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座铜像》教学反思汇编

合集下载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反思,更好地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教学改革
以《一座铜像》为例,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教学内容概述
01
02
03
04
文本解读
通过对《一座铜像》的深入解 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 、情感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 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能力得 到锻炼,但部分学生的分析归 纳能力还需加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对历史文 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民族自豪 感和审美意识有所提升。
教学效果评估
课堂参与度
学生整体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 、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知识掌握情况
课文内容
学生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 语言进行复述和概括。
学生能力提升情况
阅读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的阅读 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能够较 快地浏览课文,抓住主要信息。
理解能力
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 明显的提高,能够较为准确地理
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80%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铜像 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象征意 义。
10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培 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
8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培 养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课堂讲解和图片展示,学 生对铜像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 点有了初步了解,但部分学生 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第五册教学设计)_2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第五册教学设计)_2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第五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3、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比利时人民为什么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

2、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座铜像、也许是说明文)2、课题有什么特点?(数+量+名),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3、预习前接触这个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铜像?什么样?在哪里?)4、利用书上插图看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1)解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小孩子尿尿,外国小孩子。

)(2)再疑:这可是不雅的行为,违背了“七不准”呀。

为什么比利时人还特别喜欢这座铜像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辨别词语。

(小黑板)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1、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从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中自选一种。

2、指名板书显示,解说,教师小结。

四、自读感悟,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理解“这座铜像的奇特。

把“身高半米”与“全身赤裸”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男女生分读两个故事。

(大同小异。

第二种传说流传更为广泛,这里介绍得也比较详细。

)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对他产生敬佩)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完成课后题1和2。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默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

(“有……有……还有”说明捐赠的人广泛,衣服各异;对襟衣服是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送对襟衣服表达了中国人对比利时人的友好,对小英雄的喜爱。

)朗读指导并引导练读。

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一座铜像》教案(三年级上册)

《一座铜像》教案(三年级上册)

《一座铜像》教案(三年级上册)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则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列是我收集收拾的《一座铜像》教案〔三年级上册〕,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帮忙到有须要的伴侣。

《一座铜像》教案〔三年级上册〕1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怜悯劳动人民,酷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怜悯和酷爱劳动人民的宏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时机,宏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闻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沟通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二、检查预习状况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茵幽券蜡瞎陌盲键粼缕恬汹录2、学生相互提醒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下边是刀不是力〕恬:〔不念〕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相同。

幽的笔顺是:3、解词:〔学生相互质疑、解疑〕幽静:幽雅沉寂。

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僻静,很清静。

生疏:陌生,不熟识。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亮的形状。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三、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触容易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自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沟通时提出问题,相互解答。

四、练习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十六七岁的姑娘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波涛涌汹的大海美好的琴声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一座铜像-顾翠

一座铜像-顾翠

29、一座铜像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八个生字:塞、尿、迸、涸、库、屹、览、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2、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们看这是屹立在我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而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中心大广场上,却屹立着这样一座铜像。

(媒体出示)2、揭示课题:一座铜像二、初识于连,朗读感受。

1、这座铜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2、媒体出示: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正在撒尿,真是又调皮又可爱。

指生读,思考:你从那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的调皮可爱呢?3、生交流。

(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正在撒尿)师:这可真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你们喜欢吗?请全体男孩子带着喜爱的感情一起读读这句话,注意要读出男孩的调皮可爱来。

男生齐读。

4、师:这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

(媒体出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小于连的铜像,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交流)师:是呀,老师也和你们有同样的疑问,就请同学们按照下列要求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心广场立这个小男孩的铜像?2、开火车读词语。

(媒体出示)3、交流问题:为什么要立这座铜像?请同学们试着完成下列填空。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4《一座铜像》教学反思《一座铜像》讲述了500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炸毁布鲁塞尔市时,急中生智用自己小便把导火索浇灭,保住布鲁塞尔城的故事。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我抓住重点段落,运用三疑三探模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找出当时情况危急的语句:“他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发现院子里火花在夺目地迸跳着,只见又粗又长的导火索…嗞嗞地燃烧着……”通过这些语句和词语,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

