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理性选择
宏观经济学概念
01 定义
目录
02 起源
理性选择,像行为主义一样,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但并不采取归纳的方法,而是先假定一个 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在各种情境下计算和演绎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会采取的行动, 以最小的牺牲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理性选择往往通过交易实现
定义
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属于宏观经济学概念,A choice that uses the available resources to best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the person making the choice.
不要以为理性选择很简单,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复杂的逻辑认可.理性选择一般是客观公正的.
起源
理性选择理论起源自公共选择理论。包括了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模型,安东尼·唐斯的官僚经济学,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和赖克的政治联盟理论。其后逐渐发展出联盟理论、交易理论、博弈理论、投票分析和科 层决策等理论形态。
谢谢观看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
社会规范是微观层面的产物,是理性的行动者的有意 创造,而不是既定的。
微观——宏观——微观:社会规范形成后包含着利益, 遵守就会获利,否则就会受到伤害,人们情愿放弃对 某些自我行动的控制来换取对他人行动的控制,以便 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利益。
规范形成 和实施的 过程。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人一出生的资本: 一是由遗传天赋所形成的人力资本。 二是物质条件,如土地,货币等。
(五) 社会资本
三是自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社会资本。
指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中。
出现问题:
表现形式:(1)义务与期望 (2)信息网络 (3)社会规范 (4)权威关系 (5)社会组织
理性选择概述理论理性选择理论长期以来的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方法论个人主义整体主义研究对象个体社会研究内容对有目的的个体行动的研究对社会系统层次问题的分析二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基整体主义方法暴露了越来越多的不足他们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理性选 择理论
詹姆斯.科 尔曼
自然人 法人
相似处
(1)都拥有一定的资源(2)都采取一定行动谋求某 种利益(3)有“稳定的偏好”(4)有权决定自身行 动(5)有一定的义务并可为自身行动承担责任 动机和利益是通过内部交 换决定的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第三个切点是微观基础与宏观历史之间的切点。 随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发展,其所处理的对象已经由个体层面
上升到了集体层面。而历史制度主义从一开始就注意处理的是中观层
面上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也已经进一步发展出来在宏观层 面上处理中观问题和在中观背景下处理微观问题的框架。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2.制度分析核心问题上的争论
最后,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在深层次的社会本体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化约论:政治现象应被理解为个体或集团行为的集聚,其偏好和权力都是 外衍于政治系统的,并取决于他们在社会和经济系统中占据的地位。
效用论:政治事件应被描绘为基于算计所做决策的结果,人类生活或政治 生活的特质就是审慎的决策制定。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第四个切点是功能主义与制度主义的切点。 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制度主义常常被认为是功能主义的,因为他们假定
制度的存在是因为它为制度之下的相关个体带来了效率的最大化,在
相关个体的竞争中实现了某种均衡;而历史制度主义则是反功能主义 的制度主义,因为他们在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时所反对的就是功能 主义从制度的事后结果来反推其先前状况的做法,因此他们更为关注 的是制度本身的这一个侧面。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理性选择制度主 义也开始承认既定的制度可以带来次优而不一定是最优的结果,也开 始关注既定历史进程中的无效率现象。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谢嘉元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产生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一种制度分析“典范”,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才刚刚起步背景及特征、国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的主要观点、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学者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研究、理论的发展现状,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特点;主要观点
自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于1984年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新制度主义”一词在政治科学中的出现频率便越来越高。按照被接受最广的霍尔和泰勒的观点,新制度主义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所有这三种流派都是针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并试图重新阐释制度在决定社会和政治产出中所发挥的作用.尽管这三种流派出现的时间起点相近,并且都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彼此的发展也呈现了相对的独立性。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的背景
理性选择从方法论层面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追溯到霍布斯
