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一、世界观(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1. “天下一气”、“元气”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就已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多样化的物质世界统一于“气”,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一气”。
“元气”是最初的气即本原的气。
秦汉时期流行的“元气论”认为,“元气”在万物生成之先,是万物的本根,是宇宙的初始状态,宇宙万物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
2.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王夫之认为,天与人统一于“气”,即“气”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一切生命现象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所谓“天人一气”。
3.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他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天与人的统一。
4.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张载认为,“太虚”也是“气”,唯心论者所说的“无”并不存在,实际上,“有”和“无”都统一于“气”。
这表明气一元论所说的“气”是物质性的客观实在。
5.“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荀子认为,事物状态变化而其本质不变,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实”,在气一论者看来就是“气”,提出了“化不易气”的思想。
这里猜测到了物质不无的原理。
6.“元气亦从一心所变”佛教主张“一心为本”,同主张“一气为始”的气一元论根本对立。
唐代佛教学者宗密指出,元气也是由心所变的。
这是唯心论的观点。
7.“心者,神明万主,万物之统也”西晋傅玄认为,心比万物更根本,主张以心去统摄万物。
这是世界统一于心灵的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
8.“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元为本”。
魏晋王弼认为,“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无,而“无“则是一种客观化的精神本体。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二)运动和时间空间1.“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柳宗元指出,天地、山川、阴阳的变化,都是物质性的元气自然的运动;山崩川竭则是阴阳二气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结果。
充满哲理的中华古训100句
充满哲理的中华古训100句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2.老子《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认识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才是高明。
3.《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教导人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宽广包容的胸怀。
4.曾国藩曰:“天下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奋发向上。
5.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相统一。
6.《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体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层次递进关系。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这是儒家伦理金律,被称为“黄金法则”。
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寓意事物需不断运动变化才能保持活力。
9.“满招损,谦受益”——警示人们要戒骄戒躁,保持谦逊才能持续进步。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回顾旧知识,通过新的理解来获取新知。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表达为了坚守道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1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珍惜时间的价值。
1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比喻人的胸怀应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意志坚定如山壁,去除私欲方能坚强。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事顺应天道自然,则会得到众多支持,反之则孤立无援。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人格独立和操守坚定的原则。
1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福祸相互转化的辩证哲学思想。
18.“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积极主动,说话审慎严谨。
19.“三思而后行”——遇事应当深思熟虑后再采取行动。
20.“知足常乐”——教诲人们要满足于适度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21.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自我反省和修身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经典语录,值得细品
中国古代哲学家经典语录,值得细品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3、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山木》4、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盗跖》5、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
《秋水》6、“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大意应该是说行事时要超乎于肝胆义气之外,看事时不要只用眼睛和耳朵,洒脱自在于尘垢之外,不被世事所拖累,正所谓是推动万物的发展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
7、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胠箧》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9、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子·渔父》10、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11、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1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1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14、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15、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逍遥游》1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齐物论》1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齐物论》1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齐物论》19、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内篇·大宗师》2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论语》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经典句子)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
(经典句子)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儒家1.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家语∙始诛》【鉴赏】君子重内心修养,不为外物所役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保持一颗平常心,成熟地应对着繁复的社会人生。
正如后来人们所推崇的魏晋风度那样喜怒不形于色。
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大风大浪之后,人才能达到此种精神境界。
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孔子家语∙五仪解》【注释】益:增加。
【鉴赏】真正的上人君子,富贵不能给他增加什么,贫贱也不能减少什么。
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他们追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理想,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
——《孔子家语∙五仪解》【注释】君子喜欢促成别人的善行,而不怂恿别人的恶行。
【鉴赏】大千世界,善善恶恶,谁也不能逃出善恶这一最基本的衡量是非的标准。
只有一心向善才能义正言辞地拒绝恶的侵入。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鉴赏】树想要静静挺立,风却吹个不停,子女想要孝敬父母时,父母却早早死去了。
这种人间憾事,谁也无法挽回。
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平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
——《孔子家语∙三恕》【注释】夸夸其谈的人华而不实,喜欢表现办事能力的人常常自吹自擂。
【鉴赏】夸夸其谈的人显露于外的恰恰是他的无知,自吹自擂的人也正反映了自己的浅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法家6.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孤愤》【注释】事情因为保密而获成功,说话由于泄密而遭失败。
【鉴赏】止语积福德,你炫耀什么,就容易失去什么!止语之妙,唯有修行才能感知!管好自己的嘴巴,也是成熟的标志。
7.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注释】审:明察。
对于是非治乱的实际情况,应该明察详审。
