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案学生用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3.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法学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文两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两个独立的短文。

这两个短文分别围绕什么主题展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短文两篇》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如何针对这些困难进行教学?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步骤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步骤三:合作探讨,分析主题步骤四:情感体验,感受作者情感步骤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3.2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4.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

5.2 教学资源利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学卡片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6.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6.3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材料和思考题,引导他们进行拓展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七章:教学实践7.1 课堂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分别为《金钱的魔力》和《骑鹅旅行记》。

这两篇文章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旨在让学生了解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主题和情节有一定的把握。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深层次含义和作者观点方面仍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金钱观、价值观的认识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培养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深层次含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法: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文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短文两篇(教学案)

7短文两篇(教学案)
课题
短文两篇
作者
张晓风/周素珊
课时
两课时
设计
兼馨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
仔细领会目标,明确要求,理解核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对作者和文学常识及文体资料要牢记。这样才能为下步理解和领悟内容和思想做准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是不能尝试的第一次?
有益的有骑车,受表扬……
不能感尝试的有:偷东西,贪污,杀人,放火,吸毒……
五、体验与反思
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2、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六、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八、体验与反思
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是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决非发牢骚,而是借行道树之口发出强烈的呼唤。呼唤社会上能够出现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也呼唤人们要尊重奉献者的辛劳,更加要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为城市制造清新。或者:“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
3、你认为文中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蝉》一、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

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

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蝉在每年7、8月份产卵,产下的卵在泥土里孵化3-5年,在土中完成幼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的幼虫在5-8月从土中钻出来,爬到灌木、杂草等地方,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成年的蝉。

实质上,蝉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也就是一个夏天。

如此煎熬的成长过程,如此短暂的生命,它的生命又怎样体现出意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美文。

品味生命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请同学们将第11页注释1和第12页注释4,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者,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等。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诗人。

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生于俄国彼得格勒,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著述近500本,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可以从书本、报刊、电脑等中查找,做好记录。

2. 教师可制作课件。

二、课堂学习1.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引入“恐龙”这一话题。

2. 导读《被压扁的沙子》①出示导读话题:文章提出的两种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证明其中的一种看法是正确的? 作者的结论是什么?②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探究,形成结论。

指名回答上述话题,师生共同形成如下结论,多媒体展示:观点:“撞击说”和“火山说”。

说明方式:提出两种看法,证明其中一种看法是正确的。

说明依据: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及性质。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③教师小结:文章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

3. 自读《恐龙无处不在》①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眼光阅读分析说明文的写作思路,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②学生学法实践:用上述学法自学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指名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三、语言实践活动1. 活动话题:我眼中的恐龙活动要求:依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知道的恐龙及相关的话题。

2. 活动话题:我来到了恐龙时代活动要求:合理想象,展现你的创意。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评价。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精选6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精选6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介绍课题、作者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三、整体感知,欣赏美点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帮助学生规范字音和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导语】《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

⽆忧考⼩编整理了⼋年级上册语⽂《短⽂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的: 1.掌握常⽤⽂⾔词语,理解课⽂⼤意。

2.品味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的⽂⾔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法。

引导学⽣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章画⾯的精美、语⾔的精练及布局的匠⼼所在,提⾼学⽣初步鉴赏⽂学作品的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师⽣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以背诵为突破⼝,指导学⽣美读课⽂;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意;激发学⽣的想象,再现画⾯,引导学⽣感受⽂章的诗情画意;深⼊研读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忆旧知,导⼈新课 1.古⼈云“仁者乐⼭,智者乐⽔”。

⼭⽔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数⽂⼈墨客的⽆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的记忆库,背诵⼀些描写祖国壮丽⼭河的诗⽂。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将⼀起欣赏⼀篇六朝⼭⽔⼩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境。

) 2.学⽣⾃⼰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的书信⼜叫“尺牍”或⽇“信札”,是⼀种应⽤性⽂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今茅⼭)。

他精通阴阳五⾏、⼭川地理、天⽂⽓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事,朝廷都要派⼈进⼭向他请教,故称他为“⼭中宰相”。

陶⼀⽣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进⼭,专去听⼭野松涛之声,⼈⼜称之“仙⼈”。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课外文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分析短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3)能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短文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通过阅读和分析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对他人作品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短文选择: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选择两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短文。

2. 短文内容:短文可以是不同类型和题材的,例如故事、说明文、议论文等。

要求短文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3. 生词和短语:根据短文内容,选取适量的生词和短语,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性问题或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起学生对短文的关注。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短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讨论和分析: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讨论短文的主要内容、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比较和归纳:学生比较和归纳两篇短文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等,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评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短文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准备适合学生阅读的短文材料。

2. 生词和短语表:准备生词和短语表,包括单词和短语的音标、中文意思和例句等。

3. 教学工具:准备必要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PPT等,以便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

第八课短文两篇(八年级人教版)-教学教案

第八课短文两篇(八年级人教版)-教学教案

第八课短文两篇(八年级人教版)-教学教案8短文两篇巴金教学目的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妲娥(heng2)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ang,日出。

二、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83cript;;家、中篇小说/#83cript;;憩园和随笔集。

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

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设计教案一:《成语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成语,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成语。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成语进行创作。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笔。

2.学生准备:课本、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2. 新知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成语的故事》的文章,并进行朗读。

然后,教师对于一些生词进行解释,如“鳞次栉比”、“三长两短”等。

教师让学生跟读并解读这些成语的含义。

3. 听读训练(10分钟)教师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分组朗读故事内容,并完成听写练习。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一些成语的句子,让学生猜测其意思,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4. 学习活动(15分钟)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一篇短文的创作。

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上课学过的成语,并注重上下文的连贯性。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学生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按照小组的顺序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与点评。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使用成语的准确性、连贯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同时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运用成语。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正确的应用场景,对于成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小组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也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堂评价环节及时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课只是对于成语的初步认识,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巩固和运用。

教案二:《读诗》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诗歌阅读技巧和方法。

2.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其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短文两篇
编号:8022执笔:潜俊审核:王晓莉课件名:陋室铭、爱莲说
第一板块预习反馈
陋室铭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

(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刘禹锡,唐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河南洛阳人。

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他对这一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遭贬。

但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贵人蔑视的态度。

在文学上,他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了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我读过他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鸿儒.()苔.痕上阶绿()
调.素琴()案牍.()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三)、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一字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3、倒装句
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

(二)、预习检测:
1、诵莲:,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天然去雕饰。

2、学莲:
(1)文学常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周敦颐,字,谥号。

北宋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有《》、《》等。

(2)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 ) 淤.( )泥濯.( )清涟.( ) 噫.( ) 亵.( )玩鲜.( )有闻不蔓.( )不枝
(三)读莲: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大家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通文意,并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小组内分工合作疏通文意。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
..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宜.乎众矣
(2)下列句子的句子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制作积累卡片,学生进行总结和互补
词类活用
蔓:不蔓不枝
枝:不蔓不枝
远:香远益清清:香远益清
一、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三、理解填空
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
2、全文点睛句:
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四、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
教与学反思: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