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卫生与保健 感觉器官教案
《感觉器官》教案
![《感觉器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5ba52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e.png)
《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九章《人体的感觉器官》,详细内容包括:视觉器官—眼、听觉器官—耳、嗅觉器官—鼻、味觉器官—舌、皮肤及其功能。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感觉器官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五大感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工作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耳朵模型、鼻子模型、舌头模型、皮肤模型;PPT展示课件。
2. 学具:显微镜、载玻片、刀片、镊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美丽的风景、美味的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感知这个世界的?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感觉器官。
2. 新课内容:(1)视觉器官—眼:介绍眼球的构造、工作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眼球的切片。
(2)听觉器官—耳:讲解耳朵的构造、工作原理,进行听力测试,让学生了解听觉的重要性。
(3)嗅觉器官—鼻:分析鼻子的构造、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嗅觉实验。
(4)味觉器官—舌:讲解舌头的构造、味蕾分布,进行味觉测试。
(5)皮肤:介绍皮肤的构造、功能,让学生了解皮肤的保护作用。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感觉器官的相关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定义2. 五大感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工作原理3. 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视觉器官—眼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列举三种嗅觉器官—鼻的功能。
(3)分析皮肤的保护作用。
2. 答案:(1)眼球的构造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工作原理是光线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从卫生与保健第一章节《八大系统与感觉器官》为主题活动设置。
![从卫生与保健第一章节《八大系统与感觉器官》为主题活动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073a786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0.png)
《八大系统与感觉器官》主题活动设置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了解八大系统与感觉器官。
2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运用视觉观察物品特征,了解八大系统与感觉器官。
活动准备:常见物品,如:卫生纸、玩具、毛衣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什么东西?
(二)展开
1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的特征。
2教师出示一件教师中常见的物品,请幼儿仔细观察该物品有什么特征,如:颜色、形状、体积大小给人们的感觉、用途等。
3教师将该物品收起来,请幼儿自由谈论刚才所见物品的特征,教师将幼儿发表的内容记在黑板上。
4教师在将这件物品拿出展示,请幼儿比较:刚才谈到的特征与物品实际的特征是否吻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可将物品增至二或三个,观察时间依幼儿观察力的提高而减少,然后重复以上步骤。
(三)结束。
《感觉器官》教案
![《感觉器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ad952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d.png)
《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教材第三章《感觉器官》,详细内容涵盖第58节,包括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味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工作机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掌握感觉器官的工作机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生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生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感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工作机制。
难点:感觉器官的微观工作原理,如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的感光机制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耳朵模型、嗅觉和味觉实验器材。
2. 学具:显微镜、载玻片、嗅觉和味觉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现象,引发学生对感觉器官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讲解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味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工作机制。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眼球结构为例,解释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视网膜切片,辨认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5.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嗅觉和味觉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视觉器官的构造和功能。
(2)解释嗅觉和味觉器官如何协同工作,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气味和味道。
2. 答案:(1)视觉器官主要由眼球、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组成。
眼球负责接收光线,经过折射形成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视觉中枢,最终形成视觉。
(2)嗅觉和味觉器官通过协同工作,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气味和味道。
嗅觉器官识别气味,味觉器官识别味道,两者结合,让我们能够享受到丰富的食物体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感觉器官的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感觉器官教案范文
![感觉器官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d7c2e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6.png)
感觉器官教案范文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感觉器官。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感觉器官的基本概念。
2.分析感官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人体的几种感官机制,并学会用该机制去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环境。
三、教学过程
1.复习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前面的讲解,复习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神
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作用。
复习完这些,学生对神经系统的运行有了一
定的了解,才可以更好地学习下一部分内容。
2.讲解感官的概念
接着,让学生了解感官的概念,要知道什么是感官,它究竟是什么,
它又有什么作用等等。
可以用一些有关的动画、实物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学习有关知识。
