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分析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20
无 脊椎动物 学
2021/2/27
肝片吸虫
吸虫的消化系统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姜片吸虫
21
无 脊椎动物 学
绦 虫 消 失化 系 统 消
2021/2/27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22
无 脊椎动物 学
3.3.4.1.2.4 呼吸和排泄系统
呼吸作用
❖ 自由生活者呼吸作用通过体表进行
❖ 外寄生者行有氧呼吸 ❖ 内寄生者行厌氧呼吸 (anaerobic respiration)
2021/2/27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2
3.3.4.1.1 扁形无 动脊 椎物动的物一学 般特征
意义?
两侧对称的意义
1、身体两侧对称( bilateral symmetry),
背腹压扁,无体腔
2021/2/27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3
无 脊椎动物 学
2、产生了中胚层 (mesoderm)
意义?
mesoderm
无 脊椎动物 学
3.3.4 扁形动物 (Platyhelminthes)
3.3.4.1 扁形动物的特征 3.3.4.2 扁形动物的分类 3.3.4.3 扁形动物的进化地位
2021/2/27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1
无 脊椎动物 学
3.3.4.1 扁形动物的特征
3.3.4.1.1 扁形动物的一般特征
3.3.4.1.2 身体结构与机能
纵肌
中胚层实质
组织中的成
杆状细胞
2021/2/27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13
吸虫的皮肌囊
无 脊椎动物 学
胞饮小囊
体表面
皮层 基膜
扁形动物门

二、 分纲概述(1万多种)
• 1、涡虫纲(Turbellaria)(最原始类群,多数自由生活)
– (1)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 – (2)纲的特点:A、肌肉较寄生种类发达,具纤毛,运动能
力较之强。B.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感官较发达。C、杆状体 是防御和辅助捕食的结构。 – (3)常见种类:旋涡虫、中口涡虫、真涡虫、平角涡虫。
2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7
28
29
30
总结:
涡虫纲
自由生活,体表腹面有纤毛,肠道发达,肌肉发达, 神经感官发达。
吸虫纲
体表无纤毛,消化道简单,具口吸盘、腹吸盘等 吸附器官,多数为体内寄生虫,少数为体外寄生
绦虫纲
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和几丁质的钩, 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生。
31
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 从而摄取被寄居的生物体的营养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总结:两侧对称在进化上 的意义是什么??
3
• 两侧对称的生物学意义: – 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 – 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 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感应更准确、迅速 有效 – 适应性更广 – 是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4
• 2、具有中胚层(mesoderm)
• 中胚层出现的意义:
– A、中胚层是动物体器官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身 体大部分结构由中胚层分化而来,为动物体结构 的发展和生理的复杂化、完备化提供了必要的基 础。
32
三、进化地位及与人生的关系
• 3)常见种类:指环虫、三代虫、 日本血吸虫等。
17
18
19
20
21
07扁形动物门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3 体壁(皮肤肌肉囊)与运动 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外胚层的表皮和中胚层的肌肉
贮精囊(seminal vesicle):左右输 精管膨大的最后汇合部
阴茎(penis):富肌肉、外具单细胞 腺体
生殖腔(genital atrium, chamber):
生殖孔(genital pore)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 2 ) 雌 性 生 殖 系 统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2. 中胚层出现 端细胞法 中胚层主要形成肌肉、间质和生殖腺
3. 出现皮肤肌肉囊
4. 具不完全消化管,寄生者退化 5. 无专门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6. 原肾排泄 7. 梯形神经系统,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 8. 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发达,体内受精 9. 间接发育,寄生者常具复杂的生活史 10. 自由或寄生生活,自由者多海生
层紧贴形成的体壁,包裹全体,兼具保护、运动等功能。 (1)表皮epidermis:上皮组织epithelium构成
