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刘墉行书七言诗轴赏析
刘墉诗集全集内容
刘墉诗集全集内容
刘墉,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作品以婉约派的风格著称。
他倾注了自己
的才华和深情,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作品,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下面是刘墉诗集全集的内容概述:
刘墉的诗集内容包括了他一生中的各种主题和情感表达。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
自然景色的美丽,还表达了对友谊、爱情、家国情怀的深切思考和感慨。
其中,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运用华丽而优雅的词语,描绘出雄奇壮丽的山水风景,营造出一种纯净而宁静的艺术氛围。
此外,刘墉的诗集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友谊和爱情的诗篇。
他以真情实
感为基础,以深度的思考和感性的表达打动读者。
他的作品往往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怀念,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以及对爱情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
刘墉还以他对家国的深情表达而闻名。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祖国的美好赞美
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通过诗歌抒发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以及对国家未来前景的期望和祈愿。
总之,刘墉诗集全集内容丰富多样,充满了深情和思考。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
艺术风格和与众不同的感受力而闻名,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对友谊与爱情的探索,还是对家国的关怀,刘墉的诗歌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代名相刘墉的书法艺术特色
清代名相刘墉的书法艺术特色作者:杜凯志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09期摘要为了更好地鉴赏刘墉书法的艺术特色,为我们书法创作提供一系列启示,文章分析了刘墉的书法风格,展示了他在书法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创新。
通过其书法艺术特点的鉴赏,可丰富我们的书法创作,客观认识其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从中更好地获取经验和启迪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刘墉书法艺术鉴赏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别署青原、香岩、日观峰道人,山东诸城人,刘统勋之子,是清乾隆年间重臣,曾任职知府、按察使、巡抚、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兵部、礼部尚书等。
嘉庆即位以后,加太子少保衔,死后赠太子太保衔,谥号文清,入礼良贤祠。
刘墉不仅一生官运亨通,位高权重,世人共仰,其书法也极具盛名,对于帖学有很大的造诣,被称为清代浓墨第一人。
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并称四大家且位居第一。
清代书法以帖学书法为主,而刘墉的书法取法于帖学,通过对各种书体的创作,加以融合,开辟了新一代书风。
嘉道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鉴赏家包世臣曾说:“刘文清相国,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百年来书学能自树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之所专美也。
”其书法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劲道,在清朝嘉庆乾隆时期影响深远。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称他是清朝“集帖学之大成者”。
现在看来,自明末董其昌以后截至目前,帖学派书家尚无人能出其右。
一、书艺生涯赵孟頫和董其昌两位书画大家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彪炳的书画大家,也是难得一见的艺术天才。
康熙乾隆时期,康熙帝是董其昌书法的崇拜者,大力推崇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另外在当时的科举考试当中,书法作为一项考核内容,风格皆以上述二位的书风为主。
少年时期的刘墉因受当时书法大气候的影响,主要学习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书法世家的影响,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刘统勋书法当时在全国已十分有名,他的书法也是学自赵孟頫,所以刘墉深受其父的影响,主要学习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
刘墉诗词文
刘墉诗词文
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田,清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诗词文作品广泛流传于世,被誉为“清代文学巨擘”。
刘墉的诗词文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和生活气息。
他的诗歌以咏物、写景、抒情为主,常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他的散文则以随笔、游记、书信等形式呈现,内容涉及社会风俗、人情世故、历史典故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刘墉的一些著名诗词文作品:
《题西林壁》:此诗是刘墉游览西湖时所作,描绘了西林寺墙壁上的壁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游黄山白岳记》:此文是刘墉游览黄山和白岳山时的游记,描写了山水之美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他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与友人论画》:此文是刘墉与友人讨论绘画艺术的文章,阐述了他对绘画的见解和态度,强调了绘画应该注重表现个性和情感。
