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红四方面军南下由盛而衰真实原因
西路军的悲壮牺牲中共红四方面军的惨败
西路军的悲壮牺牲中共红四方面军的惨败西路军的悲壮牺牲与中共红四方面军的惨败在中国革命历史中,西路军的悲壮牺牲与中共红四方面军的惨败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事件。
这两个事件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中发生,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革命者的奋斗意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悲壮牺牲与惨败的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路军的悲壮牺牲发生在1935年的长征中。
西路军是当时中共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其任务是迎接红军主力的到来并联合作战。
然而,在长征途中,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西路军遭受了巨大的困难和打击。
他们经历了艰苦的山区与草地的跋涉,同时还要应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在途中,西路军的人数不断减少,物资也不断匮乏。
最终,只有极少数人幸存下来。
中共红四方面军的惨败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红四方面军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政权的强大进攻。
由于党内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策略,红四方面军在一次次的战役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尤其是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朱德的暴风骤雨战略下,军队的战斗力严重削弱。
最终,红四方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遭受了惨败,军队丧失了战斗力。
西路军的悲壮牺牲和红四方面军的惨败有着共同的原因。
首先,两个事件都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初期,军队的组织和战略经验都相对不足。
由于缺乏足够的训练和指导,军队在战斗中没有形成有效的作战体系,战术上面临着许多困难。
其次,两个事件都发生在中国革命的艰苦环境下。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不利因素对军队的发展和行动都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这两个事件所造成的悲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们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这些悲壮的牺牲和惨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认识到战争的艰苦和残酷性。
这促使他们更加坚定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其次,这些事件也帮助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改进了战略和战术。
这为今后的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总结起来,西路军的悲壮牺牲和中共红四方面军的惨败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损失惨重的原因分析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损失惨重的原因分析中央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突破湘江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这种损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湘江自身的地理条件给突破行动带来了很大困难。
湘江水流湍急,水势汹涌,加上江面上游荡着强大的敌人,使得渡江行动极其危险。
军队需要搭建浮桥,对于装备不足、技术落后的红军来说,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
而官军则借助湘江这一天然屏障,采取堰塞湘江的方式来阻挡红军的突破。
湘江两岸的敌人武装力量也是造成红军损失的重要原因。
官军在湘江两岸设置了大量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形成了乌龟壳阵地,并配合火力网密集轮番轰炸红军。
红军在突破过程中,遭受了严重的火力压制,使得红军伤亡惨重。
尤其是红二军团的第25、第26师,在突破行动中伤亡尤为严重,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中央红军自身的准备不足也是导致突破湘江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
突破湘江是一次战略转移行动,对于红军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在湘江突破行动前,红军的物资补给不足、病员较多,并没有充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使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而且,红军对湘江两岸的敌情掌握不充分,侦察工作不够细致,对敌人的布防情况估计不准确,导致突破行动的计划和安排出现了一定的失误。
红军在突破湘江中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
内部因素包括战斗士气不够高涨,部队指挥官层次落后,战术训练水平不够高等;外部因素包括官军的火力优势和充足的后勤补给,以及湘江两岸敌友态势的变化等。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使得红军在突破湘江的行动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损失惨重的原因主要是地理条件的困难、敌人武装力量的强大、红军准备不足以及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
这次突破行动给红军带来了沉重的伤亡,但同时也增强了红军的斗志和坚忍意志,为后续的长征铺平了道路。
红军西路军失败原因再探——以打通国际路线为角度的分析
目录第1章绪论 (1)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1)1.2 现有研究综述 (1)1.3 本文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4)第2章西路军的组成及其战略使命 (5)2.1 西路军的组成 (5)2.1.1 西路军形成的历史背景 (5)2.1.2 “西路军”的形成 (6)2.2 打通国际路线是西路军担负的重要使命 (7)2.2.1 “打通国际路线”问题的由来 (7)2.2.2 西路军担负西进使命的局限 (9)第3章西路军失败原因分析 (11)3.1 共产国际苏联与西路军的失败 (11)3.1.1 共产国际对西路军的态度服从于苏联整体战略的需要 (11)3.1.2 苏联对中国国内合作伙伴的选择降低了对西路军的援助动力 (12)3.1.3 苏联对西安事变性质的错误判断延误了对西路军的援助 (13)3.2 中共中央与西路军的失败 (14)3.2.1 打通国际路线战略本身的局限性 (14)3.2.2 选择打通国际路线的时机与形势的发展变化不合 (16)3.2.3 选择承担执行打通国际路线任务的对象不正确 (17)3.3 西路军自身的弱点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18)3.3.1 对战略任务认识不足 (18)3.3.2 战略执行缺乏科学性 (19)3.3.3 战略实施的被动地位 (20)第4章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共中央对西路军的救援及效果分析 (22)4.1 共产国际、苏联的援助及效果分析 (22)4.1.1 援助路线的转变 (22)4.1.2 援助方式的变化 (23)4.2 中共中央的援助及效果分析 (26)4.2.1 政治援助 (26)4.2.2 军事援助 (28)结语 (31)5.1 对西路军失败的再认识 (31)5.1.1 西路军的失败首先是打通国际路线战略部署的失败 (31)5.1.2 西路军的失败是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共中央对西路军援助的失败 (32)5.2 对西路军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32)参考文献 (33)致谢 (35)第1章绪论1.1 选题缘起和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西路军的失败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重要事件,它是一段在红军长征结束后,以四方面军为主的两万多将士血洒河西走廊的悲壮历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是历史研究的禁区。
硬拼受挫 入川路断 百丈关怎成南下红军转折点?
