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致病机制.pdf

合集下载

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防控措施

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防控措施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8,2023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防控措施张其忠,范国胜重庆市綦江区赶水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401437摘 要 猪瘟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危害巨大,近年来猪瘟的流行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临床类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和温和型等,且隐性感染和混合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年提高,病程延长,造成了较高的死亡率。

对猪瘟病毒的病原学、致病机理及常见的临床症状进行了介绍,并就其特征提出了相应防控措施,以期帮助相关从业者降低该病所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 猪瘟;病毒;致病机制;防控措施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3.08.027 引言猪瘟(clssicalswinefever,CSF)又被称为烂肠瘟,或者古典猪瘟,是生猪养殖中一种有着较严重危害性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极强。

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猪瘟的感染率与发病率逐年提高,且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出现了隐性或者混合感染等情况,部分患猪感染后症状并不明显,通常病程较长,这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猪瘟病毒的病原学特征1.1 形态结构猪瘟病毒(Classicalswinefevervirus,CSFV)属于正链RNA球状病毒,具有囊膜结构,在其表面延展出大量6~8nm的糖蛋白纤突结构,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状,大小为40~50nm,病毒核衣壳的直径约为29nm。

1.2 血清学和流行特点猪瘟病毒的血清型较为单一,目前为止,只发现有1个血清型,但科研人员根据病毒毒株毒力的不同将其进行了分群处理,主要分为A、B、C这3个群,且在不同地区,其流行的病毒群也不同,当前我国流行的猪瘟病毒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周期性以及散发性的特点。

猪瘟的发病年龄也在逐年减小,临床和剖检特点越来越不明显,持续性和混合性感染率增加,病程延长,致死率达到了60%以上,给防治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

口蹄疫病毒的致病分子机制

口蹄疫病毒的致病分子机制

的小 RN A病 毒 。 口 蹄 疫 病 毒 属 只 有 F V 一 个 成 员 。 最 MD
胞 受 体 有 两 类 , 合 素 (ner ) 硫 酸 乙 酰 肝 素 ( eaa 整 itgi 和 n hp rn
sl t, S 。这 两 类 受 体 在 哺 乳 动 物 细 胞 中 广 泛 存 在 , 能 uf e H ) a 可 与病 毒 的 感 染 谱 有 关 。B r o s i ( 0 0 报 道 了 F V aa w k 等 2 0 ) n MD 细 胞 培 养 适 应 株 既 不 结 合 HS 也 缺 乏 R D, 能 在 B , G 但 HK 一 2 细 胞 中有 效 复 制 。说 明至 少 存 在 三 种 F 1 MD 对 细 胞 的 识 V 别机制 , 暗示 F MD 能 利 用 多 种 可 选 择 的 受 体 以 进 入 同 样 V 的 细胞 类 型 。 这 种 灵 活 的 受 体 选 择 机 制 可 能 与 VP 1包 含
制 引起 细 胞 表 面标 志 的 丢 失 , 逃避 免 疫监 视 系统 的 监控 ; 巨噬 细胞 可 能 充 "病 毒 携 带 者 的 “ 输 者 ” “ 存 器” 3 - 传 和 贮 。
[ 关键 词 ]口 蹄疫病毒 致病 机理 [ 中图分类 号 ]¥ 5 . 文献标 识码 ] [ 章编 号]62 37 {080 — 00 0 853[ 文 17 — 4320 )1 05 — 4
以前 , 踪 到 1 —1 追 4 5世 纪 阿 拉 伯 学 者 有 口蹄 疫 病 历 的 文 字
记 载 , 主要 是 牛 、 等 , 曾 被 认 为 不 发 病 。但 是 ,0世 纪 就 羊 猪 2
R D位 点 G—H 环 的 柔 韧 性 和 多 样 性 有 关 。 G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的致病机理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的致病机理

904.[6]Van Roekel,Olesiuk H O M.The etiology of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proc90th[C].New York:Annu Meet AmVet Med Assoc,1953:289-303.[7]毕丁仁,王桂枝.动物霉形体及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32-133.[8]冀锡霖,宁宜宝.鸡感染鸡毒霉形体和滑液霉形体情况的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1986(12):21-23.[9]张道永,王文贵.四川地区鸡慢性呼吸道病的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1996(l):4-6.[10]孔意端,陈峰,廖理克,等.广东地区鸡毒支原体血清学调查[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0,35(1):21-23.[11]Yoder H W,Hopkins Jr S R,Mitchell B W.Evaluation of inactivated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Oil-EmusionBacteri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irsacculitis in broilers[J].Avian Diseases,1983,28(1):224-234.[12]宋勤叶,张中直,张冰,等.鸡毒支原体油乳剂灭活苗对降低MG垂直传播作用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2,33(3):285-290.[13]Ley D H,Berkhoff J E,McLaren J M.Mycoplasma con-junctivit in wild songbirds:the spread of a new conta-gious disease in a mobile host population[J].Avi Dis,1996,40:480-483.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口蹄疫病毒致病分子机制

