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什么是训诂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第一节文字障碍第二节词义障碍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第三章训诂的内容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第三节注音、校勘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第二节训诂的术语第六章训诂的源流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兴盛时期第三节变革时期第四节衰落时期第五节鼎盛时期第七章训诂的要籍第一节《毛传》和《郑笺》第二节《尔雅》第三节《方言》第四节《释名》第五节《说文解字》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第四节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常考知识点一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梅膺祚√.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章句义疏√.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史记集解》《荀子集解》《论语集解》√.《春秋左传集解》√.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四川自考00819《训诂学》
《训诂学》是四川自考xxx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此课程,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古籍材料的解译能力,具有一定的文献学基本功。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训诂学》的知识,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一、课程概述《训诂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课程,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义、形体、篆文、小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献的原意和内涵,对古代文字进行科学的解译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1.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音、义,并据此恢复古代文字的原貌。
学生需要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古代文字的形体和结构古代文字的形体和结构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十分重要,学生需要了解常见古代文字的形态特点、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时期古代文字的书写技法和规范。
3. 古代文字的音义古代文字的音义是训诂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学生需要学习古代文字的音韵体系、发音规律,掌握古代文字的释义方法和技巧。
4. 古代文字的篆文和小篆篆文和小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字艺术,学生需要了解篆文和小篆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在训诂学中的重要地位。
5. 训诂学与古代文献研究训诂学与古代文献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需要了解训诂学在古代文献解释和研究中的应用,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三、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训诂学》,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目标:1. 掌握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古代文字的音义和形体特点。
2. 训练对古代文献材料的解译能力,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对古代文献的鉴赏能力,提高文献学基本功。
4. 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1. 学习重点掌握古代文字的基本知识,理解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古代文献的解译和研究技巧。
2. 学习难点对古代文字的音义和形体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古代文献的解译能力的培养。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管理资料]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管理资料] 训诂学概论复习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c.比较注意辨析同义词,开汉代经师辨析词义的先河。
1、《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P1)d.除了实词外,《尔雅》也收录了一些虚词。
e.《尔雅》汇集解释了不少有关宫室器物、天文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词条,有助于2、“训诂”当属同义连文,指对古语作解释。
(P1) 我们了解先民们在自然百科及生产劳作方面所创造的各类事物名称以及用以表现它们的丰富多彩的词条。
(P85) 3、训诂、训故、诂训、训古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重性:作动词时,指对3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做的解释。
(P2) 、郭璞《尔雅注》 4、训诂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A、传文对经文的解释B、引前代典籍而释义C、解“多引今语”是郭氏《尔雅注》的一大特色。
除《尔雅注》外,郭璞著有《穆天子释本书词语(P4) 注》《方言注》等。
(P87) 54、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广雅》:是《尔雅》之后集先秦两汉训诂资料之大成的重要雅系著作。
(P92)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
(P7)5、《广雅》著者:曹宪《博雅音》、钱大昭《广雅疏义》、王念孙《广雅疏证》(P94)6、训诂学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做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6、《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
全书十五卷卷,其中正文十四卷,叙实践。
(P8) 目一卷。
首次根据六书理论,把九千多个汉字用540个部首统一起来,始一终亥,7、互文: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忽见义,分部归属,不相亲厠,创造了按部首统领汉字的方法,为后代所沿用。
(P101)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
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课程代码:00819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貌2.递训3.谓之4.读破5.联绵词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5.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
00819训诂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什么是训诂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第一节文字障碍第二节词义障碍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第三章训诂的内容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第三节注音、校勘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第二节训诂的术语第六章训诂的源流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兴盛时期第三节变革时期第四节衰落时期第五节鼎盛时期第七章训诂的要籍第一节《毛传》和《郑笺》第二节《尔雅》第三节《方言》第四节《释名》第五节《说文解字》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第四节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常考知识点一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梅膺祚√.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章句义疏√.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史记集解》《荀子集解》《论语集解》√.《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2021年6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 名词解释 课程代码:00819
