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误用成语以及《咬文嚼字》常见错误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_精品文档

咬文嚼字_精品文档

咬文嚼字

1.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信封上误用括号。

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

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书信是应用文体之一。传统的书信在付邮时,信封是少不了的。信封

上虽然只有寥寥几十個字,却往往会出现语文过失,滥用括号仅是其表现

之一。

有人在书写信封时,总喜欢在某某人收的“收”字上加個括号。仿佛

别有深意存焉。其实,这個“收”字,可写可不写;如果一定要写,当然

无伤大雅,但括号是万万加不得的。括号的功能是什么是用来标明行文中

的注释性文字,而“收”字显然不是注释。

当你写信的时候。千万不要画蛇添足。

2.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

如:“孔子说‘食色,性也’,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它使我们想

到了孟子的名言:‘食色,性也。’”“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

告子上》,它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另一位思想家告子

说的。

《孟子》全书共分七卷,每卷又分上下两篇;《告子上》是第六卷

《告子》的上篇。由于该卷开头连续记载了几段告子的议论,因此编撰者

便用“告子”作为全卷的名称。书中其实说得很清楚:“告子曰:‘食色,性也。’”

有人不熟悉告子为何许人,甚至认为“告子”二字是“告诫儿子”的

意思。这是彻头彻尾的误读。据《孟子》一书的注家、东汉学者赵岐说:

告子名不害,是战国时代一位兼治儒家和墨家学说的学者,曾在孟子的门

下学习过,也有人说他是墨子的弟子。近代的国学大师梁启超那么另有一说,他认为告子可能是孟子的前辈,曾经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

“性无善恶论”,与孟子进行过剧烈的论辩,被孟子指斥为“率天下之人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1、句中拼写错误:句中所拼写的单词与实际要表达的含义不符,或拼

音字母拼写有误,造成句意混乱,通常是多音字拼错或元音字拼错的

结果。

2、句子结构错误:句子的成分不足、重叠或句法结构错误,会导致句

子意思不通顺,不完整或表达模糊。

3、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是指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动词的时态、隐性谓语以及其他介词、冠词等的错用。这种错误会降

低作文质量和准确性,严重时会影响句意理解。

4、单复数错误:根据形容词、动词等所含意义和句子构成,合理使用

正确的单复数形式,是重要把握语言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

错误的存在会给人带来语言记忆上的困惑,影响句子的表达准确性。

5、病句:病句也称为“虚拟句”,是指句意完整,但却因为句式表述不当,使句子表达不够严密,或者句子句式乱了顺序而导致让人无法理

解的句子。

6、多余的成分:句中若出现不可缺少的无用成分,就会出现出句意模

糊不确定,甚至完全变样,以至于无法表达准确的含义,影响文章整

体水平。

7、汉字多余:汉字是我国的国字,但在文章的表述中,如果使用汉字冗余或可以表达的多余的汉字,一定会导致文章层次不够严谨,而影响文章流畅性,有可能降低文章质量。

8、句式乏味:如果句式乏味,就会使文章整体枯燥乏味,不能完整表达论题的思路和主旨,文章的表达会显得木讷枯燥,以致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

9、句子重复: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但是重复句子会导致语言混乱,破坏文章衔接,还可能使文章意思混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和质量。

10、不当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用来帮助人们以正确方式理解句子的重要工具。不恰当使用标点符号会导致句子书写不清楚,让人无法准确把握句意,严重时会导致句意混淆,无法完全表达句子中的内涵。

【咬文嚼字】记者编辑工作中常见成语误用释例

【咬文嚼字】记者编辑工作中常见成语误用释例

【咬文嚼字】记者编辑工作中常见成语误用释例

1. 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了新的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不孚众望,不使群众信服。意思反了。改为“深孚众望”或“不负众望”。)

2.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不能形容商品。)

3.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狭路相逢,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不可用于老友见面。)

4.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

广,影响极大。(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要说成“对……漠不关心”。)

5. 近一段时间来,巴以暴力流血冲突持续加剧,巴以和平面临空前绝后的威胁。(“巴以和平面临的威胁”是空前的,但今后可能更严重,不会“绝后”。)

6.这次举行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素昧平生,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不用于知识。)

7.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既然已经不会走路了,怎么走出自己的路来?)

