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航空救援能力及影响因素探究――以玉树地震为例.
玉树地震的成因
玉树地震的成因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一样,也是发生在欧亚板块的板内地震,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而救援行动面临的四大难题却是大家最迫切想解决的。
主要如下:第一:“物流生命线”告急。
玉树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此次强震使得原本崎岖险峻的交通雪上加霜。
第二:地形复杂。
玉树县纵跨长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地形复杂,地势高耸。
地貌以高山峡谷和山原地带为主,间有许多小盆地和湖盆。
第三:高原反应。
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第四:气候恶劣。
震后两日,玉树夜间气温都在摄氏零度以下,昼夜温差大。
印度尼西亚地震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有"火山国"之称,印度尼西亚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地震时怎样求生?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此时要保持冷静,(1)能撤离时,迅速有序地疏散到选定的安全地区,不要拥挤在楼梯和过道上。
(2)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震后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例如:在家里可躲在床或桌下面或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卫生间等。
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边。
在车间里可躲在机床下或小房间。
在影剧院,在饭店可躲在椅子下。
(3)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难。
(4) 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如用枕头顶在头上,用脸盆顶在头上,用书包顶在头上,用双手护住头部。
典型事故与救援案例
典型事故与救援案例200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一场特大地震,地震强度达到8.1级,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这场地震造成了数千人死亡、上万人受伤、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大量房屋、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预案,组织了全国各地的抗震救灾队伍,第一时间赶往玉树展开救援工作。
国际社会也向中国提供了紧急救援援助。
在玉树地震灾害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救援案例,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典型救援案例。
一、医疗救援地震发生后,医疗资源成为最为紧缺的物资之一。
为了确保受伤人员得到及时的救治,大批医疗队伍迅速驰援玉树,包括骨科、外科、眼科等各个专业的医护人员。
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奋不顾身地前往灾区,开展紧急救治工作,对伤者进行救护和手术,力争做到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将医疗救援工作做到了淋漓尽致。
二、消防救援地震发生后,因为大面积建筑倒塌和火灾引发的救援工作异常紧张。
消防员奔赴灾区,克服了种种困难,尽最大努力救出被困群众和火场伤员,并积极参与灭火和物资救援工作,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心理援助受地震影响,许多灾民遭遇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特别是失去亲人、家园的孩子们。
心理医生、社工人员迅速组成心理援助团队,前往灾区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他们用温暖的语言和深情的目光,帮助灾民树立起重建信心,使他们尽快度过心理阴影期。
四、物资援助国内外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各种物资如帐篷、食品、饮用水、毛毯等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救援队员们清点物资、分发物资、搭建临时帐篷,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及时获得食品和住处。
军队和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组织调派物资运输飞机、陆运车辆,抢运帐篷、帐篷布、毛毯等急需救援物资。
玉树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内外众多抗震救灾力量在第一时间紧急集结,积极投入灾区救援,全社会呈现了一片以人民为中心的紧迫救援状态。
浅论灾难性事件报道中新闻评论的重要性——试以《人民日报》玉树地震评论为例
浅论灾难性事件报道中新闻评论的重要性——试以《人民日报》玉树地震评论为例灾难性事件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地震、火灾、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一直是人们所担忧和害怕的事情。
当灾难发生时,灾难地区的人们需要及时得到救援和帮助,而媒体则需要及时报道和传递灾情信息,这对于灾难地区的救援和恢复工作至关重要。
在灾后的报道中,新闻评论作为对新闻报道的解析和评论,既能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又能反映社会立场和舆论导向,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地震,直接造成2200多人死亡,每个人都在如何有效地帮助灾民。
作为大众媒体,《人民日报》在报道玉树地震的同时,包括新闻评论在内的各类报道形式,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全社会这场灾难中不可或缺的宣传力量。
新闻评论不同于新闻报道,不仅要客观客观准确地反映事件的发生和事实的真相,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评论能力,对事件背后的情况、成因、影响等进行解读,引导公众对事件进行思考和评价。
对于灾难事件的新闻评论,更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的担当,既要传递信息,也要具有警示意义,引起公众的反思和行动。
《人民日报》在玉树地震后,及时发布了多篇新闻评论,针对灾区的情况和救援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其中,一篇题为《玉树大地震启示丨坚强的中国,必将战胜灾难》的评论,为全国人民传递了一个强大的信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不仅可以视之为挑战,也可以用以检验我们的能力和团结力。
”在这篇评论中,《人民日报》不仅对灾区的悲惨情况进行了描述,更对全国各地展开的救援工作进行了肯定和支持,唤起了全社会的同情和救援意识。
它强调了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力量,不仅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良心和当代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也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灾难中秉承的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同舟共济的人间大爱。
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够传递事件的真相和事实,还能通过具有深入思考和评论的文章,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进行正义的评判,激发公众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报告