单层柱状纤毛上皮细胞 杆状体rhabdite:入水成黏液包围虫体,保护和摄食 感觉细胞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腺细胞:单细胞腺和成杆状体腺细胞,细胞本体下沉到肌肉层 下间质中,以细颈开口 (2)基膜basement membrane:结缔组织层,多无细胞结构 (3)肌肉层:平滑肌(环肌层+斜肌层+纵肌层) (4)运动(locomotion): 纤毛在润滑的粘液表面上鞭打而滑行 肌肉由前至后的波状收缩 – 转向、曲体或扭转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

2.中胚层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中胚层出现的意义:
促进身体结构的发展和机能的完善,促进了消化、呼吸、排泄、循环等器官 系统形成与发展; 中胚层分化的实质组织(parenchyma)能储存水分和养料,使动物体在一定 程度能耐干旱、饥渴,还能输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再生新器官; 综上,为动物进入陆地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食道
(3)复殖亚纲 (Digenea)
生殖孔
腹吸盘
体内寄生,1或2个吸盘; 1个排泄孔,在身体后端; 生活史复杂,一般需要2个 以上宿主;幼虫多寄生软 体动物体内,成虫的宿主 为脊椎动物和人; 重要的如华枝睾吸虫、肝 片吸虫、日本血吸虫等;
卵黄腺 卵黄管
输精管
子宫
卵巢 输卵管 卵模 梅氏腺 卵黄囊 睾丸 输精管 贮精囊
体表无纤毛,角质层覆盖,保护免除宿主消化酶伤害,通过体表吸收营 养;
吸盘、钩等附着器官,附着于宿主,适应肠道的剧烈蠕动;
肾孔
排泄管
原肾管纵行在实质组 织中,有1或2条主管, 主管分出许多分支小 管;
焰细胞位于小管末端,焰细 胞的纤毛不断摆动,吸收实 质组织内多余水分和废物, 由排泄孔排出体外;
(4)神经系统和感官
神经元组织成感觉、传输和连接类型,这是神经系统一个重要进化, 神经组织向前集中于一对脑神经中枢,叫原始的脑; 一些涡虫,如多肠目,有具 眼点由色素细胞和感光细胞组成,黑色素排 有脑神经节的更加集中的神 列于杯状凹窝中,光接受神经末梢连接眼点 经网; 与脑神经节,避开强光,趋向弱光; 最原始的类型 是扁虫神经系 统,无肠目, 真皮下的神经 网状组织,类 似多孔动物的 神经网络;前 端的平衡器, 是检测相对于 重力方向涡虫 身体位臵的机 械感受器; 真涡虫的神经系统由真皮下神经网好若干对长神经索组成; 横神经将神经索连接起来,组成了梯状的涡虫神经系统; 外耳, 位于头 部外侧, 具有丰 富化学 感受器, 帮助定 位食物, 具有味 觉好嗅 觉作用;
6--扁形动物门

第一节 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 两侧对称(bilateral 有中胚层(mesoderm) 2、有中胚层(mesoderm) 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 3、皮肤肌肉囊 4、消化系统不完善 5、出现原肾管排泄系统 焰细胞
体寄生虫,长约 体寄生虫,长约3cm,宽约 ,宽约1cm。寄生于人或猪的肠道内, 。寄生于人或猪的肠道内, 造成溃疡、出血、营养不良、腹水等。 造成溃疡、出血、营养不良、腹水等。
3、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
Fasciola hepatica分布于世界各地,尤 分布于世界各地, 分布于世界各地 以中南美、欧洲、非洲等地较常见。 以中南美、欧洲、非洲等地较常见。我 国动物也有感染,但人群感染不多。 国动物也有感染,但人群感染不多。
从扁形动物开始, 从扁形动物开始,有由外胚层形成的 单层表皮, 单层表皮,和由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 连接组成体壁,体壁包裹全身, 连接组成体壁,体壁包裹全身,具有保护和 运动的功能,故又称皮肤肌肉囊。 运动的功能,故又称皮肤肌肉囊。 扁形动物的扁平身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扁形动物的扁平身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这样就使身体内部器官的所有部分,始终保 这样就使身体内部器官的所有部分, 持与体表接近,通过渗透作用, 持与体表接近,通过渗透作用,有利于气体 迅速扩散,和代谢废物直接从体表排出。 迅速扩散,和代谢废物直接从体表排出。扁 形动物没有呼吸器官及循环系统。 形动物没有呼吸器官及循环系统。
3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 4神经系统和感官 神经系统和感官 5生殖 有性和无性生殖 生殖:有性和无性生殖 生殖 6再生 再生
第7章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两侧对称 三胚层 无体腔 器官系统水平
无脊椎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阶段!
1
你听说过“米猪肉”吗? 人可以吃“米猪肉”吗? 小沟
吸盘
猪肉绦虫
2
特征 营体内寄生生活 (吸盘、小钩) 体分节片,带状, 由许多节片组成。 消化系统完全退化。 雌雄同体,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 每一成熟节片均有两性生 殖器官
7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眼点
1. 2. 3. 4. 5. 6. 7.
两侧对称 中胚层 皮肤肌肉囊 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梯型神经系统 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
口
咽
8
7.1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7.1.1两侧对称
(背腹扁平)
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
可以身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
扁形动物是最早出现的两侧对称动物!
寄生生活(吸虫)—无纤毛、杆状体和色素体 有合胞体的皮层, 表面有很多微毛,有刺, 皮肌细胞下移到肌肉层。
高度寄生(绦虫)—无纤毛、杆状体和色素!