8.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不形容衣服很不合身)

9. 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占便宜当然不是应该做的事。)

常见误用成语以及《咬文嚼字》常见错误

常见误用成语以及《咬文嚼字》常见错误

常见成语误用

1、黑色的高三漫不经心地就来了。

漫:随便。指人对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瑟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比喻夫妇不和。不能用于其他人物关系。

3、今夏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必须精诚团结,战胜洪魔。

指对人的重大罪行不可容忍,极度愤慨。不能用于对自然灾害等。

4、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娓娓道来,不拉架子而棱角自见,不事喧哗而锋芒难避。

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用于表现听者一方的感受。

5、实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使他时时刻刻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心上,时刻不忘。一般不用于不幸和痛苦的事情。

6、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失误也一笔抹杀了。

指把成绩、优点全部勾销或全盘否定,一般不用于否定错误或罪行。

7、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休:喜;戚:悲伤,不幸。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一般用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而不用于事物。

8、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敷衍了事。

敷衍:做事不认真。随便应付一下,就算把事办了。用于对事。

9、这场戏真演得绘声绘色,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

指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不用于演戏。

10、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形容对彼此待遇不同。一般用于对人、单位、集体。

11、近几年,“知识经济”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

1、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读作 le(四声,快乐的乐),而不读 yue(月)。

2、社会热词容易读错的是:三聚氰胺。“氰胺”二字读音作“晴按”,而不读为“青安”。

3、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

4、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裹”,实际上是把繁体字里外的“裏”误用了。

5、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和“阻击”,二词的意思是有明显区别的,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6、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和“盈利”。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

7、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在句首作状语用时,应该用“其间”,而不是“期间”。

8、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其意是说明距离不大,而经常被用作说明距离悬殊。

9、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存款准备金率。经常把其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

10、《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经常被误解为“索引派”。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标识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其中前述“北方话”,亦称“北方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当代学术名称为“官话方言”。

普通话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

大陆官方:普通话

台湾官方:国语

东南亚华人:华语

学术界:现代标准汉语

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

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

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会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以下是2022年的“十大语文差错”及其解析:

1. “原年人”改为“元年来人”。

2. “引以为戒”误为“引以为鉴”。

3. “连花清瘟胶囊”误为“莲花清瘟胶囊”。

4. “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

5.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误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6. “终止”误为“中止”。

7. “二三其意”写成“二三其德”,“发扬”误为“发杨”。

8. “通货膨胀”写成“通货彭胀”,“泄洪”误为“泻洪”。

9. “核酸阳性”误为“核赛阳性”,“德尔塔毒株”写成“德尔塔毒株”,“抗原检测”误为“染原检测”。

10. “针鼹”误为“针眼”,“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说成“长江三角洲一

体化示范区”,“蒋介石故居”说成“蒋介石故园”。

以上差错都是媒体和出版物中常见的,如果您在写作或编辑时犯下这些错误,可以查阅字典或咨询语文老师进行修正。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你都用对了吗?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你都用对了吗?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你都用对

了吗?

近几年,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由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甚至在接受了多年的专业教育之后,仍然很难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不出现差错,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咬文嚼字》编辑部就预计,2022年将会出现十大最常见的中文语言差错,其中将包括:

1.语错误:在许多人的语言使用中,频繁使用的成语,会很容易受到异化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反复惊叹”、“古语现象”等等这种错误。

2. 习语错误:考虑到中文习惯用法语言的多样性,有时候会受到“混淆”、“弄反”等习惯用法的影响,从而产生习语错误。

3.语语言转换:由于口语的特殊性,有时候会出现口语方言的混合,从而发生语言转换,产生句子不通的情况。

4.法不当:在文字的书写上,常常会出现疏忽或者自由发挥的情况,比如误写汉字,使用不恰当的字体等等。

5.写错误:在今天的语言使用环境中,拼写错误仍然非常常见,比如把“深度”写成“深矿”,把“综合”写成“综吉”等等。

6. 不合乎规则的标点:标点符号是文字书写的重要部分,然而,对于中文的传统标点使用规则,很多人并不熟悉,因此会有不规范的标点使用,或者在不适当的地方使用标点等等。

7.意模糊:有时候,语言的表达可能会非常模糊,不易理解,从

而使得语意模糊,让读者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8.余性:有时,文字表达会非常冗长,比如在一个小句子中使用了很多副词,这些冗余性的文字并不利于文章的连贯性。

