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详细例释
文言文词类活用:使动、意动
文言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一、使动用法1.定义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使动有名词使动、形容词使动、动词使动。
2.什么时候需要使动?当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不是(或不能)由主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来施行,而是由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来施行,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动。
(一句话概括:句子中,动作不是由主语来施行,而是由宾语来施行,这时需要使动。
)3.翻译形式使动一般译为“使……怎么样”。
4.举例说明【例1】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秦论》)【分析】“却”有退却的意思在句中作谓语,主语是蒙恬,宾语是匈奴,“退却”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匈奴来施行的,而不是蒙恬,因为是匈奴“退却”了,并不想蒙恬“退却”了,所以此处“却”应翻译成“使退却”,句意是:(蒙恬)使匈奴退却了七百多里。
【例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分析】此句中“‘行’仁义”是由主语(周文王)施行的动作,因此直接翻译就行,“施行仁义之举(策略)”,不需要使动。
若改为使动来翻译,便是“使仁义施行”这显然翻译不通。
“仁义”(宾语)是由“周文王”(主语,此句省略了)来“行”(动词,动作),而非“仁义”自己来施行,这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
“怀”有“关怀;安抚”之意,此处引申为“归顺”。
而此句中,谁作为归顺的对象是翻译的关键。
显然是“西戎”归顺,而非是省略的主语周文王,这里便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周文王不施行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怀”(归顺),而由“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西戎)施行,所以这里需要使动,翻译成“使西戎归顺”,而不能译成“使周文王归顺”。
二、意动用法1.定义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在于意念上的想法或看法,而客观上不一定是这样。
意动有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2.什么时候需要意动?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状,或主语对宾语作主观看法、评价。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止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战为动用法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以之为何”的意义,即认为宾语何如或者把宾语当做何如.普遍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汇战名词汇的活用,动词汇自己不意动用法.1、名词汇的意动用法:名词汇用做意动,是把它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瞅搞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例1: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去宾:本为名词汇,那里活用为意动词汇.“去宾其女”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女为去宾”.例2:女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名词汇活用做意动词汇.“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那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2、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汇用做意动,是主瞅上认为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代表的本量或者状态.例1:渔人甚同之.(《桃花源记》)同: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同之”,即“以之为同”(认为那件事偶怪)例2: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偶: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偶之”,即“以之为偶”(认为他才搞非凡是)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之怎么样”的意义,即此时谓语动词汇表示的动做不是主语收出的,而是由宾语收出的.本量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办法表白了兼语式的真量.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汇,有的是由名词汇、形容词汇活用去的.由于本去的词汇类分歧,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真足相共.1、动词汇使动用法:动词汇战它的宾语不是普遍的收配与被收配的闭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爆收那个动词汇所表示的动做止为.例1:止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逆.例2:曲可惊天天,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哀号.例3:操军圆连船舰,尾尾相交,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遁窜.2、名词汇使动用法:名词汇用做使动词汇,是指那个名词汇戴了宾语,而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形成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翻译时要采与兼语式的形式.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自我介绍》)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3、形容词汇使动用法:形容词汇戴上宾语以去,如果使得宾语具备那个形容词汇的性量战状态,那么那个形容词汇则活用为使动词汇.例1:既去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慢:使……慢.例3:凄神热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热:使神骨凄热.三、使动用法战意动用法的辨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它是用动宾结构表白使令式的真量.意动:认为……怎么样.例:余颇易之(尔认为甚是简朴)使动用法指动词汇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汇战形容词汇活用为使动词汇,表示“使……”的意义.有三种:①动词汇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前骨”中的“劳”,意义是“使……劳乏”.②名词汇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义.③形容词汇的使动用法.特性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者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表示的本量或者状态.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有二种:①名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义是“以……为王”②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而荣教于师”中的“荣”,意义是“以为荣”.四、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不妨由动词汇、形容词汇或者活用的名词汇充当.例1:妇人将开之(《触龙道赵太后》)妇人姜氏将为他们挨开乡门.例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共样是死,为国家而死不妨吗?例3:祭祀必祝之(《左传・成公十三年》)祝,祈祷,动词汇的为动用法,为……祈祷.例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例5:后裔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为……而哀.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史记•滑稽列传》)丧,为……治丧.例7:文嬴请三帅.(《秦晋崤之战》)请三帅:替三帅哀供.例8: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例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脉:为……诊脉.例10:伯夷死名于尾阳之下,匪跖死好处东陵之上.(《庄子•骈拇》)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例11: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死:为……而死.