特别是较复杂的运动,画出示意图或v­t 图象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过程清晰,便于分析研究.(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楚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又存在什么联系.2.常用方法常用方法规律特点解析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公式有: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x=v0t+12at2;速度、位移关系式:v2-v20=2ax;平均速度公式v=vt2=v0+v2.以上四式均是矢量式,使用时一般取v0方向为正方向,与v0同向取正,反向取负;同时注意速度和位移公式是基本公式,可以求解所有问题,而使用推论可简化解题步骤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用比例法解题极值法临界、极值问题的考查往往伴随着“恰好、刚刚、最大、最小”等字眼,极值法在追及等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逆向思维法(反演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巧用推论Δx=x n+1-x n=aT2解题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x n+1-x n =aT2,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Δx=aT2求解巧选参考系法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而言的.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以地面为参考系,有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也可巧妙地选用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甚至在分析某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为了求解简捷,还需灵活地转换参考系如图所示,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3/4处的B 点时,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解析] 解法一:逆向思维法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故x BC =12at 2BC ,x AC =12a (t +t BC )2又x BC =x AC /4 解得t BC =t . 解法二: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3∶5∶…∶(2n -1)现有x BC ∶x BA =(x AC /4)∶(3x AC /4)=1∶3 通过x AB 的时间为t ,故通过x BC 的时间t BC =t . 解法三:中间时刻速度法利用教材中的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v AC =(v A +v C )/2=(v 0+0)/2=v 0/2又v 20=2ax AC ,v 2B =2ax BC ,x BC =x AC /4 由以上各式解得v B =v 0/2可以看出v B 正好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 点是时间中点的位置,因此有t BC =t . 解法四:图象法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平方比的方法,作出v ­t 图象,如图所示,S △AOC /S △BDC=CO 2/CD 2且S △AOC =4S △BDC ,OD =t ,OC =t +t BC所以4/1=(t +t BC )2/t 2BC 解得t BC =t .[答案] t1.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解析] 解法一:基本公式法设汽车甲在第一段时间间隔末(时刻t 0)的速度为v ,第一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 1,加速度为a ;在第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 2.由运动学公式得v =at 0,s 1=12at 20,s 2=vt 0+12(2a )t 2设汽车乙在时刻t 0的速度为v ′,在第一、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 1′、s 2′.同样有v ′=(2a )t 0,s 2′=12(2a )t 20,s 1′=v ′t 0+12at 20,设甲、乙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分别为s 、s ′,则有s =s 1+s 2,s ′=s 1′+s 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甲、乙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为s ∶s ′=5∶7.解法二:图象法由题意知,甲在t 0时刻的速度v甲1=at 0,2t 0时刻的速度v甲2=v甲1+2at 0=3at 0;同理,乙车在t 0时刻的速度v 乙1=2at 0,2t 0时刻的速度v 乙2=v 乙1+at 0=3at 0.作出甲、乙两车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线与t 轴所围的面积知s 甲=52at 20,s 乙=72at 2所以,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s 甲∶s 乙=5∶7. [答案] 5∶7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x ­t 图象v ­t 图象典型图象其中④为抛物线其中④为抛物线意义 反映的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反映的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点 对应某一时刻物体所处的位置 对应某一时刻物体的速度斜率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大小 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截距 直线与纵轴截距表示物体在t =0时刻距离原点的位移,即物体的出发点;在t 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回到原点的时间 直线与纵轴的截距表示物体在t =0时刻的初速度;在t 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速度为0的时刻两图线的交点同一时刻各物体处于同一位置同一时刻各物体运动的速度相同【例2】 (多选)我国“蛟龙号”深潜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2012年6月24日以7 020 m 深度创下世界最新纪录(国外最深不超过6 500 m),这预示着它可以征服全球99.8%的海底世界.