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网络特性实验_朱磊

合集下载

非均质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的模拟与分析

非均质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的模拟与分析

非均质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的模拟与分析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而土壤的水分热传递特性则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耐旱性及产量。

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研究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成为了当今热点问题之一。

非均质土壤是指土壤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会影响土壤水分热传递的过程。

因此,对非均质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的模拟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背景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是指土壤内水分和热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和变化。

在非均质土壤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活性等在空间上存在差异,热水分的传递也会显现出异质性。

由于非均质土壤较为复杂,因此模拟和分析非均质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研究方法对于非均质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的模拟与分析,通常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和计算机算法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

其中,用于模拟非均质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的数学模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两种:1.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基于土壤物理性质、水分运移和热传递规律推导出的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通常基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通过实验或图解确定模型参数,然后利用计算机模拟和计算环境模拟工具进行计算和模拟。

物理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壤水分和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但缺点是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计算资源。

2.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基于统计方法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

统计方法可以很好地用来描述和分析非均质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其中最常用的统计方法是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通过相似性度量将土壤分为若干类别,从而反映土壤内部的异质性;主成分分析通过对多个变量的组合进行计算,得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优化。

由于统计模型具有可解释性强的特点,因此较为适合用于非均质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的探索和发现。

三、研究意义非均质土壤水分热传递特性的模拟与分析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范文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范文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农业灌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和预测水分入渗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针对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入渗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和过程模拟。

通过此研究,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农田水分管理,优化水资源利用。

二、试验方法与材料1. 试验区域选择本实验选取了不同土质、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农田作为试验区域,以全面了解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入渗规律。

2. 试验材料试验所需材料包括土壤样品、水分计、入渗仪等设备。

其中,土壤样品根据不同的土质类型进行采集,水分计用于测量土壤含水量,入渗仪用于模拟水分入渗过程。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1. 实验过程(1)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根据试验区域的不同土质类型,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处理,以获得均匀的土壤样本。

(2)设置实验条件:根据非充分供水的条件,设置不同的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

(3)水分入渗实验:使用入渗仪进行水分入渗实验,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入渗量。

(4)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实验数据,分析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入渗规律。

2. 结果分析(1)不同土质类型对水分入渗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土质类型的土壤对水分的入渗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粘土的入渗能力较低,而沙土的入渗能力较高。

(2)灌溉水量与频率对水分入渗的影响: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增加灌溉水量和频率可以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和入渗能力。

然而,过量的灌溉可能导致水分在土壤表层积累,降低入渗速度。

(3)土壤水分入渗的动态变化: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

在初期,水分迅速入渗到土壤中;随着入渗深度的增加,入渗速度逐渐减慢。

四、过程模拟为了更好地理解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入渗规律,我们建立了土壤水分入渗的过程模拟模型。

该模型基于实验数据和已有的土壤水分运动理论,通过计算机模拟来预测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多孔介质中非均匀流动模式信息特性聚类分析_王康

多孔介质中非均匀流动模式信息特性聚类分析_王康

多孔介质中非均匀流动模式信息特性聚类分析王 康1,张仁铎2,周祖昊3(1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2;21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3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44)摘要:研究了多孔介质中非均匀流动描述方法和流动模式信息特性。

依据流道宽度分布信息,对4组染色示踪试验的垂直剖面流动区域进行水平分层,将流道统计信息作为变量,对水平层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染色比例和染色区域内流动通道宽度分布是流动聚类分区的主要影响因素。

聚类数目为3和8情况下,能够最为有效地表征非均匀流动模式。

以垂直方向流动为主,且流动通道连续的情况下,流动分区主要包括全局性均匀流、局部均匀流、均匀流向非均匀流过渡区,以及优先流区。

水平方向流动特性较为显著的情况下,则存在多个均匀流向非均匀流动的过渡区。

关 键 词:多孔介质;非均匀流动;染色示踪试验;聚类分析;信息模式中图分类号:S152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791(2008)05-0714-08收稿日期:2007-08-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39040;50609019;50528910);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06CB403404)作者简介:王 康(1975-),男,河北霸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壤水动力学、土壤水环境学研究。

E -mail:wwangkang@1631com由于介质结构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向异性,流动更多的表现出非均匀性,即使在均匀的介质结构中,在流动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影响下,仍然可能出现指状流现象[1~3]。

染色示踪技术在土壤优先流特性描述[4],土壤耕作状况对于水流运动的影响[5],以及土壤非均匀流动尺度特性[6]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总的来说,现有的研究更加注重将非均匀模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对于非均匀流动的描述方法以及非均匀流动模式的信息特性则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

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解读

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解读

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方妍1,盛丰2, *(1. 湖南新华水利电力有限公司,长沙410007;2.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摘要:优先流是土壤中常见的水流和溶质运移形式,由于土壤的空间变异性,使得这一重要的土壤水和溶质输移形式难以被捕捉和描述。

