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菌物概述
普通植物病理学电子书籍

第一章绪论人类的生存与动植物的关系密不可分,植物健康地生长与正常的发育. 就能提供更多更好的粮油食品、果蔬产品和其他各种农副产品。
植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它按遗传因子所决定的发育程序正常进行,如要求有适宜的土壤营养和水分条件,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大气环境,细胞才能正常分裂,生理活动得以顺序进行,最终获得高产与优质。
植物在自然界里的生长与发育从来都不可能是十分顺利或轻易成功,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威胁。
任何影响植物健康地生长发育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它的产量与质量,从而影响人类对它的利用价值。
不适宜的土壤结构、养分状况、水分供应、微生物区系等,不良的大气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与破坏等,都可能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与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有病的植物”或植物发生了“病害”。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这些因素,统称为“病因”。
植物发生病害的因素十分复杂,各种病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各不相同,病害造成的损失以及控制病害的措施和策略差异也很大。
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相作用机制以及怎样控制病害等的学科领域,称为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气象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其他许多分支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的每一个新成就都可使植物病理学受益。
第一节植物病害一、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动植物在各自进化的历程中,都逐渐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产生了很强的适应能力,技“适者生存”的原则,能生存至今的物种必然是适应性较强的物种。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需要掌握得名词概念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得持续影响,在生理、组织与细胞上发生得一系列病理变化, 外部表现出不正常现象传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浸染造成得病害,可以传染非传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参加,只就是由于植物自身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得恶化引起得病害,不具有传染性症状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得侵扰后,内部生理活动或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得某种异常状态病状植物患病后,植物病部本身表现出来得不正常状态病征病部上出现得肉眼可见得病原物个体或群体活体营养型只能从活得寄主组织与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得寄生物,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死体营养型以死亡得有机体作为营养物质来源得生活方式称为死体营养型专性寄生寄生物只能从活得寄主组织与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得特性非专性寄生寄生物即能从活体又能从死得植物组织上获取营养物质得特性柯赫法则确定某种微生物就是侵染性病害得病原物时必须遵循得原则,常表述为四步:1病植株上有一种微生物得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3将纯化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健康植株上出现相同症状病害;4从接种发病得植株上可以再分离得到相同得纯培养物,性状与接种物相同真菌狭义得真菌就是具有真正得细胞核,典型得营养体为丝状体,不含光合色素,主要以吸收得方式获取营养,靠产生孢子得方式进行繁殖得生物。
广义得真菌就是包括卵菌、黏菌、壶菌、接合菌、子囊菌与担子菌等,又称菌物。
吸器真菌菌丝产生得一种短小分支,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物质得菌丝变态结构菌核由真菌菌丝或菌丝与寄主组织共同构成得一种较为坚硬得结构,具有较强得抗逆性子座由疏丝组织与拟薄壁组织形成得或就是由菌组织与寄主组织组成,可用于产生子囊等生殖器官得垫状或头状组织。
菌索菌组织纠缠在一起形成得绳索状结构,可吸收营养与抵抗不良环境厚垣孢子由菌丝中得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得休眠孢子,可抵抗不良环境游动孢子鞭毛菌得无性孢子,具鞭毛,无细胞壁,可在水中游动孢囊孢子接合菌得无性孢子,不具鞭毛,有细胞壁,原生质割裂产生分生孢子子囊菌、半知菌及担子菌得外生无性孢子,主要由芽殖与裂殖产生卵孢子卵菌得有性孢子,由雄器与藏卵器配合产生具有厚壁得休眠孢子,卵孢子为二倍体接合孢子接合菌得有性孢子,由配子囊配合产生子囊孢子子囊菌得有性孢子,产于子囊内,每个子囊8个孢子担孢子担子菌得有性孢子,着生在一种称为担子得结构上,单细胞、单核、单倍体子实体具有一定形状并着生孢子得真菌得产孢结构闭囊壳包被完全封闭,无固定孔口得子囊果称作闭囊壳子囊壳子囊果有孔口,球形或瓶形,内生子囊与子囊孢子子囊座子囊着生与子座部分组织消解形成得空腔内,子囊周围不形成真正得子囊果壁,此子座组织称为子囊座子囊盘子囊果盘状或杯状,子囊平行排列在盘上分生孢子梗由菌丝分化产生得一种分支或不分支得梗状物,其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由菌丝体组成得一种垫状或浅盘状得产孢结构,上面成排得短生分生孢子梗,或直接在内壁生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由菌丝组成得一种球形、近球形、或不规则得结构,有孔口与拟薄壁组织单主寄生有得真菌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其整个生活史得现象转主寄生真菌必须在两种以上不同得寄主植物上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革兰氏染色鉴定细菌细胞壁性状得一种染色方法,一般分为结晶紫染色,碘液处理,乙醇脱色,红色染料复染稀释终点病株组织榨取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限度称为稀释终点失活温度病株组织榨取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十分钟,十分钟内病毒全部失去传染力得温度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自己所需所有生活物质得寄生方式称为全寄生,例如:列当、菟丝子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得寄生关系主要就是水分得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水分养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与繁殖得特性致病性病原所具有得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得特性毒性寄主植物对病原表现垂直抗性时,病原物致病力得强弱用毒性表示,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得不同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变种或专型内对寄主植物种与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得专化类型专化型同一种寄生物种内,根据其对寄生物种内得科、属、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区分得专化类型变种病原物种内对不同科、属植物致病性各异,且形态上差别小得群体基因对基因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每一个决定抗病性得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得基因,反之亦然。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代谢活动、生长发育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2. 特点- 病害的发生具有特定的病原体或环境因素。
- 病害的发展具有特定的病程和症状。
- 病害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有显著影响。
二、植物病害的分类1. 根据病因分类(1)生物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等。
(2)非生物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化学物质等。
2. 根据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番茄早疫病等。
(2)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柑橘溃疡病、番茄青枯病等。
(3)病毒性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等。
(4)线虫性病害:如根结线虫病、根腐线虫病、茎线虫病等。
(5)寄生性植物病害:如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等。
3. 根据受害部位分类(1)叶部病害:如各种叶斑病、叶枯病、叶霉病等。
(2)根部病害:如根腐病、根癌病、根结线虫病等。
(3)茎部病害:如枯萎病、茎腐病、蔓枯病等。
(4)花部病害:如花腐病、花叶病、花枯病等。
(5)果实病害:如炭疽病、疮痂病、黑腐病等。
三、植物病害的危害1. 产量损失植物病害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减少光合作用面积,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减少作物产量。
2. 品质下降病害会影响植物产品的外观、口感、营养价值,降低其市场竞争力。
3. 经济损失病害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会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农民收入。
