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过渡: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梳理出了春节里不同时间段人们的活动。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学生发言)板块二研读课文,感知写作特点一、学习“腊八”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句子,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1)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规矩:多义词,在文中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翡翠:玉石,成分是钠和铝的硅酸盐,绿色、蓝绿色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也有红色、紫色或无色的,有玻璃光泽,硬度6~7,可做装饰品。
(2)出示重点句子。
句段1: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句段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指名朗读,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
(提示:熬腊八粥、泡腊八蒜)②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
(提示: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第一句:“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就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这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色,也说明了腊八粥用料之丰富。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挨次,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喧闹、喜庆。
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重点: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喧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品尝老舍的语言风格及所采纳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爱过春节吗?说说今年的春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同学自由回答)今日我们就跟随作家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根据老法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
第1页/共3页学而不舍,金石可镂。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同学自由回答)本文是按什么挨次写的?三、精读课文,了解风俗。
1、再次读课文中印象深的有关段落。
同位沟通,为什么印象深?2、汇报,师生共同沟通。
腊八:1)怎样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2)这样写说明什么?除夕:1)印象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真喧闹?2)除夕有什么风俗?3)指导朗读。
正月初一:1)除夕是喧闹的,喜庆的,而正月初一与除夕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2)解释截然不同。
3)了解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1)仔细读11、12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什么?2)详细说说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灯特殊的多?3)说说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第2页/共3页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4)指导朗读。
3、除了这些日子,还提到了哪些日子的活动?(出示童谣)四、总结写法,拓展延长。
1、详略得当的写法。
2、阅读链接《过年》,与本文比较,突出写法。
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火爆,喧闹,祥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分散。
但随着时代的进展,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课后写下来。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教案
1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而对于老北京人怎么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梳理写作顺序,方法指导有详有略地记叙事件。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围绕相关场景和细节描写,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和传统文化。
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感知京味的语言表达。
体会详略得当的描写好处。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字词回顾:出示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读一读。
2.词语复习: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并记忆。
3.批注交流:从哪里能体会到“除夕真热闹”?4.内容回顾: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反映出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思想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重点探究1.内容知悉:春节前: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爆竹、各种玩意儿,预备过节的物品;过小年,放鞭炮,吃糖;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时——春节结束: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2.读文引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批注。
教师:作者是怎样描写除夕景象的,请批注并交流感受。
3.感受年味:课件出示除夕热闹的图片。
4.走进情境:年初一逛庙会。
5.交流探讨:默读第12、13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孩子们快乐的语句,并批注你的感受。
6.品析句子: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明确:这里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说好在哪里并批注。
7.印象表述:穿新衣;团圆饭;除夕夜守岁;正月十五挂彩灯、吃元宵。
(三)写法探究1.写法知悉:哪些部分是高潮?2.写法特点:点面结合、主次分明。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书写好的对联教学过程一、歌曲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恭喜》,回顾过年情景。
师:从这首喜庆的歌曲中,你想起了什么?生:(过年的有关事)这首歌是我们常在过年时唱到的一首歌。
2、课件出示关于北京春节的图片。
师:瞧,这是哪在过春节呢?生:北京。
板书:北京3、引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在语言大师老舍的引领下,去细细品味北京的春节。
板书:的春节[意图:通过歌曲的导入,感受快乐喜庆的气氛,虽说是课堂刚出发,但希望学生能从歌曲图片中能有热流在沸腾了。
]二、复习课文,用童谣来回顾北京过年前的准备。
1、回顾课文1—7自然段。
师:北京人过春节都会做些什么呢?2、出示童谣,用韵律表现童谣。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首歌谣来回答吗?[意图:练习与游戏结合,童谣是基础训练上的诵读题,韵律是下课自编的,在课堂上演练,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也是快乐的。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1>除夕1、自学9—11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还有哪些日子吸引你?我相信你们的学习能力一定很强,自学9—11自然段,做好自学笔记。
2、交流体会。
(1)学生做好笔记后交流。
(2)教师做小结词。
师: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北京人在这几天十分休闲,真是高高兴兴迎新年。
板书:(板书:休闲)贴下联:高高兴兴迎新年3、小结:同学们你们用精美的语言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元旦,谢谢你们。
[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了,老师牵线去学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自学、交流是不必少的,这也需要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做。
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前知识导读1.课前思考: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2.揭示课题《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老舍的笔下,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去感受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吧!(板书:1北京的春节)3.读课题。
二、文本知识探究1.任务解读,要求:(1)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3)(拓展)阅读文段,对比梁实秋、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任务一;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汇报交流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略写: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教师小结:详略得当,突出重点4.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腊八。
①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②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二课时)
6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腊月”、“初旬”、“蒜瓣”、“杂拌儿”、“逛庙会”、“娴熟”、“零七碎八”、“万象更新”、“截然不同”、“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表格。
2.要求学生或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询问身边长辈,了解各地春节习俗。
第二课时【课时要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舍先生语言表达特点。
2.抓住重点语段,深入了解老北京春节习俗,感受节日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然后同桌对照课文检查并改错。
出示腊月初旬蒜瓣杂拌儿逛庙会娴熟各形各色零七碎八万象更新截然不同张灯结彩二、研读课文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为什么?深入地读一读,圈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风俗活动,结合自己过年感受,待会儿和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内容。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板书)熬腊八粥出示: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1)指名读句子。
(2)体会语言表达特点。
熬腊八粥怎么就成了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了呢?(3)小结:难怪作者在文章开篇就介绍熬腊八粥的过程呢。
(语言通俗而有趣,作者运用排比与比喻方法,非常自然地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了对丰收的自豪与期盼。
)泡腊八蒜出示: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使人忍不住要多....,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吃几个饺子。
(1)读句子。
(2)体会语言表达特点,在泡腊八蒜时,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呢?(3)小结:作者住腊八蒜的“色”、“味”双美的特点,用简练的语言将叙述与描写融为一体。
2.除夕。
