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叙事研究的问题与新途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变局处理
陇东学院学报
Junlo L ndn nvr t ora f ogog U i sy e i
Ma 2 1 y 01 V0. 2 N0 3 12 .
第2卷 第3 2 期
《I ( 浒传》叙事结构 的变局处理
杨 海 波
( 陇东学院 文学院, 甘肃 庆阳 750 ) 400
画面 , 币 蓬届拔 蓬 黾 指 / 、 在 哮 J说 结 构 上 只 寸本 来
己 喝酒 的意 念 。也 T F是 因 运泼 插 入 , p 叙 事 结 最 在
以时 I 司 三舌 、 I 移 动 为 次 序 来 组 考 人 物 和 节 构 七进 行 这 样 的 变 局 处 理 , 仅 丰 富 了 原 有 故 事 , 空 晴 不 的 读 者 一 种 情 节 的 内 容 , 蓄 了 原 有 情 节 的 气 势 , 目暂 时 延 从 积 而
就 使 用 , 在 《 浒 传 》 前 , 典 小 说 的 叙 事 结 构 样 , 使 原 来 故 事 的 直 线 情 节 来 了 一 个 明 显 的 回 但 水 之 古 章, ,、 J的 波 澜 。这 段插 入, 大 多 却 是 比 较 严 格 地 按 照 情 节 的 自然 顺 序 来 组 崩猩失车 产 生 了 — 而 织 和 铺叙 故 事 的 , 此 , 因 《水 浒 传 》的 这 种 变 局 处 不 仅 使 故 事 的 场 景 发 生 了 变 化 , 且 更 增 添 了 小 说结 构 表 述形 式 的多 榉 I 丰 富 性 。 生和 理 就 显得 十 分难 能 可 贵 了 。如 小 说 第 四 回《 员 赵
遭 而 势 , 从而 增 添 故 事 的 波 澜 起 伏 。 这 是 小 说 叙 事 结 并 没 有 出 现 过 的 解 氏 兄 弟 的 家 世 、 遇 , 且 由他 们 引 出乐 和 、 大 嫂 、 渊 、 润 、 新 、 立 等人 。 顾 邹 邹 孙 孙 构 中最 基 本 的变 局 处 理 之 法 , 目的 主要 在 于 丰 其 孙 一 再 富 原 来 的 故 事 内容 , 量 避 免 平 铺 直 叙 。 这 种 变 最 后 经 过 孙 新 、 立 等 人 劫 牢 , 起 投 奔 梁 山 , 尽 将 原 来 切 断 的 “ 打 祝 家 庄 ” 情 节 连 起 来 。这 二 的 局 处 理 之 法 在 当代 小 说 的 叙 事 结 构 中 已 被 普 遍
《水浒传》叙事技巧探析
《水浒传》叙事技巧探析
首先,《水浒传》采用了线性叙事的结构,整个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故事的开始是宋江领导梁山泊起义,然后依次展示一系列的战斗和冒险,最终以宋江及其兄弟被收编为官兵的结局结束。
这种线性的叙事结构
使得故事的发展清晰有序,读者能够一步步地理解整个故事的起伏和变化。
最后,《水浒传》还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空间叙事的手法。
在时间叙
事方面,故事的时间跨度达到几十年,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了主人公们
从起义到最终的归顺的过程。
在空间叙事方面,故事的地点也相当多样,
涵盖了山野、村庄、城市等各种不同的地方。
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灵活运用,故事产生了丰富的对比和冲突,使得故事的情节更加丰富多样。
综上所述,《水浒传》的叙事技巧丰富多样,包括线性叙事、插叙、
回忆叙事、多人称叙事以及时间和空间叙事等。
这些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
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使得每个人物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的运用,《水浒传》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古代小说,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现当代《水浒传》研究的反思与述评
现 当代 《 水浒传 》 研 究 的反 思 与 述 评
冯 汝 常
( 三 亚学 院 人 文与 传播 学 院 , 海南 三 亚 5 7 2 0 2 2 )
[ 摘
要] 自二 十 世 纪末 至二 十一 世 纪初 , 《 水 浒传 》 研 究 已 经走 过 了一 个 世 纪 的 路 程 , 在 总 结 前 人 研 究
影 响也就 势所难 免 。不 过 , 问题 的复杂 性在 于 , 这 些影 响和 干扰 有 的 是非 学 术 性 的 , 有 的还 是 学 术
在 中国古代 小 说 中 , 没 有 哪 一部 小 说 能 够 像
《 水浒 传 》 的研究 那 样 引起 几 百 年 的是 非 争 议 , 而
争议 的意 见甚 至 完 全相 左 , 其 阅读 与 研究 的 广泛 性和 深入 性在解 放 后更是 超越 了古 典 名著 中 的其 他小说 , 甚至在 特 定 的历 史 时期 , “ 评《 水浒 》 ” 竟 然
[ 作者简介] 冯汝常( 1 9 6 5 一 ) 男, 河北大名人 , 文学博 士 , 三亚 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古代 小说研 究。
一
在《 对 中 国古 代文 学研 究 中若干 问题 的反 思 》
文中, 作者 认 为研究 “ 存 在 的首要 问题是 文 学观 念 的僵 化和滞 后 ” , “ 比如 说 机 械 的 反 映论 在 业 内
仍 然 占有 很 大 的 市 场 , ” 照搬 照抄 苏联 文 学 理 论
“
一
张燕 瑾 、 吕薇 芬 主编 的《 明代 文 学 研究 》 与 段 启 明 主编 的《 清代 文 学研究 》 , 顾 列伟 主编 的《 二 十世 纪 中国古 代文 学 国外 传 播 与 研 究 》 等 。在 这 种 大 背 景下 , 对单一 古 代 小说 研 究 名 著 进行 学 术 总结 的
论《水浒传》的叙事视角
论《水浒传》的叙事视角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影响了中国整个历史的发展。