3.介绍人体感官的种类
然后,介绍人体感官的种类,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详细阐述每一种感官的功能、结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情况。
4.讨论感官对环境的感知
接着,让学生就感官对环境的感知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利用以上学习的知识,分析人体如何感知周围的环境,如何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及感官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等,让学生体会感官对人类的重要性。
四、启发与反思
本课让学生体会到感官的重要性。
儿童卫生与保健感觉器官教案
![儿童卫生与保健感觉器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0f62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8.png)
儿童卫生与保健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2)掌握保护感觉器官的基本方法;(3)能正确识别和描述感觉器官的功能。
2.情感态度价值观:(1)提高对感觉器官的重视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爱护自己感觉器官的良好习惯;(3)关注弱势群体,尊重他们的感觉需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2)感觉器官的保护方法。
2.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重视感觉器官的意识;(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保护感觉器官。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模型等。
2.材料准备:PPT、黑板、教科书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次学习的内容,感觉器官有哪些,它们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2.新课呈现(25分钟):(1)通过PPT展示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分别介绍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配以图片和实物模型进行展示。
(2)让学生观察图片和模型,积极参与讨论:“你感到痛觉是因为什么感觉器官的功能?”“你是如何通过眼睛看到东西的?”等等。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各个感觉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并将结果呈现在黑板上。
3.概念讲解与理解(15分钟):(1)讲解感觉器官的保护方法,并通过例子和图片进行阐述。
(2)针对每个感觉器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总结归纳每个感觉器官的保护方法,并将结果呈现在黑板上。
4.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和关注一些视力、听力、味觉等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困难,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
(2)组织学生分组小展示,并进行小组间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尊重和帮助弱势群体。
5.归纳总结(5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感觉器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感觉器官?”等等。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感觉器官卫生状况,并写一篇作文,谈谈如何正确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
儿童卫生与保健 感觉器官教案
![儿童卫生与保健 感觉器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867c9fd5bbfd0a79567398.png)
师:正确得方法就是,用手轻轻向上提或翻开上眼皮,一般可被泪水冲出来,如果冲不出来,可请别人把上眼皮翻开,瞧准异物后,用干净得手帕或棉签把异物擦出来,注意不要用手去揉眼,以免灰沙擦伤角膜引起感染,如果说异物附在角膜上,应该去医院就医,不能自己反复擦取。
师:幼儿瞧颜色鲜艳、画面清楚得图画有防止近视得作用,除此以外还能防止色盲、色弱。
宝宝出生之后,生理得发展并不完善,缺乏理性判断,所以宝宝感知外界得主要途径就就是依靠视觉系统。
不同颜色得光线得刺激,通过宝宝得眼睛反应到大脑皮层,如果进入眼部得颜色单一,产生得视觉效果也会很单一,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大脑皮层缺乏对一些颜色得判断,从而成为导致弱视甚至色盲得原因之一,而如果颜色不与谐,出现躁色,则会破坏宝宝得色彩平衡感,使宝宝产生烦躁情绪,从心理上影响宝宝视觉健康。
眼球壁得中层包括脉络膜、睫状体与虹膜。脉络膜有大量色素与血管,能防止光线散射,并为眼球输送营养;脉络膜前缘就是有睫状肌构成得睫状体,它借悬韧带与晶状体相连;西方人有蓝色眼睛,大家互相瞧瞧对方得眼睛就是什么颜色得,再想想美国人、非洲人得眼睛,为什么我们得眼球颜色不一样,这就是由什么决定得?
就是由虹膜中得色素来决定得;虹膜中央就是圆形得瞳孔,随着光线得强弱,瞳孔可以改变大小,进而调节进入眼内得光线强弱。
接下来我们来瞧眼球内得折光物质,它包括房水、晶状体与玻璃体。其中,最重要得就是晶状体,它位于虹膜后方,像凸透镜,有弹性,晶状体借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通过睫状肌得收缩与舒张而改变其凸度,光线经过晶状体得折射,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晶状体得弹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最新《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九、感觉器官优质课件
![最新《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九、感觉器官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146df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e.png)
最新《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九、感觉器官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第九章“感觉器官”,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感觉器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儿童的感觉器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关注儿童感觉器官卫生与保育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保护儿童感觉器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觉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卫生与保育。
教学重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知识,以及感觉器官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感觉器官模型、实物展示等。
2. 学具:学习笔记、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感觉器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器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a. 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b. 分析感觉器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c. 介绍保护儿童感觉器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如何保护儿童的感觉器官。
4. 例题讲解:针对感觉器官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第九章感觉器官2. 内容:a. 感觉器官的分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b. 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c. 感觉器官卫生与保育方法d. 感觉器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案例一:幼儿园的小明,在户外活动时不小心戳伤了眼睛。
