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第五章
基础化学第五章胶体
不同电解质对几种溶胶的临界聚沉浓度/mmol· L-1
As2S2(负溶胶) LiCl 58 NaCl 51 KCl 49.5 AgI(负溶胶) LiNO3 165 NaNO3 140 KNO3 136 Al2O3(正溶胶) NaCl 43.5 KCl 46 KNO3 60 K2SO4 K2Cr2O7 0.30 0.63
二、胶体分散系 2. 表面能
液体有自动缩小表面积的趋势。小的液滴聚 集变大,可以缩小表面积,降低表面能。表 面积减小过程是自发过程。 这个结论对固体物质同样适用。高度分散的 溶胶比表面大,所以表面能也大,它们有自 动聚积成大颗粒而减少表面积的趋势,称为 聚结不稳定性。
第二节 溶胶
一.
溶胶的基本性质
内旋转:分子链中 许多C-C单键, C 原子以sp3杂化,单 键能在键角不变条 件下绕键轴旋转。 柔性:内旋转导致 碳链构型改变,高 分子长链两端的距 离也随之改变。
第三节 高分子溶液
3.
高分子溶液的形成
①
②
③
溶胀:溶剂进入高分子链, 导致化合物舒展,体积成 倍增长。 高分子化合物先溶胀,后 溶解。 与水分子亲和力很强的高 分子化合物形成水合膜: 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上:高分子化合物在良溶 剂中 下:高分子化合物在不良 溶剂中
第三节 高分子溶液
二.
聚电解质溶液
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往往以离子 形式存在,称为聚电解质(polyelectrolyte) 特征:
1.
①
链上有荷电基团很多
②
③ ④
电荷密度很大 对极性溶剂分子的亲合力很强 分为阳离子、阴离子、两性离子三类。
126 2.40 2.60 2.43 0.067 0.069 0.069
基础化学第五章 相 平 衡
可改写为:
dlnp dT RT 2 如果温度变动范围不大, g 可近似看作 cd H m,B 常数,上式进行定积分得: g p2 cd H m,B (T2 T1 ) ln p1 RT1T2
g cd H m,B
例题
二、水的相图
图 5-1
水的相图
第三节 二组分理想液体 混合物的相图
pB p x pyB * pA pA(1 xB) p(1 yB)
* B B
* yB pB xB * 1 yB pA(1 xB)
* B A * A
以上两式相除:
由上式得:
混合物的蒸气压为:
y p xB * * pB ( p pB) yB
* * A B * * A B
一、理想液体混合物的蒸气压组成图
由 A 和 B 组成的理想液体混合物,在温度 T 时混合物的蒸气压为:
* * p pA pB pA (1 xB) pB xB
由上式可得:
p p ( p p )xB
* A * B * A
′
图 5-2
理想液体混合物蒸气压图
理想液体混合物的蒸气也是理想气体混合物, 若用 yA 和 yB 表示气相中 A 和 B 的摩尔分数:
( -1) 个化学势相等 每一个组分在Φ 个相中应有 Φ 的关系式,系统中共有 K ( Φ-1) 个化学势相等的 关系式,有一个等式就表示一个变量不独立,系 统共有 K ( Φ - 1) 个变量不独立。因此,描述系统 状态所需的独立变量数为:
f ( K 1) 2 K ( 1) K 2
二组分液体混合物,除极少数是理想液体混 合物外,纯大多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蒸气压都与 拉乌尔定律产生明显偏差,因而蒸气压与组成并 不成直线关系。如果混合物中组分的蒸气压大于 拉乌尔定律计算值。则称为正偏差;如果组分的 蒸气压小于拉乌尔定律计算值,则称为负偏差。 一般情况下,二组分液体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分或 均为正偏差、或均为负偏差。
第五章 酸碱解离平衡3.