硬拼受挫入川路断百丈关怎成南下红军转折点?硬拼受挫入川路断百丈关怎成南下红军转折点?势如破竹直逼成都平原军阀抱团进行殊死抵抗估计不足红军以少击多———1935年10月中旬,北上的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并击溃尾追敌骑兵2000余人。
与此同时,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也发起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
此时,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分手已经一个多月了。
北上的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联合作战,取得直罗镇大捷,而南下的红军却在百丈关失利,赤化四川的目标没能实现,被迫西进。
“打到成都吃大米”红军总政委张国焘于1931年奉派到鄂豫皖苏区担任中央代表,后来又到川陕根据地,长期领导红四方面军。
不少指战员出于对党的信任,一度对这位“张主席”有些迷信;尤其是基层指战员不知道红军指挥部已经掌握了破译敌人无线电密码的技术,把他说成是能掐会算的“活神仙”。
张国焘分裂红军后,南下的部队由红四方面军全部(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等五个军)和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第三十二军(原九军团)组成。
他们再过草地,在川西高山峡谷间向南穿行。
红军战士虽然两过草地,体力疲惫,时至深秋还穿着夏装和草鞋,但战斗热情不减,取得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的胜利,甚至在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初期,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战果。
胜利掩盖了一个事实:红军占领的地区人口很少、物产贫乏,也来不及进行根据地建设。
一些红军高级将领还有一个错觉:四川军阀内部派系林立,容易被各个击破。
张国焘鼓动南下的时候,攻击中央红军北上是“无止境的逃跑”,“战士无冬衣,不拖死也会冻死”,他提出了“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
红四方面军 川陕甘计划未成功之谜
本店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下载试用者二十四小时后删除试用后请购买正版的资源
维普资讯 ¨ __ _ l _ ■■■■■■■■■■■_ _ ■_
。
毒 叠
÷
-
≤ 囊 蓦 _
誓 j j
。
。
一
l l
薯岛
阻瞄蕾蟹宣誓幽盟圈幽啊豳嗣_ U
尹击一
_
红 四方面军
|
i
一
J 陕 甘计划未成 功之 谜 I I —
13 年 3月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 陵江后的第 95 个战略 目标是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 而并非万里远 当时驻陕甘边的胡宗南第一师号称 “ 天下第一
师 ”有 3 9团, , 旅 为南京政府的甲种师 , 编制大 , 兵
设想 。 因此 , 胡急忙派遣伍诚仁的 4 师 向摩天岭逼 9
近。 战斗持续了 l 天 , 8 敌我双方均有较大伤亡。 由 于红军兵力不足 , 给养困难 , 加之敌军不断增援 , 4 月2 9日,红四方面军摩天岭一线的作 战部队奉命 撤离战场 。拟从 摩天岭进入甘南的意图已不能实
揭秘长征中红四方面军南下由盛而衰真实原因
揭秘长征中红四方面军南下由盛而衰真实原因
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会合不久后,张国焘与党中央分裂,率红四方面军部队(含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越草地南下。
红四方面军突然南下作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和川军主力在百丈关进行决战,损失惨重。
百丈关之战成为红四方面军南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红四方面军南下除了在战略方向上偏离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地域,犯了方向性错误外,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也是值得认真检讨的。
一、行动突然是南下初战胜利的关键
红四方面军南下作战计划下达后,各部队立即开始行动。
对久困草地、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来说,没有比“南下成都坝子吃大米”更能鼓舞士气了。
红四方面军南下行动坚决果敢。
卓木碉会议上,张国焘另立中央。
为了贯彻南下的战略方针,张国焘于1935年10月7日以“中革军委主席”名义发布了《绥丹崇懋战役计划》。
具体部署是:王树声率右纵队8个团沿大金川南下,夺取绥靖、丹巴;徐向前、陈昌浩率左纵队16个团沿抚边河南下,夺取懋功、达维。
大、小金川地区地形复杂,多为深山峡谷,水深流急,大部队难以展开。
红军取胜的关键在于出敌不意,迅速夺取渡口桥梁和山口要隘。
有的部队还创造了7天5战,疾进500余里的惊人战例。
经过12天的行军战斗,红军击溃川军6个旅,连克绥靖、丹巴、抚边、达维、懋功,取得南下第一阶段战役的胜利。
徐向前总结道:“这一仗是山地隘路战,很难打。
我军机智英勇,灵活迅速,充分发挥夜摸、奇袭和小部队大胆迂回穿插等战术特长,渡激流,穿峡谷,破敌垒,夺要隘,表现了红军无坚不摧的优良战斗素质。
”。
长征中的失利
亮亮: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经过两天的激烈争论,最终确定了川陕甘军事战略方针,就在做出会议决定的当天,中革军委也制定了松潘战役部署,规定一、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向松潘及其西北地区前进。
第二天,中革军委正式下达《松潘战役计划》,红一、四方面军随即分路北上,左中右三路红军共计有30我个团的兵力,统帅这三路人马的也是红一和红四方面军最具实力的将领,左路林彪、中路徐向前、右路陈昌浩。