口蹄疫病毒致病分子机制
no, 1 、 ci n , 洲. 24: 4333一 342 心 . 恤c e 2吸)6
。 ca didale 田万a cin , in n e c e 2的6, 24:5以7一 5055 . 1] [ 2 Da s a》 1卜Ra lsh C Prall刀 NN, 以 A tw 一 n 咖 k h 翅1 t d o e亡 。加do .山 o cho er 姗 n l朗ki g A】 r osy 而ng act it f n Il f l a n )P- i b l v i y oc ‘n日 朋 e压比ve a uv皿t f r el止it ng muc sa 日 1 钾5朋 j o i o l 1 州 e t mie cel】ar 朴 un 祀印o ses t pep巨 all6罗ns l ]. u】 e n o de J Va ci此, ) :岭 23:555一 65. c 21 , [13] M la D, ar五 A朋a R,As日ey B, a T e uni 的 a ill们 z a e之 h L v l llen ~ 1朋 M - HBc a m nist d inlra妇 a l in con山 Ze di r e as l y in丽。 w h a uva CT I 一 pr ides comp】 l〕 ec i叨[ 1 i比t d e j t n A DD o v ele n“t J Vacci讹, 2叨6, 54 一 1+ 24: 4 55 【] Ker till D Rd〕 K, i 】 L 戌习 I t an日 immun z 14 s , e t r M lael c . nr 阳l i a ~ 加n w t hu~ P 即il ma i协 t p 16 。1阳 i h o l v ye 日 ome比 i t e s n h P欢se拙e o n n一 i chd 姗 t in b 阴d a uva 吕d i i , f o 呱c x o - a j d t n cl s n es d i cr a e y娜耐 如 n哪 o ul l ve s 明. V邵c n , 巧? b i e l n i e 21洲