案例二:幼儿园的小红,经常用耳勺掏耳朵,导致耳朵发炎。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批改和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感觉器官的最新研究动态,了解感觉器官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感觉器官视器课件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感觉器官视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94251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5.png)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感觉器官视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感觉器官视器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视觉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其卫生保健。
具体内容包括眼睛的生理结构、视觉的形成、眼睛的卫生保健、常见眼病及其预防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生理结构,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3. 提高学生对眼部健康问题的关注,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眼睛的生理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眼睛的卫生保健。
难点:眼睛的生理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眼病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谈论日常生活中眼睛的使用情况,引导学生关注眼部健康。
2. 知识点讲解:(1)介绍眼睛的生理结构,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
(2)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和神经传递。
3. 例题讲解:分析常见的眼病及其成因,如近视、远视、散光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眼睛的卫生保健方法。
六、板书设计眼睛的生理结构眼球壁: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神经传递眼睛的卫生保健定期检查视力预防眼病七、作业设计1. 描述眼睛的生理结构。
答案:眼睛的生理结构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
眼球壁由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和视网膜组成;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2. 简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答案: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和神经传递。
3. 列举三种预防眼病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眼睛的生理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眼睛的卫生保健,使学生了解了眼部健康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眼病的预防知识掌握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周围同学的视力状况,分析视力下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内容中,眼睛的生理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眼病的预防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学习教案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f4b3f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a.png)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生理发展与保育》教材的第三章第三节,主要详细讲解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其在保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内容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相应的保育策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幼儿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2. 学会针对幼儿感觉器官的保育方法,提高保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培养学生关爱幼儿、关注幼儿成长的职业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感觉器官的保育方法。
教学重点: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其在保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活动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感觉器官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幼儿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在保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a. 视觉:幼儿视觉发育尚未成熟,对颜色、形状的辨识能力较弱,需要保育员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
b. 听觉:幼儿听觉敏感,喜欢听声音,保育员应注重音乐、故事等方面的教育。
d. 触觉:幼儿触觉发展较快,喜欢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保育员应提供丰富的触觉体验。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针对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设计一个保育活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幼儿感觉器官保育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幼儿感觉器官保育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触觉2. 幼儿感觉器官保育策略丰富视觉刺激注重音乐、故事教育注意饮食搭配提供丰富的触觉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设计一个保育活动。
活动名称:触摸大自然活动目标:让幼儿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锻炼触觉能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活动过程:1. 准备各种自然物,如树叶、小石子、木头等。
2. 邀请幼儿触摸这些物体,并描述它们的触感。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学习教案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08d4b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d.png)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涉及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保育方法。
重点探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个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保护和促进这些感官功能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针对幼儿感觉器官特点的保育方法,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
3. 培养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和引导幼儿感官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及其保育方法。
难点: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幼儿的感官特点进行有效的保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各类感官刺激物品)。