老舍先生从哪两方面来描写“除夕真热闹”的呢?指名读第7小节,。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逛、熬、腊、粥、谚、宵、悬、殿、眨、鞭炮、店铺、彩绘、万象更新、除夕、间断、万不得已、灯火通宵、日夜不绝、络绎不绝、拜年、风俗、逛庙会、鞭炮齐鸣”等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想象、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描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的,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春节的回忆和期待,引入本课主题——北京的春节。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初步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北京春节习俗的了解和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北京春节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五、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2. 教学目标:了解北京春节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魅力3. 教学重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4.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六、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与春节相关的文章,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2. 课后实践: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过春节的习俗,整理成一篇短文。
3. 课后思考: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一、复习旧知1、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作者主要介绍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老北京的春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老北京的春节。
通过你的读,让别人清楚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
通过读课题,我们感受到北京春节的习俗具有它的独特魅力。
3、春节是多么美好!让我们重温那热闹隆重、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
读读下面词语,让春节再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齐读词语,读准字音,把词语跟读音结合起来,把词串读出节奏。
(出示词语)色味双美又甜又黏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二、感知想象,品读感悟1、根据情景品读语句,感悟习俗的内涵。
(1)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除夕,又叫团圆夜,是旧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与新年的第一天连在一起,在这个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同学们感受到除夕特有的气氛了吗?结合书中的插图,自由读读除夕的片段。
①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感受到除夕的“热闹”?②师生互动一:姑娘(小伙子),现在正是除夕,你家里热闹吗?家里人都在忙些什么呢?师生互动二假如你是记者,请你为大家报道一下家家热闹过除夕的盛况,如何?指导朗读。
(融进自己的体验)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
师生互动三:除夕,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守岁”。
什么叫“守岁”?现在正是除夕,家里灯火通宵,老爷爷,您为何守岁?(小伙子,你为什么也守岁?)③同学们知道“守岁”习俗的来历吗?(补充文字资料)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课程背景本节课是《北京的春节》课程系列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春节期间北京的传统活动和习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和习俗,这些活动和习俗在北京地区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教学目标•学习汉字:除夕、拜年、年夜饭、红包、舞龙舞狮等•了解北京春节习俗:贴春联、放鞭炮、逛庙会、舞狮舞龙等•能够简单介绍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教学过程1. 课堂热身(10分钟)老师可在黑板上列出以下活动:贴春联、放鞭炮、逛庙会、舞狮舞龙等,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印象排列它们的先后顺序。
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介绍各自排列的理由,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2. 观看视频(20分钟)在教室里播放带有北京春节气氛的视频,让学生们大致了解北京在春节期间的活动和习俗。
可以适当加入英文字幕,方便学生理解。
3. 词汇学习(15分钟)通过PPT展示汉字和相关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一些与北京春节相关的重要词汇:除夕、拜年、年夜饭、红包、舞龙舞狮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出这些汉字,并让他们理解其含义。
4. 小组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了解,总结出北京春节的主要活动和习俗。
并请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老师可以在同学发言的时候逐个介绍学生们的观点,同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5. 学生练习(25分钟)请学生选择一种北京春节的活动或习俗,并写一篇短文介绍此活动或习俗,包括具体的内容、意义和历史渊源等方面。
在完成后,学生可以自由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课程总结本节课主要通过观看视频、学习词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多个环节,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他们对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课文《北京的春节》中描述的春节习俗和文化内涵。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春节的氛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春节习俗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春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北京的春节》中描述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难点:把握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理解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价值。
教学准备课文《北京的春节》复印件或教材。
春节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小组讨论记录表。
角色扮演服装、道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春节庆祝活动的视频,营造节日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过渡到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圈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利用词典或小组讨论,解决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勾画出课文中描述春节习俗的句子,思考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合作学习(15分钟)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提到的春节习俗,并分享各自对这些习俗的理解和看法。
角色扮演:每组选取一个春节习俗,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这个习俗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全班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他们的角色扮演内容和理解。
四、深入探究(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什么信息?”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全班分享。
教师总结:“老舍先生通过描绘春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提问:“在现代社会中,春节的习俗是否有所变化?你认为这些变化是好是坏?”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诗歌: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这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
我们已经学习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9篇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1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
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思路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句子,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在交流中,师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最后总结写法,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学习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并进行小练笔。
四、课后反思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
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并把它记下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把文章的头绪理的一清二楚。
一个外籍学生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他说:“老师,我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但我不明白这些节日的意思,中国的节日太多了……”针对他的问题,我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这些节日,并注清每个节日的特点,中国的孩子对这些节日还是很了解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这个外籍学生对中国的春节又了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这三个部分有着共同点,而我只是一个个的介绍过去,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却只字没提,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去悟,去体会,效果远远大于我的讲解,课堂也不会这么乏味,而且更能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1.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1.字词学习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饺子、鞭炮”都是名词。
“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阅读理解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品味老舍语言的风格。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1.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元宵节除了灯还有什么呢?你在那还看到了元宵节的美丽?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4.通过朗读,请用你的语言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2.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北京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风情习俗和热闹景象。
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充满节日气氛。
本课文的插图也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北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是,对于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习俗和风情,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京的春节气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2.难点:对于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习俗和风情,能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节日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北京的春节氛围中,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3.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朗读音频;4.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有关春节的课文,如《春节童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入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北京的春节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
(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
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