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古诗两首》教案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浩、陵、辞、唯。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古诗两首》名师教案
《古诗两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孟、浩”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首诗歌。
(板书课题:20、古诗两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有没有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呢?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感受与朋友分别的场景。
李白与好友孟浩然分别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他又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一)读诗句。
1、听课文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习生字。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4)诗中描写别时的景物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1)唐高适送别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2)环境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天下人谁不知道你呢?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师补充: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板书: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维悟诗情
目酒 明诗意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
(5)抓重点词语,理解诗中的意境、作者的心境。.
①孤帆的“孤”,让你想到了什么?
②唯见的“唯”又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情知诗音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③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éi)。理解多音字“朝、舍”,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④读熟这首诗: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这首诗借这荒寒壮阔的环境,送别董大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这首送别诗,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提示:抓住前两句中的景物以及后两句中的“莫愁、天下”等词,予以体会。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导语】本节课的内容是《古诗两首》。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能够了解并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七步诗》和《蜂》这两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含义;学生能够感受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情感教育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
学科与社会观念:学习古代文学的素养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解读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鉴赏古诗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及投影仪、课文教材、课外读物、展示板。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形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展示课前阅读课文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七步诗》和《蜂》的诗词,让学生预测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分组合作阅读(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首诗歌,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后向全班展示。
四、整体理解(8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整体理解。
如: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作者通过哪些词语来描写?你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什么?等。
五、感受诗歌情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情感猜测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并用诗词描述自己的感受。
六、背诵诗歌(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背诵《七步诗》和《蜂》,同时指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七、学以致用(10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场景,用诗歌的方式来描写,并与小组成员互相分享。
八、总结反思(5分钟)通过学生分享和教师点评,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阜外一小多晓晖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背诵古诗。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古诗的预习作业,搜集相关地名、诗人及好友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并背诵古诗。
2.在比较阅读中,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差异。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比较阅读中,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差异。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对比古诗,交流相同和不同之处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两首送别诗,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我们了解了古诗的意思,这节课,我们还将深入地学习,一起感悟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谁愿意来读读这两首诗?指名读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2.初步交流上节课,我们预习后,比较了两首诗的相似之处。
指名说预设一:这两首古诗属于送别诗。
预设二: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
预设三:字面上有相同的用字:尽、故人预设四: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送,都表达了诗人与好友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
板书:依依惜别这两首古诗有哪些不同呢?请大家讨论交流。
指名说预设一:孟浩然去扬州,元二去安西,目的地不同。
预设二:描写了武汉、扬州和渭城的景色。
预设三:送行方式不同。
预设四: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送,但是不同的朋友,不同的送别原因,不同的送别场景,在这浓浓的惜别之情中,诗人表达的情感又有哪些细微的差别呢?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二)研读古诗,想象画面,诵读并感悟情感的差异。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上册20古诗二首优秀教学案例
3.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认识其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和写作手法,进行古诗仿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采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等要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鼓励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静夜思》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如“床前”、“光景”等,并解释其含义。同时,让学生想象诗人夜晚独处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我则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
2.引导学生关注《静夜思》中的意象,如月光、思乡等,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讲解《登鹳雀楼》的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如“白日”、“黄河”等,并解释其含义;
4.引导学生关注《登鹳雀楼》中的意象,如落日、黄河等,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讨论题目如:“这首古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生动的故事引入《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共2课时)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灸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总教学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借助汉语拼音和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能准确无误认读5个生字,在生生评价中规范书写7个生字。
2.通过自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4、通过思考品味、全班交流、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5、通过品味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思考品味、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课时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3.课文插页的挂图。
教学方法:朗读体会法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字:陵鹤孟孤课后习题: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搜集积累有关人间真情的诗句。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帆远情更长,酒尽心已碎,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背诵古诗。
2.感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1.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诗文中交流。
2. 只言片语就把对客人的欢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诗文千古不衰的魅力啊!课下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一首诗就是一幅图画一首诗也是一个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还是一份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古诗两首,一起感受那份情二.读诗题,检查预习1、指导读题(1)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的题目(2)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分析两首古诗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两首古诗的异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感。
培养学生通过古诗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分析两首古诗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和背景。
复习相关的古诗知识,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比学习《石灰吟》和《墨梅》。
2. 学习《石灰吟》:让学生朗读《石灰吟》,注意语气和节奏。
解释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3. 学习《墨梅》:让学生朗读《墨梅》,注意语气和节奏。
解释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4.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两首诗的异同点,如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从对比中深入理解两首诗的内涵和特点。
5. 总结与拓展:对两首诗进行总结,强调其主题和意境。