《送友人归江南》:此诗是刘墉送别友人回江南时所作,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祝福之情。
“浓墨宰相”刘墉的仕途及其人文书法
“浓墨宰相”刘墉的仕途及其人文书法刘墉,清朝书画家、政治家(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32岁时才得中进士,本为殿试状元,但在其父刘统勋的坚持下,乾隆将刘墉改为二甲第一,于乾隆十七年授编修。
乾隆二十年刘统勋任陕甘总督期间,因查勘巴里坤哈密驻兵事宜,附和将军永常办理失宜,刘墉亦被牵连革职,拏(ná)交刑部治罪,到十月时,乾隆恩旨释放,复授编修。
此后又充任广西乡试正考官、提督安徽学政等职。
到乾隆三十一年又因在任太原知府时,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侵蚀库项案中,刘墉疏于职守获罪,发军台效力赎罪,乾隆三十二年恩旨释还,在修书处行走。
后出任江苏江宁府知府、陕西按察使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刘墉丁父忧,乾隆四十一年服阕赴京。
乾隆因追念刘统勋“宣力年久,且察墉器识可用”,遂诏授刘墉内阁学士,在南书房行走,充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接办编纂《西域图志》《日下旧闻考》等书。
此后又历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等职,于嘉庆二年(1797年)授体仁阁大学士。
嘉庆九年十二月刘墉卒,嘉庆帝感念刘统勋的卓越贡献,才将刘墉加恩晋赠太子太保,并入祀贤良祠,谥“文清”。
刘墉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没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
修坝建桥时,自己带领百姓及工作人员努力奋干在第一线。
衣着简陋,粗粮杂饭。
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以看出为官的他生活是相当艰苦。
从刘墉的仕途经历来看,可谓一路坎坷,前后两次获罪。
尤其是第二次,已被议处“拟斩监候”,几欲受死,而乾隆格外开恩,将其从宽处置。
无疑,乾隆给了刘墉莫大的恩惠,但这种恩惠是建立在乾隆感念刘统勋卓越功绩的基础上。
刘统勋为人持正,缜密通敏,有决疑定计之大能。
在政治上素不阿附,廉洁无私,又敢于直言进谏,是乾隆的亲信辅弼。
难得一见的刘罗锅书法巨制
难得一见的刘罗锅书法巨制
难得一见的刘罗锅书法巨制
刘墉的行草书东坡游记
钤印:刘墉之印(白文)石庵(朱文)御赐清爱堂(白文) 款识:惠州西南五里所,地名半径皆美田,宜社自无湖泛舟可至焉。
前辈有诗云:半径雨余香稻熟,丰湖波暖鲫鱼肥,予至惠一年,欲游而未果也。
石昌蒲赞,清且沘惟不与水于一岂养非其地,瘠而不死夫,孰知其理不如何以辅五藏而坚发齿,都下春色已盛,但块然楬处无与为乐,斋前小圃种亦小有佳趣。
傍宜秋门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颇便野性也。
东坡。
嘉庆丁巳仲春望目录,石庵刘墉。
一件难得的清代大书法家刘墉的行草书中堂巨制《东坡游记》,将在敬华200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亮相。
这件刘墉的行草书是一件开门见山的巨作。
此作作品尺寸之大亦是目前可见的刘石庵作品中屈指可数的。
且字字珠玑,精彩绝伦。
细察用纸,可见此纸光洁严密、厚实匀净,并以金粉手绘团莲团菊纹。
富贵雅致,极是珍奇。
书法错落有致,肥腴中寓清刚之致,虽字字独立,行气松圆却有团严紧结的整体感,刘墉即电视剧中的“刘罗锅”,他乃清代最为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这件作品堪称是他的代表作。
其书错落有致,肥腴中寓清刚之致,如太极高手,浑厚中寓轻灵,精气内敛,变化无
穷。
作品书于嘉庆丁巳年(1797年),时刘墉79岁,已抵“人书俱老”的仙家意境。
是典型的刘氏晚年风格成熟期作品。
作品钤印可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著录,确为刘墉真迹无疑。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四十二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四十二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
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久的统治。
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
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
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
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
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
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頫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墉。
刘墉先生作品特点
刘墉先生作品特点刘墉不仅是清廷重臣,也是著名书法家,是贴学之集大成者。
与同时期的王文治、翁方刚和梁同书齐名,甚至被认为是“本朝书法之最”。
清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
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
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
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具创造性的书法家。
他对书学有独到的见解,论书绝句三十首《学书偶成》,就是他的书法理论。
他学书法,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学古不泥古。
据说,他的学生戈仙舟,是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
一次,戈仙舟拿着恩师的书法作品叫其岳翁看。
翁方纲看后说:“去问你的恩师,他的书法哪一笔是古人的呢-”戈仙舟将此话转给恩师,刘墉便说:“我自成我书尔。
去问你的岳翁,他的书法哪一笔是自己的呢-”从这件轶事可以看出,刘墉是“不受古人牢笼”,而要“超然独立”的。
