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源需求管理的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物流决策模型
物流网络设计
网络布局优化
根据实际需求和资源情况,优化物流网络布局, 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网络容量规划
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合理规划物流网络容 量,确保物流服务能力。
网络协同管理
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机制,提高 物流网络的整体运作效率。
05
物流决策模型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数据质量与可获取性
多目标规划模型
解决多个目标之间的权衡和优化问题。
仿真模型
离散事件仿真
模拟事件序列和实体状态变化。
系统动力学仿真
基于系统反馈机制进行仿真。
蒙特卡洛仿真
通过随机抽样评估系统性能和风险。
连续仿真
模拟连续时间动态过程。
启发式模型
贪心算法
在每一步选择中都采取当前最优的选择,希望 这样的局部最优解能够导致全局最优解。
VS
解决方案
采用简化和抽象化的建模方法,将复杂的 物流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子系统 ,同时结合领域知识和实际经验,提高模 型的解释性和可理解性。
模型适用性与灵活性
挑战
物流环境变化快速,模型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
解决方案
采用自适应和智能化的建模方法,使模型能够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进行自我 调整和优化,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详细描述
库存管理模型通过对历史销售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库存计划。通过设定安全库存水平 ,及时补充库存,避免缺货现象。同时,采用定期盘点和实时监控库存的方法,确保库存数据的准确性。
案例三:配送路线规划模型的实施
总结词
配送路线规划模型能够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详细描述
配送路线规划模型能够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快递配送研发及应用方案
快递配送研发及应用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3)1.1 快递配送行业现状 (3)1.2 配送市场需求 (4)1.3 技术发展趋势 (4)第2章配送系统设计 (4)2.1 系统架构设计 (4)2.1.1 总体架构 (5)2.1.2 感知层设计 (5)2.1.3 决策层设计 (5)2.1.4 控制层设计 (5)2.2 功能模块划分 (6)2.3 技术路线选择 (6)第3章硬件设计与选型 (6)3.1 平台选型 (6)3.2 驱动系统设计 (7)3.3 传感器与执行器选型 (7)3.4 电源管理系统设计 (7)第4章控制系统研发 (8)4.1 控制算法设计 (8)4.2 路径规划与导航 (8)4.3 避障与自适应策略 (8)第5章软件系统开发 (8)5.1 软件架构设计 (8)5.1.1 硬件驱动层:负责与硬件的通信和控制,包括电机驱动、传感器数据采集、通信模块管理等。
(8)5.1.2 基础服务层:提供运行所需的基础服务,如地图构建、路径规划、导航控制、异常处理等。
(8)5.1.3 业务逻辑层:处理快递配送相关的业务逻辑,包括订单管理、配送任务调度、实时状态监控等。
(9)5.1.4 用户界面层: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展示运行状态、配送进度等信息。
(9)5.2 业务流程管理 (9)5.2.1 订单管理:接收来自快递公司的订单信息,对订单进行解析和处理,配送任务。
(9)5.2.2 任务调度:根据订单优先级、配送地址等因素,合理规划配送路线,调度执行任务。
(9)5.2.3 任务执行:按照既定路线行驶,途中完成配送任务,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
95.2.4 实时监控:实时获取运行状态和配送进度,保证任务顺利进行。
(9)5.3 用户界面与交互设计 (9)5.3.1 界面设计:采用扁平化设计风格,界面清晰、美观,易于用户理解。
(9)5.3.2 交互方式:支持触摸、语音等多种交互方式,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研究物流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信息论
信息论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著名数学家申农首 创。
运用信息论的观点,把对象系统的运动过程抽象 为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和反 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达到对系统运动过程的正 确认识和控制的科学方法,就是所谓信息论方法。
使之实现系统目标的一种方法。
特点是在系统控制过程中始终运用反馈的概念。 反馈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向既定目标的行
动;二是对行动过程的了解;三是行动效果与既定目标的 比较。
应用反馈方法的关键因素仍然是信息的流动速度。
4.动力学系统建模方法
动力学系统理论提供了描述系统动态行为 和演化规律的模型,它特别适用于描述开 放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适应性和演化。
§ 2.信息方法
信息方法是指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借助
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而实现有目的 性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特点:把信息的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
它完全撇开研究对象的具体运动状态,把系统的 有目的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交换过程。
§3.反馈方法
反馈方法是指用系统活动成果的信息,调整系统的活动,
所谓控制,即是控制者对受控对象所施加的一种 能动的影响或作用,其实质是保持或改变受控对 象的某种状态,使其达到受控主体的预期目的, 如质量控制和生产控制等。
具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控制论方法有下列几种:
1)黑箱方法。
2)功能模拟法。
3)反馈法。
4)状态变量分析法。
4、运筹学
运筹学是为决策机构在对其控制下业务活动进行决策时,提供以数 量化为基础的数学方法。
能源消耗模型与预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能源消耗模型与预测方法的比较分析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模型与预测方法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各种能源消耗模型和预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能源消耗的趋势和影响因素,为能源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定量模型定量模型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能源消耗的方法。
常见的定量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ARIMA模型和灰色模型等。
线性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的预测方法,它基于历史数据,通过建立能源消耗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进行预测。
ARIMA模型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它考虑了时间序列的趋势和季节性,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能源消耗的变化。
灰色模型则是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方法,它通过建立灰色微分方程来进行预测,适用于数据量较少或者不完整的情况。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基于系统思维的预测方法,它考虑了能源消耗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系统动力学模型常用于复杂的能源消耗系统,能够模拟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可以识别出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为能源消耗的调控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三、混合模型混合模型是将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组合,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混合模型包括ARIMA-GARCH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
ARIMA-GARCH模型将ARIMA模型和GARCH模型相结合,能够考虑到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和非线性特征,提高了预测的精度。
神经网络模型则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通过学习历史数据的模式和规律来进行预测,适用于非线性和复杂的能源消耗系统。
四、优劣比较不同的能源消耗模型和预测方法各有优劣。
定量模型简单易用,适用于数据量较大和变化趋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但对于非线性和复杂的系统往往预测效果较差。
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考虑到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复杂性,但对于数据需求较高,建模和仿真过程较为复杂。
混合模型结合了不同的预测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各个方法的优势,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但对于模型的选择和参数的确定较为困难。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确定型库存模型 独立需求库 存控制模型
随机型库存模型
周期性检查模型:
周期性检查模型有6种: 不允许缺货 瞬时到货
延时到货
允许缺货
瞬时到货 延时到货
实行补货
瞬时到货 延时到货
连续性检查模型
连续性库存检查模型分6种: 不允许缺货、瞬时到货型; 不允许缺货、延时到货型; 允许缺货、瞬时到货型; 允许缺货、延时到货型; 补货、瞬时到货型; 补货、延时到货型。
【例4-3】某企业物流部的销售物流系统经常 通过广告宣传本企业产品,收到不错的效果。
当广告费增加的时候,往往销售额成正比例递增,线条①;当某产品广告费 用达到一定额度后,销售额不一定随之增加,而是出现一个平台期,线条②; 每种产品必然有一个最佳广告费用,即最佳广告宣传额度。超出这个额度, 宣传过量,反而会适得其反,使销售额下降,线条③。
二、建立物流系统模型的原则
①准确性,模型必须反映现实系统的本质规律,合乎科学 根据,合乎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
②可靠性,模型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且有一定的精度。 ③简明性,模型的表达式应明确、简单、抓住本质。 ④实用性,使模型标准化、规范化,尽量采用已有模型。 ⑤反馈性,建模时要注意灵敏问题,即留心哪些参数或变
其中C表示总运输费用,求出C的最小值点的坐 标x,y,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二)统计分析法
对系统内结构和特性不很清楚,但已有或 通过实验获得了系统功能的有关数据,可通过 数据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三)实验分析法
对系统内部结构和特性不很清楚,但可对 系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发现矛盾、分析 矛盾,确定关键变量及参变量,建立一个初步 实验模型,并一步步改进。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物流供需机理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进 区域物流供给与需求之 间的协调发展 。只有在研究 了区域 经济发展所带来 的物流需求与 区域物流业供 给之 间关 系的 内 部机理 的基础上 , 结合 区域实 际经济水平 、 产业状 况 、 发展趋
所有者 和经 营者 。就物流供给有形实体资源而 言 , 主要是指各 种类型的物流基础设施 、 机械化设备 和物流 自动化 、 信息化 装 备等。而如果从更广的角度 出发 , 流供给资源可 以指基于企 物
A ayio ein l o i i ma da dS p l M eh ns B sdo ytm n mi :h aeo ini n l s f go a g t s s R L s c De n n u py cai m ae nS s e Dy a c teC s f aj s T n
CUI a — i Xi o d
(colf cnmis ShooE oo c&Maae e t iniU i ri oT c nl y d ct nTaj 3 0 2 ,hn ) ngm n, aj nv syf eh o g &E ua o,ini 0 2 2C ia T n e t o i n Abta tI tip pr e nlzd h m icueef te i sn u nigh p la d e n orgoa1 tset lh doia src:nhs aew aa e te an a s- fcrl o if e c teu py n dmad feinl0 i ,s bi e f t y e t a n l n s 西se a s r
本文 的区域物 流供 给是指在 区域 范围内 ,物流供给方能 够向物流需求 方提供各 种物流服 务的能力 或资源。从广义上 来讲 ,区域物流供 给可以根 据供 给的物流服务功能 、供给 主
冶金工业出版社教材目录