埃博拉病毒病:病原学、致病机制、治疗与疫苗研究进展

埃博拉病毒病:病原学、致病机制、治疗与疫苗研究进展

疫情, 随后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 国家相继暴发. 截至 2014 年 8 月 15 日, 上述西非 4 国已报告 2127 例埃博拉病毒病病例, 死亡 1145 人[1,2]. 2014 年 8 月 8 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病毒 病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3], 进一步引起了 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我国与西非国家在 劳务、商务、留学教育等领域合作紧密, 相关人员往 来密切, 还有援外医疗队常驻西非国家, 虽然尚无确 认埃博拉疫情, 但随时面临输入风险. 为加深对该病
埃博拉病毒属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 A 类病原, 对活病毒的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 4 级实验室进行, 包 括实验动物接种、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等. 埃博拉病 毒的主要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 等, 通过抑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 增加血管 通透性, 引起肝脏为代表的多脏器损伤, 引发严重的 发热、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 重者可 致死亡(图 3).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基因组 免疫 致病机制 治疗药物 疫苗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以往称埃博 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目前国内统称 为埃博拉出血热,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 CDC)已将埃博 拉出血热更名为埃博拉病毒病. 该病是埃博拉病毒 (Ebolavirus)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死率可 高达 90%, 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2013 年 12 月, 地处西非的几内亚开始出现埃博拉病毒病暴发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2. 条件致病微生物3. 质粒4. 芽胞5. 菌毛6. 荚膜7. 菌落8. 隐性感染二、选择题1.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是()A. 立克次体B. 真菌C. 衣原体D. 病毒E. 螺旋体2. 第一次用显微镜观察到各种形态的微生物的伟人是()A.列文虎克B. 巴斯德C. 柯霍D. 伊凡诺夫斯基E. 弗莱明3. 首次研制了炭疽疫苗、狂犬病疫苗的伟人是()A. 吕文虎克B. 巴斯德C. 柯霍D. 伊凡诺夫斯基E. 弗莱明4..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A. 单细胞,结构简单B. 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C. 二分裂方式繁殖D. 有细胞壁E. 对抗生素敏感5. 有关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错误的描述是()A. 无核质B. 无核膜和核仁C. 细胞器不完善D. 具有胞浆膜E. 仅有核质、无核的形态6.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 蛋白质B. 磷脂C. 磷壁酸D. 肽聚糖E. 脂多糖7. G- 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A. 粘肽B. 磷壁酸C. 脂蛋白D. 脂多糖E. 外膜8. 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A. 粘肽B. 脂蛋白C. 外膜D. 脂多糖E. 以上均不是9. L型细菌是()A.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B. 无核质的细菌C. 细胞膜缺陷的细菌D. 质粒丢失的细菌E. 无致病力的细菌10. 青霉素类抗菌素导致细菌死亡的机制是()A. 破坏磷壁酸B. 损伤细胞膜C. 干扰核糖体抑制菌体蛋白合成D. 裂解细胞壁粘肽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糖苷键E. 抑制细胞壁粘肽中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和五肽桥之间的联接11. G- 菌对青霉素、溶菌酶不敏感,其原因是()A. 细胞壁含粘肽少,其外侧还有外膜层保护B. 细胞壁含脂多糖较多C. 细胞壁缺乏磷壁酸D. 细胞壁含脂类AE. 以上均是12. 细菌缺乏下列哪种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存活()A. 细胞壁B. 细胞膜C. 细胞质D. 核质E. 以上均可13. 关于细菌的核,错误的描述是()A. 具有成形的核B. 为双链DNA分子C. 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遗传物质D. 无核膜E. 无核仁14. 下列哪种结构与细菌的致病力无关()A. 磷壁酸B. 荚膜C. 鞭毛D. 普通菌毛E. 以上均不是15. 有关荚膜的描述错误的是()A. 一般在动物体内或含有血清或糖的培养基中形成B. 可增强细菌对热的抵抗力C. 化学成分可以是多糖,也可以是多肽等D. 具有粘附作用E. 具有抗吞噬作用16. 关于菌毛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多见于革兰氏阴性菌B. 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C. 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D.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E. 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17. 下列哪项不是性菌毛的特点()A. 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B. 数目少,有1~4根C. 比普通菌毛长而粗D. 由F质粒编码E. 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8. 观察细菌动力最常使用的培养基是()A. 液体培养基B. 半固体培养基C. 血琼脂平板培养基D. 巧克力色琼脂平板培养基E. 厌氧培养基19. 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因为()A. 芽胞只在机体外形成B. 芽胞对外界抵抗力强C. 并非所有的细菌都能产生芽胞D. 一个芽胞发芽只能生成一个菌体,一个细菌的繁殖体也只能形成一个芽胞F. 以上均是20. 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A. 充足的营养B. 合适的酸碱度C. 适宜的温度D. 必需的气体E. 充足的光线21. 细菌生长所需的无机盐最主要是()A. 锌B. 钴C. 磷D. 铁E. 铜22.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是()A. 有性繁殖B. 二分裂法C. 形成孢子D. 有丝分裂E. 复制23. 能以简单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复杂原生质的细菌是()A. 异养菌B. 自养菌C. 腐生菌D. 寄生菌E. 致病菌24. 下列哪种试验不属于细菌的生化反应()A. VP试验B. 甲基红试验C. 硫化氢试验D. 吲哚试验E. SPA协同凝集试验25. 属于细菌分解性代谢产物的是()A. 热原质B. 硫化氢C. 外毒素D. 维生素E. 抗生素26.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A. 内毒素B. 外毒素C. 抗生素D. 抗毒素E. 细菌素27. 关于热原质的叙述,下列哪种是错误的()A. 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B. 可被高压蒸气灭菌法破坏C. 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的大部分热原质D. 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E. 蒸馏法除去热原质效果最好28. 大多数有致病作用的细菌是()A. 专性厌氧菌B. 专性需氧菌C. 微需氧菌D. 兼性厌氧菌E. 以上均不是29. 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错误的有()A. 专性细胞内寄生B. 只含有一种核酸C. 形态微小,可通过滤菌器D. 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E. 可在宿主细胞外复制病毒组装成分30. 下列与病毒蛋白作用无关的是()A. 保护作用B. 吸附作用C. 脂溶剂可破坏其敏感性D. 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E. 免疫原性31. 下列疾病中与朊粒无关的是()A.瘙痒病B.疯牛病C.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D.库鲁病E.传染性痴呆32. 病毒的增殖、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是()A.质粒B. 衣壳蛋白C.病毒核酸D.结构基因E.脂多糖33.病毒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A.血凝特性B.抗原性C.感染性D.细胞融合性E.诱生IFN的特性34. 下列病毒基因类型中哪种为半保留形式复制()A. 双股RNAB. 双股DNAC. 单负股RNAD. 单正股RNAE. 双正股RNA35. 单负股RNA病毒本身具有哪种酶()A. 解链酶B. 水解酶C. DNA多聚酶D. 依赖RNA的RNA多聚酶E. 依赖RNA的DNA多聚酶36. 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类型是()A. 双股DNAB. 单股DNAC. 单负股RNAD. 两条相同的正股RNAE. 单正股RNA37. 病毒本身具有mRNA功能的病毒是()A. 负单链RNA病毒B. 双链DNA病毒C. 逆转录病毒D. 正单链RNA病毒E. 单链DNA病毒38.双股DNA病毒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翻译成的早期蛋白主要是()A.依赖DNA的DNA多聚酶B.依赖DNA的RNA多聚酶C.解链酶D.依赖RNA的RNA多聚酶E.DNA多聚酶39.病毒复制周期中隐蔽期是指下列哪个阶段()A.吸附B.穿入C.脱壳D.生物合成E.成熟组装40.病毒吸附何种易感细胞的决定因素是()A. 病毒包膜B. 刺突C. 核酸D. 壳粒及排列E. 病毒表面的配体位点和敏感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41.下列哪种病毒能在光镜下观察到()A.口蹄疫病毒B. 乙型肝炎病毒颗粒C.乙脑病毒D. 痘病毒E.狂犬病病毒42.关于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下列哪项的正确的()A. 脂溶剂灭活所有病毒B. 紫外线对病毒影响不大C. 包膜病毒比无包膜病毒耐热D. 37℃不会灭活病毒E.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43.病毒感染性核酸是指()A. 带有衣壳的核酸B. 脱去衣壳的核酸C. 带有逆转录酶的核酸D. 进入细胞并能复制的核酸E. 可直接作为mRNA的核酸44.缺陷病毒本质是指()A. 包膜刺突缺损B. 衣壳缺损C. 基因组缺损D. 复制周期不全E. 病毒酶缺损45.有包膜的病毒侵入细胞的方式是()A. 胞饮B. 直接穿入C. 吞噬D. 膜融合E. 裂解细胞膜46.病毒的功能蛋白是()A. 衣壳蛋白B. 早期蛋白C. 刺突糖蛋白D. 包膜蛋白E. 晚期蛋白47.有包膜病毒释放的方式多为()A. 裂解细胞B. 细胞融合C. 细胞穿孔D. 出芽E. 胞吐作用48.病毒的早期蛋白是指()A. 衣壳蛋白B. 膜蛋白C. RNA/DNA多聚酶D. 核蛋白E. 间质蛋白49.关于病毒的包膜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 化学成分是脂质、蛋白质和多糖B. 膜上刺突与吸附有关C. 具有病毒种、型抗原特异性D. 肠道病毒多有包膜E. 包膜保护病毒50.关于顿挫感染,下列叙述中哪项正确()A. 因宿主细胞内有相应抑制物B. 因宿主细胞DNA有关基因激活C. 因宿主细胞缺乏有关酶D. 因感染病毒有核酸缺失E. 因感染病毒抗原性转变51.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C破伤风杆菌 D葡萄球菌E‘结核杆菌52.质粒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B‘能在胞浆中自行复制 C.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结构 D.可与某些细菌的耐药性有关E.可以丢失53.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c分解代谢产物 D.侵袭力和毒素E侵入机体的部位54.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称为( )A毒血症 B.菌血症C败血症 D.脓毒血症E.病毒血症5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伤寒杆菌 B.霍乱杆菌‘C肉毒杆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脑膜炎球菌56.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 )A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 B.使苗体蛋白变形凝固 C破坏DNA结构 D.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E.与细菌核蛋白结合57.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 )A抗生索 B.抗毒素C.类毒素 D细菌素E.破伤风菌苗58.卡介苗是(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 B保持抗原性的人型结核杆菌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杆菌 D保持免疫原性的减毒牛型结核杆菌E.保持免疫原性的减毒人型结核杆菌59.与衣壳生物学意义无关的是( )A保护病毒核酸 B.介导病毒体吸附易感细胞受体c.构成病毒特异性抗原 D本身具有传染性E.病毒分类、鉴定的依据60.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 )A乙型脑炎 B.乙型肝炎C流感 D水痘E.脊髓灰质炎61.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是前者( )A无细胞壁 B.多形态性C可通过细菌滤器 D.依靠顶端结构吸附细胞E对抗生素不敏感62,可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不包括(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肉毒杆菌C沙门菌 D白喉杆菌E产气荚膜杆菌63.毒性作用最强的外毒素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白喉外毒素C霍乱肠毒素 D肉毒毒肃E.金葡菌肠毒素64.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共有的毒素是( ) A.溶血毒素 B.致热外毒素C剥脱性毒素 D.杀白细胞素E肠毒素65.可高度传染乙型肝炎的血液中含( )A HBsAg、HBcAg、HBeAg B.HBsAg、抗HBe、抗HBe C HBsAg、抗HBs、HBeAg D.HBsAg、抗HBc、HBeAg E HBeAg、抗HBs、抗HBo66.通过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是( )A 森林脑炎病毒 B.风疹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 D.汉坦病毒E 狂犬病毒三问答题1.微生物有哪些种类?2. 简述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措施

