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

图3—3学生摆弄和拼出的积木图形随着正方形面积的增大,面积表达式变化:

X2+2X+1=(X+1)(X+1)

X2+4X+4=(X+2)(X +2)

X2+6X+9=(X+3)(X+3)

X2+8X+16=(X+4)(X+4)

教师耐心地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探究。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琢磨,自己领

悟到了蕴藏于其中的规则。以后,他们不用动手操作,直接用符号就可以推测

更大的正方形的面积。

案例2:

下面是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生物教师严洁用指导发现法进行高中生物

“酶”教学的教案设计:

教师从“佳美”洗衣粉引出问题。“佳美”即加酶。“酶”是什么

物质,又有什么作用呢?接着,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完成以下

实验。

[1]3支试管分别标明1、2、3,并都装入2ml H

20

2

溶液,1做

对照,2、3分别放入铁钉和新鲜猪肝小块。

实验现象:1管无反应,2管有少量气泡,3管有大量气泡。

教师:气泡是什么气体?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

学生讨论提出,选择最简单的实验方法:试管上加盖,收集一定的气体后放入即将熄灭的竹片。

结果,竹片重又燃烧。由此学生得到反应式:H

20

2

一-﹥H

2

0+0

2

讨论得到:新鲜猪肝和铁钉一样具有催化作用。而且,猪肝催化效率大大高于铁钉。(高效性)

教师指出:新鲜猪肝中的这种催化物质叫做过氧化氢酶。

[2]在过氧化氢溶液的一个试管中加入熟猪肝块。

实验现象:无反应。

讨论得到:酶在高温下会变性,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教师引导:这种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还有什么不同?

[3]在盛有H

20

2

溶液的3号管和盛有淀粉溶液的4号试管中分

别加入唾液,37℃保温。20分钟后加革澜氏碘液。

实验现象:前者无气泡,后者不变蓝。

讨论得到:唾液中有淀粉酶,无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酶有专一性。

教师启发得出酶的多样性。

[4]多酶片研碎溶于水,过滤于5号试管,先后加入NaOH和CuS0

4

(几滴)。

实验现象:溶液变紫色。

讨论得到:酶是蛋白质。

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已知,高温会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那么

高温对唾液淀粉酶有影响吗?低温又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用什么方

法来解决疑问?

讨论决定做下面的实验。

[5]再取3支试管,编号6、7、8,都加入淀粉溶液和2ml唾液,

6号试管放冰箱。7号试管放37℃水浴锅,8号试管放l00℃沸水中,

20分钟后加革澜氏碘液。

实验现象:7号试管蓝色褪去,6、8号试管不褪色。

结论:酶催化的适宜温度是37℃。

教师引导:除了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还有什么因素会有影响?

[6]取两支试管,编号9、10,都加入2ml H

20

2

,9号试管加入

10%HCL二滴,10号试管加入10%NaOH二滴,再加入新鲜猪肝。

实验现象:都无反应。

结论:酶的活性受pH值影响。

注:[3]、[5]两个实验较费时间,实际教学中安排先做。

从上面两个实例可以看到,教师把自己对知识之间关联的理解,如对

酶的特性的理解,转化为对学生发现学习的引导,经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不会把知识当做无内在联系的戒律和枯燥无味的定义,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出现。而且,通过这样一种学习过程,学生能够从中学到观察分析事物之间内在关联性的思维方法。

发现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自己去发现学科

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模式。发现模式的目的是,在让

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的态度、

发现的能力。

2、探究模式

在这里,我们介绍的是由萨奇曼(Suchman)提出的探究模式,又称探究

训练。

(1)探究模式的实例

一天早上,哈里森夫人教的四年级学生正要交算术练习本,她提

请学生们注意将要发生的事。正当学生抬起头看着哈里森夫人的时

候,讲台顶上的电灯突然熄灭了。房间里一片漆黑。

“怎么搞的?”一个孩子问。

“笨蛋!难道你没看见电灯灭了.”另一个孩子指出。

有一个孩子问道:“灯是灭了,但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什么意思?’你指的是什么?”

“我们大家都看到,许多电灯都熄灭了。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发

生了什么事?”教师带着激励的口气这样问道。

哈里森夫人旋下了桌顶上的那个灯泡,拿在手上。孩子们都围在

她身边,哈里森夫人把灯泡传给孩子们看,最后灯泡又传到她手里。

她说:“哦,你们为什么就不能想一想,能否对所发生的事情做一个

假设?”

“玻璃里面有什么东西?”一个孩子这样问。

哈里森夫人回答说:“恐怕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能不能换种方

式提问题?”

“玻璃中有空气吗?”一个孩子问。

“没有。”

“里面是否有气体?”另一个孩子问道。

“也没有。”哈里森夫人回答说。孩子们互相看看,困惑不解。终

于,又一个孩子问:“它是真空的吗?”

“是的。”哈里森夫人点点头说。

“完全真空吗?”有的人进一步问道。

“差不多。”

一个学生又问:“那个细细的金属丝是什么东西做的?”