2. 学具:笔记本、文具、感官发展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感官刺激下的反应图片,引起学生对幼儿感觉器官特点的关注。
2. 理论讲解:(1)介绍幼儿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
(2)分析幼儿感觉器官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感觉器官问题。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针对幼儿的感官特点进行保育,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针对幼儿感官发展的教学活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针对幼儿感觉器官保育的活动方案。
(1)活动名称:感官探险家。
(2)活动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探索、体验不同感官刺激的能力。
(3)活动内容:设置不同感官体验区,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幼儿感觉器官发展的前沿知识,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打下基础。
六、板书设计1. 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2. 内容:(1)幼儿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2)幼儿感觉器官的作用(3)保育方法及实践案例(4)感官发展教学活动设计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
幼儿园五感认知教案
![幼儿园五感认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ecc4d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0.png)
幼儿园五感认知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五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和皮肤。
2. 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五种感觉器官的不同功能和特点,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3. 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1. 五种感觉器官的认知2. 感官刺激的辨别3. 感觉器官的保养教学重点:1. 认识五种感觉器官的特点和功能。
2. 感官刺激的辨别。
教学难点:1.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2. 五种感觉器官的保养。
教学准备:1. 图片和模型。
2. 盲人杖、耳塞、口罩等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带领孩子们进行眼保健操,引导他们识别眼睛并认识眼睛的重要性。
2. 介绍五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和皮肤,然后提问:“你们都有什么感觉?应该是从哪里来的呢?”3. 引导孩子们回答问题,同时,老师分别用手指指向不同的感觉器官,让孩子们了解各种感觉器官的名称和位置。
二、探究(30分钟)1. 眼部保健:引导孩子们了解眼睛的保养方法,如眨眼、眼保健操等。
2. 耳部保健:引导孩子们认识耳朵的保养方法,如清洁耳朵等,并带孩子们体验一下使用耳塞听歌的感觉。
3. 鼻部保健:老师将准备的香味物品混在一起,让孩子们辨别不同的气味,并告诉孩子们有时候需要戴上口罩保护鼻子。
4. 舌部保健:让孩子们品尝不同的味道,并引导他们认识用餐时的礼仪。
5. 皮肤保健: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触感,例如棉花、毛线、纸张等,让他们了解保护皮肤的方法。
三、总结(10分钟)1. 回顾五种感觉器官,引导幼儿回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2. 请孩子们完成一个简单的问卷,让他们能够在记录中更好地认识每个感觉器官,并带领他们绘制自己的一张身体构造图。
四、延伸(10分钟)1. 引导孩子们制作口罩、手机壳、鞋垫等细节装饰品。
2. 老师分组,让孩子们按照五感器官,使用各种材料制作自己的模型。
教学反思:五感认知教学对幼儿认知的影响非常大,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身体构造和感受外部环境,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观察力和感知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幼儿园生物教案:身体部位与感觉器官
![幼儿园生物教案:身体部位与感觉器官](https://img.taocdn.com/s3/m/75094f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e.png)
幼儿园生物教案:身体部位与感觉器官一、引言幼儿园生物教案的设计对于幼儿的身体部位与感觉器官的认知和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身体部位和感觉器官,幼儿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并培养对自己身体的敬重和保护意识。
本教案将从身体部位、感觉器官的认知以及实践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身体部位与感觉器官的认知1. 身体部位的认知幼儿的身体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通过教具、绘本、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幼儿认知自己的身体部位。
例如,可以用绘本《我的身体》来引导幼儿认识头、脖子、手、腿等常见身体部位,并让幼儿通过触摸自己的身体来进一步加深对身体部位的认知。
2. 感觉器官的认知幼儿的感觉器官是认识外界的重要工具,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实物展示等方式来帮助幼儿认知感觉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例如,可以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水果来让幼儿通过观察、尝试,认识眼睛、嘴巴的功能,并了解这些感觉器官在感受外界刺激时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设计1. 触摸游戏在幼儿园的室内或室外环境中,设置多个触摸区域,如粗糙的木板、光滑的玻璃等。
引导幼儿用手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并让他们感受到触觉的差异。
同时,可以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不同触感,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触觉的敏感性和认知能力。
2. 味觉体验安排一场小型的味觉体验活动,准备一些常见的食物,如苹果、梨子、橙子等。
在幼儿的视线范围内展示这些食物,并引导幼儿通过品尝,感受到不同食物的味道。
可以提问幼儿,尝试让他们用简单的词语描述不同食物的味道特点,从而加深对味觉的认知。
3. 听觉游戏制作一些发声玩具或使用乐器,如小铃铛、手风琴等。
引导幼儿通过听觉感受不同的声音,并让幼儿模仿这些声音或辨认出不同的声音来源。
这样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听觉刺激的敏感性,并加深对耳朵作用的认知。
四、教学目标1. 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
2. 了解感觉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幼儿园科学教案:《认识身体的五感器官》
![幼儿园科学教案:《认识身体的五感器官》](https://img.taocdn.com/s3/m/207d7c4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c.png)
幼儿园科学教案:《认识身体的五感器官》认识身体的五感器官一、引言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身体的五感器官,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提高感知能力和观察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幼儿了解并认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个感官器官。
二、目标1. 学会认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个感觉器官;2. 了解每个感觉器官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相关词汇;3. 提升幼儿对于外界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三、活动设置活动一:探索视觉之窗-眼睛(30分钟)1. 引导孩子们坐成一个大圈,给每个孩子发放一面小镜子;2. 通过问答互动,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用眼睛看到什么东西:颜色、形状等等;3. 根据幼儿答案进行讲解,帮助他们了解瞳孔、视网膜等眼睛的部位;4. 让每一个孩子对着镜子边说边观察眼睛,并用手指指向照在镜子里的自己的瞳孔。