五、特殊句式:1、主谓倒拆:主谓倒拆也喊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子也战新颖汉语中一般,普遍搁正在主语之后,但是偶尔为了强调战超过谓语的意义,正在一些疑问句或者叹息句中,便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里.例: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表强调的表示,可译为“您太不智慧白”.2、定语后置:新颖汉语里,定语普遍皆搁正在核心词汇的前里,起建饰节造的效率.但是正在古代汉语里,为了超过战强调定语,偶尔也会把定语搁正在核心词汇之后,那种情况喊搞“定语后置”.译成新颖汉语时,普遍皆应提到核心词汇前边去.其余,定语后置时,往往正在核心词汇战定语之间家“之”子,偶尔也正在定语后里加“者”字.(1)用“者”结句,产死“核心词汇+后置定语+者”.(2)用“之”结句,“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乏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如:“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天圆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教》)应注意的是,文止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建饰闭系的句子,表收属闭系的定语则不后置.3、状语后置:新颖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即是补语.但是正在文止文中,处于补语的身分往往要以状语去明白.例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北.”(《鸿门宴》)“战河北”即“战(于)河北”,应明白为“于河北战”.例2:“覆之以掌”(《促织》)即“以掌覆之”应明白为“用脚掌覆盖(蟋蟀)”.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①用介词汇“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文止文中多数处正在补语的位子,译成新颖汉语时,除少量仍做补语中,大普遍皆要移到动词汇前做状语.例:青,与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教》)介宾短语“于蓝”,前者该当移到“与”的前里搞状语;后者该当移到“青”的前里搞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②介词汇“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今译时,普遍皆做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搞“告”的状语.③另有一种介词汇“平”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补语位子时,正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身分.例:死乎吾前,其闻讲也固先乎吾.(韩愈《师道》)“死乎吾前”中的“乎”便是介词汇“于”;“乎吾前”该当移到“死”的前里搞状语.4、宾语前置:便是常常做宾语的身分,置于谓语动词汇的前里,以示强调.例1:“何以战?”该当是“以何战”,凭什么做战?例2:“良问曰:‘大王去何操?’”(《鸿门宴》)“何操”应明白为“操何”.另有许多分歧形式的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去何操?”(2)可定句中,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帮“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建是慢,已之多睹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可则,籍何以至此?”。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瞧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就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就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就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她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就是主语发出的,而就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就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与它的宾语不就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就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文言文使动和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就是指形容词 活用为动词后,使 宾语所代表的人或 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
实例解析: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谓语 宾语 谓语 宾语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劳”“饿”这里活用为动词。 宾语“筋骨”发出的“劳”的动作,具有“劳”的状 态,所以“劳”应该理解为“使……劳累”。 宾语“体肤”发出的“饿”的动作,具有饿的状态, 所以“劳”应该理解为“使……劳累”。
主语 谓语 宾语
谓语 宾语
主语“人”在主观上把“其亲”作为自己的 亲人看待,把“其子”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所以“亲”应该理解为“以……为 亲”“把……当作亲人”,“子”应该理解为 “以……为子”“把……当成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举例:
1、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成客人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作宾客
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4、鱼肉百姓
鱼肉:名词意动用法 以……为鱼肉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 用法,是主观上认 为后面的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具有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美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文言文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使得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具有了不同的语义 和功能。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的 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 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这种用法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 做丞相)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 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 变绿)④空乏其身。
(使……受贫困之苦)(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 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 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 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 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文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法和意动⽤法⽂⾔⽂中使动⽤法⽐较多,了解掌握这⽅⾯的知识,有助于⽂⾔⽂的学习.学习使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使动⽤法和意动⽤法⼀、三种情形.⽂⾔使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法三种:1.动词使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或物不施⾏谓语动词所表⽰的⾏为动作,⽽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种⽤法.例如:①项伯杀⼈,⾂活之.(《鸿门宴》)“活”这个⾏为不是主语“⾂”发出,⽽是主语“⾂”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救活过他”.②⼴故数⾔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吴)⼴”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③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2.形容词使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⑤求⽊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3.名词使动⽤法.就是当名词活⽤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物.例如:⑥先破秦⼊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咸阳者)成为王”.⼆、判断⽅法.判断⼀个词是不是使动⽤法,⽅法有两种:1.