有合胞体的皮层,无刺,
表面有大量的微毛,
皮肌细胞下移到肌肉层。
25
★ ★
★纤毛
26
×
背腹肌
27
微毛 合胞体
★
下移的表皮层细胞
28
★
合胞体
下移的皮肌细胞
20
实质组织:扁形动物的部分中胚层形成的、葡萄状、填充在体内 各组织器官之间,具有储存水分养料、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 物、保护内部器官、再分化的功能。 分布:充满在各组织器官之间 ,使体内无明显的空隙 ,扁形动物也 称为无体腔动物。
22
四、器官、系统开始建成 1、皮肤肌肉囊(体壁)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 第7章 扁形动物门

表皮:由外胚层来的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在上皮中有大量腺细胞、 杆状体(防御和辅助捕食)和感觉细胞。
杆状体是由上皮的一种腺细胞(成杆状体细胞)分泌的,成杆状 体细胞体沉入表皮下的实质中,仅“颈部”留在表皮,分泌黏液 有多种功能(保护虫体免于干燥,利于气体交换,有助于运动等)
腔肠动物是辐射对称!
无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二. 中胚层(mesoderm)形成(三胚层)
内胚层 中胚层 ★
外胚层
扁形动物是最早具有中胚层的动物!
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及实质组织
实质组织:扁形动物的部分中胚层形成的,葡萄状, 填充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具有储存水分养料、 保护内部器官、提高机体抗旱和耐饥饿的能力、再 分化的功能。
三、吸虫纲分类:
(一)
(三)
(二)
(1)单殖亚纲
特征 体外寄生,不更换宿主 固着器在体后端,为锚或小钩 常见种类 •三代虫(淡水鱼类、两栖类),卵胎生 •指环虫(淡水鱼鳃)
三代虫
指环虫
(2)盾腹亚纲
特征 ➢体内或体外寄生; ➢多无寄主的专一性 ➢吸盘结构特殊 常见种类 盾腹吸虫(鱼类、爬行类、软 体动物体内外)
原肾管的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及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而含氮废物则由体表排出。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典型的梯形神经系统 头部一对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条
粗大的腹神经索,中间有许多横神 经相连。
感觉器官 眼点:一对,不能成像,只能感光。
特点:避强光,趋弱光
耳突:一对,富有感觉细胞, 能感受味觉和嗅觉
(二)生殖与发育
盾腹吸虫
(3)复殖亚纲
特征
➢体内寄生 ➢更换宿主 ➢多具口吸盘和腹吸盘
扁形动物门

官系统。扁形动物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的阶段。
生物学特征:
身体通常背腹扁平,呈两侧对称.
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中胚层)共同形成皮肌囊结构.
消化管和体壁之间为实质(没有体腔).
身体出现了器官系统:消化管有口无肛门,梯状神经系统, 有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为原肾型.
(无呼吸器官和骨骼)
出现了来源于中胚层的固定的生殖腺及生殖导管.
进行细胞内和细胞 外消化.
2020/11/25
15
4、呼吸和循环
无专门的呼吸系统和循环器官,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5、原肾管排泄
2020/11/25
16
6、神经和感官
眼点由色素细胞和感光细胞组成,无晶体,只 能感光不能成像。 耳突具感觉细胞,味觉和嗅觉.
2020/11/25
17
7、生殖和发育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 体(体内)受精。 生殖系统: ♂:精巢—输精小管—输 精管—储精囊—生殖腔 ♀:卵巢—输卵管(收集卵 黄)—生殖腔
2)中胚层的形成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因为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 使动物在一定程度上耐饥饿、抗干旱,为陆地生活做了必 要的物质准备。
2020/11/25
5
三胚层动物
(无体腔、假体腔、真体腔)
2020/11/25
6
3、皮肌囊 结构:由表皮(单层,由外胚层形成)和肌肉层(环 肌、斜肌、纵肌,由中胚层形成)紧密相贴而组成。 功能:保护;运动(其机能比腔肠动物更强化,意义 重大) 注意:与“皮肌细胞”相区别
1、两侧对称在进化上的意义 概念:通过动物体的中轴,只有1个切面将动物体分为左, 右相等的两个部份,也称左右对称。 意义: ① 两侧对称的动物因有明显的背腹、前后和左右之分,其 运动由不定向趋于定向,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逐渐集中于 身体前端。这种变化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 准确。 ② 两侧对称的体制是动物由适应水中漂浮生活→底栖爬行 生活的结果,而这种变化是进化到陆上爬行生活的先决条 件。
第7章 扁形动物门

7.1.3.体壁 扁形动物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 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形成的包裹全身的 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 皮肤肌肉囊内由实质组织充填,体内所 有器官都包埋在其中。具保护和运动机能, 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更快更有效地摄食, 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7.1.4.消化系统 自由生活的种类为不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无 肛门的消化系统)。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 营寄生的种类,消化管退化(吸虫纲)或完全消失 (绦虫纲)。