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报告摘要:本文根据收集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结合课本与地震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面的分析了地震成因和总结玉树地震的震害特点及其破坏规律,并归纳了此次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玉树地震震害特点破坏规律前言:2010年4月14日07:49,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96.6°E、33.2°N)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km。
宏观震中位于玉树县结古镇隆洪达附近(96.85°E、33.06°N)。
玉树地震是青海省近20年以来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也是继汶川8.0级地震后,国内发生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
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受灾面积达26 500 km ,受灾人口20万余人。
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梁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
玉树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结古镇处在极灾区,地震烈度达Ⅸ度,90% 以上的房屋严重破坏甚至毁坏,人员伤亡也主要集中在玉树县结古镇。
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
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加深对地震震害特点的认识和防震减灾经验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一、震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成因从全球板块运动来说,玉树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入形成的喜马拉雅碰撞带以北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在这种挤压的挟持下缩短,同时内部的块体沿一些重要的块体边界断裂带发生侧向滑移,造成青藏高原主体向东移动,并在青藏高原内部和块体边缘形成不同规模的走滑断裂系和挤出块体。
从我国地质构造来说,玉树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的中南部。
近期,块体的西部附近发生过1996年喀喇昆仑7.1、1997年玛尼7.9级地震和2008年于田7.3级地震,中西部发生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地震,块体的东缘发生过2008年汶川8.0地震。
玉树地震心得体会让我们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玉树地震心得体会——让我们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2018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后,全中国又一次进入紧急状态,全中国人民又疑聚在一起,立即投入抗震救灾的大战中。
在昨天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中,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在20号晚央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特别节目里,让我们感动的故事更多,让我们落泪的感动更多。
可惜我没有现场观看,由于下班晚,我回家后已经十一点半,我立即上网观看,顾不上有多晚。
为重大灾难中的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彰显国家对百姓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获得强化,而且能够产生振奋民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积极作用,唤起包括港人在内的全国人民踊跃向灾区伸出援手,协助灾民度过难关,为灾区重建创造有利条件。
此次全国哀悼日,是继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又一次国殇日。
虽然此次玉树地震规模不及汶川地震,人员死伤数目和经济损失也不能相比,但是国家仍然通过庄严隆重的全国哀悼仪式,对遇难同胞寄托无限哀思,向灾区人民表达深切的慰问之情。
这显示对重大灾难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将成为惯例,清晰地传递出国家尊重生命、以民为本的理念,坚持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人的价值重于一切。
尊重人民生命、对不幸者给予关爱得到推而广之,显示出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负责,必然会增进人民对国家的信任和爱戴,强化休戚与共的民族感情,坚定中华民族即使面对苦难的考验,仍然团结一致、相互扶助、共理创伤,坚忍不拔地迈向复兴的决心。
玉树地震不仅对当地人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而且由于当地位于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给灾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对玉树地震死难者举行全国哀悼,必将引起全国人民对玉树灾区的进一步关注,激发更多民众献出爱心,积极向灾区捐赠物资和金钱,以解当地灾民燃眉之急。
这有利于灾后重建工作尽早顺利展开和灾区人民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
悼日,对于国人而言,更具特殊的意义和感情。
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浅析
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浅析谢宗英【摘要】玉树7.1级地震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岩体松动,并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通过监测获取了崩滑体变形信息,掌握了崩滑体演变过程和泥石流危险信息,为地质灾害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工程治理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
%The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ushu,Qinghai province,on Apr.14,2010,caused heavy losses in life and property and great geological disaster(such as collapse,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And the geological deformation information was monitored,and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reliable data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disaster analysis and forecast.【期刊名称】《高原地震》【年(卷),期】2011(023)003【总页数】3页(P60-62)【关键词】青海;玉树7.1级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作者】谢宗英【作者单位】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西宁8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 km,震中位于玉树县城西北16 km。
该地震造成玉树州所辖玉树县、称多县、囊谦县、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受灾面积达26 500 km2,重灾区及极重灾区面积4 900 km2;使玉树州、县政府所在地结古镇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居民住房几乎全部倒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也是在防治工程费用十分有限的条件下经济可行的减灾措施。
玉树地震死亡人数
玉树地震死亡人数玉树地震死亡人数统计及灾后救援情况引言:玉树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地震灾害,发生在2010年4月14日,震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