本作品以特殊的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表达观点,从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技巧和人物复杂性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其叙事视角。
首先,《水浒传》以叙事视角来展现故事,结构清晰,虚拟时间宽阔,主要涉及四十三个英雄的一段人生历程。
文中将这些故事按先后时间顺序分别叙述,给读者清晰的时间线轨迹,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踪故事的发展历程,全面领略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其次,《水浒传》的叙事方式异于传统的西方叙事,叙事风格恢弘、不为一味追求节奏而牺牲情节内容,故事流畅,有节奏感,正确把握叙事细节,不偏离主线,勇敢创新,让叙事中每一个故事都有着它自己的意义。
此外,作者运用多种复杂的叙事技巧,如用描写、议论、对比、照应、象征、奇景、表达思想等,叙述不同的情节,有助于引发读者的共鸣,令人神往,使其有穿越古今的感觉。
最后,水浒传的精彩之处在于,它通过一百多个英雄的复杂人物特征,透过个体的价值取向、人物性格、行动及故事情节等来表现出中国历史上的多样性和变化,以此丰富和生动地反映出中国当时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水浒传》深刻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以特殊的叙事视角,表现出社会文化及人物复杂性,令人钦佩。
它通过结构清晰、叙事节奏明快、叙事技巧精彩多样以及人物复杂性,来表达叙事视角,
给历史文学爱好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浅谈《水浒传》研究
浅谈《水浒传》研究《水浒传》研究确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甚至近年有人提出“水浒学”的概念。
20世末以来,众多关于“《水浒传》研究历史回顾”的论著发表,这些成果或通代,或断代,或全面回顾与反思,或就某种现象、某个问题、某种角度进行回望与检讨,对推进《水浒》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有积极意义。
而本书并未对《水浒传》研究史作宏观、系统回顾,仅就明清至现代《水浒传》研究方法的演进,《水浒传》文献视域中的作者、版本及本事研究,《水浒传》文本层面的思想意旨及叙事艺术研究,影响研究维度的续书现象,版画插图研究等现状,进行回望与反,故以“脞论”命题。
在上述几个方面,力求梳理出最具实证力的材料,提挈出最有说服力的观点。
众所周知,《水浒传》研究史料浩如烟海,20世纪50至80年代,前辈学者已经着手这项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诸如《水浒传资料汇编》、《水浒研究论文集》、《水浒研究论著索引》、《水浒传在海外的传播》等。
而自1978以来至今的将近40年间,仅中国大陆地区究竟产生了多少与《水浒传》相关的研究成果,恐怕难以做出精确的统计。
如何从山堆海积的资料中遴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资料及观点,不仅需要精力,更需要学养与学识。
仅就版本研究方面而言,本书主要选取了明清时期汪廷讷、、钱希言等人的记述,现代学术史上胡适、鲁迅、郑振铎、何心、范宁等人的论述。
他们的记述与论述在《水浒传》研究史上公信力相对较高。
就简本与繁本两种系统的研究现状而言,鉴于繁本的关注度一直较高,学界共识度也较高,故本书未作赘述,而是专列一节对于一向不被重视的简本系统研究现状进行琐细述评,涉及简本的存佚、诸简本间关系、主要争论的问题、未来研究瞻望等,尽可能展示这一学术沼泽地的探究进展。
《水浒》研究史呈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名著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其研究历程屡屡遭受意识形态因素的冲击而一再迷失自我,自明清至现代,曾经涌现众多充斥政治、道德话语的所谓“成果”,而难孚“学术”之名。
水浒传研究的若干问题
水浒传研究的若干问题《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描写了宋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更是以一个豪杰团结抵抗官府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然而,由于这部小说的体量庞大,文化背景复杂,又涵盖了很多历史典故和文化符号,其中的许多问题至今尚有待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选取其中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进行一些浅层次的分析。
一、《水浒传》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水浒传》以其鲜明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之一。
无疑,这部小说把历史和文化、人物形象和道德风范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谈谈《水浒传》的历史价值。
它所描绘的历史时期,正是南宋末年,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可以查考的,而且《水浒传》作为小说,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帮助我们描绘和认识这个时期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水浒传》堪称是一部有着深刻历史价值的小说。
其次,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水浒传》的文化内涵。