这正是他高于别人的地方。
他的“我自成我书”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是一脉相承的。
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深厚敦实,别具面目。
清张维屏说:“刘文清书法,初从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松轩随笔》)。
清徐珂说:“世之谈书法者,辄谓其肉多骨少,不知其书之佳妙,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
”(《清稗类钞》)清郭尚先则说:“晋唐元明诸大家得力全是个静字,须知火色纯青,大非容易。
国朝作者相望,能副是语者,只有石庵先生。
近年市场多见刘墉书法作品,但其赝品也多。
历年拍卖市场中曾出现上千幅刘墉书法作品,部分为真迹,且有精品。
在历年成交记录中,刘墉单人作品成交价较高的是今年6月中贸圣佳以100.8万元成交的1796年作行书杂文册页(四十八开选二十四);同样在今年成交的中国嘉德拍卖的行书立轴以60.48万元易手。
“浓墨宰相”刘墉的笔墨潜力
“浓墨宰相”刘墉的笔墨潜力作者:朱浩云来源:《投资与理财》2019年第09期在清代中期,善书的人众多,其中有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
据《清朝书画录》记载,他(翁方纲)和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在当时他们四人并称“翁刘梁王”。
亦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称“翁刘成铁”。
时至今日,他们的书法无疑以刘墉名声最大,作品最受海内外藏家的青睐和追捧。
刘墉(1719—1805)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著名宰相,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相传刘墉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
他的祖父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
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
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于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刘墉嗜好藏书,家中藏书既广且博,除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对于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弹词、曲谱、平话之类无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也均称名一时。
上世纪90年代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刘墉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很少见,偶尔露面,也不为人看重。
以后,随着社会上大量影视清宫戏的热播,刘墉名声大噪,一时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刘墉书法立轴 2013年保利 575万元成交众所周知,清代由于乾隆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从而抹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
刘墉作为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曾受时风影响,从赵字入手,而后专意于阁帖,精心研习,擅长小、中楷和行书,但不随俗,取法董其昌,兼师颜真卿、苏轼诸家,其书用墨厚重,貌丰骨劲,超然独出,自成一家。
对刘墉的书法艺术,包世臣《艺舟双楫》称:“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
刘墉行书录古诗文四条屏
刘墉行书录古诗文四条屏
此为刘墉行书四条屏,内容分别为李白诗二首、王安石绝句、临颜真卿蔡明远帖、临古法帖,后面虽为临帖,但纯为自运,其书出于颜真卿、糅合苏轼、董其昌二家,遂自成一格,笔划凝厚,而转折处提笔皆极轻灵,故其书虽烂漫腴润,却能以玲珑巧妙之笔,尤胜人一筹。
此四屏条落笔楚楚,一丝不苟,堪称佳作。
刘墉《行书四条屏》纸本行书126×28cm×4 上海朵云轩藏释文:
此为刘墉行书四条屏,内容分别为李白诗二首、王安石绝句、临颜真卿蔡明远帖、临古法帖,后面虽为临帖,但纯为自运,其书出于颜真卿、糅合苏轼、董其昌二家,遂自成一格,笔划凝厚,而转折处提笔皆极轻灵,故其书虽烂漫腴润,却能以玲珑巧妙之笔,尤胜人一筹。
此四屏条落笔楚楚,一丝不苟,堪称佳作。
清朝大臣刘统勋行书七言诗立轴
清朝大臣刘统勋行书七言诗立轴
刘统勋(1700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清朝政治家。
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
刘统勋官至军机大臣,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作品内容出处;
元代:贡性之《越山清晓》
曙光晴散越王台,万壑千岩锦绣开。
攲枕僧钟云外落,卷帘渔唱镜中来。
树藏茅屋鸡声断,露湿松巢鹤梦回。
安得画图分隙地,移家仍住小蓬莱。
清·刘墉书法欣赏《沉香山子赋》
清·刘墉书法欣赏《沉香山子赋》
清· 刘墉书法欣赏《沉香山子赋》
《沉香山子赋》是宋代苏轼为其弟苏辙的生日而写的,内容是以海南沉香的品质,寄寓于苏辙文辞质美,使读者如闻其香。
原文
古者以芸为香,以兰为芬,以郁鬯为祼,以脂萧为焚,以椒为涂,以蕙为薰。
杜衡带屈,菖蒲荐文。
麝多忌而本羶,苏合若芗而实荤。
嗟吾知之几何,为六入之所分。
方根尘之起灭,常颠倒其天君。
每求似于仿佛,或鼻劳而妄闻。
独沉水为近正,可以配薝卜而并云。
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
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
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
顾占城之枯朽,宜爨釜而燎蚊。
宛彼小山,巉然可欣。
如太华之倚天,象小孤之插云。
往寿子之生朝,以写我之老勤。
子方面壁以终日,岂亦归田而自耘。
幸置此于几席,养幽芳于帨帉。
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
盖非独以饮东坡之寿,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也。
“浓墨宰相”刘墉的书法,造诣很深!
