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在此所谓「道」者,是能通达的意思。由凡俗而达到涅槃妙境的资粮,渐次修行,有三十七种,谓之「三十七道品」,又谓之「三十七分法」或「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依次解说如后:第一、四念处
初学行人,入道之初,修五种观想法,可使妄心停止。
一、不净观:观世间一切之不净,以止自己贪欲之心。
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众生,尽是可怜之相,以止自己瞋恚之心。
三、因缘观: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即六根),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十二因缘。乃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相续之苦,以止自己愚痴之心。
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观照分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乃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之十八种境界,以止自己之我见。
五、数息观:修时观计呼吸的次数,以止自己散乱之心。
以上谓之「五停心观」,修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依五停心观,以止行人之散乱心,是为现法乐住,入「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能观见一切事理,四念处是: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时观自己之肉体色身,五脏六腑,皮肉百骸,七窍痰泪,乃至大小便溺,脏污不堪,及至死后,肉烂虫生,尸水臭溢,种种不净之相,遂成白骨骷髅,恐怖等观。
简约认识和了解佛教学习PPT模板
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远离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不正当
的职业和谋生方式。
6.正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 7.正念:正确的念法,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8.正定:正确的禅定,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
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涅盘
密宗教法之四曼相大
所谓四曼相大即四种曼荼罗周遍于万法,摄尽万法之相状。
曼荼罗可以理解为密宗修行的坛场、道场。有轮圆具足、极味无比、
养育佛种、聚集圣众之义。密宗用来形容菩提境地万德圆满之佛果。密宗 行者在修法时,将曼荼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我” 与“佛”变为一体,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
十 二 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01.无明缘行:无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由于无知产生出盲目的意志活动(行)。 02.行缘识:意志活动(行)产生心识(即精神活动)。 03.识缘名色:心识活动形成名(概念);色(物质形体)。 04.名色缘六处(又称六入):名色产生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05.六处缘触(接触):“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 06.触缘受(感受、接受):“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产生相应的“色、
儒释道课程参考书籍
儒释道课程参考书籍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关于儒释道的参考书籍:
- 《钟茂森博士儒释道经典讲座文集》:包括《弟子规研习报告》《太上感应篇研习报告》《佛说十善业道经研习报告》《佛说阿弥陀经研习报告》《地藏菩萨本愿经研习报告》《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细讲六和敬》。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品】
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分七八正道
次生法二空而辩三十七品者。若观二空而入道。并须善识道品之阶级。若依有门学圣。必约众生空观。以修三十七法。若用平等断惑。则应历法空。行于道品之门。故次二空而辩也。通言道品者。道义如前。品者品类也。此七科法门。悉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一身念处者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为身。是中观身智慧为念。明见内身五种不净。破净颠倒。即是处也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是为身念处也
二受念处者六触因缘生六受。从六受生三受。名之为受。是中观受智慧名为念。明达三受皆苦。破乐颠倒。即是处。观外受内外受亦如是。是为受念处也
三心念处者六识能识诸尘。分别攀缘。谓之为心。是中观内心智慧。名之为念。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破常颠倒。即是处也。观外心内外心亦尔。是为心念处也
四法念处者想行二阴。及三无为法。名之为法。是中观法智慧名为念。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破我颠倒。即是处也。观外法内外法亦如是。是为法念处。若声闻经中明念处。但说破四倒为念处。若摩诃衍中明念处。即说破八倒。为念处也。故大品经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
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起。五盖等诸烦恼覆心。离信等五种善根时。如是等恶若已生为断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除断令尽也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及五盖等诸烦恼恶法虽未生恐后应生。遮信等五种善根。今为不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遮止不令得生也