取证[3分]
解析:
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称作取证。取证是考证的最主要工作。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是主证,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例证,是为旁证。
3、【简答题】
发疑[3分]
12、【简答题】
音义类注释[3分]
解析: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代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音义》。
13、【简答题】
征引类注释[3分]
解析:
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征引形成一种体例,自李善《文选注》始。
解析:
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对性的。
4、【简答题】
道形貌[3分]
解析:
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5、【简答题】
异言[3分]
解析: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6、【简答题】
声训[3分]
解析:
一般是同源词互释,即使是错误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23、【简答题】
乾嘉学派[3分]
解析: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4、【简答题】
顾炎武训诂成就[3分]
(00819)训诂学小抄(非常全,我通过了)
总论一“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
二“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古言”我们理解: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三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个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辩物之形貌,(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四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诗经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成果。
五、黄侃对训诂的解释:“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六新版《辞海》的定义: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七,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八训诂学的定义: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九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两项根本性的任务是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十训诂学的内容①解释字词;②解释文句。
③分析篇章;④分析表达形式;⑤分析时空关系十一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
十二传统训诂学以经书为中心,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校,定为“五经”十三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十四训诂实践的形式:1.解释语义的专著(1)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西汉初年,作者不详。
(最新整理)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8.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文、整部书的用词等等。
9.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和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1.司马贞
2.颜师古
野王
4.方以智
5.段玉裁
6.阮元
7.顾炎武
8.钱绎、钱侗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尔雅》
2.《广雅疏证》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九歌·东君》:“縆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鸣箎兮吹竽。”縆、箫、鸣三字骈列,“縆”、“鸣”均是动词,则“箫”字亦当是动词。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五“注书难”条引蜀客所见本作“扌肅”。《广雅·释诂》、《广韵》并训为击,则“箫钟”即是“击钟”。王念孙又进一步指出“瑶”读为“摇”,动也。縆瑟以下三句,皆相对成文,若以瑶为美玉,则上下文不类矣。
活:
2.富有天下而无怨财。
怨:
3.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复:
4.少益耆食,和于身。
益:
5.保厥美以骄傲兮。
保:
6.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作健:
7.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跋扈:
8.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亡。
行:
9.教之以礼,工商不相豫。
豫:
10.酒用林花酿,茶将野水煎。
将: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00819训诂学考前密训(最新整理)
②因声求义的条件,特征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必须以古音为标准 ③因声求义的轨道,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五、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与约定性,二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已经注意 到了。他在《正名篇》里说道“名无因宜,约之以命。约定俗称谓之宜异于 约者谓之不宜。” 六、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语源,疏明语言发展变化的 专著。最早运用声训的专书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七、通假与同源字的异同,相同处,音相同和相近。形不同。不同处通假两字本 不相关。同源数字意义想通。 八据文证义---语言环境的利用。1.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2.紧扣本句 3.结合 邻文 4.联系成片语言。 九、析词审义,指分析词的结构关系,顾及词与词间的结构关系,以审意义。 一分清词与词组二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三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 四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于自由五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六其他缩略、 用典、转化、连累而及 十、联绵词有哪些特点? 答:联绵词是单纯词,写法不固定,上下凝结成义,不能拆开分析意义。 十一、辩体明义一辨明韵文与散文二重视文体的表达形式 十二、合成词又称复合词。合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偏义的合 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 作陪衬。
第二章训诂的方法 一训诂的方法 1.以形索义 2.因声求义 3.据文证义 4.析词审义 5.辨体明义 二、以形索义外在形式的利用。 什么是“以形索义”结合材料说明以形索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 义”的训释方法。如古书有“梦黄能”。《金文编》“能”像熊的样子,可知“能” 是“熊”的古体字。 运用“以形索义”要注意 1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从《说文》的说解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字形体与词义 的关系。如“莫”为会意字,像太阳西下在天边草丛里,表示“暮”的意思。 2古文字与训诂。依靠殷商系文字——甲骨文可以更好训释词义。如《说文》 “追”、“逐”二字互训,古书里看不出二字区别;甲骨卜辞“追”的对象是人 “逐”的对象是兽,后来才混而不分。 3笔意与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要涉及笔意与笔势问题。只有较 早的文字才有笔意。汉字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与字 义的联系切断,就成为“笔势”。如小篆的“民”的形体无法解释字义,必须上 推到古文去考察。古文“民”从女,作捆绑状,是俘虏的形象。这说明运用以 形索义须以笔意为据。 4防止望文生训。主要是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堕肝胆”有人释为“肝 胆涂地”,其实“堕”古有“输”义句指“把心交出来。”因不明通借而望文 生训,如古书“动容”有人误解“容”为“容貌”,其实“容”为“动”义“动 容”是同义复词。 