这次地震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在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组织了抢险救援行动,投入大量资源和救援人员,在救援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本文将就玉树地震的死亡人数进行统计,并概述灾后的救援情况和进展。
一、玉树地震死亡人数统计: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玉树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截至地震发生后的统计,地震导致死亡人数达8845人,受伤人数约为10000人。
由于地震发生在偏远地区,救援行动受到地理条件和交通不便的限制,因此,受灾人数可能超过了官方数据。
二、玉树地震的抢险救援行动: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启动了紧急的抢险救援行动。
国家相继派遣了多个救援队伍前往灾区,包括搜救队、医疗队和工程队等。
同时,政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物资调配和医疗支援,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的救助。
1. 搜救行动:搜救队伍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生命搜救工作。
他们在废墟中寻找被埋的幸存者,并用尽一切努力解救他们。
搜救行动历时数天,救出了许多被困的人,但也可惜地发现了大量的遇难者。
2. 医疗援助:医疗队伍迅速派往灾区,为受伤的人们提供紧急的医疗援助。
他们携带着急救物资和设备,尽力减少人员伤亡。
医疗队在灾区设立了临时的医疗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将重伤员转运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3. 震后重建:除了应对紧急的抢救和救援工作外,政府还组织了灾后重建工作。
这项工作包括重新建设房屋、修复基础设施和恢复生产等。
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确保灾区的重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灾后救援的成就和挑战:在玉树地震的抢险救援行动中,中国政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搜救行动中,救出了许多被困人员,尽管死亡人数仍然居高不下,但救援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中国地震应急管理典型案例分析——以玉树地震为例
中国地震应急管理典型案例分析——以玉树地震为例
程书波
【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3)004
【摘要】以玉树地震应急管理为典型案例,基于美国雪城大学应急管理案例分析模式,结合中国案例的特点,对美国雪城大学应急管理案例分析模式进行修改,确定中国应急管理案例分析模式,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的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即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四个阶段为脉络,详细分析了中国地震应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中国地震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总页数】4页(P435-438)
【作者】程书波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省应急管理技术研究与培训基地,河南焦作4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4
【相关文献】
1.地震灾区雷电灾害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 [J], 左雄;何泽能;官昌贵
2.恐怖袭击事件应急管理典型案例分析——以美国五角大楼恐怖袭击为例 [J], 程
书波;张永美
3.浅谈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建设——以玉树地震应急管理为例 [J], 李晶
4.浅谈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建设——以玉树地震应急管理为例 [J], 李晶
5.基于危机生命周期和PPRR理论的医患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研究\r——以10起典型个案为例 [J], 卢文刚;王雅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树地震心得体会——地震不可怕坚强不可摧
今天(4月16日),我们的班会主题是“关注玉树,认识地震”。
08年5. 12汶川地震我们还记忆犹新。
可是,就在前两天,地震这个恶魔又一次
侵犯了我们的同胞,无情的剥夺了无数同胞的生命。
神州大地上我们的祖国人民再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此刻,青海人民正在经历重大灾难,伤痛,死亡。
各方面力量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汇集到灾区。
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
青海玉树指挥救灾抢险。
而此时,我们开展主题班会,祝愿青海人民早日战胜灾难,脱离苦海。
同时我们也学习和了解有关地震的知识。
此次班会我们安排了几位来自四川和陕西的同学讲述了汶川地震时他们的感受。
从他们的有点颤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震给他们带来的心灵创伤,但他们依然站出来讲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证明了他们在国家强有力的后盾下,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
此时此刻,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那最坚强的一面;地震不可怕,坚强不可摧。
此时此刻,我们也看到了玉树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时刻。
人的一生,很多时候,都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灾难,痛苦自然是难免的。
然而,当我们面对灾难的时候,坚强最重要。
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的万众一心,一次次的众志成城。
灾难面前,有国家,有军队,有志愿者,有名人的赈灾呼吁,也有我们普通的爱心,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早已形成。
一切自然灾害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我们都是黄颜色皮肤且血脉相连。
今天,我们与玉树人民手拉手,心连心。
我们同甘共苦,共同抗震救灾。
关于玉树地震灾害的调查报告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发生于7时49分,震中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境内,其规模达到7.1Ms、深度为14公里。
该地震导致至少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
县城结古镇全部停电,由于大部分建筑都是土木结构,重灾区结古镇附近西杭村的民屋几乎全部(99%)倒塌。
此外整个玉树州的70%学校房屋垮塌。
震后,当地民众与僧侣展开自救,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展开了救援行动。
基本介绍简介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截止2010年5月30日18 时,经青海省民政厅、公安厅和玉树州政府按相关程序规定核准,玉树地震已造成2698 人遇难,其中已确认身份2687 人,无名尸体11 具,失踪270 人。
已确认身份的遇难人员:男性1290 人,女性1397 人;青海玉树籍2537 人,省内非玉树籍54 人,外省籍96 人(含香港籍贯1 人);遇难学生199 人。