另外,还有八个团组成的岷江支队,由王树声率领,四个团组成懋功支队,由何畏率领,负责牵制敌人,掩护作战和巩固后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路大军,除了林彪属于红一方面军,剩下的都是“红四”的将领。
然而,松潘战役进展并不顺利,从6月29日中革军委下达正式战斗命令,直到7月31日松潘战役落下帷幕,前后历时一个月,红军虽然给对手一定的打击,自己也损失惨重,甚至于由于缺粮还造成饿死人的惨剧发生,松潘战役之所以失利,一直以来有这样一个说法,几成“定论”。
这就是说张国焘“以…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未解决为由,按兵不动”,正是由于张的争权导致红军丧失了消灭胡宗南部,夺取松潘的有利战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才不得不放弃松潘战役计划,决定红军改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草地北上。
其实,只要稍微梳理一下这次战役的时间表,就可以发现,这个所谓的“定论”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6月29日,松潘战役命令发布时,红四方面军的第三十军全部,第九军大部以及第四、第三十一、第三十三军各一部,已经进入了岷江以西,并立即遵军委命令向北进军。
其中第三十军主力就是最早进至毛尔盖的先锋部队之一,“红四”按兵之说应该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松潘战役失利呢?松潘战役终止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新制订的《夏洮战役计划》之中写的明白,我松潘战役是由于预先估计不周,番反阻碍及粮食困难顿失时机。
此外,尽管“红一”和“红四”的会合,令红军实力大涨,但是和号称国军“最精锐”的胡宗南部相比,红军无论是兵力还是作战条件、武器装备都明显处于劣势。
遵义会议前后几个鲜为人知的决策细节
遵义会议前后:几个鲜为人知的决策细节作者:王志刚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12期1931年以后,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在中共中央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并开始推行错误的军事路线,南方各主要革命根据地陆续丢失。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红三军主力也退出湘鄂西根据地。
到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开始了创建新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
为何把湘西作为首选目标长征初期,中共中央的战略转移方向是湘西。
中共中央的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着赣、粤、湘、桂的边界地带转移,然后进军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创建新苏区,然后再实行反攻。
中共中央把湘西作为创建新革命根据地首选目标,并非临时的决定,而是深思熟虑的产物。
早在1934年7月,红六军团西征前夕,中共中央就在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中指出:“目前苏维埃运动发展的一般的状况是在江西及四川存在着巩固的苏维埃区域,而湖南将成为两者将来发展联系的枢纽。
”因此,红六军团的任务为:“以自己在湘中的积极的行动,消灭敌人的单个部队,最广大的发展当地的游击战争与土地革命,直至创立新的苏区,给湘敌以致命的威胁,迫使他不得不进行作战上及战略上的重新部署,这将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及辅助中央苏区之作战”;另外,“建立苏维埃政权与新的大片苏区,确立与二军团的可靠的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的前提”。
到10月下旬,也就是中央红军长征刚出发不久,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完成了为中央红军探路的任务,使得中共中央领导人更加明确了进军湘西的目标。
但是,由于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领导人在军事上奉行逃跑主义的路线,而且整支红军队伍采取“大搬家”式的做法,给国民党军以充分的时间来判断红军战略方向。
因此,当红军以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后,国民党军继续张网以待,准备在红军前往湘西的路上一举摧毁其主力。
长征
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围追堵 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 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挫败了了 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 阴谋,但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 三万多人。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瑞 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 湘江
蒋介石已判明 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 会师,因此在通往湘 西的路上,设置重兵。 如果去湘西,红军就 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在危急关头,毛泽东 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 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 张,得到多数人的支 持。1935年1月,红军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 远地抛在了湘西。
材料说明遵义会议有什么意义?