让学生感受到于连面对危险又是那样的机智和勇敢。

引导学生找找小于连当时是怎样做得的句子,体会于连的机智、灵活。

通过这节课后各位前辈的评课,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该模式运用中的不足。

首先,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应配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在课堂中能充分提高效率,节约时间,留下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读。

而且多媒体教学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

在上课之前我充分备了课本,备了教案,但是没有备学生,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充分,对于各种程度的学生了解的不清楚,因此在课堂的提问中,不能有效节约时间。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注意对学生的了解。

在三疑三探模式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事“三讲三不讲”,而在我的课堂中做的不够好的,我自己讲的比较多,而学生讲的不多,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读从而不能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学生讲的不多,老师讲的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做到”三讲三不讲“,即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淆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最后,课堂小结是非常重要的,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把课堂推到一个高潮。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

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运用我还有许多不足,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向前辈学习,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理论,争取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到教学之中。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座铜像》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座铜像》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座铜像》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座铜像》原文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一座半米高的男孩铜像。

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正在撒尿,真是又淘气又得意。

这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

五百多年前,外国侵略者攻打比利时。

比利时人民奋起抗击,最终赶走了侵略者。

布鲁塞尔市人民在中心广场庆祝成功,不到十岁的小于连也连蹦带跳地向中心广场跑去。

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他突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接着,发觉院子里有几颗夺目的火星迸跳着。

小于连赶忙跑过去,只见一条又长又粗的导火线,在干枯的深沟里“吱吱”地燃烧着。

他沿着深沟往前跑,发觉导火线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

这可怎么办呢?扯掉导火线吧,沟又窄又深,人下不去,手又够不着;用水浇灭导火线上的火花吧,近处没有水;喊人吧,来不及了。

小于连急中生智,撒了泡尿,把导火线上的火花浇灭了。

布鲁塞尔城保住了,城里的老百姓得救了。

比利时人民感谢小于连,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座铜像。

五百多年来,这座铜像始终立在布鲁塞尔。

直到今日,但凡到比利时巡游的人,都要去看看这座铜像。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座铜像》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本课生字。

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枯”、“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

学习并照样子积存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缘由。

3、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但凡……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

颂扬小英雄喜爱祖国、机灵、英勇的优秀品质。

5、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缘由。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提醒课题。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
《一座铜像》讲述了500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炸毁布鲁塞尔市时,急中生智用自己小便把导火索浇灭,保住布鲁塞尔城的故事。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我抓住重点词语“急中生智”,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读读第3小节,找出当时情况危急的语句:“他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发现院子里火花在夺目地迸跳着,只见又粗又长的导火索‘嗞嗞’地燃烧着……” 通过这些语句和词语,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

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危险正笼罩在整个城市的上空。

而于连面对危险又是那样的机智和勇敢。

引导学生找找小于连当时是怎样做得的句子,体会于连的机智、灵活。

因为,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词展开教学,从课文中去体会“急”“智”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

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座铜像》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座铜像》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座铜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一座铜像》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了解铜像背后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掌握它们的用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3.培养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会学生运用描写、抒情等手法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强调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语文课程充满兴趣,好奇心强,善于模仿,想象力丰富。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字知识和阅读技巧,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本章节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对《一座铜像》这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设想:
-导入阶段: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铜像的实物和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读阶段: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他们关注铜像背后的历史故事。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一座铜像》探究感悟.doc

《一座铜像》探究感悟.doc

《一座铜像》探究感悟-侵略的意思是以武装入侵、政治干涉或经济文化渗透等方式,侵犯别国的领土和主权,掠夺别国财富,奴役别国人民,干涉别国内政,损害别国利益的行为。

感悟①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他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接着,发现院子里有几颗夺目的火星迸跳着。