《基础化学》--- 第五章
多元碱情况相似,求ceq(OH-)浓度时,同样处理。 总结:1. 多元碱 Kb K K , 当 K / K >102 时, 1 b2 b3
b1 b2 2 可当成一元弱碱处理: 若 c(B ) / Kb1 > 400时: 2 用最简式 ceq(OH-)= Kb c ( B ) 1
{ceq ( H 3O )}{ceq ( B )}
K =
a
{ceq ( H 3O )}{ceq ( B )} {ceq ( HB )}
=
{ceq ( H )}2
ceq(H+)2 + Kaceq(H+) – Kac(HB)= 0
c( HB) - ceq ( H )
《基础化学》--- 第五章
K /K c(H 2 S ) / K
ceq
a1
2 >10 a2 0.10 a1= 8.91 10 8
按一元弱酸处理 > 400 用最简式
8
8.9110 0.1 = 9.44×10-5(mol· L-1 ) pH=4.02 ceq(HS-) = ceq(H+) =9.44×10-5(mol· L-1 )ceq(S2-)=Ka2(mol· L-1
《基础化学》--- 第五章
1.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
)
2.某弱酸溶液稀释时,其解离度增大,溶液的酸度 也增大。( ) 3.任何一元弱酸的[H+]都等于 K a ca 。
4.室温下,0.10molL-1的 HB( Ka=1.010-5)溶液中的 -4 -3 + 10 10 =_______ , [H ]=_________ molL-1 , pH 值 是 10-9 _______ 。HB的共轭碱的Kb等于__________ 。 3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 第二节 高分子材料
返回导航
使用聚苯乙烯等材料制成的一次性饭盒,会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最近研
制出一种可降解塑料,其结构简式为
(代号
3HB),具有良好的生物适应性,能在自然界中自行降解。
返回导航
(1)你认为“3HB”属于线型高分子,还是网状高分子? 提示:线型高分子。 (2)“3HB”降解后的单体是什么?其单体是如何聚合成高分子的?
提示:“3HB”降解后的单体为
,通过缩聚反应聚合成高分
子。
返回导航
(3)线型结构和网状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提示:线型结构的高分子能溶于适当溶剂,具有热塑性;网状结构的高分 子不溶于一般溶剂,具有热固性。
返回导航
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线型高分子
网状高分子
结构
分子中的原子以共价键相互连 分子链与分子链之间还有许多
返回导航
3.(2022·枣庄高二期末)某高分子由三种单体在一定条件下聚合而成(同时 还生成水),其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物质不是其单体的是( )
√
解析:由高分子的结构可知其由苯酚、苯胺和甲醛通过分子间脱水反应形
成,其单体中不含甲醇,故C符合题意。
返回导航
02
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 功能高分子材料
1.概念:具有某些特殊化学、物理及医学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例如,高 吸水性树脂、高分子分离膜和高分子药物等。 2.高吸水性树脂 (1)结构特点 ①含_强__亲__水___基团(如—OH、—COOH等)的支链。 ②具有_网__状__结构。
第五章 合成高分子
第二节 高分子材料
[素养发展目标] 1.认识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能从微观层面理解 高分子的线型结构、支链型结构、网状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下酚醛树脂制备方法的不同,培 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3.能参与材料选择与使用、垃圾处理等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并作出科学的 判断、评价及决策,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础化学第五章胶体溶液
FeOC Fl+ e +O -Cl
Fe(OH)3胶核就吸附与其组成相似的FeO+而带正电荷。
胶粒的双电层结构 胶团结构的形成: 1. m个Fe(OH)3分子聚成的固体粒子---胶核。 [ Fe(OH)3]m 2.胶核吸附离子: 选择性吸附nFeO+离子,带正电。 3. 静电作用,吸附少量Cl- , (n-x) Cl-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高分子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所形成的溶 液。如组成人体组织、细胞以及存在于体液中的重要物 质——蛋白质、核酸、糖原等。
高分子溶液的特性
(一)稳定性较大
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如-OH、 -COOH、 -NH3等,当溶解在水中时,在其表面上牢固地吸引着 许多水分子形成一层水化膜。
特点
CuSO4溶液
氯化钠注射液
透明 均匀、稳定 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二)粗分散系
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100nm (10-7m)的分散系
按分散相状态的不同又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
1. 悬浊液 固体的小颗粒 分散在液体中所形成的 粗分散系
2. 乳浊液 液体以微小的 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互 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 的粗分散系
变性后的特点:① 丧失生物活性 ② 溶解度降低 ③ 易被水解
变性的利用: ① 消毒、杀菌等; ② 排毒(重金属盐中毒的急救) ③ 肿瘤的治疗(放疗杀死癌细胞)
蛋白质的盐析和蛋白质的变性有何区别?