第一次地震发震时刻:2010-04-14 05:39:57震级(M):4.7 纬度(33.1°N)经度(96.6°E)深度(千米):6参考位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第二次地震发震时刻:2010-04-14 07:49:40震级(M):7.1纬度(33.1°N)经度(96.7°E)深度(千米):33(后修订为14公里)参考位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第三次地震发震时刻:2010-04-14 09:25:17.8震级(M):6.2纬度(33.2°N)经度(96.6°E)深度(千米):30参考位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地震类型:青海本次地震属于强烈的浅源性地震余震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介绍,截止14日下午14时,青海玉树县7.1级地震已经发生18次余震,未来震区余震活动频繁。
试论灾难事件报道的审美价值——以玉树地震报道为例
【 键 词 】灾难 事件 审 美价值 悲 剧性 关
灾 难 事 件 因 其 具 有 强 烈 的 冲 突 性 、 大 的 刺 激 性 、 响 力 巨 影
强 、 及面 广 、 涉 持续 性 大 等 成 为新 闻 媒体 争相 报道 的焦 点 。
一
亚 里 士 多德 最 早 针对 戏 剧 艺 术 , 他 的 《 学 》 在 诗 中提 出 了 悲 剧 之
美 。他认 为悲 剧 的 美感 在 于 美 好事 物 的毁 灭 而 “ g起怜 悯 和 恐惧 l
来 使 感情 得 到 陶 冶 ” 并 把这 些情 绪 宣泄 出 去 , 而 导致 这 些情 。③ 从 绪的“ 净化 ”使 人 归 于平 衡 和愉 悦 。“ 剧 不 仅 表现 冲 突 与毁 灭 , , 悲 而 且 表现 抗 争 与 拼 搏 ,这 是悲 剧 成 为 一 种 审 美价 值 类 型 的最 根 本 原 因 ”灾 难 新 闻独 具 的 “ 剧 之 美 ” 深 沉 的 , 悲 剧 性 主 要 ④ 悲 是 其
新 闻报 道 不 仅 要 反映 灾 难 现 场 的情 况 ,而 且 要 及 时 地 跟 进 报 道 灾难 发 生 的 原 因 , 织 做好 抗 灾 救 灾 工 作 . 以 灾 难 事 件 报 道 的 组 所
的痛 感 已 经变 成 审 美 的快 感 了 。” 种 快感 , 以增 强 国 民的 社 哒 可
会 责任 意 识 , 强 中华 民 族 的凝 聚 力和 自信 心 。 增
重要 性 主 要体 现 在 问题 的急 需 解决 上 。 ( ) 杂性 三 复
灾 难 事 件 的发 生 与 发 展 会 影 响 到社 会 政 治 、 济 、 化 、 经 文 生
玉树地震工作总结
玉树地震工作总结
玉树地震是一次震惊世界的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迅速行动,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抢险救灾工作。
在这场抗震救灾中,我们不仅见证了人民的团结和力量,也积累了宝贵的救灾经验和教训。
首先,抢险救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在玉树地震中,各级政府迅速响应,组织了大批的救援队伍,包括医疗队、工程队、消防队等,他们迅速奔赴灾区,展开了紧急救援工作。
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捐款捐物,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支持。
这场抢险救灾工作的背后,是全社会的团结和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其次,抢险救灾是一项技术活,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
在玉树地震中,医疗队伍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医疗救治工作,为伤员提供了及时的救治和护理;工程队伍则展开了紧急的道路修复和建筑加固工作,确保救援物资能够顺利运输到灾区。
这些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支持,他们的技术和经验对抢险救灾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抢险救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支持。
玉树地震的灾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但灾区的重建工作还在继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灾区人民的生活和安全,为他们提供长期的支持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
同时,我们也需要总结抢险救灾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抢险救灾工作做好准备。
玉树地震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也是一次团结奋斗的历练。
在这场抢险救灾中,我们不仅见证了人民的力量,也积累了宝贵的救灾经验。
相信在未来的抢险救灾工作中,我们能够更加从容应对,为灾区人民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温暖。
玉树地震是哪一年
玉树地震是哪一年玉树地震,也被称为玉树地震灾害,是指发生在中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境内的一次地震灾害。
这次地震在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给玉树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那么,玉树地震到底是哪一年发生的呢?玉树地震发生在2009年4月14日,成为该年度中国内地最大的地震事件之一。
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玉树县城东南部,震源深度为10千米左右。
这场地震的震级达到了7.1级,属于强烈地震,给该地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地震发生后不久,灾情就开始暴露出来。
玉树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大部分房屋倒塌,许多道路和桥梁被毁坏,供水和电力设施受到严重破坏。
灾害还导致了重要的地震遗址,如大昭寺、昔日玉树州城等文化遗址的破坏。
据统计,地震造成了玉树县12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受到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
玉树地震灾情严重,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据官方数据,地震共造成约2200人死亡,10000多人受伤,数万人无家可归。
由于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上,救援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灾区的求助和救援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不过,在国内外各界的援助下,玉树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得到了迅速展开。
地震发生后,中国中央政府迅速启动了救援机制,并调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前往灾区。
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组织救援队伍赶往灾区,进行救援和重建工作。
同时,国际社会也向中国伸出援手,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援和援助。
这些援助不仅包括物资和资金,还涉及到技术人员、医疗队伍等各方面的支持。
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恢复灾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这些措施包括修复房屋和基础设施、提供重建资金和贷款支持、安置灾民等等。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地震防灾减灾的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了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
经过多年的努力,玉树地震灾区已逐渐实现了重建。
截至目前,玉树县的基础设施已得到改善,生活条件逐渐提高,灾民也得到了合理的安置和帮助。
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地震救灾效率的因素分析——以汶川8.0级地震和玉树7.1级地震为例
站 获得 。此 外 相 关 媒 体 对 救 援 的 实 际 人 员 、物 资
等 的投 入也 会 有 实 时 报 道 。研 究 这 些 数 字 ,既 可
以了解 灾 区 的实 际 需 求 情 况 ,还 能 由 此 来 表 征 地 震救援 的能力 。本文试 图建立一个地 震救灾效率 定 量评 价模 型 ,并 对汶 川 80级 地震 和玉 树 7 1级 . .
