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滤微滤技术的应用和原理

合集下载

超滤工作模式

超滤工作模式

超滤工作模式超滤工作模式是一种高效的过滤方法,通过超滤膜对水进行过滤,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等微生物去除,从而得到清澈透明的水质。

超滤工作模式在水处理领域被广泛应用,具有过滤效果好、操作简便、节能环保等优点。

超滤工作模式的原理是利用超滤膜的微孔结构,将水中的杂质截留在膜表面,而将水分子通过膜孔,从而实现对水的过滤。

超滤膜的孔径通常在0.01-0.1微米之间,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微生物、有机物质、颗粒物等。

超滤工作模式适用于家庭自来水的净化、工业废水处理、饮用水生产等领域。

在超滤工作模式中,通常会采用压力差驱动水通过超滤膜,从而实现水的过滤。

在过程中,超滤膜会不断积累杂质,需要定期清洗或更换超滤膜以保持过滤效果。

超滤工作模式操作简便,只需设定好压力差和流量即可实现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干预。

超滤工作模式在水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家庭中,可以利用超滤水壶或超滤水龙头直接饮用经过超滤的水,保障家人的健康。

在工业领域,超滤工作模式可用于废水回收再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在饮用水生产中,超滤工作模式可以去除水中的异味、色泽等不良物质,提高水质的口感和安全性。

除了过滤水质,超滤工作模式还可以用于浓缩、分离等工艺。

在蛋白质提取、果汁浓缩等过程中,超滤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分离目标物质,提高产品纯度和产量。

在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领域,超滤工作模式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的来说,超滤工作模式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过滤方法,适用于各种领域的水处理和工艺应用。

通过超滤工作模式,可以获得清洁透明的水质,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希望超滤工作模式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更多便利和益处。

超滤、纳滤、反渗透、微滤的概念和区别

超滤、纳滤、反渗透、微滤的概念和区别

超滤、纳滤、反渗透、微滤的区别1、超滤(UF):过滤精度在0.001-0.1微米,属于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之一。

是一种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可滤除水中的铁锈、泥沙、悬浮物、胶体、细菌、大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并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一些矿物质元素。

是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工艺中的核心部件。

超滤工艺中水的回收率高达95%以上,并且可方便的实现冲洗与反冲洗,不易堵塞,使用寿命相对较长。

超滤不需要加电加压,仅依靠自来水压力就可进行过滤,流量大,使用成本低廉,较适合家庭饮用水的全面净化。

因此未来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将以超滤技术为主,并结合其他的过滤材料,以达到较宽的处理范围,更全面地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2、纳滤(NF):过滤精度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脱盐率比反渗透低,也是一种需要加电、加压的膜法分离技术,水的回收率较低。

也就是说用纳滤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30%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工业纯水制造。

3、反渗透(RO):过滤精度为0.0001微米左右,是美国6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超高精度的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

可滤除水中的几乎一切的杂质(包括有害的和有益的),只能允许水分子通过。

也就是说用反渗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50%以上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纯净水、工业超纯水、医药超纯水的制造。

反渗透技术需要加压、加电,流量小,水的利用率低,不适合大量生活饮用水的净化。

4、微滤(MF):过滤精度一般在0.1-50微米,常见的各种PP滤芯,活性碳滤芯,陶瓷滤芯等都属于微滤范畴,用于简单的粗过滤,过滤水中的泥沙、铁锈等大颗粒杂质,但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等有害物质。

滤芯通常不能清洗,为一次性过滤材料,需要经常更换。

① PP棉芯:一般只用于要求不高的粗滤,去除水中泥沙、铁锈等大颗粒物质。

②活性碳:可以消除水中的异色和异味,但是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对泥沙、铁锈的去除效果也很差。

③陶瓷滤芯:最小过滤精度也只0.1微米,通常流量小,不易清洗。

超滤微滤技术的应用和原理

超滤微滤技术的应用和原理
业化应用; 5.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随后进
入快速发展阶段。
3
三、超滤的用途
超滤主要用于从液相物质中分离大分子化合 物(蛋白质、核酸聚合物、淀粉、天然胶、酶 等)、胶体分散液(粘土、颜料、矿物料、乳 液粒子、微生物)以及乳液(润滑脂、洗涤剂、 油水乳液)。采用先与适合的大分子结合的方 法也可以从水溶液中分离金属离子、可溶性溶 质和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酶、病毒),以 达到净化、浓缩的目的。
34
THE END!
THANK YOU!
35
1. 微滤膜的污染与 过滤阻力主要是 来自于被截留的溶质或颗粒在膜 的表面形成的浓差极化和滤饼层 的阻力及颗粒在膜微孔中的吸附 和堵塞。
2. 减少膜污染的措施——
31
2.减少膜污染的措施——
1. 料液的预处理:絮凝沉淀、多介质机械过滤、热处 理、调pH值、加配位剂(EDTA等)、氯化、活性 炭吸附、化学处理、精密过滤等。
膜技术应用
——超 滤
1
一、超滤的定义
超滤是在压差推动力作用下进行的筛 孔分离过程,它介于纳滤和微滤之间,膜 孔范围在1nm-0.05um.
2
二、超滤的发展进程
1. 1861年Schmidt首次公布了牛心胞薄膜 截留可溶性阿拉伯胶的实验结果;
2. 1867年,Traube制成第一次人工膜; 3. 1907年开始使用“超滤”这一术语; 4. 20世纪70年代,超滤从实验规模进入工
19
二、微滤的发展进程
1. 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微滤膜技术; 2. 20世纪初开始对该技术进行系统研究; 3. 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飞跃发展阶段; 4. 我国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
六十年代,8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并得到 快速发展。