其实,《水浒传》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传统史书所未曾记录的人物传奇和故事,而且还可以感受到书中贯穿始终的礼义文化、忠诚精神和人道主义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而且还具有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水浒传》的文学魅力与情节设置《水浒传》作为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品,其文学魅力在于独特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
从情节设置来看,《水浒传》整个故事情节紧凑,表达了兄弟情、江湖义气、爱国主义和相互帮助的重要意义。
从人物塑造来看,《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独具特色。
尤其是宋江、李逵、吴用、林冲和晁盖等人物,被中国读者所津津乐道。
除此之外,《水浒传》还有一个让读者难以抗拒的东西,那就是情节的设置。
大量描写江湖恩怨、豪杰壮行等情节,令读者不由得陷入到小说中去。
水浒叙事研究的问题与新途
第31卷第6期肇庆学院学报Vol.31,No.62010年11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Nov.2010收稿日期:2010-06-11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2009400)作者简介:卢永和(1972-),男,湖南郴州人,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水浒叙事研究的问题与新途卢永和(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肇庆526061)摘要: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促发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史”中的水浒叙事问题。
文学史形态的知识,遮蔽了对水浒叙事丰富性的全面认识;以《水浒传》指谓水浒叙事,遮蔽了水浒叙事的活态性质。
“经典”范式的研究模式难以挖掘水浒叙事的民族审美文化意蕴。
鉴于此,我们须依据“大文学”观,重绘一幅水浒文学地图,尽其可能恢复水浒叙事的文化原生态,由此呈现多元形态的水浒叙事所蕴涵的本土文化经验。
关键词:水浒;文学史;经典范式;新途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445(2010)06-0034-04伴随上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问题的讨论,“古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写成为学术热点问题。
种种学术反思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土文化意识所引发的“文学史”观的反思。
受20世纪新兴学科———文化人类学的影响,自古希腊以来形成的西方知识体系和认知范式,遭到合法性质疑。
其中,文化人类学提出的“地方性知识”的核心学术观念,更是直接刺激了全球性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
根据文化人类学的一般性理解,各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
在这种回归本土的文化背景之下,有学者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合法性问题进行深刻地学理反思:“从人类学认识所提倡的本土立场看,当今的文学专业人士在思考‘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问题时,只有对象素材是中国的,而思考的概念、理论框架和问题模式都是照搬自西方的、现代性的。
”[1]在论者看来,“中国文学”的学术话语未经我们本土文化立场的反思,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即是对中国本土文学经验的硬性肢解、切割,由此遮蔽中国文学本身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现当代《水浒传》研究的反思与述评
现当代《水浒传》研究的反思与述评冯汝常【摘要】From the 20th to the 21st century ,the research of The Outlaws of Marsh has gone through a century .Based on the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many issues are worth a deep thinking in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thoughts and the transition of research method .In particular ,in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thoughts ,research method and image research ,the phenomenon of “studying Chinese fiction by the western criticism” is popular ,which reveals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western theory and methods has been changed from subjective enthusiasm to sensible reference .%自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水浒传》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路程,在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与反思前人研究的经历中,社会思想的变迁与研究方法的转换之间存在诸多值得深思之处。
