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技术 培养基制备
食用菌的栽培基质调制与生产工艺技术
食用菌的栽培基质调制与生产工艺技术食用菌是人们饮食中常见的一种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的食材。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用菌需求,食用菌的栽培基质调制与生产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调制和生产工艺技术的主要内容。
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是指供菌种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所需的培养物。
不同的食用菌对基质的要求有所不同,基质的调制需要根据不同的菌种进行合理的配比和处理。
首先,栽培基质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物质。
常见的有机物质包括废弃物、农作物秸秆、木屑、花生壳等。
这些有机物质在栽培基质中的含量和种类对菌种的生长和产量有直接影响。
不同的食用菌对有机物质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在调制基质时需要根据菌种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配比。
其次,栽培基质中的无机物质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无机物质主要指的是矿物质,如石灰、磷酸盐、硫酸盐等。
加入适量的无机物质可以提供营养元素,促进菌种的生长和发育。
另外,还需要调节基质的pH值和水分含量。
pH值的调节可以通过添加酸性或碱性物质来实现,一般以酸性为主。
水分含量的调节是栽培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过高或过低的水分含量都会对菌种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控制基质的湿度,保持适当的水分含量。
在栽培基质调制完成后,接下来是食用菌的生产工艺技术。
食用菌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接种、发酵和培养。
首先是接种。
接种是将培养好的菌丝接种到调制好的基质中,使其生长繁殖。
接种可以采用无菌操作,保持基质的纯净度。
接种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预培养,待菌丝扩张一定范围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发酵培养。
接下来是发酵。
发酵是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促使菌丝生长和产生子实体。
不同的菌种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在20-30℃为适宜的生长温度。
发酵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宜的湿度,通风换气,防止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最后是培养。
培养是将发酵好的菌丝体系移到适宜条件下,继续子实体的生长和发育。
培养温度和湿度需要根据不同菌种进行调节。
同时,还需要控制光照条件和通风换气等因素,促进子实体的膨大和成熟。
食用菌生产技术培养基制备教程
食用菌生产技术培养基制备教程引言食用菌是一种富含营养价值的食品,高蛋白、低脂肪,被广泛应用于烹饪和药用领域。
食用菌的生产技术是培养菌丝体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而培养基作为提供菌丝体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基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食用菌生产技术中常用的培养基制备方法。
1. 培养基的选择在制备食用菌的培养基之前,首先需要根据食用菌的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不同的食用菌对培养基的成分和pH值都有一定的要求。
常见的培养基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和水分。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食用菌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由玉米粉、麸皮和石膏等成分组成,适用于白灵菇等食用菌的生长。
•糠秕培养基:由糠秕、蛋白粉和石膏等成分组成,适用于草菇等食用菌的生长。
•蔗渣培养基:由蔗渣、蛋白粉和石膏等成分组成,适用于平菇等食用菌的生长。
2. 培养基制备步骤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培养基制备方法。
2.1 准备材料制备培养基所需的材料包括主要成分和辅助材料。
主要成分是指构成培养基主体的物质,如玉米粉、糠秕、蔗渣等。
辅助材料是指用于调节pH值和促进生长的物质,如石膏、蛋白粉等。
2.2 材料预处理将主要成分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以防止杂质对培养基的影响。
消毒处理可以通过高温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剂进行。
2.3 成分混合按照预定的配方比例将不同的主要成分和辅助材料混合均匀。
可以使用搅拌器或手动搅拌的方式进行。
2.4 调节pH值根据食用菌的要求,使用酸性或碱性物质来调节培养基的pH值。
常用的调节剂有硫酸和氢氧化钠。
2.5 加水将适量的水加入混合好的培养基中,搅拌均匀,直至达到适宜的湿度。
培养基应该具有一定的湿润度,但不能太湿,以免影响菌丝的生长。
2.6 瓶装和灭菌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倒入试管或培养瓶中,封闭好,并进行高温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剂处理,以杀死其中的细菌和霉菌。
3. 培养基的保存和使用制备好的培养基可以保存在冷藏室或冷冻室中,以延长其保质期。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1. 培养基质准备工艺影响搅拌效果的两个关键点栽培原材料相当广泛,有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米糠、麸皮、玉米粉、石膏、石灰等,但是对不同原材料的配方或原材料的混合物搅拌方式有所不同;搅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实现被搅拌原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取大量的水分,尤其是提高培养料自身的蓄水能力;衡量搅拌效果成败的关键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搅拌促使原材料混合物的均一性,不会造成一些死角;另一个是确保在搅拌的过程中不会使原材料酸败;搅拌均一性的实现主要靠搅拌机本身的性能和搅拌时间,这一点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而引起酸败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温的季节温度高于30℃,营养物质倾倒后,微生物快速发酵致使培养基料变酸腐败;培养料酸败后对出菇及产量的影响培养料的酸败直接影响出菇结果,酸败后的培养料使菌丝吃料困难,料发黑,发菌时间大大延长,催蕾时料面分泌大量黄水,增加了受杂菌污染的机率,单产水平下降;采取的工艺1 