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痢疾、便秘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bc54078469eae009591bec19.png)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中医内科学一一便秘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 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 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
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
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
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2a83f7a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f.png)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一、定义: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畅的一类病证。
二、源流:
1、《内经》认为便秘与脾肾关系密切。
2、《伤寒杂病论》认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将本病分为阳结、阴结。
3、《金匮要略》阐明胃热过盛,脾阴不足以致大便干燥而坚的病机与証治。
4、《景岳全书·秘结》主张把便秘分为阴结(无火)、阳结(有火)。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基本病理是大肠传导失常。
2、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四类。
3、病性:虚:气血阴阳亏虚
实:热秘(燥热内结);气秘(气机郁滞);冷秘(阴寒积滞)
4、转归和预后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分虚实,实当辨热秘、气秘、冷秘;虚当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二)治疗原则:通下
(三)分型论治:
(1)实秘:
1、热秘:麻子仁丸;兼郁怒伤肝,可另服更衣丸
2、气秘:六磨汤
3、冷秘: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合半硫丸(七版)
(2)虚秘:
1、气虚秘:黄芪汤;补中益气汤(腹部坠胀可合用)。
2、血虚秘:润肠丸;五仁丸(七版)
3、阴虚秘:增液汤
4、阳虚秘:济川煎;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编辑:流星
研霸圈。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痢-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痢-疾](https://img.taocdn.com/s3/m/1980dd78647d27284b735159.png)
“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 病在下焦。”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虚实 辨寒热 辩证结合辅助检查
辨证论治
治疗要点
痢之初起,通因通用 调气行血,勿泥苦下 正虚邪恋,兼用通补 痢久不愈,内外共治
痢疾
曙光医院消化科
张正利
概述
定义:
《内经》————“肠澼” 《难经》—— “大瘕泻” 《伤寒》将其与泄泻统归于“下利” 宋《济生方》以后———— 痢疾
历史沿革
《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是导致本 病的重要因素。
《伤寒论》对痢疾作了初步的分类,指出了本病的病机 是有“热”,所创“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黄芩 汤”沿用至今。
病机
总结
病位在肠 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
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 湿滞疫毒是主要的病理因素,并贯穿发病始终,
而人体体质阴阳气血的盛衰又是病机转化的关键。 注意点
本病与脾胃肾关系密切 临床中以湿热多见 气滞血瘀是常见的病理因素
类证鉴别
类证鉴别
1751年,编纂,总结历代所述。
病因
感受外邪
病因
饮食不节
夏秋之季,热郁湿蒸,湿热之邪 内侵人体,蕴于结肠而发病
气候乖戾,感受疫毒之邪
过食肥甘厚味,或生冷瓜果,滋 生寒湿、湿热,食积
食用不洁之物,痢邪从口而 入。
病机
感受湿毒,博结气血
湿热内蕴 感受疫毒 肥甘生冷 饮食不洁
湿热内蕴 疫毒熏灼 寒湿内阻
分型论治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44e0fa26be23482fb4da4cb1.png)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中医内科学——便秘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
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
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
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便秘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ea6746a5195f312b3169a5ea.png)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便秘【概说】一、概念: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二、沿革:1、《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密切相关。
2、《伤寒论杂病论》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将本病分为阳结与阴结两类3、《圣济总录》将便秘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4、金元时期张洁古首倡实秘、虚秘5、《景岳全书》主张宗张仲景把便秘分为阴阳两类,有火的是阳结,无火的是阴结。
阐明了两者的病机治则三、讨论范围:西医的功能性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皆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2、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3、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相关。
4、▲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胃肠积热所导致的便秘为热秘;阴寒积滞,为冷秘或寒秘;气血阴阳不足所致便秘为虚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
四者中以热,气,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为虚。
四者常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
2、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4、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便秘与肠结:两者均为大便秘结不通;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难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辨证论治】一、辩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热秘、冷秘、气秘;虚气虚、血虚、阴血、阳虚二、治疗要点便秘的治疗以通下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泻下药,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
中医内科学21便秘
![中医内科学21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79185ce5f111f18582d05a76.png)
二·治疗原则 实则通泻--清热润肠通便,顺气导滞; 虚则润补--益气养血,温通开结。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一)实 秘
1、肠胃积热 主症: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 兼次症: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干,苔黄燥,或焦黄起刺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土燥津枯便难解,胃肠积热病能却。
《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 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矣”。
二、源 流
2.《金匮要略》: “脾约”、“闭”、“阴结”、
“阳结”。 病机:寒、热、气滞。 首分阴结、阳结二类。
二、源 流
3.《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 五脏不调、阴阳虚实寒热
➢ “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 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病名:便秘 证型:胃肠积热 治法:清热润肠 方剂:脾约麻仁丸加减 方药:枳实、大黄、厚朴、芒硝、沙参、
麻仁、杏仁、白蜜。
病案二
某男,27岁,干部。两年来大便 常艰涩难解,数日一行。近巳有一周 未能排便,自感腹中冷痛不适,尿清 长,尤以夜尿频多,且畏寒肢冷伴见 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病名:便秘。 证型:冷秘。 治法:温阳通便。 方剂:济川煎加减。
4、气秘可选用 ①柴胡疏肝饮 ②苏子降气汤 ③六磨汤 ④逍遥散 答案:③ 5、阳虚可选用 ①济川煎 ②千金温脾汤 ③半硫丸 ④肾气丸 答案: ① 6、《伤寒论》中对各种便秘,均可使用 ①猪胆汁导法 ②大黄 ③蜜煎导法 ④番泻叶 答案:③
转归预后
转归 便秘日久 腹胀呕吐;失眠烦躁;肛裂痔疮 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辨证得当,大都可痊愈 年老体弱、病后、产后体虚便秘,难求速效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痢疾、便秘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痢疾、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36e24c9f551810a6f4248664.png)
痢疾、便秘痢疾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要点一概述《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作了简要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唐《千金要方·脾脏下》称本病为“滞下”。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
《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现代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辨证处理。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痢疾的病因1.外感时邪2.饮食不节(洁)(二)痢疾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痢疾为病,虽有外感与饮食之不同,但两者可相互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