膜(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概述及其应用

膜(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概述及其应用

膜(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概述及其应用膜技术简介为了满足工业生产和饮用水方面的要求,各种膜的技术应运而生。

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

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其过滤精度较低,选择性较小。

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等。

微滤(MF)又称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其基本原理是筛孔分离过程。

微滤膜的材质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有机聚合物有醋酸纤维素、聚丙稀、聚碳酸酯、聚砜、聚酰胺等。

无机膜材料有陶瓷和金属等。

鉴于微孔滤膜的分离特征,微孔滤膜的应用范围主要是从气相和液相中截留微粒、细菌以及其他污染物,以达到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

对于微滤而言,膜的截留特性是以膜的孔径来表征,通常孔径范围在0.1~1微米,故微滤膜能对大直径的菌体、悬浮固体等进行分离。

可作为一般料液的澄清、保安过滤、空气除菌。

超滤(UF)是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的一种膜过程,膜孔径在0.05um至1000um分子量之间。

超滤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浓缩的膜分离技术,超滤过程通常可以理解成与膜孔径大小相关的筛分过程。

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压力下,当水流过膜表面时,只允许水及比膜孔径小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

对于超滤而言,膜的截留特性是以对标准有机物的截留分子量来表征,通常截留分子量范围在1000~300000,故超滤膜能对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细菌)、胶体、悬浮固体等进行分离,广泛应用于料液的澄清、大分子有机物的分离纯化、除热源。

超滤工作原理

超滤工作原理

超滤工作原理超滤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过滤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污水处理、食品和饮料工业等领域。

它通过使用超滤膜,将溶质和悬浮物粒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实现液体的净化和浓缩。

下面将详细介绍超滤的工作原理。

一、超滤膜的结构和特性超滤膜是一种多孔性膜,通常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孔径范围。

超滤膜的孔径一般在0.001微米到0.1微米之间,可以过滤掉溶质和悬浮物粒子,同时保留溶剂和溶质中的较小分子。

二、超滤的工作原理超滤的工作原理基于溶质和溶剂分子的大小差异。

当溶液通过超滤膜时,溶剂和溶质中的小分子可以通过膜孔,而较大的溶质和悬浮物粒子则被滞留在膜表面。

这样,原液中的杂质和污染物就会被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液体的净化和浓缩。

三、超滤过程的影响因素1. 膜孔径:超滤膜的孔径大小直接影响到过滤效果。

孔径较小的膜可以过滤掉更小的溶质和悬浮物粒子,但同时也会增加膜的阻力,降低过滤速度。

2. 过滤压力:过滤压力越大,溶液通过膜的速度越快,但过大的压力可能会损坏膜的结构。

3. 温度:温度的增加可以提高溶液的流动性和扩散速率,从而提高超滤效果。

4. 溶液浓度: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越高,通过膜的速度越慢,超滤效果越好。

四、超滤的应用领域1. 水处理:超滤技术可以用于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净化,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和病毒等。

2. 污水处理:超滤膜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厂的二次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提高水质。

3. 食品和饮料工业:超滤膜可以用于果汁、啤酒、酒精、乳制品等的浓缩和净化过程。

4. 生物制药:超滤技术可以用于生物制药过程中的分离和浓缩,提高产品纯度和产量。

总结:超滤是一种通过超滤膜将溶质和悬浮物粒子从溶液中分离的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溶质和溶剂分子的大小差异,通过控制膜孔径、过滤压力、温度和溶液浓度等因素,可以实现液体的净化和浓缩。

超滤技术在水处理、污水处理、食品和饮料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超滤系统工作原理

超滤系统工作原理

超滤系统工作原理
超滤系统是一种物理分离技术,利用超滤膜筛选溶液中的溶质和颗粒物质。

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压力驱动,将溶质通过微孔隔离。

以下是超滤系统的工作原理:
1. 进料:需要处理的溶液被引入超滤系统中,通常是通过管道连接到超滤膜的一侧。

2. 压力驱动:在超滤系统中施加一定的压力,如液体泵或其他压力装置,使溶液在超滤膜上形成一定的压力差。

3. 分离:超滤膜的孔径大小一般在0.01-0.1微米之间,根据溶质颗粒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膜孔径。