针对不同原材料采取不同的加水方法,对于木屑可以在室外长期日晒雨淋,以促使其提高自身含水量;棉籽壳含有丰富的棉绒纤维可以短期预湿,在搅拌前可以将其浸入水桶中使其充分吸水,从而减少在搅拌锅里搅拌的时间;2 玉米芯含有相当多的糖质,加水后不立刻装料容易引起酸败,但可以通过短期预湿的方法使其增加含水量,经过研究证明玉米芯在35℃高温天气下预湿2hr后pH下降不明显;3 对于营养物质如麸皮、米糠、玉米粉等极易酸败的物质采取的办法是,在装填料前将其倒入搅拌,内完成装瓶,培养料不会酸败;4 高温季节,在搅拌锅的上方安装风扇,把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时排除,可减轻料的发热和酸败;影响装瓶的五个关键点装瓶是指将培养料均匀地装入栽培用的容器-塑料瓶中,然后在瓶中央打一个直径~2.0cm 的通气孔;主要的原理是通过震动、翻转使培养料漏入栽1/6页培瓶中;这当中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 装瓶需要装得上紧下松,这样有利于菌丝的两头发菌,使菌丝在最短的时间内吃料完毕;2 装瓶时必须确保培养料的含水量位于64%66%之间,而且瓶肩无空隙;3 装瓶时850mL塑料瓶必须确保瓶重590620g/瓶,1100mL装料重量在770~800g/瓶,不能装得太轻或太重;这样有利于保持瓶内培养基质之间的空隙度,确保瓶内基质间良好的通气性;4 装瓶时确保栽培瓶之间的误差在20g之内,确保菌丝发菌的均一性,从而保证出菇的均一性; 采取的工艺1 装瓶要达到上紧下松的目的,可调节装瓶机的震动频率,使其不致过大,且确保每瓶的平均装料重量位于590620g和770~800g之间850cc.塑料瓶58mm口径,装瓶重量含瓶与瓶盖重,约78g,1100cc塑料瓶,78mm口径;2 含水量的确保及瓶肩无空隙则通过大量的配方试验来验证,实验证明必须提高主料木屑、棉籽皮、玉米芯等的蓄水能力,如通过堆制的方法使杂木屑的持水力达到68%70%、松木屑持水力达到76%或更高、浸泡过夜的棉籽皮蓄水能力达到76%、预湿3hr的玉米芯蓄水能力也达到70%以上,实验中还发现主料吸水后吸胀的体积各不相同,吸水后膨胀性越大装瓶的效果越好;3 营养物质一般为麸皮、米糠、玉米粉类,它们的使用量越大,装瓶的难度也越大,但是工厂化瓶栽要想获得高产在一潮内完成较高的产量,必须使营养物质的含量达到30%以上,营养物质吸水后由于吸胀作用很小,培养料的空隙率大大降低,发菌速度大受影响,所以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进行配方的优化,对主料进行选择与配比;4 培养料装得太轻,干物质含量减少,尽管菌丝发菌较快,但是后期的出菇受影响,子实体发育后劲不足,菌盖变薄且容易开伞,菇体细弱无力,容易开伞;装瓶装得太重,培养料之间的空隙率大大降低,影响了菌丝吃料的速度,使发菌变得相当缓慢,使后熟期延长,增加了栽培成本;5 确保瓶与瓶之间的重量差别在20g范围内,这样可使发菌变得相对均匀,使将来出菇的整齐度提高,缩短了采收期,便于栽培参数的设定及更改;2/6页2. 无菌操作工艺消毒工艺原材料的消毒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高温、高压将培养料中的微生物含孢子全部杀死,使培养料处于无菌的状态;另一个作用是使培养料经过高温高压后,一些大分子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进行降解,有利于菌丝的分解与吸收;消毒的效果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培养料配方的改变:如果培养料的配方变化以后,基质之间的空隙可能会变小或变大,消毒程序也要作相应的修改,否则可能会导致污染或能源的浪费;2 季节的限制: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培养料酸败很快,所以除了装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外,锅炉的蒸汽供应以较大为好,尤其在消毒前期,如果在较长的时间内消毒锅内仍达不到100℃,培养料仍然在酸败,消毒后培养料会变黑,pH下降,使将来出菇减产;3 灭菌锅内放置数量:灭菌锅内放置数量和密度也影响灭菌的效果,放置数量过大、密度过高,蒸汽穿透力受到影响,灭菌时间要相对延长;4 空气过滤装置:采用全自动灭菌锅在灭菌结束后都有脱气过程,为了使锅内外压力平衡,在灭菌结束后,外界空气通过过滤装置回流到灭菌锅内,便于锅门打开,所以安装空气过滤装置十分重要,也影响着灭菌的效果;冷却工艺冷却是指将培养料由高温降至接种所需的温度一般为20~22℃的过程,由于在冷却的过程中存在冷热空气的交换,这样栽培瓶就可能在冷却室中造成冷空气回流带来的污染;所以对冷却室有较为严格的要求:1 冷却室必须用无菌的气流彻底清洁,至少保持10000级的净化度;2 冷却室中的空调设置为内循环,且功率要求较大,降温迅速,资料证明栽培瓶由100℃降至20℃度,瓶内外空气体积交换为50%、栽培瓶由80℃降至20℃瓶内外空气体积交换为30%,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栽培瓶降至合适的温度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交换比率,降低污染的风险;3/6页接种工艺接种环节是对清洁度要求最高的环节,因为在此区域涉及到瓶盖的开启,人员的操作,所以也是最容易引起污染的环节;接种室主要对硬件与软件的要求非常苛刻:1 接种室必须有空调设备,使室内温度保持1820℃,而且采用齿片散热方式;2 接种时由于有栽培种传输至外操作区域,所以室内必须保持一定的正压状态,且新风的引入必须经过高效过滤,室内保持10000级,接种机区域保持100级;3 接种室的地面必须易于清理,最好用环氧树脂材料等无尘材料;4 接种室必须安装紫外灯或臭氧发生器,对室内定期进行消毒、杀菌,紫外灯安装时注意角度和安装位置;5 接种操作前后相关器皿必须用75%的酒精擦洗、浸泡或火焰灼烧;6 接种操作的过程中人员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3. 培养工艺食用菌的培养必须置于清洁干净、黑暗、恒温、恒湿并且能定时通风的环境中,蟹味菇栽培种在22℃温度下经过3035天配方不同天数有所改变菌丝吃透培养料,然后再经过3060天的后熟培养,即可搔菌出菇;金针菇在16~18℃温度下培养28天采用液体菌种可缩短1星期,即可搔菌;而杏鲍菇在22~23℃温度下培养30~35天,即可搔菌;培养期间保持环境的卫生,避免杂菌和虫害的大量发生;4.栽培工艺搔菌工艺工厂化食用菌在出菇前必须经过搔菌处理,使菌丝断裂机械刺激,蟹味菇将培养料表面搔成“馒头型”,而金针菇采用平搔方法,然后再补充一定的水分后出菇;但是,杏鲍菇采用平搔方法,不补充水分;在搔菌的过程中的留意点主要有:1 及时挑出在培养室中感染的杂菌;4/6页2 将污染的搔菌头及时用酒精或火焰消毒;3 搔菌要确保培养料面搔成“馒头型”,保留老的菌种,可缩短现蕾时间,提高出菇整齐度;4 搔菌头调节适当高度,搔菌后瓶子边缘料面距离瓶口在~1.5cm;催蕾工艺搔菌后须快速移入催蕾室进行催蕾;催蕾室满足下列工艺要求:1 催蕾室满足温、光、气、湿、风的硬件要求,空调能及时的降温升温,确保室内的温差在23℃之间,催蕾室里的灯光设置必须合理均匀,催蕾室里要能及时换气或安装CO2浓度控制探头,催蕾室必须保证较高的湿度,真姬菇催蕾时的湿度近乎100%,所以室内要安置充足的加湿设备,最后室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气流循环,使不同方位的气流一致;2 催蕾室内必须经常清洗消毒,使其保持清洁;3 真姬菇的催蕾最好能覆盖无纺布、纱布等通气性良好的覆盖物,以保湿与通气;在此种环境下1416℃、95%98%湿度下经过810d即可现蕾;子实体品质控制工艺真姬菇经过近10d的催蕾过程,针头状的菇蕾就会冒出培养料表面此时揭去覆盖物,即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工艺要求为:1 