金刚菩提子颗数的讲究与寓意
很多新人不知道珠串数目应该如何选择。
既然是玩,又想玩出点名堂来,于是就得刨根究底。【注意珠子数量不计算佛头。】目前搜集到至少几种说法:
(一)大家来看庋乾隆大藏经的一篇(注明:资料过去由庋藏兄搜集,已经找不到原照片了,只能采用贴吧的老版。)
大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为欲利益诸有情故。以大悲心告诸大众言。汝等善听我今演说。受持数珠校量功德获益差别。
若有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速求诸法得成验者。其数珠法应有如是须当受持。
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患子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啰佉叉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百万倍。若用乌嚧陀啰佉叉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万万倍。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掏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难可校量。
诸善男子其菩提子者。若复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语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为五十四。或二十七或十四亦皆得用。此即数珠法相差别。
诸善男子。以何因缘我今独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诸人善听。我为汝等重说昔因。过去有佛出现于世。在此树下成等正觉。时一外道信邪倒见毁谤三宝。彼有一男忽被非人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盛。未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既是在此树下成等正觉。若佛是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着菩提树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必苏。以经七日诵念佛名。其子乃得重苏。外道赞言。诸佛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威德难可思议。诸外道等悉舍邪归正发菩提心。信知佛力不可思议。诸人咸号为延命树。以此因缘有其二名。应当知之。我为汝等视其所要。说此语已。
八正道篇
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 第一、正见第二、正思惟第三、正语第四、正业第五、正命第六、正精进第七、正念第八、正定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七觉支”是教导我们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念,注意日常生活的行为,心住于一境,不可散乱放失,所谓“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我们的心志若能时时守于道,道业自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你透彻了千经万律,也如同镜花水月一般,一点用处都没有。“八正道”是我们初学佛者应该认识的见解:‘八正道,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我们要如何选择正道呢?若能了解这些字句的内容,那么,这一生所走的路绝对不会偏邪,这八种法不依偏邪,可以行于正道上,不断地精进。俗语说:“条条道路通长安”,每一条路都可以抵达长安,但是如果你绕行了所有的道路,那么要及时到达目的地就相当困难了。若是你能选择一条正确的正直大道,那么,要抵达目的地就很快了。例如我们台湾,从台北到高雄之间有许多条路可走,怎么走、怎么绕都可通达,但是花的时间却相当长。现在我们已经建设一条高速公路,这是一条平直的大道,只要花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当然其他公路一样也能通达,旦是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与此同理,修行如果走上偏邪之道,就无法找到该走的正路,所以必须非常谨慎小心。虽然绕行每一条路后,总是会到达目的地,但是却浪费了许多时间;如果不幸走错路,浪费时间还无所谓,无法到达目的地才是最遗憾的事。所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同样是在修行,如果方向不正确,那么,相差就很远了。我常说,佛教的名称也可以叫做“救济教”,而其救济的对象则有两类:贫困的众生,需要物质的救济;富有的众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所以“救贫教富”是佛教的根本精神,而慈济目前从事的工作就是这些。你们看看那些贫困的众生,除了物质欠缺之外,精神也非常贫乏,越是贫穷的人,教育水准越低,他们的见解也越少,想法也偏差,这是业重的众生。所以,我们全省各地的委员,除了要为他们解决物质上的困难之外,还要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空虚。每个月的发放日,贫民前去领取救济金与救济品时,委员们一定会教他们念佛、拜佛,有些地方甚至还固定时间,为他们讲说因果观念,使他们懂得“安贫乐道”。这就是说,除了帮助他们的生活之外,还要引导其心灵意识进入正道的见解。有些人在贫困时,常会为了钱财做出不法之事,所谓“饥寒起盗心”,即是指不甘贫穷铤而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
⼀、佛、菩萨、罗汉的说法是按照⼤⼩乘做的简单划分。如按⼤乘圆教之义,则把成佛路上的果位分为五⼗⼆个阶位。从低到⾼分别是:
1、⼗信:也叫“⼗信⼼”,即信⼼、念⼼、精进⼼、慧⼼、定⼼、不退⼼、回向⼼、护法⼼、戒⼼、愿⼼。
2、⼗住:也叫“⼗⼼住”,即发⼼住、治地⼼住、修⾏⼼住、⽣贵⼼住、⽅便⼼住、正⼼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住、灌顶⼼住。
3、⼗⾏:也叫“⼗⾏⼼”,即欢喜⼼⾏、饶益⼼⾏、⽆嗔恨⼼⾏、⽆尽⼼⾏、离痴乱⼼⾏、善现⼼⾏、⽆著⼼⾏、尊重⼼⾏、善法⼼⾏、真实⼼⾏。
4、⼗回向:也叫“⼗回向⼼”,即救护⼀切众⽣离相回向⼼、不坏回向⼼、等⼀切佛回向⼼、⾄⼀切处回向⼼、⽆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切众⽣回向⼼、如相回向⼼、⽆缚解脱回向⼼、法界⽆量回向⼼。
5、⼗地:也叫“⼗地⼼”,即四⽆量⼼、⼗善⼼、明光⼼、焰慧⼼、⼤胜⼼、现前⼼、⽆⽣⼼、不思议⼼、慧光⼼、受位⼼。
