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吸收与解吸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物质的吸收与解吸过程,以及相关因素对吸收与解吸的影响。
实验原理:吸收与解吸是物质在溶液中的相互转移过程。在吸收过程中,物质
从溶液中被吸附到吸附剂表面;而在解吸过程中,物质从吸附剂表面解吸出来,重新溶解到溶液中。
实验材料与方法:
材料:酒精、活性炭、玻璃棒、烧杯、分液漏斗、滤纸、天平、计时器等。
方法:
1. 准备活性炭吸附剂:将一定量的活性炭粉末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 准备酒精溶液:取一定量的酒精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实验组设置:将活性炭吸附剂放入分液漏斗中,并将酒精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
4. 开始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让酒精溶液缓慢通过活性炭吸附剂,记录
下吸收过程所需的时间;
5. 解吸实验:将吸附了酒精的活性炭取出,放入另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记录下解吸过程所需的时间;
6. 重复实验:重复以上步骤,改变吸附剂的用量、溶液浓度等条件,进行多次
实验,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吸收与解吸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吸收过程所需的时间与吸附剂的用量有关。当吸附剂的用量增加时,吸收
过程所需的时间相应增加,这是因为吸附剂表面积增大,吸附物质与吸附剂之
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吸收过程。
其次,吸收过程所需的时间与溶液浓度有关。当溶液浓度增加时,吸附剂表面
上的物质浓度也增加,吸附速度加快,吸收过程所需的时间相应减少。这是因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化⼯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
班级化21 姓名张腾学号2012011864 成绩
实验时间2014.5 同组成员张煜林努尔艾⼒·麦麦提
⼀、实验⽬的
1、了解吸收(解析)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法;
2、测定氧解吸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 x a和液体流量的关系;
3、测定筛板塔的板效率与液体流量和⽓体流量的关系。
⼆、实验原理
吸收是⼯业上常⽤的操作。在吸收过程中,⽓体混合物和吸收剂分别从塔底和塔顶进⼊塔内,⽓液两相在塔内实现逆流接触,使⽓体混合物中的溶质较完全地溶解在吸收剂中,于是塔顶获得较纯的惰性组分,从塔底得到溶质和吸收剂组成的溶液(通称富液)。当溶质有回收价值或吸收剂价格较⾼时,把富液送⼊再⽣装置进⾏解吸,得到溶质或再⽣的吸收剂(通称贫液),吸收剂返回吸收塔循环使⽤。
吸收是⽓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相内,液相内或者两相间的传质速率来表⽰。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对于低浓度吸收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y(y?y i)F
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x(x i?x)F
⽓、液两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y F(y?y?)=K x F(x??x)
式中:y,y i—分别表是⽓相主体和⽓相界⾯处的溶质摩尔分率;
x,x i—分别表⽰液相主体和液相界⾯处的溶质摩尔分率;
x?,y?—分别为与y和x呈平衡的液相和⽓相摩尔分率;
k x,K x—分别为以液相摩尔分率差为推动⼒的液相传质分系数和传质总系数;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一、 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Z
P ∆[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
Z P ∆~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 1时,Z
P ∆~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
Z P ∆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吸收实验
图2-2-7-1 填料塔层的Z
P ∆~o u 关系图
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对声波的吸收特性。实验中,我们使用一套完整的声学
测量仪器,包括两个声发射器和两个声接收器以及一台声学扫描仪,可以实现对指定测试
物体声波的发射、接收和定量记录。
在实验室中,我们首先组装试验设备,将一组声发射器与一组声接收器相连接,然后
用胶布固定在一张稳定的垫板上,并使用细白实验线将它们与声学扫描仪相连接。接下来,我们在声学扫描仪上载入按照物体的尺寸及形状设定发射、接收时机和记录次数,这样可
以避免出现额外噪音。
然后,我们将测试物体放置在声发射器和声接收器之间,通过声学扫描仪,将声发射
器和声接收器发出的声音全部合成成一种单音,用来测试物体的声波吸收率。
实验的结果表明,物体的吸收率随着声波穿过物体的距离及物体声阻抗的变化而变化,物体的吸收率相较透射率较低,这一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表明物体上半部分吸收声波更
多一些。
总而言之,本次实验得出的结论表明,物体对声波有显著的吸收作用,且吸收率随距
离及声阻抗变化而变化。同时,实验数据提示,物体上半部分对声波吸收率更高,上下部
分最高声波吸收率的差值也较明显。这些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物体的声波吸收特性。