(一) 一般学术、技术书类B类 伦理学D类 政治法律F类 经济F0、F1 经济学1F2 经济管理2F4 工业经济34F7 贸易经济5F8 财政金融G类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6H类 语言、文字7《初学英语想说就会说丛书》《英语口语对答如流丛书》I类 文学8(7IH5A2*OQOKSK(9787502464080英诗中国形象的客体输入与反观2013.1029.00曾繁健7IH5A2*OQNNOM9787502463342燕赵儿女走进人民大会堂2013.0749.00谢吉恒(7IH5A2*OQKSLP(9787502460815英诗中式误读——范式与成因分2012.1132.00曾繁健析7IH5A2*OONNKQ(9787502443306美国文学精要2008.0125.00胡 艳 J类 艺术(7IH5A2*OOOSLP(9787502444815艺术形态构成设计2013.05*38.00赵 芳97IH5A2*OOROOL(9787502447441艺之为道2008.1130.00徐俊东 K类 历史、地理7IH5A2*OQNRSQ(9787502463786探访中国最美古村落2013.10*36.00孙克勤(7IH5A2*OQNKML(9787502463021谈古论今 古为今用——一位大气物理教授的读史笔记(一)2013.0620.00温景嵩(7IH5A2*OPTKQM(9787502459062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2012.0360.00本书编委会(7IH5A2*OPOPSQ(9787502454586冶金历史文化丛书——铸铁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明创造巡礼2011.0399.00(7IH5A2*OPOPKK(9787502454500冶金历史文化丛书——寻铁记2011.0239.00(7IH5A2*OORSNK(9787502447830真空世界 有色人生2009.0159.00本书编委会 N类 自然科学总论(7IH5A2*OQNLKQ(9787502463106科普资源配置及共享的理论与实践2013.0620.00何 丹 O类 数理科学和化学O1、O2 数学7IH5A2*OQOTMT(9787502464929线性代数——Excel版教学用书2014.0122.00颜宁生(7IH5A2*OPSRNR(9787502458737数学建模入门2014.03*20.00焦云芳(7IH5A2*OQKNPS(9787502460358张量和连续介质力学2013.07*69.00黄宝宗(7IH5A2*OPKMLM(9787502450212有限元简明教程2009.0928.00赵 奎(7IH5A2*OOTMLQ(9787502449216进化计算与粗糙集研究及应用2009.0520.00邱玉霞(7IH5A2*OOSKTR(9787502448097论数学真理2009.0225.00李浙生(7IH5A2*OORPSS(9787502447588函数论初步2009.0129.00周丽珍易 中 O3、O4 力学、物理学(7IH5A2*OPPPOP(9787502455545场论基础2013.0659.00易 中10O6、O7 化学、晶体学P类 天文学、地球科学P2、P3 测绘学和地球物理学11P5、P6 地质学12《旅游地质系列丛书》R类 医药卫生S类 农业科学《现代生物质能源技术丛书》13T类 工业技术TB 一般工业技术TB3 工程材料学14TB4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TB5、TB6 声学工程和制冷工程TB7、TB8 真空技术《真空工程技术丛书》15《中国冶金百科全书》TD 矿业工程TD0 矿业工程理论与方法论TD1、TD2、TD3 矿山地质与测量、矿山设计与建设、矿山压力与支护16TD4 矿山机械TD5 矿山运输与设备TD7 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17《宏大爆破技术丛书》TD8 矿山开采1920《现代采矿手册》《采矿工程师手册》《采矿手册》《岩巷工程施工》TD9 选矿2122《选矿手册》23《现代选矿技术手册》《煤炭分选加工技术丛书》《铁矿石检验技术丛书》TE类 石油天然气工业24TF类 冶金工业TF0 一般性问题、资源与能源利用TF1 冶金技术、有色冶炼26《现行冶金工程施工标准汇编》《湿法冶金技术丛书》27TF3 冶金机械、冶金生产自动化《冶金过程自动化技术丛书》《冶金反应工程学丛书》28TF4 钢铁冶金、黑色金属冶炼TF5 炼铁、高炉炼铁297IH5A2*OPPQMK(9787502455620铁矿石机械取样系统工艺及设备2011.0429.00贺存君(7IH5A2*OPPKNN(9787502455033冶金研究 (2010年)2010.1280.00朱鸿民7IH5A2*OPNQQO9787502453664高炉冶炼操作技术(第2版)2010.1038.00张殿友(7IH5A2*OOOTKR(9787502444907高炉炼铁操作2010.0865.00范广权(7IH5A2*OPMLRT(9787502452179炼铁计算辨析2010.0540.00那树人7IH5A2*OOTPOO(9787502449544武钢高炉长寿技术2010.0356.00张寿荣(7IH5A2*OPLMOK(9787502451240冶金研究(2009年)2009.1280.00朱鸿民(7IH5A2*OONOTS(9787502443498高炉设计——炼铁工艺设计理论与实践2009.06136.00项钟庸(7IH5A2*ONPSLN(9787502435813高炉炼铁理论与操作2009.0435.00宋建成7IH5A2*OMKPQR(9787502420567高炉喷吹煤粉知识问答2009.0325.00汤清华(7IH5A2*OOSLTQ(9787502448196铁矿石国际标准制定及应对策略2009.0356.00应海松7IH5A2*OORNRN(9787502447373邵象华院士文集——庆祝邵象华院士九十六华诞2009.0295.00本书编委会(7IH5A2*OMPLKO(9787502425104冶金炉料手册(第2版)(精)2008.0169.00刘麟瑞7IH5A2*OOMRLM9787502442712除尘与分离技术2007.0736.00陈鸿飞7IH5A2*OOMTMR9787502442927铁矿石与钢材的质量检验2007.0668.00王松青(7IH5A2*ONKOLM(9787502430412实用高炉炼铁技术2013.07*29.00由文泉(7IH5A2*OMLPOK(9787502421540粉末烧结理论2007.0334.00果世驹(7IH5A2*OMQLKS(9787502426108中国铁矿石造块适用技术2000.0940.00潘宝巨 TF6 铁合金冶炼(7IH5A2*OPMOTK(9787502452490镍铁冶金技术及设备2011.0427.00栾心汉7IH5A2*OMLNQQ(9787502421366铁合金生产实用技术手册(精)2013.06*149.00赵乃成7IH5A2*OMMTLM(9787502422912英汉冶金工业词典2008.05138.0030TF7、TF9 炼钢和其他黑色金属冶炼、炼钢31TF8 有色金属冶炼323334(7IH5A2*OKRONS(9787502407438矿石及有色金属分析手册2007.0747.80北京矿冶院(7IH5A2*OMOTLQ(9787502424916有色冶金炉设计手册(精)2007.07199.00(7IH5A2*ONRNSL(9787502437381常用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与加工2007.0388.00董 英7IH5A2*ONTMQM9787502439262铟冶金2007.0356.00王树楷7IH5A2*OMSOKM9787502428402电炉炼锌2006.0175.00王振岭(7IH5A2*ONLQQR(9787502431667现行有色金属行业标准汇编2003.03168.007IH5A2*OMTQQT(9787502429669铅锌质量技术监督手册2002.0480.00杨丽娟《粉末冶金手册》(7IH5A2*OPORNT(9787502454739粉末冶金手册(上册)2012.05248.00韩凤麟(7IH5A2*OPTMTL(9787502459291粉末冶金手册(下册)2012.06268.00韩凤麟《稀土》(7IH5A2*OLQRSM(9787502416782稀土(第二版)——上册2013.05*88.00徐光宪(7IH5A2*OLQSKP(9787502416805稀土(第二版)——中册2012.0865.00徐光宪(7IH5A2*OLPSOQ(9787502415846稀土(第二版)——下册2012.0876.00徐光宪《稀有金属手册》(7IH5A2*OKRQTS(9787502407698稀有金属手册(上)2008.01199.00(7IH5A2*OLKRTR(9787502410797稀有金属手册(下)2008.01199.00《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工程》(7IH5A2*ONLKLN(9787502431013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工程丛书—2010.0360.00熊炳昆—锆铪冶金7IH5A2*OOOROR9787502444747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工程丛书—2008.0539.00熊炳昆—二氧化锆制备工艺与应用7IH5A2*ONRRMP(9787502437725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工程丛书—2007.0979.00张启修—钨钼冶金357IH5A2*ONLQMO(9787502431624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工程丛书——锆铪及其化合物的应用2006.0745.00熊炳昆《现代有色金属冶金科学技术丛书》(7IH5A2*OPTOPL(9787502459451金银提取冶金2012.0666.00宋庆双(7IH5A2*OPPTMR(9787502455927锡冶金2011.0946.00宋兴诚7IH5A2*OPOORK(9787502454470钨冶金2011.0265.00万林生7IH5A2*OPNNQR(9787502453367钛冶金2010.0869.00邓国珠(7IH5A2*OPMKKL(9787502452001镓冶金2010.0545.00翟秀静7IH5A2*OORQRK(9787502447670锑冶金2009.0188.00雷 霆7IH5A2*OOSRPM(9787502448752萃取冶金2009.08185.00马荣骏7IH5A2*OOSMMQ9787502448226碱介质湿法冶金技术2009.0438.00赵由才(7IH5A2*OOQNTK(9787502446390稀散金属提取冶金2008.1179.00周令治《有色金属系列丛书》7IH5A2*OQONMP9787502464325有色金属系列丛书——中国铜业2014.0116.00有色协会专家组7IH5A2*OQOMNN9787502464233有色金属系列丛书——中国铅业2013.1232.00有色协会专家组(7IH5A2*OQNSLQ(9787502463816有色金属系列丛书——中国镁业2013.1032.00有色协会专家组7IH5A2*OQMTTO(9787502462994有色金属系列丛书——中国钼业2013.0832.00有色协会专家组7IH5A2*OQMQOM9787502462642有色金属系列丛书——中国镍业2013.0621.00有色协会专家组7IH5A2*OQMOPL(9787502462451有色金属系列丛书——中国锂、铷、铯2013.0520.00有色协会专家组(7IH5A2*OQLNTN(9787502461393有色金属系列丛书——中国再生有色金属2013.0432.00有色协会专家组7IH5A2*OQMMLP(9787502462215有色金属系列丛书——中国铝业2013.0329.00有色协会专家组(7IH5A2*OQKNOL(9787502460341有色金属系列丛书——中国锡业2012.0818.00有色协会专家组36《铝冶炼生产技术手册》《现代铝加工生产技术丛书》37(7IH5A2*OOSRQT(9787502448769铝合金中厚板生产技术2009.0538.00钟 利7IH5A2*OOSQRR(9787502448677铝合金型材表面处理技术2009.0439.00吴小源7IH5A2*OOQOMK9787502446420铝及铝合金粉材生产技术2008.0825.00钟 利《现代铜加工生产技术丛书》7IH5A2*OOPNSQ(9787502445386现代铜加工生产技术丛书——铜及铜合金棒、线材生产技术2009.1035.00居敏刚(7IH5A2*OOTLRT(9787502449179现代铜加工生产技术丛书——铜及铜合金精密带材生产技术2009.0630.00兰利亚(7IH5A2*OOOSKS(9787502444808现代铜加工生产技术丛书——铜加工产品性能检测技术2008.0336.00梅恒星(7IH5A2*OONPLL(9787502443511现代铜加工生产技术丛书——铜及铜合金熔炼与铸造技术2007.0928.00肖恩奎7IH5A2*OOMSNP(9787502442835现代铜加工生产技术丛书——铜及铜合金挤压生产技术2007.0735.00刘永亮(7IH5A2*OOLTLN(9787502441913现代铜加工生产技术丛书——冷凝管生产技术2007.0229.00郭 莉李耀群7IH5A2*OOKQOK9787502440640现代铜加工生产技术丛书——铜水(气)管及管接见生产、使用技术2006.1028.00李耀群《有色金属提取冶金手册》(7IH5A2*OMMSPL(9787502422851有色金属提取冶金手册——锡锑汞2009.0569.00赵天从7IH5A2*OMPMTQ9787502425296有色金属提取冶金手册——铜镍2007.0765.00任鸿九(7IH5A2*OMLSNK(9787502421830有色金属提取冶金手册——稀有高熔点金属(上)2005.0669.00(7IH5A2*OMLQTO(9787502421694有色金属提取冶金手册——稀有高熔点金属(下)2002.0639.80《重有色金属冶炼设计手册》(7IH5A2*OLSQRK(9787502418670重有色金属冶炼设计手册(铜镍卷)(精)2012.07190.00(7IH5A2*OLRRPS(9787502417758重有色金属冶炼设计手册(铅锌铋卷)(精)2008.01135.00(7IH5A2*OLQQSN(9787502416683重有色金属冶炼设计手册(锡锑汞贵金属卷)(精)2008.01159.00(7IH5A2*OLTKNP(9787502419035重有色金属冶炼设计手册(冶炼烟气收尘通用工程和常用数据)(精)2008.01145.0038《贵金属生产技术实用手册》(7IH5A2*OPNNKP(9787502453305贵金属生产技术实用手册(上册)2011.01240.00本书编委会7IH5A2*OPNRNM(9787502453732贵金属生产技术实用手册(下册)2011.01260.00本书编委会《海绵钛生产技术丛书》(7IH5A2*OOSLKN(9787502448103海绵钛生产技术丛书——热力学2009.0346.00李大成计算在海绵钛冶金中的应用(7IH5A2*OORSRS(9787502447878海绵钛生产技术丛书——海绵钛2009.0249.00李大成冶金过程工艺及设备计算(7IH5A2*OORQLS(9787502447618海绵钛生产技术丛书——镁热法2009.0145.00李大成海绵钛生产《钛系列丛书》条形码书 名出版日期定 价作 者(7IH5A2*OPRTSN(9787502457983钛系列丛书——钛铁矿富集2012.0142.00杨绍利(7IH5A2*OPRTQT(9787502457969钛系列丛书——钛铸锭和锻造2012.0140.00马济民(7IH5A2*OPPSLL(9787502455811钛系列丛书——钛冶炼2011.0735.00莫 畏7IH5A2*OPOOOT(9787502454449钛系列丛书——钛化合物2011.0135.00罗远辉7IH5A2*OPONMQ9787502454326钛系列丛书——钛业综合技术2011.0136.00张 翥(7IH5A2*OPMLOS(9787502452148钛系列丛书——钛材塑性加工技2010.0539.00张 