这部分简短的语句把事情的起因小于连去广场的途中闻到火药味交代得清清楚楚。

浓烈的意思是浓重而强烈;夺目的意思是耀眼;迸的意思是向四处溅射或爆开。

②小于连急忙跑过去,只见一条又长又粗的导火线,在干涸的深沟里吱吱地燃烧着。

他沿着深沟往前跑,发现导火线连着市政府地下室的大火药库。

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在搞破坏。

从又长又粗、吱吱地燃烧着、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看出情况危急。

想象如果导火线继续燃烧,将会有什么后果?导火线系着市政厅的安全,系着布鲁塞尔城的安全,系着全城老百姓的生命。

从沿着、发现看出小于连爱动脑筋,善于观察。

从断定一词不难看出他小小年纪已经懂得识破敌人的阴谋,沉着老练,见多识广。

《颐和园的长廊》探究感悟-全文共分11段,以总分的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

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以一个设问激发读者的兴趣;接下来3~10段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四、五、六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长廊建筑方面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绝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

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写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情况。

最后一段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激发学生对长廊的向往。

感悟①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

变化无穷写出了长廊美景的四季不同,美不胜收。

②长廊是斗拱结构,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竟没用一颗钉子!一个竟字,给人以出人意料的惊奇。

③在273间长廊里,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一共有14000多幅。

用两个数字,表达了长廊里的画之多。

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一座铜像 教学反思1 沪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拓展一座铜像 教学反思1 沪教版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

2024年《一座铜像》教案

2024年《一座铜像》教案

2024年《一座铜像》教案2024年《一座铜像》教案1(约1487字)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__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二、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茵幽券蜡瞎陌盲键粼缕恬汹录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下边是刀不是力)恬:(不念)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是: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幽静:幽雅寂静。

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三、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十六七岁的姑娘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波涛涌汹的大海美妙的琴声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2023年《一座铜像》教案3篇

2023年《一座铜像》教案3篇

2023年《一座铜像》教案3篇《一座铜像》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

学习并照样子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__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集体读题)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座铜像吗?4、幻灯出示学习课文相关内容。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__写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2、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4个生字,“迸”、“涸”、“政”、“瞻”。

要点:“迸”、“涸”要注意读音。

“瞻”指导书写,并理解其意。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

“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体读字词。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轻声读课文。

思考:(1)于连在广场上玩,他当时闻到什么?看到什么?(2)情况十分危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3)他想出了什么灭掉了导火线上的火花?针对上面这3个问题,请你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3、体会小于连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过程。

(读课文第3节)4、出示“又粗又长”词语,试试你的本事,再照样子写几个。

又粗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学生交流。

6、出示。

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

理解句意。

练习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座铜像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座铜像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座铜像》
课程背景
本节课是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述的是“雕塑艺术”这一主题,通过阅读《一座铜像》这篇课文,让孩子们了解到雕塑的历史发展和雕塑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铜像这一雕塑艺术形式;
2.学会描述铜像的外表和内在含义;
3.能够感受到雕塑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4.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描述铜像的外在形态特征;
2.能够发掘并理解铜像背后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1.课文《一座铜像》;
2.PPT课件;
3.课堂展示铜像实物。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1)播放雕塑艺术的图片,导入课文主题。

(2)引导学生看图猜测和分享雕塑。

课文阅读
(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2)回答问题。

问题一:铜像为什么倒下了?
问题二:胡适老师最初为什么想制作这个铜像?
(3)深入阅读,描述铜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含义。

(4)导入新单词:“雕像”。

创作环节
让学生们发挥创意,自己设计一座雕像,并分享他们设计的理念与灵感来源。

总结和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感想,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喜欢的雕塑作品,并体会到了哪些美的意境。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语言描述铜像的外在和内在特征;
2.学生对雕塑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3.学生在创作环节中展示出了自己的创意和审美情趣;
4.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一座铜像教学反思第一篇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9个“铜、塑、侵、药、迸、库、屹、览、瞻〞。

用自己熟识的方法理解“迸跳〞、“干枯〞、“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照样子写句子。

能照样子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学习小英雄喜爱祖国、机灵英勇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1、理解词语“迸跳〞、“干枯〞、“急中生智〞、“瞻仰〞,并会使用“凡是……都……〞。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读出于连所面临的状况的危险。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24、一座铜像4、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沟通:〔预设答案:一座铜像是谁的像?为什么要给他塑像?〕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