哈里森夫人说:“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能否用另外的方式提

问题?”

“那根细细的电线是用金属做的吗?”

“是的,”她赞同地说。

不断地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孩子们渐渐地能区别做成电灯泡的

各种材料并理解发生的各种情况。最后他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敢大胆地

做出假设。在做出四五个假设之后,他们就查参考书,希望能证实这些假设。

(2)探究模式的基本程序

在探究模式中,根据学生的活动可将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①遭遇疑难情景。教师向学生展示问题,使学生处于教师设置的疑难情景中,学生理解需要探究的问题并了解探究的程序。

②假设和收集资料。在探究模式中,提出假设和收集资料是同时进行的。学生可以先有假设,根据假设收集资料,也可以从收集资料开始,一边收集资料,一边提出假设。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假设一收集资料一假设”的不断循环。在最初阶段,学生收集资料有一定的盲目性。随着经验的积累,学生越来越倾向于有意识地为验证假设收集资料。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当资料的提供者。萨奇曼要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只回答“是”或“否”。

③得出结论。通过“假设一收集资料一假设”的循环,最终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得出并证实假设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的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解释,当解释能说明收集的资料时,结论就出来了。当无法解释说明材料时,这就要求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或进一步对资料进行分析。有时,学生会请求教师对他们的解释作出判断。

呢?(史密斯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提出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动

机。他用学生比较熟知的狼和鹿作为一般问题的实例,不仅缩小了探究的

范围,而且便于学生寻找着眼点,收集资料。)

然后,他继续说:“我们能否用一些资料来回答这个问题呢?”于是,进行了下面的对话。(这并非史密斯给学生上的第一次探究课,否则应提出

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对所提问题的一些要求。)

史蒂文首先问:“看见其他动物在杀鹿吗?”

史密斯老师回答说“是的,他们看见过,史蒂文。”

史蒂文继续问:“不同的动物吗?”

史密斯回答:“是的。”

帕姆大声说:“我有一个想法!”

史密斯笑着说:“很好,帕姆,不过等史蒂文讲完了再说。”

(史密斯老师坚持一个原则:提问一个学生时,就让他尽情地把所有问

题问完,以便使他可以获得一个完整的思路,也尽量使他提出的问题少一

些遗漏。对于比较冒失的帕姆,史密斯做得也很好,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勇于探究的精神给予鼓励和赞扬。)

史蒂文继续说:“动物与其天敌的平衡与这个问题有关吗?”

史密斯问:“你能用一些资料证明这些看法吗?”(史蒂文的提问已经违背了规则,因为他的问题并不能直接观察得到。但是史密斯老师并未简单

粗暴地打断他的提问,而是鼓励他重新组织问题,以免伤害他进行探究的

信心。这一点在探究训练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史蒂文不肯定地说:“我有一个想法。”

他继续说:“在狼被消灭之后,其他的食肉动物如美洲野猫、郊狼、猛禽如鹰,它们就能更有效地捕杀鹿,所以鹿的数目下降了。”(史蒂文是先收

集资料,然后才提出自己的假设,显然他的假设所取得的资料并不充分,

无法由资料得到验证,这个假设自然需要修改。)

史蒂文看来是说完了。停了一下,史密斯转向帕姆。帕姆发言:“吉姆和我有另一个想法。”

史密斯赞扬说:“很好,说吧。”(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教师如能进行赞许,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增加他们成功的信念。) 帕姆说:“在鹿的天敌被消灭后,鹿的数量增加了,以后,那个地区不能供养它们,所以它们被饿死,它们的数量就下降了。”

“好!”史密斯说:“我们能用一些资料来证实这些观点吗?”(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往往会削弱学生的探究活动,因此,除了对于一些

初次尝试这种模式或者年纪较小的学生之外,教师一般不应直接评价。史

密斯这里的做法虽然也鼓励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望,但也在某些程度上

暗示了学生,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探究的精神。)

罗妮问:“狼被消灭后,鹿区的美洲野猫增多了吗?”

史密斯说:“没有。”

“郊狼呢?”

“也没有增多。”

萨利接着问:“在狼被消灭后,在这个地区发现了很多无皮死树吗?”

“是的。”

史蒂文问:“在狼被消灭后,在这个地区发现了很多鹿的尸体吗?”

“是的。”

史蒂文继续问:“在狼被消灭以前也是这样吗?”

“是的”

“后来更多了吗?”

“是的。”

“那些尸体很瘦吗?”

“是的。”

史蒂文感到奇怪:“那些尸体是得过病的吗?”

“有一些是得过病的。”

吉姆问:“那个地区的鹿是黑尾鹿吗?”

“是的。”

“猎鹰是违法的吗?”

“是的,在1905年就宣布猎鹰是非法的。”

彼里继续问道:“这些鹰以壮年鹿为食吗?”

