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痢疾、便秘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八节痢疾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八节痢疾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八节痢疾

痢疾

【概说】

一、概念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疾病,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二、名词解释

(一)滞下:即痢疾,就排便阻滞不畅而言。

(二)重下:即痢疾,就排便时肛门处疼痛而言。

(三)大瘕泄:指痢疾,《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大瘕泄多指痢疾而言,部分指似痢之泄泻。

(四)肠氵辟:指痢疾,肠内积滞,排出时氵辟氵辟有声,故名。

(五)蛊痢: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谓之蛊痢。

(六)疫痢:指痢疾之传染性强而病情严重者,多因疫毒过盛,壅滞肠道,气血受伤所致。

(七)噤口痢:指痢疾伴有不能食,或呕不止者。

三、沿革

(一)《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作了简要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素问[MeMeX1]·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少阴之胜,……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二)《难经》称之为“大瘕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而圊而不能便”。

(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

为“下利”,其治疗痢疾的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四)晋、南北朝方书称“滞下”。

《千金要方·脾脏下》称本病为“滞下”

(五)严用和《济生方》首创“痢疾”病名。

“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四、讨论范围

本篇所讨论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部分炎症性肠病(急性血吸虫感染,血吸虫肉芽肿,肠结核,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过敏性结肠炎,肠癌等)表现为类似痢疾的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篇内容辨治。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 2.病位:痢疾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 并可涉及肝肾。
3.病性:
• 急性期多实症,慢性期多本虚标实。 • 4.病势: • 湿性粘滞、重浊、趋下,因而病势易于向
下、向里,先入肠胃,久则损伤脾胃、肝 肾。
5.病机:
• 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 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 脓血而成痢。
【鉴别诊断】
• 与泄泻鉴别 • 共同点: • 多发于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
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 次数增多。
区别:
• 1.病因病机 • 痢疾为湿热、疫毒、饮食壅滞于肠中,与
气血相搏结,脂膜血络受损。 • 泄泻为湿邪内停,脾虚湿盛,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混杂合污而下,病机关键在于 脾胃功能障碍。
方解:
• 黄连、黄芩、大黄—清热化湿解毒,兼以 推荡积滞。
• 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 • 木香、槟榔—理气导滞。 • 肉桂-辛能散结,热可防以上各药苦寒太
过。
加减:
• 可加金银花、穿心莲加强清热解毒之 效。
• 兼饮食积滞,加莱菔子、神曲、山楂 等消食化滞。
• 湿重于热者,痢下白多赤少,可去当 归、黄芩,加茯苓、苍术、厚朴、陈 皮等健脾燥湿。
• 素体阳盛者,湿热内蕴,食用不洁之物, 从热而化,乃成湿热之痢。不过,临床上 以湿热痢为多见,实证为主。

痢疾(中医内科学)

痢疾(中医内科学)
头痛,腹部疼痛,以脐周为主,频频临厕,日行十 多次,大便量少,伴有赤白黏液,里急后重,肛门 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浮滑 数,检查血白细胞升高,大便有脓细胞等。
问題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
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主症: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常呈脓血黏液,大 便次数增多。
疫毒痢以儿童为多见,表现为起病急骤,在腹痛、 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 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 一定严重。
2)次症: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小便短少,口干口 渴,肛门不适等。
【病因病机】
痢疾的外因主要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内因 主要为饮食不节(洁),发病因邪蕴肠腑,气血 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1.常见病因
(1)感受时邪 疫毒
主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感受湿热之邪,湿热郁蒸,内侵肠胃, 气血阻滞,脂络受损,化为脓血,发生湿热痢;若感受疫毒,疫 毒弥漫,蕴结肠腑,发为疫毒痢。夏暑感寒伤湿伤及肠胃,大肠 气血壅滞,发为寒湿痢。
【概述】
概念
痢疾是指因外感寒湿、湿热或疫毒,内伤饮食, 导致邪滞肠道,气血壅阻,脂膜血络受损,出现以 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便质赤白黏冻或脓血 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