吸收实验 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1. 了解吸收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吸收实验的操作方法
3. 研究不同材料对光的吸收能力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吸收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强计、样品台等)
2. 不同材料的样品(如纸张、玻璃、塑料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 将实验装置搭建好,确保光源和光强计的位置合适、稳定。
2. 选择一个样品材料,将其放置在样品台上。
3. 打开光源,并调整光强计的位置和读数,使得读数在合适的范围内。
4. 记录下光强计的初始读数。
5. 将光源的光照射到待测样品上,保持一定的时间,使其充分吸收光。
6. 关闭光源,记录下光强计的最终读数。
7. 换一块不同材料的样品,重复步骤3-6,直到所有样品都被测试完毕。
实验数据记录:
材料初始光强(单位:lx)最终光强(单位:lx)
-
纸张100 30
玻璃100 90
塑料100 10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材料对光的吸收率。吸收率的定义为:(初始光强-最终光强)/ 初始光强。根据此公式计算各材料的吸收率如下:
纸张的吸收率= (100 - 30) / 100 = 0.7
玻璃的吸收率= (100 - 90) / 100 = 0.1
塑料的吸收率= (100 - 10) / 100 = 0.9
通过比较各材料的吸收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纸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7,说明纸张对光的吸收较高,而不容易透过光线。
2. 玻璃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弱,吸收率为0.1,说明玻璃对光的吸收较低,大部分光能透过玻璃。
3. 塑料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9,说明塑料对光的吸收较高,不容易透过光线。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内容: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和数据
处
篇二:吸收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
专业:环境0901 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德基本构造,吸收过程的基本流程及操作。
2、掌握吸收总传质
系数kya的测定方法。二、实验原理
对于低浓度气体吸收且平衡为直线的情况,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方程
na=kyav填δym,则只要测出na,测出气相的出,入塔浓度,就可以计算kya而na=v
(y1-y2)。式中v为混合气体的流量,单位为mol/s(由转子流量计测定)y1,y2分别为进塔
和出塔气相的组成(摩尔分率),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液相出塔浓度由全塔物料衡算得到。
计算δym时需要平衡数据可用丙酮的平衡溶解度算出相平衡常数m。
丙酮、空气混合气体中丙酮的极限浓度y*与空气温度t的关系(压强为1.2?105pa)
(丙酮的平衡溶解度)三、实验流程及设备
实验装置包括空气输送,空气和丙酮鼓泡接触以及吸收剂供给和气液两相在填料塔中逆
流接触的部分,其流程示意图如下所示。空气的压力定为0.02mpa。
1 空压机
2 压力表
3 温度计
4 高位槽
5 转
子流量计 6 填料塔 7 鼓泡器 8 压力定值器
三、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流程,学习填料塔的操作。在空气流量恒定的条件下,改变清水的流量,测
定气体进出口浓度y1和y2 ,计算组分回收率η,传质推动力δym和传质系数kya。
2、在清水流量恒定的条件下,改变空气的流量,测定气体进出口浓度y1和y2 ,计算
组分回收率η,传质推动力δym和传质系数kya。 3、改变吸收液液体的温度,重复实验。
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总结归纳
化⼯原理吸收实验报告总结归纳
⼀、实验⽬的
1.了解填料塔的⼀般结构及吸收操作的流程。
2.观察填料塔流体⼒学状况,测定压降与⽓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4.学习⽓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传质速率⽅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法。
⼆、实验原理
本实验先⽤吸收柱将⽔吸收纯氧形成富氧⽔后(并流操作),送⼊解吸塔再⽤空⽓进⾏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并进⾏关联,得K x a=AL a V b的关联式。同时对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学性能进⾏⽐较。
1.填料塔流体⼒学特性
⽓体通过⼲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致。在双对数坐标系中△P/Z对G'作图得到⼀条斜率为~2的直线(图1中的aa线)。⽽有喷淋量时,在低⽓速时(c点以前)压降也⽐例于⽓速的~2次幂,但⼤于同⼀⽓速下⼲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随⽓速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图中不难看出载点的位置不是⼗分明确,说明汽液两相流动的相互影响开始出现。压降~⽓速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徒(图中cd段)。当⽓体增⾄液泛点(图中d 点,实验中可以⽬测出)后在⼏乎不变的⽓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图1 填料层压降-空塔⽓速关系
2.传质实验