翥术(7IH5A2*OPKQRK(9787502450670钛系列丛书——钛近净成形工艺2009.1136.00谢成木(7IH5A2*OOTRLL(9787502449711钛系列丛书——钛的金属学和热2014.03*35.00莫 畏处理7IH5A2*OPKMMT(9787502450229钛系列丛书——钛选矿2014.03*32.00董天颂 TG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TG1 金属学与热处理、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7IH5A2*OQONLS(9787502464318镍基合金管材挤压及组织控制2014.0279.00董建新39404142437IH5A2*ONQNOQ9787502436346粉末冶金摩擦材料2005.0139.00曲在纲7IH5A2*ONNKQM9787502433062超细晶钢——-钢的组织细化理2003.09188.00翁宇庆论与控制技术(精)7IH5A2*ONNKMO9787502433024铌,科学与技术2003.08149.00(7IH5A2*OMRNPL(9787502427351材料评价的分析电子显微方法2001.1038.00[日]进藤大辅(7IH5A2*OMKKNL(9787502420031X射线衍射技术及设备2001.0845.00丘 利7IH5A2*OMRRPR(9787502427757金刚石薄膜沉积制备工艺与应用2001.0620.00戴达煌TG2 铸造、连铸(7IH5A2*OQLSRO(9787502461874连铸设备的热行为及力学行为2013.0468.00秦 勤(7IH5A2*OOLORK(9787502441470新编连续铸钢工艺及设备(第22014.02*40.00王雅贞版)(7IH5A2*OPSKQP(9787502458065连续铸钢用电磁搅拌的理论与技2012.0169.00毛 斌术(7IH5A2*OPRQNL(9787502457631结晶器冶金学2011.1130.00雷 洪(7IH5A2*OPQRPR(9787502456757铬白口铸铁及其生产技术2011.0849.00郝石坚(7IH5A2*OPOOLS(9787502454418连铸电磁搅拌和电磁制动的理论2011.0236.00王宝峰及实践(7IH5A2*OPOSLO(9787502454814连铸坯质量研究2011.0236.00卢盛意7IH5A2*ONKTMO(9787502430924连铸连轧理论与实践2010.0932.00任吉堂(7IH5A2*OPMSST(9787502452889当代铝熔体处理技术2010.0769.00柯东杰(7IH5A2*OORPTP(9787502447595低倍检验在连铸生产中的应用和2010.0570.00王志道图谱7IH5A2*OPMMKT(9787502452209连铸坯质量控制2010.0569.00蔡开科(7IH5A2*OPLPTM(9787502451592水平连铸与同水平铸造2010.0476.00向凌霄(7IH5A2*OPLNSR(9787502451387连铸及连轧工艺过程中的传热分2010.0136.00孙蓟泉析(7IH5A2*OOSNOT(9787502448349现代铸铁学(第2版)2009.0359.00郝石坚44(7IH5A2*OLOPRN(9787502414573连续铸钢原理与工艺2009.0230.00蔡开科7IH5A2*OOQNPM9787502446352连续铸钢技术丛书——连铸结晶器2008.1069.00蔡开科7IH5A2*OOOSOQ9787502444846连铸结晶器保护渣应用技术2008.0450.00李殿明7IH5A2*OOOTOP(9787502444945连铸坯在线大侧压调宽技术及其应用2008.0228.00冯宪章(7IH5A2*ONKKQL(9787502430061常规板坯连铸技术2007.1120.00杨拉道谢乐钢(7IH5A2*OONPNP(9787502443535现代铸钢件冶金质量控制技术2007.0830.00崔更生(7IH5A2*OMTKST(9787502429089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2007.0225.00赵 刚7IH5A2*OMPRRR(9787502425777连铸结晶振动技术2000.0811.00李宪奎 TG3 金属压力加工、轧钢技术7IH5A2*OQOSSM9787502464882矫直技术与理论的新探索(第2版)2014.0230.00崔甫(7IH5A2*OQOLOL(9787502464141现行冶金轧辊标准汇编2014.01260.00冶金机电标7IH5A2*OQNQOT(9787502463649图解激光加工实用技术-加工操作要领与问题解决方案2013.0926.00[日]金岡 優7IH5A2*OQMMRR9787502462277多弧离子镀沉积过程的计算机模拟2014.01*26.00赵时璐7IH5A2*OQKQQM9787502460662金属挤压理论与技术(第2版)2012.1066.00谢建新刘静安(7IH5A2*OQKKKQ(9787502460006国内外热轧型钢产品规范手册2012.0860.00张宇春(7IH5A2*OPTNPM(9787502459352金属半固态加工技术2012.0669.00谢水生(7IH5A2*OPTRNO(9787502459734冷轧产品质量缺陷图谱及解析2012.0626.00张向英7IH5A2*OPSNQM(9787502458362现代铝合金板带——投资与设计、技术与装备、产品与市场2012.0479.00周鸿章(7IH5A2*OPSONK(9787502458430冷轧深冲钢板的性能检测和缺陷分析2012.0323.00钱健清(7IH5A2*OPSMOT(9787502458249大型铸锻件及结构件超声波探伤2012.0128.00赵荒培(7IH5A2*OPQLTL(9787502456191轻合金挤压工模具手册2012.01255.00刘静安454647TG4 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48TG6、TG7 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和手工具(7IH5A2*OPKOST(9787502450489超硬材料工具设计与制造2010.0159.00吕 智(7IH5A2*OOSSKQ(9787502448806模具材料选择与制造技术2009.0439.00黄立宇7IH5A2*OONPMS(9787502443528激光加工技术及其应用2007.0823.00刘其斌7IH5A2*OOMNNK9787502442330Pro/E Wildfire 中文版模具设计教程2007.0439.00张武军 TG9 钳工工艺与装配工艺(7IH5A2*OOPOKT(9787502445409钣金展开图解与计算手册2013.07*138.00唐忠库7IH5A2*OPPNMN(9787502455323钣金工展开计算手册(第2版)2011.07199.00汤永贵7IH5A2*OMPSRQ(9787502425876简明钣金工展开系数计算手册2007.0335.00梁绍华(7IH5A2*ONTLLK(9787502439110钣金展开入门及提高(第2版)2006.0418.00王景良(7IH5A2*OLPOTP(9787502415495钣金工展开程序计算2002.0615.00王杨平《钢铁技术发展趋势丛书》(7IH5A2*OOLTTT(9787502441999钢铁技术发展趋势丛书——不锈钢——耐蚀钢的发展2010.0820.00[日]迟泽浩一郎(7IH5A2*ONNTQN(9787502433963钢铁技术发展趋势丛书——型钢轧制技术2004.0226.00[日]中岛浩卫7IH5A2*ONMTQQ9787502432966钢铁技术发展趋势丛书——铁素体系耐热材料2003.0830.00[日]太田定雄(7IH5A2*ONLNPS(9787502431358钢铁技术发展趋势丛书——轴承钢2003.0119.00[日]濑户浩藏(7IH5A2*ONKKOR(9787502430047钢铁技术发展趋势丛书——炉外精炼2002.0626.00[日]尾冈博幸《特殊钢丛书》(7IH5A2*OPSTPT(9787502458959特殊钢丛书——电工钢2012.09125.00何忠治(7IH5A2*OPRLNQ(9787502457136特殊钢丛书——铁素体不锈钢2012.0479.00康喜范(7IH5A2*OPQSKL(9787502456801特殊钢丛书——现代电炉炼钢工艺及设备2011.0956.00阎立懿49《先进钢铁材料技术丛书》TH 机械、仪表工程TH11、TH12 机械学和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CATIA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开发丛书》50。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认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认识简介能源与动力工程是一门涉及能源转换与利用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能源与动力系统设计、建模、控制和优化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相关内容。
专业概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研究能源的获取、转化和利用,以及相关设备的设计、运行和管理。
该专业涵盖了热能、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等各种能源形式。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动力学和热动力系统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学习内容基础课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以下基础课程:•热力学:研究能量转化和能量传递的基本原理;•流体力学:研究流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和基本方程;•传热传质学:研究能量和物质的传递机制和过程;•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原理和规律;•热动力系统:研究能源转化和利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专业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学习以下专业课程:•燃烧学:研究燃料的燃烧过程和热效率;•能源系统分析:研究能源系统的建模和分析方法;•动力机械:研究各种动力机械设备的原理和设计;•新能源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就业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以下领域找到就业机会:•能源领域:从事能源的生产、转化和利用工作;•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参与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储存和加工;•电力行业:从事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环境保护领域:研究和实施清洁能源技术;•汽车工业:研究和设计汽车动力系统。
发展前景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新能源技术将逐渐取代传统能源,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此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将对该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总结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培养了大量能源领域的专业人才。
通过学习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能源领域和相关行业找到丰富的就业机会,并为推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旨在评估某个地区或系统所能够承载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而系统动力学模型作为一种强大的定量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中。
本文将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包括模型构建、参数估计、模型验证和应用案例等内容。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核心是量化资源和环境的供给与需求,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描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资源和环境的演化过程。
首先,模型构建是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的关键步骤。
在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时,需要明确系统边界、要素层次和关系,并对各个要素进行参数化和量化。
例如,可以将资源和环境按照不同的分类指标进行划分,如人口、土地、水资源等,然后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参数估计是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需要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因此准确的参数估计是模型构建的基础。
可以利用历史数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取所需数据,并通过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修正,以获得可靠的参数估计结果。
此外,模型的初始条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模型验证是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的关键环节。
在验证阶段,需要将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和准确性。
如果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并预测实际情况,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如果模型存在偏差或误差,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预测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中的应用案例众多。
以城市资源承载力为例,通过建立城市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动力学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资源需求和供给状况,为城市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系统动力学模型还可以应用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管理等领域。