生长室满足温、光、气、湿、风的硬件要求,空调能及时的降温与升温,确保室内的温差在23℃之间,栽培房不同床架都要安装层架灯,确保菇蕾能及时地、均匀地得到较强的光照,以促使真姬菇特有的大理石状花纹的分化和菇型的美观,生长后期每天光照不得少于1012hr;室内要能及时换气或安装CO2浓度控制探头,确保CO2浓度位于10001500mg/Kg之间;湿度保持在9095%之间;室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气流循环,使不同方位的气流一致,以促使均匀长菇;2 栽培房内必须保持清洁,不要存有烂菇体或培养料残渣等,在每批次结束后对室内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减少杂菌的累积;3 栽培房内是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房间,有子实体浓厚的香味,所以在进排气孔方位均要安装防虫网,以防止一些菌蝇或菌蚊类害虫的入侵;5 采收包装工艺采收工艺真姬菇生长至菌盖大小2cm且菌盖呈半球形或扁半球形,菌柄长度5-8cm时即可采收,由于其质地脆嫩异常,菇盖容易脱落或破损,在采收时要非常小心,减少破损,研究中发现利用压缩空气进行采收非常方便,速度也非常快,采收速度为30004000株/人.小时;包装冷藏工艺瓶栽真姬菇的采收后为一株,一般以托盘盛放,再覆以保鲜膜或塑料袋;包装后的成品及时放入3~5℃的冷库中,保存期为7~10天;。
食 用 菌 制 种 技 术 1
食用菌制种技术 1食用菌制种前言食用菌生产所用的菌种,是提供繁殖而分级制作的菌丝体培养物,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在自然界中,食用菌繁衍后代依靠孢子,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成菌丝体。
菌丝体生长繁衍达到生理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下,就可形成子实体。
在人工栽培食用菌时,孢子虽然是它的种子,但人们至今都不用孢子直接播种,而是用孢子或子实体组织萌发而成的纯菌丝体作为播种材料。
因此,通常所指的菌种,实际上是经过人工培养并进一步繁殖的食用菌的纯菌丝体。
制种是食用菌生产最重要的环节。
常言道:“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可见菌种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菌种好坏,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培育优良菌种,是提高食用菌生产水平的重要环节。
人工培养的菌种,根据菌种培养的不同阶段,可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类。
一般把从自然界中,首次通过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而得到的纯菌丝体称为母种,或称一级种。
它是菌种类型的原始种。
原始母种通过移接(转管)成数支试管(斜面)种,这些移接的试管种,亦可称为母种。
把母种移接到木屑、谷粒、棉籽壳、粪草等瓶(袋)培养基上培养而成的菌种称为原种,或称二级种。
它是母种和栽培种之间的过渡种。
把原种扩接到相同或类似的材料上,进行培养直接用于生产的菌种称栽培种,或称三级种。
制作菌种的具体操作工艺流程见图4—1。
原种和栽培种,均能直接用于生产。
栽培种不能再扩大繁殖栽培种(银耳菌种例外),否则会导致生活能力下降。
分离母种培养基制备→高压灭菌→接种→筛选提纯→原始种→中试后确定母种↓↓—————转管扩接←保贮↓原种培养基制备→高压或常压灭菌→接种→培养→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制备→常压或高压灭菌→接种→培养→栽培种图4-1 制种工艺流程图食用菌的菌种生产,基本上是按菌种分离→母种扩大培养→原种培养→栽培种培养的程序进行。
菌种通过三级扩大,菌种数量大为增加,同时菌丝也从初生菌丝发育到次生菌丝,使菌丝更加粗状,分解基质的能力也增强。
食用菌培养流程
食用菌培养流程
食用菌的培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1.拌料:将各种原料和辅料混合在一起,制作出适合食用菌生长的培养基。
2. 打包:将培养基装入塑料袋或其他容器中,以便进行灭菌和接种。
3. 灭菌:通过高温或高压等方法,杀死培养基中的杂菌和有害微生物,确保食用菌的健康生长。
4. 接种:将食用菌的菌种接入到培养基中,开始食用菌的生长过程。
5. 菌丝培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菌种会在培养基中萌发生长,形成菌丝。
6. 出菇:当菌丝长到一定阶段,会形成子实体,即食用菌的菇体。
7. 采收:当菇体长成后,要及时进行采收,以保证品质和产量。
8.包装:将采收的食用菌进行清洗和包装,以便运输和销售。
9. 运输销售:将包装好的食用菌运输到市场或销售给消费者。
在食用菌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环境因素,以保证食用菌的正常生长。
同时,在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严格遵守卫生要求,防止杂菌污染。
食用菌生产技术 实验多孢分离育种技术
实验一、平菇多孢分离育种技术(一)(二)一、实验目的1.了解多孢分离制作母种与组织分离制母种的区别及意义2.掌握平菇多孢分离技术二、实验原理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健壮,八成熟时,可散发大量有性孢子,这些孢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配合,形成双核菌丝体,从而制取母种。
多孢子分离技术是有性繁殖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选育出优良菌种,有时还可使退化的菌种复壮。
三、实验步骤(一)制备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VB1微量,琼脂18g,水1000mL,pH 值自然。
按常规方法制试管斜面或三角瓶底面0.5㎝厚的琼脂板。
(二)选择种菇选取生长健壮,八成熟,无病虫害的平菇一朵待用。
(三)收集有性担孢子在无菌条件下,拨出斜面试管口或瓶口的棉塞,在菌褶(猴头菇用菌刺)前端的五分之二处剪取约1.5~2㎝2的菌褶,用镊子挑取一片菌褶,贴附在已灭菌的斜面培养基正上方,迅速塞好棉塞。
于24-26℃条件下恒温培养6-24小时后取出。
(四)孢子萌发培养及菌丝体纯化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去掉棉塞,用消毒小钩钩出管内的小片菇种,将棉塞连同试管口在火焰上灼烧后,迅速塞上棉塞,于24~26℃恒温培养1周,待孢子萌发,井长成成片菌丝后,切取生长迅速、无杂菌污染的菌丝团转管纯化,待菌丝长满管后便可扩大繁殖备用。
四、作业1.多孢分离育种操作应注意什么?(种菇选择及整个过程无菌操作)2.多孢分离制作母种与组织分离制母种各自有什么优缺点?(多孢子分离制作母种优点:是有性繁殖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选育出优良菌种。
其缺点操作繁琐,成功率低。
组织分离制母种优点:是无性繁殖过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缺点:多次组织分离制得的菌种易退化。
)。
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及养殖技术
