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海尔的组织变革
海尔收购黄山组织变革案例(1)
组织变革案例海尔兼并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前言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6个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7年出口创汇达5600万美元,员工20601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2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发展至56.6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1997年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1997年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风华冰箱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组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兼并背景1997年12月底,合肥市市政府决定将合肥市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几年前曾是安徽省的支柱企业,黄山电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
但1993年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1997年共亏损4982万元,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只能从银行的贷款中支付。
从海尔的组织变革看组织架构的选择
从海尔的组织变革看组织架构的选择什么才能支撑战略的成功?如果每个企业都有战略,那么为什么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在战略的指引下取得一致性的成功呢?钱德勒、威格利、波尔等一批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支撑战略的执行需要一个严密的系统,这个严密的系统的表现形式就是组织结构。
钱德勒比较研究了战后美、德、英三国的大集团的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证明了战略和组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战略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变化跟随。
从组织的成长看,一个组织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产品或服务到复杂产品/服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直接影响到其管理模式,进而影响到具体的组织形式(组织架构)。
一、海尔发展战略的变更2007年,海尔再次大规模调整集团架构,将旗下业务组成包括白电、数码及个人产品、客户解决方案、装备部品制造、金融、商业流通集团在内的六大集团。
正如海尔所阐述,此次集团架构的变革目的在于:“实现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目标,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建立全球第一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回顾海尔的发展历程,其发展战略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名牌战略。
围绕“名牌战略”,海尔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紧紧围绕产品质量进行自身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育,很快在国内市场确立了海尔的名牌产品地位。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
在名牌战略实现的基础上,海尔不断为企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进行相关产业多元化的经营,产品线也迅速由原有较为单一的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拓展到丰富的家电产品以及其他产品如电脑、手机等。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
在中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奥运的契机下,海尔加速发展,围绕全球化品牌目标,全面提升海尔的国际竞争力,力争成为国际化企业。
二、海尔组织架构变革的启示围绕着三个不同时期战略的变化,海尔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
1、单一产品线的直线职能制在原有单一产品线的经营模式下,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架构按照职能划分部门,职责明确,具有权利高度集中、便于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对整个企业实施严格的控制等特征。
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和商业模式变革研究
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和商业模式变革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海尔作为一家享誉全球的家电企业,积极调整组织结构,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从传统企业向数字化企业的转型。
本文将围绕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和商业模式变革进行研究。
一.海尔的组织变革在互联网时代,海尔意识到,原有的传统组织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始进行组织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海尔强调实现组织扁平化,强调协作和信息共享,从而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字化企业。
1.扁平化管理传统企业往往形式严格,分工明确,层级繁多,但是这些问题却阻挡了企业创新和发展。
为了打破这些束缚,海尔开始进行扁平化管理。
这里的扁平化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取消层级,而是打破界限,培育以项目为中心的协作团队,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化流程。
海尔在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实行“用户至上,员工为王”的理念,通过激励员工的创新、协作和专业性,打造一个高效、任务驱动的团队。
2.信息化、数字化海尔认为信息的获取和共享是扁平化管理的前提,因此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化。
海尔在ERP、CRM和HR等管理方面实现了系统上的数字化,通过人性化设计和智能化分析,让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简便和高效。
同时,在企业内部采用内部社交工具,为员工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公司与团队的发展。
3.强调可持续经营海尔认为企业经营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视野,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更要考虑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海尔在组织变革中强调可持续经营,鼓励员工在创新之余,注重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以满足消费者、员工、股东等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二.海尔的商业模式变革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海尔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调整,推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以适应数字化的市场需求。
1.向服务模式转变传统的家电企业很少提供服务,而是仅仅为顾客提供产品。
海尔的组织创新_无边界企业行动
海尔的组织创新_无边界企业行动海尔的组织创新:无边界企业行动近年来,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挑战。
为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创新,追求无边界的企业行动。
作为中国领先的家电制造商,海尔成为了组织创新的典范,通过不断突破传统边界,实现了全球化经营和海尔化的转型。