盐析:加入轻金属盐 可逆的 物理变化
(仍然保持着其生理活性)
变性:加入重金属盐 不可逆的 化学变化
大学基础化学第五章缓冲溶液_思维导图
标准缓冲溶液
温度系数
配置标准缓冲溶液的要求
水的纯度应该很高(一般用重蒸馏水) 配置碱性溶液要用新排出CO2的重蒸馏水 要考虑缓冲溶液的具体性质
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及其缓冲机制
缓冲溶液与缓冲作用的定义
缓冲溶液的构成(共轭酸碱对)
缓冲对缓冲系的定义
弱酸及其对应盐
缓冲对的类型
弱碱及其对应盐
多元弱酸对应的酸式盐及其次级盐
缓冲机制的理解
浓度最高
碳酸缓冲系
缓冲能力最强 有丰富的后备
血液中的主要缓冲系
血液PH范围
与肺和肾有密切关系
碱中毒与酸中毒的理解
缓冲比的定义(共轭碱比上共轭酸) 总浓度(共轭酸加共轭碱)
缓冲比
缓冲比越接近1,越大 缓冲比越远离1,越小
忽略了离子强度的影响(即仅适用于稀溶液)
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缓冲溶液的配制
缓冲范围
一般认为缓冲比在10-0.1之间 PH在pKa+1-pKa-1之间
注意
判断溶液是否有缓冲能力
有无缓冲对 缓冲比
有缓冲对的缓冲溶液即使没有缓冲能力,仍然可以用缓冲公式计算
1.选择合适的缓冲系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公式
注意应用条件
1.注意一定是Ka其他不行
影响缓冲溶液的因素
Ka(主要因素) 缓冲比(次要因素)
3个结论
1写出共轭酸碱对—2求出共轭酸的pKa—3列式求解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缓冲容量的定义
公式
单位
结论
缓冲容量总是正值 缓冲容量越大,缓冲能力越强
总浓度(总浓度越大,其越大,但有一定的界限(离子浓度))
缓冲溶液的PH在缓冲范围内,且尽量接近于pKa 所选缓冲系的物质对主反应无干扰
化学高中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单元检测题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共15小题)1.三层复合石头纸是一种新型纸张,其结构如图所示:上下两层为聚乙烯,中间层为碳酸钙,下列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A.易生物降解B.可替代木浆纸以减少树木砍伐C.与普通纸相比难以燃烧D.具有防水防油的特性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A.高分子分离膜B.液晶高分子材料C.生物高分子材料D.有机玻璃3.最新研发的波音787客机具有更省油、更舒适的特点,波音787还是首款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超过50%的客机,开创了在航空领域复合材料大范围代替传统金属材料的新时代,如图所示的某聚酰胺树脂是波音飞机材料中的一种,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耐水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碳纤维是增强材料,该树脂是基体材料B.复合材料是未来材料发展的趋势,因此应该停止对金属材料的研究C.该树脂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该树脂可以由单体和通过加聚反应得到4.化学与科技、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橡胶、塑料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废电池要集中处理,防止其中的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C.从海水提取金属镁的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替代化石能源能改善空气质量5.塑化剂的成分主要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酯类,塑料管道、塑胶容器、瓶盖或其他塑料包装材料都含有塑化剂,塑化剂超标对人体有害,调查发现,最近深受关注的白酒中含有的塑化剂主要是由塑料制品中的塑化剂迁移到酒中所致,此处“迁移”所涉及的主要原理是()A.萃取B.蒸馏C.溶解D.渗析6.波音787型飞机的机身和机翼大量使用下列哪种材料()A.液晶高分子材料B.橡胶C.高分子分离膜D.碳纤维复合材料7.航天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后,温度会迅速升高,其表层的复合材料可保护飞船不受破坏,这体现了该复合材料具有的特点是()A.耐酸性B.耐热性C.耐腐蚀D.耐碱性8.“神舟九号”回收伞不同于普通的航空伞,它是采用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制成的,伞撑开的面积有1200平方米.下列关于涤纶材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涤纶属于高分子材料B. “神舟九号”回收伞用的这种涤纶材料耐高温C.涤纶属于合成橡胶D.合成涤纶的反应属于聚合反应9.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我国首创用CO2合成可降塑料聚二氧化碳,使用该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B.