三、“厥意”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 据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甚至有的只是象征性的符号, 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疏远了,就切断了,就成为“笔势”了 。 四、因声求义声训——内在形式的利用。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 释字义①音义的各种关系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训诂学》自考笔记(一)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浙江自考00819训诂学-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训诂学(00819适用浙江)速记宝典一、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训诂的含义?答: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考点2:除了系统性,训诂学还有哪些特性?答:①独创性,不要照抄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从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训诂学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总结新的理论和经验。
②实用性,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里解放出来,使之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等工作服务并为今天的广大读者所欢迎。
考点3:训诂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关键所在是什么?答:黄侃说:“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今人齐佩瑢也说:“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其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之。
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文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这便是训诂学。
”黄、齐两位先生的话,虽然还没有把训诂学这门学科所应包含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但原则的问题都谈到了,特别是他们都提到了训诂学要有系统性,这是很要紧的,因为这正是训诂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关键所在。
考点4:简述训诂学的内容?答:①释词和解句;②辨析古书异例。
考点5:简述释词以及释词在训诂中的重要性?答:①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意,在古汉语中,字和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并不一致,我们这里所谓词,包括字和词两者而言,这两者有时是一回事,有时则不同,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玄谓诸少年曰:“吾为卿等走此女。”( )
1.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顾:
2.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微闻:
3.小娘子成长,忘我矣!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
停:
4.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
终:
5.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利:
6.狼民与汉人交关,长夜为市,以鼻齅金,知其好与恶。
交关:
7.酒用林花酿,茶将野水煎
“走此女”即“使此女走”的意思,“走”当训“跑”。
2.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
思:思念。
3.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
获:辱也。
4.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亡。( )
行:离开。
5.及务耕桑,种树蓄养,去食谷马。( )
谷:养。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诗词曲语辞汇释》
2.《方言》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毛传》:“言志往而行正。”郑笺:“志往谓踟蹰,行正谓爱之而不往见。”孔颖达《正义》曰:“……有德如是,故我爱之欲为人君之配。心既爱之而不得见,故搔其首而踟蹰然。”又云:“女德如是,乃可悦爱,故下文云爱而不见是也。”(《十三经注疏》上册页310,中华书局版)按:孔氏《正义》以“爱”字为“悦爱”之“爱”,其实不对。段玉裁谓“郭注《方言》作‘薆而’,‘薆而’犹薆然也。”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亦主是说,且所举证据甚坚确,可成定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是说静女躲藏了起来,害得对方搔首踟蹰。从声音线索来看,爱是影母字,凡属影母之字,多有隐蔽模糊或茂盛之义(茂盛义与隐蔽义是相同的),……陶诗《归田园居》五首之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与“暧暧”对文,则即“暧暧”也,状渺远模糊貌。逯钦立《陶渊明集》释为“偎依留恋貌”,不确。……我们可以发现,爱、薆、暧、衣、依、庡、……这些影母字均有隐蔽或茂盛之义。
00819训诂学61
00819训诂学
一、名词解释
1.如字
2.音义
3.望文生训
4.复词偏义
二.简答题
1.训诂学的任务是什么?
2.《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以此句“蚤”字为例,说明假借字与本字之间音和义的关系。
3.两汉训诂有何特点?
4.“增字足意”和“增字强释”,二者有何相同之点和不同之处?
5.词义扩大
6.理校
7.转语
8.复语
9.训诂学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10.“晋,进也”。
“离,丽也”。
用这一训诂方法可否释字之本义?为什么?
11.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二者有何区别?
12.清代训诂有何特点?
三、论述题
1.戴侗在《六书故》中论及训释字义时说:“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
如何理解
戴氏此说?
2.试述《方言》对《尔雅》的继承和发展。
3.如果已得知某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之义,而要确定用的是该字引申义还是假借义,首先应查的工具书是《尔雅》还是《说文》?为什么?
4.有人把狼和狈说成是两种动物,说狈的前腿很短,走路时常把前腿搭在狼身上,否则便不能走路云云。
试就此说予以评析。
证券法A卷第1页,共2页证券法A卷卷第2页,共2页。
训诂学
浙江省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浙江省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课程代码:00819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互训2.之为言3.读若4.当作5.因声求义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说文解字》是汉代文字学家____________的代表作。
2.训诂学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籍整理,一般不外乎对古籍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释和翻译。
4.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__。
5.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____,亦称____________。
6.改字的术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又称做“破读”。
7.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邵晋涵的____________和郝懿行的____________。
8.清代的《说文》四大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家中,____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9.近人张相的《____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姜氏何厌之有?( )厌:满足。
2.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 )哀思:哀念。
3.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 )存:存在,这里指生活。
4.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
( )赊:语助,即“唦”。
5.不肤挠,不目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讲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
覃及鬼方。
