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范文大全)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范文大全)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范文大全)

第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容易再会难,因而以送别饯行表达深厚的情意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还记得学过哪些送别诗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请看诗题(揭题),谁来读,指导读出节奏。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谈发现:比较这两个诗题,你发现了什么?① 都有一个“送”字。② 都有地名。③ 都有人名。

2、顺学情适时理解“之”“使”。

3、理解题目含义。

三、整体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都是送别诗,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好友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2、练读——指名读、正音、点评。

3、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别的呢?

出示:——(时间),——(谁)在——(地点)送——(谁)去——(地点)。

朗读第一首诗前两句,填空。

4、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①怎样的三月才叫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理解“烟花”,学生想象画面)

②这么美的景色如果让你用诗句来形容,你想到了哪句?③为什么是“西辞”呢?看地图分析。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20古诗两首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20古诗两首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

20古诗两首

第课时

1.学会出此刻《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两个生字:舍、君。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该诗。

3.感悟诗歌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况,领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比较该诗与前一首诗的差别,感觉人间真情。

5.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累积诗歌的优秀习惯。

【要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述的情况,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师:上节课我们陪着诗人李白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要和诗人王维一同送走此外一个人。(师板书课题 ,学生看教师一笔一画认真写字的情况 ,认识到本课所学的也是一首送别诗。)

2.解题 ,指引学生认识有关资料 ,如王维的平生 ;“元二”是指一个排行第二的姓元的人 ;“使”是出使的意思 ;“安西”指唐朝安西都护

府,在今新疆库车邻近。 (学生依据老师的解说认识题目的意思。 )

3.指引学生比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本诗题目的异同。

(学生与教师一同明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点了然送其他地址 , 却没有说出走开的人去做什么 ; 《送元二使安西》没说明送其他地址 , 却点出了元二是作为一个使节去安西的。 )

4.回首 :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绝唱,请问是哪两句 ?(学生齐答: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5.引入课文 :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佳句,它也是作者

目送友人走开时发出的感触吗?让我们来看看吧。 (学生带着好奇进入

课文的学习。 )

[设计企图 ]将本诗的导入与前一首诗联系起来,用比较的方式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选自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前两行写景,后两行抒情。两诗均为送别诗。

【学情分析】

1.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古诗的基本能力。

2.学生善于想象,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搜集资料和积累的习惯和能力已逐步形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在对比中学古诗,分类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通过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我们来赛个诗吧!出题者说前两句,其他同学接后两句。谁先来。

2.能记住这么多古诗,你们真棒!我也想说,《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送别诗。

3.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送别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

《古诗两首》之“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 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会读会写五个生字;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下面我们来看看《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借鉴。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1、能读准“朝、舍”两个字音,将“君”字写正确、写端正、写美观。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反复诵读,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结合写话练习,感受朋友间真挚的情意。

【教学重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反复诵读,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结合写话练习,感受朋友间真挚的情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与生为友

方案一:真高兴今天又可以认识新朋友了,先自我介绍一下,(老师自我介绍)。这是我现在最想说、最想送给大家的一句话:小朋友们好!(读读吧!)知道吗?从你们的笑容里,老师认定了你们就是老师的朋友。谁愿意最先跟老师交朋友?与生握手认识,真高兴认识了这么多的男朋友和女朋友,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合作愉快。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古诗两首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古诗两首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新课标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2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1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3) 师加以补充总结。

注释:老朋友在西边告辞了我,离开了黄鹤楼,

在花开如烟雾的三月,去了扬州。

一片孤帆远去,影子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之水再天边滔滔流淌。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古诗两首》教案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浩、陵、辞、唯。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20、送元二使安西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目标确立依据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安西边疆,诗人赶来渭城为朋友送行,其深厚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古诗,但是在读诗、悟诗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有效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诗歌内容。

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准备

1、课件

2、图片

3、视频:渭城、阳关、王维送元二的情景

4、歌曲:《阳关三叠》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还记得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它的作者是?(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王维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2、解题。

(1)“送”的意思?“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使”的意思?