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措施

猪 瘟 ( S ) 称 烂 肠 瘟 , 期 称 猪 霍 乱 ( o h lr , CF 俗 早 h gc oea
HC) 欧 洲 称 猪 瘟 为 “ 典 猪 瘟 ”casclw n fvrC F) 。 古 (lsia s ie ee , S , 这 主 要 是 为 了 与 非 洲 猪 瘟 ( f cns ie e e , S 区 别 而 A r a wn v rA F) i f
为今 后猪 瘟 的防控提 供 新 的思路 和对 策 。 关 键 词 : 瘟病 毒 ; 病 机 制 ; 断 ; 控 猪 致 诊 防
中 图 分类 号 : 8 2 5 ¥5. 1 6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顺 序 编 号 : 6 2 5 9 (0 0 0 — 1 3 0 17 — 10 2 1 )5 0 5 — 3
畜 牧 与 饲 料科 学
Anma s a dy a d F e ce c i lHub n r e d S in e n
2 1 3 5) 1 3 5 0 0, 1( :5 —1 5
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措施
陈艳 新 , 李志伟
( 北旅游职业学院 , 北 河 河 承德 070 ) 6 0 0
d sa e a di c nc u ea e eeh r t pg . t c n s u e s b c t, h o i, tp c l r l . nrc n e r , S pd mi o ie s , n a a s v r am is Is o rei c t , u a u e c rn c a ia d I e e two a s C F i e ie ci s me t s o s y o mi t y s n d met n ne n t n lae s T e d s ae h s h g n ie c n e pd mi h a trs c u h a u ci ia ifcin a d mie o s c a d itr ai a r a . h ie s a ih icd n e a d n w e ie c c a ceit s s c s s b l c l n e t n x d i o r i n o ifcin w ih ma e r v n inmo edf c l a d la s osme e o o cls e n i r . h s a e re yrve st eeilgc l n e t , hc k sp e e t r i ut n d o c n mi o s si ma y pgf ms T i p p r i f e iw t o ia o o i e t n a b l h o c a a tr t sa d p to e e i o S V, ig o i a d sau f a cn r v n in a d r s ac fC F i r e r vd e d a n h r ce si n ah g n s fC F d a n ss n tt so c i ep e e t n e e h o S n od rt p o i e n w ie sa d i c s v o r o