和休谟。但是,作为现代理性选择理论则产生于 20 世纪50年代。理性选择理论诞生之初,仅是政治科学学科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现在的理性选择理论较之过去更加成熟.当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严格的预设假定前提来研究美国国会的投票行为时,发现一个重大的矛盾,即如果传统理性选择的模型正确的话,美国国会的立法就很难保持稳定的多数。因为立法者们众多的偏好顺序和问题本身的多维特征都将会导致这样一种现象,即新的多数往往会倾向于推翻任何已经通过的议案,从而使得从一个议案到另一个议案都会出现阿罗循环的现象.然而事实表明,美国国会投票结果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正是在解答这一令传统理性选择理论者感到迷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性选择开始对制度进行研究.国会的制度降低了事务处理的交易成本,使得在议员之间能够达成交易,从而使得法案的稳定通过成为可能。此时,理性选择理论也被称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主要三大流派
新制度主义主要包括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等几个流派。各派之间差异很大: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作为新制度主义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首先产生于美国国会研究,其原因是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政治现象时存在局限。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种假设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会导致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多数,即阿罗不可能定律,但在现实之中却存在一个稳定的多数,为了解释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人们转向了对制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这一流派,诺斯被视为理性选择选择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个人层面探讨制度问题,以个人理性的假设为基础通过演绎方法来研究制度的产生、变迁和影响的规律。它仍假定人是理性的,追求财富最大化,但这种追求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进行。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产生的前提是合作,但合作往往是难以进行的,“囚徒困境”就被用来描述合作的困难性,交易成本的出现是难以合作的结果,合作产生于危机情况如战争、自然灾害和多轮博弈中,但危机情况和多轮博弈中产生的合作会遇到“搭便车”和欺骗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监督,加强监督就会产生交易成本,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就成为必需,制度的作用如温加斯特(温格斯坦)所说为行为者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消极的激励,使行为者遵守制度,从而实现行为者的自我实施,进而实现制度的自我实施。
2、社会学制度主义
社会学制度主义,是从社会学组织理论中发展出来的,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其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人物主要有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在他们的著作《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中对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政治学提出了批评。社会学制度主义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倾向于比政治科学家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界定制度,打破了制度与文化概念之间的界限;强调制度行为的方式是通过提供行为所必不可少的认知模板、范畴和模式,而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制度就不能解释世界和其他人的行为;采用某一制度,是因为它提高了组织或其参与者的社会合法性。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
第35卷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5,No .3008年5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May,2008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
戴 扬
(四川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成都610064)
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又称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个理论流派。目前,它已在西方政治学尤其是美国政治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历史回顾与现实观照两个层面上,试图勾勒出西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完整画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什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解决了政治学中的哪些问题?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性选择;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西方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D09115;F09113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8)0320027204
收稿日期:2007209228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戴扬(1979—),女,重庆市人,博士,四川大学行政管理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政府经济学。
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一般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作为一种研究法。“政治学中的所谓研究法,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基本战略。……研究法既具有启发性的功能,又可以起解释的作用。这也就是说,研究法可以提供概念框架,或甚至采取模型或概念体系的形式,或者还可以成为政治理论形成的动力”
理性选择
有趣的是,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
分析性叙事:
分析叙事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叙事分析来概括制度变迁一般规则的崭新研究方法.其核心论点在于制度是可以调整行为的具有自我强化功能的均衡,而制度变迁则是一种均衡格局对另一种均衡格局的替代作为研究工具,分析叙事法可以帮助我们透彻理解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编辑]