4. 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植被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5. 食品安全风险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四、植物病害研究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研究植物病害,提高防治技术,减少产量损失,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园艺植物病理学讲义

《园艺植物病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园艺植物病理学(Horticultural Pathology)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园艺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发生原因、流行规律、预测预报、防治原理以及治理措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一、园艺植物生产的重要性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链中最基本的营养来源,是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中动物生活不可缺少的环境基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生产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园艺作物的品种增加、数量翻番、质量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上升。
园艺植物的生产不仅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了经济发展,同时正在并将继续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保护好园艺植物的生产是园艺植物病理学的任务。
二、园艺植物病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重要性1、与人类一样,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会遇到各种病害。
这些病害不仅影响到园艺作物的产量,更重要的是降低园艺作物的质量,有时还会影响国际贸易和出口创汇;病害防治方法不当,会引起作物药害、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
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根据国外专家的统计,全世界由于病虫草害造成的蔬菜产量损失为27.7%,其中病害损失为10.1%。
(1)马铃薯:总产量损失是32.3%,病害为21.8%;(2)果树:产量损失为28.0%,其中病害为16.4%。
3、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计,我国农作物每年因病虫草鼠的危害,损失粮食10%、棉花15%—20%,水果、蔬菜各25%以上。
根据1984—1986全国园林植物病虫害普查的结果,在1256种园林植物上发现植物病害5508种,平均每种植物上4.4种,可见园艺作物保护的任务远远重于粮棉作物。
4、由于病害大发生、控制不及时,在历史上曾经造成巨大灾难。
例如,1845年爱乐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造成几十万人死亡,150万人无家可归。
《普通植物病理学》考研笔记(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许志刚)-各大高校通用

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面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害症状、病因的定义。
1、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植物病害。
2、病害整症状的定义及种类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常见的病害症状有很多种,变化很多归纳起来只有5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围素,又有生物因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pathogen)。
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有动物界的线虫和原生动物,有植物界的寄生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有菌物界的真菌和粘菌,有原核生物界的细菌、放线菌和支原体,还有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
由病原生物侵害植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的概念。
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生物(parasite)。
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host)或宿主(parasitifer)。
寄生是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是寄生关系。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但是寄生的程度不同。
有的是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专性寄生物。
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biotrophe)。
有的除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非专性寄生物,这种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来源的称为死体营养型(necrtroph)。
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的称腐生物(saprogen)。
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病理学教学⼤纲《植物病理学》教学⼤纲课程名称:植物病理学计划总学时:144 实践学时:72适⽤专业:植物保护制订⼈:邢益范教研组:植保教研组制订时间:2011.4⼀、课程性质、任务《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也是⼀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掌握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重要作物病害的概况、症状特点,病原特征、发⽣流⾏规律,综合防治措施与策略。
利⽤实验和实践教学,培养学⽣识别病害和病原物的能⼒。
通过分析各种病害的发⽣特点,引导学⽣运⽤已学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态农业、⽆公害⽣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综合的⽅法解决⽣产实际问题的能⼒。
学习该门课程掌握了热带作物植物病理,既可完全⽤于后续课程《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之中,还与⼆年级开设的实践性课程《课外综合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相辅相承,使学⽣毕业后能胜任热带作物植物保护技术⼯作,还为学⽣通过热带作物植保⼯种鉴定等职业资格鉴定起到⽀撑作⽤,真正做到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为学⽣⾛向社会指导⽣产和从事热带作物植物保护技术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特⾊植物病理学有两门核⼼课程即"普通植物病理学"(简称"普病")和"农业植物病理学"(简称"农病"),"普病"为"农病"提供基本理论,⽽"农病"是"普病"知识在农业⽣产实践中的具体运⽤,解决农业⽣产中出现的植物病害问题。
事实上,植物病理学的两门核⼼课即"普病"和"农病"是⼀门课程的两个部分,在欧、美许多国家就是把"普病"和"农病"作为植物病理学⼀门课程讲授。
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三章(1)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植物病原真菌

2、疫霉属(Phytophthora)
引起番茄和马铃薯晚疫病,苹果疫腐病。孢子囊 在孢囊梗上形成,孢囊梗无限生长。孢子囊圆形, 成熟后脱落,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 产生芽管。孢子囊多数有层出现象,游动孢子在 孢子囊内形成,而不是在泡囊内形成。藏卵器穿 雄生。
3
4
❖ 菌组织:菌丝体密集而
形成菌组织。菌组织可
分为疏丝组织和拟薄壁
组织。
❖ 疏丝组织: 菌丝体组成比 较疏松的组织,能看到 菌丝体长形细胞。
❖ 拟薄壁组织:菌丝体组 成比较紧密的组织,菌 丝体细胞变为圆形或三 角形,与高等植物的薄 壁组织相似,称为拟薄 壁组织。
5
❖ 菌核(sclerotium):由拟 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 的一种较坚硬的休眠体。
单主寄生(Autoecism):有些真菌只在一种寄主 上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转主寄生(Heteroecism):同一病原真菌不同类型 的孢子,发生在两种不同科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 活史的现象称为转主寄生。转主寄生以锈菌最为明 显。
22
二、植物病原真核菌的主要类群
(一)原生界根肿菌门
1. 习性:水生或两栖,寄生于高等植物根部,为专 性寄生菌,多引起促进型畸形病变。
❖ 子座(stroma):由菌组织 或与部分寄主组织结合形 成的一种垫状物。
❖ 菌索(rhizomorph):由 菌丝平行组织成的绳索状 物,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 相似,也称为根状菌索。
6
7
2、繁殖体
真核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营养阶段后,即进 入繁殖阶段。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 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
第三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
植物病原真核菌类/菌物(原生界根肿菌、色 藻界卵菌、真菌界接合菌门和双核菌门) 原核生物(细菌、植原体) 病毒界(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动物界(植物病原线虫) 植物界(寄生性种子植物)
