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航海家的发现青岛版
17、航海家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前置作业:搜集有关环球航海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述麦哲伦的航海故事,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你认为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猜想假设:以小组为单位猜想。
3、制定方案: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然后根据小组内的整理集体交流,
4、实施探究:
(1)师生谈话: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信息,并在班内展示图片资料。
(3)师出示图片:认识古人对地球的猜想,并通过观察。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猜想。
小结: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凭借视觉去观察认识,所能看到的只是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平地。
5、展示交流:
(1)师生同讲关于历史上人们证实大地是球体的故事。
(2)集体交流: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6、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后继续研究人类对地球探究的历程。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科学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航海家的发现》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地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人类是如何发现地球是圆的、从古至今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认识过程”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通过这段历史,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以文字方式提出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交流,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及古人对地球的认识;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是球体的。第三部分自由活动。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第四部分拓展活动。教科书提出了“搜集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资料”的拓展活动指向,意在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和深化本课的探究内容,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轨迹。
本课的研究以资料搜集与交流为主,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三、教学重点
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资料、伞、纸船、地球仪。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航海家的发现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二、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教师准备:古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猜想;盖天说、混天说及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等资料、一些有关地球的音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圆的)那你能看见吗?(不能)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板书课题:航海家的发现。
二、猜想假设
1、学生讨论,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地球是圆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师出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表面画面,猜想地球的表面及整体状况,认识地球的形状。
2、师提出问题:地球是圆的?圆的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讨论回答:地球平均赤道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6.76千米,说明地球不是正圆体,应是椭圆体。
3、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学生根据资料交流。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小学科学_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教学难点:
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学生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教师课前准备:
古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猜想,如“盖天说”等;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及环球航行的资料;关于月食、地球的音像资料及三个大小不同的球、软尺、伞、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实验记录单和小帆船模型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法与学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通过资料、文字、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课堂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航海家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二)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三)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想知道古代人认识的地球是怎样的吗?
(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古人认识的地球
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卡,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这就是最早的“盖天说”。
(2)浑天说(张衡):天如同鸡蛋,地就像蛋中的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天包着地。
(3)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大象站在乌龟背上,乌龟蹲在蛇身上,世界的中央是高山。
2.古人认识地球的过程
历史上人们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1)大约2500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是弯曲的。
(2)公元前384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时,发现落在月球上的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于是推断地球是一个球体。
(3)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1519年9月20日——1522年6月从西班牙起航,历经三年,完成了环球航行。
麦哲伦环球航行:
麦哲伦从西班牙往西航行,最后到达了原地,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
计
17、《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解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学会查阅、整理相关资料。
4、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的曲折过程,了解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难点:
船体在球面与桌面上航行的差异;月食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
伞、帆船、大小不同的球、竹片、地球仪、相关课件等。
一、导课:
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解决球和圆的问题)你怎么知道的?我们通过卫星、飞船等技术手段可以完整的看到地球。
二、探究:
1/ 6
(一)古人最初对大地形状的认识 1、提出问题:
古人会认为大地是什么形状的?谁来交流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交流:
盖天说、浑天说、盾形说等。
古人对大地形状的描述是根据什么得出的?学生交流在古代由于科技很不发达,当人们提出大地是什么形状这一为问题后,人们只能根据眼睛看到的信息进行猜想。