6、第五⼗⼀位;称为⼊法界⼼,即为等觉。
7、第五⼗⼆位:称为寂灭⼼,即为妙觉。即是最⾼圆满的果位——佛。
⼆、补充说明:
1、⼀般说的阿罗汉是⼩乘四个果位中的最⾼果位,其初果须陀洹断惑的程度等同于圆教初信位菩萨,但是神通智慧与圆教初信位菩萨⽆法相⽐。同理,⼆果斯陀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三信位菩萨,三果阿那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五信位菩萨,四果阿罗汉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七信位菩萨。辟⽀佛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信位菩萨,权教菩萨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九信位菩萨。圆教初住以前的⼗信位菩萨没有证得法⾝,也叫“假菩萨”,⼗信位圆满则明⼼见性,⼤彻⼤悟,进⼊圆教初住位,即是法⾝⼤⼠,才是“真菩萨”。
佛教教义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现将佛教的基本教义简介如下。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所谓缘起论,即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缘起论是佛法的代表,是佛教与世界上其它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学流派相区别的根本特征。缘起论系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所有佛教之教法均以缘起论为依准。不管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还是大乘佛教,任何时代或任何地域之佛教宗派,必然以缘起论为其根本教理,反之,则不能称为佛教。随着佛教的发展,以缘起论为根本教理,逐渐发展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一系列缘起论系统教说。
法印,即作为印证是否合乎佛法的标准。小乘佛教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之说。大乘佛教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称一实相印。所谓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本然之真实。佛教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忙碌和压力所困扰。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平衡变得尤为重要。而三十七道品(Thirty-Seven Practices)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指南,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内心的和谐。三十七道品是佛教教义中的一部分,这些智慧言辞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指引,以达到内心的安宁和觉醒。
一、舍己利人:
首先,三十七道品教导我们关于舍己利人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超越个人的利益,为他人付出。通过慷慨和慈悲心,我们可以成为社会的积极成员,并且培养出一种更广阔的视角。
二、珍爱而非依附:
我们常常以物质或关系作为我们的依靠和幸福的源泉。然而,三十七道品教导我们珍爱,而不是依附。珍爱自己、家人和朋友,并且学会放下对他们的粘附和期待,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更真实和深层次的关系。
三、无怨无悔的奉献:
三十七道品鼓励我们以无怨无悔的心态来奉献。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机会去服务他人,不论是通过志愿工作、帮助他人
的困境、或是在工作中尽力而为。通过奉献,我们不仅可以为他人
带来改变和益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成长和幸福感。
四、避免贪婪和贪欲:
贪婪和贪欲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错误倾向之一。三十七道品提醒我们
要注意自己的欲望,并且不要让欲望支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
观察和警惕我们的内心,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远离贪婪和贪
欲带来的不满和痛苦。
五、观察身心的平衡:
身心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三十七道品也给予了它足够的关注。我们需要学会观察并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通过均衡的饮食、适
八种无暇
八种无暇:
1持有诽谤因果的邪见;2转为旁生;3投生饿鬼;4堕入地狱;5无有佛教也就是说佛未出世6佛虽已出世但未听闻佛教于边鄙之地投身为野蛮人;7虽生于中土,但意根愚痴、成为哑巴;8转生为无想的长寿天人。无论是转生在此八处的任何一处,均无有空闲修法。
冤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及生、老、病、死共八苦。
三十七道品
道品,为梵语bodhi-pākș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三十七道品全文白话解
三十七道品全文白话解
引言
三十七道品是佛教经典《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它是由佛陀为了教导众生而讲述的道德品行准则。这37个品目覆盖了佛教律法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徒修行道路上
的重要参考。本文将以白话解释的方式,对三十七道品进行详细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教义。
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边品”,是佛教教义中的一部分,是菩提道的修行准则和指导。它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品目:福德品、清净品和解脱品,共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戒律和道德原则。每个品目中又包含了若干个具体的品行,总计37个。这些品