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
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痢疾的诊断要点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
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二)类证鉴别痢疾与泄泻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
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当然,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b8b3d966b84ae45c3b358ca8.png)
三、范围
1、 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辨证论治,类 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2、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 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 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 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胃肠积热;阴寒凝滞; 2.情志失调 :怒、喜、思、忧
三、 证治分类 1.热秘
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 兼症: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用药注意:使用泻热不伤阴的药物,使用润肠通便 的药物,使用一定的养阴药物
2.气秘
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 ,肠鸣矢气 兼症: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 舌脉:舌苔薄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第九节
便
秘
威海市中医院脾胃病科 朱伟宁
内容提要
一、定义、源流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 五、预防调护
[概 述]
一、定义 1、定义: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 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 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 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包括: 排便周期延长,秘结不通或周 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 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
基本病机
肠道传导失司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 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 2.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 而艰涩不畅。 3、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 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4、病史及诱发因素:常有饮食不节、情 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或诱发因素。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7684c86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5.png)
老年便秘患者需注意饮食调整,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 可减轻便秘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老年体弱,活动量减少,出现便秘症状,通过调整饮食 ,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散步等运 动,便秘症状得到缓解。
病例三:小儿便秘的预防与治疗
总结词
小儿便秘需注意饮食调整,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治疗。
中医内科学-便秘
•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 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 • 便秘的预防与保健 • 便秘的现代医学认识 • 典型病例分享
01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 难,粪便干结。
分类
实秘和虚秘。实秘多因热邪、湿 邪、寒邪、气滞等因素所致;虚 秘则多因气血虚弱、阴津亏损、 大肠传导无力引起。
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
药物治疗
01
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之一是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会开
具相应的中药处方,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等,以通便润肠,
缓解便秘症状。
02
药物组成
中药处方通常由多味中药组成,如大黄、厚朴、枳实、麻子仁等,这些
药物具有泻下、润燥、行气等作用,能够刺激肠道蠕动,软化粪便,从
而帮助排便。
03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和禁忌症,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非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方式,对于便秘患者具 有一定的疗效。通过针刺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肠道功能, 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也是非药物治疗的一种,通过按摩腹部和相关穴 位,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 进行按摩治疗,或者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https://img.taocdn.com/s3/m/6c50a87e8e9951e79b89272e.png)
2013-2-28
中医内科学
13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可见大量脓细胞和 红细胞,并有巨噬 细胞
2013-2-28
中医内科学
14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便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 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有阿 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荧光抗体 染色法可提供快速诊断。
虚寒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正虚邪恋 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
休息痢
2013-2-28
中医内科学
9
四、病势
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 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 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 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 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来说,能食者 轻,不能食者重。因本病虽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 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 表现人口即吐,则称之为噤口痢,实属危象。下痢兼见发热不 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 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 人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 证。
寒湿痢
2013-2-28
中医内科学
8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1.疫毒热盛伤津 湿热内郁不清,日久则伤阴、伤气 素体阴虚感邪 阴虚痢者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日久因脾胃虚寒,化源 不足,累及肾阳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现虚寒征象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db1530b6bb68a98270fefaa3.png)
3 病位:大肠。
第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质多干硬。起病缓慢,多属慢性病变过程。 2.常伴有腹胀腹痛,头晕头胀,嗳气食少,心烦失眠,肛裂、出血、痔疮,以及汗出,气短乏 力,心悸头晕等症状。 3.发病常与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4.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便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 4章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养正为先
a:实证,据热、冷、气秘之不同,分别施以泻热、
温散、理气之法,辅以导滞之品,邪去便通;
b:虚证以养正为先,依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主用
注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酌用甘温润肠之药,标
意
本兼治,正盛便通。
点
c:六腑以通为用,大便干结,解便困难,可用下法
注
治法:温阳润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意 点
方药:济川煎。
方中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升麻、
泽泻升清降浊;枳壳宽肠下气。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应注意饮食调节,便干量少者,适当多食富含纤维素的粗粮、蔬菜、水 果、避免辛辣燥火之食。增加体力活动,加强腹肌锻炼,避免久坐少动 。应保持心情舒畅,戒忧思恼怒。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但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润下为基础,个别证型
虽可暂用攻下之药,也以缓下为宜,以大便软为度