4)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 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 的生死攸关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 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雪山草地闯禁区
四 渡 赤 水
瑞
遵义
金
会议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 过湘江
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 一座雪山——夹金山 山
四、三军过后尽开颜
甘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
肃 会
陕北吴起镇
北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过草地 宁
1936年10月红军一、
二、四方面军三大主
力会师,长征结束
飞 夺 泸
爬 雪 山
定
桥
四 渡 赤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强
水
渡
大 巧渡金沙
——摘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成为其中 一个支部……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其共产国际派来的代 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 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 发号施令了。
红军南下抗日失败教训
红军南下抗日失败教训
地理环境因素 4. 地理环境因素:红军南下过程中,需要穿越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区,如湘江、贵州 等地。这些地区的恶劣地理环境,使得红军的行军速度和补给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党内分歧 5. 党内分歧:在红军南下过程中,党和军队的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这些分歧 和争论影响了红军的作战决策和执行力,导致了红军在作战中的失利
红军南下抗日失败教训
敌强我弱 2. 敌强我弱:当时,国民党军队在兵力、武器装备和训练等方面都优于红军。红军在南 下过程中,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陷入了恶劣的作战环境 缺乏群众基础 3. 缺乏群众基础:红军在南下过程中,进入了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当地群众对红军缺乏 了解,使得红军难以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这导致了红军在作战中难以获取情报和补给 ,影响了红军的战斗力
-
THANKS!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老师和一起成长的同学,是你们在我的 大学生涯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老师,
感谢您的教训
XXXXX
-
红军失败教训
目录
红军南下抗日失败教训
红军失败教训
红军南下抗日失败教训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次失败教训 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战略决策失误 1. 战略决策失误:红军在出发前,对国民党的政治态度和军事实力缺乏准确的判断,导 致在战略决策上出现了失误。红军误以为国民党愿意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忽视了国民党的 反共本质,导致了红军在南下过程中陷入困境
红军南下抗日失败教训
失败教训
1.宝贵经验 红军南下抗日失败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革命战争中,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 加强党的领导和内部团结、广泛发动群众、准确判断形势和敌人实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 做到这些,才能使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血的教训 教训:在革命战争中,加强党的领导和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党的领 导薄弱、统一战线工作不到位,可能会导致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损失
红军长征课件
遵义会议
会会宁宁
到达陕北后红军 仅留下6000人
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渡过湘江后,红军由 出发前的8万多人, 减少至3万多人.
红一方面军
长征胜利
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平均走365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里.
长征胜利
长征精神
谢谢大家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在中央根据地已无法立足, 只有进行转移。
长征开始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 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
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吴鱼起。镇”
会宁
强飞渡夺大泸渡定河桥1放过,1993弃刘雪36湘5志年在年山西丹1甘10,陕、肃0月月改北会,草,道红宁红中地贵军会军央州会师三红,师大军主与力
四召巧开渡渡遵赤金义沙会水议江。,
跳出冲包破围四圈道封锁线,
遵义
强渡湘江
雪山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旧址内部
遵义会议
会议前
领导思想错误 损失惨重,濒临绝境
遵义会议
会议后
长征胜利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纠正错误思想 确定正确领导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的原因
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
红军长征的原因
红军长征的原因
思考:
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呢? 红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局面?