填料塔与板式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上进⾏。需要完成⼀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度,其计算⽅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度法。
本实验对富氧⽔进⾏解吸。由于富氧⽔浓度很⼩,可认为⽓液两相平衡服从亨利定律,可⽤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得速率⽅程式: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引言:
吸收解吸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溶质在溶剂中的吸收和解吸现象。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收速率、解吸速率以及吸收解吸平衡的特性。本文将对吸收解吸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讨论。
一、实验原理
吸收解吸实验是基于物质在溶液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来进行的。在吸收过程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吸引,从而进入溶液中。而在解吸过程中,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溶质分子从溶液中脱离。吸收解吸速率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二、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器材包括吸收解吸装置、试管、移液管等;试剂包括溶剂和溶质。
2. 设置实验条件:根据实验要求,确定溶剂的浓度、温度等条件。
3. 吸收实验:将一定量的溶剂倒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溶质,并充分搅拌,观察溶质的吸收情况。
4. 记录数据:记录吸收实验的时间、溶质的质量或浓度等数据。
5. 解吸实验:将已吸收的溶质置于适当的条件下,观察溶质的解吸情况。
6. 记录数据:记录解吸实验的时间、溶质的质量或浓度等数据。
三、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吸收解吸实验后,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吸收速率与溶剂浓度成正比:当溶剂浓度增加时,吸收速率也会增加。这是因为溶剂浓度的增加会增加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促进溶质的吸收。
2. 吸收速率与溶质浓度成正比:当溶质浓度增加时,吸收速率也会增加。这是因为溶质浓度的增加会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频率,从而增加吸收的可能性。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填料塔吸收过程中的吸收效果,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填料塔的
吸收性能。
二、实验原理
填料塔是一种常用的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等领域。其基本原理是
通过将气体与液体接触,利用两相之间的质量传递来实现气体分离或纯化的目的。填料塔内填充有各种不同形状的填料,增加接触面积,促进气体与液体的
充分混合。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填料塔、进气管、出气管、液体供应系统、温度
计等。
2. 将填料塔放置在实验台上,连接好进气管和出气管。
3. 打开液体供应系统,调节液体流量,使之能够均匀覆盖填料塔内的填料。
4. 打开进气管,将待吸收气体引入填料塔内。
5. 通过温度计等仪器监测填料塔内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6.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估填料塔的吸收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填料塔吸收实验的结果。在填料塔内,
气体与液体进行充分接触后,发生了物质的传递和吸收。根据实验数据,我们
可以计算出填料塔的吸收效率和质量传递速率等参数,从而评估填料塔的性能。
填料塔的吸收效率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吸收效率可以通过吸收物质
的浓度变化来计算。实验数据显示,在填料塔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吸收物质
的浓度逐渐降低,表明填料塔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比
较不同填料塔的吸收效率来评估其性能优劣。
质量传递速率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填料塔中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传质
速度。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填料塔的质量传递速率,并与其他填料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要点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要点
————————————————————————————————作者:————————————————————————————————日期:
ﻩ
一、 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
Z
P
∆[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Z
P
∆~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 1时,
Z
P
∆~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
Z
P
∆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Z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吸收实验
