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沈忠
必修三第五章教案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2、通过食物网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三、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四、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五、教学过程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花开花谢,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这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从刚才讲的那些,我们总结一下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答:被分解者分解了。
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食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大鱼与小鱼,小鱼与虾米,虾米与浮游植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吃与被吃的关系物对,我们把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链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和食练习:1根据下列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兔吃草,狐吃兔,用箭学生写食物链物头写出他们的关系。
网2、写出这条食物链中的每种生物的成分。
3、这条食物链总共有几种生物?写食物链的时候,先写生产者,再到初级消费者,然后是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用箭头来连接,箭头指向捕食者。
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就可以把这条食物链答:生产者总是对应第一完整地表示出来了。
这是他们的成分了,那么他们的营养级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对应又怎么表示呢?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营养级。
一条食物链上有几种生物就对应第三营养级,三级消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早到狐这食物链中有费者对应第四营养级等三个环节,那这样他们就有三个营养级。
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
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
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
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
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
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通用3篇)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篇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一.教材分析:虽然同学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同学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含义;后3节课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淌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既详细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养分而发生联系,关心同学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理解并把握生态系统的养分成分及其养分结构,区分养分结构与空间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养分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养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把握养分级的概念以及养分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力量目标:通过指导同学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养分结构,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同学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通过学习相邻养分级生物之间的关系,培育同学"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养分结构及养分级的学问。
四.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养分级三个概念的区分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养分级生物对前一养分级生物的乐观作用。
五.--思路的理论依据:从共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熟悉规律,从详细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同学应尽量联系自已最熟知的一个详细生态系统,如一个水库或温州市景山森林生态系统,甚至在课外到学校四周的某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和讨论,来分析、理解并把握生态系统的养分成分和作用,以及养分结构及其功能。
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生态系统的结构 1 课时计划课时生物教学对象高二目科所在学校提供者一、教材内容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 1 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内容是上一单元课《种群和群落》知识的延续,继续学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与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是高考的常考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观念:①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范围及类型。
②说出食物链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科学思维:理解并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科学探究:通过识图,学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画法,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食物网之间的关系。
社会责任: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四、学习者特征分析知识基础:初中阶段对生态系统的结构有了很浅的认识,高一阶段在第一章第一节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已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
认知特征:学生喜欢观察,喜欢交流,有一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机与风格: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和探究欲望,喜欢色彩斑斓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表现欲望强、期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赞赏。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展示法:利用PPT 课件展示,加强对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结构的理解。
讲演法:教师边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问题驱动法:以具有逻辑思维、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讨论法:学生讨论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
练习法:学生完成学案和练案上的习题,巩固提高知识。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结构》精品教案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 具
设计理念
学情分析
教学流程 导 思
导
思
导
学
讨
论
导
学
导
思
导
学
2、藻类、浮萍等 (板书) 教师强调补充:化能合成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作为生态系统的享有 者——人类应如何保护生产者,发展生产者,使生产者 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呢? 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归纳池塘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有哪些? 学生归纳总结: 3、鱼、水蚤等 (板书) 教师由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遗体、排泄物、残落物为何 看不见?使学生自然答出分解者。 学生归纳总结:分解者的作用类型及作用。 4、细菌、真菌等 (板书) 教师强调补充:腐食动物蚯蚓、蜣螂也属于分解者。 出示幻灯片 1: “立功的屎壳郎”
生态系统的成分: 板 书 设 计 藻类、浮萍等 生 (生产者) 态 系 阳光、空气等 统 (无机环境) 的 细菌、真菌等 结 (分解者) 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植物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鱼、水蚤等 (消费者)
信息反馈
小
结
培养学生确重点,培养归纳 总结能力。 设计不同层次的习 题,达到本节的教学 目的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结束语
见幻灯片 1、达到会考要求水平 2、知识的外延和拓展水平 3、理论应用实践水平 P88 三、选择题 (略)
有启发性,激发学生 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学 校 授课人 课 题 三 维 目 标 授课科目 生 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够结合食物链进行分 析和判断。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及 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处理生物信息的能力,锻炼比较、推理、抽 象、分析判断、综合等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方法,由教师点拨,学生互相讨 论,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树立人与 自然和谐的观念。 ① 生态系统的成分 ②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第一 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问题引导式教学为主,创设乐学的氛围,精心设疑激趣,以趣激学,倡导合作 共学教学法。 幻灯机,挂图 教材第八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因素,种群与群落,生态系 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 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八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 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 埋下了一个伏笔。 高二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概念和类型,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 生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容易停留在对各组分名称、作用的简单识记水平, 难以建立起各组分间的联系,形成整体。通过做生态瓶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 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 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师 生 活 动 互 动 设 计 设计意图 由上节课所学生态系统类型的有关知识提出问题导入本 节课题。 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 (板书) 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挂图,归纳次系统有哪些成分? 学生分组讨论: 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板书) 让学生归纳出此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有 哪些? 学生归纳总结: 1、阳光、空气等 (板书) 让学生归纳总结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有哪些? 教师由生态系统中植物的重要性导出——生产者 学生归纳总结生产者: 创设情境,引出问 题,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 状态,调动学生学习 积极性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 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提高环保意识 有利学生的知识形成 和思维发展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贴近生活导入:
播放同学们身边熟悉的生态系统,如校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从而引入探讨主题,生态系统这一节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思考相关问题并作答。
(1) 图中影响牧草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2) 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牧草生存的?