通过定量分析资源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变化和演化,可以更好地指导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
系统动力学模型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系统动力学模型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物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供应链的协同共赢。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供应链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需求不确定性、信息延迟、库存管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系统动力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
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复杂系统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将各个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转化为数学模型,以模拟系统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通过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供应链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系统行为,从而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
在供应链管理中,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预测和订单管理: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对需求的准确预测和订单的合理管理。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关系,预测销售趋势,并合理分配生产资源和库存,以满足市场需求。
2. 供应链协调和风险管理: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任何一环节的异常都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崩溃。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识别和分析供应链中的瓶颈和风险点,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协调效率,降低风险。
3. 库存管理和生产计划:库存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的库存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分析库存的变化规律,制定合适的库存策略,同时与生产计划相结合,实现供需平衡,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4. 资金流动和供应链金融管理:资金流动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供应链的稳定运作和发展至关重要。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分析资金流动的变化,制定合理的资金流动策略,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并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5.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课题。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分析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策略,推动供应链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_pdf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pdf1. 引言1.1 概述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一种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广泛应用的技术。
通过对物流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可以模拟出不同的运作策略,预测和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并优化资源分配,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也不断创新与进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概念、方法和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其实际应用。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重要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案例分析以及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该技术。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在提高效率、优化策略、应对风险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和价值。
最后,对未来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发展进行展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2.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系统建模是指将现实世界中的物流系统抽象成数学或计算机模型,以便对其进行仿真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优化物流运作过程,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以及优化资源分配等目标。
2.1 物流系统建模概述物流系统建模主要包括对物流网络、货物运输过程、设备设施等进行描述和组织。
首先,需要确定物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关联。
这些要素可以包括供应商、生产商、仓库、配送中心、运输工具等。
然后,通过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抽象和描述,形成一个整体的物流系统框架。
2.2 建模方法和技术在物流系统建模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收集、过程描述与分析、图论与网络分析以及数学建模等。
首先,需要收集并整理相关的数据信息,如供需关系、货量统计、时空分布等。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过程描述与分析,明确每一环节的作用与影响因素,并找出运作瓶颈和改进方向。
接下来,利用图论与网络分析方法,可以揭示物流系统中关键节点、路径和资源的优化策略。
船舶动力系统的节能技术研究
船舶动力系统的节能技术研究在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船舶动力系统的节能技术成为了航运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船舶作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运输工具,其能源消耗和排放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应用船舶动力系统的节能技术不仅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还能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船舶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主机、辅机、传动系统和推进系统等部分。
目前,常见的船舶动力系统类型有内燃机动力系统、蒸汽轮机动力系统、燃气轮机动力系统和电力推进系统等。
不同类型的动力系统在能源利用效率、排放性能和适用场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船舶动力系统的节能技术中,优化船舶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船舶的外形设计,如船体的流线型、船艏和船艉的形状等,都会影响船舶在水中的阻力。
通过采用先进的流体动力学计算和模型试验,可以设计出阻力更小的船体,从而降低推进所需的功率。
此外,合理的船舶载重分布和船舶尺度设计也能够提高船舶的航行效率。
船舶主机的节能技术改进也是关键之一。
对于内燃机主机,可以通过提高燃烧效率、优化进气和排气系统、采用可变气门正时和涡轮增压等技术来降低燃油消耗。
例如,先进的燃油喷射系统能够实现更精确的燃油喷射控制,使燃油在气缸内更充分燃烧,提高能量利用率。
同时,对主机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如转速、负荷等,也能够在满足船舶动力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能耗。
辅机系统在船舶运行中同样消耗大量能源,对其进行节能优化也不容忽视。
采用高效的发电机、优化冷却系统和照明系统等都能够降低辅机的能耗。
例如,使用节能型的电动机和变频器,可以根据负载需求自动调整电机的转速和输出功率,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传动系统的效率提升对于节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齿轮传动比、采用高效的联轴节和减少传动系统的摩擦损失等措施能够提高传动效率,使主机输出的功率更有效地传递到推进器。
推进系统的节能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螺旋桨作为常见的推进器,其设计的优化对于提高推进效率至关重要。
最全物流方向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最全物流方向毕业论文题目选题一篇论文题目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论文正文的写作是否符合导师要求,选定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全物流方向毕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最新绿色物流论文题目参考1、企业绿色逆向物流决策方法研究2、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研究3、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研究4、绿色物流的制度研究5、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障碍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6、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7、煤炭绿色物流系统构建与优化研究8、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9、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问题研究10、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状态评价研究11、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12、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3、促进绿色物流实践的政府与3PLs策略研究14、基于模糊多准则决策的绿色物流供应商选择研究15、绿色物流统计监测体系研究16、农产品冷链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17、绿色物流视角下的条烟配送物流评价与实证研究18、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演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9、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河北省煤炭绿色物流评价研究20、煤炭绿色物流系统构建与绩效评价21、汽车制造业绿色供应物流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22、长株潭汽车制造业绿色物流系统评价与优化研究23、江汉平原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24、绿色物流发展研究25、我国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26、绿色物流系统中的配送问题研究27、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研究28、绿色物流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的研究29、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战略措施研究30、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31、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金融支持研究32、河南省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策略33、广西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研究34、用于降低物流成本的笔记本电脑包装设计35、基于绿色物流系统的逆向物流配送路径模型研究36、某烟草工业公司现代物流策略研究37、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研究38、哈尔滨地区