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全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全单元教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

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

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化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虽然我们每天都跟多种多样的物

质打交道,但还没有对物质作详细的研究。初中阶段将要研究一些重要的,与我们的生命活动以及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物质。本章主要研究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空气、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本章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将: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的方法。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3.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其工业制法。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区别。

6.初步认识两种常见的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了解氧化反应的概

念,对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现象有所认识。

7.对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环保

意识。

8.积极参与有关的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活动,识别并会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规范自

己的一些实验操作行为。

课题1空气

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

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

初中化学第二章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章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什么是分子?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

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思考:1、“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一句话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

2、为什么气球可以挤压变形?

3、气体可以无限制地被挤压吗?

结论:a 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b 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随堂练习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C分子的间隙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构成二氧化碳气体分子和液态的二氧化碳分子具有()

A相同的质量 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讲解:求的是分子的质量,先写出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发现无论在液态还是气态都是这么写。所以,他们具有相同的质量。他们是同一种物质,因此化学性质也一样。

3、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因为分子不断地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C实验室制取氧气分子和空气中分离的氧气分子具有相同的性质

D一体积的水和一体积的酒精混合体积小于两体积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

讲解:B是错误的,因为冰和水之间的分子间隙不一样大。所以,相同的体积不会有一样的分子数。

4.为什么实验室中酒精瓶要用塞子塞住?

二、什么是原子?

1、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思考:a哪些物质直接由原子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教案《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教案《空气》

课题一空气

【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3.初步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空气污染。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讲解、分析试验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自主得出试验结果,以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空气的组成、作用。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的概念。

3.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的概念。

教学突破:

在讲解实验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所用的材料、仪器、原理等;在讲解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操作步骤的顺序和每一步操作的要领;最后,教师要结合试验提出探究性的提问,让学生自已通过观察试验来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空气的组成和实验的原理及过程。

【课题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

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安全操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

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

3. 实验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4. 实验四: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检验

三、教学过程

1.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

(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现象,了解水的沸点及其影响因素。(2)实验步骤:

①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等。

②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③ 观察并记录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现象,同时测量沸点。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水沸点的因素。

(3)实验注意事项:

① 加热时要用石棉网,防止烧杯直接接触酒精灯。

② 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

(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了解酸碱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2)实验步骤:

①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胶头滴管、指示剂、酸碱溶液等。

② 将酸碱溶液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指示剂。

③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酸或碱溶液,观察指示剂的变化,记录中和点。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

(3)实验注意事项:

① 要注意滴加溶液的速度,避免反应过快。

②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防止液体溅出。

3. 实验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现象,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及其防护方法。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  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育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处。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响与化合反响。

(二)才能训练点

1.通过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和分析综合才能。

2.将演示实验的可能局部表格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才能。

(三)德育浸透点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开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为了应用才需要认识物质的性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进取精神。

4.对学生进展“性质决定用处,用处表达性质〞的辩证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响,氧化反响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响与氧化反响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响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响的“剧烈〞两字。

4.解决方法

(1)老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绘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

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比照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

反响,并解释氧化反响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老师总结的形式来打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氧气6瓶,分别用玻璃片盖好。燃烧匙,酒精灯,火柴,坩埚钳,木炭,红磷,硫,铁丝,蜡烛。

补充实验: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五、学生活动设计

1.运用逻辑思维来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第二单元教案

1.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结构的组成部分,原子核的构成,电子的位置等;

2. 掌握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包括质子和中子的作用,核反应等;

3. 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以及放射性元素的应用;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难点: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区分放射性和稳定性元素。

教学准备:

1. 课件、教材、实验器材等;

2. 相关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3.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15分钟)

1. 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的构成和电子的位置;

2.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结构的组成部分;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学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20分钟)

1. 讲解质子和中子的作用,以及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2.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重要性。

三、探究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25分钟)

1. 讲解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的概念,以及放射性元素的特点;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放射性元素的危害和应用。

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5分钟)

1. 参考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相关问题;

2.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实验报告并展示。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原子核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作业布置:

1.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案 (第一课时)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案 (第一课时)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案+(第一

课时)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制氧气的原理,知道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2.初步认识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3.能记住收集氧气及验满的方法。

4.通过练习连接仪器,熟练基本操作。

5.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课前预习】

1.工业上用为原料来制取氧气。先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所以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该变化属于变化。

2

【课堂学习探究】

【讨论交流】阅读课本P37~39页实验2—5,与小组成员讨论解决一下问题。

(1)加入药品之前,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什么在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否则会产生什么后果)

(5)说出实验室可以利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它们是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6)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收集?