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及养殖技术系名称园林园艺系专业名称园林技术班级园林10-1 班学生姓名初文藩指导教师林蓉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1食用菌菌种的培养技术 (2)1.1母种的获得 (2)1.1.1种菇(耳)选择 (2)1.1.2母种培养基的制作 (3)1.1.3.组织分离 (5)1.1.4母种的扩大繁殖保藏 (5)2.原种生产 (5)2.1.原种配方 (5)2.2.接种 (5)2.3.养菌 (6)3.栽培种生产 (6)3.1.栽培种配方 (6)3.2.制作方法 (6)3.3.接种与培养 (6)4 养殖技术 (6)4.1菇房的搭建 (6)4.2栽培时间安排 (6)4.3菌株选择 (6)4.4培养料配方 (7)4.5培养料制备 (7)4.5培养料制备 (7)4.6菇房消毒、铺料、播种进料 (7)4.7出菇管理 (7)4.8采收 (7)5多吃食用菌有好处 (7)参考文献 (8) (8)食用菌的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及养殖技术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园林园艺系园林10-1班初文藩摘要:本文介绍了食用菌菌种的组织培养技术,通过食用菌菌种生产的了解来阐述如何培养食用菌成活率更高,以及养殖技术和食用菌对人体的好处。
关键词:食用菌菌种生产养殖技术食用菌是一类有大型可食子实体的高等真菌(蕈菌),被人们称为菇、蘑、菌、蕈、芝、苓、耳、茸等。
食用菌具有独特的保健价值,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
如鲜蘑菇含蛋白质为1.5%-3.5%,是大白菜的3倍,萝卜的6倍,苹果的17倍。
1公斤干蘑菇所含蛋白质相当于2公斤瘦肉,3公斤鸡蛋或12公斤牛奶的蛋白质含量。
食用菌中赖氨酸含量丰富,含有组成蛋白质的18种氨基酸,和人体所必需的8种微量元素。
谷物食品中含量少的赖氨酸,食用菌中含量也相当丰富。
食用菌脂肪含量很低,约占干品重量的0.2%-3.6%,而其中74-83%是人体健康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
食用菌还含有维生素,食用菌富含的VB1、V12,都高于肉类,草菇Vc含量为辣椒的1.2~2.8倍,是柚、橙的2~5倍,香菇的17倍。
食用菌的产业化种植与加工技术
食用菌的产业化种植与加工技术食用菌是指具有较高食用和营养价值的真菌类食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丰富纤维素等特点。
食用菌种植与加工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提升,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化种植项目。
食用菌的产业化种植技术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环节,即生产基质的制备和菌种种植及其管理。
生产基质的制备是食用菌产业化种植的基础,它主要通过选用适宜的原料进行配比、消毒和培养等步骤来完成。
常见的基质原料包括玉米秸秆、棉秆、麦秸秆等农作物秸秆,以及木屑、麸皮等植物残渣。
将这些原料粉碎、露天堆肥发酵或进行劣性生产后,通过消毒灭菌和添加适量的水分,制备好适合菌种生长的基质。
菌种种植及其管理则涉及到选用适合的菌种、培养菌种的液体菌种和菌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以及菌棒的制备、种植和养护等工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用菌产业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繁育出的高产菌种和高品质菌种,能够增加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利用生物反应器等设备控制温度和湿度,能够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并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食用菌的加工技术主要包括鲜菇定型、干燥和加工制品等环节。
鲜菇定型是将采摘下来的新鲜菇类,经过清洗、去杂、整理等步骤,使其外观整齐,保持良好的外形和口感。
干燥是将鲜菇通过晾晒、晒烘或烘箱等方法,使其含水量降低到一定水平,便于贮存和运输。
而加工制品则是将食用菌加工成菌菇罐头、菌菇粉、菌菇酱等多种形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提高附加值。
食用菌的产业化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高营养、低脂肪的需求,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食用菌产业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总之,食用菌的产业化种植与加工技术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领域。
通过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食用菌的产业化种植和加工将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选择,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食用菌生产技术流程
食用菌生产技术流程
一、菌种生产
1.食用菌菌种的概念
食用菌的菌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种子,它是营养体,相当于农作物的“苗”。
作为微生物,它相当于我们蒸馒头用的“酵子”,制菌种实际上就是不断扩大“酵子”的过程。
2.菌种分级、培养时间及数量
母种—(7-10天)—→原种—(30天左右)—→栽培种—(30左右)—→生产;香菇栽培种需50—60天
母种—(20-30支)—→母种—(4-5瓶)—→原种—(40-50袋)—→栽培种,香菇栽培种一袋接15袋左右
3.生产工艺流程
培养基配制—→分装—→灭菌—→冷却—→接种—→培养(检查)—→成品。
二、几种主要食用菌的生产流程
1、香菇、木耳、金针菇等所有熟料栽培技术流程:
备料→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开口催蕾→出菇管理→采收。
2、平菇等所有生料栽培技术流程:
备料→配料→发酵→接种→菌丝培养→开口催蕾→出菇管理→采收。
三、栽培设施:
除带后墙,带后坡的高效温室不需加温即可出菇外,其它设施从交九后一九到四九期间不加温不能出菇。
四、几种主要食用菌的栽培流程
附表。
食用菌工艺流程图
食用菌工艺流程图食用菌工艺流程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出菇原料准备、菇种生产、菌包制作、种植管理、采收和加工。
1. 出菇原料准备:选择优质的菇种原料,如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经过破碎、调整水分等工艺处理,制作成适合菌种生长的基质。
2. 菇种生产:将菇种接种到培养基质上,培养基质中有充足的植物营养物质,通过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控制,促进菌丝生长,培育出优质的菇种。
3. 菌包制作:将培育好的菌种与基质混合,加入适量的水分,再通过调整温度、湿度等条件,使菌种适应基质环境。
将混合物装入菌袋或菌箱中,密封并穿孔,方便气体交换。
并在菌包表面覆盖保护层,防止外界污染。
4. 种植管理:将制作好的菌包摆放在菌房中,通过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为菌丝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同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和菌包的质量检查,确保菌丝能够快速生长并保持健康状态。
