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和谐和依靠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仿佛和发展,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神话,是党执政理念的神话。
4、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6、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六个必须”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涉及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方针、动力、保障条件及领导力量,其中的核心理念和贯穿始终的红线就是科学发展观。
概括起来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基和精髓;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深化改革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以及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均是科学发展观实现的条件和保障。
六中全会在理论上形成的新思想、新境界、新要求,主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上,除尘滤布体现在价值理念与社会形态的理性选择上。
“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全会第一次将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的关系作了科学而深刻的阐述;第一次将和谐社会建设视为既是共产党人的终极追求,也是阶段性发展战略;第一次将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之中。
只有从整体和战略的高度去把握“六个必须”原则,才能真正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六个必须”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实践中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牢固树立和全面、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根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的关系是关键。
很显然,从核心理念与社会形态选择层面看,尤其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角度来认识,改革、发展、稳定均必须服从于社会和谐;而从改革、发展、稳定自身关系来看,着眼于和谐社会目标的真正实现,则必须从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高度去探索成功之路。
为此,必须将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最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特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等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的基本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出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决定》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决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重要原则是一个整体,它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未来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向和路径、动力和机制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执政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没有先例的。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愿,大胆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勇于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总结我们党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全面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为推动这项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WORD版【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
*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六个必须”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涉及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方针、动力、保障条件及领导力量,其中的核心理念和贯穿始终的红线就是科学发展观。
概括起来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基和精髓;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深化改革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以及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均是科学发展观实现的条件和保障。
六中全会在理论上形成的新思想、新境界、新要求,主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上,体现在价值理念与社会形态的理性选择上。
“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全会第一次将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的关系作了科学而深刻的阐述;第一次将和谐社会建设视为既是共产党人的终极追求,也是阶段性发展战略;第一次将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之中。
只有从整体和战略的高度去把握“六个必须”原则,才能真正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六个必须”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实践中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
第1 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年第11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张桥【内容提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并使其贯穿始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和重要前提。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者张桥(1957-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辑(北京 10073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深入研究有关社会和谐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其中,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制度保证和重要原则。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基本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二,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第三,根据生产力标准,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
以人为本,就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原则。
本文从“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联系和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意义”及“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应当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说明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以气势恢弘的大手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决定》中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
对此我们应当如何理解?立足当前的时代背景特别是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我们应当怎样深刻认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的科学内涵?一、“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基于对当前形势任务的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之一。
我们知道,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执政兴国的新理念,“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他们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正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 , 关 社会利益资源再分配的过程 。 0 2 多年 中国从一个收入差距很小 的国家跨入 会群体 的利益均衡 ,
来 的体 制改 革打破 了传 统 的利 益结 收入 很不平 等的国家的行列 , 度之 键是要通过有效 的制度安排来容 纳和 速
构 ,推动了 中国社 会利益结 构的多元 快是全球少有的。如果我们 回避甚至 规范不同利益主体 的利益表达和利益
的决定 利益分配 的社会安排之间进 行 要求起点 公正 和机 会公正。基 于市场 生产力得到了巨大 的释放 ,人们 的生 选择 , 达到一种有 关恰 当的分配份额 经济 内在 逻辑 的起 点平等 , 指的是 市 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人们 的社会地位
的契约 。这些所需要的原则就 是社 会 场主体享有 平 等的社会权 利 , 市场对 也 日 趋平 等 , 在市场经济活动 中, 长官 正义 的原 则 , 它们提供 了一种在社 会 所有人开 放 , 每个人 都有 自由进入 或 意志、 身份 门第 、 等级特 权已经不再是
谐 ,利益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 的社会历 史背景 下发生的 , 在利益分
要求
现代社会 是一个 伦理 共 同体 , 也 注的社 会负面问题 , 其中最突 出的, 便 分配 的不公正 ,由此形成 的强势群体
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我们要构建的社 是社会 公正秩序遭遇 挑战 , 由此 带来 与 弱势群体在表达和追求 自身利益方
从 建 由于制 度变 迁带 来 了利 益结 构 的调 利益结 构和 利益制度 的生 成 , 而为 衡 性的利益制度 , 立利益整合机制 , 整 ,在利益关系变动 中产生的种种矛 协调各 种利 益关系 , 大幅度提 高社会 形成一种大体均衡 的利益格局 ,在利 盾 和冲突 , 构成 了当代 中国所面临 的 主义和谐程度提供制度性 资源。从这 益矛盾中求协调 、在利益差异 中求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以下内容是com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欢迎参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改革为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这就要求: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的步伐,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逐步形成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坚实的制度支撑;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和谐,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稳步推进国家管理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发生的新变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广泛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法律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
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和谐社会建设是为了人民,和谐社会建设要依靠人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毛泽东思想与概述复习题库11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 以下关于和谐社会的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B 〕A、和谐社会是最高理想B、和谐社会是共同理想C、和谐社会是全体公民的理想D、和谐神会只是中国人的理想2. 在《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地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重大部署。
