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概述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中常用的概念。它们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生态

系统所能够容纳的生物种群数量或环境压力的极限。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对于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容量的定义及应用

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不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所能够容纳的生

物种群数量或环境压力的最大值。环境容量是生态系统自身特性和功能决定的,与人类活动和干扰密切相关。环境容量的计算往往涉及到生态学、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等多个方面。

环境容量的应用广泛,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通过评

估一个城市的环境容量,可以确定合适的建设规模和布局,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农业和渔业领域,环境容量的概念也被用来评估农业生产系统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容量的评估方法

评估环境容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专家咨

询等。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环境系统和研究目的。例如,对于水资源的环境容量评估,可以使用水循环模型和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来计算。而对于空气质量的环境容量评估,则通常使用气象数据和空气污染物浓度等指标进行分析。

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应用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或某一资源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利用量或负荷。它

与环境容量密切相关,但更注重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常被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等领域。

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与环境容量类似,但更关注于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评估环境承载力,可以确定资源的合理利用范围和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
国内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代表学者还有毛汉英,他结合环渤 海地区的实际,探究了区域承载力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等, 采用状态空间法和系统动力学(SD)模型,分别对区域的承载状 况和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描述和预测,其中SD模型由经 济、环境、物耗、人口、承载基础、生活质量和区际交流7 个子模块构成。此外,刘晓丽等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 了初步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认为应该重视城 市群系统的开放特征及其区域空间结构整体性,重视科技和制 度等人文因素作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方法强化综合定量研究。
承载污染物 一般的环境系统都具有一定 的自净能力。如一条流量较大
的河流被排入一定数量的污染
物,由于河中各种物理、化学
和生物因素作用,进入河中的
污染物浓度可迅速降低,保持 在环境标准以下。这就是环境
(河流)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 稀释或转化为非污染物的过程。
环境的自净作用越强,环境容量就越大。
承载人口规模
国内研究概况
随着承载力理论在国内得到深入研究和应用, 学者们逐渐发现资源或环境单要素承载力研 究存在局限,将资源环境综合起来系统研究, 成为承载力研究适应资源环境领域实际变化 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承载力研究能够真正 推动可持续发展理论前行的可能突破点。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概念的明确出现,主要源自刘殿生对秦皇岛市 所进行的研究中而建立。作者将大气、水、土地、海洋生物资源及大 气环境、水环境稀释自净能力等综合因素构成的环境承载力称作“资 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它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 约变量组成,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加权平均法来确定综合承载力值。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浅谈对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看法

姓名:朱佳伟

学号:091240148

我国对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某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并且指出:在定义中的“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因而承载力的大小可以用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等来表示。

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通过拟定的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

尽管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念有相同之处,但是,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只反映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环境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

(1) 环境容量是专指环境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表征环境容量的大小的指标是社会经济活动所排放的某一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而环境承载力是在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后,选择众多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再分析环境系统对每个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除了包括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外,还包括经济、社会方面的指标,如能源供应量、交通运输量、水资源量等。

(2) 环境容量最终为环境污染中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数量依据,并以此为环境规划提供选择方案和措施建议;而环境承载力除了能提供各种污染物应该控制的排放量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据选择的社会经济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当然,二者从功能上讲具有相似之处,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生态环境容量、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实现环境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发展形态。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的总量,是将环境资源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总

第3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2)

第3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2)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 模式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技术 做到环境资源商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强调持续性 体现公平性 追求协同发展 推崇人与自然和谐
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最强音,它既要 作为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又要成为环 境规划的最终目标。对持续发展的最求, 应贯穿于环境规划的始终。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系统 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 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并满足当代人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 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 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 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
区域人地系统的持续发展,可以看作是资源开发、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 等物质实体发展,又要包括科技教育、政策体制 和法规标准等非物质实体发展的多维综合协调发 展过程。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必须相对准确判断某区域所 处发展状态,给予科学定位,调整人地作用关系, 科学地制定区域性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型规划。 在编制经济与环境协调型规划时,必须明确人地 系统协调观念。

第二节 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  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资源环境承载力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演变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是衡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概念,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承载力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人类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到资源环境综合(生态系统)承载力这一过程。

1.承载力概念的起源———适度人口理论

承载力理论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98年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798 年,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Population》第一次将承载力思想和适度人口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食物以算术级数速度增长,而人口数量却是以几何级数速度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将难以调和,人类将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最终产生疾病、饥荒或战争等后果,从而对人口数量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人口数量将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必须通过一些方法限制人口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论反映了生物(人类)与自然环境(粮食)之间的关系,认为生物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而自然因素是有限的,生物的增长必然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马尔萨斯人口论中隐含的这些假设条件构成了承载力理论的基本要素和前提,后来的承载力研究学者都是基于这样一些基础假设条件,因此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为承载力理论起源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2.承载力概念的发展———生态承载力研究