【鉴赏】历史上昏庸无能的君主易被蒙蔽欺骗,缺乏调查研究,听信臣下虚妄之词,不辨是非,混淆黑白。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100句中国古代经典名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古代哲学名言
古代哲学名⾔古代哲学名⾔古代哲学名⾔1 不飞则已,⼀飞冲天;不鸣则已,⼀鸣惊⼈。
(司马迁) 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孔⼦) 不⼊虎⽳,焉得虎⼦?(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不⾏。
(韩愈) 不识庐⼭真⾯⽬,只缘⾝在此⼭中。
(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层。
(王安⽯) 不以规矩,⽆以成⽅园。
(孟⼦)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则知荣辱。
(《管⼦》) 操千曲⽽后晓声,观千剑⽽后识器。
(刘勰) 察⼰则可以知⼈,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 ⾂⼼⼀⽚磁针⽯,不指南⽅不肯休。
(⽂天祥) 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
(刘禹锡)古代哲学名⾔2 1、⼦⽈:“智者乐⽔,仁者乐⼭;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孔⼦说:“明智的⼈喜欢⽔,仁慈的⼈喜欢⼭;明智的⼈好动,仁慈的⼈好静;明智的⼈快乐,仁慈的⼈长寿。
” 2、叶公问孔⼦于⼦路,⼦路不对。
⼦⽈:“汝奚不⽈:其为⼈也,发愤忘⾷,乐以忘忧,不知⽼之将⾄云尔?”⼦以四教:⽂、⾏、忠、信。
3、⼦⽈:“君⼦坦荡荡,⼩⼈长戚戚。
”译⽂孔⼦说:“君⼦胸怀宽⼴,⼩⼈忧愁悲伤。
”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5、⼦⽈:“后⽣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7、⼦⽈:“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9、⼦⽈:“君⼦成⼈之美,不成⼈之恶。
⼩⼈反是。
”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不学礼,⽆以⽴。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汇编讲解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汇编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恒:常常。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廪(lǐn):粮仓。
实:充实。
4、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
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
缪(miù):错误。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
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
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国古代客观哲学名言名句摘抄
中国古代客观哲学名言名句摘抄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客观哲学名言名句的摘抄: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
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德经》
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道德经》
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6.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7.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神灭论》
8.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1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这些名言名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关于传统经典著作的名言
关于传统经典著作的名言关于传统经典著作的名言有很多,以下是从不同经典著作中挑选的名言,并附带解释:1.《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即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自我提升,具备高尚的品德。
2.《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以自己的感受为标准,不要强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给别人。
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遵循正道会得到更多的帮助,而偏离正道则会众叛亲离。
4.《庄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
5.《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这句话告诉我们,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应该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争锋。
6.《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既要广泛阅读,又要亲身经历。
7.《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在国家中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战争策略的必要性。
8.《三国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解释: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因为恶行看似微不足道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行看似无足轻重就不去做。
9.《诗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思念之情,形容分别后对重逢的渴望。
10.《史记》:民以食为天。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11.《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持续学习的快乐。
12.《大学》:所谓修身在于正其心。
解释: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修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
13.《中庸》: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解释:这句话介绍了中庸之道的价值,表示人们很难长久地遵循它。
14.《孝经》: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解释:这句话表明,孝是天地间的基本道德规范。
100句必读国学经典名句
100句必读国学经典名句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译: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4、哀哀父母,生我劬(qu)劳。
——《诗经》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译: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6、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7、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译: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8、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尚书》译:(人要有九德)宽厚而庄重,温和而有主见,讲原则而谦逊有礼,聪明能干而敬业,善于变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节制,刚强而务实,勇敢而符合道义。
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1、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译: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
12、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译:自己不说出恶言,别人的忿语就不会返回到自身上来。
中国古典哲学名言
中国古典哲学名言1、智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长。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礼之用,和为贵。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5、能虚己以游世,其谁能害之?6、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
7、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8、挟太山以超北海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0、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11、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12、业大者易骄,善始者难终1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丘1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1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19、自差偏自是20、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2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2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2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2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27、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吕坤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2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30、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礼记·表记》31、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3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3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34、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传统思想的名言名句