植物病理学 实验四 壶菌门、接合菌门和子囊菌门菌物 图文

➢白粉菌可以引起多种植物白粉病,病害症状主要是开始时病叶出现褪 绿或黄色斑,接着在变色部分叶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即是 白粉菌的无性繁殖形成的分生孢子。当农作物接近成熟,植株老化或 一年生杂草即将枯死前,病叶表面在原来长有白粉的地方逐渐形成许 多黑色小颗粒,这就是白粉菌的闭囊壳。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3 附属丝菌丝状-----------------------------------------------------------------------------------4 3‘ 附属丝非菌丝状-----------------------------------------------------------------------------5 4 附属丝发育不良,较短------------------------------------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 4‘ 附属丝较长----------------------------------------------------白粉菌属(Erysiphe) 5 附属丝刚直,基部膨大,顶端尖锐-----------------------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5‘ 附属丝基部不膨大----------------------------------------------------------------------6 6 附属丝粗、刚直,顶端二叉分枝,分枝末端卷曲---------------------------------------
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和孢囊孢子; 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
生活习性:大多数腐生,少数是寄生, 有的是昆虫和高等植物的共生菌,有些 可用于食品发酵和生产酶和有机酸。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各种植物病害症状。 2. 学习观察和描述植物病害症状的方法。 3. 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为田间诊断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1. 通过看幻灯片、病害症状挂图及观察植物病害症状标本,观察一些主
要典型病害。 2. 通过播放教学片,了解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特征。
授课题目: 实验二 菌物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备
教学时数: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授课类型: □理论课 □ √实践课
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菌物的一般形态;学习主要病原菌物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了解不同症状类 型的病害标本应采取的制片方法和关键技术。
教学重点:
菌物的一般形态
教学难点:
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和实验教学(示范、操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菌物的一般形态。 2. 学习主要病原菌物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3. 了解不同症状类型的病害标本应采取的制片方法和关键技术。 二、实验内容 1. 菌物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菌丝体、吸器、菌核、菌索及真菌的有
性和无性孢子等,并注意真菌的形态特点。 2. 练习主要病原真菌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附录: 病原菌物显微镜玻片的制作方法 1. 涂抹法:将病原悬浮液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 2. 撕取法:撕取发病部位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着生在寄主或基质表面的
菌丝和孢子,寄主表皮细胞内的真菌菌丝、吸器和休眠孢子囊堆等。 3. 粘贴法:用透明塑料胶带粘贴,用于观察着生于病组织或基质表面的
农业植物病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生长过程中受不良环境影响或受到病毒侵害、寄生,而使植物呈现病变,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现象.2、无性繁殖:是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是指菌物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产生孢子的方式.3、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由细胞壁、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被的单细胞微生物.4、寄生性植物:少数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而营寄生生活.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生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寄生植物抗病性:寄主抵抗病原物侵染或限制侵染危害的一种特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的…5、菌物的多型性:在菌物生活史中,有的菌物不止产生一种类型的孢子,这种形成几种不同类型孢子的现象.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6、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和植物自身遗传因子异常而导致的病害.7、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的状态.病状:在病部看到的状态.病征:在病部上长出的病原体个体.8、植物检疫:指由国家颁布条列和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害性病、虫、草传播蔓延的一项法规防治措施.9、真菌: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膜,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产生孢子的生物群.10、钝化温度:把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能力的最低温度.11、稀释终点:把病组织汁液用水稀释后,使病毒保持侵染能力的最大稀释度.12、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现象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隐退直至消失,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后,植物上的症状又会重新出现.12、病毒粒体:是指形态完整的侵染性病毒粒子.13、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指病原物在一定场所度过寄主休眠阶段而保存自己延续物种的过程.14、单年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只要条件适宜就能完成病原物数量积累的过程,导致病害流行的病害.积年流行病害:需要连续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病原物数量积累过程,导致病害流行的病害.15、传播:植物病毒从一植株传到另一植株的过程.移动:植物病毒从植物的一个局部传到另一个局部的过程.16、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后引起病害的能力.毒力:指病原物的致病性的强弱.17、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形态相似,但对同一科内不同属的植物致病性不同.生理小种:专化型形态相似,但对同种植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18、垂直抗性: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物小种的致病性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植物抗病性.水平抗性: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物小种的致病性没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植物抗病性.19、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从受到寄主的影响或识别进而达到侵染部位到记住发病的过程.侵入前期:指病原物到达寄主植物的根围或叶围,受到寄主分泌物的影响,向着寄主运动并产生侵染结构的阶段.侵入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潜育期:指病原物从潜入到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时期.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到植物生长季节结束,甚至植株死亡.侵染循环: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20、体外存活期:在室温下,病汁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21、光谱吸收特性:260/280的比值可以表示病毒核酸相对含量的多少,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病毒.22、再次侵染:同一生长季节内,田间已发病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引起的侵染.二、大题:植物寄生线虫为什么会致病:通过头部的化感器接受植物根分泌的刺激,朝着根的方向运动,接触后以口针穿刺植物组织并填入. 线虫的致病机制:1、机械损伤:头部口针刺穿取食所造成的伤害.2、营养的掠夺和营养的缺乏.3、化学致病:食道腺分泌的酶和其他化学物质影响植物的生长4、复合侵染:线虫造成的伤口引起其他病原菌的再次侵染. 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壮树抗病.2、搞好果园卫生,减少病菌.3、药剂预防应在早春树体萌动前,喷布杀菌剂进行保护,5-6月份对树体大枝干涂刷药剂不可喷雾.4、病疤治疗采取“春季突击刮,坚持常年刮”,“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很见实效,有病斑刮治法重刮皮法、敷泥法.5、脚接和桥接.