周 阿颖 ,张 朝 ,史培军 ,刘 晓菲
(. 1 北京 师范大学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 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 7 ;2 0 8 5 .民政 部/ 教育部减灾 与
应急管理研究 院,北京 10 7 ) 0 8 5
摘
要 :从地震 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 时 间关系 的角 度来定 义救 灾效 率 ;研 究 了近 2 0年发 生在 世界 各地 的震 级
人数一样 ,研究影 响救灾 效率 的因素 ,也 正是 为 了能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救灾决策的参考 , 从而提高地震救灾效率 。 场地震发 生后 ,各大媒 体和有关 机构会 及 时发 布有 关 地 震 物 理 属 性 的参 数 ,诸 如 震 级 、地 震烈 度 、震 源 地 理 位 置 和 深 度 以 及 人 员 伤 亡 等 数 据。另外有关地震发 生地 区的人文经济 和环境参 数 ,如该 地 区 的 人 均 G P D 、人 口密 度 、房 屋 抗 震 情况和交通状 况等可 以从联合 国 的相关社 科文 网
一
近 40个地震数据 ,发现社会经济水平也是影响地 0 震死亡人数 的重要 因素。另外 ,高建 国等 对地 震死亡 人数 的 时程 曲线 进 行 了模 型解 析 ,刘 倬 等[ 对该模型进行 了修正 。同时,大量文 献分别 7 定 性 探 讨 了 影 响 地 震 紧 急 救 灾 效 果 J 地 震 应 、 急 的主要 因素 ,但 相 对 而 言 ,有 关 救 灾 效 果 定 量 分析 和评 估 的 研 究 并 不 多 见 。 目前 , 国 内外 就 如何定量表征或评估 地震救援 的效 率仍没有一 个 统一的标准。高建 国等 论证 得 出,地震死 亡人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内容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内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强烈的地震,震中位于玉树州。
这场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也展现了玉树人民勇敢坚强的抗震救灾精神。
地震发生后,玉树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紧急应对能力。
各级政府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各方力量投入救援工作。
同时,志愿者们也纷纷加入到救援队伍中,他们不计个人安危,毅然冲向灾区,尽心尽力地挽救生命。
在救援行动中,玉树人民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他们不畏困难,不怕艰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抢险救灾”的原则。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从废墟中救出了无数被困群众,用行动证明了玉树人民的伟大勇敢。
除了抢险救灾,玉树人民还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灾后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物资和资金支持,玉树人民纷纷捐款捐物,伸出援助之手。
无论是富裕的商人还是普通的农民,都积极参与到救灾行动中,他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灾区的重建做出了贡献。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灾后的救援行动中,更体现在灾后的重建工作中。
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玉树人民并没有气馁,相反,他们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使灾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精神,即关爱他人、舍己为人的精神。
玉树人民在灾难面前展现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向危险区域,救援被困人员;他们无私奉献,捐款捐物,帮助灾区重建。
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勇敢、坚强、团结、奉献的精神。
玉树人民在灾难面前展现了出色的抗震救灾能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它将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灾难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为了生命的安全和幸福而奋斗。
让我们向玉树人民致敬,向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致敬!。
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经验研究——以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为例
以汶川 、 玉祥
援 队 伍 的 组织 、 调 和 发 挥 其 作 用方 面 , 始 稍 显 忙乱 。玉树 协 开 地 震 发 生之 后 . 据 党 中 央 的指 示 . 务 院迅 速 成 立 了 抗 震 根 国 救 灾 总 指 挥 部 , 设 抢 险 救 灾 、 众 生 活 、 生 防 疫 、 础 设 下 群 卫 基 汶 川 、 树 地 震 灾 害 不仅 是 对 全 民 族 的 重 大 挑 战 . 且 玉 而 是 对 各级 政 府 应 急管 理 能 力 的 严峻 考验 。根据 破 坏 性 地 震发 生 后 的 抗 震救 灾 规 律 ,先 期 的 7至 1 O天 是 拯 救 生 命 的关 键 阶 段 .接 下 来 的 1 3月是 灾 区 民 众 生 活 临 时安 置 阶 段 . 至 再 后 来 的 3至 5年 时 间 是 全 面 恢 复 重 建 阶 段 目前 . 川 救 灾 汶 1 已 经 处在 重建 家 园 的后 期 . 玉树 抗 震 救 灾 正 处 于 临 时 安 置 阶
标 、 模 和 措 施 , 托 军 队 建 立 了 5万 人 的 8支 国 家 级 专 业 规 依 应 急 救 援 队 伍 。截 至 1 9日 2 2时 , 出动 官 兵 1 78人 参加 共 29
救 灾 行 动 。与 汶 川救 灾相 比 , 玉树 救 援 中 军 队 应 急 管 理 预 在
段 , 复 重 建 工 作 已 经 开 始 。 各级 政 府 的应 急 管 理 在 救 援 震 恢
灾 中发 挥 了 重大 作 用 .总 结 抗 震 救 灾 应 急管 理 的 宝贵 经 验 .