“浓墨宰相”刘墉的书法,造诣很深!乾隆四十七年,对于六十四岁的刘墉来说,是春得意的一年。
这一年,刚刚才过了正月,虽然还是天寒地冻的季节,但刘墉却在飞扬的雪花中早早地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这时候的刘墉虽然还在任湖南巡抚,但他已经接到了御旨,他被任命为左都御史,也就是大清朝的监察院长官。
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了。
刘墉除了他的政治身份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这一点,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对刘墉来说,这个身份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能够让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的原因,那就是,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是清代帖学的集大成者,后人称他为“浓墨宰相”。
刘墉的书法在当时就拥有很大的名气。
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抄》中说:“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
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成自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
”刘墉书法以丰腴浑厚的点画、率意松散的结字和浓重的墨色,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甚至还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
有传闻说,因刘墉驼背,其貌不扬,遭遇乾隆鄙视。
乾隆为了取笑戏弄刘墉,让他以自身为题当场赋诗一首。
刘墉忍辱负重,当即吟出:“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报皇恩。
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
”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
历史上的刘墉是否有驼背的残疾,史书上并无记载。
问题是,民间传说中的刘罗锅是个机敏绝伦、敢于讽刺皇帝、鞭笞佞臣的化身。
现实如何呢?据《栖霞阁野乘》卷下《刘文清轶事》条中对刘墉的记载:“刘墉任外吏时,清勤刚正,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
黄霸入相,声名顿减。
时和绅方炙手可热,刘墉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也就是说,刘墉早年以清官的形象,直声闻天下,而进入宫廷之后,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变得圆滑事故起来。
小楷七言诗册赏析中国书法赏析
小楷七言诗册赏析中国书法赏析:小楷七言诗册由于部分图片较大,建议视图中选择“大纲”或“web版式”,以取得最佳观看效果。
小楷七言诗册刘墉【释文】锁厅万窍蛄蚓生。
石鼎三沸苍蝇鸣。
清风过雨差一快。
棬幔忽飏茶烟轻。
阁门之井非第二。
煮水蛮辄此何意。
要将冰雪涤烦煎。
清清冷冷落夜泉。
石花蒙顶未自蜀。
顾煮万苹如屑玉。
一车载茗不疗饥。
犹胜观瓶居井蜀。
醅苍头与酒从事。
奴隶岂得相扃随。
君不见雾寒桂冷今宵好。
细泛风帘淅淅时。
门外立鹄渐诸生。
老夫投床作雷鸣。
楼头纸落如飞雪。
沈宋时名谁重轻。
休论梁一与益二。
险阴西来识天意。
渑淄别白勤烹煎。
由来相士如品泉。
相如子云出西蜀。
昆吾宝剑于阗玉。
楚宫细腰常忍饥。
城中佳人矜广蜀。
各争尚好异装束。
轻裾利屣行追随。
君不见牵萝补屋谁氏子。
绝代风流羞入时。
烧残绛蜡月僦明。
百和得中吹玉笙。
一片采云飞不散。
曲栏杆外艳歌声。
审音荀令与周郎。
檀板铜槽共一床。
山雨乍收帘月白。
听风听水按伊凉。
如此江山眠不起。
兀兀篷窗云睡美。
亟令附掌笈儿童。
飞桨声中破面水。
起看岭云断复续。
更夸霜叶红间紫。
佳时九月【简介】刘墉(1720-1804,又作1719-1805) ,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
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清史稿》有传。
工书法,初学赵孟顽,后法魏晋,乃自成一家。
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评其书云:“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茏,超然独出”。
康有为评其书“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或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
为“乾隆四家”之一。
刘墉书法主宗苏轼,然讲究结字,强调写字不求平齐,要有层次,以避免呆板。
此卷书法笔厚貌丰,骨力内藏,墨色浓重浑厚,线条粗细相宜,结字互为递映,丰润中又具节奏感。
此册书法朴实沉厚,结体圆整,有魏、晋人遗韵。
刘墉晚年书法吸收了北碑的某些特点,在圆润遒媚的风格中,融入方硬刚健的笔法,使其书风为之一变。
中国书法赏析。
清四家书法作品赏析
清四家书法作品赏析满清入关之后为稳固政治,推行“崇儒重道”“文教为先”,康熙帝酷爱董其昌,乾隆帝尤爱赵孟頫,清初期诸帝的个人爱好左右了当时书坛的风尚,清中期书学成风,极大地推动了帖学进入繁荣时期。