医学微生物学大题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大题答案

医学微⽣物学⼤题答案医学微⽣物学⼤题Ps:不是很全(如⼄型肝炎病毒就没有,偷个懒)且有繁琐倾向1.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细胞型三⼤类微⽣物的主要⽣物学特征特点真核细胞型微⽣物原核细胞型微⽣物⾮细胞型微⽣物直径 6.0~15.0 0.2~5.0 0.02~0.3细胞核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很?⾼,有核膜核仁,细胞器完整⽆核膜、核仁,仅有核糖体⽆典型细胞结构构体外培养培养基细菌、⽀原体和⾐原体需在活细胞或鸡胚培养,其他可由培养基培养有些病毒可在活细胞中复制,其余仅能在⼈或动物体内复制传代2.试⽐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细胞壁结构⾰兰阳性菌⾰兰阴性菌肽聚糖组成由聚糖、侧链、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体结构由聚糖、侧链构成疏松⼆维平⾯⽹络结构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肽聚糖含量占胞壁⼲重50~80% 仅占胞壁⼲重5~20%磷壁酸有⽆外膜⽆有3.⾰兰⽒阳性菌与⾰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物学意义(1)与染⾊有关:G+菌的细胞壁致密、肽聚糖厚,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G-菌的细胞壁疏松、肽聚糖薄,外膜、脂蛋⽩、脂多糖脂含量极⾼,酒精容易透⼊。

细胞内结合染液中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脱⾊。

(2)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主要结构基础是肽聚糖。

G+菌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之间的联结,⽽⼲扰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杀菌机理是⽔解肽聚糖N-⼄酰葡萄糖胺和N-⼄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

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护,对化学药物有抵抗⼒,对多种抗⽣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效果差。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菌的细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类A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4)与抗原性有关:G-菌细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属于O 抗原,依其可对细菌进⾏分群、分型。

4.细菌特殊结构的⽣物学意义。

新冠病毒核酸考核检测题库

新冠病毒核酸考核检测题库

1.新型冠状病毒属于什么型的病毒()(单项)A.α属的新型冠状病毒B.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C.γ属的新型冠状病毒D.δ属的新型冠状病毒2.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项)A. 病毒对热敏感B. 56℃15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C. 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D. 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3.下列方法中,可以长期保存病毒的是()(单项)A. 冷冻真空干燥B. 细胞培养反复传代C. 4℃冰箱保存D. -20 ℃冰箱保存4.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机制中,与免疫损伤有关的是()(单项)A. 病毒衣壳蛋白对细胞的毒性B. 病毒出芽造成细胞膜损伤C. 病毒改变细胞膜抗原引起细胞损伤D. 病毒包涵体对细胞的损伤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属于()传染病,但是采取()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单项)A. 甲类、乙类B. 乙类、甲类C. 丙类、甲类D. 其他类、乙类6.下列核酸类型为 RNA 的病毒是()(单项)A. 巨细胞病毒B. 单纯疱疹病毒C. 腺病毒D. 新型冠状病毒7.下列病毒中,不会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组病毒是()(单项)A.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 ECHO 病毒B. 风疹病毒、 EB 病毒、腺病毒C. 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D.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轮状病毒8.通过呼吸道感染并通过血液扩散的病毒是()(单项)A. 流感病毒B. 鼻病毒C. 麻疹病毒D. 轮状病毒9.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描述错误的是()(单项)A. SARS-CoV-2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B. SARS-CoV-2的基因特征与SARS-CoV基本一致C. SARS-CoV-2的结构蛋白编码区主要编码S蛋白、E蛋白、M蛋白和N蛋白D. SARS-CoV-2可通过外壳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的ACE2受体作用而感染宿主细胞10.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错误的叙述是()(单项)A. 病毒合成侵袭性酶类使细胞裂解B. 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抑制了细胞的正常代谢C. 病毒基因组与细胞DNA整合,使之发生恶性转化D. 病毒感染使细胞互相融合而死亡或者改变细胞膜抗原引起免疫病理反应11.潜伏感染是指()(单项)A. 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B. 潜伏期长的感染C. 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症状时好时坏D. 病毒基因在体内持续存在,激活后复制引起临床症状12.关于可灭活的样本保存液,说法错误的是()(单项)A. 可灭活的样本保存液一般为含胍盐的病毒裂解液B. 使用可灭活的样本保存液采集标本可降低转运及检测的风险C. 含有病毒裂解液的保存液可以用于病毒培养D. 可灭活的样本保存液能抑制RNA酶活性减少病毒核酸降解13.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标本的采集和运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项)A. 病毒保存液可用1640,DMEM, Hank‘s,Eagle’s等B. 采样液中可加入抗菌素C. 可灭活的样本保存液能降低转运和检测风险,减少病毒核酸的降解,提高病毒低拷贝数标本的检出D.标本采集后无需低温运送14.根据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特性、致病性和临床资料等信息,该病毒应按照()病原微生物进行管理。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2020年病毒学题库.pdf

2020年病毒学题库.pdf
四.简述题(共 5 题,每题 7 分,共 35 分) 1.病毒的分类原则包括哪几方面? 目前得到 ICTV 认可的分类原则是: (1)核酸类型、结构及分子量; (2)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3)病毒的形态结构; (4)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 (5)病毒血清学性质和抗原性; (6)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特性; (7)对脂溶剂以外其他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8)流行病学特点。 ?2.乙肝病毒五项指标是哪几项?怎样解释? 乙肝五项要称为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用 HBSAg 表示)、乙肝表面抗体(用抗-HBS 表示)、e 抗原(用 HBeAg 表示)、e 抗体(用抗-HBe 表示)、核心抗体(用抗-HBc 表示)。乙 肝五项检查,便是抽出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乙肝五项包括乙肝 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e 抗原、e 抗体、核心抗体。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它是乙肝病毒的外壳物质,本身没有传染性。它的阳性往往 提示有完整的病毒颗粒存在。