,不得一见便秘,便用大黄、芒硝、巴豆、牵牛之
属。
11
辨证论治
实秘证:热秘证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0a712daf1711cc7930b71638.png)
中医内科学——便秘欧阳歌谷(2021.02.01)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欠亨,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内经》认为年夜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年夜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克不及食,身体重,年夜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年夜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归纳综合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有胃虚而秘者,不克不及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排泄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罕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缺乏的便秘属虚。
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
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
气血缺乏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安慰,则虚实相兼。
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年夜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精编版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ff87bdd4d8d15abf234e3f.png)
中医内科学——便秘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
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
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
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
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
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痢疾、便秘痢疾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要点一概述《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作了简要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唐《千金要方·脾脏下》称本病为“滞下”。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
《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现代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辨证处理。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痢疾的病因1.外感时邪2.饮食不节(洁)(二)痢疾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痢疾为病,虽有外感与饮食之不同,但两者可相互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
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
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痢疾的诊断要点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
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二)类证鉴别痢疾与泄泻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
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当然,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
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
要点四辨证论治(一)痢疾的辨证要点1.辨久暴,察虚实主次暴痢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久痢发病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
2.识寒热偏重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至紫黑,浓厚黏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感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3.辨伤气、伤血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二)痢疾的治疗原则痢疾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
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此外,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借鉴。
(三)痢疾的分证论治1.湿热痢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肉桂、金银花等。
2.疫毒痢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代表方:白头翁汤加减。
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金银花、地榆、牡丹皮等。
3.寒湿痢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生姜、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等。
4.阴虚痢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代表方:驻车丸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生地榆等。
5.虚寒痢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粳米、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当归、白芍、木香等。
6.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连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等。
速记: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正息连驻寒真。
便秘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要点一概述《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伤寒杂病论》则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如《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将本病分为阳结与阴结两类。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阐明胃热过盛,脾阴不足,以致大便干燥而坚的病机与证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金元时期,张洁古首倡实秘、虚秘之别,《医学启源·六气方治》说:“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论治,有虚秘,有实秘。
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且主张实秘责物,虚秘责气。
这种虚实分类法,经后世不断充实和发展,至今仍是临床论治便秘的纲领。
本节所论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辨证论治,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节内容,并结合辨病处理。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病因1.饮食不节2.情志失调3.年老体虚4.感受外邪(二)便秘的基本病机及转化便秘的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
2.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4.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
(二)类证鉴别便秘与肠结: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
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要点四辨证论治(一)便秘的辨证要点便秘的辨证当分清虚实,实者包括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
(二)便秘的治疗原则便秘的治疗应以通下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泻下药,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
实秘为邪滞肠胃、壅塞不通所致,故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为肠失润养、推动无力而致,故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便秘的分证论治1.实秘(1)热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等。
(2)气秘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等。
(3)冷秘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温脾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苁蓉、乌药等。
2.虚秘(1)气虚秘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益气润肠。
代表方:黄芪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麻仁、白蜜、陈皮等。
(2)血虚秘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代表方:润肠丸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等。
(3)阴虚秘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
代表方:增液汤加减。
常用药:玄参、麦冬、生地、当归、石斛、沙参等。
(4)阳虚秘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通便。
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常用药:肉苁蓉、牛膝、附子、火麻仁、当归、升麻、泽泻、枳壳等。
速记:热麻六磨血润肠,气虚黄芪冷温脾,阴虚增液阳虚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