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 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新世纪以来红军长征原因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红军长征原因研究综述摘要: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红军长征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详细评述了新世纪以来关于红军长征原因的研究成果,并对加强、拓展、深入红军长征史的研究进行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红军长征;原因;综述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充分展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歌颂长征精神的同时, 我们常常在想: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一、研究成果概况红军长征原因是长征史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
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出版发表大批有价值的长征史研究论文、专著和文档资料都有所论述,相关的学术论文介绍得更为详细、深入。
第一,学术论文类。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勇于创新,对已成定论的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
第二,专著类。
主要有: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罗开富著的《红军长征追踪》(2001),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李安葆著的《长征与文化》(2002),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刘统著的《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2004),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徐占权编著的《解读长征》(2005),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刘益涛、张树军著的《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2006),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陈宇著的《谁最早口述长征: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史珍本解读》(2006),人民出版社出版徐焰、马祥林著的《重解长征之谜》(2007),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王朝柱著的《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2009),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赵太国著的《独步长征》(2011)等。
第三,研究资料类。
主要有: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杨尚昆著的《杨尚昆回忆录》(2001),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张震著的《张震回忆录》(2004),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海文主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2005),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郭德宏主编的《长征档案》(2006)等。
二、红军长征原因的研究综述学术界长期以来传统的观点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红四方面军经济供给问题探析
红四方面军经济供给问题探析[摘要]红四方面军(包括其前身红一军)由革命之初的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再到后来发展到8万多人,最终成为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异常艰苦的环境下,经济供给问题直接决定着这支队伍的生死存亡,是这支红军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当有价值。
本文拟按照红四方面军革命历史进程的逻辑顺序,分为三个阶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长征时期,分别对这三个历史时期经济供给的不同特点进行梳理,以期还原红四方面军经济供给问题的历史真相,探索战争年代红色力量成长的规律。
[关键词]红四方面军;经济供给;探析红四方面军(包括其前身红一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从起初的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再到后来的8万多人,彰显了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这样一支英雄的红色力量,是如何解决自身经济供给问题,不断发展壮大的呢?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并不多。
基于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按照红四方面军革命历程的逻辑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展开。
以期借此抛砖引玉,推进对红四方面军史,乃至红军史的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1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经济供给的探索阶段从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西行转战三千里,是为鄂豫皖时期。