翻译








翻译
(1)吸附。①吸附是病毒与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是病毒复制的第一步。 ②多数病毒的吸附过程一般分两个阶段: 病毒粒子吸附到细胞表面,吸附是由于不同带电粒子间因静电引力而结合。 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启动病毒进入细胞的动力学过程。 (2)侵入。①整个病毒颗粒或其基因组及相关蛋白通过质膜屏障向胞质转运的过程称为侵 入。侵入的方式因病毒不同而异,同一病毒也可以不止一种方式侵入。 ②从病毒侵入细胞的方式看,目前发现有 3 种类型:①病毒囊膜和质膜融合;②细胞胞吞病 毒;③病毒直接进入胞浆。 (3)脱壳。①病毒侵入细胞后,病毒的囊膜和衣壳去除而病毒核酸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脱 壳。 ②病毒脱壳后病毒的颗粒形式从受染细胞内消失,存在于细胞内的是病毒的基因组。 ③囊膜病毒脱壳包括脱囊膜和脱衣壳两个步骤,无囊膜病毒只需脱衣壳,脱壳方式随不同病 毒而异。 (4)病毒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病毒感染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原料、 场所、机制和能量,完成自身大分子的生物合成。病毒的大分子生物合成包括 mRNA 的转录、 基因组的复制和病毒蛋白质合成等。 (5)装配和释放。病毒大分子合成产生的结构组分以一定方式结合,组装成完整的子代病

微生物课件14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微生物课件14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包涵体(Inclusion body)
Negri body
Owl’s eyes
❖ 病毒感染后形成的嗜酸性或嗜硷性斑块 ❖ 可能是病毒复制场所,或是病毒衣壳积聚的部位 ❖ 亦可能是细胞对病毒感染的病理反应 ❖ 病毒感染诊断的依据
CMV InfectionInclusion body & owl's eye
1. 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
细胞类型 容纳细胞
Permissive cell
非容纳细胞
Nonpermissive cell
半容纳细胞
Semi-permissive cell
特征
为病毒增殖提供充足 营养、能量及酶类
缺乏病毒增殖所需营 养、能量及酶类
病毒感染后表现
溶细胞感染 Cytolytic infection
Dengue virus
Measles virus HIV、HCMV、 measles virus、 influenza virus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致病作用表现在细胞和机体两个水平
Cell response Lysis of cells
Host response Death of organism
Exposure without infection
Iceberg concept of infection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Unapparent infection
显性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 无症状携带者
可获得免疫力 也可传播疾病
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Negri body in the Purkinje cells of the brain after rabies infection

病毒都能使人或动物致病

病毒都能使人或动物致病

病毒对人类和动物的致病机制
病毒是一种微生物,能够侵入人类和动物的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器制造更
多的病毒。

病毒对人类和动物的致病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
病毒最初通过宿主的黏膜、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

一旦进
入宿主体内,病毒会寻找特定的宿主细胞,例如呼吸道细胞、肝细胞等,侵入细胞内部。

病毒复制和病毒颗粒产生
一旦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内部,病毒将利用细胞的生物机器制造更多的病毒。


过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器,病毒复制并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病毒释放和传播
复制后的病毒颗粒会破坏宿主细胞,释放到周围组织和体液中。

这些病毒颗粒
可以通过空气飞沫、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宿主体内,继续感染其他细胞。

宿主免疫反应
感染病毒后,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对病毒进行识别,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
病毒。

免疫反应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

病毒致病的表现
病毒感染宿主后,会导致一系列症状,例如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等。

严重情况下,病毒感染还可能导致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综上所述,病毒能够使人类和动物致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了解病毒的
致病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病毒感染,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措施

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措施

在猪 瘟 患病 初期 ,病猪 的自细 胞数 量 会大 幅 度减 少 ,同时淋
殖 户 没有 引 起足 够 的重 视 ,可 能会 出 现免 疫失 效 的 问题 ,导致 猪 巴球 比例也 会 随之 降低 ,而 中性 白细 胞 的 比例会 升 高 ,会 现 核
瘟发 生 。
左移 现象 ,出现幼 稚型 细胞 。
3.1 急性 型猪 瘟
5.1 猪瘟 的预 防措施
这种 类 型 的猪瘟 通 常 发病 突 然 ,发病 后会 出现 高热 、皮 肤 及
在 对 猪 瘟 进 行 预 防 的过 程 中 ,需 要 采 取 以下 预 防措 施 :第
粘膜发 绀等症 状 ,一些仔猪 在患病 后还会 出现痉 挛 、昏睡等神经 性 一 , 紧急 接种 疫 苗 。如果 发 现猪 群 中有 个体 感 染猪 瘟 ,需 要 对其
体温 以下 ,病 猪就会 死 亡 。
lml,注 射24h后 ,每间 隔6h ̄tj试 一 次体 温 ,坚 持测 量 3d。如 果试
3 猪 瘟 临床症 状分 析
验 兔体 温未 发生变 化 而对 照兔体 温升 高就 可以诊 断为 猪瘟 。
根据猪 瘟 的临床 症状 ,我 们可 以将 猪瘟 分为 以下几 种类 型 : 5 猪 瘟防控 措施
2 猪 瘟病 毒致 病机制 分析
4.4 生 物学诊 断
在猪 感 染 猪瘟 后 ,其 皮 肤 与粘 膜 颜 色 发 生 变 化 、扁 桃 体 溃
在 猪瘟 的诊 断 方法 中 ,生 物学 诊 断是 相 对可 靠 的诊 断方 法 ,
烂 ,并伴 有 高热 、昏 睡的症 状 。在 这个 阶段 ,猪 瘟病 毒从 单 个 细 可 以用 于诊 断 混合 感染 的猪瘟 。但是 ,这种 诊 断方 法需 要 存特 定

