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1-2022学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1-2022学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一课时所教教书书名及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教年级:八年级所教册次、单元:上册、第三单元教具:白板、PPT一、整体设计思路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语文课程是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并且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苏轼其人及此文写作的背景,理解了字词的意思,疏通了文本的基础上。

因此,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逐句分析文本,抓住重点字词,从字词的运用中解决“何事”“何景”“何情”这三个问题,最终能够从“闲人”二字中体悟作者出游过程中欢欣、寂寞、遗憾等复杂情感,得到乐观豁达面对人生的启示。

设计图展示:具体教学设计介绍图如下,左边部分是课堂的步骤流程,对应右边部分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记承天寺夜游》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优美篇章。

累文言词语,获得大自然美的享受,体悟作者更丰富的情感,并且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代小品文,文章以凝练的语言,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月夜庭院如梦如幻的美妙景色,创造了一个清冷宁静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二)学生情况分析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求知欲较强,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

并且已经了解了作者和背景,疏通了文本,为文章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2.学生对古文仍有恐惧排斥心理,对于作者复杂情感的理解也难以到达深层和多样,其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有待提高。

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文本重点字词,主动进入语言品析与感情理解,深刻体悟苏轼的闲情逸致的豁达洒脱与落寞悲凉的郁郁不得志的复杂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1.抓住文本的重点字词,围绕文本记了什么事、夜里有何景、游时现何情三个问题,分析作者夜游的丰富情感,最后抓住“闲人”二字,进行体悟归纳,感知其终极情感内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三)精读,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品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5.解题,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的是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答:游记或记叙文;苏轼与张怀民晚上在承天寺欣赏夜景。
6.读记叙部分,请同学们找找能出能表现的作者情感的词语,细细品味,说说你所体会到的作者夜游过程的情感变化。并带着感情来读读这些句子。
答: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的兴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感慨之情)
7.品析写景的句子。请品味月色描写的句子妙在何处。
.比较
改句: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之影映于其中,似藻、荇交横。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毁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说的谁吗?那我们最熟悉的是哪位呢?(知名度最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册语文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语文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共分五部分:说教学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说教学对象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品味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3.揣摩作者心境,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方法:(一)教法1. 创设情境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

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 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二)学法1. 诵读法。

通过反复朗诵理解情感及凝练形象的语言。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二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 怎样的人生感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 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 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 、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 用方法和技巧。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 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 集。
板块四、探究品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明确:2.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教课假想读以入文。

指引学生频频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神韵;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文意,理解文章的境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致熟读成诵。

知人论世。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认识作者的相关状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奇妙的思想感情。

涵泳品尝。

两篇短文都富裕诗情画意,意味隽永,要指引学生品尝文章画面的精巧,语言的精华,布局的匠心所在。

安排两课时,两篇短文各用—课时。

三峡郦道元教课内容和步骤—、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河山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珍宝,打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期间有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交口称赞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此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绝壁峭壁而赞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愁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讶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或许会让思路倒流,追忆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以后,我们将会有如何的感觉呢?二、初读课文:比较说明,小声自由朗诵,初步理解词句。

正音:阙 (qu ē) 叠嶂 (zh àng) 曦 (x ī) 月襄 (xi āng) 陵沿溯 sù))素湍 (tu ān) 绝巘 (y 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三、研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留。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推荐五篇)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推荐五篇)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推荐五篇)第一篇: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借助课文注释、上下文语境理解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写景小品文刚刚接触,从“言”的角度,学生疏通文意、积累字词还比较重要,但从文章的中的“文美”“文人”“文化”的角度理解可能还太少。

3重点难点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每个喧嚣的白日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它以如水的清凉洗去了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回归无限的清澈。

面对明月,有人思念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感叹人生:“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人怀念故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今天当《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字慢慢向我们走来时,请同学们用心品味面对明月苏轼抒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感慨,品味他被流放黄洲时精神的高贵;品味他的淡泊镇定、清雅空灵。

活动2【讲授】记承天寺夜游读美文知文意1、范读:这是一篇描写月夜小景的文章,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我想把文章朗读一遍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揣摩感情。

提示:读音——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柏bǎi 节奏(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由朗读课文。

3、译读(结合注释、工具书、同学合作)重点字词提示:(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欣欣然)(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4.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5.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展示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重点词语(投影)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闻屏障中尺一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二、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三、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板书设计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9、作业课件展示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

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品味体会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第二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首先是,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实词与虚词,能够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翻译文章,并能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关键词语、语句,深入解读文本。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味作者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

其次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品析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意境之美以及苏轼从“欣然起行”到和张怀民一同赏景的心情变化;难点是: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闲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感。