(7)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时需要验满?如何验满?

(8)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归纳小结】

1.实验室装配仪器的一般顺序是什么?

2.总结一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形成全班共识后记在下面。

【知识总结】

的实验步骤:(谐音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龙海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教案

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第 1 课时课型复习课主备教师李建涛审核教师

教学目标(一)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空气含量的测定;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通过总结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

(三)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

1. 空气的组成及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重点

2. 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能熟练的运用教学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强化练习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完成预习指导方案

1

教学环节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自学交流精讲点拨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修改与补充本单元我们认识了本就熟悉的空气和氧气,氧气是我们初中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化学接触的第一种重要气体,其性质、制取成为我们学习的重难又引发学生思考,从

点,学好这一部分知识将为我们后面的学习提供方法,奠定基础。知识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

明确了学

我们本节课的研究任务是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习任务和方法

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理解记忆,同时对重难点知识经历

一个新的认识、回忆、整理的过程,将基本概念和原理用于具体

的解决问题之中,形成能力。

课前布置了预习: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找出知识

点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系统。这是我们第一次对化学知识学着

复习空气和氧气的基

进行归纳,现在请同学们用 3分钟时间互相讨论一下你们的预习成

本知识点,培养学生

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初中化学 第2章2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  第2章2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1、幻灯片1:1、空气的成分有那些?各占多少?

2、氮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用途?

3、稀有气体包括哪些气体?有哪些性质?

2、灯片2: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

2、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3、知道氧化反应的概念;

4、知道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和表达式。

5、了解氧气的用途(助燃、供呼吸)

5、灯片5:1、

烧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的是;产生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有火星四射并能生成黑色固体的是;产生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能产生耀眼的强光并放出大量热的是;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且在瓶壁上有水雾出现的是(填序号)

2、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无色的气体中,木条剧烈燃烧,说明该气体是()

A、氮气;

B、空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3、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是()A、产生光彩夺目的火焰;B、产生蓝色火焰,生成黑色固体;C、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铁丝红热,熔化。

4、下列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时,既无火焰又无烟,且产物是气体的是()

A、镁;

B、红磷;

C、木炭;

D、铁丝

5、判断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火星四射;B、发热、发光;C、生成黑色固体;D、氧气减少。

6、氧气的化学性质()A、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B、很活泼,在常温时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C、不活泼,常温时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很不活泼,高温时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7、把燃着的蜡烛放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中生成白色沉淀,此现象不能说明()A、蜡中含有碳元素;B、反应产物中有水;C、反应产物中有二氧化碳;D、反应产物与澄清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初中化学教案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初中化学教案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节 性质

活泼的氧气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

.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

.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4

.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2

.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

.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

1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2

.氧气的获得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方法:

1

.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

2

.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

3

.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

4

.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探究内容:

1

.燃烧的现象及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选取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学习内容:

一、认识氧气(

Oxygen

)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1

)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

)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1.429g/L

,略大于空气;

P.S.