病原物致病机制

病原物致病机制

病原物致病机制病原物致病机制一、入侵条件1、病原体通过天然入口、损伤皮肤、食物或水等不同方式进入人体,以达到入侵目的。

2、病原体进入后会改变人体局部环境,从而形成自身的“家园”,或在这种环境中不断进行繁殖,或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变异、进化,从而形成传播病毒的新型。

二、入侵过程1、病原体利用其活性剂量、抗性、机动性、表联素传递等机制在人体中自由移动,积极探索新的感染部位;2、病原体进入局部后,利用其内毒素或外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对细胞结构造成破坏;3、病原体利用毒素引发水肿和免疫反应等,从而造成炎症反应;4、病原体利用自身的酶分解宿主细胞以维持其自身的生存环境;5、同时,病原体可利用一些特定的活性物质,逃避宿主免疫反应而不受束缚;6、病原体也会随着免疫系统的变化而变异和进化,形成病毒新型。

三、结果1、病原体进入宿主细胞进行克隆繁殖,产生大量足以侵袭产生新病毒的病原体;2、病原体活动也会造成细胞功能障碍,使免疫系统失去调节性,引起机体新的免疫反应;3、机体内的病原体感染和凋亡将使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动态变化,最后形成慢性疾病。

四、综上病原物致病机制是指病原物质可以通过攻击人体局部细胞,使其发生异常,从而形成病毒的新型,从而引起疾病的过程。

病原体利用其活性剂量、抗性、机动性、表联素传递等机制在人体中自由移动,积极探索新的感染部位;其内毒素或外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对细胞结构造成破坏;会引发水肿和免疫反应,从而造成炎症反应;用自身酶分解宿主细胞,维持自身生存环境,活动也会造成细胞功能障碍,逃避宿主免疫反应而不受束缚;病原体会随着免疫系统的变化而变异和进化,形成病毒新型,从而使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动态变化,最后形成慢性疾病。

8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8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疾病概论
(一)神经机制:
有些病因直接侵犯神经系统或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直接破坏神经组织,引起乙型脑炎腹部受到打击可引起迷走神经异常兴奋,进而导致心跳
停止。

2
疾病概论
(二)体液机制:
病因引起体液质和量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的发生。

如: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引起脑水肿;有些肿瘤细胞能过量分泌某种生长因子,以促进自身增殖。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
常常同时发挥作用,故称神经体液机制。

如:长期紧
张引起的高血压。

3
疾病概论
(三)细胞机制:
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可直接或间接引起细胞膜或细胞器损伤,导致细胞自稳调节紊乱。

如:机械力、强酸、强碱、高温等可直接引起细胞破坏;
缺氧时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上Na+-K+-ATP酶功能障碍,可引起细胞水肿,甚至细胞死亡。

4
疾病概论
(四)分子机制:
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近年来发现
了多种与疾病有关的基因。

如:镰状细胞贫血:Hb分子合成异常所致
基因病: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单基因病:一个致病基因引起。

如:多囊肾
多基因病: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其表型性状的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5
疾病概论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细胞基质
分子机制
6。

2.3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2.3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神经机制(neural mechanism)指某些病因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致病。

1. 影响神经系统结构狂犬咬伤→狂犬病毒侵入肌肉→神经末梢→脊髓→脑组织→破坏脑组织结构2. 影响神经系统功能ACh 堆积有机磷农药 抑乙酰胆碱酯酶 轴突末梢 Ach 受体突触后膜作用于M 和N 受体 呕吐、出汗、流涎、肌肉痉挛 ......二、体液机制(humoral mechanism)指某些病因通过影响体液的质、量及其调节而致病。

大量缩血管体液因子的释放导致循环功能紊乱。

炎症因子的泛滥导致循环功能紊乱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时体液因子通过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等方式作用于靶细胞 内分泌 靶细胞 血液 激素旁分泌 局部介质 局部介质信号细胞靶细胞 自分泌 神经分泌 神经细胞 靶细胞神经递质 化学突触三、细胞分子机制(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指某些病因通过影响细胞和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而致病。

疟原虫感染直接破坏红细胞HIV 感染直接破坏T 淋巴细胞某些病因直接影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致病某些病因通过影响分子(DNA、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而致病如:p53基因突变促进肿瘤的发生。

某些病因通过影响细胞信号转导而致病 如:胰岛素(信号分子)分泌减少引起1型糖尿病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信号转导异常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2型糖尿病代谢途径调节 基因表 达调节 细胞骨 架变化思考题:1. 请各举一例分别解释“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分子机制”。