第三章脾胃系第八节痢疾

下赤白。
证治:湿热泄泻证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 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脉濡数或滑数;湿热痢疾证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
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故湿热泄泻用 清热利湿之法,使湿热分消,则泄泻得止;湿热痢用清热解 毒化湿、调气行血导滞之法,使脓血得止,后重得除。
对痢疾治疗禁忌的认识 痢疾的治疗禁忌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 小便。忌过早补涩是指痢疾初期以邪盛为主者,初痢实则通之,多采用清热 解毒、化湿导滞、调气行血之法;若过早补涩,使用柯子、罂粟壳、五味子 等品,往往关门留寇,滞留邪气,以致正虚邪恋,痢久不愈,反复发作,因 此,初痢实证忌补涩;至于久痢伤正,痢下滑脱不禁,泻下无度,则应扶正 固涩。忌峻下攻伐是指痢疾邪滞肠道,当用通下导滞之法以祛邪,但不宜采 用峻下攻伐之法,以免损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治痢尤要”,顾护胃气
痢初起兼有表证,除有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
赤白相夹,兼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等 寓散于通,使表解里滞亦除。但本方药多辛燥,里热 已盛者,不可使用。
表证。代表方为荆防败毒散(活人败毒散),疏表除湿,
3.湿热泄泻与湿热痢疾的病机和临床证治有何不同? 答:病机:湿热泄泻是湿热病邪影响于脾胃,使脾胃功能障 碍,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湿热痢是湿热病邪,壅塞肠中, 气血与之相搏结,脂络受损,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痢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痢疾)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痢疾)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痢疾)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

1.寒湿痢宜选方

A.白头翁汤

B.芍药汤

C.不换金正气散

D.葛根芩连汤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痢疾

2.休息痢,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胨,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可用

A.温脾汤

B.胃苓汤

C.连理汤

D.桃花汤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痢疾

3.湿热痢若食积化热,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者,可加用何方

A.保和丸

B.枳实导滞丸

C.大承气汤

D.小承气汤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痢疾

4.白头翁汤出自哪位医家之手

A.刘河间

B.张景岳

C.朱丹溪

D.张仲景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痢疾

5.一般说来,初痢实则

A.通之

B.补之

C.濡之

D.燥之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痢疾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痢疾的治法

A.湿盛则分利

B.初痢宜通

C.久痢宜涩

D.赤多重用血药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痢疾

7.下列哪项不是痢疾的主要病理变化

A.脾虚湿盛

B.湿热壅滞肠中

C.气血壅滞肠中

D.肠道传导失司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痢疾

8.治疗痢疾各型的首选方,错误的是

A.湿热痢用芍药汤

B.寒湿痢用真人养脏汤

C.疫毒痢用白头翁汤

D.休息痢用连理汤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痢疾

9.痢疾初起治疗当忌

A.疏散表邪

B.收敛止泻

C.清化湿热

D.调气行血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痢疾

10.症见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身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证属A.虚寒痢

B.寒湿痢

中医内科学便秘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便秘ppt课件
病理性质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 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 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 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 化。如热秘久延不愈,津液渐耗,损及肾阴,致阴津亏虚,肠失濡润, 病情由实转虚。气机郁滞,久而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 ,多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 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内经》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认为与脾胃受 寒、肠中有热等有关。如《素问·厥论》日:“太阴之厥,则 腹满腹胀,后不利。”《素问·举痛论》日:“热气留于小肠 ,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汉代张仲景则称便秘为“脾约”、“闭”、“阴结”、“阳 结”,认为其病与寒、热、气滞有关。在治疗方面,张仲景 提出了便秘有寒、热、虚、实不同病机,创制了苦寒泻下的 承气汤、温里泻下的大黄附子汤、养阴润下的麻子仁丸、理 气通下的厚朴三物汤内服以及蜜煎导、猪胆汁导等外治通便 法,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
中医内1 科学
第四章 脾胃系病症
2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噎膈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便秘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 痢 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 痢 疾

辨证论治


治疗要点
痢之初起,通因通用 调气行血,勿泥苦下 正虚邪恋,兼用通补 痢久不愈,内外共治
治疗痢疾可选药物

丁香、儿茶、马鞭草、马蹄金、凤尾草、马齿苋、八 角茴香、六月雪、千里光、五味子、五倍子、木瓜、 乌梅、艾叶、石榴皮、龙葵、白芍、白芷、白头翁、 白茅根、百部、老鹳草、地榆、地耳草(田基黄)、 防风、防己、当归、鸡冠花、苏木、丹皮、连翘、何 首乌、地锦草、败酱草、杨梅、青黛、青木香、苦参、 金果榄、金银花、细辛、侧柏叶、知母、板蓝根、鱼 腥草、急性子、胡黄连、穿心莲、砂仁、夏枯草、鸭 跖草、臭梧桐、桂枝、徐长卿、预知子、秦皮、秦艽、 翻白草、辣廖、墓头回、紫河车、野菊花,桃金娘, 白矾。
痢 疾