较大的分子、颗粒物质和悬浮物将被留在超滤膜的一侧,而较小的分子和溶质则能通过超滤膜的微孔,形成过滤物。

4. 收集:超滤膜另一侧通过管道收集所得的过滤物,也即留在膜表面的较大分子和颗粒。

5. 结果:通过超滤系统处理后,溶液中的大部分悬浮颗粒和高分子物质被分离,产生的过滤物质较为纯净。

需要注意的是,超滤系统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不改变原溶液中溶质的化学结构和溶解状态,而主要实现对颗粒、胶体和大分子物质的分离。

超滤、钠滤、反渗透、微滤的区别

超滤、钠滤、反渗透、微滤的区别

超滤、钠滤、反渗透、微滤的区别1、超滤(UF):过滤精度在0.001-0.1微米,属于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之一。

是一种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可滤除水中的铁锈、泥沙、悬浮物、胶体、细菌、大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并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一些矿物质元素。

是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工艺中的核心部件。

超滤工艺中水的回收率高达95%以上,并且可方便的实现冲洗与反冲洗,不易堵塞,使用寿命相对较长。

超滤不需要加电加压,仅依靠自来水压力就可进行过滤,流量大,使用成本低廉,较适合家庭饮用水的全面净化。

因此未来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将以超滤技术为主,并结合其他的过滤材料,以达到较宽的处理围,更全面地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2、钠滤(NF):过滤精度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脱盐率比反渗透低,也是一种需要加电、加压的膜法分离技术,水的回收率较低。

也就是说用钠滤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30%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工业纯水制造。

3、反渗透(RO):过滤精度为0.0001微米左右,是美国6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超高精度的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

可滤除水中的几乎一切的杂质(包括有害的和有益的),只能允许水分子通过。

也就是说用反渗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50%以上的自来水。

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

一般用于纯净水、工业超纯水、医药超纯水的制造。

反渗透技术需要加压、加电,流量小,水的利用率低,不适合大量生活饮用水的净化。

4、微滤(MF):过滤精度一般在0.1-50微米,常见的各种PP滤芯,活性碳滤芯,瓷滤芯等都属于微滤畴,用于简单的粗过滤,过滤水中的泥沙、铁锈等大颗粒杂质,但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等有害物质。

滤芯通常不能清洗,为一次性过滤材料,需要经常更换。

① PP棉芯:一般只用于要求不高的粗滤,去除水中泥沙、铁锈等大颗粒物质。

②活性碳:可以消除水中的异色和异味,但是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对泥沙、铁锈的去除效果也很差。

③瓷滤芯:最小过滤精度也只0.1微米,通常流量小,不易清洗。

超滤净水器过滤原理

超滤净水器过滤原理

超滤净水器过滤原理
超滤净水器利用超滤技术来过滤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超滤膜是一种以微孔为基础的膜,其孔径通常在0.01至0.1微米之间,比细菌和病毒直径要小得多。

超滤净水器的过滤原理如下:
1. 水进入超滤净水器后,首先经过一个预处理过程,去除较大的悬浮颗粒、沉淀物和泥沙等。

这有助于保护超滤膜不被堵塞。

2. 水通过预处理后,被推入超滤膜。

由于超滤膜的微孔直径非常小,一部分水分子可以通过孔隙进入下一个阶段,而较大的杂质和污染物则被滤除。

3. 被滤除的杂质和污染物会随着水的流动被排出系统。

因此,用户只需从出水口取水,就可以得到清洁的水源。

需要注意的是,超滤净水器不能去除溶解在水中的微量杂质,如重金属离子和溶解性盐类等。

此外,超滤膜也无法过滤出病毒和微生物的代谢物,因此在特殊环境下,如水质恶劣的地区或需要高纯度水的实验室中,可能需要额外的处理方法来满足需求。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介绍.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介绍.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一、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发展史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

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膜可以是固相、液相、甚至是气相的。

用各种天然或人工材料制造出来的膜品种繁多,在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性。

大多数人会认为,膜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其实不然,膜分离技术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水、果汁、牛奶、保健品、中药、茶食品、饮料、调味品等我们随时可能接触到的,都会用到膜分离技术。

二、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原理膜分离过程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不同的膜过程使用不同的膜,推动力也不同。

目前已经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过程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渗透汽化(PV、乳化液膜(ELM等。

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分离技术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这四大过程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已有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有许多商品化的产品可供不同用途使用。

这里主要以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为代表介绍一下。

3.1 反渗透膜(RO反渗透膜使用的材料,最初是醋酸纤维素(CA,1966年开发出聚酰胺膜,后来又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合成复合膜。

CA 膜耐氯性强,但抗菌性较差。

合成复合膜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和有机物截留性能,但对次氯酸等酸性物质抗性较弱。

这两种材料耐热性较差,最高温度约是60℃左右,这使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中受到限制。