案例一:铁轨间距
在现实生活中,路径依赖现象无处不在。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古罗马人军队战车的宽度就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作者:丘海雄,张应祥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和分析了社会科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的起源与争论,以及社会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在对传统理性选择理论作出批判的前提下,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取代完全理性;承认人的行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关注制度文化对个人偏好和目的的影响作用,参考狭义理性选择的概念,界定理性选择理论在何种情境之下,可以解释何种行为,正确处理制度与个人行动选择之间的关系,为理性选择理论圈定一块合适的园地。同时指出以家庭作为行动单位研究中国人的理性选择行动,可能是理性选择理论本土化的一条途径。
一、理性选择理论的起源与争论
在社会科学中,几乎所有的理论都隐含着对社会行动者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预设。亚历山大(Alexander,J.G.)指出,有关人的行为的理性和非与理性二分法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人到底是自私(理性)的还是唯意志主义(非理性)的;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到底是纯粹工具性(理性)的还是规范和道德(非理性)的;人到底是根据效用最大化行动(理性)还是被感情和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非理性)。〔1 〕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内的不同理论的分野主要源于对行为的不同假设。格雷鲁维特(Granovetter,M. )认为经济学与社会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人们为何作出选择,后者强调人们为何不作出选择。〔2〕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对人的行动持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亚当·斯密认为人的理性在于他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以最小的牺牲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个人利益最大化是通过交易实现的。人们在追逐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3〕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
許承忠
第一部分
《国外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述评》(马雪松)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交流基础与对话空间》(何俊志) 第二部分 《理性选择理论与制度理论》(盖伊·彼得斯)
《政治制度:理性选择的视角》(巴里·维恩加斯特)
《制度研究:理性选择理论的启示》(肯尼斯·谢普斯勒)
文章框架: 一 二 三 四
方面,新制度主义应克服现有理论局限,对制度本身作出更多的解释。
另一方面,不同制度研究路径的融汇和综合也要求新制度主义成为一 个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2.Hall和Taylor各流派相互借鉴和整合的潜在可能性 一方面,新制度主义各流派从其他研究路径汲取理论资源,这有助于
古典经济学较少涉足的政治领域;第二,政治科学的制度研究者也将 研究视野投向社会学领域;第三,经济学与社会学在制度分析方面同
样存在着研究领域的重合。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1.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的主要特征 2.制度分析核心问题上的争论
首先,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对制度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对制度概念的两种界定方式(外衍性约束,即既 定的外衍性博弈;类似于博弈方式的选择机制) 社会学制度主义:对制度的理解较为宽泛,在规范意义和认知层面上 界定的制度往往同组织和文化不加以区分。(正式的规则、程序或规 范;符号系统、认知脚本和道德模板) 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同组织及组织所制定的规则或约定是紧密相关的。
政治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
政治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包括关于个体行为人的动机和目标以及行为发生条件的模型的独立论点。对动机的关注源于方法论个人主义。这并不意味着还原论——它只是意味着所有完整的解释必须包括对个人动机和行为的分析。这也并不意味着公司行为者(阶级、公司、国家)不能用于理性选择模型,只是它们作为“行为者”的统一必须是合理的,而不仅仅是假设的。动机包括行动方向(结果主义或非顺序主义)和行动目标。工具行为是结果论的;非连续性行为通常基于价值观或情感。工具性行为提供了关于微观基础的最佳初始假设,因为:(1)它是最不含糊的,因此研究者最容易理解;(2)它产生了明确的经验含义。3仪器微观基础被用作理想类型,因此,它们也很有用,因为它们清楚地揭示了异常。为了解决这些异常现象,应首先在理论的最不核心方面对解释进行修改,如果该策略失败,则应连续移动到更核心的元素。更具体地说,首先看看模型所规定的社会结构约束在特定情况下的运作方式。第二,可能该案例使用了错误的模型(可能该案例实际上是一个重复博弈,而不是一次性博弈,或者可能是一个鸡博弈而不是囚徒困境)。下一步是重新评估微观基础假设。首先看看参与者目标的具体说明——这无疑是理性选择解释中许多错误预测的根源。最后,也许工具理性的假设是不正确的,应该在解释中使用其他形式的行动。在理性选择模型中,最困难的事情之一是指定行动的目标。研究者通常首先假设财富、权力和声望等总体目标,因为这些目标具有可替代性和明确的行为含义的优势。有时会使用更详细的首选项规范。例如,巴里·温加斯特(Barry Weingast)、迈克尔·莫兰(Michael Moran)(1983年)和特里·莫(T erry Moe)(1985年)能够构建整个国会的“意识形态指数”,甚至是相关的国会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这种类型的详细偏好说明在理性选择模型中非常罕见——这种情况下的数据可用性使其成为可能。理性选择不仅仅是一种微观层面的理论——它是一种多层次的理论,侧重于解释宏观层面的结果,并且总是结合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论点。因此,除了微观基础之外,
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回顾与展望——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分析
来 的 大 学 生 就 业 政 策 进 行 分 析 。 理 性 选 择 制 度 主 义
a r e n a ) , 分 析 和 解 释 特 定 制 度 情 境 下 的 行 为 。 将 行 动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1 0
基金项 目: 2 0 1 0年 度 国家 社 科基 金 项 目“ 中 国特 色 的 大 学 生就 业 保 障 制 度 体 系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1 0 B GL 0 4 0 ) 。