二、说教法1,吟读。

用读体悟课文的思路,用读串联课堂自始至终的教。

2,抓重点词语、语句着重感悟。

三、说学法主要是诵读法和小组讨论探究法。

其目的是让学生多读,同时借助助读材料自主合作探究生成非定式的答案。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板块。

第一是,激情导入文本。

第二是,感知品味赏析。

其中第二板块又细化为“美文之吟读”、“美文之品景”、“美文之景中人”、“美文之景中情”四个小板块。

详细如下:(一)导入新课用情吟读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点出对联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而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被贬”的命运,共同走进这位千古奇才苏轼,走进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的目的有二: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苏轼的悲惨,为本堂课讨论情感做铺垫,在于让学生感知有味的吟读。

(二)感知品味赏析1,“美文之吟读”。

首先,教师板书课题“承天寺”,让学生补充课题“记”和“夜游”,进而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即:夜点明时间,承天寺点明地点,记是一种记叙文的文体。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3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3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3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3篇引导语: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

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以此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必须是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他们学会,而且要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

因此我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重点难点安排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习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合作探究
•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 语句读一读)
•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 者写月的精妙之处。
品味语言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比喻 • 月色—积水 空明
• 竹柏—藻荇 交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 现的月光明亮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复习巩固
一、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 如诗如画,一个XXX淡雅的境域,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流露羁縻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 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 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视察事物细致入 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锐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 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背景介绍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 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 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 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 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官。
大概是
•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个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

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X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它的训练价值,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第11课《知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知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这篇短文反映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的闲散生活和旷达淡泊的心绪,属于叙事小品文。

全文只有一段、85个字,但内容丰富,叙事自然流畅,写景特点鲜明,具体可感,议论式抒情画龙点睛,一个“闲”字,道尽了被贬后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文章虽短,但内涵丰富,值得回味,包含的知识点较多。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启发和示范作用,是典型的值得短文长教的课文。

该单元的四篇短文和五首唐诗都是以写景为主,展现各种各样的大自然风光和魅力,只有此文不用骈句,是最接近现代散文的。

它又让学生见识到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成熟的程度,为以后学习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这篇小品文包含了“新课标”对文言文词、句、篇、感、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阅读现代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分析理解。

因此我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1、积累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2、熟记“户、欣然、念、相与、盖、但”的词义,翻译课文;3、熟读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2、分析文眼“闲”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中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通顺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全文;2、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3、分析“闲”的多重含义。

难点:1、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的特点;2、分析“闲”的多重含义;3、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学法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不陌生,培养了一定的语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掌握了一些翻译方法,能够大致读懂这篇小品文,对苏轼比较感兴趣、也有粗略的了解,但属于标准的一知半解,尤其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景和情的关系没有具体的感知。

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本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所承担的任务:《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 余字,却蕴涵深厚。

文章以极其凝练的语言,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月夜庭院景色如梦如幻的美妙,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本文重在体会作者发现的美和寄予的情。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并明确了文言阅读和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要求,因此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应该不成问题。

学生容易从反复朗读中主动进入语言品析、感情理解等文学鉴赏活动中。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视野有限,而且多为线性思维,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品悟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就成为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1. 读出韵味,把握内容,熟读成诵。

2. 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3.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借助诵读,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苏轼的月亮——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景——空明情——闲适赏月语——淡雅境——旷达教学过程导入: 2分钟上课后我先问学生一个问题:月亮是谁的?引发学生思考后,老师说,我觉得,月亮属于诗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的月亮忧伤凄美;“峨嵋山月半轮秋”,李白的月亮清朗洒脱,古代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文字为月亮打上了自己个性的烙印,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篇短文看看苏轼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在导入中,建立写景文情与景的联系,为透过月色,分析苏轼的品格做铺垫。

】首先,我将学生按每6人分为一组,选出各组的组长和记录员。

讲明本课学习是以小组自学、互学、探究为主,希望同学们相互合作,大胆交流。

文章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即初读感受月下美景,赏读品味赏月之词,悟读理解赏月之情。

第一步,初读感受月下美景 12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齐读、接龙读,要求:读顺文章,读准字音和节奏;2.班级齐读,教师正音;3.因课文字词偏易,由同学互助解答字词,疏通文意;4.为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文意,填写表格中的信息;5.理解文意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精品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精品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记承天寺夜游》。

下面是我的说课过程。

一、说教材本文写于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这篇文言小品文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传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受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结构上,文章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

二、说学情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积累,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闲人”的含义;赏析本文优美的意蕴。

2、教学难点:感受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本句中的“闲”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闲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贬黄州,官职清闲之意,有一箭双雕之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导入:上课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首有关于月的歌曲叫?明月几时有?,接下来我们来学一篇描写月色的文言文。

他的作者是苏轼,现在同学们先仔细的仔细看一遍老师展示出来的ppt〔展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看完后自由朗读这篇文言文。