在某次实验中,深潜器内的显示屏上显示出的深度曲线如图甲所示、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甲 乙A .图甲中h 3是本次实验下潜的最大深度B .本次实验中深潜器的最大加速度是0.025 m/s 2C .在3~4 min 和6~8 min 的时间段内深潜器具有向上的加速度D .在6~10 min 时间段内深潜器的平均速度为0AC [根据图甲深度显示,可以直接看出蛟龙号下潜的最大深度是h 3,A 正确;根据图乙可以求出0~1 min 内蛟龙号的加速度a 1=-2-060 m/s 2=-130 m/s 2,3~4 min 内加速度a 2=0-(-2)60 m/s 2=130 m/s 2,6~8 min 内加速度a 3=3-0120 m/s 2=140 m/s 2,8~10 min 内加速度a 4=0-3120 m/s 2=-140 m/s 2,所以蛟龙号的最大加速度为130m/s 2,B 错误;3~4 min 和6~8 min 的时间段内潜水器的加速度方向向上,C 正确;6~10 min 时间段内潜水器在向上运动,位移不为零,所以平均速度不为零,D 错误.][一语通关]在图象问题的学习与应用中首先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类型,其次应从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图象的斜率、截距、交点、拐点、面积等方面的含义加以深刻理解.2.如图所示的位移(x )—时间(t )图象和速度(v )—时间(t )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 .0~t 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 .0~t 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 2时刻相距最远D .0~t 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C [x ­t 图象表示的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由x ­t 图象可知,甲、乙两车在0~t 1时间内均做单向直线运动,且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A 、B 错误;在v ­t 图象中,t 2时刻丙、丁两车速度相同,故0~t 2时间内,t 2时刻两车相距最远,C 正确;由图线可知,0~t 2时间内丙车的位移小于丁车的位移,故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丁车的平均速度,D 错误.]利用打点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因此纸带上的点可表示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的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打点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3)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1.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求相邻位移的差Δx . 设相邻两点之间的位移为x 1、x 2、x 3、…(1)若x 2-x 1=x 3-x 2=…=x n -x n -1=0,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x 2-x 1=x 3-x 2=…=x n -x n -1≠0,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测定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求得速度v ,如v 1=x 1+x 22T ,v 2=x 2+x 32T等. 3.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法 (1)逐差法如图所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 1、x 2、…、x 6,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根据Δx =aT 2有x 4-x 1=(x 4-x 3)+(x 3-x 2)+(x 2-x 1)=3aT 2同理x 5-x 2=x 6-x 3=3aT 2求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2 再算出a 1、a 2、a 3的平均值a =a 1+a 2+a 33=(x 6+x 5+x 4)-(x 3+x 2+x 1)9T2上式即为所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v ­t 图象法 根据v =v t2可求得 v 1=x 1+x 22T 、v 2=x 2+x 32T 、v 3=x 3+x 42T 、…、v n =x n +x n +12T求出1、2、…(一般取5个点)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再作出v ­t 图象,求出图线的斜率即为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例3】 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甲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 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甲乙(1)由图乙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选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乙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中A 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 (1)小车运动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速度逐渐减小,滴水计时器滴下水滴的间距逐渐变小,因此小车从右向左运动.(2)滴水的时间间隔T =3045 s≈0.67 s小车运动到A 点位置时的瞬时速度。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顾本章所学内容,总结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海陆分布讲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以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通过地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