行通过修行的实践,能够帮助我们养成美好的品德,培养慈悲心和智慧,最终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
福德品:修福修德
福德品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个品目,它包含了若干个道德准则,帮助我们修福修德。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品行:
1. 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要求。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在他们年老体弱的时候尽力照顾他们。
2. 慈爱众生
慈爱众生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也是培养自己慈悲心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以慈爱的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疾苦,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 忍辱宽容
忍辱宽容是修行中的重要功课,它要求我们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能够保持冷静和宽容的心态,不因他人的冒犯而动怒。
4. 善待动植物
佛教强调生命平等,动植物和人类一样拥有生命。我们应该善待动植物,不伤害它们,保护生态环境。
清净品:净化心灵
清净品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个品目,它帮助我们净化心灵,摆脱贪欲和烦恼的束缚。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品行:
三十七道品略说
三十七道品略说三十七品道品,也被称为三十七菩提心法。三十七道品是通于大、小乘的修法。哪三十七道品呢?第一就叫作四念住,释迦牟尼佛快涅槃的时候,阿难就到了释迦牟尼佛前,在佛陀涅槃之前,请问了四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我们诸比丘以何住?我们依靠什么而住呢?释迦佛老人家在他马上就要陀涅槃了之前,给阿难回答了这个问题:诸比丘以何住?佛陀说以四念而住。这是四个念叫: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身就是念身体,要观我们这身是不干净的;受就是我们的感受,叫受念,叫观这个受为;第三是观我们的心,叫观心无常;第四叫观诸法,叫观法无我。就是依这四念而住。第二叫四正勤,就是四种正当的精进。哪四勤呢?说我们时刻都要对已生的恶而断除,为此而精进;我们要对未生起的恶,我们要使它不生,为此而精进;我们要使未生的善,使它努力地去生,为此而精进;我们对已生的善,要让它不断地增长,为此而精进;这四个精进叫四正勤。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就是修四种禅定。叫做欲如意足;勤如意足;心如意足;观如意足。五根,就是根力觉道的五根,五根是能生一切善法的根本,哪五根?第一叫信根,信三宝,信佛法,信苦集灭道四谛叫信根。第二叫精进根,要精进地修善法叫精进根。第三叫念根,要意念正法。第四叫静根,叫做做使心一静而不散乱。第五慧根,智慧的慧,叫思维真理。信根,精进根,念根,静根,慧根,这叫五根。五根之后五力。力是力量的力,第一叫信力,就是令信根增长,要破除邪信。第二叫精进力,就是使精进根渐渐增长,破我们身之懈怠。跟精进相对应的就是懈怠。第三念力,就是令我们的念根增长,破除邪念。第四定力,令我们的定根增长,破除散乱。第五慧力,令我们的慧根增长,破三界的诸惑。这是五力。下面就是七觉之。七觉之就是观察心之偏正,观我们的心是正还是偏。七觉之第一是择法觉之,就是以智慧检测法之真伪,你修的法对不对?第二就是精进觉之,就是以勇猛之心,离邪心,行真法。第三叫喜觉之,就是听得善法,即得欢喜。第四叫做轻安觉之,就是止观断除身心的初重,使身心轻力安适。第五是念觉之,是明记,定慧而不妄失,是定慧真等。第六是定觉之,使心注意一定而不散乱。第七是舍觉之,就是舍诸妄怒,舍一切法。这是七觉之。七种觉之之后是八正道。八正道,第一是正见,何谓正见呢?就是见苦集灭道四谛,见这四种真理,就是正见。第二正思维,见
37道品详细的内容及实践的方法
主題發表人:釋大寬(dakuan00) 2008/08/19 13:10:15 請大家回答一下:<37道品詳細的內容及實踐的方法>??? 釋大寬 合十 發表人:乘潔(duoduo6996) 2008/08/20 09:46:21 师傅,弟子向您交作业呢! 三十七道品 道品,为梵语bodhi-pa^ks!ika之意译,又作觉支、菩提分,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按照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序渐进,依次修行,就能掌握佛所说的菩提之智,证得无上觉悟。 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 (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 (1)已生恶令永断。 (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起。 (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4)思维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4)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 (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 (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 (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 (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 (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 (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 (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 (1)正见,能见真理。 (2)正思惟,心无邪念。 (3)正语,言无虚妄。 (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 (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 (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 (7)正念,
“胡说八道”里什么是胡,何为八道?
“胡说八道”里什么是胡,何为八道?