(2)元二能不能不去?简介时代背景。

(3)了解“安西”

(4)齐读诗题。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学习多音字(主要是朝、舍)

3、再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

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名师教学设计全集(第20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名师教学设计全集(第20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陈正清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陈正清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教学课时】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悟1、谈话激趣入题。

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检查预习情况,校正读音。4、初步走进诗篇:大体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1、总结理解古诗的办法,如: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学生自主利用上述方法互相说说诗的大意。3、理解诗意。

4、整体把握诗意。三、品读诗句,进入意境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请找出诗人和朋友告别时的地方。(出示地图:黄鹤楼。)。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让学生通过结合地图理解“西辞”的意思。

⑶以“烟花三月”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诗人和朋友离别的情景。让学生)入境入情。

⑷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诵读这两句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尽” ⑵重点体会“远影” : “流”

①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离去,看着友人渐渐远去,诗人此时会有何感想。)(引导体会朋友之间情谊之深。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古代送别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如:《采薇》中有“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还有踏歌相送,如李白的《赠汪伦》。饮酒赠别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了解写作背景

1、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2、出示朗读要求。

3、老师范读诗句。划分节奏读。

三、理解诗意

1、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围绕这个“送”字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还可以知道孟浩然要到广陵去。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

2、长江自西向东流入大海,黄鹤楼在西边的上游,扬州在东边的下游,所以作者用了“西辞”和“下扬州”。

3、诗中的“故人”指的是老朋友孟浩然,“烟花三月”指的是送别的时间。那江南的三月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何称之为烟花三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意盎然的烟花三月。

4、欣赏江南春天。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美妙的时节,这醉人的景色,让我们想起《忆江南》。

6、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他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望呀望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2周 20古诗两首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2周 20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

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2、读诗题,解诗题。

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过渡: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

2、齐读古诗。

3、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4、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三、品读古诗,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2、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

四、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新课标

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

搜集古诗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

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感受友情的可贵,说说学过的关于友谊关于送别的诗歌。

二、初读诗文,正字音。

1、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种形式诵读(指名、同位互读等)

2、认识:鹤孟陵辞唯

三、再读诗文,解诗题,识诗人。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黄鹤楼: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223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

楼。”而名声大噪。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等文化作品。

广陵:扬州

(2)李白:唐朝大诗人,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孟浩然:唐朝著名山水田园大诗人,他的《春晓》大家在上幼儿园之前就会背了吧。

2、诗题: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到扬州去

四、诵读诗文,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友情: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非常深厚的。所以诗中称“故人”—老朋友呀!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字:陵鹤孟孤

课后习题:

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搜集积累有关人间真情的诗句。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帆远情更长,酒尽心已

碎,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2.感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

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

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诗文中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板书设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一、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

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

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

使安西》。

诱发

了孩

子们

学习

古诗

的兴

趣和

欲望。

作业反馈: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明确:教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

明确:从诗题可得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3.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

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4.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5.指名读,注意读准多音字。

6.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教师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

送了一程又一程。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完成小练习册。

2.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作业反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20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孟、浩”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

想象法、结合注释阅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

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首诗歌。(板书课题:20.古诗两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导入: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有没有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呢?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感受与朋友分别的场景,李白与好友孟浩然分别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他又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一)读诗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黄鹤(hè)楼、姓孟(mèng)、广陵(líng)、辞(cí)掉、唯(wéi)一”。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

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

准备

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送:送别。②之:去,到。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下:去,

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

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唯:只。②见:看见。③天际:天边。

释义: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五体会诗境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想象“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口头描述,想象美景。)

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春景吗?为什么?从哪儿看出?

3.这时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

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到好友孟浩然的船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六拓展练习,训练说写

1.创设情境。

教师: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在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

2.分组研讨准备。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1.课前应认真布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李白、孟浩然的生平及二人的深厚友谊,了解诗中涉及的地理位置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2.“西辞”“下”应适当指导一下,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些地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西辞”即从西边离开(向东而去)。因为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辞别时自然面向西,所以说“西辞”。“下”即顺长江而下。因为长江自西向东流,孟浩然从西边的黄鹤楼前往东边的扬州,是顺流而下。

3.诗的后两句只写所见之景,却将诗人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应引导学生领会这种写法——借物抒情的妙处,尝试着运用于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诗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我们将学习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了解诗人

交流课前收集的作者的资料。

三读古诗,学会生字

四解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自学方法同上节课。)

2.交流、解惑、答疑。

重点点拨: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的清晨,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杨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你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五入诗境

1.想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景象。

(1)用词或短语概括景色特点。

(2)用笔画一画美景。

2.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可以从哪些词中看出来?

读一读,想象诗人当时的语言、神态、行动。

3.用语言把心中这一感人的画面描述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1.“安西”“渭城”“阳关”三个地理位置应明确一下,能结合地图最好,使学生能较为直观地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元二要前往的地方及阳关的所在,这对学生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

2.诗的前两句写景,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后两句叙事,传达出淡淡的伤感。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很见风致,要引导学生体会它的妙处,并运用于习作。

3.“劝君更尽一杯酒”耐人寻味,应结合背景解读一番。朋友要西出阳关,这虽是壮举,却要长途跋涉,备尝艰辛,这临行之际的一杯酒,不仅含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了对朋友处境、心情的体贴,也饱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分别在即,要说的话一定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