〔1〕听录音〔2〕完成填空〔3〕沟通,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4〕集体读2、学习生字、词语。

〔1〕开小火车读生字留意:“塑〞读准平舌音,“迸〞、“侵〞不要读错。

“瞻〞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下“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

〔3〕理解词语迸跳:〔联系上下文〕本文指火星边向外便溅出,便向前跳动。

干枯〔联系上下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急中生智〔联系课文内容〕:危险的时候,猛然想出了方法。

瞻仰〔查字典〕:指尊敬地看。

瞻:往前或往上看。

仰:脸向上。

课后小结三、稳固1、小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是小于连用他的聪慧才智保住了整个城市。

2、复习生字新词。

3、分四组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今日,跟孩子一起学习课文《一座铜像》,很快乐也很感动。

作为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表现真的让我感动和兴奋。

这一课在培育孩子自主提问方面我引导得特别:当我出示课题《一座铜像》后,我就引导孩子自主提问,孩子们,看到这个题目,从铜像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好吗?孩子们纷纷举手:为什么会有一座铜像?这是谁的铜像?这座铜像在哪儿?这座铜像是什么样子的?我就说,孩子们你们真棒,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一座铜像》教案3篇

《一座铜像》教案3篇

《一座铜像》教案《一座铜像》教案3篇《一座铜像》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1、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

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2、质疑。

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1、指导学习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指导学习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3、指导学习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1、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2、全班交流。

3、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

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月光曲》月光曲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课文可以分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题目:铜像教学设计,向英雄致敬一、教学目标1.了解铜像的定义、历史和特点;2.学习铸铜的过程;3.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仰和赞美情感;4.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5.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铜像的定义和历史;2.铸铜的过程;3.英雄的敬仰和赞美;4.学生合作创作一个铜像。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5分钟)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英雄的理解和他们敬仰的英雄人物。

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铜像的定义、历史和特点。

Step 2:铸铜的过程(30分钟)了解铜的特性和铸铜的技艺,介绍铸造工艺的基本流程。

通过展示视频和实物演示向学生展示铸铜的过程,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Step 3:铜像鉴赏(30分钟)展示一些著名的铜像作品,包括雕塑家介绍和作品讲解。

学生自由欣赏铜像,指出他们认为其中的特点和美感所在,并就铜像的材质、形状、表情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Step 4:英雄的敬仰和赞美(30分钟)通过图片、影像和文本资料,介绍几位世界上久负盛名的英雄人物的事迹,鼓励学生对他们的敬仰和赞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英雄表示敬仰和赞美。

Step 5:合作创作铜像(6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为一个英雄人物创作一个铜像模型。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铜像的尺寸、表情和姿态等,但需要保留一定的细节和特点以表达英雄的形象。

为了更贴近英雄的事迹,可以要求学生在铜像的底座上添加一段简单的文字介绍。

Step 6:展示和评价(3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铜像作品,并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根据铜像的创意、表现力和工艺等方面评估学生的铜像作品和合作表现。

四、教学资源1.铜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2.铸铜的实物演示器材;3.著名铜像作品的图片和资料;4.英雄人物事迹的图片、影像和文本资料;5.铜像创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2.学生对铜像和英雄的认识和理解;3.学生对铸铜过程的掌握;4.学生对铜像创作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座铜像》讲述了500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炸毁布鲁塞尔市时,急中生智用自己小便把导火索浇灭,保住布鲁塞尔城的故事。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我抓住重点词语“急中生智”,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读读第3小节,找出当时情况危急的语句:“他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发现院子里火花在夺目地迸跳着,只见又粗又长的导火索‘嗞嗞’地燃烧着……” 通过这些语句和词语,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

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危险正笼罩在整个城市的上空。

而于连面对危险又是那样的机智和勇敢。

引导学生找找小于连当时是怎样做得的句子,体会于连的机智、灵活。

因为,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词展开教学,从课文中去体会“急”“智”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