进入20世纪,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逐步加剧。人类意识到作为人类和其他物种生存前提条件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土地资源的限制,变化不会太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完成5~6题。
5.表中代表我国环境承载力的数据( A )。 A.① B.② C.③ D.④
4.根据广州有关规划,到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应 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 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自然 环境承 最主要 资源 载力 的因素
3.环境承载力的双重性
不同时期,制 约因素不同
不确定性
具体时期,制 约因素保持相 对稳定。
相对确定性
人 古代 资源
近代 资源

现代 资源

可以对某一时期的环 境承载力估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环境承载力的估算
◆从单个要素考虑估算,如土地资源、淡水资 源、粮食等.(教材P17-18阅读课文)
资源和环境劣、恶化 (正相关)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
(正相关)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
(3)科技水平.
(正相关)
(4)地域的开放程度. (正相关)
思考: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与人口合 理容量的相互关系?
自然资源 (首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文化和 生活消费水平

1[1].3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1[1].3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2)到本世纪中叶以后,我国有可能出现人口负增
长,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生育观念变化的必然结果 B.重大自然灾害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 C.老年人口太多,导致死亡率上升 (C )
D.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
【预测1】(原创题)读“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资(能)源
消耗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诸数值变化的根源是 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请列举出两项。
两者区别:

3.大小关系: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合理 人口容量”。
4.合理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

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 木板箍成的木桶盛水量多少不 取决于其最长的木板,而取决 于其最短的木板。
木桶效应
区域的环境承载力 取决于数量最少的 资源
负 相 关
5 消费水平越高,合理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合理容量 --- 相对性
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 → 不同人口合理容量 不同历史时期、同一地区 → 不同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小结
具有相对性
合理人口容量
主要影响因素
人口、生态、 经济和社会 协调发展
a. ?
b. ?
c. ?
d. ?
e. ?
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的 的优劣 数量和质量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 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 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 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例如,人口 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引起粮食播种面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国际通用标准值;
Rw0 表示其它非主要污染物占污染物总量的比率。
水环境容量基本特征
资源性 水环境容量是一种自然资源—能容纳一定量的污染物也能满足人 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的需要;水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可再生自然资源。
区域性 受各类区域的水文、地理、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水域对 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水环境容量有 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一)环境容量

概念一: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
,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
机械运动性质。

概念二: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
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个变量,环境容量M由两个组成部分
,即基本环境容量K和变动环境容量R。前者可以通过环境质
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应与容纳能力 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对于某一区域, 生态承载力强调的是系统的承载功能,而突出的是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其内容 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所以,某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 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 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强度及社会总量的能力。生 态承载力大体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类型。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随着人类的不断扩张和资源的不断消耗,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区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可以承受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数量,也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数量。环境容量是用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如果超出环境容量,就会使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化。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忍受或容纳人类、动物和植物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使用和干扰的能力。它是指一个区域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等方面承受的最大压力。环境承载力也是指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它包括对环境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等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现代社会,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变量。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如果我们不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会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这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都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首先,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和

官方指导意见,以确保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得到有效控制。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最后,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节能减排、回收和再利用,来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总之,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效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才能保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除了在政策、教育和生产方式方面的控制,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的对比
环境容量是指某区域环境系统对该区域发展规模及 环境容量是指某区域环境系统对该区域发展规模及 各类活动要素的最大容纳阈值。这些活动要素包括自然 各类活动要素的最大容纳阈值。 环境的各种要素大气、 土壤、 环境的各种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和社会环境的 各种要素人口、经济、建筑、交通等。 各种要素人口、经济、建筑、交通等。 环境容量侧重反映环境系统的自然属性, 环境容量侧重反映环境系统的自然属性,即内在的 秉赋和性质; 秉赋和性质;环境承载力则侧重体现和反映环境系统的 社会属性,即外在的社会禀赋和性质, 社会属性,即外在的社会禀赋和性质,环境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是其承载力的根源。 和功能是其承载力的根源。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环境容量 具有相对的确定性,有限性;而一定时期, 具有相对的确定性,有限性;而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 的环境承载力也是有限的。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的环境承载力也是有限的。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土地环境 土地资源丰 富度指数
土地污染指 土地污染调 控指数 数
社会环境 社会资源丰 富度指数
社会污染指 社会污染调 控指数Hale Waihona Puke Baidu数
基本承载力
污染承载力 抗逆承载力 动态承载 力
环境承载力指数计算方法
主要采用模糊归一化方法和加权法对指 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第二节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资源环境承载力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演变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是衡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概念,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承载力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人类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到资源环境综合(生态系统)承载力这一过程。