5. 采收:根据菌种不同的生长周期,确定采收的最佳时机。
一般在菇盖完全伸展,而菌柄还没有完全伸长的阶段进行采收。
采收时要注意采摘技术,避免破坏菌体结构。
6. 加工:采摘后的食用菌经过初步清洗,去除杂质和病虫害,然后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切片、切丝、炖汤、腌制、干燥等加工处理。
加工完成后,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包装、贮存和运输。
以上是一篇大致的食用菌工艺流程图,其中包括了从出菇原料准备到采收和加工的整个过程。
流程图的制作可以更加详细具体,标明每个步骤的操作和对应的工艺参数。
根据具体的食用菌种类和生产规模,还可以加入其他步骤,如菌包装袋的消毒、菌房的清洁等。
同时,流程图中的每个步骤也需要与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标准相结合,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性。
食用菌生产技术麦粒菌种制作
2. 培养与管理:接重完成后,即 应打开接种箱,取出菌种瓶贴 上标签,注明菌种名称,接种 时间,移入培养箱(室),避 光适温条件下培养,一般20— 30天菌丝即可长满瓶,平菇 22℃ ,香菇 25℃ ,灵芝 28℃ 。
培养期间要经常检查菌丝生长 情况及培养料,棉塞有无污染, 如发现杂菌感染应及时清除。
六、思考题
麦粒种制作应注意的事项是什 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浸泡 煮制 拌料 装瓶或装袋 灭菌 接种
五、 实验 步骤:
接种:将已灭菌的麦粒种培养基(瓶 装或袋装)连同接种工具一起移入 接种箱(室),进行消毒,灭菌。
在无菌操作下接种。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方法(紫 线灯灭菌),化学方法(药液 喷洒,擦洗,气雾消毒点燃熏 蒸)。在无菌操作下,用接种 铲将母种菌丝分割成蚕豆大的 小块,迅速接入原种瓶中,菌 种要紧贴着培养基,接种后盖 好瓶塞,包上旧报纸扎紧,每 接一瓶,接种工具都要重新在 酒精灯火焰上灭菌,然后再接, 直至全部菌种接种结束。
一、目的要求:
掌握麦粒种的制作方法
二、原理:
麦粒种是用麦粒培养基培养而成 的菌种。麦粒种适合于各种食 用菌作原种
三、实验器材:
生长旺盛的母种,已灭菌的麦 粒培养基,75%酒精棉球,酒 精灯,接种铲,接种箱,培养 箱或培养室。
四、麦粒培养基的配方:麦粒 96%,玉米粉或麸皮2%, 石 膏2%
五、实验步骤:
《食用菌生产技术》实训指导教材
《食用菌生产技术》实训指导(zhǐdǎo)教材实训一食用菌形态(xíngtài)结构观察一、目的(mùdì)要求观察食用菌菌丝体的生长状态,利用显微镜认识食用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微观结构,利用徒手(túshǒu)切片观察食用菌子实体的微观结构,通过对食用菌子实体形态特征的观察,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各种食用菌子实体的类型和特征,并能根据子实体的外形进行分类。
二、实训准备(zhǔnbèi)1、材料平菇、香菇、双孢蘑菇、草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猴头菇、灵芝、密环菌、羊肚菌、虫草、茯苓等食用菌子实体或者菌核浸浸标本或者干标本、鲜标本及部份食用菌的菌丝体,担孢子等。
2、仪器工具光学显微镜(100 ~ 600 倍)、接种针、无菌水滴瓶、染色剂(石炭酸复红或者美蓝等)、酒精灯、75%酒精瓶、火柴、载玻片、盖玻片、刀片、培养皿、绘图纸、铅笔等。
三、内容和方法步骤(一)菌丝体形态特征观察1、菌丝体宏观形态观察。
①观察平菇、草菇、金针菇、木耳、银耳及香灰菌、蘑菇、猴头、灵芝等食用菌的试管斜面菌种或者PDA 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比较其气生菌丝的生长状态,并观察菌落表面是否产生无性孢子。
②观察菌丝体的特殊分化组织:蘑菇菌柄基部的菌丝束;密环菌的菌索;茯苓的菌核;虫草等子囊菌的子座。
2、菌丝体微观形态观察。
①菌丝水浸片的制作:取一载玻片,滴一滴无菌水于载片中央,用接种针挑取少量平菇菌丝于水滴中,用两根接种针将菌丝拔散。
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②显微观察:将水浸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先用10 倍的物镜观察菌丝的分支状态,然后转到40 倍物镜下子细观察菌丝的细胞结构等特征,并辩认有无菌丝锁状联合的痕迹。
(二)子实体形态特征观察1、子实体宏观形态观察。
子细观察各种类型的食用菌子实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比较各种子实体的主要区别,特殊注意菌盖、菌柄、菌褶(或者菌孔、菌刺)、菌环、菌托的特征,并对之进行比较、分类。
羊肚菌生产技术标准
羊肚菌生产技术标准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为了保证羊肚菌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羊肚菌生产技术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羊肚菌生产技术标准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一、种植基质的准备1. 选择适宜的基质:羊肚菌的种植基质可以选择木屑、麦秸、玉米秸秆等有机物质。
基质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2. 消毒处理:将基质进行蒸汽或化学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和杂草种子。
二、菌种培养1. 菌种选择:选择优良的羊肚菌菌株进行培养,可以选择已经经过筛选和培育的优良品种。
2. 培养基制备:制备含有适量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成分的培养基。
3. 菌种接种:将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养条件一般为25-28摄氏度,相对湿度80-90%。
三、菌丝扩增1. 菌丝接种:将培养好的菌丝接种到预先消毒好的基质中。
2.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基质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促进菌丝的生长和扩增。
3. 菌丝扩增时间:一般需要7-10天左右,待菌丝完全覆盖整个基质表面。
四、菌包制备1. 基质填充:将扩增好的菌丝均匀填充到菌袋中,每袋重量一般为1-2千克。
2. 菌包密封:将填充好菌丝的菌袋进行密封,以防止外界污染和水分损失。
3. 菌包消毒:将密封好的菌包进行高温蒸汽消毒,杀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
五、栽培管理1. 温度控制:将消毒好的菌包放置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一般为20-25摄氏度。
2. 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菌包过干或过湿。
3. 光照控制:羊肚菌是一种喜阴菌,应避免直接阳光照射。
4. 通风管理:保持适当的通风,以促进气体交换和湿度调节。
六、羊肚菌采摘1. 采摘时机:一般在菌盖完全展开之前采摘,以保证口感和风味。
2. 采摘方法:用干净的工具将羊肚菌剪断或拔起,避免损伤周围环境和其他生长中的羊肚菌。
七、质量检验1. 外观检查:检查羊肚菌的外观是否完整,无病斑和虫蛀。