病症上如何区分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答:1、病斑大小与形状: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病斑均由于受叶脉的限制而形成多角形,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斑较小,而霜霉病病斑较大,扩散蔓延快,后期病斑会连成一片.2、病斑颜色和穿孔:细菌性角斑病病斑颜色较浅,呈灰白色,后期易开裂形成穿孔;霜霉病的病斑颜色较深,呈黄褐色,不穿孔.3、叶背面病斑特征:将病叶采回,用保温法培养病菌,24小时后观察病斑为水渍状,产生乳白色菌脓者,为细菌性角斑病;紫灰色或黑色霉层者为霜霉病.4、有透光感觉的是细菌性角斑病.5、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和果实上均发病.植物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包括: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病株残体,土壤和粪便,昆虫杂草列当和菟丝子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哪些答:1、轮作、间作.2、清楚有寄生物的植株.3、药剂防治.试述苹果锈病的症状,侵染循环以及防治措施答:病症: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新梢和幼果等绿色幼嫩组织.1、叶片受害初正面产生橙黄色小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病斑,中央橙黄色,边缘淡黄色,外圈有一层黄绿色晕圈,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2、后期病斑变厚,背面呈淡黄色胞状隆起,并产生灰黄色的管状物.不久锈孢子器顶端破裂散出黄绿色粉末.最后病斑变黑干枯,毛管状物脱落,叶片向内卷曲,叶色变淡,最后变黑干枯脱落.循环过程:冬孢子成熟后遇水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侵入叶片、幼果,病菌侵入后在叶背形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锈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到转主寄主上危害,并越冬越夏至翌春形成冬孢子角.防治措施:1、消除转主寄主,砍掉寄主植株是最彻底有效的措施.2、喷药保护:若不能砍除可喷药保护果树或杀死冬孢子.综合防治的原则:1、综合防治要统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的全局,不是简单的各种措施的累加,更不是措施越多越好.2、经济有效.3、注意做到保护环境.综合治理的措施:1、植物病害检疫.2、农业防治.3、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4、生物防治.5、物理防治.6、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措施:1、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苗.2、注意田园卫生.3、栽培措施:适当调整播期;改变种植方式;加强土水肥管理;合理修剪4、轮作.5、适期采收和合理贮藏.生物防治的机制: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叉保护作用、诱导抗性作用.农药的合理使用:1、正确选用农药种类.2、防止产生药害.3、避免农药对环境和果品、蔬菜的污染.4、避免高温时用药.5、酸性和碱性农药不能混合使用.6、施药人员要注意安全防护.农药的使用方法:种苗处理:1浸种药液没过种子5-10cm.2、拌种与0.2%-0.5%干燥药粉搅拌.3、种衣法内吸性药剂.土壤处理:1、穴施、沟施线虫.2、浇灌法根部的害虫.3、翻混法熏蒸剂植株喷药:喷雾;喷粉.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药剂选择、浓度,喷药适期,喷药次数、质量. 农药药害产生的原因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原因:1、在同一范围内长期使用单一药剂的结果;其次,同药剂使用浓度的不断提高,也能加速病菌抗药性的产生.2、保护剂不易产生抗性菌;内吸治疗剂较易产生抗性菌.3、病原菌的抗药性存在“交叉抗性”现象.植物检疫的任务:1、禁止危害性病、虫、草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在国内和国外之间传播2、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草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严格禁止其传播到尚未发生的地区,并采取各种措施逐步将其控制或消灭.3、当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新区时,要采取紧急措施,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将其彻底消灭,以绝后患.三、填空选择: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农药三证: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农药标准.杀菌剂使用方法:种苗处理、土壤处理、植株处理.植物检疫的程序:检疫许可—申报—检验—处理.植物检疫法规:国际: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革兰氏染色用于鉴定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病害三角: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病害流行的三要素:有一定数量的病原物且致病性强、有一定数量的寄主、有适宜病害侵染的环境.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营养失调、水分失调、温度不适、有害物质、土壤次生盐渍化.病害循环过程:初侵染—越冬,越夏—再侵染—传播只有初侵染的病害: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单利病害有再侵染的病害: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复利病害.确定病害的模型:单点模型、多点模型、病害曲线下面积模型病害季节性流行曲线类型:S型曲线、单峰曲线、多峰曲线病情指数增长模型:指数增长、逻辑斯蒂增长.病情指数=病害级数X其病害株数X100/最高病害级数X发病植株总数.发病率=发病植株数/总植株数.植物病害的传播方式:介质传播:昆虫传播蚜虫、叶蝉、蓟马、粉虱非介质传播: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传播、嫁接传播、机械、土壤植物病害的症状:坏死、萎蔫、腐烂、变色、畸形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四个生物防治原理:抗菌作用、重寄生作用、竞争作用、交互保护作用、拮抗作用物理防治方法:汰除、热处理、辐射、嫌气处理、拒避化学防治:原理: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免疫作用;方法:种苗处理、土壤处理、植株施药、熏蒸、储藏期处理.六个:植物病害检疫、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植物病毒的化学特性:主要指核酸的类型、核酸的链数、核酸的分子质量、核酸在病毒粒体中百分含量.植物病毒的繁殖方式:复制增殖.病毒的侵染途径:微伤口、昆虫传播.病毒的结构: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病症的分类:粉状物、霉状物、颗粒状物、菌核、脓状物.抗病性机制:按照发生时期: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害按抗病机理:结构抗病性、生物化学抗病性抗病性类型:按抗病能力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按寄主跟植物特异关系:垂直抗病性、水平抗病性菌物的一般性状:营养体:菌丝、吸器;繁殖体:孢子菌物的营养体为菌丝,包括有隔菌丝、无隔菌丝.真菌的营养菌丝可以形成:吸器、附着胞、附着枝、假根、菌套、菌网.真菌的菌组织结构:子座、菌核、菌索.卵菌门病害:黄瓜-月季霜霉病、十字花科锈病接合菌门病害:桃、百合软腐病子囊菌门病害:葡萄、瓜类白粉病、菌核病子囊菌门一般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壳外有附属丝;子囊结构:子囊壳、子囊、子囊孢子担子菌门病害:小麦腥黑穗、小麦散黑穗、大麦、玉米黑粉病、禾本科锈病半知菌门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水稻瘟病,棉花、瓜类炭疽病锈菌的孢子类型:性孢子、锈孢子、冬孢子、夏孢子、担孢子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物病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病原物的原核生物主要有: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病原物分类:专性寄生物、强寄生物、弱寄生物、严格腐生物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病株残体,土壤,土杂肥,昆虫,杂草病原物的传播方式:自然动力传播气流、雨水、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主动传播、人为因素传播原核生物的繁殖方式:裂殖.细菌:裂殖;植原体:裂殖,出芽裂殖.原核生物分类: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疵壁菌门.原核生物侵入方式:被动侵入;侵入途径:自然孔口、伤口、介体线虫形态:梨形,近圆形,有雌雄同形、雌雄异形两类.线虫生活史中三种虫态:卵、幼虫、成虫.有寄生性和致病性线虫的四大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发达、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发达线虫虫体分两个部分:体壁:从外至内由角质膜、下皮层、肌肉层组成作用:保持体形、保护体腔、调节呼吸、收缩运动体腔.线虫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孤雌生殖植物线虫活体营养生物,分为外寄生、内寄生外寄生线虫:仅以口针穿刺到寄主组织内吸食,而虫体留在植物体外内寄生线虫:全部进入植物体内吸食,有的固定在一处寄生,但多数在寄生过程中是移动的根据线虫在寄主体内的生活方式分为:定居型、迁移型.菟丝子是茎寄生,列当是根寄生。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2002一、名词解释5×3=15分真菌的营养体病原生物内含体营养体亲和性垂直抗病性二、问答题4×10=40分1.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按照原理有哪些每一类列举2~3种具体的办法;2. 