7.2.1.2 结构与机能
1、体壁与运动 表皮(柱状上皮细胞),基膜,肌 肉层(环肌,斜肌,纵肌)。
杆状体:长棒状结构,由实质中的成杆 状细胞分泌而成,充斥于表皮细胞之间。遇 刺激时,排出体外,弥散毒性粘液,可捕食 和防御敌害。
2、实质与潜能 体壁与肠壁之间为合胞体形式的实质填充, 其他器官多埋在实质组织中。
7.2.1.3 生殖与发育 结构复杂,雌雄同体。
7.2.1.4 再生能力很强 切成多段,都能再生一完整个体。 并产生二头或二尾涡虫。另外再生的极 性明显,再生速率由前向后逐渐递减, 即前端生长最快,后端最慢。当涡虫饥 饿时,可将其内部器官 ( 除神经系统 ) 逐 渐吸收掉,一旦获得食物,重新恢复原 状。
7.2.2 涡虫纲的主要特征 体不分节,体表有纤毛,上皮细胞内有杆状 体,营自由生活,具不完全消化系统。
7.2.3 涡虫纲的分类 根据肠的结构和有无可分为无肠目,单肠目, 三肠目和多肠目四个目。
笈蛭
笈蛭
平角涡虫
平角涡虫
三角真涡虫
7.3 吸虫纲(Trematoda) 体不分节,无纤毛状体,消化道简 单,具吸盘,营寄生生活,运动机能退 化,无一般的上皮细胞,有具小刺的皮 层,神经感官退化,有吸附器,可固于 寄生组织上。日本血吸虫就是本纲的重 要代表种类。
动物学7第七章扁形动物门PPT课件

内部器官与系统
消化系统
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 咽、食道、肠道和肛门。
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包括脑、 神经索和神经节等部分。
循环系统
扁形动物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 、血管和血液等部分。
生殖系统
扁形动物的生殖系统包括生殖 腺、生殖导管和生殖细胞等部
分。
生殖与发育
无性生殖
扁形动物通常采用分裂、出芽和孢子生殖等方式进行 无性生殖。
ONTENTS
• 扁形动物门概述 • 扁形动物的形态特征 • 扁形动物的生态与行为 • 扁形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关系 • 扁形动物的多样性与保护
01
扁形动物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扁形动物门是一类无脊椎动物,属于 动物界中的一大类群。
特点
身体扁平,多为两侧对称;消化系统 简单,通常只有一个开口;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相对集中。
扁形动物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生境丧失
过度捕捞
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破坏,扁形动物的生 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物种的生存环境被 破坏或丧失。
人类对水生生物的过度捕捞也给扁形动物 带来了威胁,一些物种的数量因此而减少 。
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水体和土壤污染也对扁形动物的生存造成 了威胁,一些有毒物质可能对扁形动物的 生长和繁殖造成影响。
扁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能在各种恶劣条件下生存,如高温、低温、高盐度、 低氧等。
食性与捕食方式
扁形动物多数是肉食性,捕食小 型无脊椎动物,如浮游生物和底
栖生物。
捕食方式多样,有的用吸盘吸附 在猎物身上,有的用刺丝囊麻痹
猎物,还有的用齿舌刮食。
寄生种类主要靠吸取寄主的营养 物质为生,有时也会攻击寄主的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1)

• 4.新单肠目: •
• 5.切头虫目: • 长达14毫米,体扁,多数无色;体前端具2~12个指 状触手,体后有一吸盘;咽桶状,肠囊状;二条原肾管; 主要在淡水甲壳类体上共栖。 长1~40毫米,常为圆柱形;咽形态不一,肠直或具 短枝;二条原肾管,常具2或3枝;多数海产,有些种分布 于淡水或潮湿的陆地。
2. 皮肌囊
• 杆状体:表皮细胞具有杆状体,是由实质细胞内的一种特 殊的成杆细胞分泌而成。当涡虫遇到刺激时,杆状体被排 出体外,弥散为有毒性的粘液,供捕食或御敌。 • 肌肉层有3层: • 环肌:外层
•
•
斜肌:中层
纵肌:内层
3. 消化和营养
• 消化系统由口、咽囊、咽鞘、肠等组成。
• 口后为咽囊,周围为咽鞘,其中有肌肉质的咽,可从口 中伸出捕捉食物。
• 涡虫个体小者不足1毫米,大者可达50厘米。
• 有关涡虫纲的分类意见不统一,有的根据消化管的有 无及其复杂程度分为无肠目、单肠目、三肠目、多肠 目等8个目;有的则根据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特点进行 分类。 • 有关中国涡虫纲分类请参阅: 陈广文,陈晓虹,刘德增。中国涡虫纲分类学研究进 展。水生生物学报,2001,25(4):406-412。
•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体内)受精。 • 生殖时,二涡虫尾端一段腹面相贴在一起,生殖孔相对, 互相交换精子。 • 卵在体内受精,数个受精卵和卵黄(营养物质)被生殖囊 分泌的粘液形成的膜状卵茧包裹,排出体外,在外界孵化 成幼涡虫。
• 牟勒氏幼虫: • 海洋生活中的多肠类幼虫。体呈卵形,全身被纤毛, 边缘有八个游泳用的纤毛叶。有脑及眼点等感觉器官, 营浮游生活。
6. 神经和感官
• 涡虫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均发达。 • 梯型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呈梯型,由头部的神经节 (脑)和向体后通出的成对的神经索组成; • 低等种类还有与腔肠动物相似的神经网的遗迹。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并掌握寄生吸虫和绦虫的主要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了解扁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三角涡虫主要特征:体扁平,两侧对称,三胚层,皮肌囊结构、无体腔,不完全消化系、原肾管系、梯形神经系、生殖特点及生活方式。