传统思想的名言名句中国传统思想积淀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这些名言名句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启发了无数后人的思考和行动。
本文将介绍一些传统思想中的名言名句,并剖析其背后的含义和影响。
第一部分:道德伦理篇1. “君子之道,一以贯之。
”——《大学》这句话出自《大学》,意思是一个君子应该始终坚持一条道德准则。
它告诉我们要时刻坚守自己的原则,做到始终如一。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它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并对待他人与自己一样。
第二部分:政治哲学篇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礼记》这句话出自《礼记》,强调了民众的重要性和君主的责任。
它告诉我们,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当把民众的福祉放在首位,政治权力应该为民众谋福祉。
4.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中庸》这句话出自《中庸》,强调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处理。
只有在心态平和、冷静的情况下,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进而保证稳定和安宁。
第三部分:教育思想篇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这句话指出一个人应该有求知欲望,并且不应该羞于向比自己学识更丰富的人请教。
它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怕向他人请教、学习。
6. “教学相长,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礼记》这句话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没有人是天生就知道一切的,每个人都会有疑惑和困惑。
通过教育相互促进,才能增长知识,提高智慧。
第四部分:人生哲学篇7.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礼记》这句话描述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不同方式。
它告诉我们,人们生来是有天赋的,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进步。
8.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林则徐这句诗意的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磨难和困苦,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成功。
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好词好句
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好词好句
1."天道酬勤"-顺应自然规律,勤奋努力,才能有所回报。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3."君子修道以立身,修学以达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学习和治理家国,实现和谐社会。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学习、勤于质疑、深思熟虑、明辨是非才能扎根品德并实践。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终身学习是内在提升的源泉。
6."不怕慢,只怕停"-不怕进展缓慢,只怕停滞不前。
7."黄金时代在于创造"-好时代在于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真诚的心态和努力,一切困难都能被
克服。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广泛阅读和勤奋学习,写作能力
会得到提升。
10."身正不怕影子斜"-有正义的人不惧怕他人的非议和质疑。
中国哲学经典语录
中国哲学经典语录中国哲学经典语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商讨学问),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
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一个人孝顺父母,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
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6、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吃饭时不要求饱足,居住时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小编整理了中国古代哲学名言,欢迎阅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丘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丘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曹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林逋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吕坤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谢觉哉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海涅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布莱希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丘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丘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曹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中国哲学的语句
中国哲学的语句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哲学观念。
下面列举了十个中国哲学的经典语句,希望能够展现中国哲学的魅力和智慧。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应该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礼记》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在和谐相处的同时保持个人特色,而小人则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经》这句话指出了道和名的本质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界限,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或定义。
5. "人之初,性本善。
" ——《孟子》这句话表明了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具有慈善和善良的本能。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该待人如己,不要对他人做出自己不希望遭受的事情。
7. "知足者常乐。
" ——《论语》这句话意味着满足于现状的人会常常感到快乐,而不是追求无尽的欲望。
8. "万物皆有轨,而知轨者为贤。
" ——《孟子》这句话指出了世界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轨迹,那些能够理解并遵循这些规律的人是明智和贤明的。
9. "心有所念,神有所向。
" ——《庄子》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并且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
10. "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 ——《礼记》这句话表达了在和谐相处的同时,个体之间应该保持独立和自主的特点。
以上是十个中国哲学的经典语句,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度和广度,也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提出了重要的指导。
中国哲学名言
中国哲学名言
中国哲学名言
1.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2.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3.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4.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5.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者有好恶,故奖惩可用。
奖惩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6.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7.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8.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1.为政以德。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8.治大国,若烹小鲜。
1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0.纤弱胜刚强。
21.兼相爱,交相利。
22.万事莫贵于义。
23.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中国古人哲学语录经典剖析
中国古人哲学语录经典剖析一、儒家哲学语录孔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要时常温习,与朋友交往能带来快乐,以及在不被人理解时保持平和心态的重要性。
它体现了儒家对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学而时习之”提醒人们知识需要不断巩固和实践;“有朋自远方来”突出了友情的珍贵和交流的价值;“人不知而不愠”则要求君子具备宽容和豁达的品质。
◆应用场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时常回顾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当与朋友相聚时,珍惜这份情谊,共同分享和成长。