鼓励学生通过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进行古诗创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学习《石灰吟》和《墨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提高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冤家之间的友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聚送别诗。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一、揭题示标:1、导入:小冤家们能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冤家区分的情形呢?假设有,那么你们事先的觉得是怎样的?〔先生自在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明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示标:二、知诗人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诗人,是一伟大浪漫诗人,有〝诗仙〞之称。
三、解题:①先生读题,让先生先自己了解标题。
②引导先生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明天的江苏扬州;标题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四、晓诗意自学指点:请同窗们自在朗诵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了解字词,翻译诗句,4分钟后交流。
1、先生自学。
2、反省交流自学状况①先生自愿或学习小组引荐1个先生解说古诗②教员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的好冤家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动身,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逝在水天一线的中央,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悟诗境创设情境: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诗人却无意赏景,那是由于他的好友孟浩然要走了,船行走后,诗人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逝了,诗人还在望着……同窗们这是怎样的情啊?1.你以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学生自由发言)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素描图)3、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初步感知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最后那个字怎么写呀?明确:注意“陵”字正确书写,“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明: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3、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明确: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整体感知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0 古诗二首
20古诗二首《凉州词》教学目标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一、音画时尚导入:1.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7.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通用5篇)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通用5篇)《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通用5篇)《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1、检查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
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
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
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
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
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
局部学困生不认识)。
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
(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
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准备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课时两课时课文详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他俩是什么关系?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四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送:送别。
②之:去,到。
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②下:去,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
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
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①唯:只。
②见:看见。
③天际:天边。
释义: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五体会诗境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想象“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口头描述,想象美景。
)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春景吗?为什么?从哪儿看出?3.这时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到好友孟浩然的船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六拓展练习,训练说写1.创设情境。
教师: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往日,他们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在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
此刻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
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
)2.分组研讨准备。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课前应认真布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李白、孟浩然的生平及二人的深厚友谊,了解诗中涉及的地理位置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这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2.“西辞”“下”应适当指导一下,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些地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西辞”即从西边离开(向东而去)。
因为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辞别时自然面向西,所以说“西辞”。
“下”即顺长江而下。
因为长江自西向东流,孟浩然从西边的黄鹤楼前往东边的扬州,是顺流而下。
3.诗的后两句只写所见之景,却将诗人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应引导学生领会这种写法——借物抒情的妙处,尝试着运用于习作。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诗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我们将学习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了解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作者的资料。
三读古诗,学会生字四解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
(自学方法同上节课。
)2.交流、解惑、答疑。
重点点拨:(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的清晨,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杨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你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五入诗境1.想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景象。
(1)用词或短语概括景色特点。
(2)用笔画一画美景。
2.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可以从哪些词中看出来?读一读,想象诗人当时的语言、神态、行动。
3.用语言把心中这一感人的画面描述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安西”“渭城”“阳关”三个地理位置应明确一下,能结合地图最好,使学生能较为直观地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元二要前往的地方及阳关的所在,这对学生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
2.诗的前两句写景,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后两句叙事,传达出淡淡的伤感。
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很见风致,要引导学生体会它的妙处,并运用于习作。
3.“劝君更尽一杯酒”耐人寻味,应结合背景解读一番。
朋友要西出阳关,这虽是壮举,却要长途跋涉,备尝艰辛,这临行之际的一杯酒,不仅含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了对朋友处境、心情的体贴,也饱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分别在即,要说的话一定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这种场合,往往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1.简单写写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及缘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
这天,他们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互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安西,是唐朝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一机构的简称,地点在今新疆库车。
这位友人是奉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2.你怎样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尽”“唯”三字?孤:单独的。
尽:消失了。
唯:只。
这三个字汇聚而成一种浓浓的惆怅之情。
3.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依恋之情?备课资料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他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省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jié),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先世为太原祁(qí)(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崇信佛教。
中年后居于蓝田辋(wǎnɡ)川别墅。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有《王右丞集》。
2.黄鹤楼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原址在湖北武汉市蛇山黄鹄矶头。
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三十余次之多。
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清末光绪十年八月,因附近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很快将这千古名楼化为灰烬,仅存数千斤宝盖铜楼鼎一架。
1981年7月,黄鹤楼开始重建,到1984年建成。
重建的黄鹤楼在蛇山上,5层,高50.4米。
山高楼耸,气势雄伟,无与伦比。
3.李谪(zhé)仙的由来34岁时,李白来到京城长安,遇到了他仰慕已久的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已经76岁高龄,读过李白的诗作,他赞叹不已,尤其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贺知章连连说:“这样的诗真可以泣鬼神哪!”他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交于仆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正当壮年,神采飘逸,双目有神,又写出这样感人的诗篇,贺知章对他的瑰丽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感到十分惊异,竟说:“你是不是太白星下凡到人间?”从此,也就有人称呼李白为“谪仙”了。
4.送别诗积累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