1.承载力概念的起源———适度人口理论

承载力理论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98年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798 年,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Population》第一次将承载力思想和适度人口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食物以算术级数速度增长,而人口数量却是以几何级数速度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将难以调和,人类将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最终产生疾病、饥荒或战争等后果,从而对人口数量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人口数量将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必须通过一些方法限制人口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论反映了生物(人类)与自然环境(粮食)之间的关系,认为生物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而自然因素是有限的,生物的增长必然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马尔萨斯人口论中隐含的这些假设条件构成了承载力理论的基本要素和前提,后来的承载力研究学者都是基于这样一些基础假设条件,因此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为承载力理论起源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2.承载力概念的发展———生态承载力研究

进入20世纪,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逐步加剧。人类意识到作为人类和其他物种生存前提条件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的区别





来自百度文库

环 境 承载 力 与环 境 容 量 的 区 别
环境 承载 力是 指在 一 定 时期 内,在 维持 相 对稳 定 的前提 下 ,环 境 资 源所 能容 纳的人 口规模 和 经 济规模
的 大环境 不 堪重 负小。环 境容 量 是指 某 区域 环 境 系统
对 该 区域 发 展 规 模及 各 类活 动 要 素 的 最 大容 纳 闽值 。 环 境 承 栽 力既 不是 一 个 纯粹描 述 自然 环境 特 征 的 量 , 又不是 一 个描 述 人 类社会 的 量 ,它与环 境容 量 是 有 区 别 的 。环境 承 载 力活动要 素 包括 自然 环境 的各 种要 素 大气 、水、土壤 等和社 会环境 的各 种要 素人 口、经 济、
2 0 1 5 年 第 5 期
上管理现代化步伐。
; 夏 占 钍
2 0 1 5 年 5 月
管 理人 员 文化程 度 不 高 ,造成 泵 站技 术 落后 ,不能 跟
2 . 5 不 断开展 综合经 营 管理单位除了对水泵进行 日常维护保证其能够正
2 解 决措 施
常运行之外 ,面对资金紧张的状况 ,利用本地 区的水 土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合理开展综合经营战略。要充 分解放思想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发挥优秀职工 2 . 1 对 泵站 进行 系统 化优选 懂水电的优势 , 科学地开展综合经营道路。 主要有两种途径 :a 1 进行水泵的优选 ,通过优选 . 6 及 时完 善更 新泵 站基础 设施 水泵来提高泵站机泵效率 ,从而达到节能 的目的。可 2 对 一 些 已超 过 使 用 年 限 的设 备 和 已被 淘 汰 的 设 以利用图解法来进行较为传统 的水泵选型 ,这种 图解 备 ,要及时处理更新 。及时对泵站的厂房进行除险或 法的优点是计算较为简单 ,并且很容易理解 。缺点是 太 过 于繁琐 ,适 逢 水 量频 繁 变化 时 ,设计 过 程就 变 得 加 固处理 ,或 重 建 厂房 。