一、两侧对称定义:两侧对称是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意义:两侧对称的出现,促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保护功能(保护色、杆状体)。
腹面:承担爬行与摄食。
前端:出现了头部:向前的一端由于经常首先接触外界条件而使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逐步出现了头部;定向运动和主动摄食;使其适应范围更加广泛,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水中漂浮生活水底爬行陆地爬行)二、中胚层的形成意义: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减轻了内外胚层某些机能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2)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如: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范围更广,促使消化系统的发达和排泄系统的形成;3)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4)取代了内外胚层的生殖机能,有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同时出现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5)中胚层产生的实质可贮存营养(耐饥饿)和水分(抗干旱)并保护内脏。
扁形动物门最先出现适合于潮湿土壤表层生活的陆生种类。
小结: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特征1)体制上来看,涡虫具有比水螅更进步的两侧对称体制,相对水螅的辐射对称而言,两侧对称对扩大动物生活范围有着进步意义;2)水螅具两胚层而涡虫则出现了水螅所不具有的中胚层,它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意义,使得结构进一步复杂化,机能更强大。
扁形动物门——无体腔三胚层动物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无体腔三胚层动物本章重点:1、什么是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史上有何意义?2、中胚层的产生在生物进化史上有何意义?3、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4、扁形动物门各纲的主要特征第一节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危害人体华枝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胆管会使人得华枝睾吸虫病。
患者有慢性腹泻、消瘦、乏力、贫血、肝脏肿大等症状,后期可发生肝硬化,常见并发症有急性胆囊炎、总胆管阻塞。
此外,肝细胞性或胆管性原发性肝癌可能与本病有关。
日本血吸虫侵入人体可使人肝脾肿大,造成腹水,致使血吸虫病晚期病人无论男女老幼均为“蛙腹”,侵入肠部引起溃疡、腹泻,进入脑血管引起癫痫,进入阑尾引起阑尾炎。
如在发育早期,使得发育不良,第二性状受到影响,引起侏儒症。
如在发育期,会使生殖受到影响。
指环虫、三代虫侵害淡水鱼类鲤鱼、鲫鱼、鳟等二、有益方面扁形动物通过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在生物界的总平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起着有力的排斥作用,而且对脊椎动物的繁殖起着节制的作用。
第二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三角涡虫为代表动物)扁形动物是不分节,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背腹扁平的动物。
一、具有两侧对称的(或左右对称)体制从扁形动物开始获得了两侧对称的体制。
这种体制使动物有了明显的前端和后端,左侧和右侧,背面和腹面的区分。
这种体制的分化又相应地引起机能上的分化。
腹面承担着在物体上爬行和摄食的机能;背面有各种色素和较为发达的腺体,主要司保护;前端集中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对环境及时反应。
神经系统向前端集中,为前端分化为脑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
另外,这种体制既适合于游泳,又能在物体上爬行,使动物在生活方式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动物从水生过度到陆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具有原始的三胚层(内、外、中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出现一发达的中胚层。
但在扁形动物中它是最原始的,无体腔,内部器官包埋在柔软组织内。
7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4)三肠目:真涡虫(Dugesia)、蛭态涡虫(Stenostomum)。
第三节 吸虫纲(Trematoda)
一.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 寄生于人、狗、猫等动物的肝 脏胆管中,病症为消化不良、 水肿、贫血、乏力、肝肿,可 致肝硬化。
(一)形态结构
• 虫体柔软,扁平,透明如叶状 前窄后宽,(长10—25mm,宽3— 5mm),具口吸盘、腹吸盘(位于 虫体腹面前1/5处);
1.体壁:皮层(合胞体结构)+基膜+
环肌、纵肌+实质 • 体表具有角质层,无纤毛,角
质层下有环肌、纵肌,但不发 达; • 无体腔,各种器官埋藏在中胚 层形成的实质中。 • 皮层既有保护作用,又具有气体 交换、排泄、营养物质摄取等 功能.
3.由于新陈代谢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开始有 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
4.由于运动机能的提高,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较集中的梯形神 经系统.