本文采用碘-淀粉染色示踪方法研究了田间条件下土壤水运动的非均匀特征,通过对染色模式的数字图像分析定性的研究了试验尺度对土壤水流运动非均匀程度的影响,同时采用土壤水实际入渗深度分布非均匀系数(Cμa)和活动流场模型(Active region model, ARM)分形特征参数(γ)来定量描述不同试验尺度条件下土壤水流动的非均匀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γ和Cμa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γ能正确描述土壤水流运动的宏观非均匀特征;γ为土壤非均匀流流场分形维数的函数,在所研究的试验尺度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尺度不变性。

关键词:碘-淀粉染色示踪试验;非均匀流;尺度;活动流场模型文章编号:2009-005 中图分类号:P641.2 文献标识码:AScaling effects of heterogeneous soil water flow patternsFANG Yan1, SHENG Feng 2, *(1. Hunan Xinhua Water Resources & Electric Power Co., Ltd, Changsha 410007, China;2.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Abstract: Preferential flow is a common soil water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pattern in the soil-water system. While, as a result of the special variability of soil physical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the preferential flow is difficult to be characterized. Three iodine-starch staining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inner-frame sizes were conducted in silty clay soil to study the soil water flow heterogeneity affected by the experimental scale. Image processes and digital procedure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flow paths of the soil profiles qualitatively.A heterogeneity coefficient of real infiltration depth distributions (Cμa) and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γ) of the active region model (ARM)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preferential flow patterns quantita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γ) was able to capture the major features of the observed flow patterns at the scales of interest and displayed the same change trend with Cμa under different scales; the ARM param eter (γ) showed as a function of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heterogeneous flow patterns, and was independent to the experimental scale in this research.Key words: Iodine-starch staining experiment; heterogeneous soil water flow; scale effect; active region model由于土壤高度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土壤水流运动的非线性,使得土壤非均匀流难以被捕捉和描述[1]。

非饱和土壤水流运动特征的显色示踪

非饱和土壤水流运动特征的显色示踪
第1 O 卷第 4期
2 0 1 3 年 1 2月
长 沙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s h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Ch a n g s h a 4 1 0 0 0 4,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s t u d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u n s a t u r a t e d s o i l wa t e r f l o w ,s i x s e t s o f i n f i l t r a - t i o n t e s t w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b y t h e i o d i n e — s t a r c h s t a i n i n g me t h o d i n u n d i s t u r b e d s o i l c o n d i t i o n . Th e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wa t e r d e p t h a n d t e s t s c a l e we r e a n a l y z e d u s i n g s t a t i s t i c a l me t h o d b a s e d o n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d a t a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wi t h i n a n d a mo n g t h e s o i l p r o f i l e s e x h i b i t d i s t i n c t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i e s . Th e s o i l wa t e r f l o w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d e c r e a s e d w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a p p l i e d wa t e r . Th e s o i l wa — t e r f l o w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i n c r e a s e d w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t e s t s c a l e . Th e d e e p s e e p a g e i n c r e a s e d

涌灌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

涌灌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

涌灌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
张巧利;张亮
【期刊名称】《节水灌溉》
【年(卷),期】2017(0)8
【摘要】基于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应用HYDRUS-3D 软件建立了地下涌流根灌土壤水分轴对称三维数值模型,采用Galerkin有限元分析法对土壤水分运动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

利用土壤入渗试验剖面含水率指标的实测值与模拟值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基本在10%以内,吻合良好,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分析供试土壤条件下水分运动状况,可为涌流灌溉系统的合理设计及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总页数】5页(P64-68)
【关键词】涌流根灌;HYDRUS-3D;模拟;水分运移
【作者】张巧利;张亮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5.6
【相关文献】
1.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 [J], 周青云;孙西欢;康绍忠
2.波涌灌溉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 [J], 张耀峰;耿智琳
3.波涌灌间歇入渗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及试验 [J], 傅渝亮;费良军;
聂卫波;王博
4.降雨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和实验对比研究 [J], 刘超; 董晓华; 孙立
5.涌泉根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研究 [J], 李耀刚;王文娥;胡笑涛;黎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范文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范文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篇一一、引言随着水资源日益紧张,非充分供水已成为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

因此,研究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入渗规律,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过程模拟,探讨了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的规律,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使用的土壤取自某农田,经过风干、研磨、过筛等处理后,得到均匀的土壤样品。

实验用水为自来水,经过适当处理以满足实验要求。

2. 实验方法(1)制备不同含水量的土壤样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探究不同含水量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2)采用室内入渗试验装置,模拟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土壤入渗过程,记录不同时间段的入渗量。

(3)运用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土壤水分入渗的规律。

(4)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拟,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室内入渗试验,我们得到了不同时间段土壤水分入渗量的数据。

同时,我们运用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土壤水分入渗的规律。

此外,我们还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了模拟。

2. 结果分析(1)含水量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水量对土壤水分入渗具有显著影响。

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较低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水分入渗速度减慢,入渗量减少。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根据作物需求和气候条件,合理调整土壤含水量,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数学模型拟合结果我们采用了多种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发现某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的规律。

该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时间段的入渗量,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3)计算机模拟结果我们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了模拟。

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章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9...