这个时期,属于红四方面军的草创阶段,斗争条件极为艰苦。
经济供给问题极端的艰难,其显著的特点是:前期主要是前线供给后方,根据地群众的支持起辅助作用;后期主要靠根据地经济供应前方,对敌作战缴获和打土豪起辅助作用。
1.1 打土豪分浮财是红军生活供给的重要来源通过打土豪、分浮财,筹集钱粮是当时红军解决生活问题的主要渠道。
《金寨县党史》记载:红三十二师成立后,“首先把队伍分散,四处打土豪,发动群众,以巩固后方……到一处,就消灭该地地主武装,没收地主的粮食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并向富户派款,筹划革命经费”。
为什么陕甘苏区成为四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林彪长征时先后任红一军团军团长、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
刘伯承长征时先后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红军大学校长、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等职。
贺龙长征时任红二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等职。
罗荣桓长征时任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徐向前长征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等职。
聂荣臻长征时任红一军团政委、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政委。
叶剑英长征时任中革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纵队副司令员、红三军团参谋长、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等职。
十大元帅中,唯一没有参加长征的是陈毅。
他与项英一道留在中央苏区,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在10名大将中,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8人参加了长征。
徐海东长征时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等职。
黄克诚长征时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委、红十团政委、中革军委卫生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一军团第四师政委等职。
陈赓长征时任军委干部团团长、红十三团团长、红一师师长等职。
谭政长征时任红一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
萧劲光长征时任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红三军团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参谋长等职。
张云逸长征时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第8军团参谋长、陕甘支队副参谋长等职。
罗瑞卿长征时任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陕甘支队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等职。
红色记忆WenHua 文化责任编辑/王和平为什么陕甘苏区长征是红军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落脚点的选择关系着长征的成败,关系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
为什么陕甘苏区成为了四路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简言之,这是陕甘苏区军民多年苦心经营、卓绝斗争而结出的硕果,是中共中央的主观指导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必然结果,也是全军铁心向党,与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坚决斗争的必然结果。
红军长征之初,为何迅速突破前两道防锁线,最终在湘江边却损失过半
红军长征之初,为何能迅速突破前两道防锁线,却在湘江边损失过半1934年4月,由于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不断失利,中共中央被迫决定撤离苏区,开始向贺龙红2、6军团所在的湘西地区进行战略转移。
到10月初,参加长征的86000余红军战士来到了赣西南地区的于都河畔,这里是中央苏区的最南端,也是国民党军封堵苏区所设的第一道封锁线。
第一道封锁线上,湘粤两军对围堵红军并不积极在第五次“围剿”期间,国民党军兵分4路围攻中央苏区,其中,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统领西路军,负责赣西北、湘东南等地区;号称“南天王”的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则统领南路军,负责防止红军南下。
蒋介石对于这两位“听调不听宣”的土皇帝也是欲除之而后快,想方设法督促他们派兵与红军血拼,最后打得两败俱伤,好让他消灭红军之余,也将湘粤两省大权收归中央。
但这两位也不是傻子,根本不愿轻易损耗实力。
何键所部12个师另3个旅10余万人,主要精力都放在防御上,连续修筑了5700座碉堡、104座土寨,还有蜿蜒其间的1164里公路,然后就全军龟缩在这条碉堡防线中,轻易不愿挪动一步。
陈济棠所部则更加放肆,数万部队虽然分散在江西到广东的漫长防线上,却从上到下都对“围剿”红军态度消极,甚至或多或少都与红军有所合作,其基层军官经常和红军做买卖,甚至出售禁运的药品和通信器材等。
第二道封锁线上,中央军兵力有限守军如此敷衍应付,以至于长征红军在随后4天内,有条不紊的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于都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靖石的渔翁埠等八大主要渡口,同时渡过了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
眼看湘军和粤军防守不利,蒋介石不得不派自己的嫡系中央军前往督战,10月30日,周浑元纵队4个师被调至湘赣边界的遂川、大汾一线布防,充当第二道封锁线的主力。
可惜,第二道封锁线北起万安,南至汝城、仁化、曲江,绵延百里,周浑元所部仅能防守其中一小段,大部分还要依靠何键、陈济棠的军队。