农资配送问题研究39、危化品的绿色物流评价研究40、绿色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41、物流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42、资源城市煤炭物流绿色化研究43、企业绿色物流运行模式研究44、我国中部地区绿色物流及供应链构建研究45、现代物流与可持续发展46、工业企业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研究47、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具体路径分析48、制造企业绿色物流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49、绿色物流系统构建问题研究50、绿色物流仓储风险投资项目定价与决策研究51、基于绿色物流的家具包装研究52、广州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53、山西煤炭绿色物流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54、绿色物流的回收供应链超网络模型研究55、基于绿色供应链的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策略研究56、康佳公司绿色物流方案及实施研究57、K企业绿色物流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58、灵宝苹果绿色物流系统评价与优化研究59、基于绿色环保的北京市快递物流政策模拟研究60、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研究61、《绿色物流与运输》翻译实践报告62、城市物流绿色度评价研究63、TPL物流系统绿色化评价研究64、湖南省绿色物流系统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65、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6、绿色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6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子企业绿色物流系统优化研究68、张家界市烟草公司绿色物流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69、绿色物流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70、YH公司绿色物流管理案例研究汽车物流论文题目1、铁路运输中商品汽车物流发展的探讨2、汽车物流:在不确定中勇于前行3、基于多式联运的铁路商品汽车物流设施设备配置4、关于铁路商品汽车物流统计分析对策5、欧洲汽车物流业喜迎旺年6、上汽通用汽车物流数字化战略7、铁路物流和汽车物流的差异8、郭雅丽:直面运输管理痛点构建现代汽车物流9、浅谈汽车物流企业现金流管理10、中国汽车物流的突破之路——专访东本储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蒋晖11、广州汽车物流产业发展对策探析——基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背景12、汽车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3、汽车物流运输企业的成本管控策略14、变革时代下的汽车物流新挑战与新趋势——访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智昊15、公路超载治理新形势下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发展对策研究16、基于多式联运的铁路商品汽车物流设施设备配置17、面向“云平台”的汽车物流服务模式初探18、苏州汽车物流业现状、问题和发展思路探析19、汽车物流企业在春节返乡期间的人力资源管理20、新能源专用汽车(物流车)或迎来快速发展时期21、基于实时信息感知的电动汽车物流配送路径优化与充电导航22、公路治超背景下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发展对策探讨23、我国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24、物流业实施精益管理探讨——以汽车物流为例25、拓疆汽车物流的分析26、港口货物增值服务中的商品汽车物流27、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基地功能布局方法28、自贸区背景下汽车物流发展策略分析29、配送网络成本效益评价——以某汽车物流企业为例30、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汽车物流发展对策研究31、发展铁路商品汽车物流两端配送业务的思考32、 CCSD定权的TOPSIS法在汽车物流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33、辅助拣货技术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34、汽车物流企业零部件配送绩效评价研究35、基于MILK RUN的汽车物流集配方式研究与应用36、基于DEA交叉模型的汽车物流运作效率评价37、汽车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与方向38、汽车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方向39、汽车物流对物流业中长期规划的理解和执行40、新松机器人抢占工业441、 RFID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探析42、汽车物流市场格局趋稳43、汽车物流浅谈44、汽车物流企业员工发展、服务创新与核心竞争力关系探析45、新常态下汽车物流与经济发展融合的对策研究46、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汽车物流会议将在成都举行47、报废汽车物流网络选址-路径问题建模与求解算法研究48、浅谈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基地建设49、 RFID在重卡汽车物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50、浅析自主汽车物流包装发展不足及对策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冷链物流题目1、食品冷链物流运输服务网络优化研究2、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问题研究3、面向冷链物流品质感知的物联网数据采集与建模方法4、共同配送模式下生鲜冷链物流的利益分配研究5、基于动态需求的冷链物流配送调度模型研究6、秦皇岛临港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7、果蔬类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溯源研究8、基于微信平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9、冷链物流车辆监控及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10、安徽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风险管理研究11、A公司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布局优化研究12、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研究13、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14、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模式分析15、沈阳TSL公司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研究16、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17、医疗冷链物流的风险管理研究18、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研究19、生鲜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研究20、政府碳监管对冷链物流企业碳减排行为的影响研究21、冷链物流监控系统设计及配送优化22、基于VRPTW的城市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23、城市食品冷链物流B2B/B2C融合共配流程再造24、城市冷链物流2B/2C融合共配路径优化研究25、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26、上海鑫宜公司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27、CX公司的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系统优化研究28、基于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29、基于HACCP管理体系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研究30、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31、爱猴猴商贸公司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分析32、湖南林果冷链物流信息平台项目规划方案研究3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鲜冷链物流配送系统设计与实现34、江苏省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研究35、基于改进BA模型的冷链物流无标度网络建模仿真与应用分析36、基于人工蜂群遗传算法的冷链物流配送多目标动态优化问题研究37、基于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系统研究38、单亲遗传算法的冷链物流车辆路径问题(VRP)优化研究39、基于车联网的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40、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41、基于模糊时间窗的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42、黑龙江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研究43、河南省果蔬冷链物流模式及优化方案研究44、农产品冷链物流安全预警研究45、YD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冷链物流业务优化管理研究46、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47、A企业冷链物流动态监控系统应用研究48、广东省发展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对策研究49、北京市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研究50、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物流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物流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mba专业物流方向论文题目1、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2、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3、基于供应链管理(SCM)的物流管理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5、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6、基于ERP的企业物流管理7、日本物流管理及关键绩效指标8、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9、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10、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11、基于Android终端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2、浅析基于市场营销的企业物流管理13、项目型企业及其物流管理14、现代物流管理趋势与发展策略15、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探讨16、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及其信息系统17、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管理——协同物流管理18、2009物流管理研究现状分析19、医院物流管理的框架模型研究20、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21、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辨析22、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及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23、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24、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25、提升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思考26、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开发27、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研究28、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对策研究29、工程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30、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31、A物流公司转移定价方案研究32、基于J2EE的宁波某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3、德阳市德邦物流公司仓库火灾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