(二)地球是球形的时代随着人们掌握信息的增多,有人作出大胆的猜测:
大地是球形的。
说说看,哪些现象能说明大地是球形的。
学生交流:
帆船进港、月食景象、环球航行等。
1、帆船进港(1)视频点拨:
推荐精品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优质课教案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
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难点
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麦哲伦的航海故事,导入新课。
使用‘手机’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并展示。
二、新课学习
1.提出问题:你认为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猜想假设:以小组为单位猜想。
3.制定方案: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然后根据小组内的整理集体交流,
4.实施探究:
师生谈话: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信息,并在班内展示图片资料。
师出示图片:认识古人对地球的猜想,并通过观察。讨论他们为
什么会这样猜想。
小结: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凭借视觉去观察认识,所能看到的只是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平地。
5.展示交流:
四年级下册科学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航海家的发现》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学习重点】
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自学引导】
材料准备:收集资料、伞、纸船、地球仪。
1.思考问题: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3.根据你的猜想写出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
我的方案:。
我的结论:。【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用伞和小船实验模拟古船进港,证明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弧形的或球形的;
探究活动二:图片演示月食现象,通过地球掠过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证明大地是个球体;
探究活动三:演示麦哲伦的视频,以麦哲伦船队的亲身经历证明大地是球形的。
【交流展示】
与家人交流自己的猜想、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论,搜集、查阅关于地球形状的资料,摘记其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训练检测】
填空:
1.1591年,葡萄牙航海家()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千米。地球的直径约为()千米。【拓展延伸】
浑天说
浑天说是古代汉民族的一种宇宙学说。由于古代汉族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天体的构造。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4 .谈 话 : 大 家 用 图 画 画 出 请 这句 话描 写 的 意境 , 说 一说 古代 并
中 国人对地 球形 状 的认识 。 设计 意 图 : 大 家 耳熟 能详 的 从 古 诗 入 手 , 动 、 象 地 引 出 古 代 生 形 人 对 地 球 形 状 最 朴 素 的 认 识 , 是 这
3 .小 结 : 句 话 的 大 体 意 思 这
3 .谈 话 : 古 代 , 他 国 家 的 在 其 人 们 对 地 球 的 形 状 还 有 哪 些 认
是 , 像 一 个 蒙古 人住 的毡 帐 , 天 这 识 ? 古 印 度 人 认 为 大 地 是 一 个 隆 种毡 帐 , 中央 隆起 , 四周 下垂 , 盖住
解 地 球 的 形 状 及 人 们 对 地 球 形 状
的认 识过 程 。
本 节课 学 生进 行 科学探 究 的起 点。
二 、 主 探 究 自 ( ) 解 古 代 人 们 对 地 球 形 一 了
状 的 认 识
如 果 在 海 边 看 远 方 的 航 船 , 看 到 先 帆 最 后 看 到 船 身 , 而 说 明地 球 是 从 球 体 。 事 实 上 , 种 现 象 并 不 能 充 这 分 说 明地 球是 球体 的 , 节课 我用 这 它 来 证 明地 球 不 是 平 面 的 , 养 学 培 生 学 会 观 察 , 能 用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并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貌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合作交流。
3.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教学难点:
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学生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教师课前准备:古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猜想,如“盖天说”、“浑天说”
等;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及环球航行的资料;关于地球的音像资料及三个大小不同的球、塑料管、实验记录单和小帆船模型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法与学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他那就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课堂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案3精编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案3精
编版
航海家的发现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开启课。现在的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十分明晰,但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怎样发现这一事实的?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是学生不了解的。本课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由猜想到实地勘探直到运用现代技术准确测绘这一过程的艰辛,从而认识到科学是不断进步、发展的。
教学目标:
1.能查阅、搜集、整理从书刊、网络等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
球的状况;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依据事实解释。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作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进步、发
展、完善的;爱提问,善交流,保持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盖帽,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
程。
教学重难点:
通过查阅、整理、交流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和整理有关人们对地球认识的资料。
教师准备:搜集古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猜想,“盖天说”“浑天说”及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等资料及课间、地球仪
教学过程:
总体思路: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及“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基于此,在本节课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中提出问题,以电教手段为媒介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活动,通过小组交流等方式,扩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具体环节:
一、导入
师:1.同学们听过《南辕北辙》的故事吗?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教学重点】
通过查阅、整理、交流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教学准备:古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猜想,“盖天说” 、“ 浑天说”及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记等资料或音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圆的)那你能看见吗?(不能)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地球。
二、认识地球
(课件出示地球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地球,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地球的资料,请你谈谈对地球的认识?