此时大量金石碑版出土,众书家从中汲取北碑苍劲老辣之意,改董、赵靡弱之风,促成碑学兴起。
在此背景下涌现出大量的书法家,其中以刘墉、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的成就最高,被称为“清四家”,代表了清中期帖学鼎盛时期的书法水平。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清四家”书法作品若干幅,现择其善者,供众人品鉴。
1 刘墉及其书法作品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又号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刘统勋(清代著名书法家)之子,山东诸城人。
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敕授羽林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刘墉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称为“浓墨宰相”,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
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
”刘墉学书少承家学,初学赵孟頫、董其昌,珠圆玉润;中年之后学苏轼,笔力雄健;老年则归于平淡,人书俱老,且开始关注北朝碑版。
其书字体丰肥,墨色饱满沉郁,主张要学古出新,康有为曾赞曰:“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
”刘墉家有三姬,常为其代笔,可以以假乱真,刘墉晚年代笔作品较多,署名“石庵”及“长脚石庵”印者,多为代笔;署“瑛梦禅”或“飞腾绮丽”,亦为其妾所书。
刘墉存世作品不多,多为中、后期所作。
刘墉行楷书手卷(图1),纸质,纵95厘米,横195厘米,二级品。
书法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节选自唐李公佐所撰传奇小说《古岳渎经》中大禹治水的内容:“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
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
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
刘墉《行书花岛月梅七言联》
刘墉《行书花岛月梅七言联》刘墉《行书花岛月梅七言联》花笺本行书166×32cm×2 淮安市博物馆藏释文:花岛红云春勺丽,月梅竦影夜香清。
款署:刘墉。
钤印:刘墉之印(白文印)、石庵(朱文印)。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别号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清代政治家和书法家,山东诸城人。
有清一代,诸城刘氏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乾隆帝曾御赐“海岱高门第”匾额。
其曾祖刘世显,顺治进士。
祖父刘棨,康熙二十四年进士,曾任四川布政使。
父刘统勋,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由编修累官至江苏学政、湖南巡抚、吏部尚书等,嘉庆二年(1797)晋体仁阁大学士,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峭直敢谏闻名于世。
是乾隆嘉庆时期的重臣,死后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谥文清。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在乾隆之际,与翁方纲、成亲王、铁保并称为四大书法家。
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
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
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
”他的书法圆润雍容,用墨厚重,外柔内刚,别具一格,被誉为“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浑然太极,包罗万象。
”今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的《行书七言联》,就是他的作品。
《行书七言联》,纵166厘米,横32厘米,花草开片纹笺本。
此联对仗工整,上书宋代诗人陈与义《和孙升之》中的诗句。
其文曰:“花岛红云春勺丽,月梅竦影夜香清。
”从书法上讲,此联既具颜书之雄阔醇厚之气魄,又兼苏体烂漫丰肥之风姿,是用硬笔蘸浓墨写在绘有花草开片纹图案的蜡笺纸上,用笔洁净,结体宽博,笔画具有线条粗细对比、巧拙相生的特点。
初看圆拙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达到人书俱老之境界。
所书之字并非处处皆肥,而是任由笔的饱渴来决定墨色。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刘墉行书作品艺术风格探析
13刘墉(1720-1805),字崇如,号石庵,又号香岩、日观峰道人、石庵山人、天香室道人等,山东诸城人。
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
乾隆辛未(1751)进士,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官至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嘉庆即位后任体仁阁大学士,以峭直敢谏闻名,仕绩显赫,卒后谥号“文清”。