9.法错误:语法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基础,如果语法不恰当,不仅会影响文章的流畅程度,同时也会降低文章的理解性。

90个易误用成语

90个易误用成语

1.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很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不少人凡形容美好事物都用这个成语,错。

4.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现在常被扩大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常被人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

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意气用事: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不能用来表达“讲义气重感情”。

13.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词用“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就很滑稽。

14.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5.信笔涂鸦:随手乱画,不能用来表达“画得又快又好”。

1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常和“不负众望”被混用。

18.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被用于毫不犹豫地做坏事,就错了。

ok2006—2010历年《咬文嚼字》十大语文用法错误归纳

ok2006—2010历年《咬文嚼字》十大语文用法错误归纳

2006年十大语文错误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威力就象一颗原子弹一样。”“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虚),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竖),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哈密瓜√)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收”字并非注释。

咬文嚼字发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发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发布十大语文差错

首先,我想指出,“咬文嚼字”一词本身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追求文字的准确和精细,有时候过分追求字句的准确而显得矫揉造作。而“十大语文差错”则是指在语文学习和应用中常见的错误。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常见的语文错误:

1. 语病,包括虚词、多词、漏词、重复、词语搭配不当、成语用错等。

2. 词语使用错误,例如“麻木不仁”误写成“麻木不认”。

3. 语序不当,句子结构混乱,造成表达不清晰。

4. 标点符号错误,包括错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

5. 语法错误,包括主谓不一致、时态误用、语态错误等。

6. 用词不当,例如“脱颖而出”误写成“脱颖而进”。

7. 拼写错误,常见的错别字和生僻字的错误使用。

8. 语气不当,表达过于生硬或者过于随意,不符合语境。

9. 修辞错误,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不当。

10. 缺乏逻辑性,表达的内容缺乏逻辑性,不易理解。

这些都是在语文学习和应用中常见的错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加强语文学习,避免犯这些错误。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咬文嚼字200例

咬文嚼字200例

咬文嚼字200例

摘要:

一、引言

1.介绍《咬文嚼字200 例》的背景和目的

2.强调正确使用文字的重要性

二、咬文嚼字的含义和特点

1.咬文嚼字的定义

2.咬文嚼字的表现形式

3.咬文嚼字的原因和影响

三、咬文嚼字的具体例子

1.常见的拼音错误

2.成语误用

3.语法错误

4.形近字误用

5.标点符号错误

四、如何避免咬文嚼字

1.提高语文素养

2.多读书、多写作

3.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

五、结论

1.总结咬文嚼字的影响和危害

2.强调正确使用文字的重要性

3.倡导提高语文水平和语言规范

正文:

《咬文嚼字200 例》是一本针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语言错误和陋习的指导书籍。通过列举和分析200 个常见的咬文嚼字例子,旨在帮助读者提高语文素养,避免犯错,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咬文嚼字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过分讲究文字的书写、发音、用法等方面,而忽略了语言的实际意义和表达效果。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如把“下载”读成“下栽”,把“微信”写成“微新”,把“成语”误用为“成语”,等等。这些错误的用法不仅影响了交流的顺畅,还可能造成误解和笑话。

要避免咬文嚼字,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多读书、多写作,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其次,在语言表达时要注重准确性和规范性,不要过分追求华丽辞藻,而要力求简洁明了。此外,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语言错误,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

总之,《咬文嚼字200 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要正确使用文字,避免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每年的十大语文错误

《咬文嚼字》每年的十大语文错误

《咬文嚼字》每年十大语文错误

2006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人十大语文错误

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10.“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2007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人十大语文错误

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家父”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属于谦辞。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中曾出现此类错误。

2.“无间道”是常用错的佛教词语。随着电影《无间道》的问世,原本冷僻的“无间道”频频见诸报纸标题,用来表示失败、痛苦或者灾难。不过,佛教当中“无间道”只是信徒修炼的第二个阶段,并无磨难的含义。“无间地狱”或者“阿鼻地狱”,才对应着“永受痛苦、无有间断”的处境。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11年中国十大语文差错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12月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这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

一、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

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

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三、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是:2011年也是建党九十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

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咬文嚼字公布今年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