第二章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9...

摘要随着近代数学、物理学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各学科的研究进展极为迅速,因此,如何将高、精、尖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合理运用到土壤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当中已经成为该学科寻求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本论文在参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与数据分析,对利用实验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测定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参数的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并对自动测定系统和传统实验所得的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参数测定方法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其次,在研究并总结了国内外确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各种方法的基础上,选用15bar压力膜仪对实验土样进行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

本论文重点介绍了土壤水力传导度和扩散度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并通过室内实验和计算机自动采集、处理数据的联合应用,分析了实验自动处理系统和传统手工实验所得结果的差别并提出了该系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参数;实验室测定;实验数据自动采集系统;传统实验方法IAbstract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modern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computer, all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have being developed quickly, so how to make use of thes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soil physics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come the main way to develop this subject.Based on referr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teratures, by many laboratory test and data analysis, the paper represented the cause of making use of the automatic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to measure the soil hydrodynamic parameter and making a comparison with the traditional test results. The main contests are:First, generalize and analyz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terature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oil hydrodynamic parameter, in a systematical way. Based on the generalization and analysis, the study contests are advanced. The second, generalize the determine methods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soil water, and use 15 bar pressure-membrane apparatus to test. Introduce the experimental facility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of the conductivity and diffuseness of the soil hydraulic power;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computer automatic data acquisition and manipulation, analyze the difference and problems between automatic processing system and traditional manual experiments.Finally generalize the whole fruiting; propose the problems which need improving in future.Keywords: dynamic parameters of unsaturated soil water; laboratory test; automatic experimental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methodsIV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水资源短缺和水土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范文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范文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非充分供水区域的土壤水分变化对于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非充分供水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过程模拟的方法,探讨了非充分供水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

二、试验方法与材料1. 试验材料试验选用的土壤为非充分供水区域的典型土壤,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符合试验要求。

试验设备包括水分入渗仪、土壤取样器、测量尺等。

2.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室内模拟和田间实测相结合的方法。

室内模拟主要用于研究不同供水条件下的水分入渗规律,而田间实测则用于验证室内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三、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1. 室内模拟试验(1)准备阶段:将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包括风干、破碎、过筛等步骤,使其达到试验所需的粒径分布。

然后,将处理后的土壤装入水分入渗仪中。

(2)试验阶段:设定不同的供水条件(如供水量、供水频率等),记录水分入渗深度和速度等数据。

通过改变供水条件,观察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变化。

(3)结果分析:根据试验数据,绘制水分入渗曲线,分析不同供水条件对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速度随供水的增加而加快,但达到一定深度后,入渗速度逐渐减缓。

2. 田间实测试验(1)试验设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非充分供水区域进行田间实测,设置观测点,记录土壤水分入渗数据。

(2)数据采集与分析:定期采集观测点的土壤水分数据,包括入渗深度、含水率等。

将实测数据与室内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室内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3)结果分析:实测结果表明,非充分供水区域的土壤水分入渗规律与室内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速度受降雨、蒸发、植物蒸腾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

四、过程模拟与讨论基于试验结果,我们建立了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的过程模拟模型。

广东省云浮市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模拟卷

广东省云浮市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模拟卷

广东省云浮市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模拟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哪项不是皂荚树、蝉、叫天子等生物的基本特征()A.需要营养物质B.呼吸C.生长和繁殖D.反射2.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

鲸死后成为盲鳗、虾、蟹等生物的食物,某些厌氧细菌分解鲸尸的脂类,产生硫化氢,硫化细菌能利用硫化氢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来说,硫化细菌是生产者B.鲸落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鲸鱼本身C.鲸落中的盲鳗、鲨鱼、蟹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D.鲸落促进了海洋上层有机物向海洋中下层转移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M量分布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M表示个体数量,则食物链为:3→4→1→2B.若M表示微塑料含量,则食物链为:2→1→4→3C.若M表示能量含量,则食物链为:2→1→4→3D.若M表示有机物含量,则食物链为:3→4→1→24.云南普洱市村民发现一种兰花螳螂,其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可完美地与环境融为一体。

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兰花螳螂不同的是()A.鸟前肢成翼,长骨中空B.雨露滋润禾苗壮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D.野鸭趾间有蹼5.苍蝇喜欢扑向有腥味的鲜鱼,说明苍蝇()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有遗传性C.有捕食性D.有变异性6.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下列选项与人口普查采用的科学方法相同的是()A.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B.测定玉米种子的发芽率C.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D.统计国内新冠患者治愈总数7.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解释错误的是( )A.螳螂和黄雀是肉食动物B.蝉、螳螂和黄雀都是消费者C.“蝉→螳螂→黄雀”是生态系统中完整的一条食物链D.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动物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建立营养关系8.在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某金属含量如下表所示:生物体A B C D E某重金属浓度/ppm0.0570.51580.39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A.表中生物B是生产者B.表中生物A是消费者C.表中生物C与E可能属于同一营养级D.表中生物D的数量最多9.如图为浐灞湿地生态公园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基于随机水流网络的土壤水非均匀运动数值模拟