在面对他人的误解或不认可时,保持冷静和自信,不轻易动怒。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这句话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核心之一,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它体现了一种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应用场景: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和需求,避免做出让他人不舒服或不喜欢的事情。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要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和贡献,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孔子谦虚好学的态度,认为在与他人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向他们学习;同时,也要看到他人的不足之处,以此为鉴,反思自己,不断改进。
◆应用场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无论是同学、同事还是长辈,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我们所不具备的优点。
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向他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孟子: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解析:这句话强调了关爱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真心关爱他人时,他人也会回报以爱;只有当我们尊重他人时,他人也会尊重我们。
它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人际关系的相互性。
◆应用场景: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选择。
哲学原理名言
哲学原理名言/成语/诗词总结1、人们的意识不都是同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立场是限制意识的要素之一: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唐]《观祈雨》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北宋]《题西林壁》3、青年学生应学习历史: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4、物质意识辨证关系:唯物主义:(1)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况[战国] 2)形寸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南北朝]3)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气者,理之所依也。
——王夫之[明]唯物主义:自欺欺人:比喻欺诈不了他人,只好欺诈自己。
心外无物。
——王守仁[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看法的会合。
——贝克莱[英]5、正确的意识促使客观事物的发展:富润屋,德润身。
——《礼记》6、要正确估计对待自己:吾日三省吾身。
目标贴近者成,目标空幻者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广泛联系的看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江水暖鸭先知“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可以群也。
”——荀况1反例:孤立的看法:只见树木,不见丛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8、因果联系:无风不起浪时局造英豪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念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虚心令人进步,骄傲令人落伍。
9、要提升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预示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前生不忘,后代之师。
10、整体与部分互相影响: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11、在必定条件下,重点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一着不慎,通盘皆输。
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点睛之笔:比喻绘画、作文在紧急之处加上一笔,使其灵巧而有神。
12、走开整体部分就不再拥有部分的功能:离开了人体的手,不再是手。
13、要建立全局看法: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反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名言名句及哲学观点
谚语、典故、语录精析1.“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主观唯心主义。
2.“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3.“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为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即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
4.“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
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
(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又如:“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以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
5.“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心这个器官的职能是思考,思考便能得到真理真相,不思考便得不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三者的共同点是主观唯心主义。
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可以作两种解释。
一是,迷信色彩极其浓厚的“天”,是神的象征,主宰世间的一切。
二是,对宇宙及其运行规律的最高抽象,规律是不可违反的。
因而,“成事在天”可以唯物地解释,也可以唯心地解释。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合理之处。
“谋事在人”,强调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事在天”,强调规律和条件的重要性。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9.“掩耳盗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考研政治试题中经常涉及中国传统哲学的命题、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等,考生对此应有所了解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又有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特别是后者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一。
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哲学传统中已经含有这种哲学的某些智慧。
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未形成科学的物质观、不能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说明对象;没有自觉系统的唯物辩证法;也没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更不可能形成唯物史观。
中国传统哲学虽然重视圣贤、君子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的道德价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但对人的理解实质上也是脱离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抽象理解。
这些问题考生答题时须予以注意。
一、世界观(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1. “天下一气”、“元气”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就已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多样化的物质世界统
一于“气”,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一气”。
“元气”是最初的气即本原的气。
秦汉时期
流行的“元气论”认为,“元气”在万物生成之先,是万物的本根,是宇宙的初始状态,
宇宙万物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
2.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王夫之认为,天与人统一于“气”,即“气”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一切生命现象和精神活
动的物质基础,所谓“天人一气”。
3.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他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区分,才
破坏了天与人的统一。
4.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
张载认为,“太虚”也是“气”,唯心论者所说的“无”并不存在,实际上,“有”和“无”都统一于“气”。
这表明气一元论所说的“气”是物质性的客观实在。
5.“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
荀子认为,事物状态变化而其本质不变,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实”,在气一论者看来就是“气”,提出了“化不易气”的思想。
这里猜测到了物质不无的原理。
6.“元气亦从一心所变”
佛教主张“一心为本”,同主张“一气为始”的气一元论根本对立。
唐代佛教学者宗密指
出,元气也是由心所变的。
这是唯心论的观点。
7.“心者,神明万主,万物之统也”
西晋傅玄认为,心比万物更根本,主张以心去统摄万物。
这是世界统一于心灵的主观唯心主
义一元论观点。
8.“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元为本”。
魏晋王弼认为,“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无,而“无“则是一种客观化
的精神本体。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二)运动和时间空间
1.“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
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