(3) 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掉了,而未加网罩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例又说明了什么呢?
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自学生态系统的结构
对学生所学内容,随时进行订正、强化、补充,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结合教材的图片及文字所述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
加深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
补充细节
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为什么会呢?给我们的启示。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思考。出示课件:
(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正如题目所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从太阳那里获得能量,从而使太阳的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通过食物链的途径传递的,并且传递方向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逐级单向传递的。生态系统能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平衡,但是在某种条件下生态系统中的某一因素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遭到破坏。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非生物部分:空气、水分、温度
2.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篇1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章节:第5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 让同学理解生么是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种类。
2. 让同学学会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有哪些成分。
3. 通过对养分级能量流淌的理解,让同学明白越是最高养分级的生物导致能量铺张越严峻。
4. 让同学充分理解本节内容,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对食物链食物网的熟悉,联系实际,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同学熟悉到爱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简单性是如此重要。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种类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食物链食物网及养分级。
板书设计: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态系统的分类1. 自然生态系统i海洋生态系统 ii森林生态系统 iii湿地生态系统……2. 人工生态系统i城市生态系统 ii农田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组成成分i外界环境 ii生产者 iii消费者 iv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2. 食物链和食物网i食物链:养分级概念ii食物网概念习题、作业:1. 下列生物哪个不是消费者。
()a 蛇 c 蚯蚓b 猫d 蛔虫2.一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产者不肯定是绿色植物。
b 错综简单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 食物网是物质循环,能量流淌的渠道。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只猫的食物为40%米饭,60%鱼。
(该鱼吃草长大的)试求这只猫长了1kg至少需要多少绿色植物?教学后记:(教学总结)本章内容比较零碎,要把握的学问点也比较多。
需要同学在课前预习,充分做好预备。
这一节内容理解性比较强,课本只补过短短五页书,但联系方面特别广,既有生态系统的类型,又有系统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光考记忆是肯定不行的。
首先应当指出本节的重点很难点;其次,举例说明,利用身边的环境很生物结合课本内容,让同学生动地理解记住;最终,让同学做些例题,在做题中关心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3. 让学生了解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环境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3. 生物成分的分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 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关系,重点阐述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环境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图。
2. 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堂讨论的活跃度来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课件: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动画。
2. 视频资料:生态环境的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实际运作。
3. 实物模型:生态系统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 参考书籍:关于生态学的基础教材和参考书。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八、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给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2.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并能描述和比较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3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含义进行简单的讨论。
2.教师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和生态位的概念。
同时,向学生解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特点,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平衡等,并让学生理解这些特点的重要性。
2.教师指导学生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如气候、土壤、水资源、人类活动等,并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分类(4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等,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进行分类。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
3.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展示和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例子,并让学生就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
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就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形成合作学习氛围。
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讨论和展示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发言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评估他们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2. 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
1.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其生存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生物组成层和环境结构层。
生物组成层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微生物类和人类类等,这些类群可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
环境结构层则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及能量交换以及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植被、水等。
3.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可以把物质及能量在生态系统内进行循环,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生态系统还可以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如食物、空气、水等。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基本概念、结构及功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从而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 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或实地考察,让学生实际操作,深入体验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3. 思考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四、教学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来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理解程度。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测验、考试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掌握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和相关术语;3.能够描述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二、教学准备1.教材:《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本;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4.图片资料:生态系统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生态系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吗?2.概念解释(10分钟)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定义并给出概念解释: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
3.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包括有机体、种群、群落和生态位的概念。
a.有机体:指生态系统中的单个个体,如一棵树、一只鸟等。
b.种群:指同一物种的有机体的总体,如同一类型的树木组成的群落。
c.群落:由不同种群的有机体组成,共同存在于一个生境中。
d.生态位:指在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群在资源利用方面的角色和地位。
4.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30分钟)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包括生物圈、生态群落和生态位。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体,包括陆地、海洋和空气中的生态系统。
b.生态群落:是生物圈中由不同物种组成的有机体群落。
c.生态位:是一个生物种在一个生态群落中的角色和地位。
(注:根据教材内容,可展示更多层级结构的概念,如生态区域、生态省和生态城市等)5.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展示多个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比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等。