但何、陈二人再次耍滑头,何键仅在防线正面布置了不足3个师的兵力,还是其麾下战斗力最差的3个师;陈济棠眼看红军已经远离自己的广东地盘,干脆连敷衍一下都省了,直接派出地方民团凑个人数而已。
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原因新论
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原因新论
王德新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目前,史学界仍然有人认为,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撤出鄂豫皖根据地是张国焘推行逃跑主义的结果。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不公正的,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王德新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3
【相关文献】
1.风展红旗入川陕——纪念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80周年
2.红四方面军入川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3.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原因新探
4.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和长征途中的体育活动
5.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第三次学术讨论会概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中红四方面军南下由盛而衰真实原因本文摘自:四川党史党建网,作者:宁志一,原题:《长征中红四方面军南下由盛而衰探析》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会合不久后,张国焘与党中央分裂,率红四方面军部队(含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越草地南下。
红四方面军突然南下作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和川军主力在百丈关进行决战,损失惨重。
百丈关之战成为红四方面军南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红四方面军南下除了在战略方向上偏离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地域,犯了方向性错误外,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也是值得认真检讨的。
一、行动突然是南下初战胜利的关键红四方面军南下作战计划下达后,各部队立即开始行动。
对久困草地、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来说,没有比“南下成都坝子吃大米”更能鼓舞士气了。
红四方面军南下行动坚决果敢。
卓木碉会议上,张国焘另立中央。
为了贯彻南下的战略方针,张国焘于1935年10月7日以“中革军委主席”名义发布了《绥丹崇懋战役计划》。
具体部署是:王树声率右纵队8个团沿大金川南下,夺取绥靖、丹巴;徐向前、陈昌浩率左纵队16个团沿抚边河南下,夺取懋功、达维。
大、小金川地区地形复杂,多为深山峡谷,水深流急,大部队难以展开。
红军取胜的关键在于出敌不意,迅速夺取渡口桥梁和山口要隘。
有的部队还创造了7天5战,疾进500余里的惊人战例。
经过12天的行军战斗,红军击溃川军6个旅,连克绥靖、丹巴、抚边、达维、懋功,取得南下第一阶段战役的胜利。
徐向前总结道:“这一仗是山地隘路战,很难打。
我军机智英勇,灵活迅速,充分发挥夜摸、奇袭和小部队大胆迂回穿插等战术特长,渡激流,穿峡谷,破敌垒,夺要隘,表现了红军无坚不摧的优良战斗素质。
”红四方面军南下直接的作战对象是川军。
当时川军在大、小金川一线布防,分兵把口。
川军松懈,也使红四方面军得以迅速扩大战果。
自红军北上后,这里川军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约在9月初,红军突破胡宗南纵队封锁后,蒋介石不了解红四方面军要南下,认为四川无战事,除令胡宗南部开回甘肃外,另准备调薛岳所部去进攻红二、六军团,并将四川‘剿共’总司令刘湘所辖各路军名义撤销,一律改为绥靖区,将各路总指挥的名义改为各区司令官,规定任务是:清除‘匪患’,修筑碉堡,兵工筑路,抚恤流亡、办理善后,训练团队等项。
”川军没有想到红军会原路返回南下:“认为红军可能开进到草地后,在国民党各军的包围下会土崩瓦解,产生了轻敌观念。
因此,各级军官特别是营以上的军官昼夜赌博,忽视了警戒和继续侦察红军动态;二十军占领懋功、抚边后,部队的给养就地征发。
因而明目张胆地采用各种方法向地方抢粮,或由当地保甲长向农民强派,迫使老百姓男女老幼日日夜夜都为部队送粮;或派兵下乡挨门挨户搜粮,造成十室九空,引起群众怨恨,失去民心。
所以当红军突然大举反攻时,第二十军战备松驰,战斗一开始,担任前线警戒的各部队,一枪未打就崩溃下来,懋功附近的高地为红军所占领。
只有一天多时间,我们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向后方溃逃。
”取得绥丹崇懋战役胜利后,红四方面军决定乘胜继续南下,制订了《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
10月20日,朱德、张国焘批准并发布了这个作战计划。
战役开始后,红军进展势如破竹。
十几天内,红军连克宝兴、天全、芦山三县,歼敌3000余人,控制了大渡河以东、懋功以南、邛崃山以西和青衣江以北大片地区,造成直下川西平原、威胁成都的态势,令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极为震惊。
二、张国焘对南下作战认识的变化南下初期取得的胜利,给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指挥员造成了错觉,以为一口气可以拿下成都平原。
但红四方面军半个月的行军作战,锐气已减,急需休整。
下一轮进攻开始前,张国焘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认为已经无力拿下成都平原,部队以进西康休整为好。
10月31日,张国焘致电前方的徐向前、陈昌浩,电文对继续南下攻击提出了质疑,明确要求西进康区:“(丁)依各方情形看来,政局将为有利于我之变化,我们须准备更艰苦较长期的战争,不可图侥幸和孤注一掷。
(戊)如有相当把握,宜由右翼打天全敌之左侧,或由太平、双河间打下去,不宜用重兵出大川,请兄按实况决定。
(己)西康为我唯一后路,不可以西康落后说自误。