活动二:听见美妙声音-耳朵(30分钟)1. 向幼儿解释“耳朵是我们用来听声音的器官”,并引导他们摸摸自己的耳朵;2. 接着,播放不同的声音(例如:风吹树叶、鸟儿歌唱),请幼儿闭上眼睛,聆听其中的声音;3. 引导幼儿描述他们所听到的声音,鼓励他们使用正确的形容词;活动三:嗅出不同气味-鼻子(30分钟)1. 准备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如橡皮泥、香蕉皮、洗发水等;2. 让每个幼儿关闭眼睛,并分发这些物品,让他们用鼻子来嗅闻这些东西,并描述所感受到的气味;3. 引导幼儿通过对比理解不同物品带来的不同气味。
活动四:尝一尝味道-舌头(30分钟)1. 引导幼儿了解舌头是用来品尝食物的;2. 准备几种不同味道的食物,如苹果、饼干、橙子等;3. 让每个幼儿品尝这些食物,并描述所吃到的味道。
活动五:触摸世界-皮肤(30分钟)1. 向幼儿解释皮肤是我们身体上最大的感觉器官,并请他们触摸自己的皮肤;2. 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绒布、玻璃、砂纸等;3. 让孩子们用手触摸这些物体,并描述它们的感觉,如柔软、光滑或粗糙等。
一年级人教鄂教版科学《保护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一年级人教鄂教版科学《保护感觉器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1c7d93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3.png)
一年级人教鄂教版科学《保护感觉器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感觉器官的名称和主要功能。
知道不同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感知不同的信息,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体验和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感觉器官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对现象的简单分析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保护感觉器官的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如正确用眼、用耳、用鼻等。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让学生意识到感觉器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保护它们,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知道如何保护感觉器官。
培养学生保护感觉器官的意识和正确的行为习惯。
2.难点让学生理解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工作,以及不良习惯对感觉器官的危害。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体验法、讨论法、游戏法四、教学准备1.相关的图片、视频、模型等教学资料。
2.眼罩、耳塞、小镜子、不同味道的食物(如糖、盐、醋等)、不同质地的物品(如毛巾、塑料、砂纸等)、视力测试表等实验材料。
3.制作“保护感觉器官”的宣传海报或手抄报的材料,如彩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但在播放过程中分别关闭声音、模糊画面等,让学生感受视觉和听觉受到影响时的体验。
2.提问学生:刚才看视频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思考感觉器官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保护感觉器官。
(二)认识感觉器官及其功能(10分钟)1.眼睛展示眼睛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眼睛的结构。
教师讲解眼睛的功能:眼睛可以让我们看到美丽的世界,分辨不同的颜色、形状和物体的大小等。
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找一找眼睛的各个部分,如眼球、眼皮、睫毛等。
进行简单的视力测试游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情况,同时体会眼睛的重要性。
幼儿园生物教案:身体部位与感觉器官
![幼儿园生物教案:身体部位与感觉器官](https://img.taocdn.com/s3/m/2758681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0.png)
幼儿园生物教案:身体部位与感觉器官一、引言幼儿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通过感知和认知身体部位及其相关的感觉器官,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和功能。
本文针对幼儿园生物教案中的身体部位与感觉器官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师设计有趣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深入学习与了解。
二、身体部位的认知1. 头部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通过头部,我们能看见、闻到和听到周围的事物。
带领幼儿观察彩色卡片,并询问他们关于头部五官名称以及各自功能特点的问题。
进而引导他们用手指示出不同位置。
2. 上肢上肢包括手臂、手掌和手指等部分。
它们赋予了人类极强大的操作能力。
进行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幼儿模仿老师做出不同动作,例如挥手、拍手等,并请他们以口头方式陈述所参考动作所需使用的身体部位。
3. 下肢下肢包括腿和足部,帮助人类行走和奔跑。
以动物为例,如蛇、鸟等教给幼儿,这些动物是没有下肢的,进而引导他们思考该动物是如何移动的。
三、感觉器官的认知1. 视觉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
通过展示不同的图片或物品,请幼儿描述所见图像或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并与其他幼儿互相交流分享。
2. 听觉耳朵可让我们听到声音和音乐等。
带领孩子们玩一个听力游戏,在教室中放置一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声源(如手表闹铃声、交通工具声音等),让他们去寻找并描述发出声音的位置。
3. 嗅觉鼻子允许我们闻到各种气味,例如花香、食物味道等。
用不同的香水瓶或食物样本进行玩味游戏,要求幼儿闻一闻并尝试描述这个气味是什么。
4. 味觉舌头上有味蕾,负责辨别不同的味道。
让幼儿尝试品尝一些食物,例如甜的、咸的、酸的等,并通过这个游戏展示每种口味对应身体部位的感受如何变化。
5. 触觉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痛觉、温度和触摸等。
在一个小活动中,让幼儿闭上眼睛,用不同材质(如绒毛、木头)轻轻触摸他们皮肤,他们需猜测所用材质。
四、深入学习与了解1. 综合认识身体部位与感觉器官将所有学过的部位或器官放到一起进行复习和回顾,并通过提问巩固幼儿对所学内容的记忆。
小学幼儿园教案:《认识身体感官器官的功能》
![小学幼儿园教案:《认识身体感官器官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3ebfa07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5.png)
小学幼儿园教案:《认识身体感官器官的功能》一、引言身体是人们感知世界的渠道之一,通过感官器官我们可以感知到外界的事物和现象。
因此,对于幼儿来说,了解和认识身体的感官器官及其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篇教案将为小学幼儿园的教师们提供一个教学指南,帮助他们教授幼儿们认识身体的感官器官的功能,拓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增强对世界的认知。
二、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并命名身体的感官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皮肤。
2. 帮助幼儿了解每个感官器官的基本功能,如眼睛用于看,耳朵用于听等。
3. 培养幼儿对不同感官器官的觉察能力,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感官器官的功能。
三、教学内容1. 看图说课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看插图,引导他们认识身体的各个感官器官。
例如,通过展示一张身体结构图,指着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皮肤等部位,告诉幼儿这些是我们身体的感官器官。
然后,逐一介绍每个感官器官的外形和位置,让幼儿进行观察和模仿。
通过观察图示,幼儿可以在视觉上认识和记住这些感官器官。
2. 动手实践接下来,教师可以给幼儿们提供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感官器官的功能。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水果,让幼儿分别尝一尝水果的味道,并讨论这些水果的味道是通过嘴巴感知的。