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和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3.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因素各有什么不同4.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三、写出下列拉丁学名的中文含义,并编制它们的分类检索表;15分Uncinula Phyllactinia Pseudoperonospora Plasmopara Peronospora Puccinia Uromyces Fusarium Exserohilum Macrophoma四、选择填空10分1.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A . +ssRNA B. -ssRNA C. dsRNA D. dsDNA2. 蠕传病毒属的传播介体为 ;A. 叶蝉B.飞虱C. 蚜虫 D 线虫3. 烟草花叶病毒常简称A. TMVB. CMVC. PVYD.SBMV4. 病害通过喷菌现象可进行简易鉴别;A. 真菌B.病毒C. 线虫D.细菌5. 下列属于真菌的营养体;A. 菌核B. 假根C. 双核菌丝D. 菌索6. 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的过程中需要两种亲缘关系相距较远的寄主,这种现象称 ;A. 专化型B. 专性寄生C. 单主寄生D. 转主寄生7. 下列担子菌中属于裸果型的是 ;A. 锈菌B. 木耳C. 黑粉菌D. 香菇8. 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常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这类病原物最可能是 ;A. 弱性寄生物B. 专性寄生物C. 腐生物D. 活体寄生物9.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产生对寄主有害的代谢产物而致病,一种瘤肿症状可能是由于病原物分泌所致;A. 酶B. 生长调节物质C. 植保素D. 毒素10. 发病部位出现的霉状物是 ;A. 线虫B. 病毒C. 真菌D. 细菌五、填空题共20分1. 植物病原真菌的五个亚门分别是2. 子囊菌分纲的依据是:3. 植物病害根据病原的性质分为:4. 初侵染源主要有 ;5. 植物线虫病害的症状特点为 ;6. 植物病毒的鉴定方法主要有:7. 病原菌的生理小种8. 真菌病害的病征主要有 ;9. 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播方式有10. 真菌产子囊孢子的子实体有:;2002级普通植物病理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真菌的营养体: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2. 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3. 内含体:指植物感染病毒后,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起来,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复合体;4. 营养体亲和性:又称为体细胞亲和性和菌丝体亲和性,指真菌的菌株间菌丝能够融合并交换细胞质或核物质的特性;5. 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只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他小种,这种抗病性称作垂直抗病性;评分标准:每小题满分3分,不完整者酌情扣分,答错者不得分;二、问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第1题1回避:选用无病繁殖材料、采用防病栽培技术;1.5分2杜绝:植物检疫、排除传病昆虫介体、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除害处理;1.5分3铲除:生物防治、拔除病株、土壤消毒;1.5分4保护:保护性药剂防治、防治传病介体;1.5分5抵抗:选育和利用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的品种、利用化学免疫和栽培生理免疫;1.5分6治疗:化学治疗、热力治疗;1.5分评分标准:每种防治原理1分,共6分;每种原理答出1种措施得0.5分;整题圆满者另加1分; 若回答为6大防治措施者得2分;第2题当前农作物抗病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1抗病品种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因机械混杂、天然杂交、突变以及遗传分离诸多原因会出现感病植株,多年积累后可能导致品种退化、因而必须加强良种繁育制度,保持种子纯度;在抗病品种群体中及时拔除杂株、劣株和病株,选留优良抗病单株,搞好品种提纯复壮;1分2当前所应用的抗病品种多数仅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推广应用后,就可能使病原菌群体中能够侵染该抗病品种的毒性菌株得以保存和发展起来,成为稀有小种;抗病品种推广的面积越大,这些稀有小种积累的速度也越快,逐渐在病原菌群体中占据数量优势,成为优势小种,此时抗病品种就逐渐丧失抗病性,成为感病品种,这种抗病性“丧失”现象,是抗病品种应用中最重要的问题;小麦的抗锈品种、抗白粉病品种,水稻的抗病品种,马铃薯的抗晚疫病品种等抗病性迅速丧失现象尤为严重;除少数品种抗病性可维持较长时间外,一般应用5年左右就会丧失其抗病性,不得不被淘汰;3分3为了克服或延缓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延长品种使用年限,除了在育种时尽量应用多种类型的抗病性和使用抗病基因不同的优良抗源,改变抗病性遗传基础贫乏而单一的局面以外,最重要的是搞好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在病害的不同流行区采用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在同一个流行区内也要搭配使用多个抗病品种;2分4此外,有计划地轮换使用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选育和应用具有多个不同主效基因的聚合品种或多系品种等也是可行的措施;合理使用抗病品种可以充分发挥其抗病性的遗传潜能,防止品种退化,推迟抗病性丧失现象的发生,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2分5研究与推广适宜的栽培方法,使“良种”与“良法”配套,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充分表达其抗病性的基本途径;在诸多健身栽培措施中,水肥管理是中心,必须研究抗病品种的需肥需水规律,制定合理的施肥、灌水方案;2分第3题1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条件:要有感病植株,病原物和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4分2流行的基本条件:大量的强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大面积集中栽培的感病寄主植物、有利于病原物发生和繁殖的环境条件;4分3区别:前者只论病害的发生,个体的、定性的;后者强调群体发病情况,定量的;2分第4题1定义: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3分2病害侵染循环主要牵涉到三个基本环节: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染途径;3分3从上述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可明确为何是制定防治措施的主要依据;4分三、写出下列拉丁学名的中文含义,并编制它们的分类检索表;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钩丝壳属、球针壳属、假霜霉属、单轴霉属、霜霉属、柄锈菌属、单孢锈菌属、镰孢属、突脐蠕孢属、大茎点霉属;写出每个拉丁名中文含义得1分,共10分检索表如下:5分A.具有冬孢子阶段---------------------------------------------------------------B 不产生冬孢子---------------------------------------------------------------------C B.孢子为双细胞,具短柄------------------------------------------------------柄锈菌属冬孢子为单细胞,具短柄-------------------------------------------------------单孢锈菌属C.产生孢子囊梗和孢子囊---------------------------------------------------------D 产生闭囊壳,内有子囊和子囊孢子--------- ---------------------------------------- -E 产生分生孢子---------------------------------------------------------------------FD.孢囊梗单轴直角分枝,顶端平钝-----------------------------------------------单轴霉属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顶端尖锐--------------------------------------------------霜霉属孢囊梗主干单轴分枝,然后作2-3回不完全对称的二叉状锐角分枝------- ----- -- -- --假霜霉属E.闭囊壳表面附属丝刚直,长针状,基部膨大呈半球形-----------------------------球针壳属闭囊壳表面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或螺旋状------------------------------- ---------钩丝壳属F.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器内,无色,单胞----------------- ---- ------- -----大茎点霉属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座上,孢子无色,呈镰刀形,多细胞--------------------------镰孢属分生孢子梗散生,分生孢子梭形至圆筒形,褐色,多细胞,脐点强烈突出-------------凸脐蠕孢属四、选择填空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A;2、D;3、A;4、D;5、C;6、D;7、B;8、A;9、B; 10、C;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选错者不得分也不扣分;五、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2、有无子囊果、子囊果的类型及子囊的排列等;3、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4、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病植株、粪肥;5、有虫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6、生物学实验、电子显微镜技术、血清学技术、PCR检测等7、指一种病原菌的种内对寄主植物的不同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8、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9、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10、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座评分标准:每小题2分,不完整者酌情扣分,答错者不得分;200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选项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下列哪个病害可通过喷菌现象进行简易诊断; ;A.