博通经史、诗文,书法精华内蕴,味厚神藏,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并称“清四家”,对清代书家伊秉绶、何绍基、翁同龢、沈增植及近当代书家都有重要影响。
一、刘墉书法简述刘墉处于有清乾、嘉两朝帖学向碑学转折的时代。
一方面,清廷所倡导的“崇董尚赵”帖学传统作为正脉,在以“文学侍从”为代表的社会主流群体中形成“在朝”的主流风尚①,上行下效的学书氛围、科举取士的僵化程式孕育了千篇一律的馆阁体;另一方面,统治者为加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赵 好 黄巧梅—刘墉行书作品艺术风格探析强思想文化控制,从顺治开始,经康雍乾各朝,大兴文字狱,文人士子为了躲避迫害,转而投向音韵训诂、金石考据之学,他们将大量汉魏、南北朝碑刻推向研究的高峰,从而使碑刻书法乃至整个书法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诸城刘氏家族是山东有名的科举望族,在清代两百多年间,先后出现了11位进士,自六世祖刘必显起,五代为官,有三公二宰相,闻名一时。
这样的家族势必以翰墨为重,家学注重书法教育。
自刘墉曾祖父刘必显始,代代善书,其父刘统勋政声之外,书名亦盛,王文治言:“刘(统勋)文正师不多作书,然于书家境界甚深且备。
今石庵前辈书名冠海内,谛观之,皆自文正出也。
”②其同辈及族人书法亦可圈可点。
这些背景都使刘墉在书法学习中走上了帖学之路。
而碑学观念的兴起,社会风尚的流变又势必会对他造成影响,其自述:“自少壮作书,恒欲以拙胜,而终失之钝。
自得此魏碑版数十种,潜心默契,力追其神味,朴茂处仍乃得似。
”③致其书法面目外拙内巧,力厚思沉,既有帖学的笔法精妍,又兼碑学的拙朴沉厚。
刘墉善楷书、行书和草书,尤以小楷、行书成就最高。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译文注释赏析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译文注释赏析第1篇: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译文注释赏析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清代:刘墉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
送蔡明远叙。
乙未冬日临。
石菴居士。
鉴赏此幅书于“乙未冬日”,即1775年(乾隆四十年),时年刘墉57岁。
此书运笔圆劲,古朴飘逸,方圆兼备,苍润互见。
清徐珂《清稗类*》评刘墉书:“自入词馆以迄登台*,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美如簪花。
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
迨入台*,则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
”此幅即反映了刘墉中年时的书法风格。
刘墉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家。
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苏徐州丰县。
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
官至内*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之风。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大学士。
工书,尤长小楷,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
谥文清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古诗《山行》译文注释赏析【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赏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热烈、艳丽的山林秋*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刘墉行书录前贤诗镜心
刘墉行书录前贤诗镜心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山东诸城。
清朝政治家、书法家。
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尺寸: 37.7×193.5 cm 约6.6平尺次韵王晋卿送梅花一首东坡先生未归时,自种来禽与青李。
五年不踏江头路,梦逐东风泛蘋芷。
江梅山杏为谁容,独笑依依临野水。
此间风物君未识,花浪翻天雪相激。
明年我复在江湖,知君对花三叹息。
仆去黄州五周岁矣饮食梦寐未尝忘之方请江湖一郡书此一诗。
寄王文甫、子辩兄弟,亦请一示李乐道也。
茶可于口,墨可于目。
蔡君谟老病不能饮,则烹钤印:大学士章、刘墉之印、御赐独坐看泉题识:石庵书于久安室。
而玩之。
吕行甫好藏墨而不能书,则时磨而小啜之。
此又可以发来者之一笑也。
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
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
此怀素书也,仆好,临之。
人间当有数百本也,元丰六年十一月九日,瞻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