超临界流体是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状态,故超临界流体CO2是合成的新物质C.澳大利亚开发出被称为第五形态的固体碳——“纳米泡沫”,其形似海绵,密度极小并有磁性.可以预见,这种新材料的化学性质与金钢石完全不同D.雷达微波过滤器里使用的铁氧磁性体,如钇铁石榴石Y3Fe5O12(Y:ⅢB族、+3价),其组成可表示为Y3O5•Fe3O4•Fe2O310.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纤维是一种新开发的材料,它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对“地沟油”进行分馏可得到汽油C.漂白粉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最后会变质失效D.氯气溶于水生成次氯酸有强氧化性,可以起到除去水中杂质和杀菌消毒作用1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B.煤的气化和液化均属于化学变化C.雾霾的发生与汽车尾气的直接排放无关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1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由于发生了加成反应B.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以转化为清洁燃料C.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及碳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D.利用粮食酿酒经过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13.玉米塑料﹣﹣“聚乳酸”(PLA)被视为继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之后的第四类新材料;其生产过程主要是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经生物发酵生产出乳酸,再由乳酸特殊聚合反应而制得,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玉米塑料生产中所用的原料是可再生资源B.玉米塑料的广泛使用可有效地解决“白色污染”并减少“温室效应”C.(PLA)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生物催化,或者结合化学聚合,是一种耗能少、污染低的绿色生产工艺D.玉米塑料有着广泛的用途,能完全取代金属材料、无机材料等14.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材料多为合成材料,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成材料的是()A.塑料B.棉花C.合成纤维D.合成橡胶1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NH4)2SO4、CuSO4溶液分别加入蛋白质溶液,都出现沉淀可知二者均可使人中毒B.塑料的老化是由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加成反应C.粮食酿酒的过程:淀粉葡萄糖乙醇D.可以用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的方法去吧地沟油(分离过的餐饮废弃油)与矿物油(汽油、煤油、柴油等)二、实验题(共3小题)16.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是人类使用的三大类基础材料,它们以各自的特点满足着人类多方面的需要。
基础化学第8版-自测题及课后习题解答-第5章
H 2 SiO 3
2H+ +SiO32-
H+离子扩散到介质中去。写出硅胶结构式,指出硅胶的双电层结构及胶粒的电性。
解 硅胶的结构式 [(SiO2)m·nSiO32-·2(n-x)H+] 2x-·2xH+
胶核表面的SiO32-离子和部分H+离子组成带负电荷的吸附层,剩余的H+离子组成扩散层,由带负电 荷的吸附层和带正电荷的H+离子组成的扩散层构成电性相反的扩散双电层。胶粒带负电荷。
A.c (AgNO3) >c (KI)
B.V (AgNO3) >V (KI)
C.n (AgNO3) > n (KI)
D.n (AgNO3) = n (KI)
E.n (AgNO3) < n (KI)
4.溶胶的ζ 电位是( )之间的电位差
A.胶核与吸附层
B.胶核与扩散层
C.胶团与介质
D.吸附层与扩散层
E.电位离子与反离子 5. 下列分散系中 Tyndall 效应最强的是( )
Donnan膜平衡原理可进行计算。 解 设平衡时半透膜内侧Cl-的浓度为χ mol·L-1,则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为: c(Cl-)内= χ mol·L-1 c(Na+)内=0.10mol·L-1+ χ mol·L-1 c(Na+)外= c(Cl-)外=0.50mol·L-1-χ mol·L-1 c(P-)内=0.10 mol·L-1
的胶粒存在剧烈的 Brown 运动,可使其本身不易发生沉降,是溶胶的一个稳定因素;同时带有相同电荷
的胶粒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而且胶团的水合双电层膜犹如一层弹性膜,阻碍胶粒相互碰撞合并变大。因
此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