再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贴纸,让幼儿闭上眼睛,用耳朵来聆听贴纸撕开的声音,让幼儿感知到耳朵的听觉功能。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幼儿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感官器官的功能。
3. 游戏互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对感官器官功能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幼儿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盲人走迷宫的游戏,让一位幼儿戴上眼罩,另一位幼儿通过声音引导他/她找到正确的出口。
这个游戏可以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知眼睛和耳朵的功能,并加深对这些感官器官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观察评估: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对各个感官器官的认知程度。
通过观察幼儿的回答和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感官器官功能的理解。
感觉器官教案
![感觉器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8128a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9.png)
感觉器官教案《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的感觉器官。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让学生对感觉器官有初步的了解。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感觉器官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感觉器官的结构和特点。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加深对感觉器官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 (1)播放一段关于感觉器官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感觉器官的重要性。
(2)提问学生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知识讲解 (1)讲解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让学生对感觉器官有初步的了解。
(2)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感觉器官的功能。
观察与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感觉器官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感觉器官的结构和特点。
(2)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加深对感觉器官的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2)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五、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感觉器官的科普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感觉器官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感觉器官的健康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1. 2. 3. 1. 2. 1. 2. 3. 4. 1. 2. 3. 4. 1.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感觉器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感觉器官教案
![感觉器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57395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f.png)
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
2.掌握感觉器官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3.理解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
2.感觉器官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3.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引入话题,让学生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感受到外界信息的。
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介绍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通过投影或黑板,介绍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感觉器官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
Step 3: 感觉器官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思考感觉器官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通过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感觉器官与特定外界刺激之间的关系,比如眼睛感知光线、耳朵感知声音、皮肤感知触摸等。
Step 4: 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介绍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感觉器官对于人体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比如眼睛让我们看到美丽的事物、鼻子帮助我们闻到花香等。
Step 5: 思考与拓展让学生自主思考,感觉器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可以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总结观点。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掌握感觉器官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以及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通过适当的实例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并且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
感觉器官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9a653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f.png)
感觉器官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第四章“我们周围的世界”,具体涉及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知道人体如何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世界。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人体如何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世界。
难点: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如何保护感觉器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感觉器官模型、实物道具。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用到感觉器官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感觉器官的图片,讲解每个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让学生明白人体如何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世界。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例,如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耳朵如何听到声音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4.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感觉器官,每组给出一些建议,并进行分享。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感觉器官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感觉器官组成功能眼睛眼球、视网膜看物体耳朵耳廓、耳蜗听声音鼻子鼻腔、嗅觉细胞嗅气味舌头舌面、味蕾尝味道皮肤表皮、真皮触觉、痛觉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你最主要的感觉器官是什么,它是如何帮助你认识世界的?2. 画出一个人体感觉器官的图,并标注出它的名称和作用。