即道孚亦比绥靖人口多出产多,康定、道孚若为我有,粮食解决,有宽广后方,且能向西昌方向发展。
在敌能守住邛、大、名、天、芦一带碉堡线时,即宜不失时机取康定为好。
”徐向前、陈昌浩正在指挥部队前进,没回电报。
张国焘不见回音,11月6日又致电徐、陈,再次明确提出部队西进康区:“我沿路病号掉队多,各团人员少,一时无多补充,敌力渐集,续攻难图大胜,占地亦难巩固。
”要徐、陈“宜查明沿金川两岸转移兵力即取康、泸办法”。
此电文清楚地表明了张国焘内心的想法:红军在经历南下艰苦征战后,已经不可能再打大仗了。
他预见到红军向成都平原进军,将会遭到川军的顽强抵抗,前途不容乐观。
红四方面军南下的胜利,成都告急重庆震动。
但国民党高层判断红军已无力扩大战果。
国民党在成都的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薛岳认为:“自古以来成功事业者,都要得到天时地利人和,如今红军天时很坏,严寒将至,岷山已降雪,天寒无衣岂能久踞?论地利,红军所据尽是汉彝杂处的山区,地瘠民贫,作战无粮何以为计。
”国民党参谋行营主任贺国光认为:“毛泽东主北上,张国焘主南下,这显然是分裂征兆,必然会影响战斗力。
共匪兵力一分散,加之久战疲惫,同心协力的条件已不存在,又加之弹药不足,虽滇川军屡败他们得到一点弹药,也不能久战。
红军防线北自大邑、邛崃,南至荥经、汉源,区区一个方面军,数万之众扼守300里以上防线,已到了强弩之末。
”此时红四方面军攻克天全,士气正旺。
徐向前、陈昌浩7日复电张国焘,通报了红军胜利的战果后,陈述了继续打下去的理由:“目前这带粮房人烟极多,村落大于巴川,群众正纷纷回家,各地已开始成立游击队与扩大红军,物质基础很好。
如能深入工作,补充人、物较易。
……如能多集中兵力在这带打,甚有把握。
如马上进西康,补难,减员更大,力分散,天气极冷,对二、六军团配合无力。
”对于张国焘和前方将领在是否继续打下去的分歧,徐向前回忆道:“战役过程中,红军以主力西取康定、泸定,还是东扣名山、芦山,发生了不同的意见。
张国焘要我们重点夺取康、泸,将来以道孚为战略后方,在西康地区发展。
我和陈昌浩商量,觉得还是按原定的作战计划,重点加强左翼的攻击,夺取天、芦、名雅地带为上策。
一是这带人烟和粮房较多,部队易于得手,如能乘胜东下川西平原,可获更大补充,过冬不成问题;二是距离转战于川黔边的红二、六军团较近,能对他们起到有力的策应作用。
如果重点向西康发展,则人粮补充不易,气候寒冷,过冬困难,不利策应二、六军团转战。
”“张国焘未再坚持他的意见,我们遂挥军向名山、邛崃地区进击。
”张国焘之所以放弃了自己向西转进西康的主张,同意了前线指挥员继续指挥部队向成都平原进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用更大的胜仗,向已经北上的中央证明,红四方面军南下是正确的。
11月12日,百丈关大仗之前,由于四方面军刚攻下天全、芦山,取得的战果比预想的还要大。
张国焘发给林彪、聂荣臻、彭德怀、徐海东等军事将领转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的电报中不乏得意之语:“这一胜利打开了川西门户,奠定了建立川康苏区胜利的基础,证明了南下不利的胡说,达到了配合长江一带的苏区红军发展的战略任务,这是进攻路线的胜利,甚望你们在现地区坚决灭敌,立即扩大苏区和红军,并将详情电告”。
这是张国焘另立“中央”后给党中央的第一封电报。
此时收到张国焘的电报,与红四方面军恢复了电讯往来,对于中央来说,还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似乎受红四方面军取得战果的影响,中央的回电中也通报了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及中央正在设法与白区党和共产国际取得联系的好消息。
电报没有再指责红四方面军的南下,反而同意红四方面军向川西发展:“关于方针你们目前应坚决向天全、芦山、大邑、雅安发展,消灭刘、邓、杨部队,求得四方面军的壮大,钳制川敌主力残部,川、陕、甘、晋、绥、宁西北五省局面的大发展。
你们战况及工作情形,应随时电告党中央”。
11月13日,南下红军展开新一轮进攻,占领了名山县城和百丈镇,直接威胁设在邛崃县城内的刘湘“剿匪”总部。
获悉红军南下的消息,蒋介石判断红军的目标是成都平原。
为了堵截和消灭红军,他在重庆建立“行营”,主持“剿匪”事宜。
派遣大批国民党军政大员到四川,加强统治。
对川军进行整编,将部队员额缩减三分之一,但充实了建制,补充了武器弹药,使战斗力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强。
蒋介石把川军统一到他的指挥下,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
所有经过整编的川军都要听从统一调遣,不得各行其是。
当红军南下懋功、丹巴时,刘湘已经调兵遣将,在雅安、天全、名山一带严密布防,决心和红四方面军决战。
三、低估川军实力是百丈关失利的主要原因面对红军凶猛的攻势,蒋介石向刘湘下了死命令:“探报天芦失守,名雅告急。
我军节节败退,全无抵抗能力,以至士气沮丧,纪律荡然,剿匪前途良堪浩叹!应严饬各高级将领负责坚守名雅,倘再有疏失,决以军法从事。
并须设法打通名雅交通。
无论如何,邛、名、雅、荥、汉、泸、康之线非固守不可”。
这时,蒋介石也把精锐的薛岳纵队和部分空军调到川西前线。
刘湘发布《告剿共官兵书》,下了死命令:凡有临阵退缩,畏敌不前,或谎报军情,作战不力者,一律军前正法。
其余各级官兵倘有违令者,排长以下由连长枪决;连长由营长枪决;营长由团长枪决;团长由旅长枪决;旅长由师长枪决;师长由总指挥依法严办。
如有努力作战,不顾牺牲者,无论各级官兵,均由总指挥随时注意考察,从优奖励。
命令一下,在川军内部震动极大。
过去川军与红军作战,总是以保存实力为目的,互相观望扯皮。
现在已经认识到,红军一旦进入川西平原,就是川军末日的来临。
一向不团结的川军,此时已经联合起来,准备与红军决战。
刘湘迅速调兵遣将,将战斗力较弱的李家珏部调到后方当预备队,将战斗力最强的郭勋祺师(模范师)和范绍增师调到名山、百丈前线。
加上其他川军部队共80个团的兵力。
11月17日下午,红军向黑竹关廖泽旅阵地发起攻击后,廖泽亲自到前方碉堡里督战:“这里是我们死守的阵地,人在阵地在,不能后退,也无可退之地。
后面就是邛崃总指挥部,你们如果发现有后退的官兵,准予执行我的命令,就地枪毙!”在廖泽手枪队的督战下,川军士兵又抄起机枪,向红军猛烈扫射,遏制了红军的进攻。
廖旅的士兵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抵抗意志,与以前相比已经判若两军。
从11月18日起,川军在百丈地区大举反攻,拉开了决战的序幕。
百丈关位于名山至邛崃间的大路上,是雅安通向成都的必经之地。
这一带基本上是小丘陵,地势开阔,除了靠近百丈关的挖断山是横断公路的一座小山,其余无险可守。
这样的地形适合大兵团作战,而不利于擅长游击战和山地战的红军。
川军以6个旅、20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三十军阵地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