基础化学第五章(胶体)8(新)
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受到的作用力比较
自发过程: 自发过程:表 面积减少, 面积减少,表 面能降低。 面能降低。
把分子从内部移到界面,或可逆的增加表面积, 把分子从内部移到界面,或可逆的增加表面积,就必 须克服体系内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对体系做功。 须克服体系内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对体系做功。表 面分子能量高。 面分子能量高。
吸附层与扩散 层分开的界面
[(AgI)mnI-(n-x)K+]x-xK+
电位的特点:易受加入电解质的影响。 ζ电位的特点:易受加入电解质的影响。
(三)溶胶的稳定因素 1. 胶粒带电 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相互排斥
n(AgNO3)=n(KI) 不能制备AgI溶胶
2. 胶粒表面水合膜的保护作用 ∵胶粒带电,∴有水合膜
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受到的作用力比较
自发过程: 自发过程:表 面积减少, 面积减少,表 面能降低。 面能降低。
溶胶:分散度大(有很多表面分子) 溶胶:分散度大(有很多表面分子) 表面分子:有向内运动的趋势, 表面分子:有向内运动的趋势,有一种抵抗扩张的 表面张力),表面(自由) ),表面 力(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 溶胶:热力学不稳定性。 溶胶:热力学不稳定性。
分散度与比表面
分散度:分散相在介质中分散的程度, 分散度:分散相在介质中分散的程度,把物质分散 成细小微粒的程度 比表面: 比表面:单位体积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S0 = S / V
把一定大小的物质分割得越小, 把一定大小的物质分割得越小,则分散度 越高,比表面也越大。 越高,比表面也越大。
把边长为1cm的立方体1cm 把边长为1cm的立方体1cm3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 1cm的立方体 比表面增长情况: 时,比表面增长情况:
基础化学第五章习题解答
基化第五章习题解答1.汞蒸气易引起中毒,若将液态汞(1) 盛入烧杯中;(2) 盛入烧杯中,其上覆盖一层水;(3) 散落成直径为2×10-4 cm的汞滴。
问哪一种引起的危害最大?为什么?解:(3)的危险性最大。
因为液态汞分散成微小汞滴后,比表面增大,处于表面的高能量汞原子的数目增加,更易挥发,与人体各器官接触的机会激增,更易引起汞中毒。
4.为什么说溶胶是不稳定体系,而实际上又常常能相对稳定存在?解:高度分散的胶体比表面大,胶体粒子有自动聚积成大颗粒而减少表面积的趋势,所以胶体具有很大的聚结趋势,胶粒聚结后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故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但由于胶粒带电、胶粒表面水合膜的保护作用、以及Brown运动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溶胶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6.为什么溶胶会产生Tyndall效应?解释其本质原因。
解:胶体粒子直径1~100 nm,略小于可见光波长,当可见光照射溶胶时,光波环绕胶粒向各个方向散射,因而溶胶可观察到Tyndall效应。
7.将0.02 mol·L–1的KCl溶液12 mL和0.05 mol·L–1的AgNO3溶液100 mL混合以制备AgCl 溶胶,试写出此溶胶胶团式。
解:n(KCl) = 0.24 mmol < n(AgNO3) = 5 mmol∴溶胶胶团式为[(AgCl)m·n Ag+·(n-x)NO3-]x+·x NO3-8.将等体积的0.008 mol·L–1KI和0.01 mol·L–1AgNO3混合制成AgI溶胶。
现将MgSO4、K3[Fe(CN)6]及AlCl3等三种电解质的同浓度等体积溶液分别滴加入上述溶胶后,试写出三种电解质对溶胶聚沉能力的大小顺序。
若将等体积的0.01 mol·L–1KI和0.008 mol·L–1AgNO3混合制成AgI溶胶,试写出三种电解质对此溶胶聚沉能力的大小顺序。
基础化学介绍
《基础化学》课程简介
《基础化学》课是生物医药学部生物、食品、中药三个专业的基础课,理论总学时为70学时。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设定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的应用,以应用为线索确定教学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对化学课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绪论(4学时)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计算(4学时)
第二章生命中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6学时)
第三章溶液(6学时)
第四章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和测定(8学时)
第五章重要有机化合物(10学时)