看能否在这个词⾥加进⼀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⑦“曹军⽅连船舰,⾸尾相接,可烧⽽⾛也.”(《⾚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般动词;⾛(之),使(之)逃跑,加得进,“⾛”就是使动⽤法.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⑧⼠卒亦乐从李⼴⽽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⑨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的意义.⑧句中⼠卒⽐李⼴地位低,“从”当然是⼀般动词;⑨句中沛公地位⽐百余骑⾼,“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三、翻译⽅法.使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1.意译混淆直译.如:例①可以意译为“项伯杀⼈,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认为不是使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定要直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2.附加宾语.即翻译时把宾语也⼀同带进去.如:有⼈将“⼤王必欲急⾂”的“急”,翻译为“使⾂着急”,“⾜以荣汝⾝”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使动⽤法掌握使动⽤法对学习⽂⾔⽂帮助很⼤。
使动、意动以及为动用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 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 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 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 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 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 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 当作什么”的意思。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 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 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认为其言奇,认 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 觉得天下小了)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 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当成伴侣,把……当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把……当作客人)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没有区别, 只是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 样”,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我 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二者的区别。
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意动、为动)
• 6、孟尝君客我。
把我当作客人
综合练习
1、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使——活下来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使动,让——称王 3、渔人甚异之。 意动,认为——奇异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动,使——复生,
使——长肉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大将军奇其才。
意动,认为——美
意动,认为——特殊
让 动词 项伯杀人,臣
使 形容词 臣请完 使 璧 活
使项伯活了下来 之(项伯)
归
赵 使和氏璧完整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的,一般都属 于使动用法。 使……活 项伯杀人,臣活之。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少,如果带 有双宾语的,一般属于使动用法。 晋侯饮赵盾酒。
使……饮
练习:
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回去) (使„„起舞) 2、舞幽壑之潜蛟。 3、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相斗) 4、令诸君知天亡我。 (使„„灭亡)
使 动 用 法 使动的翻译有两
六、特殊的 动宾关系
给(替、为) ……怎么样
种,一种为直译, 使……;一种为意 译,用相应的及物 (1)“认为(觉得)……怎么样” 动词代替。 (2)“把……当作……Hale Waihona Puke 待”(3)“对……感到怎么样”
意动 用法
为动 用法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 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 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 “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 样”的句式进行解释、翻译。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使„„失望)
????
•中国队大败美 国队。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 且“使宾语具有某种性状” 。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1.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和意动,主要是从翻译的意义上来区别的。
所谓使动,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
例如《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主语是"君",但"生"并非"君"的行为,而是"君"使宾语"之"发出的行为。
"生之"要译为"使我活",凡在语译中动词前要加"使、让"等词语的,我们称之为使动。
所谓意动,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谓语或具有了谓语的性质状态,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做谓语"的意思。
意动只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客观上不一定是这样。
如“若毒之乎”句中的"毒"。
是主语"若"的主观想法。
最主要的判别方法,就是区分翻译意义。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就是使动用法。
如果翻译为以……为……,就是意动用法2. 文言文的使动和意动用法主要有:(一)不及物动词使动: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 止血灵。
止:使……停止。
B. 1. (沛公)从百余骑。
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他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他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他一,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二,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三,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使动、意动、为动
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一种少见的动宾关系, 为动用法是一种少见的动宾关系,指谓语动词 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既泣之三日, .(为 哭泣)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为……哭泣) 哭泣 等死,死国可乎?( ?(为 而死) 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而死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 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 灭亡)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使……灭亡) 灭亡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 发怒)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发怒 ③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 ""忿恚"都不能带宾语, 忿恚 ""尉 成为使动用法. "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 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 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作使动意义后读 .) 凡含有" 走 凡含有"行.走","兴.亡","沉.浮","起.居", 亡 浮 居 "饮.食","生.死", "阻.止","进.退", 食 死 止 退 "倒.立""屈.伸""归.从"之义的动词,只要带 立""屈 伸""归 从 之义的动词, 宾语(特别是带人物宾语),必然是使动用法. ),必然是使动用法 宾语(特别是带人物宾语),必然是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之欧阳学创编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详细例释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概念认识例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郑伯克段于鄢》)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