特别是在研究思想、研究方法与形象研究方面,“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的现象背后,透露的是对西方理论与方法由主观热衷到理性借鉴的转变过程。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58-63)【关键词】水浒传;学术研究;反思;述评【作者】冯汝常【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2当代社会,特别是自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古代小说研究出现了对前人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论《水浒传》的叙事视角
论《水浒传》的叙事视角《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英雄传奇小说。
小说的叙事视角多样且丰富,在不同的情节之间切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复杂的故事世界。
本文将从孙宝刚、宋江和吴用三个角色入手,对《水浒传》的叙事视角进行阐述。
首先,孙宝刚的视角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叙事视角。
在小说中,他是梁山泊中的鲁智深,是一个勇猛而机智的英雄。
小说中有不少情节以孙宝刚为中心展开,比如他在梁山泊招兵买马,帮助宋江解决内外问题,以及与梁山众好汉一同参与抗击辽军的战斗等等。
通过孙宝刚的视角叙述,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他的性格、行为和想法,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作为一个英雄的形象。
其次,宋江的视角也是《水浒传》中的重要叙事视角之一、宋江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是一个有胆识、有智慧的人物。
小说中,宋江由一个身份低微的秀才逐渐成长为梁山泊的领导者,他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是故事情节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宋江的视角叙事,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思考、计划和决策过程,同时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成长和变化。
最后,吴用的视角也是《水浒传》中一个重要的叙事视角。
吴用是一个智谋过人的角色,他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既是梁山泊的谋士,也是悍将。
通过吴用的视角叙事,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他的聪明才智和决策的智慧,以及他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
此外,吴用的视角也让读者更加贴近他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作为谋士的苦衷和内心的挣扎。
总体而言,《水浒传》的叙事视角多样且丰富,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呈现了一个复杂的故事世界。
无论是孙宝刚、宋江还是吴用,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特点,通过他们的视角叙事,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个性、行动和内心世界。
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也使读者更加容易沉浸在故事中,共同分享英雄们的冒险和成长。
关于水浒的研究报告修订版
关于水浒的研究报告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关于《水浒传》的学习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
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为了深化阅读,特对《水浒传》进行学习性研究。
二、研究目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每个英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第一个研究目的就是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技
巧。
三.情节的刻写手法
2、水浒有很多特别的情节。
这些情节展示人物性格,比如一提到武松,我们就联想到“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等,提到林冲就会想到他“误入白虎堂”、“刺配沧道”不幸遭遇。
3、它语言成就极为突出。
语言明快、洗练,(如在“汴京城杨志卖刀”一回中写泼皮牛二:只见远远地黑凛凛地一条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点撞将过来。
(就把凶行醉
态勾画出来)。
这一项的目的就是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
四、研究成果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全书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起义英雄、斗争的描绘表现出来的。
《水浒传》中,至少有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
上。
五、总结语
施耐庵的小说通过生动的艺术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
生、发展、到失败的整个过程。