“不,的确不是。”

苏珊问道:“那个地区冬季很冷吗?…”

“是的。”然后,史密斯提议:“让我们看看你们提出的假设,看看它们是否与资料一致。” (学生在提出假设后,开始以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从学生的提问可以

看出他们基本上是依照证明假设的需要进行的,中间也有一些学生的思路

并不十分清晰。但无论对哪种情况,教师都要认真听取。在学生取得了相

当多的证据后,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指导者、监督者,应及时提醒他们注

意建立起假设和证据间的联系。这样一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证明

假设上,提问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逻辑性。二是让学生及时由收集资料过

渡到得出结论阶段,合理地利用教学时间。)

琼妮主动地说:“我认为可以取消第一个假设。”

史密斯问:“为什么呢?琼妮!”

“嗯,因为这个假设假定其他食肉动物是鹿的数量下降的原因,但是我

们发现美洲野猫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只是由于禁止杀鹰,鹰的数量才有所

增加。”

史密斯笑着说:“很好,琼妮。”

比尔激动地举起手来:“我认为我们需要把第二个假设改一下.”

史密斯鼓励说:“说下去吧,比尔。”

“我们发现一些鹿一定是饿死的,因为他们的尸体很瘦,一些树的皮被

啃光了。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些鹿的尸体是得过病的,这也能说明疾病可

能是导致一些鹿死亡的原因。”

比尔继续说:“我认为这个假设应该改成这样:在鹿的天敌被消灭以后,

它们的数量增加了,以致那个地区不能供养它们,鹿变得很容易饿死,或

得疾病而死。以前狼吃掉了鹿群中最弱小的一部分,所以,鹿群从整体上

来说能够保持健康。”

史密斯笑着说:“好,比尔。”

(琼妮和比尔一个取消了假设,一个对原有假设进行修改,最后得出了

合理的结论。无论哪种情况,一定要让学生建立起证据之间的因果关系,

从而很好地利用资料证实假设。在这里,史密斯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假设和证据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培养学生对事物内在原因的分析和概括是很有助益的。)

本怀疑地说:“我们并不知道狼吃的什么样的鹿呀!”

“我知道了,”杰克抢着说,“在狼被消灭之前,所发现的鹿的尸体,相对于壮年期的鹿来说,一般是幼小的或衰老的吗?”史密斯微笑着说:“是的。”

“那就对了,”杰克断言,“那就证明比尔的观点:狼吃鹿群中较弱小者。”.

全班学生都感到满意,因为他们的假设被这些资料证明了。

(对于学生并不严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自已提出困惑之处。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对自己的结论进行修改、完善,不断提高进行严密的探究活动的能力。如果学生对不严密的结论不能提出疑问,教师可予以一定的引导。比如可以问:“有什么资料能够证明以前狼吃掉了鹿群中最弱小的一部分呢?”)

以上的活动是一位教师用萨奇曼模式教生态学课的实

例。现在,让我们转而叙述这种模式,看看它与一般探究法

是如何联系的。

史密斯老师的活动由一个问题开始:当一种动物的天敌

被消灭以后,为什么它们的数量没有上升,却反而下降

呢?史蒂文提出问题:是否看见其他的动物杀鹿。这时学生

开始收集资料。在我们继续讨论之前,应当评论史蒂文带头

收集资料的两个问题。首先,根据一般探究过程概括的步

骤,在收集资料之前就假设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从逻辑上

讲,这是一种正确的顺序,因为,当资料收集过程基于一种

特定的假没,并受这种假设的指导时,就会有更高的效率。

可是,参加探究的学生,常常在建立假设或清楚地陈述假设

之前,就开始收集资料。这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往往表

明学生在开始时的效率有些偏低。当他们积累了探究的经验

之后,他们的效率就会更高,而且他们可能会在开始收集资

料之前假设一些解释(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如何,学生

参与活动是重要的。因此,如果学生喜欢的话,应当允许他

们一开始就收集资料。在收集了一些资料以后,教师可以鼓

励学生作出解释(假设),、

萨奇曼模式的另一个独特的特点是收集资料的方法。学

生通过向教师提出问题来收集资料,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

只能用“是”或“不是”,这就把分析问题的责任交给了学

生.因而促进了思维技能的发展。,

在史密斯老师的活动里,分析过程随着提出假设而进

行。这个假设提出,导致鹿的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其它食肉

动物的数量迅速地增加。第二个假设提出,是因为饥饿致

死,这就引起学生收集另外的资料。通过提问来收集资料的

结果如下:

1、美洲野猫的数量没有增加(例如:狼被消灭以后,在鹿区出现了更多的美洲野猫吗?没有).

2、在那个地区有很多无皮死树。

3、在那里有很多瘦鹿和病鹿的尸体。

这就导致取消第一个假设和对第二个假设的修改.即因为饥饿加上疾病导致鹿数量的减少。这一步骤与一般探究的最后阶段相符合。在一般的探究中进行“假设—-收集资料一-修改假设"的循环。提出假设,收集资料,接受或否定假设,这种过程继续下去,直到一个假设能说明所有的资料为止。.