图2-2-7-1 填料塔层的
Z
P
∆~o u 关系图
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气体吸收的相关原理并验证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
气体的吸收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气体溶解度和
吸收速率的结论。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乙醇溶液和水来模拟气体
的吸收情况,并通过测量气体溶解度的方法来评估吸收程度。实验结
果显示,气体吸收速率与气体溶解度呈正相关关系。
实验设备和材料:
1. 气体收集装置:包括试管、橡皮塞、吸管等。
2. 不同气体:可选择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3. 乙醇溶液和蒸馏水。
4. 量筒和滴管。
5.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 搭建气体收集装置:将试管倒置于水槽中,以橡皮塞和吸管将气
体引入试管。
2. 准备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分别准备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并分别标记。
3. 测量溶液初始体积:使用量筒和滴管分别测量和记录乙醇溶液和蒸馏水的初始体积。
4. 开始实验:启动气体收集装置,使气体通过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并定时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溶液体积。
5. 实验结束:观察气体收集装置中气体的变化情况,记录最终溶液的体积。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的统计和整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气体的溶解度存在差异,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对不同气体的吸收能力不同。
2. 气体的溶解度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加。
3. 气体的溶解度与气体的溶解性质有关,极性气体更容易溶解于溶液中。
4. 乙醇溶液对气体的吸收速率较水快,说明乙醇溶液对气体有更强的吸收能力。
讨论与分析: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气体吸收的相关原理,并获得了一些有关气体溶解度和吸收速率的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例如,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了溶液反应速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吸收塔的操作方法;
2. 熟悉吸收塔的工作原理;
3. 了解吸收塔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吸收是指将气体中的某种成分溶解在液体中的过程。在工业生产中,吸收常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吸收塔是常用的吸收装置,常见的吸收塔有塔板吸收塔和填料吸收塔两种类型。
实验仪器及材料:
1. 塔式吸收塔;
2. 气源;
3. 转子流量计;
4. 吸收液;
5. 相应的连接管道。
实验步骤:
1. 将吸收液倒入吸收塔中,注意液位不要过高;
2. 连接气源至吸收塔的底部,控制气源流量;
3. 打开气源,调节气源流量;
4. 连接转子流量计并调节流量;
5. 观察吸收液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所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吸收塔的工作效果和适用范围。
实验结果和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进而评估吸收塔的性能。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吸收塔是否适用于化工过程中的气体分离和净化。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可以调整吸收塔的操作方法和参数,进一步优化吸收塔的性能。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吸收塔时需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控制气源流量时需谨慎,避免发生压力过大或流量过大的情况;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吸收塔和相关设备。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引言:
气体吸收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通过将气体溶解在液体中,观察气体在溶液
中的溶解度和反应过程,可以了解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特性和反应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究气体吸收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深入
理解气体溶解的机制和应用。
实验原理: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和溶液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调节这些因素,
可以观察到气体溶解度的变化,从而研究气体吸收的规律。本实验选择了常见
的二氧化碳气体,将其通过气体收集装置通入溶液中,利用溶液中溶解的二氧
化碳的体积变化来计算溶解度。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器材,准备所需试剂和溶液。
2. 实验组装:将气体收集装置与溶液容器连接,确保密封良好。