2. 香气检测:闻一闻羊肚菌是否有浓郁的香气。
高效食用菌生产技术
高效食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食品之一,其生产技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为了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许多高效食用菌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高效食用菌生产技术,并探讨其优势和应用前景。
一、栽培基质优化技术栽培基质是食用菌生产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优化栽培基质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常见的优化栽培基质技术包括混合基质技术、添加辅料技术和替代基质技术。
混合基质技术是指将不同的基质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通过混合基质,可以提供更多的养分和水分,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混合基质还可以改善基质的物理性质,增加菌丝的扩展性和透气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菌核的形成。
添加辅料技术是指在基质中添加一些辅助材料,如藻粉、稻糠等。
这些辅助材料可以增加基质的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添加辅料还可以调节基质的水分含量和酸碱度,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替代基质技术是指利用一些废弃物或副产品替代传统的基质材料。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利用废弃棉花秆作为基质材料,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二、菌种选育和培养技术菌种的选育和培养是高效食用菌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
目前,常见的菌种选育和培养技术包括菌种筛选技术、菌种质量检测技术和菌种保藏技术。
菌种筛选技术是指从大量的菌株中筛选出优良的菌种。
通过筛选,可以获得具有较高产量和耐逆性的菌种,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菌种质量检测技术是指对菌种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菌种形态观察、生化反应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通过质量检测,可以排除有害菌株的干扰,保证菌种的良好品质。
菌种保藏技术是指将优良的菌种进行保存,以备将来的使用。
常见的保藏方法包括低温冷冻法、液氮冷冻法和干燥保存法等。
通过菌种保藏技术,可以延长菌种的使用寿命,提高菌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
一、食用菌生产技术1.1 选材食用菌的选材非常重要,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
一般情况下,选材要求质地细嫩,色泽鲜艳,无病虫害,无霉变,产量高等。
1.2 培养基的制备食用菌的培养基是由各种营养成分组成的,不同种类的食用菌需要不同的培养基。
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以避免细菌等杂质的污染。
1.3 菌种的接种在接种菌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接种量的大小和接种位置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接种量要适中,接种位置要选择在培养基表面。
1.4 培养条件的控制食用菌的培养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这些条件的要求也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1.5 采摘和储存采摘时需要注意不要损伤食用菌的表面,储存时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避免食用菌的变质和腐烂。
二、食用菌加工技术2.1 清洗对于新鲜的食用菌,可以用清水轻轻冲洗一下,去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
对于干货食用菌,可以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2.2 切片切片时需要注意刀具的锋利度和切片的厚度。
一般情况下,切片要尽量薄,以便更好地入味。
2.3 蒸煮蒸煮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控制。
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蒸煮的时间也不同。
2.4 炒煮炒煮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控制,以免食用菌过熟或过生。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口味加入适量的调料。
2.5 保鲜对于已经加工好的食用菌,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鲜。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保鲜膜或密封袋进行包装,放在低温处保存。
三、食用菌产业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食用菌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到销售都有相应的企业和品牌。
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未来,食用菌产业将会越来越注重品质和安全。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也将不断提高,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预计未来几年,食用菌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总之,食用菌是一种非常健康和营养的食品,其生产和加工技术也非常重要。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具有药用价值的食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食用菌的生产与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食用菌的生产技术1.培养基的制备食用菌的生产首先需要准备培养基。
培养基是用于食用菌生长和繁殖的营养物质基础,其成分的配比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生长和品质。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玉米粉培养基、米糠培养基、麦麸培养基等。
2.菌种的制备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之一。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菌丝体接种法、孢子接种法和组织培养法。