超滤膜技术原理、特点及应用详解

超滤膜技术原理、特点及应用详解

超滤膜技术原理、特点及应用详解超滤膜是最早开发的高分子膜之一,是一种额定孔径范围为0.001~0.02微米的微孔过滤膜。

在膜的一侧施加适当压力,溶液中的溶剂以及一部分分子量较低的溶质从超滤膜的微小孔隙中穿透到膜的另一边,而分子量较高的溶质或一些乳化胶束团被截留,从而达到过滤分离的效果。

在水处理领域,超滤膜技术相对于其他过滤技术来说,过滤杂质的效率更高,其过滤精度可达99.99%,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绝大部分有害物质;并且使用很少或不使用化学药剂,有效避免水质受到二次污染,因此处理后的水质更好。

从操作层面来说,基于超滤膜技术的过滤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简单可靠,只有开、关两种操作。

由于超滤膜的材料化学稳定性强,抗酸碱腐蚀,耐高温,因此可以高温杀菌消毒,适用性很广。

1、超滤膜技术原理及特点(1)技术原理超滤膜技术是一种膜透过分离技术,其滤过能力介于纳滤和微滤之间,其工作原理是:在溶液通过一种半透膜的时候,在压力的作用下,溶剂和溶质中的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膜到达膜的另一侧,而溶质中的大分子物质和胶体则由于无法通过滤膜孔洞而被拦截下来,随着溶液不断流过,膜上被拦截的物质也越来越多,因此要想实现超滤作用就得对溶剂施加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在膜的表面形成的物质也展现出一定的化学特性,对于一些污染物也具有截留和分解的作用,从而实现水的净化。

随着大分子物质不断高集在膜表面滤过的速度不断降低,出现“浓度极化”的现象,为使超滤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实际工作中常使用搅排式超滤装置来消除”浓度极化”的现象。

(2)超滤膜技术的特点相对于其他水处理技术而言,超滤膜技术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一,超滤膜化学稳定性高,可耐高温、耐酸、耐碱,因此对进水水质要求不高,通用性强;第二,超滤膜技术原理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化运转,节约劳动力,且操作简便、易于维护,运行安全稳定;第三,超滤膜技术属于物理方法,在水处理过程中并不需加任何化学药剂,因此可有效的防止水体的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第四,超滤膜技术效率高,处理水量大,尤其是对污染较小的城市饮用水处理,展现出极高的作效率;2、超滤膜技术在环保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1)城市饮用水净化随看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饮用水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用水源地的污染也日益严重,直接取水的水质越来越无法满足饮用水的标准,因此必需要对城市饮用水进行净化。

超滤与微滤的区别

超滤与微滤的区别

超滤与微滤的区别超过滤(简称超滤)和微孔过滤(简称微滤)也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一般用于液相分离,也可用于气相分离,比如空气中细菌与微粒的去除。

超滤所用的膜为非对称膜,其表面活性分离层平均孔径约为10一200A,能够截留分子量为500以上的大分子与胶体微粒,所用操作压差在0.1—0.5MPa。

原料液在压差作用下,其中溶剂透过膜上的微孔流到膜的低限侧,为透过液,大分子物质或胶体微粒被膜截留,不能透过膜,从而实现原料液中大分子物质与胶体物质和溶剂的分离。

超滤膜对大分子物质的截留机理主要是筛分作用,决定截留效果的主要是膜的表面活性层上孔的大小与形状。

除了筛分作用外,膜表面、微孔内的吸附和粒子在膜孔中的滞留也使大分子被截留。

实践证明,有的情况下,膜表面的物化性质对超滤分离有重要影响,因为超滤处理的是大分子溶液,溶液的渗透压对过程有影响。

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与反渗透类似。

但是,由于溶质分子量大、渗透压低,可以不考虑渗透压的影响。

微滤所用的膜为微孔膜,平均孔径0.02—10 ,能够截留直径0.05—10 的微粒或分子量大于100万的高分子物质,操作压差一般为0.01~0.2MPa。

原料液在压差作用下,其中水(溶剂)透过膜上的微孔流到膜的低压侧,为透过液,大于膜孔的微粒被截留,从而实现原料液中的微粒与溶剂的分离。

微滤过程对微粒的截留机理是筛分作用,决定膜的分离效果是膜的物理结构,孔的形状和大小。

超滤膜一般为非对称膜,其制造方法与反渗透法类似。

超滤膜的活性分离层上有无数不规则的小孔,且孔径大小不一,很难确定其孔径,也很难用孔径去判断其分离能力,故超滤膜的分离能力均用截留分子量来予以表述。

定义能截留90%的物质的分子量为膜的截留分子量。

工业产品一般均是用截留分子量方法表示其产品的分离能力,但用截留分子量表示膜性能亦不是完美的方法,因为除了分子大小以外,分子的结构形状,刚性等对截留性能也有影响,显然当分子量一定,刚性分子较之易变形的分子,球形和有侧链的分子较之线性分子有更大的截留率。