曙光医院消化科 张正利


定义: 《内经》————“肠澼” 《难经》—— “大瘕泻” 《伤寒》将其与泄泻统归于“下利” 宋《济生方》以后———— 痢疾
历史沿革
《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是导致本 病的重要因素。 《伤寒论》对痢疾作了初步的分类,指出了本病的病机 是有“热”,所创“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黄芩 汤”沿用至今。 《诸病源候论》将痢疾细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痢、 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种证候。 金元时注意到有传染性,有“时疫痢”之名。朱丹溪在 治则上强调通因通用。 刘河间善用辛苦寒药治痢,其“行血”、“调气”等治 则已称为日后治痢的重要原则。 明清后注重补脾肾。 《痢疾论》又名《痢疾大全》,清代孔毓礼,成书于 1751年,编纂,总结历代所述。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痢疾、便秘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痢疾、便秘

痢疾、便秘

痢疾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要点一概述

《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作了简要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唐《千金要方·脾脏下》称本病为“滞下”。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

《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现代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辨证处理。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痢疾的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洁)

(二)痢疾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痢疾为病,虽有外感与饮食之不同,但两者可相互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痢疾的诊断要点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二)类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痢疾练习题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痢疾练习题
【该题针对“痢疾”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A2
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患者的主症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微黄,脉滑数,与痢疾的湿热痢相符,其治法为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该题针对“痢疾”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患者表现为湿热痢疾,应以清热化湿为主,选芍药汤,【功用】清热化湿,调气和血。【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故答案答案选D。
【该题针对“痢疾”知识点进行考核】
8、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
【该题针对“痢疾”知识点进行考核】
9、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的病证。
【该题针对“痢疾”知识点进行考核】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该题针对“痢疾”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阴虚痢
证候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代表方:驻车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 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 、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阴虚火旺,上扰心神,则心烦。
热呃毒逆内 的闭辨,证人要于点营,脾分分,证为则论出治现;太神昏阴谵语湿; 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3.辨气血下痢白多赤少,为湿邪伤及气分;
中医内Fra Baidu bibliotek学痢疾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第八节 痢疾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中医内科学痢疾(案例教学法)

中医内科学痢疾(案例教学法)


第二部分:案例导读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案例导入】
1.案例一 湿热痢
●(1)案例导入:李某,男,65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 赤白脓血2天。患者自诉因食不洁之物后出现脐周阵发性绞痛, 腹泻,每日10次左右,大便中有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纳食欠佳,口渴喜冷饮,睡眠欠安。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滑。
●2.辨寒热 根据血色鲜红和晦黯、赤白多少、粪质是否恶臭、分 辨黏稠与稀薄、肛门是否灼热、全身冷热喜恶、舌脉之象等进行 辨别。
●3.辨邪正盛衰 根据临床病象,观察邪毒强弱,胃气虚实,阴液 存亡,阳气消长,辨别邪正盛衰。
【治则治法】
●通涩根据痢疾初久,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调和气血用药根据大 便赤白,赤者重用血药,白者重用气药;注意存胃气,“人以胃 气为本,而治痢尤要” ,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始终;虚证久 痢慎用攻伐;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以免留 邪或伤正气。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 柏,秦皮)。
●4)积滞甚、痢下臭秽、腹痛拒按者,加大承气汤,通腑泻浊, 消积下滞。
●5)热入营分,高热神昏谵语者,为热毒内闭,宜清热解毒,凉 血开窍,可合用犀角地
●黄汤,或另服大黄煎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热极动风,痉 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送服紫雪丹,以清热解毒, 凉血息风。暴痢致脱者,应急服参附汤或独参汤以回阳救逆。

中医内科学痢疾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痢疾PPT课件

食不节及湿热下注有关。《难经.五十七难》称之为“大瘕 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 痛”。汉代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不但制定 了治疗热痢的白头翁汤,而且还提出了“下利便脓血者,桃 花汤主之”的虚寒久痢主方。《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将痢 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 等病候,并在病机方面提出“痢由脾弱肠虚……肠虚不复, 故赤白连滞……血痢者,热毒折于血,人大肠故也”,强调 了热毒致病。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 痢疾论治 》云:“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本病在隋唐 以前还有称为“大瘕泄”、“滞下”者。金元时代已认识到 本病能互相传染,普遍流行而称“时疫痢”,如朱丹溪日: “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金代刘河间 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法则,至今 仍属治痢之常法。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 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 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腹痛绵绵,痛而喜 便后不减,

坠胀甚
2019/12/26
中医内科学
17
2.识寒热偏重
大便形状 腹痛 里急后 重
兼症
热 脓血,色 腹痛剧 明显 痢 鲜红,甚 烈,拒
至紫黑, 按 浓厚黏稠 腥臭
口渴喜冷,口臭, 小便黄或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
寒 赤白清稀, 隐痛喜 不明显, 面白肢冷形寒,
痢 白多赤少, 按,喜 有坠胀 舌淡苔白,脉沉
12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 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规可
见轻度贫血。
2019/12/26
中医内科学
13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可见大量脓细胞和 红细胞,并有巨噬
清淡无臭 温