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
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
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宾+动词”的格式。
例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
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就是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换言之,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多见。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苏洵《六国论》)例句中的“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就是看句中的作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
如果是,就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去理解。
下列句中加下划词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里很少见。
这种用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及物动词带宾语,在形式上和动宾结构没什么区别,区别只是在意义上。
也就是说,使动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是,它的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们有这种动作行为。
例5序八州而朝同列。
(贾谊《过秦论》)这句中“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
但是,各诸侯国去朝见秦国,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能“序八州”的强大的秦国迫使他们来朝见的。
所以,“朝”应解释为“使(同列)朝见”。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三,就是看宾语是不是主动发出这个动作行为,如果是外部的原因使宾语施行了这个动作行为,那就是使动用法。
二是有些及物动词读音的改变(一般变为第四声),往往是使动用法。
例6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s)以草具。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这句“食”字后省略了代词“之”,应理解为“使(让)(他)吃粗劣的饭食”。
例7 中军置酒饮(yn)归客。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俗话说的“饮牛”。
这句诗中的“饮”的词义就是“使饮”,使动用法就是当然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都改变,而且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及物动词,因而不能单纯从读音的变化来判断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四,就是思考上下文意是否表示的是使动的意思。
3.使动用法的语法特点。
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句的内容。
虽然古汉语里并不常见兼语句,但是,能用兼语句的结构特点去理解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帮助应是很大的。
先分析两个现代汉语兼语句的结构。
句中的“我们”和“我”都是兼语,“让”、“使”都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
如果将这两个动词去掉,并且把兼语后面的动词“读”、“吃惊”移到兼语前面去,那原先的兼语句就成了使动句。
再看古汉语的例子庄公使姜氏惊——庄公惊姜氏。
这样分析只是帮助理解使动用法,决不要误认为古汉语使动用法是兼语句转变而来的,其实古汉语里是极少兼语句的。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五,可借助现代汉语兼语句表达内容的方式来判断。
4.使动用法的特殊现象。
使动用法会造成一些特殊现象。
比如“胜之”和“败之”的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
“胜之”是一般用法的动宾结构,“败之”是使动用法。
为了能区别它们,我们只要换种说法就可以看出不同来了。
“败之”——打败了他;换成使动——使他打了败仗。
意义一样。
“胜之”——战胜了他;换成使动——使他战胜了(我)。
意思不一样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六,就是遇到特殊的现象或拿不准时,不妨将句子换成使动用法来表达一下,看看表达的意思有没发生变化,变了就不是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作使动用法。
前提条件有三形容词在句中作谓语;活用为动词;这个词表示的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例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句中的“苦”、“劳”表示的是“心志”、“筋骨”的状态,是使动用法。
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贾谊《过秦论》)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判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方法,可参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时候,也能作使动用法,但是在古汉语中不多见。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
例9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
其意义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
例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宴》)加下划线的名词都表示的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关系。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2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左传》例中的“生死”与“肉骨”相对,都是动宾结构。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意思是使死人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史记》例中的“国异姓”,是“使异姓国”,意思是使异姓立国。
例中的“肉”、“国”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作为名词中的附类方位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我疆我理,东南其亩。
《诗经·小雅·信南山》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10》旆pi指旌旗。
毋西兵。
《史记·陈涉世家》《诗经》例中“东南其亩”相当于“使其亩东南”,意思是使其田亩东向,南向。
《左传》例中“南辕”与今成语“南辕北辙”中的“南辕”相同,“南辕”相当于“使辕南”,意思是使车辕向南。
《史记》例中“西兵”就是使军队向西。
古代汉语中,名词的使动用法较为罕见。
保存在今成语中的还有“汗牛充栋”。
[1]名词的使动用法-示例1、徐孺下陈蕃之榻(方位名词“下”,带宾语“榻”,用如使动词使……放下)《滕王阁序》2、荣于身后(名词“荣”后省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病)《病梅馆记》4、阙秦以利晋。
(利使……得利}《烛之武退秦师》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鸿门宴》6、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使……住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
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的特征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
\"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举个例子吧,“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认为天下变小了;以天下为小。
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小一样。
\"\"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
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