对加 强政 府 应 急 管 理 能 力 建 设 . 有 重 要 的理 论 意 义 和 实 践 具
价 值
案 的启 动 更加 快 捷 、 加 全 面 。 更
抗震救灾过程中人才聚集效应探析——以汶川8.0级地震和玉树7.1级地震为例
援 中人 才 聚集 效应 的显 现 。并 综 合 “ 理 空 间 ”和 “ 拟空 间” 两 个 角度 ,从 人 才规 模 、 物 虚 人才 配 置 和激励 因素等 方 面 .就我 国抗 震 救灾 中人才 聚集 效 应 的发 挥进 行 了研 究 ,为人 才
聚集效 应理论 提供 借鉴 。
1 玉 树 地震 与汶 川 地 震 救援 工作 突显 人 才 聚集 效 应
中 图分 类 号 :P 1 . 2 3 59 5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 6 2 ( 0 0 2 0 5 — 7 0 1 8 6 2 1 )0 — 0 4 0
引言
20 0 8年 5月 1 2日四川汶 川县 发生 8O级大 地震 ,我 国各省 市 、香港 、澳 门 、台湾地 区 .
以及俄 罗斯 、 日本 、加拿 大 等 国的救 援人 员纷 纷前 往灾 区 ,积 极 展 开救 援工 作 。2 1 0 0年 4
月 1 青 海省 玉树县 发 生 71 41 3 . 级地 震 。地震后 ,国 内 2 8只地 震 应急专 业救 援 队伍 、1 多 万 人 的解 放军 、武 警 和武警 消 防部 队以及各 相关 的矿 山救护 、医疗 、卫 生 防疫 等应 急救 援 队 伍 也及 时 赶赴 玉 树灾 区 .克 服 高原 救 援 的种 种 不利 条 件 ,高效 率 地 开展 了地震 救 援 工作 。 这 两次 地震 .都 使 众多 人才 在 “ 物理 空 间 ”和 “ 虚拟 空 间” 聚集 ,为 了同一 个愿 景 ,密切 配 合 .聚集效应 得 以充分发 挥 ,显 现 了 “ + > ” 的效果 ,最 大程 度 的降低 了灾 区的伤 害及 1 12
损失。 对 于人 才 聚集效 应 的研 究 ,国外 学者 最初 是从 人 V 流动 的角 度 开始 的 ,逐 步深 入 到人 I 力 资本 积 聚研究 如 MSe h nJ G e 、D y a …、Jl . oe b r t a . ot p z au nHu ui J R tm eg、G r a n r] o at Sl el、 h o 2
地震·减灾·规划--从汶川、玉树地震说起
地震减灾规划--从汶川、玉树地震说起
高天明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地震是人们无法预知的灾难性自然现象,会带来巨大损失和痛苦。
对此人们从未屈服,不断寻找应对方法以减少损失,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防震减灾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作为从事城镇、村庄规划的工作人员,应该从地震造成的灾害中认识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更加用心地把规划做得更好。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高天明
【作者单位】侯马市汇智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地震灾区雷电灾害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 [J], 左雄;何泽能;官昌贵
2.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理想与误区——从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规划说起 [J], 林鸿潮;栗燕杰
3.普及地震基本知识,强化防震减灾意识——汶川、玉树地震教育的启示 [J], 蔡安宁
4.《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抗震减灾专题——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一书即将出版 [J],
5.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区域和文化差异——以2010年玉树地震青海灾区和2008年汶川地震陕西灾区为例 [J], 孙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 4月 14日上午 7时 49分,地处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 7.1级地震 , 这是继汶川地震后时隔不到 1年, 中国发生的又一次大地震 ,震源深度 33公里。
玉树地震波及玉树县和称多县 12个乡镇约 3万平方公里,造成 22.3万人受灾,极重灾区约 900平方公里,震中距离州府所在地结古镇约 30公里。
截至 5月 30日下午 6时,玉树地震己造成 2 698人遇难。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有 34支救援力量奔赴灾区投入搜救工作。
与此同时,空军、东航、南航、国航等紧急响应, 以最快的速度架起航空救援的绿色通道, 为减少玉树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全球地震处于活跃期。