海尔的组织创新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
当时,全球家电市场正在向竞争激烈、国际化发展,而传统的制造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海尔决定深化其结构变革,从传统的层级式管理体系转变为创新的员工持股制,实现了组织的扁平化和灵活化。
这一改革为员工提供了更大的工作空间和职业发展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成为海尔组织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海尔的无边界企业行动进一步推动了组织创新。
海尔意识到,现代企业无法再仅局限于传统的组织边界,需要去除内外部边界,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为此,海尔推行了“三五制度”,即三年变革五次,通过每隔三年进行一次激进的变革,不断推动创新和发展。
这种灵活的制度安排使海尔能够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调整公司结构和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无边界的企业行动中,海尔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和合作伙伴,打破了传统的组织边界。
海尔与全球各地的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此外,海尔还通过收购和合并的方式拓展了全球市场,并将被收购公司整合进海尔的全球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协同。
这一系列举措使海尔能够快速融入全球市场体系,拓展全球业务,赢得了国际声誉。
同时,海尔通过内部的组织变革和创新,实现了更高效的协同和合作。
海尔实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理念,通过构建客户体验中心、成立自主创新团队等方式,将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直接传达给研发和生产团队,实现快速响应和定制化生产。
海尔还积极推行“互联网+”战略,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全球供应链的协同和优化,提高了效率和竞争力。
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演变
接下来我就直入正题,为什么海尔集团会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呢?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所以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直线结构,开始是直线职能制,然后转变为事业部制;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以超事业部制为主的流程式结构,大致的组织结构演变就如图1所示。
接下来我就结合图1对其演变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直线职能制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能力无法发挥,海尔无法发展。
但企业大了以后,这种模式对市场反应太慢的最大弱点就凸显出来了。
到了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所以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
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
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
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
用海尔人人都熟悉的话说,各公司可以“各自为战”,但不能“各自为政”。
在张瑞敏看来,集团所要求的,你必须执行,有问题我来负责,我来订正,你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允许阳奉阴违。
然而,随着海尔集团的不断发展,张瑞敏发现海尔染上了“大企业病”,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企业由上到下都是行政隶属关系,一级传递一级,导致职工只面对上级,没面对市场,没对整个过程负责,各行其是,根本无法实现对大规模企业的灵活管理。
于是,在1998年9月8日的会议上,海尔多年来的“金字塔式”直线管理结构彻底动摇。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于1999年3月,海尔开始了第一次组织结构的转变,把“金字塔式”的直线结构转变成矩阵结构的项目流程。
这种结构仍然保留了所有的事业部和事业部的研发、采购、销售等完整的业务流程,但是集团的整个管理职能不再是程序化的由上到下的统一指令,各个事业部也不再各自为政。
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第一篇: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组织行为与变革课堂讨论案例--1 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海尔概况:企业战略发展三阶段海尔的前身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基础上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
在“名牌战略”。
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曾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厂商。
海尔现有员工2万多人,在海外拥有62个经销商、30 000多个营销点。
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集团工业销售收入达215亿元。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
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顺利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一1991年),在“要做就做最好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一1998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
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吃休克鱼”的办法来扩展。
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管理不行(即所谓“休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先后兼并了18个,这18个企业当时账面上亏损了5.5亿元,后来都扭亏为盈了。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
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先后登上美国的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台,纵论“海尔圣经”。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
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
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
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
但企业大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
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
到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于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
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
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
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
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在企业文化、人事调配、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技术开发、质量认证及管理、市场网络及服务等方面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
组织变革案例