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
水浒叙事研究的问题与新途
中 图分 类 号 :272 I0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84 (0 0 0 —0 4 0 10 —4 5 2 1 )6 0“ 写 文 学 史 ” 题 的 讨 O 重 问 论 ,古 代 文 学 史 ” 反 思 与 重 写 成 为 学 术 热 点 问 “ 的
地 学 理 反 思 : 从 人 类 学 认 识 所 提 倡 的本 土 立 场 “ 看 , 今 的文 学 专 业 人 士 在 思 考 ‘ 国文 学 ’ ‘ 当 中 、中 国文 学 史 ’ 题 时 , 有 对 象 素 材 是 中 国的 , 思 问 只 而 考 的概 念 、 论 框 架 和 问题 模 式 都 是 照 搬 自西 方 理
故 事 或 为 《 浒 传 》 作 的 题 材 渊源 ( 水 浒 传 》 水 创 《 成
摘 要 : 土 文 化 的 自觉 意 识 , 发 我 们 重 新 审 视 “ 国 文 学 史” 的 水 浒 叙 事 问题 。 文 学 史 形 态 的 知 识 。 本 促 中 中 遮
蔽 了对 水 浒叙 事 丰 富性 的 全 面 认 识 ; 《 浒 传 》 谓 水 浒 叙 事 , 蔽 了 水 浒 叙 事 的 活 态 性 质 。 “ 典 ” 式 的研 以 水 指 遮 经 范
看, 民间水浒叙事 比“ 经典 ” 水浒传》 的《 更早 ;水 《 浒 传 》 成 之 后 , 间 水 浒 故 事 叙 述 继 续 以各 种 形 民
文 化 形 式 发 展 演 变 。 纵 观 水 浒 叙 事 史 , 典 与 民 经
间这 两 套 水 浒 叙 事 系 统 各 自演 绎 着 自己 的精 彩 。
第 3 卷 第 6期 1
《水浒传》的叙事理论研究初探
全 书包 括 武 十 回 、 十 回 、 十 回 、 安 ( 十 二 一八 十 二 回 ) 林 宋 招 七
《 可谓是一部列 请 张天师祁禳瘟疫 , 在伏魔 殿中“ 误走 妖魔 ” 释放 了三 十六员
本 文试 图运用西方叙 事理论, 来分析《 水浒传 》 自身的叙
人 手, 《 浒传 》 对 水 的叙 事 手 法 和 技 巧做 一 点 分 析 。
不例外 。 尽管《 水浒传》 结构上总体上属于网络式结构 , 但在描 变化 。 作者在构思《 水浒传》 的时候 , 仔细考虑了情节的发展 和 人物 的先后顺序 , 在人物的安排上有独特 的想法。 水浒传》 在《 的开头 ,水浒传 》 引言” 《 的“ 和第一回 , 写洪太尉奉 旨到龙虎 山 天罡星 、 十二员地煞星下世。然而第一 回书中, 七 却没有从这 些人写起 ,而是将其放置一边 ,而从书 中的反面人物高俅写
“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 梁山泊英雄派座次” 才实现。 水浒传》 《 的
开头是全书结构 的开始 , 又隐藏全书 总的叙事结构 。 金圣叹关 于叙事顺 序的见解 ,使我们看到金氏对叙事结构 的整体把握 和故事情节的独特安排 , 对我们有很大 的启发作用 。
传》 的这种“ 二十 一二 十 一四十 一四十” 的整体结构安排 。 《 水浒传》 叙事 的核心部分 , 也就是小说 的高潮部分 。 按理 来说 ,一般小说 的高潮部分应该在结尾 ,但恰恰相反 ,水浒 《 传》 的核心部分则在小说结尾之前就产生了。 它的位置约在小
人, 而而先 写高俅者 , 盖不写 高俅便写一百八人 , 则是乱 自下 生也 ; 不写一 百八人 , 先写高俅 , 则是乱 自上作也。乱 自下生 , 不可训也 , 者之所必避也。 自上作 , 作 乱 不可长也 , 作者之所以 深俱 也。一部大书七十回而开书写高俅 , 有以也 。” 真正承接着“ 误走妖魔 ” 的结构是第 十五回七星聚义和智 取生辰纲。 但他们 当时也不属于一百零八人之中, 正接者需要 到第 四十一 回宋江最终上梁 山泊才算数。但 直至第七十一 回
论_水浒传_的叙事视角
2001年5月第30卷第3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 ocial Science of Hunan N ormal University V ol.30 N o.3May ,2001论《水浒传》的叙事视角Ξ段江丽(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参考金圣叹等人的评点和西方叙事学理论,可以对《水浒传》的叙事角度进行如下的分析:在叙述声音方面,《水浒传》充分发挥了全知视角模式的特点,利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从多方面进行了评论,具有预告故事内容、提供背景知识和必要信息、深化主题、注明事情原委、解释人物动机等作用。
在具体运用全知视角时,《水浒传》主要透视了主要人物和正面人物的内心,为了弥补全知视角损害真实性和戏剧性的弊病,叙述者有意识地采用了临时变换为人物有限视角的方法。
此外,还采用了故意“隐瞒”人物身份和必要事件的方法,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戏剧性。
关键词:《水浒传》;叙事视角;叙述声音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529(2001)0320115207一热拉尔・热奈特认为有关视点问题“是19世纪末以来涉及叙事技巧的所有问题中人们最经常研究的问题,并在评论方面取得无庸置疑的成果”[1];华莱士・马丁认为“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2],由此可见叙事角度对于小说评论和创作的重要性。
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艺术,这一话题似乎已经有点“过时”,但是,在学界所提供的可观的成果中,运用叙事学理论框架宏观地把握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特征的较多,在微观层次对文本个案作深入的“叙事学”解读的却不多见,而任何理论观照和宏观思考要建立在客观、扎实的基础之上,都离不开文本的细读。
本文拟参考金圣叹等人的评点及西方有关叙事学理论,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水浒传》的叙事角度作全面的分析,希望能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学研究”这一大课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_水浒传_逼上梁山_叙事学分析