3. 实验操作:打开气体收集装置的活塞,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记录气
体通入的时间和体积。
4. 数据处理:根据溶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体积和通入气体的时间,计算出溶解度。
5. 实验重复:重复以上实验步骤,根据需要调节温度、压力或溶液浓度等因素,进行多组实验。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
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相同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随着压力的增加,气体溶解度增大;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气体溶解度也增大。这些结果与气体溶解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有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气体溶解的速率与溶液搅拌程度、溶质粒径和
溶液饱和度等因素的关系。搅拌溶液可以增加气体与溶液接触的表面积,加快
气体溶解的速率;较小的溶质粒径也有利于气体分子与溶液分子的相互作用,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内容: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和数据
第二部分:吸收实验报告
专业:环境0901学号:姓名: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德基本构造,吸收过程的基本流程及操作。2、掌握吸收总传质
系数kya的测定方法。2、实验原理对于低浓度气体吸收和线性平衡的情况,吸收传
质速率由吸收方程Na=kyavδYM填充,那么只要测量Na并测量进入塔中的气相浓度,就
可以计算kya,Na=V(y1-y2)。式中,V是混合气体的流速,单位为mol/S(用转子流量
计测量)。Y1和Y2分别是进入和离开塔的气相的组成(摩尔分数),通过气相色谱法获得。根据整个塔的物料平衡计算出塔外液相浓度。
计算δym时需要平衡数据可用丙酮的平衡溶解度算出相平衡常数m。丙酮、空气混合气体中丙酮的极限浓度y*与空气温度t的关系(压强为1.2?105pa)(丙酮的平衡溶解度)三、实验流程及设备实验装置包括空气输送,空气和丙酮鼓泡接触以及吸收剂供给和气液
两相在填料塔中逆
流动接触部分的流程图如下所示。将空气压力设置为0.02MPa。1台空气压缩机2个
压力表3个温度计4个高位槽5圈
子流量计6填料塔7鼓泡器8压力定值器三、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流程,学习填料
塔的操作。在空气流量恒定的条件下,改变清水的流量,测
确定气体入口和出口浓度Y1和Y2,并计算组分回收率η、传质驱动力δYM和传质
系数kya。2.在清水流量恒定的情况下,改变空气流量,测量气体进出口浓度Y1和Y2,
并计算
组分回收率η,传质推动力δym和传质系数kya。3、改变吸收液液体的温度,重复
化工原理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化工原理中吸收与解吸的基本原理,
掌握吸收塔的操作技能,以及熟悉吸收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吸收与解吸的基本原理
吸收是指气体在接触液体时被液体所溶解或被化学反应转化为溶质的
过程。而解吸则是指气体从液体中逸出或分离出来的过程。在化工生
产过程中,常用于气体分离、纯化和回收等方面。
2. 吸收塔
吸收塔是一种常见的设备,用于进行气液相接触和传质过程。其主要
结构包括进料口、出料口、填料层等。填料层可以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提高传质效率。
3. 吸收剂
吸收剂是指用于吸收气体的液体,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其对目标气体的
亲和力、溶解度、稳定性以及成本等方面因素。
三、实验步骤:
1. 将制备好的NaOH溶液倒入吸收塔中,并将塔内温度升至60℃左右。
2. 将CO2气体通过气体流量计和压力表接入吸收塔顶,调节气体流量和压力使其稳定。
3. 观察吸收塔内液位变化,记录液位高度和时间,计算出CO2的吸收速率。
4. 停止供气后,将塔内液体倒出并加入硫酸溶液进行解吸,记录解吸
速率。
四、实验结果:
1. 吸收速率:在60℃下,CO2的吸收速率为0.016mol/min。
2. 解吸速率:在添加硫酸溶液后,CO2的解吸速率为0.014mol/min。
五、实验分析:
1. 实验结果表明,在所选条件下,NaOH溶液对CO2具有较好的亲
和力和溶解度。
2.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吸收剂,并结合填料
层设计等因素来提高传质效率。
六、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成功地展示了化工原理中吸收与解吸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操
吸收作用探究实验报告
吸收作用探究实验报告
1. 引言
吸收作用是物质通过一种或多种机制从原始物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吸收作用在许多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化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为了深入了解吸收作用的机理,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究吸收作用对不同物质的影响,从而揭示吸收作用的特性和规律。
2. 实验目的
1. 研究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
2. 探究吸收作用的特性和规律。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材料
1. 果汁(橙汁、苹果汁、葡萄汁等);
2. 醋(乙酸);
3. 纱布;
4. 试管;
5. 手套;
6. 净水。
3.2 实验方法
1. 将不同物质(果汁、醋)分别倒入不同试管中;
2. 在试管上方加固纱布,以防止扩散;
3. 手套是必要的,以避免皮肤接触到化学物质;
4. 将净水注入纱布上方的试管中;
5. 观察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