基于随机水流网络的土壤水非均匀运动数值模拟

基于随机水流网络的土壤水非均匀运动数值模拟朱磊;周清;杨金忠;王康【期刊名称】《水利学报》【年(卷),期】2010(041)003【摘要】用显色示踪方法通过试验研究了黏土的非均匀流动模式,建立了离散网络模型,根据土体的统计特征描述相互作用的大孔隙和流动通道,构建水流运动的网络系统与小孔隙连续介质的耦合模型.用控制体积有限元法求解两区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采用整体法将土壤基质水流运动方程和不规则水流网络区水流运动方程耦合,解决了网络通道交叉引起的水流相互影响的问题,提高了计算效率.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离散网格模型及方法较好地描述出了优先流运动的特点,比等效连续体模型更为有效的刻画了土壤水流非均性规律.【总页数】9页(P310-318)【作者】朱磊;周清;杨金忠;王康【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湖北,430072;河海大学,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湖北,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湖北,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湖北,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2【相关文献】1.基于Richards方程切换的土壤水流及溶质运移数值模拟 [J], 曾季才;查元源;杨金忠2.田间尺度下土壤水流非均匀运动特征的染色示踪研究 [J], 盛丰;王康;张仁铎;李萼3.用分形特征参数定量描述土壤水流运动的非均匀程度 [J], 盛丰;王康;张仁铎;李萼4.基于三维随机水文地质结构模型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以西辽河平原为例 [J], 孙倩;邵景力;崔亚莉;王玉龙;薛俊环;马涛5.基于二次插值的非饱和土壤水流问题的特征差分方法及数值模拟 [J], 宋丽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全耦合的地表径流与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_朱磊

基于全耦合的地表径流与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_朱磊
[35 ]
。外耦合模式虽然计算效率较高,但因未考虑土壤水对地表水的反馈作用, 致使模拟精度较低。 迭
[68 ] 。完全耦合模式则是同步计算地表水 代耦合模式的计算效率相对较低,但模拟精度得到改善 土壤水动力 , , 。 学模型 是一种完全意义的耦合 对于各个系统以及内部边界条件共同进行求解 即在土壤介质和地表水,
基于全耦合的地表径流与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1, 2 1, 2 1, 2 磊 ,田军仓 ,孙骁磊 ( 1. 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 2. 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宁夏 银川 750021 )
摘要: 针对降雨径流从坡面流下的过程中会发生下渗,导致土壤水非饱和带含水率增大这一动力学过程,从物理 机制上对土壤水和地表水进行耦合,将二维平面地表水模型叠置在土壤水模型的顶部,对土壤水、 地表水模型进 行相同的空间和时间离散,在模型的计算过程中通过达西流关系对两者之间的水量交换进行计算 ( 双层结点法耦 合) 或整合离散方程的整体法进行耦合 。通过对两种耦合方法的比较以及与前人的实验结果对比,该模型与耦合方 非饱和带水分与溶质 法能够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地表径流与土壤水分运动过程 。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地表水流与饱和 耦合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 关键词: 地表径流; 土壤水; 水量交5. 3 文献标志码: A 6791 ( 2015 ) 03032209 文章编号: 1001-
以及边界条件中的数值方程同时进行求解 。 具有震荡敏感性低和质量守恒误差小等优点 复杂性,国内外研究仍较少。
[9 ]
, 但由于计算的
本文针对完全耦合仍缺乏系统研究的现状 , 根据地表径流物理机制与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 在一定降雨过程条件下,分别采用驱动为两者之间水头梯度的双层结点法和整合离散方程的整体法 , 两种完 全耦合的方法,建立与土壤物理参数、灌排方式相关的地表径流与饱和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全耦合模型, 根 据前人的实验结果,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在保证降雨与地表水、饱和非饱和土壤水水量平衡的情况下, 精确描述了地表径流产流与土壤中水分运动过程并对两种完全耦合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

土壤水动力学

土壤水动力学
弯曲度不能直接测量,它可以通过图像分析或流动和溶质运输建模
来计算。在这项研究中,通过两种方法从流体速度场计算出曲折值。
在第一种方法中
其中u是局部流速的平均值,而uj是平均流动方向上的速度的j分
量,其可以在x,y或z方向上。 这种方法基于一个简单的模型,
其中假定多孔介质等效于一组平行通道。
第15页/共28页
±1); 当i = 7 ... 10时,i被定义为
(±1,±1,0); 当i = 11 ... 14时,
i被定义为(0,±1,±1); 当对i
= 15 ... 18时,i被定义为(±1,0,
±1)。如左图
格子Boltzmann方法中的d3Q19晶格结构
第10页/共28页
04 图像处理和数值建模
采用D3Q19 LB模型(三维空间中的19个速度
正粘质土壤团聚体图像然后将其用作三维孔隙几何形状来
进行LB模拟。最后,根据LB模拟结果评估土壤样品的宏
观水力特性。
第3页/共28页
研究方法与材料
第4页/共28页
03 方法和材料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样本4
Vertisol ( 黑 土 , 中 国 北 方 的 江 苏 省 ( 34°17'39.4˝N ,
度都显着下降。x,y和z方向的平均弯曲度值减少了20%至30%,这与渗透率的增
加相吻合。上图显示了基于速度场的第一种方法计算出的曲折的尺度依赖性。一般
来说,曲折的尺度依赖性与渗透性的一致。在不同尺度上,较大的弯曲度对应较小
的渗透率。总体而言,生物炭修正大大减少了不同规模的曲折。
第24页/共28页