5.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保护内脏器官、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分化和再生新器官的功能,动物可以抵抗饥饿和干旱(适应性增强)。
第二节 涡虫纲
一、代表动物---三角涡虫
(一).外部形态 体长10-15mm, 身体扁平柔软, 头部有耳突1对, 眼点1对。
背面:灰褐色 腹面:灰白色, 密生绒毛
(二).内部构造
1.体壁---皮肤肌肉囊 • 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层: 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里面分布有杆
状体,具防御功能 腹面上皮细胞 外表面长有纤毛。 • 基膜:为非细胞结构,有弹性,位于表皮下面。 • 中胚层分化形成了复杂的肌肉层: 环肌:紧靠在基膜下 斜肌:位于中间,肌层薄 纵肌:位于内层,肌层厚 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共同形成了体壁:体 壁包裹全身,既有保护身体的作用,又有运动的功能—— 皮肌囊。 • 值得注意的是:扁形动物无体腔,体壁与内部器官之间充 满实质,可储存养分。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中意义。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中意义。
答案解析
主要特征:两侧对称;中胚层形成;具有皮肤肌肉囊;出现了原肾管排泄系统;出现相对集中的梯形神经系统;形成固定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等。
意义为:两侧对称是从扁形动物门开始出现的动物体型,动物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是动物由水中漂浮进入水底爬行的结果,水底爬行又可进化到陆地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中胚层的形成,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提高了新陈代谢率,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如出现了最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分化出肌肉组织,使动物能更快更有效地获取食物;一方面促进新陈代谢的加强,另一方面强化了运动机能,促进了体制由辐射对称变为两侧对称,生活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促进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发达,出现了来源于中胚层的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繁殖效率提高;神经系统变得集中,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加强;产生实质组织,可以储藏水分和养料,使动物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III)
? 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与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相比,扁形 动物已有较为集中的原始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由身体前端的“脑”(brain)和由脑向后分出的若干纵行神经索 (longitudinal nerve cord)及各神经索间相连接的横神经 ( transverse commisure)所组成,因呈阶梯状,故为梯型神经系 统。自由生活的种类常具有眼或眼点(eyespot)、平衡囊 (stutocyst)等感觉器官。
? 三、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 由于中胚层的
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circular
muscle)、纵肌(longitudinal muscle)、斜肌(diagonal muscle)。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密相贴而组成的 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III)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3学时)
(Platyhelminthes )附:纽形动物门
本章所述的扁形动物和后面的 纽形动物,线形动物、棘头动物、
环节动物、统称为蠕形动物 (Vermes)。它们形态和结构差异很 大。在后面的几章中将分门讲述。
扁形动物是指身体扁平,两侧 对称的原始蠕虫类。包括吸虫、绦 虫、涡虫等动物门类。
? 四、消化系统 与腔肠动物相似有口无肛门, 称为不完全消化系统( in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除了肠以外没有扩大的体腔。扁形 动物没有循环系统,其肠道通常具有高度的分 支,延伸到身体各部分,有助于运输营养至全 身各处。
? 五、排泄系统 扁形动物无循环呼吸系统。有 的也无排泄系统,但大多数扁形动物具有原肾 管(pronephridium )系统,即在身体两侧由外 胚层陷入的网状多分支的管状系统, 它是由焰 细胞(flame cell )、毛细管、排泄管( excretory canal )和排泄孔组成, 分布遍及全 身。焰细胞为中空的盲管状细胞,其顶端有一 束纤毛,由于纤毛不断摆动,如火焰,故叫焰 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并掌握寄生吸虫和绦虫的主要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了解扁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三角涡虫主要特征:体扁平,两侧对称,三胚层,皮肌囊结构、无体腔,不完全消化系、原肾管系、梯形神经系、生殖特点及生活方式。