34、德邦物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35、YT物流公司盈利模式案例分析36、基于生命周期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37、JS物流公司员工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38、基于供应链整合的CY物流公司业务重组项目研究39、A物流公司配送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40、国际物流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41、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盛达物流公司的应用研究42、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内部控制研究43、企业培训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44、沈阳顺达物流公司差异化战略研究45、M物流公司物流配送问题研究46、深圳A物流公司信息化问题研究47、AF物流公司战略定位选择研究48、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X物流公司成本控制研究49、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A物流公司的应用研究50、北方国际粮食物流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51、射阳县汽运物流公司农产品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52、国家电投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53、以需求为导向的ZY物流公司服务创新案例研究54、ST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55、基于作业成本法的Y物流公司成本控制研究56、A物流公司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57、AJ汽车物流公司库存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58、升成物流公司营销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研究59、“营改增”后E物流公司在增值税等主要税种方面的税收筹划研究60、物流运输工具(设备)选择对成本的影响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冷链物流题目1、食品冷链物流运输服务网络优化研究2、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问题研究3、面向冷链物流品质感知的物联网数据采集与建模方法4、共同配送模式下生鲜冷链物流的利益分配研究5、基于动态需求的冷链物流配送调度模型研究6、秦皇岛临港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7、果蔬类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溯源研究8、基于微信平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9、冷链物流车辆监控及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10、安徽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风险管理研究11、A公司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布局优化研究12、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研究13、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14、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模式分析15、沈阳TSL公司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研究16、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17、医疗冷链物流的风险管理研究18、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研究19、生鲜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研究20、政府碳监管对冷链物流企业碳减排行为的影响研究21、冷链物流监控系统设计及配送优化22、基于VRPTW的城市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23、城市食品冷链物流B2B/B2C融合共配流程再造24、城市冷链物流2B/2C融合共配路径优化研究25、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26、上海鑫宜公司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27、CX公司的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系统优化研究28、基于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29、基于HACCP管理体系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研究30、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31、爱猴猴商贸公司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分析32、湖南林果冷链物流信息平台项目规划方案研究3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鲜冷链物流配送系统设计与实现34、江苏省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研究35、基于改进BA模型的冷链物流无标度网络建模仿真与应用分析36、基于人工蜂群遗传算法的冷链物流配送多目标动态优化问题研究37、基于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系统研究38、单亲遗传算法的冷链物流车辆路径问题(VRP)优化研究39、基于车联网的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40、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41、基于模糊时间窗的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42、黑龙江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研究43、河南省果蔬冷链物流模式及优化方案研究44、农产品冷链物流安全预警研究45、YD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冷链物流业务优化管理研究46、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47、A企业冷链物流动态监控系统应用研究48、广东省发展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对策研究49、北京市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研究50、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物流配送论文题目选题1、京东自建物流配送模式研究2、民用无人机在物流配送行业中的分析与设计3、基于Spark的并行遗传算法在物流配送问题中的应用4、“大数据”思维下的烟草物流配送中心设备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5、互联网+视角下农村电商物流配送运作模式分析6、 O2O模式下电商物流配送策略探析7、基于共享经济背景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构建——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长株潭农村地区为例8、基于无人机物流配送的战时快速卫勤保障体系探讨9、 RFID技术应用于农超对接物流配送系统的经济效应10、基于蚁群算法的物流配送路径的研究11、城市物流配送车辆调度模型及优化12、基于电商环境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构建13、物流配送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苏宁易购为例14、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模式优化研究15、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主动式仓储调度策略及其性能分析16、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改革策略分析17、浅谈京东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18、国内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优化方案研究19、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研究20、 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模式比较研究21、基于组合拍卖的B2C电商物流配送研究22、国内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对库存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23、物联网技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优化研究24、基于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25、基于城市道路拥堵的物流配送车辆停车收费定价研究26、鑫威超市基于顾客满意度的物流配送管理研究27、浅析生鲜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28、借鉴欧美城市物流配送的经验做法解决好我国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29、改进人工人群搜索算法在基于LBS物流配送中的应用30、基于层次化网络优化的烟草物流配送网络的开发与设计31、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最优物流配送问题的应用32、改进差分进化算法在物流配送中的多目标优化研究33、一种面向智慧城市的自动物流配送系统初探34、农产品电商综合物流配送模式研究——以广西海吉星电商综合配送模式为例35、茶产业发展中物流配送模式研究36、 TSP模型在蔬菜基地物流配送中的应用37、 O2O模式下物流配送研究综述38、基于Flexsim的山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仿真分析39、 O2O模式下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网络节点的优化布局40、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网络协同性研究41、共享经济视角下我国乡村地区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模式优化研究42、 7-11物流配送模式分析43、基于RFIDGPS/GPRS技术下的电商生鲜物流配送44、柳州融水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路径优化45、基于直觉模糊集的中小型企业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商选择研究46、城市冷链物流配送车辆路径问题研究47、基于容器标准化的智能物流配送48、基于城乡双向互动的物流配送网络创新研究49、农村连锁超市物流配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究50、 O2O模式连锁企业农产品物流配送路径优化。
系统动力学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系统动力学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系统动力学是一种研究复杂系统行为和相互作用的方法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模拟实验来揭示系统运行的规律和决策的效果。
在供应链管理中,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研究可以帮助企业理解供应链的动态性,并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建议。
首先,系统动力学可以帮助企业识别供应链中的关键问题和瓶颈。
供应链中涉及多个环节和参与者,因此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将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参与者和相互作用关系纳入考虑,从而全面分析供应链的运行情况。
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包括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模型,分析订单量、库存水平、生产能力等因素对供应链响应时间和效率的影响。
其次,系统动力学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供应链策略和决策。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众多决策,如订货策略、生产策略、库存策略等。
这些决策的效果往往非线性,并且对供应链整体性能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模拟实验,可以评估不同策略的影响,并找到最优的决策方案。
例如,可以模拟不同的生产计划和库存策略,评估其对供应链响应时间、成本和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而指导企业制定最佳策略。
此外,系统动力学可以帮助企业应对供应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供应链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如需求波动、供应中断、价格变动等,这些风险会对供应链的运行和表现产生重大影响。