答案:1.我最主要的感觉器官是眼睛,它通过眼球和视网膜帮助我看清楚周围的世界,识别不同的颜色和形状。
2.(学生作业展示,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如何保护感觉器官。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环节效果良好。
但在讲解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今后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方式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正确的方法是,用手轻轻向上提或翻开上眼皮,一般可被泪水冲出来,如果冲不出来,可请别人把上眼皮翻开,看准异物后,用干净的手帕或棉签把异物擦出来,注意不要用手去揉眼,以免灰沙擦伤角膜引起感染,如果说异物附在角膜上,应该去医院就医,不能自己反复擦取。
对眼睛有益的食物有哪些呢?如瘦肉、禽肉、动物的内脏、鱼虾、奶类、蛋类、豆类等,里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对眼睛也有益,缺乏维生素A的时候,眼睛对黑暗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严重的时候容易患夜游症。维生素A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干眼病。长期缺乏维生素A的时候,消除眼睛的疲劳,每天应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维生素A的最好来源是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和蛋类,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菠菜、韭菜以及水果中的桔子、杏子、柿子等胡萝卜素。维生素C是组成眼球水晶体的成份之一
耳朵会动时天生的,不是后天成长的,会带一点遗传因素。生物学上证明耳朵会动时天生的,是大脑皮层发达的表现,使脑神经更有力,往往有更强的意志与洞察能力。
接下来大家先浏览一下耳朵的基本构造。
首先我们来看耳朵的结构。耳朵是听觉和平衡觉的器官,它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能收集声波,也是传统中医学进行耳针穴位疗法的部位。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由软骨构成,软骨外的皮肤上有耳毛和能分泌耵聍的耵聍腺。外耳道是声音进入中耳的通道。
沙眼的传染途径有:·与沙眼病人同用一条毛巾、一盆洗脸水;·手帕和毛巾,特别是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或保育员常用手帕给孩子擦眼睛,就可能感染;·有沙眼的人,常用手擦眼,手上的病菌就会传染了所拿过的东西,比如钱,以及摸过的门把手、栏杆、玩具等,若以后其他人接触了这些东西,就有可能感染。
预防措施:一人一巾,流动水洗脸,常洗手,剪指甲,不用手揉眼。
师:掏耳朵是个常见的现象,大家经常掏耳朵,
师:我们通常把耵聍俗称为“耳屎”,正常情况下,外耳道皮肤表面附有薄层耵聍,它和外耳道皮肤脱落的细胞、进入外耳道的灰尘等一起形成薄片,当我们咀嚼或张口时,它就可脱落排除。
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异物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外耳道皮肤薄,所以经常挖耳会引起外耳道皮肤损伤,发生细菌感染。挖耳不当,有可损伤鼓膜,引起鼓膜穿孔。若耳朵栓塞了应及时就医。
眼球壁的中层包括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脉络膜有大量色素和血管,能防止光线散射,并为眼球输送营养;脉络膜前缘是有睫状肌构成的睫状体,它借悬韧带与晶状体相连;西方人有蓝色眼睛,大家互相看看对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再想想美国人、非洲人的眼睛,为什么我们的眼球颜色不一样,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是由虹膜中的色素来决定的;虹膜中央是圆形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强弱,瞳孔可以改变大小,进而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强弱。
接下来我们来看眼球内的折光物质,它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其中,最重要的是晶状体,它位于虹膜后方,像凸透镜,有弹性,晶状体借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而改变其凸度,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晶状体的弹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晶状体与角膜之间是房水。房水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的作用,并维持眼压。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是一个较大的空隙,填充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称玻璃体,它能支撑眼球并加强聚光效果。
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耳蜗内有数千根听觉神经纤维末梢,并充满液体声波使鼓膜震动并带动听小骨,听小骨震动引起耳蜗内液体的震动,听神经将震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半规管和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人体运动时,特别是头部位置发生改变时,位觉感受器将刺激传到大脑,形成位觉。
师:我们耳朵的耳蜗为什么不和“麦克风”一样,凸在外面,而要通过一条长长地“耳道”呢?
生活中还有很多保健措施,希望我们多留心,多注意,以上就是咱们所讲的视觉方面的知识,接下来咱们来看听觉器官----耳朵。说道耳朵,想问大家谁的耳朵会动呢?
为什么有些人的耳朵会动呢?
人和动物一样,耳后有一块动耳肌,在神经支配下可以活动,只不过有的人动耳肌退化了,耳朵就不会动了;而有的人没有退化,所以耳朵会动。
丰富的钙粉对眼睛也是有好处的,钙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如豆类、绿叶蔬菜、虾皮含钙量都比较丰富。
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少吃精粮和快餐食品,常吃适量的乳、蛋、奶、鱼、肉、鸡等优质蛋白及全谷类食品,多从新鲜的食物中摄取营养,尤其是维生素B、矿物质的补充,因为它们是眼睛发育和功能进展所必需的。少吃零食、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因为过多的吃糖和高碳水化合物,会使眼内组织弹性降低。
小孔成像,为什么倒像而人看到的是正的?
讲授新课
师:由于视听觉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视觉和听觉。咱们有三部分内容:感觉器官的结构、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和卫生保健,重点放在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和保健这部分。给大家5分钟时间,先快速阅览一下眼睛的基本构造。
一、构造
眼球是感受光线刺激的视觉器官,它有眼球壁和眼球内的折光物质组成。
所以,应让宝宝多看一些和谐的鲜艳颜色的物品,以及鲜明的对比色,宝宝屋子里的色彩、玩具的色彩、甚至爸爸妈妈穿的衣服色彩都应该尽量和谐,否则会影响到宝宝对色彩的敏感程度。
师:两眼"黑眼珠"不对称,就是所谓的斜视。斜视是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仅一眼注视目标,而另一眼视线偏向目标一侧。根据两眼球的位置关系,斜视有外斜(斜白眼)内斜(斗鸡眼,对眼),上斜、下斜等,多为年龄为5岁前,视力功能尚未完善,任何不稳定因素,如眼部疾病,发烧,惊吓、外伤等使本来就不稳定的视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斜视。
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开口,鼓膜介于外耳和中耳之间,是一块椭圆形的薄膜。三块听小骨外连鼓膜,内与耳蜗相连,可以把鼓膜震动传到耳蜗。中耳的空隙叫鼓室,鼓室由通向咽部的咽鼓管开口。吞咽时,空气从咽部进入中耳,使鼓膜两侧的气压相等,保证鼓膜正常震动,人们才能听到清晰的声音。
师:遇到巨大的声音时,大家一般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耳朵呢?