对 于 型号 明显 落 后 的设 备 , 特 别复 杂 ;b )对水 量进 行有 效预 测 ,水量 预测 能 够感 要 进行 更新 与维 修 ,如 果经 过 维修 之后 ,设 备 仍 不能 知和预测外界的环境 ,还能够了解整个供水系统对泵 投入使用 ,就要适 当地淘汰设备。 站 用水 量 的要求 ,能 预测 水量未 来 的变化 。 3 结语 2 . 2 提 高污 水再 生利 用率 小型水泵站的节能减排改造问题是关系国计 民生 水是万物之源 ,但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尤其 是近些年来 ,工业社会不断发 展 ,导致城市人 E l 增 的重要问题 ,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 多 ,导致严重 的水环境污染 。将污水进行 回收再 利 该本着务实的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去贯彻与落实。只 有效地利用能源 ,合理对 用 ,能够减少污水对环境造成 的污染 ,还可 以减少这 要通过正常的渠道和方法 , 种远 距 离 引水所 造 成 的 电能损 耗 。所 以要 提 高 污水 的 资源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 , 最终一定能够找到最为科 利用率 ,可以减少企业运行成本 ,提高企业 的经济效 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保 障。 益【 1 ] ,节约能源 ,契合 了国家 的发展策 略 ,促进环境 节 能减 排是 建设 节约 型 社会 、构 建社 会 主 义和 谐社 会 。对 小 型 泵 站进 行 节 能 减 排 的改 造 ,能 保护。城市污水可用于农业灌溉 、工业用水 、生活杂 的必 然要 求 嘲 用 、养殖业 、地下水 的回灌 和地表水 的补充等 。 够 有效 降低水 厂 的运行 成本 。 参考 文献 : 2 - 3 加 强 日常养 护 1 ] 乔 守江, 晋心 乐. 泵站运 行 中存在的 问题及对 策[ J ] . 安徽水 日常 要遵循 “ 经 常养护 ” 的原则 ,做 到经 常打扫机 [ 利水 电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 2 0 1 0 ( 7 1 : 6 6 — 6 7 . 房和站区的卫生 ,保持清洁 ,同时还要保证设备无灰 [ 2 ] 杨建军. 泵站经济运行节能减排 问题初探E J ] . 科技情报 开发 尘 。除此 之 外 ,要在 规 定 时 间定期 检查 各 种 电气设 备 与经济 , 2 0 1 3 ( 9 ) : 5 6 — 5 7 . 的使用情况 ,不定时地检修建筑物是否有裂缝 ,对设 [ 3 ] 李 少化 . 泵站 节 能减排技 术 [ J ] . 中国水 利 电力 , 2 0 1 2 ( 1 8 ) : 备的核心运转部位要定期加油 ,使制动装置设备可靠 6 2 -63. 运 行 。要定 期 检验 沿 线各 种建 筑 物 的损 坏情 况 ,发 现 ( 责 任 编辑 :季 鑫 ) 船 业 问题及时处理并解决问题 ,确保各项工程都有效进行。 能 源知 识 蘩 2 . 4 提 高管理 技术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 ,制定保证 泵站运行维护 、 对 事故 进 行有 效处 理 的一 系 列 的规 章制 度 。并 且按 照 各个泵站的经济指标要求 ,逐个对各个 目标进行有效 管理 ,在平时注意考核泵站 的各项管理工作 ,保证泵 站各方面都能够有效运行。例如 ,工程设备的完整率 及单位功率的效益 ,要保证泵站安全运行 ,各项指标 都应保证达到规定标准 。还应尽量做好泵站 自动化设 备 、与泵站有关 的水工建筑物及以河道为主 的主要工 程这些设施 的管理工作 。保证泵站的供给水源 、排放 水 源 。要 充分 运 用 先 进 技 术 、最现 代 化 的管 理 圆 ,保 证其经济有效地运行 。要善于利用最新 的科学研究成 果 ,积极 地推 广 最新 的科 学 研究 成 果 。有 重要 事 故 问 题 时 ,各个部 门必须 认真对待 ,及 时对事故进行处 理 ,分析事故发生原 因,及时把这些情况上报给各个 主管部门,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事故档案。