组织变革案例海尔兼并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前言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6个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7年出口创汇达5600万美元,员工20601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2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发展至56.6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1997年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1997年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风华冰箱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组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兼并背景1997年12月底,合肥市市政府决定将合肥市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几年前曾是安徽省的支柱企业,黄山电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
但1993年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1997年共亏损4982万元,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只能从银行的贷款中支付。
海尔的三次改革(一)
海尔的三次改革(一)海尔始终不缺乏变化,从80年代末的日清管理方法到90年代末的市场链整合,一直到2005年的“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
海尔的组织结构的改革前后进行了40多次,这已不仅是管理模式的改变了,在海尔已上升到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而每次改革不论从精神上还是从结构上都达到了唤醒组织活力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末,家电处于“幸福”的供不应求年代,只要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以卖掉,每个厂家所作的事情就是加大产量,而在这个时候,海尔的老总张瑞敏砸掉了很多冰箱,让员工都触目惊心,海尔开始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到90年代初期,海尔正式发展了自己的“日清日高”的模式。
日清日高又称“OEC”管理法,可表示为: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有所提高。
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并填写记帐,检查确认后交给班长。
不管几点钟下班,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上自己的名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
当天发现的问题必须当天处理,就是所谓的“日日清”。
OEC模式在海尔多元化扩张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海尔在这个时期所进行的并购,都没有输入自己的资金,而是都是通过输入OEC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实现了多个并购。
随着这种OEC模式的成功,海尔多元化阶段也基本完成,庞大的组织机构开始阻碍海尔的发展,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沟通不畅。
公司各个机构庞大之后,张瑞敏又开始了他第二次变革。
1998年海尔开始了市场链流程再造。
在组织再造上,变直线职能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为平化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以努力实现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零距离。
而在人员的再造上,则是将管理人员变成SBU(策略事业单位),即每个管理者都是一个独立作战的经营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市场目标,自主制定自己的市场策略,以最快的速度去创造新的市场、新的需求。
改变过去那种组织与市场的割裂,个人只听命于内部上司,而不去面对外部用户的问题。
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
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海尔概况:企业战略发展三阶段海尔的前身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基础上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
在“名牌战略”。
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曾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厂商。
海尔现有员工2万多人,在海外拥有62个经销商、30 000多个营销点。
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集团工业销售收入达215亿元。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
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顺利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一1991年),在“要做就做最好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一1998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
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吃休克鱼”的办法来扩展。
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管理不行(即所谓“休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先后兼并了18个,这18个企业当时账面上亏损了5.5亿元,后来都扭亏为盈了。
海尔的做法是:为每个企业差不多派3个人,一个是全面负责,一个抓质量,再一个抓财务;不是靠再投资,只是把海尔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移植过去,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了。
科研课题论文:海尔――组织结构变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05840 企业研究论文海尔――组织结构变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企业为稳定巩固市场地位面临内部战略的调整,在新战略的要求下,企业要进行内部组织结构的变革,变革成为企业经营的常态,而变革必将对企业内部造成一定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海尔公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制定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发展战略,自此之后,海尔公司出现了一支支“创客团队”改变了海尔公司原本的组织结构,对公司内部产生了巨大影响。
之前的直线制结构,在公司内部按层级划分,最大的特点就是整齐划一、指令一直到底,要求所有人都贯彻到位,每个员工处在不同岗位、不同职位,薪酬往往与职级相关,虽然不利于员工的创新与创造,也因为中间层过多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但是便于管理,不会分散控制权。
但张瑞敏清晰地知道目前中层人员很多人没有发挥作用,这也造成了海尔内部决策慢,生产成本始终降不下来,与行业内竞争者美的等品牌相比没有竞争力,因此改革中间层迫在眉睫,所以直接将原有的直线科层制结构改革为扁平化结构。
这种组织架构变革必对公司内部产生较大影响,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人员的影响(一)人员心理方面,海尔公司实行“人单合一”的创客团队模式首要的便是去除公司的中层,企业不再需要中层人员进行传达及监督,而是将中层及低层员工化为一个梯队,让他们形成一个个团队,这之中无疑对中层员工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二)员工工作量及收入方面,形成“创客团队”后工作量的多少更多取决于人员及团队本身,若团队人员本身是积极上进、追求高收入且抗压能力强的“创业爱好者”,那该团队人员将面临比原来大很多的工作量,同时这些工作很多很可能是他们原来没有接触了解的,所以会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二、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从20xx年海尔集团启动“人单合一”战略形成“创客团队”到今天,海尔正在全社会孵化和孕育着 2000 多家创客小微公司。
其中,海尔内部已孵化出 183 个小微生态圈。