2019/12/26
中医内科学
18
3.辨伤气、伤血
伤气: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 伤血: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2019/12/26
中医内科学
19
二、治疗原则
痢疾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
1.治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 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中医内科学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中医内科学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四)饮食停滞
1、辨证依据 (1)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2)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 奇臭,或大便秘结; (3)苔厚腻,脉滑。 2、治法: 消食导滞。 3、方药: 枳实导滞丸。
肝气郁滞
1、辨证依据 (1)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2)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 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3)苔薄白,脉弦。 2、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方药: 柴胡疏肝散。
2018/7/18
中医内科学
26
3.胃阴不足证 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 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 失司。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 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
2018/7/18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不 通 则 痛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热病、火郁、药物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损伤胃阴 胃失濡养 不 荣 则 痛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发病特点:起病较缓,多表现为慢性病变过程。
2020/1/30
中医内科学
9
二、 病证鉴别 便秘与肠结
相同点
不同点
急缓及病因 表现
兼症
便秘 皆为大便秘结不通 肠结
2020/1/30
慢性久病 大肠传导失 常所致
多为急病 大肠通降受 阻所致
中医内科学
腹部胀满, 或有恶心欲 大便干结艰 吐,食纳减 行,可有矢 少 气和肠鸣音,
2020/1/30
中医内科学
8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主症: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
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
2.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
而艰涩不畅。
兼症: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
力、头眩心悸等症。
病史及诱发因素: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
劳倦过度等病史或诱发因素。
2020/1/30
中医内科学
21
李X,男,19岁。
于3月间发生天花,其形颇顺,饮食如常,但大便二十天未解, 皮肤结痂末实,始而神志尚清,突于午后烦躁不宁,胸中气满, 腹中作胀,夜卧不安,肢肿臂溃,脉难以取,观其虽在壮年, 疮未结痂,胃腑结热,又系症实。实症宜攻,攻则气脱。再四 思维,拟兼顾并筹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以护其中而升其气, 大承气汤荡涤热邪,以下其一方两法,分煎合服。方用:

脾胃系病证-痢疾(二)

脾胃系病证-痢疾(二)

脾胃系病证-痢疾(二)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治法方药】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予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治疗痢疾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热痢初起,兼见表证者,用荆防败毒散;如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者,则用葛根芩连汤。若暴痢致脱,症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暗,尿少,脉微欲绝者,应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等。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者,用温脾汤加减;若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者,宜加四神丸;如久痢脱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下痢时作,大便稀溏,心中烦热,饥不欲食,四肢不温,证属寒热错杂者,可用乌梅丸加减。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痢疾的临床辨证以辨湿热和气血为主,治疗初起以祛邪为主。熊继柏教授辨治痢疾指出关键有两点:一辨湿热。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意思是说痢疾为感受湿热疫毒所致,凡痢下赤多白少者为热胜湿,痢下赤少白多者为湿胜热,当然还要参合舌脉予以确诊。二分气血。唐容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痢疾、便秘

痢疾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要点一概述

《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作了简要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唐《千金要方·脾脏下》称本病为“滞下”。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

《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现代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辨证处理。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痢疾的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洁)

(二)痢疾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痢疾为病,虽有外感与饮食之不同,但两者可相互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痢疾的诊断要点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二)类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

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当然,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痢疾的辨证要点

1.辨久暴,察虚实主次

暴痢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久痢发病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

2.识寒热偏重

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至紫黑,浓厚黏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感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3.辨伤气、伤血

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二)痢疾的治疗原则

痢疾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此外,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借鉴。

(三)痢疾的分证论治

1.湿热痢

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肉桂、金银花等。

2.疫毒痢

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代表方:白头翁汤加减。

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金银花、地榆、牡丹皮等。

3.寒湿痢

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生姜、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等。

4.阴虚痢

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代表方:驻车丸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生地榆等。

5.虚寒痢

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粳米、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当归、白芍、

木香等。

6.休息痢

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连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等。

速记: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正息连驻寒真。

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要点一概述

《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伤寒杂病论》则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如《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将本病分为阳结与阴结两类。《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阐明胃热过盛,脾阴不足,以致大便干燥而坚的病机与证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金元时期,张洁古首倡实秘、虚秘之别,《医学启源·六气方治》说:“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论治,有虚秘,有实秘。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且主张实秘责物,虚秘责气。这种虚实分类法,经后世不断充实和发展,至今仍是临床论治便秘的纲领。

本节所论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辨证论治,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节内容,并结合辨病处理。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病因

1.饮食不节

2.情志失调

3.年老体虚

4.感受外邪

(二)便秘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便秘的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

2.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