系统动力学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风险模型,通过模拟实验来评估不同风险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例如,可以模拟不同的需求波动情景,评估其对供应链库存和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而制定有效的需求管理策略。
最后,系统动力学在供应链协同和合作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供应链管理需要各个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同配合,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供应链协同常常面临困难。
系统动力学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协同模型,分析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推测潜在的合作机会和挑战。
例如,可以建立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经销商的模型,评估合作方案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影响,为供应链协同提供决策支持。
交通运输的能源技术与创新
-市场份额:电动汽车市场涌现出了一批领先企业,如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它们在市场份额和技术积累方面具有优势。
-竞争者:除了传统汽车制造商,新兴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等也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市场趋势:
-电动汽车市场将继续扩大,尤其是中高端市场。
-电池技术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高性能、低成本的电池将获得市场青睐。
2.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关注新技术在市场中的传播和接受过程。在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技术领域,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经历认知、说服、决策、实施和确认等阶段。了解创新扩散的规律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技术的普及。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交通运输领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关注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平衡,实现能源技术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4.应对气候变化。新型能源技术与创新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二、行业基础
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技术领域涉及多个核心要素和特征,其中包括交通工具、能源类型、基础设施、政策法规以及市场需求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1.交通工具:从最初的马车、蒸汽机车,发展到如今的汽车、飞机、高速列车等,交通工具的变革始终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核心。这些交通工具的能源效率、排放水平和技术创新直接影响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势: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低噪音、高能效等优点,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2.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原理: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传统内燃机和电动机,可以根据行驶条件自动切换动力来源,以达到节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减排的目的。
-应用:混合动力汽车在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均有应用,尤其在城市公交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众包物流参与主体行为策略演化博弈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众包物流参与主体行为策略演化博弈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包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模式,正逐渐成为物流行业的重要力量。
众包物流的参与主体众多,包括平台、物流服务商、配送员和消费者等。
这些主体在物流过程中的行为策略不仅直接影响着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还对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众包物流参与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博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众包物流参与主体的行为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众包物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行为策略方面,主要集中在参与主体的动机、行为模式及其对物流效率的影响等方面。
在系统动力学方面,主要应用在物流系统的建模、仿真和优化等方面。
然而,将系统动力学与演化博弈论相结合,对众包物流参与主体行为策略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
因此,本文将系统动力学与演化博弈论相结合,对众包物流参与主体的行为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三、理论框架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和演化博弈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众包物流参与主体的行为策略进行建模和分析。
首先,通过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众包物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包括参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影响因素和反馈机制等。
其次,采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参与主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策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最后,将两者相结合,对众包物流参与主体的行为策略演化进行仿真和预测。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梳理众包物流参与主体的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
其次,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众包物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
最后,采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对参与主体的行为策略进行量化分析,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五、实证研究以某众包物流平台为例,运用本文构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对参与主体的行为策略进行实证研究。
能源与经济系统建模与仿真
能源与经济系统建模与仿真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与经济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仿真技术,对能源与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文将从能源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建模方法、仿真技术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深入探究能源与经济系统建模与仿真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一、能源与经济系统的关系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资源的供给和利用对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能源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经济活动的增长和发展也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能源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模方法能源与经济系统建模是研究能源与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仿真技术,对能源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能源价格和经济增长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
建模方法包括宏观经济模型、能源需求模型、能源供给模型、能源价格模型等,通过建立这些模型,可以对能源与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三、仿真技术仿真技术是能源与经济系统建模的重要工具,通过仿真技术可以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和实验,分析不同因素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常用的仿真技术包括系统动力学仿真、代理模型仿真、离散事件仿真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能源与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相互关系,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四、应用领域能源与经济系统建模与仿真在能源规划、能源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建立能源与经济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技术,可以对不同和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预测,为相关部门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能源与经济系统建模与仿真也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能源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物流管理中的供需平衡研究
物流管理中的供需平衡研究物流供需平衡是物流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需求的满足。
供需平衡的研究对于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供需平衡的概念、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探讨物流供需平衡的研究。
1. 供需平衡的概念供需平衡是指物流系统中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均衡状态。
在物流管理中,供应是指物流系统提供的物流资源,如运输车辆、仓库空间等;需求是指物流系统中需要使用这些资源的活动,如货物运输、订单处理等。
供需平衡旨在实现物流资源的适度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2. 影响供需平衡的因素供需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需求、物流资源、生产与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等。
首先,市场需求是影响供需平衡的核心因素。
市场需求的波动会直接影响物流资源的使用和分配,这需要物流管理者及时调整供应链中的运输、仓储设施等资源。
其次,物流资源的供给也是影响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
物流资源的供给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供需失衡。
因此,物流管理者需要合理规划和调配物流资源,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此外,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也会对供需平衡产生影响。
生产线的高效运作和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可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供需平衡。
最后,信息技术在供需平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市场需求和物流资源的信息,协助物流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实现供需平衡。
3. 供需平衡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供需平衡,物流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他们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供需关系。