以上对探究活动进行了说明和论述,这种活动可以概括成下面几个步骤;

1.开始上课由教师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一般要求学生解释某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

2.学生假设一种问题的答案(或直接收集资料)。

3.学生以向教师提问的形式收集资料,这些问题可用“是”或“不是”来回答。

4.修改假没和收集更多的资料,然后提出更多的假设,收集更多的资料,直到形成一个能说明所有资料的结论为止。

案例:“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的教学设计

安军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北京 100091)

1 教学设计思想

《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这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和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任。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

科学,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新课程标准对

教学的要求,也是生物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努

力实现的目标。

新教材的编写更加侧重科学过程和科学史讲述,

引入生命科学前沿的新发现、新进展,删除了一些偏、难、繁的内容,教学中更多地强调探究,探究是科学研

究的核心。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

教学情景.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如:提出假设、设

计实验、提出研究思路、分析数据图表、模拟论文讲解等.激发学生兴趣,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

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学设计中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角色扮演等生

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2.2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2.2.1教学中首先从一个实验观察引入,请学生观察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培养的植物,问:“它们在长势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土壤浸出液中的植物长得好?”引出植物要生长得好需要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

素,从而提出课题。

2.2.2像科学家那样设计实验,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科学家通过溶液培养法研究得到植物必需的

矿质元素种类。这段内容的处理,教师采用请学生设

计实验找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提出实验设计时,需要教师反应机敏.及时指出学生实验设计欠合理的一面,例如:学生提出可以通过测定培养液中哪种离子少了,来确定必

需矿质元素,教师引导:“我相信科学家早期做过类似的工作,但吸收了就一定是必需的吗?比如Pb可以被

人体吸收,但有害。必需元素是指那些缺乏后会出现

某种病症的元素。”学生提出:“在蒸馏水中放一种元素如P,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教师引导:“是不是植物生长只需要一种矿质元素,怎样修改这个实验?”学生

提出:“在培养液中放多种元素,只缺一种元素,如P (缺乏对照)。”教师引导:“你预期会出现什么现象?长

得好不好跟谁比?”

这样.学生由开始设想用土培养,后来讨论得出

土壤成分复杂,不好控制条件,因而换成溶液培养;又

由只给植物提供一种矿质元素到提出给植物提供完

全培养液和缺一种元素的培养液,进行对照实验,控制

实验条件,通过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逐渐形成较

为成熟合理的实验设计,教师借机引导出对照实验应

注意的问题(对照的思想和实验条件的控制等)。告诉

学生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即溶液培养法找到植

物的必需矿质元素的。

2.2.3理解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这里还有一

个别具匠心的设计,告诉学生最初人们只是找到了N、

P、S、K、Ca、Mg、Fe这7种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元

素,后来随着技术的改进和药品的纯化又发现了其他

几种微量元素。问学生:“人们目前认识到植物必需的

这14种矿质元素,这个数字l4会不会在将来改变?”

学生答:“应该会改变。”紧接着问:“为什么?”学生能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2.4理解科学的发展具有自我更正的特性。植物

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是主动运输的过程,这一概念的

建立在科学史上走过一段弯路。人类最初对这个问题

的认识是错误的,后来经过分析大量的实验事实才认

识到:“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主动运输的过

程”。处理这段教材时,教师先请学生提出猜想,“矿质

元素是如何进到根细胞内部的?你能提出你的猜想

吗?”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个错误的猜想,即认为:“矿质

元素离子是随着水进入根细胞内部的(假设l)。”同

时,有的学生会根据前面章节所学过的细胞膜的选择

透过性,认为:“矿质元素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

进入根细胞内部的(假设2)”。

教师提供资料(2组实验事实:材料l:用菜豆做实

验,发现菜豆吸水量增加1倍时,钾离子、钙离子、硝

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等的吸收量同原来各自的吸收

量相比,只增加了0.1~0.7倍。材料2:番茄由光下移到暗处,吸水下降了,但吸收钾离子反而增多了),引导

学生分析,共同否定了假设l。这段讨论设计的目的在

于,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人们认识问题的本质不是一

个简单的过程,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科学本身

具有自我更正的特性。

2.2.5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请学生分小组

讨论如何证明假设2,即科学的结论不能仅从理论到

理论,一个假说要成为理论,一定要有充足的实验证

据。在这里请学生提出证明假设2的研究思路.希望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一内容的讨论有一定难度,学生因为不了解各

种可能的研究手段,思路受局限。教师在分小组讨论之前必须铺垫引导,第l.要明确实验目的.证明“根吸收矿质元素是主动运输的过程”。第2,回忆主动运输发生的条件:需要载体。消耗能量ATP.物质可逆浓度梯度运输。在引导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尽管我们不了解高科技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但我们可以大胆的提出研究设想。”

学生思路打开后,反应热烈,提出许多种研究思路,比如:①抑制ATP的产生。②破坏载体,观察是否有转运某种离子的现象。③增加载体的数量,观察转运离子的速率是否增加了。④破坏或改变控制载体的基因。⑤测定并对比培养液及根细胞中该离子的质量分数等等。其中有许多思路与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不谋而合。这一内容的讨论是整节课的高潮和亮点.学生提出的想法激动人心。