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技术的最新进展

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技术的最新进展

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技术的最新进展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技术的最新进展1. 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人类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推进,水资源的供应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新兴水处理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这些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最新进展。

2. 微滤技术微滤技术是利用孔径为0.1-10μm的微孔膜进行物质分离和净化的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压力差驱动,使水从微孔膜的上游向下游流动,而较大分子、悬浮物、细菌等则被截留在膜表面。

微滤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领域。

近年来,微滤膜材料的研发、膜模块的改进和操作条件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提高了膜的分离性能和经济性。

3. 超滤技术超滤技术是利用孔径为0.001-0.1μm的超滤膜对水进行分离和净化的技术。

超滤技术相比微滤技术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和更小的孔径。

其原理与微滤技术类似,但可以有效地去除更小的颗粒和胶体物质。

超滤技术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废水回用和深度处理等领域。

近年来,超滤膜材料的研发、膜孔径的控制和膜组件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提高了超滤膜的分离性能和稳定性。

4. 纳滤技术纳滤技术是利用孔径为1-100纳米的纳滤膜对水进行过滤和分离的技术。

纳滤技术相比超滤技术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和更小的孔径,可有效去除胶体和高分子有机物。

纳滤技术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和生物制药等领域。

近年来,纳滤膜材料的改良、膜表面修饰和操作参数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提高了纳滤技术的分离效率和稳定性。

5. 反渗透技术反渗透技术是利用半透膜对水进行分离和富集的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施加较高的压力使水分子逆向渗透,从而去除溶解在水中的溶质和杂质。

反渗透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生产纯水等领域。

近年来,反渗透膜的制备工艺、膜材料的改进和膜模块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提高了反渗透技术的分离效率和经济性。

微滤与超滤

微滤与超滤
因此,超滤处理通常是作为RO的预处理。
6.山东某电厂选择超滤作为预处理 十里泉电厂 125MW水处理系统反渗透改造后流
程图:
水源地深井泵来水—无阀滤池—清水箱—清水 泵—20μm过滤器—超滤—净水箱—5μm过滤器—反 渗透—脱碳器—淡水箱—淡水泵—阳离子交换器—阴 离子交换器—混合离子交换器—除盐水箱。
(压降控制在3.92-4.9MPa)
➢ 填料法 ➢ 搅拌法 ➢ 扩大扩散系数法
➢ 设置湍流促进器 ➢ 脉冲法
▪影响超滤渗透通量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 影响因素:
➢ 操作压差 ➢ 料液浓度 ➢ 料液流速 ➢ 温度 ➢ 截留液浓度 ➢ 操作时间
❖ 控制方法
➢ 选择合适的膜材料 ➢ 料液的预处理 ➢ 膜的清洗
UF的分离原理
2.超滤膜材料与组成 超滤膜早期用的是醋酸纤维素膜材料,以后还用聚
砜、聚醚砜、聚丙烯腈、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氯 乙烯醇等以及无机膜材料。超滤的操作模型可分为重 过滤和错流过滤;组件类型有中空、卷式、平板、管 式等几种。其中中空纤维膜是超滤技术中最为成熟与 先进的一种形式。中空纤维外径φ0.5—2.0mm, 内径φ0.3—1.4mm,中空纤维管壁上布满微孔, 原水在中空纤维外侧或内腔内加压流动,分别构成外 压式和内压式。超滤是动态过滤过程,被截留物质可 随浓缩水排除,配合定期反洗及化学清洗,可长期连 续运行。
污水收集池→污水提升泵→自清洗过滤器→分配水 池→超滤设备→空气分离器→超滤出水泵→清水箱→ 清水泵→加热器→保安过滤器→高压给水泵→反渗透 →淡水箱→淡水泵→一期除盐→除盐水箱→除盐水泵 →机组补水箱
膜组的结构
10-3 超滤
• 超滤原理
▪超滤过程的传质模型
❖筛子模型

高效微滤机工作原理

高效微滤机工作原理

高效微滤机工作原理
高效微滤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微孔滤芯的过滤作用。

首先,水源通过进水管道进入高效微滤机,经过预处理后进入微滤芯。

微滤芯通常采用陶瓷、石英、聚酯薄膜等材料制成,具有微细的孔隙结构。

微滤芯的孔径一般在0.1-10微米之间,可以有效地过滤掉水中的悬浮颗粒、泥沙、微生物、细菌等固体颗粒和微生物。

当水通过微滤芯时,由于芯片上的孔隙非常小,大多数固体颗粒和微生物会被阻挡在滤芯表面,而干净的水则能够通过滤芯的孔隙,进入滤芯内部。

微滤芯内部通常还设有一种纳米级表面处理技术,能够增强滤芯的吸附能力,进一步过滤掉微小的颗粒和微生物,提高过滤效果。

此外,微滤芯还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浑浊度、异色、异味等,使水质变得清澈透明。