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2.烃类化合物
3.烃的衍生物
第六章生命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18)
1.糖
2.蛋白质
3.核酸
第七章中药化合物(中药中常见的化合物主要是杂环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满全满规则: 当轨道处于全满、半满时,原子较稳定。
Z = 24 Cr : 1s 2s 2p 3s 3p 3d 4s
2 2
5
6
2
6
5
1
[Ar]3d
2
4s
1
Z = 29 Cu :1s 2s 2p 3s 3p 3d 4s
2 6 2 6 10
1
[Ar]3d
10
4s
1
[Ar]称为原子实
5.3 元素周期律
r = x +y +z
2 2 2
φ
Ψ
(x , y , z ) ⇒Ψ (r , θ , ) = R (r ) ⋅ Y (θ , )
氢原子波函数
Ψ
(r , θ , ϕ ) = R (r )⋅ Y (θ , )
1 − r / a0 3 e a0 1 4π
径向部分: R (r ) = 2 角度部分: Y (θ , Ψ
电子亲和能的大小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如下图: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Z* 增大,r 减小,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趋向于结合电子形 成 8 电子结构,A 的负值增大。卤素的 A 呈 现最大负值,ⅡA为正值,稀有气体的 A 为 最大正值。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规律不很明显, 大部分的 A 负值变小。特例: A(N)为正值, 是 p 区元素中除稀有气体外唯一的正值。 A 的最大负值不出现在 F 原子而是 Cl 原子。
5.3.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 元素周期系 5.3.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5.3.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元素周期律:元素以及由它形成的单质 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核电 荷数)的依次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表(长表): •周期号数等于电子层数。 •各周期元素的数目等于相应能级组中原子轨 道所能容纳的电子总数。 •主族元素的族号数等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5.3.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1.原子半径(r) • 共价半径 • 金属半径 • van der Waals 半径 主族元素:从左到右 r 减小; 从上到下 r 增大。 过渡元素:从左到右r 缓慢减小; 从上到下r略有增大。
主 族 元 素
元素的原子半径变化趋势
第四周期元素 r/pm 第五周期元素
ν =
c
( × 10
14
λ /nm −1 )ν /s
λ
光速 c = 2.998 × 108 m ⋅ s −1
氢原子光谱特征: • 不连续光谱,即线状光谱 • 其频率具有一定的规律
3.Bohr理论 三点假设: ①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量的轨 道上运动,且不辐射能量; ②通常,电子处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能 量最低——基态;原子获得能量后,电子被 激发到高能量轨道上,原子处于激发态; ③从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率 取决于轨道间的能量差。
Li (g) − e → Li (g)
2+ 3+
+ 2+
I 2 = 7298.1kJ ⋅ mol
−1
Li (g) − e → Li (g) I 3 = 11815kJ ⋅ mol
−1
电离能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
同一周期:主族元素从ⅠA 到卤素,Z*增大, r 减小,I 增大。其中ⅠA 的 I1 最小,稀有 气体的 I1 最大;长周期中部(过渡元素),电 子依次加到次外层, Z* 增加不多, r 减小 缓慢, I 略有增加。 N、P、As、Sb、Be、Mg电离能较 大 ——半满,全满。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Z*增加不多,r 增大为主要因素,核对外 层电子引力依次减弱,电子易失去,I 依 次变小。
Sc 161 Y
Ti 145 Zr
V 132 Nb
Cr 125 Mo
r/pm 第六周期元素 r/pm
181 Lu 173
160 Hf 159
143 Ta 143
146 W 137
镧系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幅 度更小,这是由于新增加的电子填入外数 第三层上,对外层电子的屏蔽效应更大, 外层电子所受到的 Z* 增加的影响更小。镧 系元素从镧到镱整个系列的原子半径减小 不明显的现象称为镧系收缩。
• l:描述电子云的形状
• m:描述电子云的伸展方向
5.2 多电子原子结构