咬文嚼字公布今年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

咬文嚼字公布常犯语文差错

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咬文嚼字》“咬”春晚,董卿再出错~~~~

《咬文嚼字》“咬”春晚,董卿再出错~~~~

《咬文嚼字》杀“回马枪”,再度检查“春晚”的文字质量。今年,央视“春晚”在文字使用的态度上还是非常严谨的,但由于节目众多、时间紧迫等原因,差错还是未能幸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史差错。比如:《爱的代驾》中闫学晶说:“我西施,她貂蝉,合着我比她老一千多年呢。”这无疑把西施说得太老了。西施、貂蝉都是传说中的古代美女,生卒年都不详,但大致可推断其生活年代。据载,西施于公元前494年由越王勾践进献给吴王夫差;貂蝉被王允使连环计先献给董卓,后又许配给吕布,导致董吕反目,公元192年吕布杀了董卓。由此可大致推算二人相差700年左右,离“一千多年”远着呢。《荆轲刺秦》中黄宏一上台就说:“想当初秦公金銮殿,图穷匕首见……”其中的“秦公”说错了,应说“秦王”才对。秦国国君在秦孝公之前(包括秦孝公)都称“公”,公元前324年,秦惠文君(孝公之子)改称“王”,自此以后直到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改称“皇帝”,秦国国君均为“王”。“荆轲刺秦”中,荆轲刺杀的是后来被称为秦始皇的嬴政,当时他是“秦王”,而不是“秦公”。《空山竹语》前董卿说:“中国有句古话叫‘竹报平安’,虽然现代人早已不把报平安的家信写在竹简上了,但这青青翠竹在传统文化里一直被视为坚贞高洁、虚心向上的君子形象。”董卿显然把“竹报平安”理解成在竹简上写平安家信了,这无疑不对。“竹报平安”是个成语,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北都只有童子寺里有一丛竹子,数尺高,主管寺院事务的纲维和尚每日都向寺院有关人员报告,竹子没有枯萎,很平安。后以“竹报平安”指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竹子也因此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民间还有以竹为题材的吉祥图画,也称“竹报平安”。总之,“竹报平安”并不是在竹简上写平安信。二、字词差错。比如:《小合唱》中相声演员周炜说:“今天你们四个跟我说相声,这不算新人吗?”字幕把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吗”误成了“嘛”。《今天的幸福》中多次出现“产前综合症”(字幕也如此)一语,规范的说法应是“产前综合征”。征,即症状;综合征,指的是一些相互关联的器官出现功能紊乱而表现出一群症状,往往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所以“征”不能写作病字头的“症”。三、语法错误。如:《鼓韵龙腾》字幕解说词:“鼓是人类最早的音韵之一……”这是明显的主语谓语搭配不当。“鼓”是一种乐器,“音韵”即和谐的声音,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只有鼓所发出的声音,才能

精选容易误用的四字成语大全

精选容易误用的四字成语大全

【导语】孩⼦们在学习语⽂的过程中,肯定会学习到成语,成语就是⽤最简短的语⾔,表达最深刻的意思。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容易误⽤的四字成语⼤全。欢迎阅读参考!

精选容易误⽤的四字成语【篇⼀】

1、空⽳来风

【解释】空⽳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传闻有⼀定根据。

【误⽤】⼤多⽤来表⽰毫⽆根据,完全⽤反了。

2、三⼈成虎

【解释】传⾔有虎的⼈很多,⼤家便相信了。

【误⽤】多误解为团结合作⼒量⼤。

3、美轮美奂

【解释】只能形容房屋⾼⼤美丽。

【误⽤】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此语,错。

4、炙⼿可热

【解释】形容⼈很有权势,含贬义。

【误⽤】媒体扩⼤其使⽤范围,形容⼀切“吃⾹”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谈

【解释】“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壮才叫侃侃⽽谈。

【误⽤】⼈们⼤多⽤此语形容聊天,属误⽤。

6、⾸当其冲

【解释】⾸先受到攻击,⼀般作谓语。

【误⽤】常被⼈误⽤为定语,代替“⾸先”。

7、不瘟不⽕

【解释】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

【误⽤】常被⼈⽤来表⽰商品销售不够⽕爆,且写作“不温不⽕”,真是不伦不类。

8、⿍⼒相助

【解释】只⽤于对⽅或他⼈

【误⽤】不可⽤于⾃⼰,否则太不谦虚。

9、集思⼴益

【解释】⼴泛吸收群众有有益的意见。

【误⽤】主语应该是,不能是提意见得群众。

10、⾸⿏两端

【解释】迟疑不决。

【误⽤】常误解为⾔⾏前后不⼀致。

11、溢美之词

【解释】过分赞美的⾔词。

【误⽤】常误⽤于褒义场合。

12、脱颖⽽出

【解释】⽐喻⼈才崭露头⾓。

【误⽤】误⽤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成语误用

1、黑色的高三漫不经心地就来了。

漫:随便。指人对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瑟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比喻夫妇不和。不能用于其他人物关系。