在实际使用中,高效微滤机还会配备自动冲洗装置,定期对滤芯进行冲洗,以清除滤芯表面的杂质,保证其过滤效果。

同时,高效微滤机还设有出水管道,将过滤后的干净水输出给用户。

总之,高效微滤机借助微滤芯的微孔过滤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固体颗粒和微生物,提供干净、清澈的水质供给。

超滤膜方面的书籍

超滤膜方面的书籍

超滤膜方面的书籍摘要:1.介绍超滤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探讨超滤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3.分析超滤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4.推荐相关书籍并总结正文:一、超滤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超滤膜是一种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的膜过滤技术,主要用于分离和浓缩大分子物质,如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多糖和聚合物等。

超滤膜过滤过程通常在压力驱动下进行,其原理是利用膜的孔隙结构对溶液中的组分进行选择性分离。

根据膜的孔径和分子截止量,超滤膜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微孔超滤膜、中孔超滤膜和多孔超滤膜等。

二、超滤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超滤膜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水处理、食品工业、生物医药、化工和环保等。

在水处理领域,超滤膜可用于城市自来水的深度净化、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回用等。

在食品工业中,超滤膜可用于果汁、饮料和乳制品的澄清、浓缩和除菌等。

在生物医药领域,超滤膜可用于药物的纯化、分离和浓缩等。

在化工和环保领域,超滤膜也可用于溶液的浓缩、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废液的处理等。

三、超滤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超滤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未来,超滤膜技术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1.膜材料的研究,开发新型、高性能的超滤膜材料;2.膜制备工艺的优化,提高膜的产率和性能;3.膜组件的设计和制造,实现膜的规模化应用;4.膜过程的控制和优化,提高膜分离效率和稳定性。

四、相关书籍推荐1.《超滤膜技术与应用》:本书详细介绍了超滤膜的基本原理、类型、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

2.《膜分离技术》: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膜材料、膜组件和应用技术,对超滤膜技术也有详细的介绍。

3.《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本书重点讨论了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包括超滤膜技术在内,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详解超滤原理

详解超滤原理

详解超滤原理超滤原理也是一种膜分离过程原理,超滤利用一种压力活性膜,在外界推动力(压力)作用下截留水中胶体、颗粒和分子量相对较高的物质,而水和小的溶质颗粒透过膜的分离过程。

超滤的过滤精度在微滤与纳滤之间,其孔径范围在0.002um-0.1um。

超滤一般可以滤除水中的铁锈、泥沙、胶体、细菌、大分子有机物等有害杂质,并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一些矿物质元素,是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工艺中的核心部件。

超滤净水原理示意图制造方法:将高分子膜材料、添加剂、溶解在一定温度下搅拌、溶解成均相溶液,静置脱泡、过滤,由计量泵从特殊结构的喷丝孔中挤出,经短时间空气浴后,进入凝固浴,由于凝固液和溶剂的双向扩散,使铸膜液凝固成中空纤维。

在这一过程中,纤维膜壁上形成致密的表层和疏松支撑层,致密的表层可对水中大分子物质或微粒起到截留作用,而支撑层除增强膜的机械强度外,还是滤过液的通道。

中空纤维经水充分清洗和后处理后成干膜。

将一束中空纤维用粘结剂固定在一定结构的外壳里,即成超滤膜组件。

逆渗透原理:反渗透是二十世纪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膜法水处理方式,它是苦咸水处理、海水淡化、除盐水、纯水、高纯水等制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它核心元部件是反渗透膜,该膜是一种用特殊材料和加工方法制成的、具有半透性能的薄膜。

它能够在外加压力的作用下使水溶液中的某些组分选择性透过,从而达到水体淡化、净化的目的。

RO逆渗透净水原理示意图在一罐子里中间放一片薄膜,一边放盐水,一边放淡水。

过了几个小时发现一种奇怪现象:淡水位下降,盐水水位上升;科学家们想如果在盐水上加压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结果发现:盐水水位下降,淡水水位上升,尝尝口感没有发生一点变化。

这就是“渗透现象”和“反渗透现象”。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有:如家里种了一盆花,根的表皮就是一层膜。

烧水时,枝叶里含盐分,按上面的原理,枝叶吸收水分,反之脱水。

这种技术开发后,第一个用户就是宇宙飞船。

宇宙航行员的饮用的水都是通过这种技术的净化。

超滤系统(个人总结)

超滤系统(个人总结)

目录超滤系统简介 (2)常规垂直过滤与切向流过滤比较 (2)超滤系统流程图: (3)主要配置: (4)超滤膜装置 (5)膜材料 (7)超滤膜包维护 (9)超滤膜包的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9)清洗方法: (9)注意: (9)冲洗步骤 (9)清洗剂选择 (10)清洗条件 (10)消毒 (10)除热原 (10)水通量(NWP)测量 (11)完整性测试 (13)保存 (13)附录 (15)超滤系统简介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与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