2.2.6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给学生提供4 组数据(见附录),都是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一手资料,把学生分成9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各个小组扮演世界各地的科研小组.正在研究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机理,4组数据分发给各小组,有的小组可能得到的是与别组一样的数据,看谁分析得快,小组分析数据完毕后,都要参加“一次国际植物生理学大会”,在大会上把自己的研究工作、数据、结论汇报给与会代表,这样创设情景,学生情绪激动,表现出竞争参与,争先发言的场面。分析表格、图表、曲线时积极主动,语言表达也得到了训练。这样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了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运输过程。

在分析研究曲线及数据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描述曲线的语言,对发言的小组及时给予评价,如:表扬描述清楚的学生,引导学生抓住曲线的几个拐点.并引导得出结论。由实验1和实验2直接得出:“根吸收矿质元素是主动吸收的过程”;由实验3,分析得出根吸收矿质元素与根的呼吸作用关系密切,引导在生产上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促进根吸收矿质元素:由实验4可分析得出根吸收矿质元素需要载体。且载体数量是有限的。

请学生对比根吸收矿质元素与根吸收水分的原

理的差别,认清两者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2.2.7此后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提问.环环相扣,联系前面章节的知识,学习矿质元素的运

氧分压%

此实验表明:-------------―――――――――

实验4:

1 2 3 4

溶液中金属离子的质量分数

实验现象:细胞或组织在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中,

其吸收速度并不是随离子质量分数的增高而加快,不

成正比例。在低质量分数溶液中,细胞吸收离子的速

度随离子增多而成比例地加快;在中等质量分数溶液

中,离子增多,但吸收速度只加快一点;在高质量分数

溶液中,外界离子数目虽然大大增加,但实际细胞吸

收离子的速度并无显著变化。如上图。

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引入性课程

BSCS文件最突出的贡献不仅是提供了崭新的课程理论,还提供了几套设计严密的、循序渐进的引入性课程,这几套引人性课程,由浅人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探究方法,步人生物科学知识的前沿。根据施瓦布的说法,这几套引入课程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知识是如何源起于数据的阐释……揭示数据的阐释(包括数据的搜集),都是在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变化的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告诉学生当这些概念和原理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分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的与联系?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分析学情,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简单来说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手段:是师生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1)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以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支撑的,辅助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程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区别: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引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所以教学模式是比较具有逻辑性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指向的是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笼统的指导性的结构框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则比较细化具体与灵活,往往指向单个的或局部的教学行为(可以指向具体的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甚至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在选定了一堂课的内容并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考虑怎样去讲授这一节课,怎样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怎样提高学生的能力等等,对一具体实施过程的谋划就是教学策略。)。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二者都是师生为了某种教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的总和,都是教学论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原则、和一系列的完整的操作程序和体系等。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组合,而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侧面的一系列操作活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_1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 教学原则与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指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选择)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的。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 启发性原则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善于用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 1 / 4

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自己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 巩固性原则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4 循序渐进原则我国古代《学记》中就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主张: 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这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乌申斯基、布鲁纳等也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 因材施教原则(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裴斯泰洛奇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 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1 序言 大学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 成败、 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方面人才的问题:教学方法合适与否,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往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l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 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知,全面深入地探讨大学教学方法,并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因与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目前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教学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狭义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手段.高等教育学中所说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狭义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目前大学教学方法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观点方面,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主要体现在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 (2)教学模式方面,搞统一的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学生用相同的培养模式,而从不考虑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每位学生学相同的课程, 课程进度相同,毕业时间相同. (3)教学内容方面:以行业为目标,以专业为中心,知识结构非常单一,人文教育比较薄弱.教学内容比较老化,每位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而选择学习内容和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4)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题,“满常灌,注入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没有任何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展特长没有体现出来. (5)考试方法方面,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确定学生整体能力的好坏,严重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鉴于目前大学教学中存在以上的问题,致使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3创新大学教学方法 哈佛大学的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过:“改变教学方法要比改变教学内容付出更多努力,因为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习惯,使用一些并不熟悉的新教学技巧.”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一段时间就能完成,它需要老师的长期努力才能实现.依据本人在大学教学中的亲身体会和听一些名师的课,觉得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 在教学内容中许多的定理它们的条件以及结论并不是事先已经知道的,而是科学家们对大量的 Vol.28No.5 M ay 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5期(上) 2012年5月浅析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余成林1,王素丽2 (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创立先进的研究性的教学新理念.研究性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推动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有政策措施的保证和有组织地推进,最终形成先进的以学科为核心,以课程作为载体的教学方法结构.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5-0247-02 247--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要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而采取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国内外教学法的分类 1、国外教学法的分类 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 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1)操作性教学方法

(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五)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六)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是无效的教学,反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 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他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 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质疑问题,应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航标,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质疑。 如在讲述《雨中》时,教师先板书课题《雨中》,让学生看题并提出自己看了题之后的想法或疑问,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且增进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雨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雨中有谁和谁?”“为什么事情发生在了雨中?”……通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可 以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对哪些问题还关心不够,