像素(避免边缘效应)
选择合适的阈值将图

非饱和带冻结期土壤水分迁移特征的室内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非饱和带冻结期土壤水分迁移特征的室内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非饱和带冻结期土壤水分迁移特征的室内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非饱和带冻结期土壤水分迁移特征的室内试验研究研究意义和目的:非饱和带是土壤中水文学上一个重要的区域,其水分运移对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冻结期是非饱和带中一个重要的时段,其特殊的水文过程和水文特征对于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极大。

因此,开展非饱和带冻结期土壤水分迁移特征的室内试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非饱和带冻结期的特殊水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为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室内试验,探究不同冻结期土壤水分迁移特征的差异,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和步骤:1. 实验准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并计算其土壤物理和水文特性参数,如土壤粒径组成、土壤含水率、土壤剪切强度等指标。

2. 室内模拟实验:建立非饱和带冻结期土壤水分模型,模拟不同温度、含水率和土壤性质下的水分迁移,并记录每一时段的数据。

3.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土壤物理和水文特性参数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不同冻结期水分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 结果总结:总结实验结果,将不同冻结期水分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非饱和带冻结期水文过程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得出不同冻结期土壤水分迁移特征的差异,并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

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需要,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提供帮助。

同时,这也会促进我们对非饱和带水文过程的研究,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壤水分的动力学特征。

关键词:非饱和带;冻结期;土壤水分迁移;影响因素;室内试验。

黄土区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运动及有效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区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运动及有效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区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运动及有效性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黄土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广泛分布的区域,其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土。

黄土土壤具有质地疏松、水分含量低、营养物质含量少等特点,使得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制约。

因此,研究黄土区土壤水分运动及有效性,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黄土区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运动及其有效性,通过实验测定和分析,试图在实践中提高黄土区土地的水分利用率,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 研究内容(1)黄土区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

(2)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

(3)黄土区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运动规律及有效性研究。

4. 研究方法(1)采用现场测量法和实验室分析法相结合,测定土壤各层水分含量及水分动态。

(2)采用田间试验法和室内模拟试验法,分析土壤水分流动特征。

(3)采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5. 预期成果(1)掌握黄土区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和有效性状况。