、
制 度 分 析 是 研 究 公 共 政 策 的 一 个 重 要 视 角 。本 文 拟 采 用 理 性 选 择 制 度 主 义 的 分 析 方 法 , 对 扩 招 以
构 建 本 文 的 分 析 框 架 。其 方 法 首 先 是 通 过 行 动 情 境
和行 动 者 的描 述 与 分 析来 确 认 行 动舞 台 ( a c t i o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简介 :  ̄
( 1 9 8 3 一 ) , 女, 湖北枣阳人 , 博士 ,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高等教育管理学 。
学 生 工 作
St u d en t s ‘ Ma n ag eme n t
的 各 相 关 主 体 对 于 资 源 本 身 的 状 况 、 其 他 参 与 者 占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嘉元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110004)
摘要: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产生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一种制度分析“典”,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才刚刚起步背景及特征、国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的主要观点、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学者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研究、理论的发展现状,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特点;主要观点
自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于1984年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新制度主义”一词在政治科学中的出现频率便越来越高。按照被接受最广的霍尔和泰勒的观点,新制度主义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所有这三种流派都是针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并试图重新阐释制度在决定社会和
政治产出中所发挥的作用。尽管这三种流派出现的时间起点相近,并且都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彼此的发展也呈现了相对的独立性。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的背景
理性选择从方法论层面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追溯到霍布斯和休谟。但是,作为现代理性选择理论则产生于20 世纪50年代。理性选择理论诞生之初,仅是政治科学学科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现在的理性选择理论较之过去更加成熟。当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严格的预设假定前提来研究美国国会的投票行为时,发现一个重大的矛盾,即如果传统理性选择的模型正确的话,美国国会的立法就很难保持稳定的多数。因为立法者们众多的偏好顺序和问题本身的多维特征都将会导致这样一种现象,即新的多数往往会倾向于推翻任何已经通过的议案,从而使得从一个议案到另一个议案都会出现阿罗循环的现象。然而事实表明,美国国会投票结果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正是在解答这一令传统理性选择理论者感到迷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性选择开始对制度进行研究。国会的制度降低了事务处理的交易成本,使得在议员之间能够达成交易,从而使得法案的稳定通过成为可能。此时,理性选择理论也被称为
政治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
政治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
摘要:
政治学与法律制度及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影响着政治价值取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西方政治学主流,不仅弥补了以往政治学研究范式缺陷,更诠释了制度概念、制度行为、制度起源等问题,为复杂政治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我国正在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论政策安排,还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都表现出对新政治知识的迫切需求,深入研究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将针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想选择理论
为了适应新的国际政治局势,我国应积极加强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通过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不难发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政治学中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也有着一定适用空间。因此,应积极研究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学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
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九十年代已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解释现实问题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运用基本假设,通过融合逻辑规则及各类方法使政治分析更加严格和精密,解释了政治生活中的大量实问题,对当代政治现象的揭示程度更深刻。理性选择理论作为政治
学分析范式,在西方政治学界处于主导地位。而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依然比较滞后,尚未突破基本阶段,理论与技术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为了促进政治制度改革,应加强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初探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初探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相比于传统理性选择理论更加重视制度的因素,运用“理性人——制度”的分析视角研究政治问题并对制度概念做出了界定。尽管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内部对制度概念的理解仍有分歧,但是都基本认同制度的规则性内涵,重视制度的结构性和程序性特征。随着学术交流的深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也在应对其他理论的挑战的同时不断深化发展。研究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有助于丰富对制度概念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制度建设。