病原物致病机制范文

病原物致病机制范文

病原物致病机制范文病原物致病机制是指病原物侵入宿主后引发疾病的过程和机制。

病原物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宿主体内,繁殖或感染细胞,进而干扰宿主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病原物致病机制的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许多病原物通过侵入宿主体内并繁殖来引发疾病。

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常见的病原物通过侵犯宿主体表或黏膜抵达体内,然后通过繁殖过程增加它们的数量。

这些病原物可以利用蛋白水解酶、细胞黏附因子和肠道纤毛等分泌物,通过附着到宿主细胞表面并繁殖来引起疾病。

病原物在宿主体内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激发宿主免疫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其次,病原物通过产生毒素来引发疾病。

许多病原物可以分泌毒素,它们可以直接损害宿主细胞的生理功能或激活宿主的免疫反应。

其中一种常见的毒素是内毒素,它们是细菌细胞壁的一部分,当细菌感染后死亡时会释放出来。

内毒素能够引发炎症反应和休克等症状。

其他一些病原物也可以产生外毒素,这些毒素可以进一步损害宿主细胞的生理功能,导致中毒和疾病。

此外,病原物可以通过干扰宿主细胞的信号传导和生物合成途径来引发疾病。

许多病原物可以利用宿主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途径来进入细胞并繁殖。

例如,一些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受体来进入细胞内并利用细胞的复制机制来增殖。

一些细菌和寄生虫也可以通过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途径来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导致宿主细胞受损甚至死亡。

此外,一些病原物可以通过干扰宿主免疫系统来引发疾病。

免疫系统是宿主体内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可以识别和消灭外来的病原物。

但是,一些病原物可以通过产生免疫抑制因子或进化出免疫逃逸机制来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

这使得宿主体内无法有效地清除病原物,从而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宿主的遗传和免疫状态也会影响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不同的宿主对病原物的感染和疾病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与宿主个体的遗传背景和免疫状态有关。

一些人可能因为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缺陷而对特定病原物的感染更易感,而其他人则可能因为具有特定的免疫反应或抗体水平而对特定病原物具有抵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

主要包括病毒及其衍生物对细胞的直接损伤和机体免疫病理反应。

1.溶细胞作用: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成熟后,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
成细胞破坏而死亡。

主要机制包括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由病毒编码的早期蛋白,通过各种途径抑制、阻断细胞核酸或蛋白质合成),损伤细胞器(包括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常使细胞出现浑浊、肿胀、圆缩等改变),改变溶酶体结构和通透性(可导致细胞自溶),引起细胞膜抗原改变(造成细胞融合或引起免疫性细胞损伤),产生毒性蛋白伤害细胞。

2.稳定状态感染:指有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
膜影响不大,并且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过程缓慢、病变较轻,段时间不会引起细胞溶解和死亡。

但细胞稳定状态感染常造成细胞膜成分改变和细胞膜受体的破坏,经病毒长期增殖、多次释放后,细胞最终仍会因能量和营养物质消耗殆尽而亡。

3.细胞凋亡: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如腺病毒、HPV和HIV等),病毒可直接
或由病毒编码的蛋白因子的间接作用,诱发细胞凋亡。

4.病毒基因组的整合:病毒遗传物质核酸可全部或部分整合入细胞DNA中,造
成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损伤。

有的病毒整合的DNA片段可造成染色体整合处基因的失活和附近基因的激活等现象。

有的整合病毒基因可表达出对细胞有特殊作用的蛋白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5.细胞的增生和转化:少数病毒感染细胞后不会抑制宿主细胞DNA的合成,反
而促进细胞DNA的合成,并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失去细胞间接触性抑制而成堆生长。

部分细胞可转化为肿瘤细胞。

6.包涵体的形成:细胞被感染后,在胞浆或细胞核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
构。

这些包涵体由病毒颗粒或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或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细胞反应痕迹。

包涵体可破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时引起细胞死亡。

(二)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1.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和组织器官的损伤:病毒性感染具有宿主种属特异
性和组织嗜性,而这种特性由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的特异性决定。

病毒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亲嗜性造成了病毒对特异组织器官的损伤,形成临床上不同系统疾病。

2.免疫病理损伤:病毒抗原以及感染细胞后产生的自身抗原会导致机体的变态
反应和炎症反应。

①.体液免疫病理作用:许多病毒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当特异性抗体
与这些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细胞破坏。

有的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长期存在于血液中,当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时,激活补体引起III型变态反应,造成局部损伤和炎症。

②.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细胞免疫在其发挥抗病毒感染同时,特异性细胞毒性
T细胞液对病毒感染细胞造成损伤。

病毒蛋白因与宿主细胞蛋白之间存在共同抗原性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即自体免疫疾病)。

3.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
①.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抑制:许多病毒感染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降低或暂时
性免疫抑制。

这种免疫抑制使病毒性疾病加重、持续,并可能使疾病进程
复杂化。

原因可能为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细胞。

②.病毒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目前只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犯并杀伤
巨噬细胞和T辅助细胞后,使其数量大减,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③.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病: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后可致免疫应答功能紊乱,
主要表现为失去都自身与非自身抗原的识别功能。

病毒感染细胞后,除了前述病毒新抗原与细胞抗原结合,改变细胞膜表面结构成为“非己物质”
外,也有可能使正常情况下隐蔽的抗原暴露或释放出来,导致机体对这些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免疫细胞核免疫因子对这些靶细胞发挥作用,从而发生自身免疫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