(2)地貌类型介绍世界主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

(3)板块运动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板块运动与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帮助学生掌握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单元备课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单元备课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单元备课
一、单元知识点:
本章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
二、单元课标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

教材从实例出发,由实际需要引入负数,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在此基础上,依次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并配合有理数的运算,学习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基本知识,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四、思想方法渗透:
(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1、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操作,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活动中,探索并掌握知识。

六、课时安排:
1、有理数 1课时
2、数轴 1课时
3、绝对值 1课时
4、有理数的加法 2课时
5、有理数的减法 1课时
6、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1课时
7、有理数的乘法 2课时
8、有理数的除法 1课时
9、有理数的乘方 2课时
10、科学记数法 1课时
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课时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1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二单元所学内容,包括课文、词语、古诗等。

2.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复习第二单元主要知识点,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生字词、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生字词及句子。

2.如何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复习资料:包括课文、PPT等。

2.学生教材:确保学生都带齐教材和课本。

3.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导入(10分钟)老师复习提问关于第二单元的内容,复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步:词语解释(15分钟)老师给学生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读音、解释词义,并进行造句练习。

第三步:课文朗读(20分钟)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再进行整体操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步:课文分析(15分钟)老师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难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第五步:文学作品赏析(20分钟)老师给学生朗读古诗或文章,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展开讨论。

第六步:课堂练习(20分钟)老师给学生发放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第七步:课堂小结(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

2.阅读巩固教材相关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次复习教案侧重于对第二单元课文内容的复习,通过课堂互动、词语解释、课文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同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课后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希望以上教案能满足您的要求,如有需要进一步修改或补充,请告诉我。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复习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对第二单元的重点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法规则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二、教学重点•复习第二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复习第二单元的语法结构和用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三、教学内容1.复习第二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单词:apple, banana, cat, dog, egg, fish, …–短语:have breakfast, go to school, play football, …2.复习第二单元的语法结构和用法–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的构成及用法–句型转换:交换句型、选择句型、划线提问等–四会动词的用法:can, want, like, have,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利用角色扮演、问答等活动,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对话训练: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练习,如讨论喜欢的食物、动物等主题四、教学方法1.复习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对第二单元的知识进行预习,并准备相关问题以便讨论。

2.教师讲解:通过课堂教学,复习第二单元的重点内容,讲解相关语法和词汇。

3.个人练习:要求学生进行个人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问答、讨论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资源•教材:第二单元课本、练习册•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游戏卡片:用于进行角色扮演和问答等口语练习六、教学步骤1.教师出示幻灯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回顾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2.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二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游戏卡片的形式进行互动练习。

3.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一般现在时的构成和用法,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

4.学生进行个人练习,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的语法练习和填空题。

5.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口语练习,练习对话,讨论喜欢的食物、动物等主题。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 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 教案

课题备课人:时间:课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二章的学习,本章内容新概念多,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有困难,通过对整个第二章知识的串联,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习目标1、能辨别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2、能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3、会书写锌铜硫酸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重难点1、化学平衡判定2、化学反应速率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授课流程、内容、时间双边活动设计意图一、化学键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离子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有_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___)共价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_______)2.电子式:电子式是用来表示原子或离子最外层电子结构的式子。

原子的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画小黑点(或×)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_________能量E1反应物生成物_________能量E2E1>E2,反应________能量(________反应)E1<E2,反应________能量(________反应)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铵盐和碱的反应②大多数分解反应。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备课重点和难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备课重点和难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备课重点和难点总体思路: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真理和价值;第三节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重要的是第一节,重点是第二节,第三节是结论,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阐述。

正是先有客观世界,才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第二章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即认识产生发展的规律。

这里讲实践与第一章讲实践的侧重点不同。

前面主要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上说的,这里主要是从考察人类实践活动的角度认识的。

前面侧重说的是:实践是什么,后面则是怎么样实践。

认识论中实践主要是解释认识来源的。

所以第一节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即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等三方面论述的。

在这里首先明确的是: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过程。

教材中写道:“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强调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这样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重视实践,离开实践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但是实践不是主体,而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方式。

这就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人,人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体。

马克思强调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时,它指的正是实践的中介作用,即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不是本体作用。

当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主客体之间、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辩证统一的基础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实践的作用。

正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每时每刻在证明着有一个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

人的实践的成功和失败,表明人不可能心随人愿,而取决于主体在何种程度上形成有关客体的正确认识。

正像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所说的,“每一种感觉都迫使他相信世界和他以外的其他人的存在,甚至他那世俗的胃也每天都提醒他在他以外的世界并不是空虚的,而真正是把他灌饱的东西”。

重点难点:(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强调了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二次函数单元集体备课

二次函数单元集体备课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单元备课【单元分析】课标要求: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3. 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k=2)(-ahxy+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5.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教材分析:“二次函数”这章主要要求学生在掌握好原来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初步知识。