(2)揭示黄土区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运动和有效性。

(3)为黄土区农业生产提供水分管理技术,提高土地水分利用率。

6. 研究进度安排第一年:文献调查、野外实测及实验室分析。

第二年:田间试验及室内模拟试验。

第三年: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

7. 参考文献(1)Huang, G., Zhang, B., Wei, Z., et al. (2019).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water reten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ypical loess areas of China. Catena, 173, 273-284.(2)Li, Y., Du, L., Wang, Y., et al. (2020).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after rainfall a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34, 106108.(3)Yang, J., Yang, L., Cheng, Y., et al. (2020). Soil water movement and availability after converting crop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Catena, 186, 10428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第5期2009年10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Eng ineering Jo ur nal of W uhan U niver sity V ol.42N o.5Oct.2009收稿日期:2009 06 30作者简介:朱 磊(1980 ),男,博士,主要从事土壤水及地下水环境研究,E mail:w huzhulei@y aho o.co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639040,50609019);国家973计划课题(编号:2006CB403404).文章编号:1671 8844(2009)05 0618 04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网络特性实验朱 磊1,周 清2,王 康2(1.河海大学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8;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土壤中的优先流是指土壤在整个入流边界上接受补给,但水分和溶质绕过土壤基质,只通过少部分土壤体的快速运移.优先流的产生是由于土壤中往往存在大量的根孔、虫孔等大孔隙以及裂隙等.搞清优先流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入渗补给过程、准确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以及地下水污染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大分子染色材料(Brilliant Blue F CF )及根据碘与淀粉反应显现出蓝色的原理,设计实施了土壤中非均匀水流运动的室外染显色示踪实验,研究了土壤水非均匀流动模式,验证了优先流的水流通道网络特征.关键词:染色显色示踪;优先流;非均匀流动;流动通道中图分类号:P 641.2 文献标志码:A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soil non uniform flowZH U Lei 1,ZH OU Qing 2,WANG Kang2(1.K ey L abo rato ry of Efficiency Ir rig atio n D rainag e and Ag r icultural So il Water Enviro nment in Souther n China of M inistry of Educatio n,Ho hai U niver sity,N anjing 210098,China;2.State K ey L abo rato 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 ydro pow er Eng ineer ingScience,Wuhan U niv ersity ,W uhan 430072,China)Abstract:Preferential flow refers to such a flow transport pattern that water and so lute flow s ro und thesoil matrixes,w hich contr ibutes to acceler ate the m ovement v elo city in the soil;and soil recharg e happens on the w ho le inlet boundary.Preferential flo w is pro duced by a lar ge num ber of macropores and fractur es in the so il,such as ro ot hole,w orm hole.Pr eferential flo w is o f great im po rtance to gro undw ater rechar ge due to its quick m ovement.For kno w ing the process of infiltration recharge ,evaluating the rechar ge source of undergr ound w ater and analyzing subsurface w ater pollution,it s great significant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preferential flow to so il m oisture transport.In this study,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io dine turns to blue after reacting w ith starch,o utdo or tracer ex perim ents of heterogeneo us flo w in clay lo am ar e desig ned,from w hich the heterog eneous flow patterns are studied;the system fro m micro soil str uc ture to macro flow movement is established.Key words:iodine starch staining;heterog eneous flow ;preferential flow ;flow channel 非饱和区土壤是保持农业产量、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基础,同时也是许多污染物质进入地下水系统的必经通道.水和溶质在非均匀介质中运移研究既涉及到保持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诸多实际问题,同时又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土壤中由于动物的活动、植物根系的伸展或腐烂以及物理和化学作用如干湿冻融变化、化学风化等作用,导致土壤孔隙的不均匀性,存在许多的大孔隙.水及其第5期朱 磊,等: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网络特性实验溶质可通过大孔隙在土壤中快速和远距离地迁移,即优先流或优先水流(Preferential flow)和优先迁移(Preferential m ig ratio n)[1].