标签: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理性人假设;规则
2014 — 01 — 22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一、“理性”向“制度”的让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的提出背景
在政治学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革新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理性选择理论正是在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考察政治过程。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主要存在三个特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理性人假设和交易政治观。其中,理性人假设所引起的反响最大。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参与到公共选择中的行动者都是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偏好内生的理性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唐斯指出,“理性人仅仅指这样一种人,他们在自己知识的限度内,运用每单位有价值的产出的最少的稀缺资源投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理性人假设由于能够保证在分析人的行为时的逻辑一致性与可验证性,因此成为重要的分析工具。
当运用理性选择理论研究美国国会行为时,学者们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发现了一个重大矛盾:如果理性选择理论成立的话,那么美国国会的立法很难保持稳定多数,从而使得从一个议案到另一个议案都会出现阿罗循环现象。然而,事实上美国国会的投票结果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性。由于既有理论难以回应这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理性选择学者纷纷转向了制度研究。〔2〕有研究成果表明,国会的制度解决了一些立法者们经常会面对的集体行动的困境。〔3〕对制度限制个体行为能力的认识,促使理性选择理论进一步加强了对制度的研究,由此,理性选择理论发展成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述——兼论其在中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
一
、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的缘起
wenku.baidu.com
从方法论 层 面上看 , 性选 择制 度 主义在 某种 理
程度上可以追溯到 l 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 , 7 但是 , 作 为新制 度 主义政 治 学 旗 号 下 的理 性 选择 制 度 主
利, 也是对 行 为 主 义 科 学 方 法 失 败 后 的 方 法论 补
位。但从 目前国内已有成果来看 , 与新制度主义政
治学 旗号下 其他 派别 相 比 , 理性 选 择制度 主义 在 我
国 政 治 学 界 的 研 究 才 刚 刚 起 步 , 究 明 显 不 研
足 … ∽。尽管 已有 学 者 试 图 勾 画 理 性 选 择 制 度 主义 的完整 画 面 , 但总 体上 对 于理性 选择 制 度主义
2 0 0 9
.
( 予第1 期 总第261 2 期)
.
ACADEM I FORUM C
学 术 论 坛
NO. 1, 0 9 1 20
( u li l N .2 ) C mua v y O 2 6 te
理 性 选 择 制 度 主 义 方 法 论 评 述
兼论 其 在 中 国政治 学 中 的适 用性
48
于其科学方法 的 同时 , 由此而 付 出了分析 范 围被 却 约 束的代 价 。 [ ’ 在 实 践 中运 用 理 性 选 择 方 ”] 而 法 解释 美 国 国会 投 票 行 为 的 矛 盾 则 直 接 带 来 了
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及其制度变迁模式研究
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及其制度变迁模式研究
作者:郭金鹏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
摘要:新制度主义主要包括三大流派,即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这三大流派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通过对其制度变迁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总体上加深对新制度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变迁
一、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
(一)社会学制度主义
社会学制度主义孕育于社会学界的制度研究传统,在政治科学领域中发展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派别之一,其重视“制度”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张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可供人选择的行为都深受规则和制度的影响,个人的行为是对特定制度和规则的遵从。认为个体行动者的能动性实际上是受到背景限制的理性,坚持修订社会科学中的整体主义观点。
社会学制度主义在进行关于制度理论的规范研究时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这得益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丰富学术资源和它本身对于规范性和认知性要素的重视。同时,它所具有的缺陷与弊端也使它得到诸多批评,首先,社会学制度主义对于“制度”的界定“过于宽泛并模棱两可”,不仅正式的制度,结构,规范等也被划入制度的范畴,同时其对制度和组织的区分不够明确,给研究带来了困难。其次,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理论主张在许多情境下略显无力,“它们在制度创设或改革的过程中,忽略了承载着不同利益的行动者之间权力冲突的重要性”[1]。其三,一些社会学者提出:社会学制度主义对文化和认知的强调虽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社会学长期以来重视社会结构的研究传统。[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谢嘉元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产生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一种制度分析“典范”,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才刚刚起步背景及特征、国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的主要观点、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学者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研究、理论的发展现状,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特点;主要观点