在地震应急救援中,航空救援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无论是汶川地震 ,还是海地地震、智利地震 , 航空救援都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地震航空救援能力的强弱对于各国能否战胜地震灾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地震航空救援能力的涵义与构成地震航空救援能力是指社会各种航空力量参与地震应急救援的实际能力,在界定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地震航空救援能力, 包括航空对地震应急救援的事前准备、事中处置、事后恢复等全面的能力。
狭义的地震航空救援能力, 主要指事中处置的能力, 有的涉及到事前的准备情况, 一般不涉及事后的恢复问题。
这里讨论的地震航空救援能力是指狭义的地震航空救援能力。
地震航空救援能力,从静态来看,主要有航空信息能力、航空运输能力、航空投放能力、航空拍摄能力和航空突破能力。
航空信息能力包括航空捕捉地震破坏情况、居民受灾情况、机场和起降点可使用程度以及地震余震等情况的能力, 如玉树地震发生后某飞行团立即派遥感飞机到震区执行空中遥感勘测任务。
航空运输能力,包括运送救援人员,运送食品、饮用水、衣被、救援设施和设备,运送医护人员和伤病员等能力,如在震后八天内,就有数百架次的飞机在玉树机场起降, 转运人员 9930人, 其中危重伤病员 1955人, 同时运来搜救犬、生命探测仪以及项升、破拆、大型挖掘机等专业救援装备。
航空拍摄能力,包括航空拍摄地震情况, 航遥无人机拍摄地震情况以及绘成震后灾区地图等能力, 如震后有关部门紧急调集 1架“空中国王”航空摄影机, 飞往玉树灾区进行航空拍摄, 力争以最快速度获取灾区航遥图片。
航空投放能力,包括航空投放救援人员、食品、物资、通信工具等能力,如汶川地震期间,空军和民航直接向震中等重灾区投放食品、矿泉水、手机等。
航空突破能力,包括在道路断绝、通讯中断情况下, 航空力量突入灾区了解灾情信息, 或者投放救援人员甚至伞兵,直接进入灾区施救的能力,如汶川地震中在道路、通讯中断的情况下, 5月 14日上午 11时 47分,空降兵 15名伞兵从 4999米高度跳伞空降茂县。
从动态来看, 地震航空救援能力主要有快速反应能力、高效推进能力、科学实施能力、安全运行能力。
快速反应能力包括紧急响应, 迅速调派飞机和选派机组, 政府领导借助航空力量第一时间赶往灾区, 救援队伍乘飞机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灾区救灾的能力。
高效推进能力包括在一定时间内运送救援人员、物资、设备、医务人员的数量,飞机往返灾区的次数,救出伤病员的人数等体现出来的能力。
科学实施能力包括选用先进的机型,业务一流的机组, 最先进的仪器设备, 最便捷的航线等进行救援的能力。
安全运行能力包括天气、地貌是否适于飞行,机场跑道是否能正常使用, 电力、通迅是否畅通,维修服务是否有保障等确保航空救援顺利平安的能力。
地震航空救援能力是快速反应能力、高效推进能力、科学实施能力和安全运行能力的有机统一。
快速反应是根本,高效推进是目标,科学实施是手段,安全运行是保障。
地震航空救援能力的首要特征就是要快,快行动、快到达灾区、快救人。
其次,要讲求实效。
运送了多少救援人员、物资,救出了多少伤病员,这些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硬指标。
第三,航空救援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协同行动, 需要科学组织才能达到目标。
最后, 航空救援也是风险系数较高的救援活动, 安全问题是其首要考量, 一旦出事, 就可能是大事,使本来就损失惨重的地震灾害雪上加霜,给整个地震救援行动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地震航空救援能力的影响因素玉树至西宁距离 800多公里,行车需 14个小时,空中线路仅需 1个小时,是救援人员抵达灾区的最快捷途径。
从玉树地震救援中, 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航空救援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力量。
14日下午 3时 18分,震后仅几小时,第一支救援力量就赶到了玉树地震前线,他们是乘空客 A319赶赴灾区的青海省省长及相关救援人员,包括15名地震专家、 23名医护人员、 60多名消防官兵,另有 2只搜救犬和 12.2吨救灾物资,他们的及时到达给灾区带去了信心和希望。
同时空军、陆航、民航、通航纷纷展开救援行动。
截至 15日凌晨零时,设施简易,气流多变,还受到一定程度损害的玉树机场就起降军民航救灾飞机 47架次,向外运送 600人,其中包括 300名重伤员。
在为这种地震航空救援能力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震航空救援能力。
(一环境因素地理因素对航空救援能力的影响在玉树地震救灾中非常明显。
玉树地震发生在海拔 4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区,对航空救援飞机的要求较高,需要那种爬升能力较强的适于高原飞行的飞机,而一般的飞机救援能力有限。
伊尔一 76运输机航空兵团是我国具有战略投送能力的运输机部队。
因而,在此次玉树地震救援中,伊尔一 76运输机、空客 A319等高原型飞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地理因素相联系, 高原病对救援队员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许多救援队员出现缺氧、头晕、呕吐、乏力等高原反应。