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这时候,居住在西北的主要有匈奴、鲜卑、等民族。胡人说话中原人听不懂,因此,中原人把他们的话叫胡说。八道,即八正道,一称八圣道;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它主要论述通向涅磐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而听不懂佛法,又看不懂佛文的人,把胡人讲解佛经说成是“胡说八道”。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
佛教八正道
第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
第二:正思维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
第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第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谓正业。
第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假若因缘不具足,宁可心出家而身没出家,如此尚有功德。以出世的精神入世、发挥生命的功能,成为正信的在家居士,这也是功德。假使身出家而心没出家,不但在修行的道路上无法自立,反而破坏了佛法,这就是一种邪命。
第六、正精进“正”就是不偏邪。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精进。’
第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法,堪能进止涅槃,是名正念。
第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胡说八道是指胡僧(少数民族的僧人)向世人宣说佛陀的“八正道”。然而,八正道实践起来有很多矛盾之处,很难行的通过。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道品,为梵语bodhi-pa^ks!ika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
(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
(1)已生恶令永断。
(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
(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如意足】(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
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
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引言
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中译者序言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Bodhipakkhiya Dipani),系译自缅甸雷迪大师(Ledi Sayadaw 1846-1923)《佛教手册》第八部份。雷迪大师是南传佛教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僧人,论理与修持同时具足;《阿罗汉的足迹》这本书由于论述清晰,广引三藏典籍,又能推陈出新,自成一格,并累经国际知名的修行高僧,如耶那婆尼卡长老(Nyanaponika Mahathera)的润笔、推荐,在欧美佛教中颇富盛名。本文中译的缘起,则是在嘉义明法比丘的鼓励与协助下完成的,希望藉由本书的出版,能够达成拋砖引玉的效果,充实台湾佛教多元化的内涵。
雷迪大师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在缅甸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声誉,随着英国占领缅甸,公元一八八一年由英国佛教徒戴维斯(Rhys Davids)创立的「巴利圣典协会」(PTS),也开始注意缅甸佛教的巴利传统,「巴利圣典协会」出版雷迪大师的《双论研究》与《哲学关系》,成为缅甸僧侣在欧美学界占一席之地的第一人,而雷迪大师除了擅长论述之外,也广泛推广以观察「受念处」为入手的直观法门,影响深远,遍及缅甸的各种襌修道场,以及修习雷迪大师直观法门的在家修行人。目前在缅甸北部重镇曼德勒(Madalay)近郊有一间专属的雷迪禅修道场,负责雷迪大师作品碑文的维修等。
本书原名为:(Bodhipakkhiya Dipani),英译本共有两种名称,一为缅甸版的《觉支手册》(1965),一为斯里兰卡版的《菩提的资粮》(1971),而马来西亚的长命法师则中译为《三十七菩提分》,本书的中译本在嘉义新雨连载时则译为《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如今改用《阿罗汉的足迹》为主要书名,是兼顾了本书所陈述的阿罗汉圣者境界,便于一般性读者了解与阅读,若有不妥适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
• • • • • • • ▪ 四念处 ▪ 四正勤 ▪ 四如意足 ▪ 五根 ▪ 五力 ▪ 七觉支 ▪ 八正道
四念处
• 1.身念处,观身不净,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 2.受念处,观受是苦,即观苦乐等感受悉皆 是苦。 • 3.心念处,观心无常,即观此识心念念生灭, 更无常住。 • 4.法念处,观法无我,即观诸法因缘生,无 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三十七道品
简介来自百度文库
• 道品[道类品],为梵语bodhi-pakşaka 之意译, 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 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 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 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 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指四念 住(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 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正勤
• 1.未生恶法令不生; • 2.已生恶法恒令灭; • 3.未生善法令出生; • 4.已生善法令增长。
四如意足
•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 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 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 3.心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 满足。 • 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 如愿满足。
五根
•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 无漏禅定解脱。 •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 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力
• 1.信力,信念增长,能破诸疑惑。 • 2.精进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 3.念力,念念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 正念功德。 • 4.定力,定念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 5.慧力,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七觉支
• 1.择法觉支,能拣择诸法之真伪及适宜与否
• 2.精进觉支,修诸道法,勇猛精勤; • 3.喜觉支,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 4.轻安觉支,获得身心轻安愉快; • 5 念觉支,铭记所修定慧法而不忘失; • 6.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 • 7.舍觉支,舍一切法,平心坦怀。
八正道
• • • • • • • • 1.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 2.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 3.正语,不说任何非理之语; 4.正业,去除一切邪恶行为; 5.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 6.正精进,勤勉修习趋向涅槃之道; 7.正念,意念正道而无邪念; 8.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