1、师提出要求:先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你们小组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填写在表一中。
2、学生小组内先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并整理填写在表一中
3、汇报交流信息:
师:哪个小组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搜集的成果。好,这位勇敢的小伙子先来,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倾听。
师:你们的资料具体地向我们说明了地球的大小、形状。地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球体,我们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17天。
生:我们组也搜集到了图片。(展示图片)……
表一:
(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可出示搜集到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对学生查阅的资料进行适当形象的说明,如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17天……)
【此环节教师先出示人造卫星从宇宙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交流中学生也有一些好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和交流。通过交流和展示自己课前获得的资料,既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7航海家的发现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17 航海家的发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会合作性学习;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表示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根据教师的提前要求,搜集地球上的动物、植物、高山、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沙漠、河流、湖泊、海洋的资料等搜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2、教师准备: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搜集“地球上有什么”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1、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
2、提出问题:关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有什么
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1、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家周围有什么。
2、归纳总结: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教师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活动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组观察,集体交流小组的发现。学生观察,交流意见。例如:发现有颜色上的差别,分别代表海洋、高地和平原。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分组观察,集体交流小组的发现。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航海家的发现1
最新资料推
荐
(xx 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课反
省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
17.航海家的发现
今日学习《航海家的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航海家假如向来向一个方向走的话,那样不就走出地球去了吗?
是呀!那为何没有走出去呢?什么原由呢?
当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后,讲堂氛围马上喧闹起来。理解的,不理解的都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有的学生直接否定,那是不行能的;有的学生谈到了地球引力;有的学生这样来说:就像我们蒙着眼睛走路,走的过程中,自然就转弯了,而我们没存心识到
给学生时机,他们就会充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在圆的上下左右各画一个人(用线来表示),而后并画了一条外切线。联合学生的经验发问:人站在地球的不一样地址,那么他会感觉哪是上,哪是下呢?在问题提出后,学生便又一次争辩开了,此次是在认识了地球上的“上、下”后睁开的。
人在地球上走的过程中,因为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是感觉到头上是上,脚下是下,那样固然感觉是在沿直线运动,其实路线已经发生了偏折,但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在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又介绍了古时候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学生笑事后,更为深了对地球的认识。
当学生认识了地球引力是一种互相吸引力后,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人为何会跌倒了。人在跌倒的时候,重心发生了变化,地球在吸引我们,我们也在吸引地球。
学生不由得到黑板上画了起来。
这样一来,假如不可以控制好重心的话,那样地球和人在互相吸引中自然就跌倒了。固然他还没有理解这类互相吸引力是相等的,可是相对的,却能够感觉到他已经对地球引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17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1
《17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海陆分布等知识。
三、教学难点
地球的形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小船模型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
高山没有一寸土,平地没有一分田。五湖四海无滴水,花花世界在眼前。
2、提出问题:关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
新课讲解:
活动一、认识地球有什么
观看课本P46图片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它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对地球的认识。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对地球的认识。
1组、3组、5组1号依次汇报。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及时进行小结,并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等资料。
活动二、古人是怎么认识地球的
谈话: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课本P46图片有文字资料,交流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7组、11组1号依次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救。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及时小结。
活动三: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航海家的发现》教
案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美丽的星空图。
2.师:“看了这些美丽的星空图,你有何感想?”学生回答。
3.师:“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
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将漆黑的大地洒下一片银光。”“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你能够看到吗?”“你想了解地球的知识吗?”
4.师:“这是几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说
的?咱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二、认识地球:
1.出示地球图。师:“课前同学们也搜集了地球的大小、形状等资
料,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搜集的成果?”
2.同学们汇报课前搜集的关于地球的资料。
3.师:“同学们的资料具体地向我们说明了地球的大小、形状。地球
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球体,我们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17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地球的小视频。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1.师:“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人
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古人认识地球过程中产生的学说。咱们小组先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
3.师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应课件并板书“盖天说”“古印度学说”“浑
天说”“地心说”“日心说”。
4.师:“你觉得古人的猜想怎么样?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想?”
(仅凭视觉、科学不发达)
四、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1.师:既然古人的认识是错误的,那么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逐步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师:“你们搜集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可见在16至17世纪,航海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通过旅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板书:球体)这就是一位航海家的重大发现。(板书课题:航海家的发现)下面我们就一起重温一下麦哲伦船长的航线吧!”
(出示麦哲伦环球航海路线图)师生结合图重温。
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五、联系生活谈发现:
1.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
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2.根据学生的汇报播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