其中,菌丝体接种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菌丝体接种要求接种菌株的纯度高,接种时要注意卫生和操作技巧。
3.菌种的培养菌种培养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环节。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
不同的菌种对培养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防止细菌的污染。
4.菌种的接种接种是食用菌生产中的关键步骤。
接种时要注意接种量、接种深度、接种均匀等。
接种后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促进菌丝的生长。
5.菌丝体的培育和发酵菌丝体的培育和发酵是食用菌生产的核心步骤。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菌丝体可以快速生长。
发酵过程中,要保持通风和湿度适宜,同时控制发酵时间和温度,以保证食用菌的品质。
6.收获和贮存收获是食用菌生产的最后一步。
收获时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避免损伤食用菌的菌丝体和菌盖。
收获后要及时清洗和贮存,以保持其新鲜度和品质。
二、食用菌的加工技术1.干燥干燥是食用菌加工的一种常见方法。
干燥可以延长食用菌的保质期和便于储存。
常用的干燥方法包括日晒干、烘干、烤干等。
干燥后的食用菌可以制成干货,也可以用于加工其他食品。
2.腌制腌制是一种传统的食用菌加工方法。
腌制可以增加食用菌的风味和口感,同时也可以延长其保质期。
常用的腌制方法包括盐腌、酱腌、醋腌等。
食用菌生产技术
食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促进人体健康。
其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首先,基质制备是食用菌生产的第一步。
基质是菌丝生长的基础和养料,一般采用废弃物或者农副产品等作为原料。
如稻草、秸秆、麦麸等。
基质的制备一般需要进行破碎、消毒、调湿等处理。
破碎的目的是增加接触面积,促进种菌;消毒的目的是杀死杂质中的病原菌和杂菌;调湿的目的是使基质适合菌丝的生长。
其次,菌种培养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环节。
菌种是产生食用菌的基础,在菌种培养中主要涉及到菌种选育和菌种保存两方面。
菌种选育的目的是找到适应生产要求的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菌种保存的目的是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方便下一次的使用。
再次,生长条件控制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食用菌对生长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的菌种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湿度的控制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光照对菌丝的生长影响较小,但对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有积极作用。
最后,收获处理是食用菌生产的最后一步。
在菌丝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收获了。
收获后,需要对菌体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等处理。
清洗的目的是去除菌体表面的污物,提高品质;分级的目的是将菌体按照不同的品质等级进行划分;包装的目的是保持食用菌的新鲜度和卫生质量,方便使用和销售。
总之,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不同的食用菌对这些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掌握这些技术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
同时,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也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环境条件和操作技术,使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获得最佳生长状态和最高产量的一系列措施。
食用菌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点: 缺点:
所需设备较多 反应时间较长( 天 反应时间较长(2-3天)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酶酸结合法之一, 酶酸结合法之一,酸酶法 反应原理: 反应原理: 酸水解 糖化酶 糖化酶 淀粉———>糊精、低聚糖 ———>葡萄糖 糊精、 淀粉 糊精 葡萄糖 优点: 优点: 产品质量高,反应时间较短( 产品质量高,反应时间较短(<2d) ) 对原料要求较低,淀粉乳浓度较高 对原料要求较低, 用酸量少
前体物质的毒性(Toxicity) 前体物质的毒性
六、 促进剂和抑制剂
促进剂Accelerator(刺激剂Stimulant) (刺激剂 促进剂 ) 并非前体或营养物, 并非前体或营养物,可影响正常代谢或中间代谢 物积累、或提高次级代谢物的产量的一类刺激因子。 物积累、或提高次级代谢物的产量的一类刺激因子。 作用原理: 作用原理: 改变细胞的渗透性, 改变细胞的渗透性,或“启动”微生物体内的生 启动” 产部位,否则这些部位是被阻遏的, 产部位,否则这些部位是被阻遏的,因此促进剂的添 加可以大大提高产量。 加可以大大提高产量。 常用促进剂:各种表面活性剂 常用促进剂:各种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洗涤剂、 (洗涤剂、 吐温80、 )、大豆油提炼物 吐温 、 EDTA、植酸等)、大豆油提炼物、甲醇等 、植酸等)、大豆油提炼物、
一、不同碳源的利用速度
不同菌能利用的碳源不同, 不同菌能利用的碳源不同,同一菌种对 不同碳源利用速度不同。 不同碳源利用速度不同。
小时), 如:青霉素产生菌利用葡萄糖快(30-40小时), 青霉素产生菌利用葡萄糖快( 小时 利用乳糖速度慢( 天 利用乳糖速度慢(6天)。
一般情况:单糖比双糖快; 一般情况:单糖比双糖快;双糖比多糖 纯多糖比杂多糖快(淀粉最好)。 快;纯多糖比杂多糖快(淀粉最好)。 快者为速效碳源,慢者为迟效碳源。 快者为速效碳源,慢者为迟效碳源。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酶解法(双酶水解法) 酶解法(双酶水解法) 反应原理: 反应原理: 糖化酶 糖化酶 ——— 糊精、 淀粉 α淀粉酶> 糊精、低聚糖 ——— > 葡萄糖
液化 糖化
优点:副反应少,产品纯度高, 副反应少,产品纯度高,营养丰富 对原料要求较低, 对原料要求较低,淀粉乳浓度高
无机氮源:氨水、铵盐、 无机氮源:氨水、铵盐、硝酸盐
被吸收、利用快,但成分单一,常作辅助氮源。 被吸收、利用快,但成分单一,常作辅助氮源。
四、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无机盐:酶的激活剂, 无机盐:酶的激活剂,生理活性物质的 组成,生理活性作用的调节剂。 组成,生理活性作用的调节剂。
主要包括: 、 、 、 、 、 、 主要包括:P、Mg、S、Fe、K、Na、 Pb、Cl、Zn、Co、Mn等。 、 、 、 、 等 较低浓度对细胞的生长和产物合成有促进 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 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 不同菌种、不同生长阶段需求量不同。 不同菌种、不同生长阶段需求量不同。