环境容量与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和联系

环境容量

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一般的环境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如一条流量较大的河流被排入一定数量的污染物,由于河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作用,进入河中的污染物浓度可迅速降低,保持在环境标准以下。这就是环境(河流)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稀释或转化为非污染物的过程。环境的自净作用越强,环境容量就越大。

一个特定环境的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本身的状况。如流量大的河流比流量小的河流环境容量大一些。污染物不同,环境对它的净化能力也不同。如同样数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排入河道,重金属容易在河底积累,有机污染物可很快被分解,河流所能容纳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数量不同,这表明环境容量因物而异。

研究环境容量对控制环境污染很有用处。由于环境有一定自净能力,经过严格测算,可允许一部分污染物稍加处理后排入环境,让环境将这些污染物消化掉。排放污染物时间、地点、方式要合适,排放的数量不得超过环境容量。因为环境容量总是有限的,如果超出它的限度,环境就会被污染。了解某一环境对各种污染物的环境容量重要,根据环境容量可以制订出经济有效的污染控制方案,确定哪些污染物由环境去净化,哪些必须先进处理,以及处理到何种程度为宜。

环境承载力

指某一地域的生态-环境系统为维持自身良性循环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污染、资源消耗的最大的可持续承载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一

环境容量是在环境管理中实行污染物浓度控制时提出的概念。污染
物浓度控制的法令规定了各个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容许浓度标准,但没
有规定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数量,也没有考虑环境净化和容纳的能力
,这样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和工矿区,尽管各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达
到(包括稀释排放而达到的)浓度控制标准,但由于污染物排放的总量
• 我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 障,水质大幅提高;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 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 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核与 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


水体环境容量
Qw

Vw

n
Bwi Bwi0

n
Cwi
0

/
1

Rw0

i1
i1

Qw 水体环境容量; Vw 水体体积; Bwi 表示第i种污染物的标准值; Bwi0 表示第i种污染物的本底值; Cwi0 表示第i种污染物的大气同化能力,可以采用国际通用
度Qa表示大气环境容量,
Bai表示第i种污染物的标准值
Bai0表示第i种污染物的本底值,是大气环境资源的自
身原始状态,
Cai0表示第i种污染物的大气同化能力,
Ra0表示其他非主要污染物占污染物总量的比率。
• 水体环境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体(河流、湖泊等)和地

下水体。

环 境
• 城市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指标包括:COD、BODs、Cu、 Hg、Pb、Cr、As、Ca、溶解氧、挥发酚、氰化物等。
2002年1月,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明确了“十五”期间努力完 成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重点地区环境质量,节制生态 恶化趋势“三大任务”。

国家关于总量控制的规定
• 我国“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到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 学需氧量排放得到控制,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 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பைடு நூலகம்遏制,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 全。

国土总面积。第二具体来讲,从城市环境污染影响出
地 环
发,土地环境资源有效总量应为有土壤层覆盖和裸露 的市域国土总面积。
境 • 城市土地污染物的主要指标包括:COD、BOD5、Hg、Cr

、As、Ca、SO2、挥发酚、氰化物、油类等。

土地环境容量
Ql

Se

M
l

n i 1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一)环境容量

概念一: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
,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
机械运动性质。

概念二: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
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个变量,环境容量M由两个组成部分
,即基本环境容量K和变动环境容量R。前者可以通过环境质
• 系统性 河流、湖泊等水域一般处在大的流域系统中,水域与陆域、上游 与下游、左岸与右岸构成不同尺度的空间生态系统,因此,在确定局部水 域水环境容量时,必须从流域的角度出发,合理协调流域内各水域的水环 境容量。
• 首先就其资源量的确定来说,有两个方面必须考虑:
第一笼统而论,土地环境资源总量应是市域范围内的
过大,仍然会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因此,在环境管理上开始采用总量
控制法,即把各个污染源排入某一环境的污染物总量限制在一定的数值
之内。采用总量控制法,必须研究环境容量问题。

国家关于总量控制的规定
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提出了《国家 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明确“实施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
W自净
自净
W
W稀释
稀释
水环境容量= 稀释容量(W稀释) +自净容量(W自净) 两部分
排放方式
稀释容量:在给定水域的来水污染物浓度高于出水水质目标时,依靠稀 释作用达到水质目标所能承纳的污染物量
自净容量:由于沉降、生化、吸附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给定水域 达到水质目标所能自净的污染物量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
量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后者是指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
力而言。其

基本环境容量也被称为K容量或稀释容量,变动环境容
量也被称为R容量或自净容量。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稀释和
自净容量,无疑对防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例一:水环境容量:反映流域的自然属性(水文特性),又反映人类对环 境的需求(水质目标)
大气环境容量 水体环境容量 土地环境容量
大气环境容量
•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TSP,SOx,NOx ,COx,O3,Pb 等。
大气环境容量
n
n
Qa [Va (Bai Bai0) Cai0] /(1 Ra0)
i 1
i 1
其中,Va Sa H a
Sa 大气空间有效面积;Ha 大气空间有效高
(一)环境容量应用(二)
标准值;
Rw0 表示其它非主要污染物占污染物总量的比率。
水环境容量基本特征
• 资源性 水环境容量是一种自然资源—能容纳一定量的污染物也能满足人 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的需要;水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可再生自然资源。
• 区域性 受各类区域的水文、地理、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水域对 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水环境容量有 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19982002)纲要》,提出了“一控双达标”(全国主要污染物实 施总量控制;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 的标准;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 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33211工程,加大了重点地 区和重点流域的治理力度。
Bli Bli0

n i 1
Cli0
/
1
Rl 0
Ql 表示土地环境容量; Se 表示土地环境资源总量; Ml 为每公顷土地的土壤重量2250000kg ; Bli 表示第i种污染物的标准值; Bli0 表示第i种污染物的本底值; Cli0 表示第i种污染物的同化能力; Rl0 表示其他非主要污染物占污染物总量的比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