这个决定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 D 〕A、十六大B、十六届四中全会C、十六届五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3. 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D 〕A、二者在内容上完全不同B、二者是两个阶段上的不同目标C、二者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同的D、二者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反映4. 从根本上,和谐社会是要理顺〔 C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利益关系D、权利关系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以下哪个问题的新的探索〔 A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改革开放C、对外开放D、小康社会6. 《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C 〕A、根本任务B、根本原则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是〔 A 〕A、社会主义的B、共产主义的C、福利社会的D、田园牧歌式的8.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其中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D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发展先进文化C、科学发展观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C 〕A、党的领导B、发展公共事业C、制度建设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 B 〕A、党的基本路线B、中国共产党C、稳定的社会局面D、广阔人民群众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稳固党执政的〔 D 〕A、物质基础B、政治基础C、思想基础D、社会基础12.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 B 〕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五.从党的角度分析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社会: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作用. ②突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在全党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各领导层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④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⑤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六.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的哲学常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④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我们党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什么为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什么为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着力点),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1、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是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论文导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
切实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我们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发挥改革的动力作用。
改革是一个破除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的过程。
改革必然会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也会因此而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改革总的方向出现了问题,改革就是要理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以及人民内部的各种重大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因此,改革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目前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扫除各种体制性障碍。
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体制性障碍,要切实加大以下相关领域体制改革的力度。
1、切实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既要重视解决初次分配中的某些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如一些人的非法暴富、一些部门凭借行政权力获得大量额外收益、某些垄断行业以垄断地位获取收益、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等;又要重视解决二次分配中由于税收制度不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政府公共投入不足等导致的某些分配不公现象。
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三一文库()/党团辅导/党课讲座〔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执政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没有先例的。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愿,大胆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勇于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总结我们党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全面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为推动这项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在我国实现社会和谐的历史性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积累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统筹协调各方面重大关系等促进社会和谐的丰富经验,也有过“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国民经济走到崩溃边缘的深刻教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解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清醒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清醒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的任务。
在提出这一重大任务的同时,党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这就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亿万人民凝聚起来,形成浩浩荡荡的力量,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因而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我们建立的和谐社会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好,“五个统筹”也好,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使社会更加和谐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坚持民主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道畅通, 在平等的前提下平衡社会利益、 化解矛盾和 冲突;法治以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较强的刚性和规范 性, 去调整社会关系, 维护社会秩序, 确保社会安定。 总之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民主法制的社 会, 这就能够实现公平正义, 既安定有序又充满发配、 医 住房、 教育、 疗、 安全
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 增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问题的关键在
我们看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设定的到 2020 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 标和主要任务共 有九大项, 第一项即是: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 善,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 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我们还注意到, 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 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 这六个特征是 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其中民主法治引人注目 地被置 于首位。 这是因为, 只有通过民主法治, 其他特征才能 充分地体现出来。 社会主义民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 础和客观现实的内容, 通过发扬民主, 使人民有权通 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的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决策与管理, 这是从根本上保 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充满活力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而民主法制恰 恰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必备条件。 民主法制通过法律的 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 经济利益和创造 成果,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鼓励人们 干事业、 支持人们锐意进取、 不断创新的良 好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是【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是【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摘要:(一)和谐社会中要以人为本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称作自由王国,(二)和谐社会中要承认自然在整体上仍不可被超越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超越整体的自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人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以现实的自然为出发点,也就是从现实的自然出发来改造自然,(一)在实践上,促进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合理的实践应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双向运动的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文章从解构分析的角度,讨论二者关系中的各自地位,分析协调二者关系应坚持的原则,对制定正确的统筹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在解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自然界转向人的自然界,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①,体现了人的决定作。
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一定要辨证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一)和谐社会中要以人为本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称作自由王国。
二者分别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前者获得的是类自由,后者获得的是个体自由。
人类最终的自由和解放,正是在处理这两类关系中得以实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与社会的矛盾斗争,也会使人与自然关系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类自由的获得,是以个体自由为前提,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的经典论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
1、以人为本的依据(1)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有多种形式的需要,正是这些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人的生产活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自觉、自为、自主即全面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
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以学习促进工作。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
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科学发展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
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
社会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平正义,就根本谈不上和谐。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地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
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造成对立,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和动荡的根源。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救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
民主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
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制度是对社会进行调控的防火墙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撑点。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