本章采用由简入繁的方式对各种形式的二次函数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尤其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加入了函数的平移,从而对函数的图像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

对二次函数的表达式问题中,要求了三种形式,而且对二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要求的也非常具体。

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中,也与旧教材有鲜明的对比。

在这一节中,一直采用探究的形式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和二次函数进行对比、研究。

最后,对二次函数的应用部分,题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这一原则。

【学情分析】学生知识与技能基础: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等概念,对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如:各种变量、函数的一般形式、图像、增减性等知识有一定基础,相关应用也较常见,学生在学二次函数前具备了一定函数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活动,感受到了函数反映的是变化过程,并可通过列表、解析式、图像了解变化过程,对各种函数的表达方法的特点有所了解,获得了探究学习新函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会求解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章主题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章主题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章主题集体备课目标本次主题集体备课的目标是帮助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师们准备第二章的教学内容。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排序、数的比较等。

通过本次备课,我们将确保教师们对这些内容有清晰的理解,并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具,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内容数的认识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听、说、读、写0-100之间的数字。

教学重点:数的读写技巧;数的认知;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活动:1.数字填空游戏:在教室中放置不同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填写缺失的数字。

2.数字接龙:学生依次说出连续的数字,要求正确且快速。

3.数字大比拼:给出两个数字,请学生站起来,那个数字大,就往那边走。

数的排序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一组数字按照大小进行排序。

教学重点:数的排序规则;数的比较。

教学活动:1.数字排序游戏:教师将一组数字写在黑板上,学生根据大小排列,比较结果并纠正。

2.数字比较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代表出来比较数字的大小,比较正确的组得分。

数的比较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数的大小比较;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大小关系。

教学活动:1.数字比较游戏:给学生两个数字,让他们用手势表示出大小关系。

2.数字大小判断:给学生一些数字比较题,让他们写出相应的大小比较符号。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研究情况,我们将进行以下评估活动:数字填空练:让学生填写缺失的数字来测试他们对数的认知的掌握情况。

数字排序测验:让学生将一组数字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数的比较测试:给学生一些数字比较题,让他们写出相应的大小比较符号来测试他们对数的比较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本章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可以通过生动的活动来巩固和提高对数的认知、排序和比较的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调整,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同时,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研究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单元备课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单元备课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单元备课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速度描述物体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测量长度。

4、知道世界牌不停的运动之中,能举例说明生命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重点与难点:
1、本章重点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探究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2、本章难点是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释一些现象,解决物体运动速度的有关问题,测物体运动的速度。

本章内容结构:。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备课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备课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超声特点应用和次声产生危害防控。

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章是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的非常紧密的一章,理解上会更容易一些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三、单元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乐音的特性、噪声危害及防控以及超声的利用次声危害等3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4、初步了解弦乐管乐器的发声原理(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总结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转换法·推理法的方法。

3通过实验根据我本人的特长演奏一些乐器·马头琴·电子琴·军鼓·学习乐音3个特4播放多媒体材料了解声的利用5能利用声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4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四、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乐音的特征,防控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特点利用、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知识结构一、声音三环节:1、声音的产生:发声体的振动(振动也震动、运动与有所区分)2、声音的传播:介质、声波、声速、回声3、听觉的产生:两条路径――空气传声和骨传声二、乐音三特征:1、音调:(1)声音的高低;(2)是由频率决定的,什么是频率?(3)声音可分为:超声、次声和可听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河中学化学集体备课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水的组成;天然水中含有某些杂质,可用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方法
湖北黄石)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氮气B.氧气C.水蒸气D.二氧化碳
.下列关于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室常用电解水的方法来制取氧气B.夏天食物腐烂与氧气无关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D.含氧的化合物可能不是氧化物湖北宜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高的气体是
.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丙烷在空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合“绿色。

,消除这两种物质对大气污染的方法是在汽车
,使它们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参与大气循环的气体。

Cl + Ca(OH)

,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