3、今夏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必须精诚团结,战胜洪魔。

指对人的重大罪行不可容忍,极度愤慨。不能用于对自然灾害等。

4、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娓娓道来,不拉架子而棱角自见,不事喧哗而锋芒难避。

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用于表现听者一方的感受。

5、实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使他时时刻刻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心上,时刻不忘。一般不用于不幸和痛苦的事情。

6、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失误也一笔抹杀了。

指把成绩、优点全部勾销或全盘否定,一般不用于否定错误或罪行。

7、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休:喜;戚:悲伤,不幸。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一般用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而不用于事物。

8、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敷衍了事。

敷衍:做事不认真。随便应付一下,就算把事办了。用于对事。

9、这场戏真演得绘声绘色,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

指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不用于演戏。

10、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形容对彼此待遇不同。一般用于对人、单位、集体。

11、近几年,“知识经济”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炙:烤,烧。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人。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用于有权势者,含贬义。

12、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

姹:美丽;嫣:美好,常指笑容。形容各色娇艳的花,不能单用于某一种花。

13、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喧:大声吵嚷。客人的声音比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基础知识与难题无主客之分。

14、11月3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捷报飞传,上下游围堰合拢工作一蹴而就,顺利实现大江截流。

蹴:踏;就:成功。踏一脚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大江截流决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15、“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英明论断是牢不可破的,•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一般指友谊、团结等牢不可破。此处可用“颠扑不破”。

16、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嘱咐我:“上了大学,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加紧学习。”

形容怀着好心再三诚恳地劝告。一般用于劝告那些不能较快地认识自己缺点错误的人。

17、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对事。句中可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

关心。

18、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实际上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

放弃主要的、根本的,而只追求次要的、枝节的。生产与生活不存在本末关系,只有因果关系。

19、这孩子,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

衷:内心。内心动也没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不关心,置之不理。读书是孩子应做的事情,只能说认真与否,不认真不能叫做“无动于衷”。

20、张民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案:古时有脚的托盘。汉代梁鸿的妻子给他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后泛用以形容夫妻相敬。

[NextPage]

21、责任编辑说:“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至于出书的其他环节,•就望尘莫及了。”

及:赶上。远远望着前面人马行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用于此处不当。

22、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涣然:流散的样子。流散、消失得像冰块消融一样。一般比喻疑团解除。

23、一个烟头引起了大火,这栋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叹:赞赏;观止:看到了止境,看到了尽头。赞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坏事、坏现象不能说“叹为观止”。

24、虽然这个店的招牌几易其名,改弦易辙,但因其服务质量差,•顾客仍然门可罗雀。

易:更换;辙:车轮轧下的痕迹,这里指道路。乐器换掉弦,车子改换道路。比喻变更

方向、计划或作法。招牌易名不叫改弦易辙。

25、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消息将成为陈词滥调。

滥:空泛。陈旧的言词,空泛的论调。过时的消息不叫陈词滥调。

26、商品这个东西我们天天见它,有些人却置若罔闻,不去研究它的规律,这是极其错误的。

罔:没有。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对于天天见而不重视的情况不能叫“置若罔闻”,可用“熟视无睹”。

27、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忍痛割爱: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作为商品的运动服本不属于己有,因无钱而不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叫“忍痛割爱”。

28、她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扮演的慈禧太后栩栩如生,•演得真绝了。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描写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29、爸爸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多年不写东西了。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手病态地抖动不叫“情不自禁”。可用“不由自主”。

30、对于什么时候去珠海广场参加公益劳动,班长、团支书、劳动委员说法不一,令全班莫衷一是。

衷;折衷。各有各的看法或主张,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一般用于指议论者。句中可改为“无所适从”。

31、经过挑选,63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踏进北京警院的大门,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