自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于1984年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新制度主义”一词在政治科学中的出现频率便越来越高。按照被接受最广的霍尔和泰勒的观点,新制度主义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所有这三种流派都是针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并试图重新阐释制度在决定社会和政治产出中所发挥的作用。尽管这三种流派出现的时间起点相近,并且都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彼此的发展也呈现了相对的独立性。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的背景
理性选择从方法论层面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追溯到霍布斯
和休谟。但是,作为现代理性选择理论则产生于 20 世纪50年代。理性选择理论诞生之初,仅是政治科学学科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现在的理性选择理论较之过去更加成熟。当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严格的预设假定前提来研究美国国会的投票行为时,发现一个重大的矛盾,即如果传统理性选择的模型正确的话,美国国会的立法就很难保持稳定的多数。因为立法者们众多的偏好顺序和问题本身的多维特征都将会导致这样一种现象,即新的多数往往会倾向于推翻任何已经通过的议案,从而使得从一个议案到另一个议案都会出现阿罗循环的现象。然而事实表明,美国国会投票结果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正是在解答这一令传统理性选择理论者感到迷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性选择开始对制度进行研究。国会的制度降低了事务处理的交易成本,使得在议员之间能够达成交易,从而使得法案的稳定通过成为可能。此时,理性选择理论也被称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范式目前在美国政治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代政治学家们一般都把“理性选择理论”视为公共选择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博弈论、理性行动模式、实证政治经济学等的同义词。按照盖伊·彼得斯的分析,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又可以分为若干分支。第一个分支是印地安那学派,以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主要关注如何用制度来解决公共池塘的治理问题,即如何克服公共池塘资源治理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不一致问题。第二个分支是公共选择学派,即把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用于研究政治学的问题,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公共选择“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的主题就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即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僚政治等”。主要以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威廉·H·里克尔、安东尼·唐斯和尼斯坎南为代表。第三个分支是博弈论,认为制度是博弈的规则,把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博弈关系。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的特征
历尽了几年的发展,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与其他几种制度主义一样,尽管一直存在着内部的争论,但作为一种流派我们大致还是可以将其特征归结为下面几点:
第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采纳了一系列行为主义的假设,他们认为相关行为人有着固定的偏好,行为者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工具性的,他们能对实现各种偏好的行为方式进行优次的排列,并选择最优的策略实现自己目标效用的最大化。
第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将政治看作是一系列集体行为的困境,永远面临着行为者个体理性最大化却导致集体产出次优的悖论,而制度正是为解决这种种悖论并满足个体利益而创设出来的工具。
第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将制度仅仅理解为行为者博弈的规则,认为制度对相关行为人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制度通过对行为者提供特定的激励和约束,限制行为者可选择策略的范围;通过提供给行为者彼此互动的信息并在必要时提供强制,从而影响行为者对他人行为的预期,进而来引导行为者做出特定的行为。
第四,在解释制度的形成因素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产生是基于相关行为者的自愿共识,制度为行为者带来了合
作的好处,一个制度越能有效地解决集体行为的困境就越有可能被持久地遵循下来。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
(一)国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的主要观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主要是通过研究文献来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的问题作较细致的分析。奈特认为,理性选择理论“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社会生活中制度作用的理解”。门罗把理性选择描述为“政治和社会科学中主导范式之一,提供了具有洞察力的、严谨的和非常节省的解释”。作为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用较为系统的演绎得出有关政治行为的微观解释,例如,关于投票、选举、委员会,以及战争等的博弈模式。作为政治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理性选择关注什么是制度,关注制度与政治行为的关系问题,关注民主制度的动力问题(多数统治与民主、民主程序与制度改革等)。
1.理性选择理论者理解的制度。
理性选择理论把制度定义为一种决策规则,同时也把某种关系建构看作是制度,如委托——代理结构、博弈结构等。这些结构也能约束个体的行为选择。理性选择由于强调结构对行为或政策的影响,认为制度对于某种模型分析来说是一种外在因素,当模型出现问题,不能解释公共政策的结果时,制度的出现才是重要的。所以制度的变迁往往来自于制度本身的失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受规则、合约等影响的,同时如果把个人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个人也会影响制度。理性选择分析中个人与制度的关系是,人们设计和创造制度的同时又受到制度的约束。在理性选择学派那里,制度是设计出来克服市场的可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