优先流的特征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也成为研究焦点.优先流的存在使大多数杀虫剂被淋失掉,被优先流运移到土壤深处,杀虫剂淋失的量受降雨量大小的影响,同时也受降雨强度的影响,只有少数对土壤吸附性强的杀虫剂受其影响较小.优先流的存在也会加快地下水的响应速度,在地下排水系统中往往有除草剂、杀虫剂被检测到,在灌溉洗盐的过程中也会因优先流的影响使杀虫剂进入地下水.优先流也能使重金属迁移到深层土壤.可见,优先流使施于农田表层的农业化学物质的利用效率降低,浪费资源,增加农业投入,且污染地下水.在研究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运移时,必须考虑土壤优先流的影响.优先流的存在使得降水或灌溉以及所施养分迅速向土壤下层流动,而没有和土壤充分接触,从而也降低了对植物的有效性,进一步影响了土壤水分和溶质的时空分布.总之,在揭示水分入渗和溶质的迁移规律时,必须考虑土壤优先流的影响,因此土壤优先流成为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2].针对优先流产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这些研究较为集中地探讨了水流通道的连续性、水动力弥散、离子扩散作用、地质特性、土壤结构特性和物理特性、土壤水动力性质以及孔隙率对优先流的影响,采用的模型多为将介质分为2个或3个连续介质进行模拟分析,最终的水流运动结果是各种介质条件下的某种组合,但由于参数的不唯一性,预测结果也具有任意性.H endrickx和Flury[3]认为,优先流就是水流和溶质仅沿着某些通路运动,绕流通过介质连续体的某些部分.这就是说,优先流动是部分水流在土壤中运移迅速,很快达到土壤深部,而绕流通过土壤的大部分土壤基质,水分和溶质的非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连通的大孔隙和土壤裂隙的存在,因此,合理概化大孔隙的分布将是研究有所突破的关键[2~4].据此,采用染色与显色结合的实验手段,采用高倍数码照相机拍摄土壤及非均匀流动信息,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壤裂隙及孔隙的网络特性及非均匀水流运动特性与流动信息特性.1 非均匀流动示踪实验染色示踪方法是一种全局性的流动示踪方法,将染色剂(如FCF食品染色剂)溶解于水中,水流经过的区域土壤被染色,进而相应地确定水流的运动及分布状况,染色示踪方法在土壤优先流示踪、营养及污染物质非均匀迁移规律、土壤介质条件对于流动的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然而在土壤粘性较重的情况下,由于染色剂的吸附性和颗粒分子直径较大,染色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反映土壤孔隙或裂隙中水流的运动,实际流动模式与染色模式之间的差异将十分明显.离子显色示踪方法是将可溶性离子随水流运动,水流经过区域含有示踪离子,通过改变离子化学物理性质使之显色,以达到示踪非均匀流动的目的.相比染色示踪方法,选用土壤吸附性较小的惰性离子将能够更为有效地对水流和溶质的迁移特性进行示踪.Wang等[5]采用(NH4)2CO3作为显色示踪剂随水流入渗,开挖形成剖面后,喷洒百里酚兰和甲基红混合液,由于流动经过的区域土壤PH值升高到8.0以上,土壤颜色变为紫色.这种方法在中性、酸性土壤情况下显色效果较好.然而由于土壤本身对于PH值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土壤对于NH+4以及CO2-3离子都有很强的吸附性,显色模式和实际流动一致性受土壤质地的影响较为明显.溴离子是一种惰性离子,几乎不被土壤吸附,与水流运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溴离子与亚铁氰化银反应呈普鲁士蓝色,显色效果较好,然而由于显色物质亚铁氰化银有较强的毒性,其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发展非吸附性染色与显色离子示踪技术将有助于全面了解土壤大孔隙和裂隙网络结构特性以及土壤水流动全局性的非均匀流动信息.碘离子是一种惰性离子,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与溴离子相似,不易被土壤吸附,且碘与淀粉反应显现蓝色,因此本实验将染色剂掺入KI溶液,进行染色与显色示踪实验,对水流非均匀运动进行观察.实验于2008年7月在武汉大学灌溉排水与水环境综合试验场进行,实验前24h在试区一侧开挖工作剖面并测量了初始土壤含水率,将碘化钾(20 g/L)与Br illiant Blue食品染色剂(5g/L)溶解于水中,在实验区域内形成入渗(图1所示),入渗结束12h后,开始沿x方向逐层开挖剖面,通过照相获取土壤孔隙或裂隙中水流的运动特征,然后向剖面喷洒淀粉溶液,水流经过的区域,碘和淀粉反应显现出蓝紫色(碘在离子状态下不与淀粉反应,在淀粉溶液中加入了25g/L硝酸铁,作为氧化剂将碘离子完619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42卷全氧化为碘分子,并加速反应时间),照相记录剖面显色模式,试验在白天进行,照相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剖面,并进行了散光处理,照相后在0~100cm深度分层取样,测定了显色区和未显色区土壤含水率,剖面之间距离为5cm.在100cm100cm的矩形区域内进行试验,入渗水量为40mm.试验在原状土条件下进行,土质为粘土,土壤物理及水动力性质参数如表1所示.图1 非均匀流动显色示踪试验示意图表1 实验土壤物理和水动力性质深度/cm粒径分布/%>50 m2~50 m<2 m容重/(g!cm-3)孔隙率/%饱和水力传导度/(10-5cm!s-1)0~10 3.555.044.5 1.4438.2 5.8 10~20 4.451.544.4 1.5038.7 2.1 20~50 4.351.444.3 1.5039.4 2.2 50~100 4.750.744.6 1.5940.1 1.4图2(a)为土壤孔隙裂隙中水流运动模式,由图可以看出,由于相互连通的土壤孔隙和裂隙存在,组成了水流快速运动的网络通路,水及溶质可以绕过土壤基质沿着这些通道快速运移,很快到达土壤深层,又染色剂是大分子物质,只是在土壤网络通道中运动,因此土壤孔隙裂隙中水流运动模式也刻画出了土壤孔隙裂隙网络结构的分布情况.图2(b)为非均匀流动模式,由图可以看出,仅在0~5cm深度,区域完全显色,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显色面积随深度迅速下降,出现非显色区域,即发生了局部流动,也就是优先流流动,这充分说明了土壤水流运动的非均匀性.由此可知在此实验尺度下,流动模式均以面积较大的优先流和局部的基质流为主.对比图2(a)、(b)可以发现,在水流沿着网络通道运动的同时,基质区与网络通道进行着水量的交换.图2 水流运动及非均匀流动模式2 非均匀流动信息提取信息提取的开展主要是基于实验中拍出的土壤剖面照片,提取其中的颜色信息,继而转化成流动信息,进行流动模式研究.具体说来,对于实验所拍出的照片,首先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初步处理,转化为256色索引模式,并视情况对图片尺寸进行修改.其次,将图片文件转化为可以读取的十六进制数据文件,在此基础上编制相应的程序来将十六进制数据文件进行十进制数据转化,并进一步根据水流经过的区域(显色区域)和未经过的区域(未显色区域)的颜色信息,对照相记录的流动模式进行判断,提取非均匀流动信息.图3是得出的孔隙裂隙水流运动与非均匀水流信息提取图,x为剖面位置坐标,与图2对比可以看出信息提取效果较好.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不同的土壤,显色后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模式,相应的临界关系已经发生改变.3 非均匀流动信息分析图3中各剖面染色比例随深度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对比分析图3与图4,可以看出,凡是在图3中土壤部分显示存在大孔隙或裂隙的地方,对应图4染色面积均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水流在土壤中孔隙裂隙的流动速度快,大孔隙中较快流动的水分能够很快到达土壤深部,因此使得土壤剖面含水率远远大于基质区剖面含水率.