数学模型可以定量描述供需之间的关系,以便物流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策略。
其次,供需平衡的研究还涉及到系统动力学的应用。
系统动力学是一种研究复杂系统变化的方法,它可以揭示供需平衡的动态过程。
通过系统动力学的分析,物流研究者可以识别供需平衡中的关键因素,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供需平衡的研究还涉及到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流技术2009年第28卷第8期(总第203期)1引言由于能源资源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具有需求的普遍性、难以替代性以及主要能源的不可重复使用和不可再生性,这些特点说明了大力开展节能工作并进行学术研究是极其重要的。
在我国,节能的潜力很大,通过技术、经济、法律、行政和教育等多种手段开展节能工作大有可为。
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设计一系列能源解决方案,开发有效的能源供应链管理和能源需求管理是实现节约型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
本文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种群生态学理论,将种群竞争、互惠和相互制约的观点引入能源-物流系统,充分考虑了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建立能源-物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通过对该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分析,得到了有关结论,该结论对进一步研究能源-物流复杂系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文献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基本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据《BP 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有关数据,2007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为18.634亿t 油当量,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6.8%,其中,石油消费量为3.68亿t ,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9.3%;天然气消费量和产量增幅均居全球第二;煤炭消费量达13.114亿t 油当量,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41.3%。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需要4.5亿t ,届时原油对外依存度可能超过60%。
可见,能源经济问题应着重研究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能源的供求规律、能源消费、能源物流需求管理、能源价格与税收、能源市场与政府管制、能源贸易等问题。
Hotelling [2]于1931年最早提出了不可再生资源经济理论,并发表了经典论文《可耗竭资源经济学》。
与此同时,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开发了许多应用比较广泛的能源-经济模型,如markal 模型、nems 模型和IIASA-WECE3模型等[3]。
由于能源需求量直接影响能源供需缺口,也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而能源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对能源需求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RICHARD 等[4]利用情景分析法对美国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REINHARD 等[5]研究了技术效率因素对OECD 国家居民能源需求的重要影响作用。
ED IGER 等[6]运用周期分析法对土耳其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
PERSAUD 等[7]解析了加拿大自然基于能源需求管理的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夏文汇,汤杰(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50)[摘要]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种群生态学理论,充分考虑了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建立能源-物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依据参数的选择,得到有关结论,这对进一步研究能源-物流复杂系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能源需求管理;能源系统;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平衡点[中图分类号]F252;N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52X (2009)08-0094-03Research on Logistics System Dynamic Model Based on Energy Demand ManagementXIA Wen-hui,TANG Jie(School of Business M anage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0,China)Abstract:Using the thinking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the theory of seed ecology,considering fully the interactive impacts of each elemen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energy logistics system dynamic model which derives from parameter choice.Keywords:energy demand management;energy system;logistics system;dynamic model;equilibrium point[收稿日期]2009-06-29[基金项目]2008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组部分成果(2008-JJ07)[作者简介]夏文汇(1967-),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兼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重庆市企业管理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等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汤杰(1985-),男,重庆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07级研究生。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09.08.031技术与方法94--资源部(NRCan)的油气预测方法,并运用油气供应模型(OGSM)预测了加拿大直到2020年的油气供需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构建系统动力学和投入产出模型,采用分部门终端需求分析方法,进行了长期能源需求预测。
大量学者论述了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且应用比较广泛的能源经济模型,并结合各模型的建模方法、功能、结构及其典型应用进行了全面综述。
先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某一个因素对能源需求量的影响,或者各因素对能源需求量的综合影响,而没有考虑各因素间的耦合作用及外部环境对能源系统、物流系统和能源物流系统需求的影响。
则生态系统综合考虑了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了与外界环境交流的协调稳定系统[8]。
3能源-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本文基于江苏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田立新教授的能源需求子系统的建模思路,提出本文研究的基于能源需求管理的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
设定物流需求量为x1,物流价格为x2,物流效益为x3,将物流需求量、物流价格和物流效益看作一个系统中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
图1物流需求x1、价格x2和效益x3的系统关系图按照三种种群竞争、互惠的建模思想,建立如下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1)式中,r1、r2和r3分别为物流需求量、物流价格和物流效益的内禀增长率;K为物流需求量的环境载量,即在一定的市场内能够容纳的最大需求量;a1、a2、a3和a4分别为转换系数;项表示物流需求量具有自身的密度制约;a1x1x2项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价格x2对物流需求量x1的影响;a3x2x3项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物流价格x2对物流效益x3的影响。
4能源-物流系统平衡点参数分析令(2)得系统的平衡点:(3)(1)对于平衡点O=(0,0,0,),线性近似系统的系数矩阵(4)J0的特征根。
O=(0,0,0)为不稳定平衡点。
(2)对于平衡点有(5)J1的特征根。
当r1a4=a1r3时,λ1=0,此时为临界状态。
当r1a4≠a1r3时,为不稳定平衡点。
(3)对于平衡点S2=(K,0,0,),有(6)J2的特征根。
夏文汇,等:基于能源需求管理的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技术与方法95--物流技术2009年第28卷第8期(总第203期)当r2+a2K=0时,λ2=0,S2=(K,0,0,)为临界状态。
当r2+a2K≠0时,S2=(k,0,0,)为不稳定平衡点。
(4)对于平衡点有(7)J3的特征根若△<0,r3a1a2K<a4(r2+r1a2K)当r1<12时,λ1,λ2,λ3均具有负实部,为平衡稳定点。
当r1>12时,λ2,λ3为一对具有正实部的共轭复根,为不稳定鞍式焦点。
当r1=12时,λ2,λ3为一对共轭纯虚根,此时产生Hopf分叉。
(5)对于平衡点,有(8)当r1a4-r3a1=0,J4的特征根λ1=0,若处产生Hopf分叉。
以上分别给出了5个平衡点处稳定、产生Hopf分叉的参数变化范围。
分析表明:只有在物流价格的增长率r2满足条件,且物流需求量的内禀增长率小于0.5时,能源-物流系统才可能稳定。
也就是说可以以物流价格作为杠杆,抑制过度能源需求,能够达到解决能源系统的稳定和促进节能减排的目的。
5结束语能源系统工程和物流系统工程[9]是系统工程的两大应用分支,综合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能源-物流系统(包括宏观和微观)。
具体涉及国家能源物流的政策分析、能源物流生产优化布局、地区能源物流的经济规划、复杂能源物流系统建模、能源物流系统优化技术、能源物流环境分析、能源物流需求与供应预测、能源物流网络分析和能源物流系统决策等等。
然而稳定性研究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本文将这种特性引入能源物流系统,建立了能源物流需求动力学模型。
经过对该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分析表明,该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依赖于系统参数的选择。
依据平衡点处的稳定性,给出了系统参数变化范围。
这对进一步研究能源物流复杂系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1]徐寿波.能源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hotelling H.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31,39(2):137-175.[3]魏一鸣,吴刚,刘兰翠,等.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与应用进展[J].管理学报,2005,2(2):159~170.[4]Richard S,Hove A,Shulman P.Analysis of US Energy Scenarios:Meta-Scenarios,Pathways,and Policy Implication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03,70(4):297~315.[5]Reinhard H,Schipper L.Residential Energy Demand in OECD-Countries and the Role of Irreversible Efficiency Improvements[J].Energy Economics,1998,20(4):421~442.[6]Ediger S V,Tatlldil H.Forecasting the Primary Energy Demand inTurkey and Analysis of Cyclic Patterns[J].Energy Conversion and M anagement,2002,43(4):473~487.[7]Persaud A J,Kumar U.An Eclectic Approach in Energy Forecasting:A Case of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s(NRCan's)Oil and Gas Out look[J]. Energy Policy,2001,29(4):303~313.[8]马知恩.种群生态学的数学建模与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9]夏文汇.现代物流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技术与方法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