超滤是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之一。

以大分子与小分子分离为目的。

超滤装置如同反渗透装置,有板式、管式(内压列管式与外压管束式)、卷式、中空纤维式等形式。

浓差极化乃是膜分离过程的自然现象,如何将此现象减轻到最低程度,是超滤技术的重要课题之一。

采取的措施有:①提高膜面水流速度,以减小边界层厚度,并使被截留的溶质及时由水带走;②采取物理或化学的洗涤措施。

常规垂直过滤与切向流过滤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为使在生产中保持连续、稳定的过滤,从而选择切向流过滤。

超滤系统一般包括:回流罐、补液罐、泵、质量流量计、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隔膜阀(气动、手动)、压力控制阀、电控箱、管道、夹具等等。

超滤系统流程图: 回流罐超滤装置补液罐滤过液阀泵质量流量计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质量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压力控制阀压力传感器阀TMP/P/ P主要配置:泵形式:卫生级转子泵材质:316L SS(转子及与液体直接接触的管道部分)流速:200L/min (根据工艺确定)位置:进料段阀形式:卫生级隔膜阀(可调节开度)材质:316L SS膜片:PTFE/EPDM[1]位置:进料段、回流段、透过段、取样口等。

压力传感器形式:卫生级隔膜式[2]材质:316L SS[3]位置:进料段、回流段、透过段质量流量计形式:卫生级玻璃转子流量计材质:316L SS 接口及转子位置:进料段、透过段温度传感器形式:卫生级材质:316L SS位置:管道材质:316L SS超滤膜装置形式:板式、管式(内压列管式与外压管束式)、卷式、中空纤维式1、板式膜组件板框式组件是首先应用的大规模超滤与反渗透系统,这种设计起源于常规的过滤概念。

微滤和超滤的原理

微滤和超滤的原理

微滤和超滤的原理
微滤和超滤的原理区别如下:
1. 微滤是依靠筛滤原理,使用孔径0.1-10μm的滤膜隔离颗粒物质。

2. 超滤是通过溶质分子量的不同进行分离,使用孔径1-100nm的滤膜。

3. 微滤主要根据颗粒物的大小进行截留,超滤主要根据分子量截留。

4. 微滤可去除悬浮物、藻类、沙粒等较大颗粒杂质。

5. 超滤可以去除病毒、细菌、蛋白质、糖类、油脂等较小分子杂质。

6. 微滤通常在0.1-0.5Mpa的压力下进行。

超滤在0.5-4Mpa压力下进行。

7. 微滤滤速较快,超滤滤速较慢。

8. 微滤滤膜较超滤滤膜筛孔粗大,水通量大。

9. 超滤操作和设备成本较高,但可以取得更高的去除率。

10. 两者可结合使用,微滤去除大颗粒,超滤深度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4.控制措施
B.膜的压差较高时,浓差极化产生的阻力 占主导地位,此时应着重减少浓差极化 阻力,其措施主要是:
① 增大料液流速; ② 升高料液温度; ③ 选择合适的膜组件结构
C.膜压差很高时,凝胶层阻力占主导地位, 凝胶层是由浓差极化造成的,所以防止 凝胶层的形成应尽量控制浓差极化。
13
七、超滤膜的清洗
3.
a. 料液性质 c. 操作条件
b. 膜及膜组件性质
11
4.控制措施
A. 膜的压差较低时,膜自身的机械阻力和膜 污染阻力占主导地位,应尽量减少膜污染 阻力来提高膜的运行水平
① 膜材料:与溶质电荷相同的强亲水和强疏水 性膜较耐污染; ② 膜孔径:一般选孔径比被截留粒子尺寸小一 个数量级的膜; ③ 溶液pH值:一般把它调至远离等电点,可减 少污染; ④ 盐:自身沉积或改变蛋白质性质而产生膜污 染; ⑤ 温度:适宜的料液温度会减少膜的污染。