一、两侧对称定义:两侧对称是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意义:两侧对称的出现,促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保护功能(保护色、杆状体)。
腹面:承担爬行与摄食。
前端:出现了头部:向前的一端由于经常首先接触外界条件而使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逐步出现了头部;定向运动和主动摄食;使其适应范围更加广泛,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水中漂浮生活水底爬行陆地爬行)二、中胚层的形成意义: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减轻了内外胚层某些机能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2)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如: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范围更广,促使消化系统的发达和排泄系统的形成;3)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4)取代了内外胚层的生殖机能,有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同时出现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5)中胚层产生的实质可贮存营养(耐饥饿)和水分(抗干旱)并保护内脏。
扁形动物门最先出现适合于潮湿土壤表层生活的陆生种类。
小结: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特征1)体制上来看,涡虫具有比水螅更进步的两侧对称体制,相对水螅的辐射对称而言,两侧对称对扩大动物生活范围有着进步意义;2)水螅具两胚层而涡虫则出现了水螅所不具有的中胚层,它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意义,使得结构进一步复杂化,机能更强大。
例如,①涡虫具发达的肌肉组织,运动定向等;②另外涡虫具原肾型排泄系统,这是水螅所不具有的;③相对于水螅的网状神经系统而言,涡虫具有较进步的梯形神经系统;④另外,涡虫的生殖系统比水螅更发达。
从以上各点均可看出扁形动物相较于腔肠动物无疑是较进化的类群。
三、皮肌囊定义:中胚层的出现导致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环肌、纵肌、斜肌,它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肌囊,皮肌囊除有保护系统的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
皮表皮肌囊基膜:非细胞、有弹性。
(体壁)肌肉:纵肌(内)、斜肌(中)、环肌(外)、背腹肌。
实质:中胚层,网状,贮存养分和水分消化道:内胚层四、不完全消化系统不完全消化道:有口无肛门。
自由生活种类:消化系统较发达,肠管分成多支;寄生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甚至消失(绦虫纲)。
五、原肾型排泄系统组成:由排泄管、毛细管和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枝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未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
功能:主要: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其次: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来源: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特点:一端通向体外(排泄孔)、另一端为盲端(焰细胞)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地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六、梯形神经系统(原始中枢神经系统)前段开始出现脑的雏形,脑横神经连接七、生殖与发育1)有中胚层形成的生殖腺(精巢、卵巢)、生殖腺管道(输卵管、输精管)和附属腺(卵黄腺)等2)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3)海产种类:经牟勒氏幼虫期第二节扁形动物门的分类约15,000种,分三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一、涡虫纲多自由生活、多海产。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土笄蛭涡虫等一)、涡虫纲的特征:1、体表具纤毛、腺细胞和杆状体。
2、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感官发达。
3、具杆状体,供捕食和防御敌害。
4、直接和间接发育(经牟勒氏幼虫期);螺旋式卵裂(见纽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说明其亲源关系)。
二)、涡虫纲的的分类:依据——以消化系为主、结合统神经系统分2亚纲9-11目1、无肠目:有口无消化道,细胞内消化。
2、大口虫目:肠管状或囊状。
3、多肠目:肠分很多枝。
4、三肠目:肠分三枝主干。
二、吸虫纲全营寄主生活,体外寄生体内寄生、兼性寄生专性寄生一)、吸虫纲的特征华枝睾(或肝片吸虫)主要特征:寄生、体表具角质膜,具吸附器官,生殖系统发达、神经感觉退化,生活史多复杂1、体表无纤毛、腺细胞和杆状体,出现了兼保护功能及吸收营养物质的外皮层(原生质的合胞体),并具附着器(如吸盘、吸钩);外皮层:抵抗寄主体内消化酶的作用、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气体交换2、消化系统趋于退化,神经系统不发达,感官消失,仅某些幼虫阶段可出现眼点,适应短暂的自由生活(幼虫体表具纤毛)。