综上所述在逼上梁山的镶嵌式复合序列中叙事视角的转换时序的调节和概述的运用既保证了逻辑结构的和谐统一又使故事情节处处呼应完整而顺畅并避免了叙事方式的雷同产生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2008年 8 月 第 26 卷 第 4 期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August 2008 Vol.26 No.4
53
人物视角概述则不同, 例如, 酒店店主对柴进的介 绍 : “林 冲 道 : ‘不 卖 酒 肉 与 我 , 有 甚 好 意 ? ’店 主 人 道 : ‘你 不 知 俺 这 村 中 有 个 大 财 主 , 姓 柴 名 进 , 此 间 称为柴大官人, 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 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 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 书铁券在家中, 谁敢欺负他? 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 好汉, 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常常嘱付我们酒店里: “如有流配来的犯人, 可 叫 他 投 我 庄 上 来 , 我 自 资 助 他。”我如今卖酒肉 与 你 , 吃 得 面 皮 红 了 , 他 道 你 自 有盘缠, 便不助 你。我是好意。’”[4]这是从人物视角 介绍柴进的背景, 没有打断场景叙事的进程。
在上述 四 个 分 序 列 中 , 分 序 列 一 “陆 谦 设 宴 ”和 分 序 列 三 “途 中 暗 杀 ”都 是 先 对 阴 谋 的 具 体 内 容 作 完 整 的 叙 述 , 唤 起 了 读 者 的 “悬 念 ”, 然 后 叙 述 阴 谋 的实施。分序列二“高 俅 观 刀 ”和 分 序 列 四 “雪 夜 放 火”则不同, 都将阴谋的具体 内 容 先 “隐 藏 ”起 来 , 因 此在叙述阴谋的实施时, 读者和林冲一样不知内 情, 所产生的效果是出乎意料之外。四个相似的分
《水浒传》续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水浒传》续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宋金民;朱秀敏【摘要】《水浒传》续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续书研究形式本身的局限性阻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致使目前以“水浒”为母题的小说研究难有所突破。
而“水浒小说”研究弥补了《水浒传》续书研究的不足,研究更加客观、准确,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以“水浒”为母题的小说研究,并对其他母题小说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Alth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Water Margin” extended book has made a lot of achievements , the form of extended book research virtually tied in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novel ,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a break through . To a certain extent , The “Water Margin novel” research can compensat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Water Margin” extended book research , and more objective , accurate , and further expand and deepen the “Water Margin” motif novel study . There maybe playing a role in attracting valuable opinions in the current stereotyped extended book research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3页(P89-91)【关键词】水浒小说;水浒传;续书【作者】宋金民;朱秀敏【作者单位】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力的作品产生后,都会产生一些续作,特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几部小说名著产生后,续作更是蔚为大观。
水浒传的叙事结构研究
水浒传的叙事语言与修
辞塑造
• 生动形象的描绘:以英雄人物、
• 比喻与象征:以英雄人物、故事
• 通过叙事语言展现故事的表现力
故事情节的生动描绘为特点
情节的比喻与象征为特点
与感染力
• 豪放奔放的文风:以英雄人物的
• 排比与对仗:以语言表达的排比
• 通过修辞手法突显故事的审美价
豪放性格为基础
与对仗为表现
值与表现力
水浒传的人物关系与命运
水浒传的人物关系类型
水浒传的人物关系与命
运塑造
水浒传的人物命运特点
• 英雄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兄弟、
• 英雄人物的命运波折:以英雄人
• 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关系的复
师徒、同僚等关系为基础
物的成长与命运为线索
杂性
• 英雄人物与反派人物之间的关系:
• 反派人物的命运悲剧:以反派人