这样就能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失。 二、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这就是说,在学生的语文素质结构诸要素中,“说”是关键要素。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训练,注意发挥“听”“说”对思维、读写诸方面的带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 对于这一点,我在导入正课之前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真情告白”,为了做到情切语明,表意直接,不少学生提前收集资料,防止上台窘迫,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会更多地阅读有关资料,甚至会用上一些电影、电视中精妙的台词。那种认真劲与执著精神,是他们个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同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别人。 此时此刻,教师如能恰当地在一边给予点拨,采用激励手段及时巩固,就会远胜于平常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与老师走的也更近。 三、让学生当小演员,表演课文内容 时下,课本剧像一股和畅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其艺术魅力独具特色。更以其演出形态的丰富活泼,观演关系的天然和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通过排演课本剧,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增添了自信心,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每天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天地相对窄小,老师 每天一成不变的讲解课文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实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这一原则的提出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年龄小的学生用的几率大 2、代表人物:荀子,夸美纽斯 3、分类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等 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 语言直观: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4、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形象化语言) 选教具,加讲解,防滥用,重语言 (二)启发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2、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发扬教学民主 善提问,重实际,扬民主,调积极 (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2、代表人物:《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重系统,需灵活,主次分明,层次清 (四)巩固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2. 代表人物: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3、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先理解,后巩固,重视复习多扩充 (五)量力性原则 1、含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2. 代表人物: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赞科夫(证实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3、要求

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积极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某某学院工商系市营教研组教研讨论记录 组长: 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为了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我们近期拟开展对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讨论和探究。 今天我们教研组讨论的主题是:积极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请老师们集思广益,踊跃发言。 某某某:关于教学方法,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吧,根据我们大部分高校教学方法的了解,结论是:我国的教学方法还处于欧美国家大学教学方法19C以前的水平。总体上还是满堂灌,总体上讲还是缺少研究,总体上来讲缺少师生的相互交流,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缺少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智慧,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缺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现在总体上的判断,如果得到确认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比较落后、陈旧,这跟钱学森的判断是完全一致得到。 因此,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任重而道远。 欧美大学要求学生课前把学的东西看了,然后带着问题与老师交流,老师觉得这节课有可能不懂的东西,要么是关键的东西,理解起来有难度,还有新东西,每次上课,除了教材,还要带参考书、报纸、杂志,把新东西讲给学生。学生带着作业,要么在小组交流汇报,要么在班上交流汇报,像学术研讨会式的。每个人都有在正式场合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下来,讲话有条理、很规范。学生的发展都是通过我们课堂上的具体教学方法来实现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综合的发展,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发展认知及其他,他的素质包括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这就是教学方法的意义。 从教育学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的意义。我们更多的理解为教师的方法,但是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做学生和教师的经历,我们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有效的?在欧美,主要是学生学,教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这是教的意义,如何实现?从欧美教学来讲,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设计,本领域的东西都要学,还要组织学生的研究工作,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学。欧美会创造研究的环境和过程来让学生体会研究的经历,每次课都会给学生布置问题,让学生去研究、去解答,即“从做中学”。我们要做出改变,要创设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展自己。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教学与管理》 2010年2月15日 理论学习 教学策略的概念首先出现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宣布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实验失败后,美国的课程改革出现了暂时的真空,相应地,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并出现了若干教育改革浪潮。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改革的特点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宏观改革发展成为微观领域的学校内部整体改革,从零散的改革方案发展成为系统的结构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发现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首先提出教学策略概念的是史密斯。1976年,他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前者注重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后者则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加涅认为,教师取得成效上的差别反映着他们管理和指导策略上的差别,在1985年提出了“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 上世纪90年代,教学策略被引入我国。我国学者在介绍、研究、推广教学策略的同时,力图为教学策略界定一个概念,并在教学论中给予一定位置。 一、教学策略概念探讨 虽然教学策略在美国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但是,我国学者初接触教学策略这个概念之后,就试图说清楚这个概念。由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教学策略的定义多达几十种。比较权威的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认为,策略一词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一直是与方法、步骤同义。策略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2.北京教育学院时俊卿认为,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 段得以实现。他说,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评析、研究,并最终策划、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监控和调节来保证教与学生动、活泼、主动而高效的进行。 3.皮连生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安排、传递信息的媒体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教学策略 也可称为广义的教学方法。 4.西南大学张大均认为,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做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 5.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认为,教学策略是在某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体现教学目标、原则、方法、媒体、组织形式、手段等一系列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 6.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认为,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均属于教学策略。 7.北京景山学校陈心武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教学理论去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是较低层次的教学理论,又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8.华东师范大学李晓文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就教学活动维度而言,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但又不是具体的方法和技能。内容构成维度主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常华锋山东滨州技术学院 朱莉 ■3··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注意区分并整理出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类别及各个类别的特点? 教学策略定义: 以下是关于教学策略的三种观点:(1)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2)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3)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这三种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认为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具有灵活性(或称为变通性)。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而第三种观点则把教学策略归结为“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教学策略的一些特征及其基本含义: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 分类: 对于教学策略的分类方法又有好多种。但按照信息加工的控制点来划分,可以分为替代性、生成性和指导性三种。 替代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选择特定的教学内容,并将其组织安排好,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其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没有主动性。 生成性教学策略是指鼓励学生自主的形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组织、理解、强化和迁移。并在教学中构建自己特有的教学意义。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希尔斯提出来的。为了发挥前两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并弥补其不足,加涅又提出了指导性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读后感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读后感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读后感 为了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一书,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进行了研读,获得了不少教益。 这本书由鲁子问和康淑敏两位专家编写,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以作为英语教学设计方向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设计培训教材使用。我认为在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接受培训期间读读这样一本书是再合适不过的。这本书介绍了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相同与差异,提出了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与整合的方法,介绍了英语教学方法的实践操作方法,包括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教学,然后分析了英语教学过程的策略及实践操作方法,并从英语知识教学的策略及实践操作方法、英语技能教学的策略及时间操作方法两方面对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行动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指导。 编者用六章分别讲了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英语教学方法的实践操作、英语教学过程的策略及实践操作、英语知识教学的策略及实践操作、英语技能教学的策略及实践操作和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行动研究。 该书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简要的讲解,主要的内容