五、前体物质
影响前体物质效力的因素
菌种的特性与菌龄(Cell age) 菌种的特性与菌龄 前体物质的投入量(Inoculation concentration) 前体物质的投入量
苯乙酸用量(%) 苯乙酸用量(%) 0.1 0.2 0.3 0.4 青霉素产量(单位/ml) 青霉素产量(单位/ml) 7750 8515 9630 9200 青霉素G比例(%) 青霉素G比例(%) 57.3 73.0 90.6 95.6
提供菌体结构物质,能源( ),含氮代谢产物。 提供菌体结构物质,能源(少),含氮代谢产物。 含氮代谢产物
有机氮源:豆饼粉、花生饼粉、棉子饼粉、 有机氮源:豆饼粉、花生饼粉、棉子饼粉、酵
母粉、麦麸、鱼粉、玉米浆、蛋白胨、尿素等。 母粉、麦麸、鱼粉、玉米浆、蛋白胨、尿素等。
成分复杂,除含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外,还含糖、 成分复杂,除含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外,还含糖、脂、 无机盐、维生素及其他生长因子,对菌体生长非常有利。 无机盐、维生素及其他生长因子,对菌体生长非常有利。
占细胞干物质的50%左右,提供能源、碳架、代谢产物。 占细胞干物质的 %左右,提供能源、碳架、代谢产物。
碳源物质的易利用顺序: 碳源物质的易利用顺序:
葡萄糖( →蔗糖 麦芽糖、 蔗糖、 →糊精 糊精→淀粉 葡萄糖(单)→蔗糖、麦芽糖、乳糖 (双)→糊精→淀粉
其他碳源物质: 其他碳源物质:
脂类、有机酸、石油等也能作碳源。 脂类、有机酸、石油等也能作碳源。
小试常加P、 小试常加 、 K 、S 、 Mg、Fe 、
五、前体物质
前体物质(Precursor):最终所需的代谢产 : 前体物质
物的前身或其结构中的一部分。 物的前身或其结构中的一部分。 在生物合成中直接结合到产物分子中, 在生物合成中直接结合到产物分子中,自身结 构变化不大,能显著提高产量的小分子物质。 构变化不大,能显著提高产量的小分子物质。 抗生素(Antibiotin)发酵中常用的前体物质: 发酵中常用的前体物质: 抗生素 发酵中常用的前体物质 抗生素 青霉素G 青霉素G 链霉素 红霉素 前 体 物 质 苯乙酸(或在发酵中生成苯乙酸的物质) 苯乙酸(或在发酵中生成苯乙酸的物质) 肌醇、精氨酸、 肌醇、精氨酸、甲硫氨酸 丙酸、丙醇、丙酸盐、 丙酸、丙醇、丙酸盐、乙酸盐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酶酸结合法之二, 酶酸结合法之二,酶酸法 反应原理: 反应原理: α淀粉酶 酸水解 糊精、 淀粉 ———> 糊精、低聚糖 ———> 葡萄糖
30min 30min
优点: 优点:
反应时间短( ),产品质量较好 反应时间短(<2hrs),产品质量较好 ), 对原料要求较低, 对原料要求较低,淀粉乳浓度较高 对淀粉颗粒大小无严格要求
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1.碳源 碳源(Carbon source)【糖类、脂肪、有机酸】: 碳源 【糖类、脂肪、有机酸】 能源物质, 能源物质,构成菌体和代谢产物 2.氮源 氮源(Nitrogen source)【无机氮源:氨水、硫酸铵、尿素、 氮源 【无机氮源:氨水、硫酸铵、尿素、 硝酸钠;有机氮源:豆饼粉、麦麸、玉米浆、蛋白胨; 硝酸钠;有机氮源:豆饼粉、麦麸、玉米浆、蛋白胨; 发酵菌丝体、酒糟】 发酵菌丝体、酒糟】: 构成菌体和代谢产物, 构成菌体和代谢产物,硝化细菌的能源物质 3.无机盐类 无机盐类(Mineral nutrition)【 P、Mg、S、Fe、K、Na、 无机盐类 【 、 、 、 、 、 、 Pb、Cl、Zn、Co、Mn等】: 、 、 、 、 等 维持酶活力,调节渗透压、 值 维持酶活力,调节渗透压、pH值、电位等 4.特殊生长因子【生物素、硫胺素、肌醇等】: 特殊生长因子【生物素、硫胺素、肌醇等】: 特殊生长因子 构成辅酶的组成部分,促进生命活动 构成辅酶的组成部分, 5.水:溶解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水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酸解法
催化剂) 反应原理:淀粉 酸(催化剂) 葡萄糖 反应原理:淀粉——————>葡萄糖 高温高压 Starch Glucose
优点:设备单一、时间短(几分钟) 优点:设备单一、时间短(几分钟) 缺点:对设备要求高(高温、高压、高腐蚀) 缺点:对设备要求高(高温、高压、高腐蚀) 副反应多,淀粉转化率低 副反应多, 对原料要求高, 对原料要求高,淀粉颗粒大小均匀 淀粉乳浓度不能太高
第六章 培养基及其制备
发酵的一般流程
培养基配制 种子扩大培养 培养基灭菌 空气除菌 发酵设备
发酵生产
下游处理
提纲
培养基的成分
能源物质 前体物质 碳源物质 氮源物质 促进剂和抑制剂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水分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酸解法、酶解法、酶酸结合法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酸解法、酶解法、
营养物质的调节
不同碳源的利用速度 碳、氮比例的调节 氮源利用及与碳源利用的关系 前体的控制 补料
培养基的类型
第一节、 第一节、培养基的成分
培养基(Culture medium):选用各种营养 培养基 : 物质, 物质,经配制成适合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 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培养基的组成和配比合适与否, 培养基的组成和配比合适与否,对微生物 的生长发育、产品的产量、 的生长发育、产品的产量、提炼工艺的选 择和成品质量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择和成品质量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二、氮源利用及与碳源利用的关系
不同氮源的利用速度也不同。 不同氮源的利用速度也不同。
如:铵盐比硝基氮更容易利用。 铵盐比硝基氮更容易利用。
七、水分
原生质的重要组分; 原生质的重要组分; 优良溶剂;(物质进出细胞) ;(物质进出细胞 优良溶剂;(物质进出细胞) 维持大分子结构的稳定; 维持大分子结构的稳定; 参与生化反应; 参与生化反应; 重要的物理性质: 重要的物理性质: 高比热;高汽化热; 如:高比热;高汽化热; 高沸点;冰的密度小于水等, 高沸点;冰的密度小于水等,保证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质量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 其质量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
第二节、 第二节、营养物质的调节
培养基中各营养物的浓度和比例很严格。 培养基中各营养物的浓度和比例很严格。直接 影响菌体的繁殖和产物的积累。尤其是碳氮比。 影响菌体的繁殖和产物的积累。尤其是碳氮比。 (维持正常渗透压,节约原料也必需) 维持正常渗透压,节约原料也必需) 1.不同碳源的利用速度 不同碳源的利用速度 2.氮源利用及碳源利用的关系 氮源利用及碳源利用的关系 3.碳氮比例的调节 碳氮比例的调节 4.前体的控制 前体的控制 5.补料 补料
一、能源物质
光能自养微生物: 光能自养微生物:光能
如:螺旋藻生产单细胞蛋白
化能自养微生物:氢、硫、氨、亚硝酸 化能自养微生物: 盐、亚铁盐等无机物
如:细菌炼铜
异养微生物:碳水化合物、石油、 异养微生物:碳水化合物、石油、天然 气及石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