”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
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
”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3)、语法的变化: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甲骨文数量表示法:第一,不用量词,数词置于名词前或后。
如“获麋八十八”。
第二,名词先行,加上与前一名词相同的临时量词形成的数量结构。
“羌百羌”。
第三,名词先行,加上一般数量结构马十丙罗振玉《殷契续编》1027.4西周金文只通行第二、第三两种类型。
如:田十田,方五十里西周以后典籍第三种类型成了数量表示方法的主流。
如: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禾三百廛《诗·魏风·伐檀》(4)、文字方面第一、文字体势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古文籀书→大篆→小篆→隶→楷第二、古今用字不同•顾炎武《日知录》,“《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
《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言‘此’者一而已。
《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
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
”•结果,后人阅读古籍有障碍四、试论述训诂产生的原因。
训诂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古今语言发生了变化,人们阅读古书时有些地方读不懂,需要加以解释。
古代典籍是古时学者用当时的语言记录中撰作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各要素总是在不断地演变,有的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有的因方俗不同而不同,加上历代口授耳闻,转抄传刻造成的种种讹误,因此后人读前人的书籍时,会碰到语言文字的障碍,产生隔阂,这就需要进行语言解释,帮助人们克服语言障碍,以读懂古代典籍。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短短几句话把训诂产生的原因、训诂的内容、训诂的作用阐述得很明白了。
刘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三十二课:“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有随方俗而殊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释方言;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
”郑樵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通志·艺文略》)朱熹说:“当时百姓都晓得者,有今时老师宿孺之所不晓。
”(《语类》七十八)戴震曰:“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由此可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文字内部的要素——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也起了变化,语言所反映的外部事物,如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也发生重大变革。
古代人人皆知的语言到了后代甚至连专家学者也弄不懂,产生了对训诂的需要,而为阅读古书扫除障碍的工作——训诂应时而生。
训诂的兴起除了上述所言的语言原因外,还有社会其他学科的推动,那就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正名和诸子百家的名学。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学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西周末年以来,《礼崩乐坏》。
社会上,尤其是社会政治方面,出现许多名存实变,名存实亡的现象。
孔子大为不满,于是提出“正名”的主张。
正名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或概括)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
孔子的正名论,有其政治目的,那就是要正名分,兴礼乐,修明政治;同时他也提出了准确地用词和释词的问题。
他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春秋》,措辞精严,常以一字褒富有微言大义,一字一词也不轻用。
他的后学《公羊高》、《谷梁赤》为探求“春秋笔法”的用意,而考词义,析句法,因此,胡适先生说:“孔子的‘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句话,实是一切训诂书的根本体现。
故《公羊》《谷梁》,都含有字典气味!”由于孔子学问之博,门徒之盛,“正名”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
他的“正名”里所包括了“正名分”的思想倾向,掀起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长期的“名实”之争,以致于产生了一个影响的学科。
这就是名学。
名学研究的内容是名实关系,概念、判断、推进等逻辑和哲学问题。
“名”指“辞”、“概念”,实指客观事物,必然要涉及到语言与性质、发展,词义及意义关系等一系列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问题。
战国诸子在探索哲学奥秘的同时,也叩开了语言学的大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语言的古今方俗变化决定了训诂的需要,是训诂所缘起的直接原因。
孔子的“正名”诸子的名字研究“名”与“实”的关系,研究释名的方法,促使了语言理论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训诂的发展,当是训诂产生的重要间接原因。
五、训诂学与语言学是什么样的关系?洪诚先生说:“训诂学是为阅读古代书面语服务的一门学科。
阅读古书,必须综合运用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结构等知识,因此训诂学与研究汉语的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等各门学科均有密切的关系。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分,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它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Linguistics)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
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
”(华中工学院,1985年,20页)同时,训诂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科的发展。
六、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怎样?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语义学是研究词语的意义的一门学科,二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同,因此,现当代语言学家一致认为二者关系紧密。
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训诂学大致相当于古汉语语义学,或者大致相当于古汉语语义学,早在一九四七年王力先生说:“语言学也可以分三个部门,第一是语音之学,第二是语法之学,第三是语义之学。
这样,我们所谓语义学的范围,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
近年来,王力先生的弟子们明确宣称:训诂学就是语义学。
”齐佩瑢说:“训诂学既是探求古代语言的意义,研究语音和语义间的种种关系的唯一学科,它就应当是历史语言学全体中的一环。
这样,训诂学也可以叫做‘古语义学’”。
(<<训诂学概论>>P1) 陆宗达先生说:“。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变化。
”陆宗达、王宁先生对训诂学解释说:“对象: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
目的:准确地探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
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
”(陆宗达、毛宁《训诂方法论》第5页)近年来,王宁先生的观点有了进一步发展,它认为训诂学的前途就是语义学,训诂学的生命力,维系在建立汉语语义学的需要上。
如果训诂学不去这样做,不运用自己有用的材料去总结语义规律,从而发展出一门与语音学、语法学并立的历史语义规律,从而发展出一门与语音学、语法学并立的历史语义学来,而是固守的作为释读技艺或经验的原来面貌,那么,它便无法在语言科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永远无法与现代语言学衔接,而只能是一个学术史上的概念。
(王宁《训诂学原理》P9)。
另有一些学者注意到训诂学的实用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洪诚先生说:“训诂学和词义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却不等于词义学,词义学是研究词的性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记号,不包括句。
训诂学不但要了解词义,还要讲明句义。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