:通常情况下,是指

20

1.01

×

10

5

Pa

;标准状况下,是指

1.01

×

10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二章教案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二章教案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二章教案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能区分物质的性质,能够正确分类物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2. 难点: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或实物,引出物质的分类主题。

2. 学习新知识:

(1)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根据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3. 拓展练习: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并进行分类,加深理解。

4. 讲解重点难点:解释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5. 练习巩固: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掌握情况。

6. 课堂总结: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化学的基本概念,强调学习重点。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分类的知识。

3. 准备下节课内容的预习材料。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物展示和概念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物质的分类方法,并引出了

化学的基本概念。但在练习环节中,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分仍存在一定困难,需在后续课程中进行巩固和拓展。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酒精,水,玻璃管,橡皮塞

学生用具:探究手册;

试管,烧杯,药匙,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

【教学过程】

引入: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万州人杰地灵,瀑布彩虹舞山涧,水秀陶醉四海宾。有幸观赏到万州大瀑布的彩虹美景,老师特制了一款化学彩虹。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款独特彩虹的奥秘在哪里呢?这还需从一杯糖水的配制开始。

环节一、溶液概念的形成

【过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配制糖水。。

1、演示实验【投影】活动一:蔗糖溶于水

【边操作边讲解,在投影仪上做实验】取半匙蔗糖于烧杯中,加入约50ml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大家观察大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交流】请一组同学说说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其他同学补充。

《氧气》教案

《氧气》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掌握,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学会了分析推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下对氧气的反应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空气的组成成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种成分?并引出此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氧气。

(二)教授新课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展示集气瓶中收集的瓶氧气的状态、颜色、气味,并借用生活常识:鱼类等动物在水中需要呼吸,来引导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能溶于水。教师补充知识:

氧气能溶干水但不易溶干水,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即氧气比空气“重”。学生思考总结氧气的物理:氧气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但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师提问空气中是何种物质使得燃料能够在空气中燃烧进而过渡到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性实验

验一:木条复燃实验。并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支持燃烧。教师操作第二个实验:硫粉在氧气中与空气中分别燃烧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硫粉燃烧现象:在氧气中的硫粉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的硫粉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两种情况都产生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并发出了热量。

初中化学 第二单元 教案

初中化学 第二单元 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能区别混合物与纯净物。

2、掌握氧气的理化性质。

3、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其工业制法。

4、了解设计化学实验的应考虑的因素,装置的选择,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收集及验满等。

5、熟悉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

知识结构图:

随堂练习:

一、空气

1、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

A.1:4

B.5:4

C.4:1

D.5:1

2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A.氧气、氮气、空气B.氮气、氧气、空气

C.空气、氧气、氮气D.氮气、空气、氧气

归纳总结:

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3、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氯化钠B.冰水 C.高锰酸钾D.稀硫酸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共有体B.生理盐水C.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后的剩余物D.雪碧饮料归纳总结:

混合物纯净物

定义

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叫混合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

物。

特点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

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

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但

是,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常见实例

空气、溶液、合金、铁锈、加碘

盐、天然气、自来水、矿泉水等能用化学式表示的所有物质:冰水混合物、水蒸气、铜锈也是纯净物

5、下列各项目中,成因果关系的是()

①大气中CO2增加②SO2、NO2排入大气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单元]课题 1 空气

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2.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3.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1.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课前准备】钟罩、红磷、带胶塞的燃烧匙、酒精灯、玻璃水槽、火柴等;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法

【教学流程】导入本课-- 新授课内容--课堂总结--拓展提升-作业布置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介绍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

环境,蓝天、白云、溪水、

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

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

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

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

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

例。

学生互相评价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新授课(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

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

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

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

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

气的含量。

拉瓦锡实验原理:消耗氧

气,利用压强差使液面上升,从而得知消耗掉的气体体积。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2-1】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

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

5的?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

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

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

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

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

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

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

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

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

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

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

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

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

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

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

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装置

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

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

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

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

探索精神。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

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

(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

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

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

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

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

达能力

2

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部 化学 教案

让每滴汗水都充满智慧,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

3

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

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

晰地掌握概念。

拓展提升

完成《全效学习》“随堂演

练”部分。

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总结,提升。

作业布置 完成全效学习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上升的水量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文字表达式: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P O 2 P 2O 5

试验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1)红磷的量必须要过量;(2)必须要等装置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3)装置不能漏气。 (4)若要其它物质代替红磷,该物质不能够生成气体,不能用木炭等物质。 二.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教学反思】

优点:

不足:

点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