案例讨论海尔的组织变革
海尔集团的市场链
海尔集团组织变革
海尔集团的 海尔集团的 海尔集团的
组织发展
组织结构 流程再造
海尔集团流程化前组织结构图(1997-2000)
海尔集团
建 设 监 理 公 司
能 源 公 司
运 输 公 司
广 告 艺 术 公 司
技 术 公 司
销 售 公 司
进 出 口 公 司
工 装 事 业 开 发 部
生
• "这是张(瑞敏)总亲自发起的,"海尔内部一位不愿具名的管理人员透露,"目的是以产品运营模式为核心,重 组现有集团下属各个事业部,以提高运营效率。"调整由海尔集团战略部和文化中心牵头,海尔大学和人力资源 部负责具体的细化实施工作。
• 据记者了解,这次调整从5月初开始,计划7月份结束。"海尔历史上的前几次大调整,都用了两个月以上,这是 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两个月肯定完成不了,估计集团会再延期两个月。"海尔集体内部知情人士说。
发 展 部
物 工 程 事
业
金
洗
融
衣
事
机
业
事
发
业
展
本
部
部
企咨资资规
总 裁 办
业 文 化 中
询 认 证 中
产 管 理 中
金 调 度 中
划 发 展 中
心心心心心
空
冷
冰
调
柜
箱
事
事
事
业
业
业
本
本
本
部
部
部
开 综财 开综 发 合务 发合 部 部部 部部
财开综 务发合 部部部
财开 务发 部部
综财 合务 部部
海尔收购黄山组织变革案例
海尔收购黄山组织变革案例海尔兼并合肥“黄山”电子前言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进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治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6个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7年出口创汇达5600万美元,职员20601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2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进展至56.6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1997年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
1997年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1997年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控股贵州风华冰箱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组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兼并背景1997年12月底,合肥市市政府决定将合肥市黄山电子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拥有2500多名职员的黄山电子,几年前曾是安徽省的支柱企业,黄山电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
但1993年以来,由于治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显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1997年共亏损4982万元,甚至连职员的工资都只能从银行的贷款中支付。
海尔的组织变革研究
海尔的组织变革研究摘要: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对许多领域产生了影响,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信息革命带来的各种变化,各行业的组织不得不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创新。
海尔作为组织变革的成功案例,为适应环境变化制定了网络化战略,同时基于互联网的零距离、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的影响而逐渐发展为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造共创共赢生态圈。
海尔的组织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五个阶段才制定出网络化组织结构,推行出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经营单元在自主经营体基础上升级演化出小微企业和按单聚散的利共体,构成多形态的开放的生态管理系统。
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分析了其组织结构改革及其相关演变过程。
关键词:组织变革;海尔集团;组织结构演变一、组织变革综述(一)海尔组织变革背景面临互联网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制造型企业进行创新变革更加迫切。
随着海尔集团自身规模的由小变大,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多种产品和服务,从国内到国际,集团组织管理也逐步发展形成。
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海尔集团原有的组织结构模式阻碍了其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在最初经济发展的时代,市场中的需求单一、供不应求的状况严重,其市场权力结构主要以企业发展为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发展日趋完善,而消费者的需求则向多元化发展。
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多方变化,在网络发展时代获取消费者的青睐,众多的企业在变化中创新,不断寻求解决方案:加大研发,突破市场局限。
海尔集团率先寻求解决方式,由于旧的组织形态局限于复杂无序的互联网环境,所以企业需要一种更具动态演化能力的不同于传统的组织形态,以无序对抗无序,以复杂对抗复杂。
海尔的变革致力于:整合、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等降低成本,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将产品经营向服务经营发展,集成系统产品拓展,增强竞争力。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1、组织变革的要素构成及其关系Mintzberg and Westley(1992)指出,企业中的变革可能发生在最广泛、概念性的层次(如观念或文化),也可能发生在最狭窄、具体的层次(如某岗位上某任职者)。
海尔变革成功的故事
企业做互联网转型最棘手的是组织转型,这是产品转型、服务转型、用户转型的基础保障。
海尔在变革转型过程中可谓相当成功。
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海尔变革就是要培育创业小微近日,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意大利会计师协会主办的第19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
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谭丽霞作为论坛成员应邀出席本次大会,与来自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位会计专业人士共同讨论会计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推动会计界及工商业界的创新发展。
鼓励员工在开放平台上创业本次大会期间举行了“下一代eCFO,引领时代潮流”主题论坛,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谭丽霞与来自英国电信BT、意大利索尔维Solvay和俄罗斯帝亚吉欧Diageo公司的财务总监以及论坛主持人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首席执行官查尔斯·蒂利围绕破坏性创新、开放员工、财务转型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向与会人员分享了海尔集团基于网络化时代的平台化组织转型、人单合一模式创新与财务体系变革等内容,取得了与会代表们的充分肯定。
谭丽霞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海尔面临的最大的风险是“谁会颠覆我们的核心业务?他们从哪儿颠覆?”为了应对风险,海尔选择了“自我颠覆”,进行网络化时代的平台化组织转型、变革财务体系等。
她介绍说,海尔目前已经搭建起包括人力体系在内的开放资源平台,吸引在线员工加入,鼓励所有的员工通过整合全球开放资源来实现目标,而非仅仅通过他们自己的能力。
“我们提供24小时装送一体的服务,每天有9万辆车来满足用户需求与实现承诺,但在我们的负债表和人力体系却找不到这9万辆车和车主,因为这些都是在线资源和员工。
我们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了在线平台,所有的司机每天都通过平台及时抢用户的订单,他们的绩效也由用户评价,他们的手机成了工作的工具。
”谭丽霞还讲述了海尔物流“车小微”利用在线员工和开放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真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