• 通过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命运的波
物的感情表现为补充
高潮部分为线索
与价值观
水浒传的故事结局与意义
水浒传的故事意义
水浒传的故事结局与意
义塑造
• 英雄人物的胜利结局:以英雄人
• 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以英雄人物
• 通过故事结局展现故事的主题与
物的最终胜利为特点
与反派人物的斗争为核心
价值观
• 英雄人物的悲剧结局:以英雄人
• 英雄人物的成长与命运:以英雄
• 叙事风格的特点:以水浒传的叙事风格为后世小说的模仿
水浒传叙事结构在民间文化中的传承
水浒传叙事结构在民间故事中的传承
水浒传叙事结构在民间文化中的传承
• 英雄人物的塑造:以英雄人物的形象
• 民间艺术的表现:以水浒传的叙事结
《水浒传》续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水浒传》续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宋金民;朱秀敏【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33)1【摘要】《水浒传》续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续书研究形式本身的局限性阻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致使目前以“水浒”为母题的小说研究难有所突破。
而“水浒小说”研究弥补了《水浒传》续书研究的不足,研究更加客观、准确,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以“水浒”为母题的小说研究,并对其他母题小说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Alth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Water Margin” extended book has made a lot of achievements , the form of extended book research virtually tied in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novel ,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a break through . To a certain extent , The “Water Margin novel” research can compensates th e shortcomings of the “Water Margin” extended book research , and more objective , accurate , and further expand and deepen the “Water Margin” motif novel study . There maybe playing a role in attracting valuable opinions in the current stereotyped extended book research .【总页数】3页(P89-91)【作者】宋金民;朱秀敏【作者单位】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相关文献】1.凸显接受差异性的续书创作——以《水浒传》的三部续书为例 [J], 许小红2.《水浒传》续书研究史略 [J], 杨式榕3.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多元主题及原因探析∗ [J], 杨式榕4.《水浒传》续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J], 唐海宏5.《水浒传》续书连环画辑述 [J], 唐海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90 年代《 水浒》 研究综述年代水浒研究研
---------------------------------------------------------------最新资料推荐------------------------------------------------------90 年代《水浒》研究综述年代水浒研究研90 年代《水浒》研究综述王丽娟 80 年代《水浒》论坛,一片如火如荼之势,许多问题都被提出来讨论,有些问题的争论颇为激烈。
全国《水浒》讨论会举行过 5 次,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学术刊物《水浒争鸣》等。
与 80 年代相比, 90 年代《水浒》研究形势稍显冷清,但它毕竟在前进,因此不乏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
下面就近年来主要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
一、题材与主题《水浒》长期以来一直被认定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尽管有宣传造反与鼓吹投降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自 80 年代初王齐洲《〈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吗?》(文载《水浒争鸣》第一辑) 一文发表后,农民起义说受到质疑,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水浒》主题的热烈讨论。
此后,有关《水浒》主题的讨论新见迭出。
到了 90 年代,《水浒》是否反映农民起义的问题又再次引起了人们的争鸣。
侯会《〈水浒〉源流新探》 (《文学遗产》 1992 年第 6 期) 中提出了以下观点:①《水浒》中晁盖形象的原型,可能是南宋初洞庭湖起义领袖钟相;②《水浒》故事在义军规模、斗争方略诸方面与宋江起义1 / 12史实差异极大,与洞庭起义史实颇相吻合;③《水浒》故事创作,受《中兴名将传》影响颇大,钟相事迹为《水浒》吸收是不可避免的文学演进趋势。