6.总结归纳(10分钟)四、课堂练习1.选择题:根据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选择正确的答案。
a.生态系统的最大层级是()。
A.种群B.生态位C.生物圈D.群落2.解答题:选择一个你熟悉的生态系统,描述其组成和结构,并分析其功能和特点。
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导教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二、预习内容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_____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 ______的总和。
b5E2RGbCAP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1)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基本模式:生产者及各类者,其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为第三营养级。
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 <“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p1EanqFDPw<3)环节: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食物网3、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 _和______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DXDiTa9E3d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堂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列举5个生态系统的实例2、说出生态系统的判断要点<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包括哪些成分?这些组成成分可分为几大类?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各自有哪些作用?根据它们的作用分析:生产者=绿色植物吗?消费者=动物吗?分解者=微生物吗?RTCrpUDGiT 3、为什么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为什么说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二、学习过程思考:生态系统与种群、群落有什么关系?一、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是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1:5.1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的内容,是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在知识构建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联系密切。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教学难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2.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三、教学准备1课时图片和MV视频资料的搜索以及下载处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完善。
四、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掌握了种群、群落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然后借助直观的图片、视频资源给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丰富想象,细致观察,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创造思维空间,提供表达时机,从而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讲述法,阅读指导法以及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讨,敢于创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我认为本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中采用的文字、图片、音频等均恰到好处的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并活化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习效率不言而喻。
二是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有效问题设计为师生之间的谈话创造了空间,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知。
三是教学内容的过度衔接流畅,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利于思维空间的转化,便于知识的联系和理解。
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
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一.教材分析:虽然学生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ldqu;系统&rdqu;的含义;后3节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既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营养而发生联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区别营养结构与空间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营养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ldqu;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rdqu;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通过学习相邻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ldqu;一分为二&rdqu;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营养结构及营养级的知识。
四.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对前一营养级生物的积极作用。
五.--思路的理论依据:从个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学生应尽量联系自已最熟知的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如一个水库或温州市景山森林生态系统,甚至在外到学校附近的某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来分析、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作用,以及营养结构及其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4.docx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一.生态系统成分【知识点讲解】1.生态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它包括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据图回答相关问题:非生物的物质和能址(1)由上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如杲一个生态系统屮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 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5)rti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分别是:①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桥梁:生产者、分解者;③主导(基石):生产者。
3、牛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分析【例题讲解】1、如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依債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止确的是(1生物群落I-厂―1系<__________a |无机环境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Q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
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Q,也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Q,所以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是双向箭头,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均有一部分含碳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2、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种成分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02,也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所以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Z 间是双向箭头,生产者和消费者屮均有一部分含碳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故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了解能量流动的定义、过程以及研究 能量流动的意义, 了解物质循环的定义, 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理解能量流动与 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 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通 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 渗透物质运动的观点;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中每一个 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 传递和输出的系统。
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传递的全过程, 叫作能量流动。
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 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 同时,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 的辩证观点,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 好基础。
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本节教学内容的又一重点,(1)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表性物质循环。
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 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 2)碳循环的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 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知识,因为:(l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 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 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 ,生态系统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也需要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