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当可得不?信具告。
李国主收桓鼋子帖是征谯纵时书改元为鼋子坡公用佛图澄语也。
征谯纵在刘裕时,桓温入蜀乃平李势,偶未捡耳。
钤印:大学士章、刘墉之印、御赐独坐看泉题识:石庵书于久安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reciatION 鉴赏
26
清
代著名书法家刘墉(1720~1804年,85岁卒),字祟如,号石
菴,山东诸城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31岁中进士。
历任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等。
嘉庆二年(1797年)77岁的他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官衔),刘墉既受皇帝赏识,也受百姓爱戴,他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卒谥号“文清”。
著有《石菴诗集》。
《清史稿》卷三百二有其小传。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指用墨)宰相”。
他擅长行书、楷书,尤长小楷。
早年书法学魏、晋人,也兼及唐代颜真卿、宋代苏轼,又学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中年后自成一家,笔意古厚,貌丰骨劲,味浓神情,不受古人笼牢,对各大家风“本不求似,亦无一笔似”,笔笔自出机杼。
清乾隆、嘉庆之际,他与著名书法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
刘墉的书法,融合了赵孟頫的
圆润,董其昌的生拙,苏轼的丰肥,颜真卿的浑厚。
他的字体丰肥,拙中藏巧,形成独具一格的风貌。
他书写书法专用狼毫硬笔,喜欢在光滑的蜡笺纸上写字,字体又很肥厚,这就使他的书法更显柔和饱满,不露筋骨,墨色浓重而沉郁,富有“静”趣。
清代徐珂在其著《清稗类钞》中称赞道:“文清(刘墉)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
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
”清代著名书法评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文清(刘墉)少习香光(董其昌),壮迁坡志,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
”又“近世小真书,以诸城(刘墉)为第一,所诣出苏(轼)、董(其昌)二家之外。
然其笔法则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去姿。
墨法则以浓用拙、以燥用巧,结法则打叠点画,放宽一角,使白黑相当,枯润互映”。
清代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评曰:“石菴(刘墉)
亦出董(其昌),然大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菴之范围者,吾故谓石菴集学之成也。
”清代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说:“晋、唐、元、明诸大家得力全是个静字,须知火色纯青,大非容易。
国朝作者相望,能副是语者,只有石菴(刘墉)先生。
”近代马宗霍在《霋岳楼笔谈》中评曰:“尝见文清(刘墉)临瘗鹤铭,具廊庙之度,而兼山林之气,知其小真书(小楷书)之妙,深有得于此。
”
济南市博物馆现珍藏刘墉书法藏品真迹有两幅:一幅为刘墉所书《行书杂书》卷,一幅为刘墉所书《行书七言诗》轴。
其中刘墉所书《行书七言诗》轴,纸本,纵134.5厘米,横61厘米。
其内容为刘墉书录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陈献章写给弟子李承箕(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的七言诗:“衡岳千寻云万寻,丹青难写梦中心。
人间铁笛无吹处,又向秋风寄此音。
”后署款为“庚申谷日(正月初八谷日节),
清代刘墉行书七言诗轴赏析
赵智强
编辑|朱慧敏
AppreciatION 鉴赏
27
石菴”,下钤一方白文方印“刘墉私印”,一方朱文方印“石菴”。
据笔者所考,“庚申”年为清代嘉庆五年(1800年),刘墉时年82岁,距今已有216年的历史。
这幅刘墉所书《行书七言诗》轴作品,是刘墉行书的佳作。
从中可以看到,其用笔外柔内刚,结字拙中藏巧,气魄宏大,浑淳丰润尽出腕底。
由于书写时笔酣墨饱,显得特别厚实丰满。
加之以重笔为主,间出以轻笔,粗细变化较大,开张的笔画和敛缩的结构出之自然,故于拙朴之中时时露出稚气和灵气,其中的“写、梦、无、向、寄”等字都具有这种审美情趣。
清代徐珂在其著《清稗类钞》中说:“世之读书法者,辄谓其肉多骨少,不知其书之佳妙,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象,人莫测其高深耳。
”可谓深得刘墉书法之真谛,这幅刘墉书法作品正是在肥的方面更见其真力弥漫,因而使人久看不厌,应是刘墉晚年真迹之精品。
真迹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此书法作品曾经中国古书画鉴定组专家鉴定,被确定为刘墉的真迹。
(作者简介:赵智强,1957年生,山东济南人。
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专业,在济南市博物馆从事古代书画文物藏品的研究。
曾获得国家文物局所主办全国书画鉴定高级研讨班颁发的岗位培训证书。
现为齐鲁书画研究
院研究员)
清
代刘墉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