6.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不同。果汁和醋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可以明显看到纱布上升的高度和液体的变化;
2. 吸收作用的程度与物质的性质有关。果汁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而醋是酸性物质,也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
3. 吸收作用的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通过纱布的微小孔隙逐渐进入净水中的过程;
4. 实验结果证明了吸收作用的存在和特性,但具体的吸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5.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研究了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
1. 吸收作用是物质通过一种或多种机制从原始物质中分离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Z
P ∆[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
Z P ∆~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 1时,Z
P ∆~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
Z P ∆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吸收实验
图2-2-7-1 填料塔层的Z
P ∆~o u 关系图
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m Ya A Y H K N ∆⋅⋅Ω⋅= (1) 式中:N A ——被吸收的氨量[kmolNH 3/h];
Ω——塔的截面积[m 2]
H ——填料层高度[m]
∆Y m ——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
K Y a ——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m 3·h]
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
)()(2121X X L Y Y V N A -=-= (2)
式中:V ——空气的流量[kmol 空气/h]
L ——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 20/h]
Y 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
Y 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
X 1,X 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 3/kmolH 20]
由式(1)和式(2)联解得:
m
Ya Y H Y Y V K ∆⋅⋅Ω-=)
(21
(3) 为求得K Y a 必须先求出Y 1、Y 2和∆Y m 之值。
1、Y 1值的计算:
02
01
198.0
V V Y =
(4) 式中:V 01——氨气换算为标态下的流量[m 3/h]
V 02——空气换算为标态下的流量[m 3/h]
0.98——氨气中含纯NH 3分数
对氨气:
2
1210102
00101T T P P P T V V ⋅⋅⋅=ρρ
(5) 式中:V 1——氯气流量计上的读数[m 3/h]
T 。,P 。——标准状态下氨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1,P 1——氨气流量计上标明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2,P 2——实验所用氨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0ρ——标准状态下氨气的密度(=0.769kg/m 3)
02ρ——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1.293kg/m 3)
对空气:
4
34
300202T T P P P T
V V ⋅⋅=
(6)
式中:V 2——空气流量计读数[m 3/h]
T 。,P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3,P 3——空气流量计上标明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4,P 4——实验所用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Y 1也可用取样分析法确定(略)。
2、Y 2值分析计算
在吸收瓶注入浓度为N S 的H 2SO 4V S [ml],把塔顶尾气通入吸收瓶中。设从吸收瓶出口的空气体积为V 4[ml]时瓶H 2SO 4Vs 即被NH 3中和完毕,那么进入吸收瓶的NH 3体积V o3可用下式计算:
][1.2203ml V N V S S = (7) 通过吸收瓶空气化为标准状态体积为:
][5
500404ml T P P T V V ⋅= (8) 式中:V 4——通过吸收瓶空气体积[ml],由湿式气量计读取
T 。,P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5,P 5——通过吸收瓶后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故塔顶气相浓度为:
04
032V V Y = (9) 3、塔底X 1~Y*1的确定
由式(2)知:2211)(X Y Y L V X +-=
,若X 2=0,则得: )(211Y Y L
V X -= (10) X 1值亦可从塔底取氨水分析而得。设取氨水V N `[ml],用浓度为N S `的H 2SO 4来滴定,中和后用量为V S `[ml],则:
`
``018.01N S S V V N X = (11) 又根据亨利定律知,与塔底X 1成平衡的气相浓度Y 1*为:
11X P
E Y =* (12) 式中:P ——塔底操作压强绝对大气压(a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