是对英语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分析。每一节都采用“准备-学习-实践”三部式结构,不仅讲解理论,而且注重教学实践。在每一节的理论讲解之后,都设计了“实践分析”专栏,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联系。在看每一节的时候,我都是跟着该书的编排形式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在准备环节,编者会给出一个案例,让读者思考,遇到此类教学问题该如何解决,此时,我的大脑就会回忆我在教学中有没有遇到过,我又是如何解决的,然后思考怎样才能解决得更好;在学习环节,编者给我们提供了最系统的理论知识,此时我就很认真地研读每一条理论,认真理解每一个概念,为今后的教学活动积累必要的理论知识;在实践部分,我仔细地看了每个实践活动,对于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活动自己在教学中也尝试着使用。 本书的优点是:1)语言浅显易懂。不像平常的教育着作,带着很多专业术语。2)内容很实用。书中不但简要地介绍教育理论,还举出大量的课堂活动例子,很适合各个层次的外语教师参考。3)描述很细致。书中谈到英语教学中很多细节的东西。4)编排符合读者习惯,发人深思。书中每一章节都会在适当的位置上安排一个文本框,给出一些名词解释或让读者讨论或思考一个问题。如:请讨论,您如何看待Practice makes perfect.它与数量原则有什么关系?训练中如何把握训练的量?

第八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第八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本章重点 了解小学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1、内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规律 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指导教学的全过程,既指导教 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2、教学原则体系: (1)、直观性原则:指依据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实物、模像等 直观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认识和经验。 (2)、启发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 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展开,使学生掌握 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经常性的复习,使学生牢 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5)、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 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即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6)、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 论的指导下进行,即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

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小学教学应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注意结合具体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 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发展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理解小学教学方法的内涵、分类、选用依据 1、内涵:小学教学方法是小学教师引导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 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包括小学教师教的方法 和小学生学的方法。 2、分类:(1)、根据教学任务,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学生获得知识 的方法、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方法以 及巩固检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根据信息接受与表达的方式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听、看、读等活动,让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方法, 另一类是讲、写、用等活动来指导学生表达信息的方法; (3)、按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 讲解法、图解法、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讲解法、图解 法、讲述法、模拟法和启发法等。 (4)、按照学生认识活动形态: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3、选用依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方法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关于这三种教学策略教科书上已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谈,我只说点自己的理解。 所谓支架式教学策略俗称“搭脚手架”,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框架、线索、路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去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支架”不一定需要一次性提供,而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依次提供,就像建房子时搭脚手架一样,要根据房屋建筑的高度来逐渐升高。 所谓抛锚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应该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或案例,让学生们围绕着这个问题或案例开展自学、协作与探究。这个问题或案例就如同一个“锚”,起到固定学习活动(船)的中心和范围的作用,让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锚”来逐渐展开。支架式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可以先利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启动一项学习活动,再通过支架式教学策略引导学习活动深入开展。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是指要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或以不同方式“随机”地进入同一个学习主题,从而加深对学习主题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理解。 上述三种教学策略只是提供了一种粗略的指导学习的思路,具体如何开展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由教师创造性地发挥。开展教师指导的自主学

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要复杂得多,条件要求要高得多,效果也较难确定。当然,如果开展得好,学生的收获也较听课要大得多。所以我说这种活动式教学法是教学法中的“尖端技术”,只宜用于一些合适的课程、合适的内容。如果普遍推广,不仅成本极高,效果也未见得佳。 何克抗教授针对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策略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这一思想是很好的。但在教学中到底如何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拿捏起来比较困难。根据何教授提出的过程模式,我的理解是:双主模式实际上是在确定教学主题与教学目标、并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后,加了一个选择的“枢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师应该决定下面的教学是选择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教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学为主。这个思路我也是比较赞成的。 一般来说,在大班教学、时间紧内容多、教学内容属于结构严谨的学科、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条件不太充足、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强、评价体系以考试等传统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教为主;反之,在小班教学、目标比较灵活时间比较充裕、教学内容属于结构松散开放的学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条件优良、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强、评价以作品和论文等多元评价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学为主。 至于有些人还提出一种启发式教学策略,我以为无论是以教为主,还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教学原则与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指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选择) 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的。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善于用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自己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4循序渐进原则