水稻白叶枯B.水稻粒黑粉C.玉米纹枯病D.水稻纹枯病2. 下列真菌中具有孢子多型现象的是 ;A.白粉菌B.炭疽菌C.锈菌D.霜霉菌3. 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过程中,需要在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寄主生活,这种现象称为 ;A.多型寄生B.专性寄生C.单主寄生D.转主寄生4. 下列哪个不属于真菌营养体的变态结构 ;A.吸器B.假根C.菌网D.有隔菌丝5. 病毒侵入植物的途径为 ;A.皮孔B.气孔C.微伤口D.直接穿透6. 反映病害发生普遍程度的指标是 ;A.损失率B.发病率C.病情指数D.严重度7. 卵孢子是下列哪类真菌的有性孢子 ;A.半知菌亚门B.鞭毛菌亚门C.接合菌亚门D.担子菌亚门8. 锈菌的有性孢子为 ;A.子囊孢子B.接合孢子C.担孢子D.卵孢子9. 马铃薯晚疫病曾经在历史上大流行,它与下列哪个重大的事件相关 ;A.孟加拉饥馑B.波尔多液的诞生C.爱尔兰饥荒D.郁金香狂热现象10. 下列病害中不具有病征的是 ;A.小麦白粉病B.苹果炭疽病C.莴苣霜霉病D.冬瓜根结线虫病二、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者在括号内划“+”,错误划“-”;1. 积年流行病害又称多循环病害;2. 寄生物按照其从寄主中获得营养的方式,大致可分为活体营养型和死体营养型二类;3. 菟丝子和桑寄生的寄生方式都属全寄生;4. 脓状物是细菌病害所特有的病征;5. 病害流行的三个条件是感病的寄主、致病的病原物和适宜的环境;6. 闭囊壳是白粉菌形成的子实体;7. 水平抗病性是只对病原物特定小种有效的抗病性8.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分别属于薄壁菌门、厚壁菌门和疵壁菌门的20多个属中;9. 再侵染是特指不同种病原物同时侵入一种植物的现象;10. 核酸多分体现象是指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体里;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2分2.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3. 真菌的有性孢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 植物侵染性病害按照再侵染的有无和作用,将其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2分5. 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季节性变化一般经过______、______和_____三个时期;2分6.农业防治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7. 防治病害的措施很多,按照其作用原理,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六个方面;2分8.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2分9. 植物病害的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病状类型主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征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0. 病原物致病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2分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垂直抗病性:病害的四角关系:植物病害:生理小种:五、问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柯赫氏法则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一个新病害的诊断程序;2. 简述植物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的主要诊断要点;3. 根据病原的性质,植物病害分为哪两类它们的特点如何4.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2004一、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者在括号内划“+”,错误划“-”;1. 导致植物发病的生物因子称为病原;2. 药害、肥害和菟丝子害均属于非侵染性病害;3. 乳酚油、水、乙醇均可作制作临时玻片的浮载剂;4. 原核生物病害的病征是脓状物;5. 白粉病在生长后期形成的黑色小粒点是白粉菌的子囊壳;6. 垂直抗病性是只对病原物特定小种有效的抗病性;7. TMV、CMV和PVY分别代表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8. 菌物的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无性繁殖;9. 核酸多分体现象是指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体里;10. 完全锈菌一生中可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等5种不同类型的孢子;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全部50个空,每空0.5分,共25分1. 植物病害病状大体上分为五大类型,即 ____、_____ 、 ___ 、___和____ ;2. 一种病原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和传染性;3. 病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即____和____;4.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 、____、____和____ ;5.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病征分别是___ 和____ ;6. 根据病毒侵入方式,病毒的传播可分为___ 和____ 两大类;7. 菌物典型的营养体是 ,根据是否有隔膜可分为____ 和____;8.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有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9. 菌物的菌组织体有____、_____和____;10. 植物侵染性病害按照再侵染的有无和作用,将其分为_______和______;11. 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季节性变化一般经过_____、______和___三个时期;12. 植物病害的病理变化过程分为三阶段,即生理病变、____和___ ;13.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14. 病原物致病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15. 承载菌物分生孢子的结构称为载孢体,载孢体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多分体病毒小种专化抗性:植物检疫:系统侵染性病害:孢子多型性现象:四、问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柯赫氏法则的主要内容8分2. 简述植物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主要诊断要点;7分3.为何农业防治与其它防治方法结合能有效控制一些难于防治的病害10分4.如何根据真菌病害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制片方法镜检至少包括3种不同的制片方法 ;10分5.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10分2004级植保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二、共15小题,全部50个空,每空0.5分,共25分1. 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畸形;2. 寄生性、致病性;3. 活体寄生、死体寄生;4. 接触期准备期或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5. 粉状物粒状物、锈状物;6. 介体传播、非介体传播;7. 菌丝体、有隔菌丝、无隔菌丝;8. 田间病株、病残体、土壤及粪肥、种子及苗木、生物介体、温室及贮藏窖;9. 菌核、菌索、子座;10. 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或单程病害、多病程病害;11.指数增长期始发期、逻辑斯蒂期盛发期、衰退期;12. 组织病变、形态病变;13.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抗病品种的利用;14. 病原物分泌的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15. 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束、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 生理小种:指一种寄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不同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2. IPM,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之下,已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3. 病征:在发病部位形成的病原物结构;4. 系统侵染性病害: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从侵入点向四周各组织器官蔓延,最终引起寄主植物绝大多数部位或全株发病;5. 