眼球壁的最内层是视网膜,它能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形象。
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能感觉强光和有色光,我们通常所说的色盲、色弱,是由于视锥细胞缺少相应的视色素而形成的;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刺激,是人们在较黑暗的环境中仍能看清物体的轮廓。如果光线一暗就看不清事物就有可能是夜盲症的倾向,如果有这种症状,晚上不宜单独外出,以防摔倒磕碰。
6.预防眼外伤。要注意为幼儿选择安全的玩具,不玩尖锐、易刺伤眼睛的玩具,要制导幼儿做一些安全适当的游戏,禁止幼儿燃放烟花爆竹,以防止眼外伤。
7.照顾视力差的幼儿,减轻他们的用眼负担,合理安排他们的座位,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并让他们经常望远。若幼儿配戴矫治眼镜,应要求幼儿按医生的嘱咐去做。
除了上述咱们想到的保健措施以外,还有什么措施能够保护幼儿的眼睛呢?俗话说“吃啥补啥”,我们都知道,孕妇吃核桃对胎儿好,吃核桃可以补脑,那么吃什么可以明目呢?
师:遇到巨大响声时,要么迅速张嘴,使咽鼓管张开;或是闭嘴,同时双手捂耳,这样可避免鼓膜被震破。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正常人的鼓膜内外的压力是平衡的。鼓膜外侧直接与大气相通,而鼓膜内侧是中耳腔,中耳腔的压力通过咽鼓管的管道与外界大气压相通。为此,当有巨大的响声时,只要能保持鼓膜内外的压力平衡,鼓膜就不会受损伤。
若光线经过折光物质不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大脑皮层不能收到清晰的信号,难以形成清晰的图像,就称为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最常见的是近视,(结合近视的图示原理)
二、幼儿眼睛的特点
1.眼球前后径较短,呈生理性远视,一般到5一6岁左右转为正视。
实际上,在6岁以前,90%以上的幼年宝宝是远视,宝宝出生后,眼球小,眼轴短,所以几乎都是远视,或兼有远视散光,这是生理性的,是眼正常发育的表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远视度数会越来越低。多数孩子在6、7岁会进入一个正常的弛张状态,既没有近视,也没有远视。
师:幼儿看颜色鲜艳、画面清楚的图画有防止近视的作用,除此以外还能防止色盲、色弱。
宝宝出生之后,生理的发展并不完善,缺乏理性判断,所以宝宝感知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依靠视觉系统。
不同颜色的光线的刺激,通过宝宝的眼睛反应到大脑皮层,如果进入眼部的颜色单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会很单一,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大脑皮层缺乏对一些颜色的判断,从而成为导致弱视甚至色盲的原因之一,而如果颜色不和谐,出现躁色,则会破坏宝宝的色彩平衡感,使宝宝产生烦躁情绪,从心理上影响宝宝视觉健康。
三、眼的卫生保健
我们在大街上可以看到许多“小眼镜”,不管这些孩子是什么原因戴上眼镜,这种现象都很让人心痛。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争取有能力帮助更多的幼儿保护好他们的视力,这就要了解幼儿的眼卫生保健措施。那么有哪些好的用眼习惯呢,请这位同学来回答。
师:很好,请坐。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鼓励监督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那么还有哪些保健措施呢?请下一位同学来回答。
爱心堤示
宝宝生理远视的正常值如下:3~4岁远视200度以内,4~5岁远视150度以内,6~8岁远视100度以内,超过正常范围的,则为异常的或病理性远视。若在正常范围内,爸爸妈妈无需过多担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宝宝看物品时应保持适当距离。
2.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因此能看清很近的物体。如果幼儿形成不良的用眼习惯,长时间视物过近,则会使睫状肌过度紧张而疲劳,以致使晶状体变凸,形成近视。关于近视的具体内容,咱们在后面的保健里会讲到。
1、知识目标:熟悉掌握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和卫生保健措施
2、能力目标:懂得幼儿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会照顾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育,具备解决幼儿感觉器官突发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照顾幼儿,遇到问题要冷静
导入
师:大家好,我姓x,以后大家就叫我x老师,今天初次见面,大家能不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