我国古代《学记》中就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这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乌申斯基、布鲁纳等也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裴斯泰洛奇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特点(填空)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四种。 2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问答发,是中小学生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3讨论法 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解释讨论的目的;进行讨论;保持讨论不偏离主题;结束讨论。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好充分准备;要把全体学生组织到讨论中来;要作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 演示分为四种: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图片、图画的演示;实验的演示;幻灯、录音、教学电影的演示。按教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两类:演示单个的物体或现象;演示实物的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V) 教学方 法与教学策略 、填空题 1、事实上,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两者均是有关教与学的方法论的, 力和措施。总体而言,方法较为微观,而策略是比较宏观的。 2、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 B 、C 、D 刺激,由此形成四种基本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发现、强化方法。 3、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 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操作性教学方法、 原理性 技术性教学法 。 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它们包括一切可以用来改善教学的努 A 、 教学策略的特征 :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层次性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要: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实施程序、操作技术。 依据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顾泠沅将教学策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四种。 依据教学过程,李森等将教学策略分为准备策略、 一般而言,有效教学方法的选用应符合以下标准: (2)符合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3)适合教材的内容 件和所规定的时间 (6)符合教师本身的可能性 10、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注意贯彻以下原则: (1)要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 (2)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3)要注意综合性和灵活性 11、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原则是 :( 1)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2)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 主。 (3)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 12、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是 : ( 1)、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日益多元( 2)、教学方法的目标取向由 单一性转向全面性( 3)、教学方法的内容构成走向模式化( 4)、教学方法的手段日趋现代化( 5)、教 学方法的选择使用趋向综合化 13、当代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势是 :( 1)、教学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3)、教学要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二、判断题 1、事实上,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两者均是有关教与学的方法论的, 力和措施。总体而言,方法较为宏观,而策略是比较微观的。 2、呈现法依据的基础命题是,学习刺激被学生接受后 学生任何特别的学习努力。 (V) 3、运用实践方法时,教师的作用是提供目的,组织实践活动,提供适当反馈。 4、运用发现法时,学生知道他们在努力探讨发现,他们也一定知道预期的学习结果。 5、运用强化法时,教师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生提供强化 (D 种学习刺激 ) ,这些学生一定是已表露出对 预期学习结果有获得行为的学生。 (V ) 6、运用以浯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一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二语言要清晰、简练、 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三善于设问解疑, 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 7、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先做好准备工作;、二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 行观察;引导学生作好记录 ( x ) 8、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一、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精心设计和指导;二调 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 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 (V ) 5、 6、 7、 8、 9 、 实施策略、管理策略和监控策略 (1)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4)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 (5)适合教学的现有条 四种。 2)、教学要由重教师 4)、教学要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 它们包括一切可以用来改善教学的努 ( X ) (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学习就会发生,不需要 (V) (X)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学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从产生至今,有效教学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所以,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是教育科研一直永恒的主题。 当前有效教学大体有四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四是最优化理论(以巴班斯基的理论为代表)。这四个理论就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中发现,很多新课程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和有效指导,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

童话教学原则及方法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等手法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阅读和欣赏水平的文章。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呈现的样式有童话诗、童话散文、童话小说、童话寓言等。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编入了不少的童话,所编入的课例无不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对于儿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及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有其它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抓好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搞好小学童话教学呢?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学习语言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的传授与智力的发展相统一的问题,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向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世界教学改革的趋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教学与智力发展统一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特点,是人对事物的综合认识能力,它的下属概念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学生在学习拼音、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和养成听说读写等项能力的过程中,必定要发展上述各种能力。因此,在童话教学中特别注重这一原则的贯彻落实。 二、注意听说读写基础能力综合训练的原则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是书面语言的运用,通过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童话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对于综合训练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效果尤为突出,这是由童话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决定的。 三、注意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的原则 学科教育的知识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乃是学校基本的教学原则之一,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强调这一原则。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是语言性阅读和文章性阅读的统一。学生每读一篇课文,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入手的,并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这就是披文入情。然后,再推敲这些思想内容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技巧。这两个方面都领会了,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教师要善于分析、认识教材,既要认真发掘教材内部的思想教育因素,又要发掘运用语言的特色,认识它是怎样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感人的形象、说明深刻的道理、抒发高尚的情感。童话的特点更适宜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 四、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总结过这样一条经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条经验揭示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辩证关系。课外活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教材中的童话篇目仅仅是例子,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把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去,自行去阅读;去搜集、去编写,从而扩大学习空间。这样,学生的个性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