3、生殖系统特别发达,生活史复杂,有更换寄主的现象二)、吸虫纲的分类依据:据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特点分三个亚纲1、单殖亚纲:体外寄生直接发育、不更换寄主无口吸盘、体后具发达附着器(如吸盘、吸钩),排泄孔开口于体前端。
如三代虫等2、盾殖亚纲:大多数体内寄生1或2个寄主3、复殖亚纲:吸虫纲中最多的一类,许多为人畜体内寄生虫体内寄生生活史复杂,需2个以上寄主:吸盘1-2个,体后无复杂的固着器三)、复殖亚纲生活史成虫期寄主:脊椎动物、人,行有性生殖,终末宿主。
幼虫期寄主: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鱼类及植物,行无性生殖,中间宿主。
一般经历以下阶段:终末宿主受精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第一中间宿主②虾、蟹、鱼、蛙(第二中间宿主)①螺类或:脊椎动物卵:呈卵圆形,多数具卵孔,有卵壳包围。
毛蚴:生活史中第一个自由游泳时期,身体呈现梨形,披有纤毛,毛蚴很活跃,在水中自由游泳,寻找中间寄主。
胞蚴:毛蚴进入螺体后脱去纤毛形成一囊状物,保留毛蚴的体壁和原肾,靠体表吸收寄主的营养,可进行无性繁殖。
雷蚴:长圆形,后端较钝,具口、咽,及不分枝的肠,通过肠道或体表吸收寄主的养料,可进行无性繁殖。
尾蚴:生活史中第二个自由生活阶段,有一长形尾,有口、口吸盘,肌肉质咽及分枝的肠道,身体前端有穿透腺,也有原肾。
囊蚴:椭圆形,无眼点,大多寄生于鱼类肌肉中。
成虫:虫体柔软扁平,前窄后宽,形成口吸盘及腹吸盘,寄生于肝、肺及血液处吸取营养。
雷蚴:指在吸虫生活史中的一种幼虫形态,由胞蚴体内经繁殖出来的小个体即为雷蚴,具口、咽及不分枝的肠。
在螺体内可爬行,常迁移至肝区及生殖腺区,通过肠道或体表吸收寄主营养,是吸虫进行无性繁殖、扩大种群数量的阶段。
四)、几种重要的吸虫●日本血吸虫(五大寄生虫之一)1、形态:雌雄异体,生活时雌雄合抱(雄虫具抱雌沟);尾幼尾部分叉。
2、生活史:卵成虫终末宿主:成虫寄生在人(或畜)等动物的肝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等处中间宿主:钉螺生活史的特点:1)只有一个中间宿主:钉螺;2)2代胞蚴而无雷蚴和期囊蚴;3)由尾蚴(感染期)直接经皮肤感染。
3、危害及症状1)皮炎2)咳嗽(痰带血)、发热3)腹泻、腹痛、发热4)肝硬化、肝脾肿大、腹水,严重者死亡。
4、防治原则1)消灭中间宿主钉螺:查螺消螺;2)查治病人、病牛,处理其它保虫宿主,以杜绝传染源;3)加强人、畜粪便管理,避免污染水源;4)杀灭尾蚴,或做好个人防护。
小结:日本血吸虫以尾蚴通过皮肤而感染人体,其成虫寄生于人的肝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由毛蚴阶段感染中间寄主(钉螺),与典型的吸虫相比,其生活史缺少雷蚴和囊蚴阶段,消灭其中间寄主钉螺是消灭血吸虫的最重要的措施。
●华枝睾吸虫(华肝蛭、肝吸虫)1、形态:身体柳叶状,口吸盘大于腹吸盘;卵小、灯泡状;单尾幼2、生活史:终末宿主:寄生在人或畜哺乳动物(特别是猫)的肝胆管内中间宿主:第一:沼螺、豆螺第二:鱼、虾成虫卵螺毛蚴胞蚴(人、猫肝胆管)随粪入水囊蚴鱼、虾肌肉尾蚴雷蚴生活史的特点:1)有2个中间宿主(螺、鱼虾);2)卵被第一中间宿主吞入消化道后,卵内毛蚴才能逸出;3)经口感染。
3、危害及症状1)寒战、高热2)肝肿大、发育不良3)肝硬化、肝癌、严重者死亡。
4、防治原则1)不吃生或不熟的鱼、虾;2)查治病人和管理猫、狗等动物;3)加强粪便管理。
●肝片吸虫(羊肝蛭)1、形态:体呈叶片状,具头锥。
2、生活史终末宿主:牛、羊等草食性哺乳动物肝胆管内中间宿主:锥实螺;囊蚴附着在水草上。
成虫卵毛蚴锥实螺 1-2代胞蚴(牛、羊肝胆管)囊蚴水草尾蚴 1-3代雷蚴3、防治原则1)灭锥实螺;2)禁吃生水和生的水生蔬菜;3)查治病人并加强粪便管理、●魏氏并殖吸虫(肺吸虫)终末宿主:人及狗等动物的肺部中间宿主:第一、二中间宿主分别是螺(川卷螺、短钩螺)和虾蟹。
●姜片虫(肠吸虫)终末宿主:人及猪等动物的小肠中间宿主:扁卷螺(囊蚴附着在水生植物是上)三、绦虫纲全为体内寄生(脊椎动物的消化道)。
一)、吸虫纲的特征猪带绦虫主要特征,内寄生、体带形、体壁结构(皮层表面具很多绒毛)。
器官系统的简化和特征(如消化系消失、生殖系统发达)1、体呈长带状(背腹扁平),由许多节片连接而成;头节:吸盘、小钩颈部:生长区,横分裂产生节片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结构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宽等于长,具成熟的生殖系统孕卵节片:长大于宽,被子宫充满2、体表无纤毛,头节具吸盘和小钩;3、无消化道,通过体壁及绒毛吸收营养(绒毛扩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4、神经及感官退化;5、具更发达的生殖系统及强大的繁殖能力二、几种重要的绦虫猪带绦虫1、形态结构特征:略2、生活史:成虫粪卵(孕卵节片)人小肠--------------------------------猪囊尾蚴六钩蚴(猪肉)(猪肠内)生活史:主要是四个阶段。
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当孕卵节片或虫卵被中间寄主(猪)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受消化液的作用下溶解胚膜而孵出六钩蚴,后者利用其小钩钻入肠内壁经血液或淋巴带入全身各处,一般多在肌肉中,经一段时间(60—70天)发育为囊尾蚴。
当带有囊尾蚴的猪肉被人吃了后,未被杀死的囊尾蚴在十二指肠中翻出其头节,借小钩及吸盘附着于肠壁上,经2—3月后发育成成虫。
成虫在体内交配产卵,含有虫卵的粪便排出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此外,人误食猪绦虫虫卵或自体感染,也可在肌内等处发育成囊尾蚴,而使人成为其中间宿主。
自体感染:在猪带绦虫的生活史中,由于已感染成虫的患者,经消化道的蠕动,将妊娠节片送入胃内,节片被消化,虫卵进入肠内,六钩蚴破壳而出穿过肠壁被血流带到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囊尾蚴,这种感染方式被称为自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