(2)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 动的特点, 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 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的方 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因而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4.能量金字塔是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一种直观表示方法,能量金字塔的概念的提 出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可以从如何直观表示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角度提出能量金字塔 的概念,既有利于对能量金字塔概念的理解, 又有利于对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1.复习提问: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完成后,教师指出生态系统中生 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打因为 而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 , 可以为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之间的最重要的联系是营养联系, 即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一个整体, 所以说, 生态系 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结构特征。
引出课题时, 教师可以指出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 而且还有一定的功能。
生态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引出本节的学习课题。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教学,应首先强调说明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同样也是 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总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再引导学生 分析太阳能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以及能量进入生态系统后的传递、 消耗的大致过程怎么 样?由此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况,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能量流动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 ”来分析生态 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即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的(起点) ;并 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渠道) ,最后以呼吸热形式逸散。
这是能量流动的 总的过程。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的能量输入、 利用、输出作出观察分析。
即消费者通过取食 (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 获得能量, 通过呼吸消耗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吸热形式逸散) ,贮存于生物体内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取食获得,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还是以呼吸热的形式逸散, 只不过是分解者的呼吸热形式) 。
这样就从每一个营养级的 上,来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在能量流动的教学中, 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 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 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4.能量流动特点的教学,可以在前面对能量流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的角度独立分析。
从传递过程的角度, 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起点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和终点(呼吸热) ;从传递方向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食物链 中各个营养级的关系不能逆转, 以呼吸热形式选散的能量也不能被生产者再次固定, 所以系 统内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从传递数量的角度,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本身生 命活动要消耗能量, 生物遗体、 依次传递; 从传递效率的角度, 自己分析),能量传递效率约为5.能量金字塔的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引出。
即沿着食物链 的各个营养级呈单方向流动的能量, 每经过一个营养级大致降低一个数量级, 营养级别越高, 能量传递比例则越低, 这是各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共同规律。
这种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可 以用一种方式形象地表示出来——能量金字塔。
然后具体指出能量金字塔是用各个营养级能 量数值绘制成的。
再用“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 的图解具体说明能量金字塔的表示方法和 意义。
6.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人类自身服务,引导学生 分析认识到: 通过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的方式, 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实例或教师自己列举实例具体说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以更好地为人类 服务。
7.本课时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可以让学生分 析为什么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 5 级。
三、第二课时:1 .第二课时的开始可以让学生回忆和讨论第一课时学习和讨论的问题,如概述生态系 统能量流动的基本特点, 以及能量流动的意义等问题, 接着开始进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教 学。
点”即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生产者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作用,由此突出生产者在生 引导学生从不同(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遗物内含能量等, 所以只有一部分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损失 (原因由学生 10%〜20%。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教学,首先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教学,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的循环运动。
注意 指出两点,一是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质,故又叫生物地化循环;二是物质指的是什么物质, 主是指C 、H O N P 、S 等元素的循环。
为后面分析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3. 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碳循环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碳循环的教学应加强直观性,可以利用教材上“碳的循环”图解来进 行,即引导学生观察 “碳的循环”图解,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 解答。
首先让学生分析碳在生物圈中的存在部位和存在形式, 群落两个部位找出碳的存在形式。
然后让学生分析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式储藏于地层中或化石燃料的燃烧。
之后让学生分析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运动, 从生产者到消费者, 从生产者、消费者到分 解者,应让学生分析出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运动是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最后教师可以以黑板板图的形式画出碳循环的图解(图 7 — 3 )。
一一 犬弋中二氧化碳 ----------- »同化---■ r Ban ■ ■ ■ LB T_ 绿色植物I 債物寮匚各缴消费者 !IJ 3-LLa_ —----- r ・・・F ■■■■ J . - .■ 图3-3碳循环图解4.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联系与区别的教学。
上述教学活动完成后, 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对比,寻找 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生物群落中两者都是以概链 和食物网为渠道流动的,而且能量流动必须伴随着物质循环来进行; 能量流动和物质研的不 同之处是: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物质是周而复始地循环。
5. 第二课时完成后,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当堂进行反馈和矫正(检测方式和 内容略)。
四、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有关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知识,实际上是系统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这部分知识中名词概念较多,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均包含许多基本要点, 因而学生 难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阐述 有关的知识要点,并以一定的方式适时地进行反馈和矫正,以此强化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理 解和掌握。
2. 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的教学内容不但本身联系非常密切,而且与其它各部分的知识联系也非常密切, 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本部 分知识,并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女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绿色植物的光 合作用知识相联系、与生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相联系、 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相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知识之间的联系等,注意这些联系都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 本节教学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物质运动的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观点等, 教师应注意有意识地渗透到注意引导学生从无机环境和生物 要求答出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 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主要是 ,此外还以化石燃料的形 代石糖料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观点教育。
小资料一、能量流动和热力学定律: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转移和转化是严格地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应用。
“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 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的化学计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太阳能, 借助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 机械能; 萤火虫能够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 电鳗则能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