〔板书:诗名、作者〕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分节拍:指名学生读,不正确指出〔板书:字音,提醒学生标在文章中〕纠正字音后全班齐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2师:现在让我们走入文本,去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小组内讨论翻译,小组代表答复,可借助工具书,师补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快乐地起床出门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师:你们都翻译得较详细、完整。

现在老师就提几个需要你们重点记住的字词。

四、又读课文,划分层次师:现在我们已经把译文整理出来了,那你们能给这篇课文划分层次吗?一共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1~3〕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寻友夜游)――板书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

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它的训练价值,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那我采用的方式是:1、品读。

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采用教学思路变序法突破重难点,理解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3、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欣赏,采用连话成文和对比的方法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美景。

4、仿写。

借景抒情容情于景的描写景物。

5、把体验——生成——运用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四、说学法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

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用方法和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四大板块。

时间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分钟)我在课前就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朗读体验,整体把握。

(10分钟)这个板块主要是围绕课文诵读,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翻译全文进行。

这一设计主要是完成知识目标,为后文能力目标奠定基础。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范读、自由读、抽读、齐读、评读、默读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按照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来分类积累文言词汇的方法,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一个翻译课文,一个纠错和补充,局部问题由全班共同解决,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中主要运动多媒体课件来指导朗读,最后采用小试卷的方式当堂测试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合作体验,自主生成(20分钟)这一板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分析苏轼当时的处境“闲”及其含义,及其背景,作者自称现任所表达的复杂感情,景物描写所表达的作者人生观,以及运用散文化的现代语言来突破古诗文分析的重难点,学会作者借景抒情、容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水平的缺乏,文本和学生之间又有实践的距离,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实现最重点,在这一板块上我运用了先学后教法。

特细化为以下几个板块:1、对于“闲”字的分析。

(3分钟)我把这个版块作为分析复杂感情的切入点,让学生一读课文,找出苏轼当时处境的词语闲,理解闲本身的意思是悠闲、清闲之意。

让学生二读课文,找出体现苏轼悠闲的词语。

那么学生不禁会问:这就是苏轼所追求的生活吗?那么我们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自己来了解苏轼的基本情况,让我们明白苏轼乃大学士,但屡次被贬,乃闲居再次。

此时的他自称闲人,到底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这时候学生小组内讨论,学生点评得出结论:那就是被贬的不平、愤怒、自嘲和自我宽慰。

这时学生齐读课文的抒情段落,老师提出几个问题:作者的心情如此不平,那么他是怎么派遣的。

三读课文明白,讨论明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

第二个步骤是品析景物描写。

2、这一个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景的方法。

首先是学生齐读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景物特色。

“”品析景物的特点。

其次是学生自悟、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点评。

思考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那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分析一下:这个比喻首先是用了明喻,月光如水,本来庸俗的一个句子,但是作者在这里翻出了心意,将整个庭院都注满了水,还用空去修饰这个色调。

接着再用借喻以客代主。

最后以竹柏影也点头实情,先客后主,连环比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地步入了一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那么突出的重点方法是:多读,以主题思维为主,以小组讨论为辅,学生点评师生共同分析。

3、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意境。

(10分钟)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已经,从而突破古诗文赏析的难点。

这是目前考试的一种重要题型,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是学生要具备这种能力却比较困难。

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运用电教手段,通过画面赏析,采用连话图文的方式将难点分解。

将古文翻译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进行分解。

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且当堂测验。

那么教学流程是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且翻译此句。

接着由女生朗读写景文句,学生想象画面。

这个时候我用电教手段出示分解画面。

第一个画面是月光普照大地。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运用画面来分解难度降低了很多。

接着出现第二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和清澈的水。

出现第三幅画面,交错的水藻和活泼的竹影。

找到二者的相似点,交错纵横。

接着将三幅画面的描绘语言衔接起来,整个意境就出来了。

接着学生齐读散文化的语言,将二者进行对比。

掌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方法。

接着就当堂训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一意境。

4、评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生成自己的人生观。

作者当时的处境艰难,并且心怀不平。

却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可见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怎么样。

了解作者对待挫折所体现出来的乐观。

豁达。

闲适。

欣喜。

的人生态度和方法。

教导学生积极生活中的坎坷,并从中得到启示:面对困难,应有乐观豁达的态度,积极的寻找办法调整心态,改变现状,而不能消极悲观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方法如:(1)面多挫折要有达观的心态。

(2)苦闷无计时找朋友倾诉。

(3)可寻找其他乐趣改变心情。

(4)可到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5)向当事人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作业设计(当堂训练14分钟)1、后附有训练题。

2、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文,把喜欢的整理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师希望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多的去了解苏轼,从他的身上学到和积累到更多的精神财富。

六、说板书设计寺庭步月——事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乐观豁达——情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

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

当堂练习题班级姓名学号等级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