潜伏侵染: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并不立即表现症状,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或特定的发育阶段才出现症状的侵染现象;四、问答题共5小题,45分1.柯赫法则包含的主要内容:1在病植株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分2该病原生物可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2分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康植株上能引起同样的症状;2分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得到纯培养,性状与原来2的记录相同;2分2.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1分,如霉状物、粉状物、点粒状物等,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可长出子实体来2分;诊断时可根据病部是否有明显的病征或保湿后能否看到真菌病害的特点进行判断1分;细菌病害:大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一定特点,初期病部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半透明,病斑上菌脓外溢1分;常见的症状有斑点、腐烂、萎焉和肿瘤1分;为了和真菌病害区别,可通过观察喷菌现象进行简易诊断1分;3. 农业防治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利用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及管理措施,调节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控制病害发生和发展的方法;3分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使用无病种苗、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加强栽培管理和保持田园卫生等;4分从农业防治的原理和措施可看出,它不仅能降低病原物基础数量,改善环境条件,还能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从病害发生的三角关系发现,农业防治是一种治本的措施,如果和其它防治方法相结合,能有效地控制一些难以防治的顽固性病害;3分4. 真菌病害的特点:在病部一般会出现病征,主要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点粒状物等;3分根据上述特点可选择的制片方法主要有:1 挑片法:适合用于观察多种病征形式,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点粒状物白粉病的闭囊壳;2分2 撕片法:适合用于观察病原物在寄主表面的着生情况,多产生霉状物、粉状物等;如观察霜霉病菌的孢囊梗、白粉病菌的吸器、分生孢子梗和孢子链等;2分3 徒手切片法:适合用于观察多种病征形式,尤其适宜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子囊壳、大型子实体等材料,除观察子实体的结构外,还可观察子实体与寄主间的关系;2分4 除上述常用的制片方法外,还有粘贴法、刮片法、剥片法等;1分5.病害循环是一种病害从寄主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后一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有人称作侵染循环;3分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3分这三个方面是制定病害防治的主要依据,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制的;从中可了解病原物越冬的方式、场所;侵入和传播的方式;有无再侵染,是单病程病害还是多病程病害等,由此可见病害循环确实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4分200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选项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下列哪类病害可通过喷菌现象进行简易诊断A.细菌病害B.菌物病害C.病毒病害D.线虫病害2. 下列哪类真菌具有孢子多型现象A.白粉菌B.炭疽菌C.锈菌D.霜霉菌3. 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过程中,需要在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寄主上生活,这种现象称为 ;A.多型寄生B.专性寄生C.单主寄生D.转主寄生4. 下列哪种结构不属于菌物的营养体 ;A. 假菌丝B.吸器C.原质团D.有隔菌丝5. 病毒侵入植物的途径为 ;A.皮孔B.气孔C.微伤口D.直接穿透6. 反映病害发生普遍程度的指标是 ;A.发病率B. 损失率C.病情指数D.严重度7. 孢囊孢子是下列哪类菌物的无性孢子 ;A.半知菌类B.卵菌门C.接合菌门D.担子菌门8. 霜霉菌的有性孢子为 ;A.子囊孢子B.接合孢子C.担孢子D.卵孢子9. 马铃薯晚疫病曾经在历史上大流行,它与下列哪个重大事件相关A.孟加拉饥馑B.波尔多液的诞生C.爱尔兰饥荒D.郁金香狂热现象10. 下列病害中不具有病征的是 ;A.小麦白粉病B.小麦条锈病C.莴苣霜霉病D.冬瓜根结线虫病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全部40个空,每空0.5分,共20分1. 植物病害病状大体上分为五大类型,即___ 、___ 、___ 、______ 和________;2. 一种病原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和传染性;3. 病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即_______和________;4.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5. TMV、CMV和PVY分别代表___ 病毒、___ 病毒和___ 病毒;6. 霜霉病和锈病的病征分别为____ 和____ ;7. 根据病毒侵入方式,病毒的传播可分为____ 和_______两大类;8. 菌物的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________;9.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有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0. 菌物的菌组织体有______、_____和______;11. 植物侵染性病害按照再侵染的有无和作用,将其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12. 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季节性变化一般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三个时期;13.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活体寄生物:小种专化抗性:植物病害:非偱回型病毒:基因对基因学说:四、问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柯赫氏法则的主要内容8分2. 简述植物病毒病害和细菌病害的主要特征;8分3. 简述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和主要机制;8分4.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13分5. 如何根据真菌病害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制片方法镜检至少包括3种不同的制片方法 ;13分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A评论标准与参考答案适用专业年级:植物保护200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选项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下列哪类病害可通过喷菌现象进行简易诊断AA.细菌病害B.菌物病害C.病毒病害D.线虫病害2. 下列哪类真菌具有孢子多型现象CA.白粉菌B.炭疽菌C.锈菌D.霜霉菌3. 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过程中,需要在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寄主上生活,这种现象称为 D ;A.多型寄生B.专性寄生C.单主寄生D.转主寄生4. 下列哪种结构不属于菌物的营养体 B ;A. 假菌丝B.吸器C.原质团D.有隔菌丝5. 病毒侵入植物的途径为 C ;A.皮孔B.气孔C.微伤口D.直接穿透6. 反映病害发生普遍程度的指标是 A ;A.发病率B. 损失率C.病情指数D.严重度7. 孢囊孢子是下列哪类菌物的无性孢子 C ;A.半知菌类B.卵菌门C.接合菌门D.担子菌门8. 霜霉菌的有性孢子为 D ;A.子囊孢子B.接合孢子C.担孢子D.卵孢子9. 马铃薯晚疫病曾经在历史上大流行,它与下列哪个重大事件相关CA.孟加拉饥馑B.波尔多液的诞生C.爱尔兰饥荒D.郁金香狂热现象10. 下列病害中不具有病征的是 D ;A.小麦白粉病B.小麦条锈病C.莴苣霜霉病D.冬瓜根结线虫病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全部40个空,每空0.5分,共20分1. 植物病害病状大体上分为五大类型,即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2. 一种病原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寄生性、致病性和传染性;3. 病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即活体营养和死体营养;4.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5. TMV、CMV和PVY分别代表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 病毒;6. 霜霉病和锈病的病征分别为霉状物和锈状物 ;7. 根据病毒侵入方式,病毒的传播可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两大类;8. 菌物的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生活史;9.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有田间病株、病残体、种子等繁殖材料、土壤、昆虫介体、温室等;10. 菌物的菌组织体有菌核、菌索和子座;11. 植物侵染性病害按照再侵染的有无和作用,将其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12. 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季节性变化一般经过始发期、盛发期和衰退期三个时期;13.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抗病品种的利用等;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活体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植物组织和细胞中吸收营养才能生存的寄生物;小种专化抗性:指植物只对一种寄生物的单个或少数几个小种抵抗的抗病性;。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局部侵染:病原物局限在便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或点发性的感染(潜育期较矩) ,如真菌性叶斑病。
