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八次周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三中高三第一学期第八次周考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
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
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3、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足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
及风俗之奢华、而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待点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4、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
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
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6、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 男子服带犀玉, 妇人涂饰金珠, 尚多
僭侈, 未合古制” , 以至上自百官贵族, 下至士人庶民, “衣冠之制, 上下混一”。材料说明宋代
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
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
C. 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7、《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8、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
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己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己失效
9、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
清(前期)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10、中国古代主要流通钱币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纸币如交子、会子、宝钞,金属货币白银、铁钱、
铜钱,铜钱如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以下关于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①白银②交子③五铢钱④开元通宝⑤咸丰通宝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②①⑤
C.③②④①⑤
D.③①②④⑤
11、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
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12、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海上丝绸之路开通B.美洲白银大量进入中国
C.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出版
1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与“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
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D.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14、有学者说,“西周时,人们的观念是‘庶人不议(政)’。西周灭亡后,取西周灭亡后,取而
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此变化
A .说明新社会秩序已建立
B .反映了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
C.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体现
D.是不同流派思想融合的体现
15、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
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
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