1. 2.
五、微滤的操作模式
1. 无流动操作(静态过滤或死端过滤) 2. 错流操作(动态过滤)
22
23
24
25
六、微滤膜的特性
1. 微滤膜的分类: 按形态结构可分两类对称膜和非对称膜 按材料可分两类有机膜和无机膜 2. 微滤膜的结构: 具有毛细管状孔结构的筛网型微孔滤膜 具有曲孔的深度型微孔滤膜
物理方法:水力方法和气液脉冲法 化学方法:物理清洗——清洗剂扩散到污垢表层——渗 透扩散进污垢层——清洗反应——清洗反应产物转移至 清洗剂体系
14
七、超滤膜的清洗
3.常见的化学清洗剂 ① 酸碱液 ② 表面活性剂 ③ 氧化剂 ④ 酶 4.清洗效果评价 通常用纯水透水率恢复系数r来表示清洗效果: r=J/J0 *100%
2.
浓差极化
超滤时,由于筛分作用,料液中的部分大分子溶质会被膜截 留,溶剂及小分子溶质则能自由地透过膜,从而表现出超滤膜的 选择性。被截留的溶质在膜表面处积聚,其浓度会逐渐升高,在 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及近膜面的溶质又以相反方向向料液主体扩 散,平衡状态时膜表面形成一溶质浓度分布边界层,对溶剂等小 分子物质的运动起阻碍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膜的浓差极化,是一 个可逆过程。 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2
三、超滤的用途
超滤主要用于从液相物质中分离大分子 化合物(蛋白质、核酸聚合物、淀粉、天然胶、 酶等)、胶体分散液(粘土、颜料、矿物料、 乳液粒子、微生物)以及乳液(润滑脂、洗涤 剂、油水乳液)。采用先与适合的大分子结合 的方法也可以从水溶液中分离金属离子、可溶 性溶质和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酶、病毒), 以达到净化、浓缩的目的。
26
3.微滤膜的特点
① 微滤主要以筛分机理截留粒子而分离,所有比 膜孔径大的粒子全部截留,其他深层过滤介质 达不到绝对截留的要求 ② 孔径分部均匀,过滤精度高,可靠性强 ③ 孔隙率高,过滤速度快 ④ 微滤膜整体性强,不脱落,不对物料产生二次 污染,且膜层薄,对物料吸附少,减少损失 ⑤ 与其它深层过滤方法结合使用,可延长微滤膜 使用寿命。
J为清洗后膜的通量,J0为膜清洗前的初始通量
15
七、超滤的应用
1. 2. 3. 4. 工业废水处理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高纯水制备中的应用 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
16
膜技术应用
——微 滤
17
一、微滤的定义
微滤是在压差
推动力作用下进行的
筛孔分离过程,膜孔
范围在0.05um20um.
18
二、微滤的发展进程
在实际膜分离技术应用中,尽管选择了较合适的膜和适 宜的操作条件下,在长期运行中,过滤通量随运行时间 的增加必然产生下降现象,即膜污染问题必然发生,此 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清洗方法,使膜面或膜孔内污染物去 除,从而达到过滤通量恢复,延长膜寿命的目的。 1.影响膜清洗的因素:膜的化学特性和污染物特性 2.膜的清洗方法
① 有机高分子超滤膜采用相转化法、 拉伸法、复合膜法、烧结法、核 径迹法等 ② 无机超滤膜采用固体粒子烧结法、 溶胶凝胶法、阳极氧化法、动态 膜法、薄膜沉积法、水热法等;
10
六、超滤膜的污染及控制
1. 膜污染的定义:
指处理物料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 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 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 可逆变化。
3
四、超滤的基本原理
超滤的分离机理是“筛分”分子级的物质, 即它可截留溶液中溶解的大分子物质,而 透过小分子物质。 理想的超滤膜分离是筛分过程,在压力推 动下,进料液中的溶剂和小分子溶质透过 膜进入滤液侧,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胶 体、蛋白质等被超滤膜截留浓缩。 “筛分膜”和“深层膜”的比较——
4
5
6
7
8
五、超滤膜的特性
1. 超滤膜按形态结构可分两类:对称膜和非对称 膜 2. 超滤膜的分离特性:透过通量(速度)和截留 率(分离效果) 3. 超滤膜的材料:1)有机高分子材料(纤维素衍 生物、聚砜类、乙烯类聚合物、含氟类聚合物) 2)无机材料(多孔金属、多孔陶瓷、分子筛)
9
4.超滤膜的制备——
一、超滤的定义
超滤是在压差推动力作用下进行的筛 孔分离过程,它介于纳滤和微滤之间,膜 孔范围在1nm-0.05um.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超滤的发展进程
1. 1861年Schmidt首次公布了牛心胞薄膜 截留可溶性阿拉伯胶的实验结果; 2. 1867年,Traube制成第一次人工膜; 3. 1907年开始使用“超滤”这一术语; 4. 20世纪70年代,超滤从实验规模进入工 业化应用; 5.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随后进 入快速发展阶段。
1. 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微滤膜技术; 2. 20世纪初开始对该技术进行系统研究; 3. 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飞跃发展阶段; 4. 我国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
六十年代,8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并得到
快速发展。
19
三、微滤的应用领域
微滤主要从气相和液相物质中截 留微米及亚微米级的细小悬浮物、微生 物、微粒、细菌、酵母、红血球、污染 物等以达到分离、净化和浓缩的目的。
20
四、微滤的分离机理
微滤的分离机理是筛分机理,膜的物理 结构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吸附和电性 能对截留也有影响。 微滤膜的截留分表面层截留和内部截留 两种:
表面层截留:机械截留作用、物理作用或吸附 截留作用、架桥作用 膜内部截留:膜的网络内部截留作用,是指将 微粒截留在内部而不是在膜的表面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