孔隙裂隙中水流染色与非均匀水流染色变化具有一致性,这也验证了土壤中存在的大孔隙即裂隙是导致土壤水流非均匀运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图4(b)、(c)所表现的土壤深层中部区域染色比例较小,而底部染色比例较大的现象主要是由土壤孔隙和裂隙的空间三维变化引起,图3是土壤二620第5期朱 磊,等: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网络特性实验图3 非均匀水流信息提取图维剖面,因此不能很好地反映图4数据的变化.4 结论及展望4.1 结论根据碘与淀粉反应显现出蓝色的原理,采用将染色剂掺入KI 进行染色与显色示踪实验,对水流非均匀运动进行观察.由实验结果可得到1)由大分子染色剂得到的土壤孔隙裂隙中水流运动模式说明,由于相互连通的土壤孔隙和裂隙存在,组成了水流快速运动的网络通路,水及溶质可以绕过土壤基质沿着这些通道快速运移,很快到达土壤深层,同时也刻画出了土壤孔隙裂隙网络结构的分布情况.2)凡是存在大孔隙或裂隙的地方,染色面积均较大,即孔隙裂隙中水流染色与非均匀水流染色变化具有一致性,这也验证了土壤中存在的大孔隙即裂隙是导致土壤水流非均匀运动的关键因素.3)土壤孔隙与裂隙所组成的网络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导致了非常复杂的非均匀土壤水流动.实验得到的二维剖面已不能够完全体现整个区域水流运动的非均匀特性.4.2 不足与展望1)应通过对包括分析土壤特征和性质、地表的图4 典型剖面孔隙裂隙水流染色与非均匀水流染色比例随深度变化几何形状以及水边界条件等对优先流的影响,土壤中水流通道网络分布,精确测量优先流通道中水的通量;通过大量实验以确定优先流的范围、空间结构、起始点和终止点的位置,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研究优先流[1].2)研究区域中研究的是二维网络通道,但是从实验图片中也可以看出,这种网络结构应该是空间三维的表现形式.3)在研究土壤水流非均匀流动的同时,还应监测溶质在土壤中以及入渗至地下水的分布过程,这有助于对非饱和区土壤水分运动机理更进一步了解,也有助于了解优先流对地下水质的影响[1].参考文献:[1] Feng Jie,H ao Z hen chun.A dvances in study o f waterand solute tr anspor t mechanism in macropo rous so il [J].Jo ur na l of H ohai U niversit y (Natura l Sciences ),2002,30(2):63 70.(下转第625页)621第5期霍再林,等:干旱内陆河流域月径流的神经网络模拟图4 石羊河下游月地表径流量A NN(出山口径流为AN N模拟值)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上表征山区地表径流形成过程,对各子流域出山口径流模拟精度较高.4 结 论针对干旱内陆河流域地表径流的形成、消耗特点,建立了其月径流量的分布式神经网络模型,得到如下结论:1)各子流域以降水及蒸发量为输入的ANN 模型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反映不同子流域地表径流的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2)分布式ANN模型有效表征了内陆河流域上游山区降水与冰雪融水形成径流、中游在农业活动的影响下地表径流减少的特点,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其下游径流的检验误差为0.52107m3,与基于实测出山口径流的单一ANN模型相比,其精度并没有明显降低.3)分布式ANN模型的建立及运用只需流域水文气象资料及农业用水资料,为研究干旱内陆区地表径流过程对气候变化及农业活动的响应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参考文献:[1] ASCE T ask Committ ee on A pplication of A rtificialNeural N etwo rks in H ydro lo gy.A rtificial neural net w or ks in hy dr olog y.II:H ydr olo gic applicatio ns[J].Jo ur nal of H ydro lo gic Eng ineer ing,2000,5:124 137.[2] M a Z,K ang S,Z hang L,et al.A naly sis of impacts o fclimate v ariability and human activ ity o n streamflowfor a r iv er basin in ar id reg ion of no rthw est China[J].Jo ur nal of H ydro lo gy,2008,352:239 249.[3] Huo Z,Feng S,K ang S,et al.Effect of climate chang es and w ater r elated human activ ities on annualst ream flo ws o f t he Shiyang r iver basin in ar id nor thwest China[J].H ydrolog ical P ro cesses,2008,22:3155 3167.[4] Kang S Z,Su X l,T ong L.T he impact o f human activit ies on the w ater land environment of the ShiyangRiver basin,an ar id reg ion in N or thw est China[J].Hy dr olog ical Sciences des Sciences H ydro lo giques,2004,49:413 426.[5] 王 玲.基于人工神经网各的水文过程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2.(上接第621页)[2] Q I D eng ho ng,JI N M eng gui,L IU Yanfeng.Determination of prefer ential flow in precipit ation infiltr ationr echar ge[J].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Geo sciences),2007,32(3):420 424.[3] F lury M,H Fl hler.M odeling so lute leaching in so ilsby diffusion lim ited ag g regat ion:Basic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to conser vative solutes[J].W ater R esources Resea rch,1995,31:2443 2452.[4] Shaw J N,L T West,D E R adcliffe,D D Bosch.Pr eferent ial flow and pedotr ansfer functio ns for tr anspo rt pro per ties in sandy Kandiudults[J].Soil Sci.Soc.A m.J.,2000,64:670 678.[5] Wang Z,J L iu,L W u,et al.V isual preferential flowpaths using ammonium car bo nat e and a pH indicate [J].Soil Sci.So c.A m.J.,2002,66:347 351.6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