同时,玉树巴塘机场是国内海拔高度第三的机场,属于高高原机场,四周群山环绕,起降条件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撞山。
在这里, 风速经常在 20米/秒以上,且变幻莫测,这给飞行带来了很大风险。
不仅如此,在高原上空,实际降落时速要比平原地区快60公里,在距离短、速度快的情况下,大大压缩了飞行员应急修正时问, 万一出现意外, 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都对飞行人员的技术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此外,低温则对机油也有新的要求,需要低温机油才能保证航行顺利进行。
此次玉树地震 ,环境因素成了影响地震航空救援能力的突出因素。
(二硬件因素首先, 救援飞机的数量, 特别是直升机的数量, 直接关系到救援的结果。
在 2009年“航空抗灾救援体系建设高层论坛”上就有专家指出, 我国目前仅有 6家通用航空公司具有应急救援能力, 共有飞机 71架,其中救援直升机只有 30多架, 并且以小吨位为主。
而目前世界上约有通用飞机 34万架, 仅美国就有 23万架。
我国救援直升机的数量无法适应地震救援的需要。
其次, 我国航空救援飞机的性能也不容乐观, 载重量大的大型运输直升机以及高原型飞机奇缺, 不利于在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有效施救。
不难想象, 倘若没有重型运输直升机,在地面交通短期不能恢复的情况下,起重机、挖掘机等重型救灾设备是无法迅速调入灾区的。
我国仅有的为数不多的适于高原飞行的飞机,如前述伊尔一 76、空客 A319飞机等,基本是属于“万国牌”的, 其中伊尔一 76是俄罗斯的, 空客 A319是欧洲的。
而我国目前能够生产的最大运输机运八,最大载重量不到 20吨,属于中型运输机,很难满足战略空运和重型装各空投的需要, 在高原地区难以发挥作用。
如果出现唐家山堰塞湖那样的险情, 需要吊运大型机械,则还必须借助俄罗斯米一 26那样的运输直升机才能完成。
第三,我国航空救援飞机的布点也不尽科学。
国际上航空救援飞机的布点有很科学的规划,一般在飞行半径 30分钟左右就有布点救援飞机。
如德国, 建立了由军队和汽车协会等救援组织组成的覆盖全国的航空紧急救援体系,救援直升机 300多架,布点非常科学,在德国境内的任何一点, 15分钟内都可以得到国家的航空救援服务。
而我国航空救援飞机布点远达不到这一点。
此次玉树地震 ,离震区最近的救援飞机也远在 800公里之外的兰州。
我国的高原型飞机伊尔一 76运输机远在湖北,先要调往北京和成都,然后再从北京和成都空运救援人员和物资飞往灾区, 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
解放军第一支陆航救援分队的 3架适于高原飞行的米一 171一 B7型直升机也是如此,它们远在新疆, 15日从乌鲁木齐起飞,飞行约 2 100公里,先后在新疆哈密、甘肃张掖、青海共和转场,飞行约10小时后才于 16日中午 12时许飞抵玉树机场, 对救援速度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
第四, 机场和起降点的布局也至关重要。
机场和起降点对于开辟空中绿色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除了正规的机场外, 还有为数众多的起降点。
本次玉树地震 , 救援之所以能迅速启动, 好在有一个基本可以使用的玉树巴塘机场。
该机场 2009年 8月建成, 地震发生后, 为航空救援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不足的是, 巴塘机场较小, 只能同时容纳 3架飞机起降, 周围又没有高速公路等其他可供起降的场所, 使机场吞吐量大大超过极限, 起降架次成倍增加,最多时一天起降飞机 52架次。
西宁机场也出现了类似的紧张情况,救灾飞机起降密集, 达到可容起飞架次的 l 倍以上。
第五,适应高原救援的飞行人员缺乏。
机组人员中来自高原地区人员不足, 或者没有进行统一登记, 一旦出现高原地震 , 难以很快找到能够适应高原气候, 具有高原救援经验的飞行人员。
同时, 在平时演练中也缺乏高原救援方面的演练。
(三体制因素我国目前航空救援基本上是双轨制,一是军队航空救援。
包括空军、陆航、海航等。
其中,空军发挥主力作用。
据统计,截至 18日,空军共出动 8架运输机,飞行152架次, 运送救援人员 2950人、伤员 1 640人、物资 930吨。
二是民航救援。
包括民航、通航等。
到 4月 16日晚上 10时止,民航共调动 40架飞机,执行救灾包机168架次,运送救灾人员 3708人、伤病员 680人、救灾物资 423吨。
此外,还有一种专业部门航空救援,如地震发生后,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于当天下午 1时 56分将一驾航空遥感飞机派往灾区, 执行监测震区灾情的任务。
又如, 国家测绘局随即出动的两架无人机,主要是从事航空拍摄, 绘制地震灾区地图, 并紧急赶制玉树藏族自治洲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为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军队、民航航空救援双轨制, 充分发挥了各自救援的主动性。
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因而不能在平时对飞机的数量、质量、机型、布点以及机场和起降点的布局作出科学统一的规划, 也不能对救援飞行人员进行系统和针对性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