系统侵染:病原物从侵入点向普个部位蔓延,基至引检金株性的感染(潜育期较长) ;如枯黄萎病、枣疯病等,这些病原物可通过输导组织扩展,形成系统性病害。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
多循环病害: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吸器:由菌丝长出的申入寄主细胞内高效的吸收营养的吸收器官。
孢子囊:所有产生内生无性孢子的器官统称为孢子囊。
附着胞: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分泌黏状物,借以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面。
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单主寄生: - -种植物病原菌物不同类型的孢子在同一种寄主上就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转主寄生: 一种植物病原菌物的不同类型的孢子,需在两种不同科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类病毒:侵染植物并具有复制能力的低分子RNA,一般为单链环状,有246-399个核苷酸,无蛋白质外壳。
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全过程。
质粒:独立于细菌核质之外的遗传因子,呈环状结构,由双链的DNA分子组成。
Ⅲ型分泌系统:指细菌宿主相互作用的特殊装置,其形态称为纳米’’注射器’’。
小种专化抗病性:是针对病原物群体中少数几个特定小种的一类抗病性。
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病程相关蛋白( PR ) : 是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同因子的刺激后产生的一-类水溶性抗病蛋白。
在遗传控制上, PR蛋白都是由多基因(基因家族)编码。
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死亡,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
植物保卫素( phytoalexin,PA ) :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非生物因子激发所产生或积累的-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普通植物病理学绪论 PPT课件

Citrus scab
ppt课件
49
Citrus canker
Citrus scab
ppt课件
50
ppt课件
51
ppt课件
52
腐烂(干腐)
ppt课件
53
腐烂(湿腐)
ppt课件
54
ppt课件
55
ppt课件
56
phyllody
ppt课件
57
ppt课件
58
ppt课件
59
ppt课件
60
创始人,被尊称为植物病理学之父。
• Erwin F.Smith:细菌学之父。梨火疫病由细
菌引起。
• Mayer, A :1866年报道烟草花叶病,
汁液传染
ppt课件
73
➢Stanley, W. M.: 1935年用化学方法提纯
病毒结 晶,并证实其具有侵染性;1946年诺
贝尔化学奖
➢Bawden, F. C.: 1936年证实病毒的核酸具
ppt课件
70
∈1 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 Phytopathology)
• 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学科。内容包括:
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物和环境因素 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病害因素致病机制,致
病因素与植物的互作, etc.
病害的防治
ppt课件
71
∈3 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植物病害的记载
ppt课件
61
病状的变化
• 典型症状(typical symptom) :有些病害
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类型的症状,对于常 见的一种症状,就称为典型症状。
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作机制以及怎样控制病害等的学科名称,称为植物病理学。
2.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其影响或干扰强度超过了植物能够忍耐的限度,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产生一系列病理学变化过程,在生理和形态上偏离了正常发育的植物状态,有的植株甚至死亡,造成显著地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就是植物病害。
3.病害三要素(详解):通常情况下只要有一种病原生物侵害了植物,植物发生病害,但也有两种或多种病原生物共同侵染植物而引发病害。
有时仅有病原生物和植物两方面,植物不一定发生病害,因为病原生物可能无法接触或侵染植物,也就不能影响和干扰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还需合适的媒介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予以满足,才能对植物构成威胁。
4.病害三要素: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要素。
5. 病因的划分:植物病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能在植物间传染,所以又称传染性病害。
另一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不会在植株间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6.病状: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7.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
(病毒无病征)病征只有在侵染性病害重才有出现,所有的非侵染性病害中都没有病征出现。
8.病状类型:分为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9.腐烂(是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根据腐烂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和花腐等。
10.病征类型:真菌(1.霉状物或丝状物2.粉状物或锈状物3.垫状物或点状物4.索状物5.颗粒状物)细菌(菌脓或流胶)11.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中获取营养,寄生力强。
普通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续影响,在生理、组织和细胞上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部表现出不正常现象。
2.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
3.传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浸染造成的病害,可以传染。
4.非传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参加,只是由于植物自身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
5.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又称为“病害三要素”。
6.症状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的侵扰后,内部生理活动或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7.病状植物患病后,植物病部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8.病征病部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个体或群体。
9.变色病株的色泽发生改变。
10.坏死染病植物局部或大片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变化。
11.萎蔫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萎垂的现象。
12.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
13.畸形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促进或抑制性的病变,植物整体或局部的形态异常。
畸形可分为增大、增生、减生和变态四种。
14.综合征一种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15.并发症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16.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17.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8.初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或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
19.再侵染在田间已经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
20.越冬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活场所,病原物度过寄主休眠期后,引起下一季节的初次侵染。
21.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可以直接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或者是先杀死寄主细胞,然后再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的寄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