5.2.1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
5.2.2 核外电子排布
5.2.1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
轨道:与氢原子类似,其电子运动状态 可描述为1s, 2s, 2px, 2py, 2pz, 3s… 能量:与氢原子不同, 能量不仅与n有关, 也与l有关; 在外加场的作用下, 还 与m有关。
2.电离能 基态气体原子失去电子成为带一个正 电荷的气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一 电离能,用 I 1表示。 E (g) → E+ (g) + eI1 由+1价气态正离子失去电子成为带+2 价气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二电离 能,用 I 2表示。 E+ (g) → E 2+ (g) + eI2 例如: Li(g) − e → Li + (g ) I1 = 520.2kJ ⋅ mol −1
o
θ
cos θ
0
o
30
60
o
90
o
120
o
180
o
1
0.866
0.5
0 0
-0.5 -0.5A
-1 -A
Y2p z A
0.866A 0.5A
z
30°
+θ
-
60°
x,y
电子云 Ψ2 :原子核外出现电子的概率密度。 电子云是电 子出现概率密度 的形象化描述。
(a ) 1s的ψ 2 − r 图及电子云 (b) 1s电子云的 界面图
结 构 分 区 :
s 区—ns1-2 p 区—ns2np1-6 d 区—(n-1)d1-10ns1-2 (Pd无 s 电子) f 区—(n-2)f1-14(n-1)d0-2ns2
量子数,电子层, 量子数,电子层,电子亚层之间的关系
每个电子层最多 容纳的电子数 主量子数 n 电子层 角量子数 l 电子亚层 每个亚层中 轨道数目 每个亚层最多 容纳电子数 2 1 K 0 s 1 2 8 2 L 1 p 3 6 18 3 M 2 d 5 10 2n2 4 N 3 f 7 14
5.1.3 SchrÖdinger方程与量子数 方程与量子数
1.SchrÖdinger方程
∂ Ψ ∂ Ψ ∂ Ψ 8π m + + = − 2 2 2 2 ∂x ∂y ∂z h
2 2 2 2
(E
−V ) Ψ
Ψ: 波函数
E:能量
V:势能 m:质量
h:Planck常数 x, y, z:空间直角坐标
2.四个量子数 四个量子数 ① 主量子数 n n=1, 2, 3,…… ② 角量子数
电负性(χ P)变化
第五章 原子结构
5.1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5.2 多电子原子结构 5.3 元素周期律
5.1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5.1.1 氢原子光谱与Bohr理论 氢原子光谱与Bohr理论 Bohr 5.1.2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5.1.3 SchrÖdinger方程与量子数 方程与量子数 5.1.4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5.1.1 氢原子光谱与Bohr理论 氢原子光谱与Bohr理论 Bohr
和电磁辐射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2、 氢光谱的产生
氢 放 电 管 光 2~3 kV 源 光阑 三棱镜 (或光栅) 全息干板
Hδ Hγ 410.2 434.0 7.31 6.91
Hβ 486.1 6.07
Hα 656.3 4.57
)=
(r , θ , ) =
1 − r / a0 e 3 4π a 0
1s轨道角度分布图 轨道角度分布图
角度部分
Y (θ , ϕ
)=
1 4π
Ψs (r , θ , ϕ ) 是一种球形对称分布 1 z
y x
2p轨道角度分布图 轨道角度分布图
Y (θ , φ ) =
3 cosθ = A cosθ 4π
3.电子亲和能 元素的气态原子在基态时获得一个电 子成为一价气态负离子所放出的能量称为 电子亲和能。当负一价离子再获得电子时 要克服负电荷之间的排斥力,因此要吸收 能量。 例如: O (g) + e - → O- (g) O- (g) + e - → O2- (g) A1 =-140.0 kJ . mol-1 A2 =844.2 kJ . mol-1
Balmer线系
5.1.2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4年,Louis de Broglie认为:质量为 m ,运动速度为υ的粒子,相应的波长为: λ=h/mυ=h/p, h=6.626×10-34J·s,Plank常量。 1927年, Davissson和Germer 应用Ni晶体进行电 子衍射实验,证实 电子具有波动性。
例如: n =2,
n =3, l =1, n =3, l =2, 思考题:
当n为3时, l ,m 分别可以取何值?轨道 的名称怎样?
5.1.4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直角坐标( x,y,z)与球坐标(r,θ,φ)的转换
θ
r
x = r sinθ cos y = r sinθ sin z = r cosθ
J
•不同的n值,对应于不同的电子层: 1 2 K L 3 4 5… M N O…
角量子数l : l 的取值 0,1,2,3……n-1 对应着 s, p, d, f…... 磁量子数m: m可取 0,±1, ±2……±l ; 其值决定了ψ角度函数的空间取向。 (亚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