曹晋杰、宋步楼《施耐庵新证》一书中的《〈水浒传〉与张士诚起义》一文则认为《水浒》的原型是张士诚起义,但王珏在《评〈《水浒传》与张士诚起义〉》 (《成都师专学报》 1990 年第 1 期) 中认为该文只是搜罗一些史料来附会书中的情节,并没有拿出证据,因而不足凭信。
上述关于《水浒》题材来源的看法实质上是《水浒传》描写农民起义说的侧面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6期肇庆学院学报Vol.31,No.62010年11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Nov.2010收稿日期:2010-06-11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2009400)作者简介:卢永和(1972-),男,湖南郴州人,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水浒叙事研究的问题与新途卢永和(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肇庆526061)摘要: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促发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史”中的水浒叙事问题。
文学史形态的知识,遮蔽了对水浒叙事丰富性的全面认识;以《水浒传》指谓水浒叙事,遮蔽了水浒叙事的活态性质。
“经典”范式的研究模式难以挖掘水浒叙事的民族审美文化意蕴。
鉴于此,我们须依据“大文学”观,重绘一幅水浒文学地图,尽其可能恢复水浒叙事的文化原生态,由此呈现多元形态的水浒叙事所蕴涵的本土文化经验。
关键词:水浒;文学史;经典范式;新途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445(2010)06-0034-04伴随上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问题的讨论,“古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写成为学术热点问题。
种种学术反思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土文化意识所引发的“文学史”观的反思。
受20世纪新兴学科———文化人类学的影响,自古希腊以来形成的西方知识体系和认知范式,遭到合法性质疑。
其中,文化人类学提出的“地方性知识”的核心学术观念,更是直接刺激了全球性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
根据文化人类学的一般性理解,各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
在这种回归本土的文化背景之下,有学者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合法性问题进行深刻地学理反思:“从人类学认识所提倡的本土立场看,当今的文学专业人士在思考‘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问题时,只有对象素材是中国的,而思考的概念、理论框架和问题模式都是照搬自西方的、现代性的。
”[1]在论者看来,“中国文学”的学术话语未经我们本土文化立场的反思,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即是对中国本土文学经验的硬性肢解、切割,由此遮蔽中国文学本身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促发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史”中的水浒叙事问题。
一、文学史知识与水浒叙事的遮蔽受“作品链”的文学史观与西化文学观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史”中,水浒叙事的书写存在着严重的遮蔽。
自南宋以降,水浒故事逐步发展演变为两套叙事系统。
一套可称之为“经典”的叙事系统,它以小说《水浒传》为标识,侧重表现文人叙事的风格;另一套可称之为“民间”的叙事系统,它主要以民间文化形式存在,呈现出与《水浒传》迥异的艺术意蕴。
这两个故事叙述系统既独立发展,又交叉渗透。
从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民间水浒叙事比“经典”的《水浒传》更早;《水浒传》形成之后,民间水浒故事叙述继续以各种文化形式发展演变。
纵观水浒叙事史,经典与民间这两套水浒叙事系统各自演绎着自己的精彩。
但在“中国文学史”和传统学术研究视野中,《水浒传》藉思想的深度和文本的完善,取得水浒叙事的“正统”地位,被看作是水浒文学家族中最成熟、最完善的艺术形式;相反,其它的水浒叙事则是素朴粗糙的,被看作旁系和末流。
诚然,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任何文学史的书写都只能以点带面;但问题是,这种文学史形态的“知识”,遮蔽了对水浒叙事丰富性的全面认识,由此遮蔽水浒叙事的活态性质。
小说《水浒传》被视为“水浒”叙事的经典,由此成为水浒故事正统的讲述方式,而其它的水浒故事或为《水浒传》创作的题材渊源(《水浒传》成书之前),或为《水浒传》的改编(《水浒传》成书之后),由此形成《水浒传》即指水浒文学的刻板印第6期卢永和:水浒叙事研究的问题与新途象,从而遮蔽水浒叙事本身具有不断发展演进的内在活力的事实。
实际上,《水浒传》成书之前,各种水浒故事在宋代民间已广为流传。
据《宋史》、《癸辛杂识续集》和《大宋宣和遗事》等文献资料可推断,其时的水浒叙事未被定型,显得自由混杂。
孙楷第的《〈水浒传〉旧本考》指出,“水浒故事,当宋金之际盛传于南北。
南有宋江之水浒故事,北有金之水浒故事。
”[2]元代的水浒叙事也极其自由。
胡适曾指出,“我们看高文秀与康进之的李逵,便可知道当时的戏曲家对于梁山泊好汉的性情人格还没有到固定的时候,还在极自由的时代:你造你的李逵,他造他的李逵;你造一本李逵《乔教学》,他便造一本李逵《乔断案》;你形容李逵的精细机警,他描写李逵的细腻风流。
”[3]有论者指出,“‘水浒戏’和《水浒传》都从说话话本获取素材,吸收养料,两者出现一些形似貌合之处。
……‘水浒戏’与《水浒传》同本同源,同出于宋元说话话本。
两者平行发展,并不构成源流关系。
”[4]《水浒传》成书以后,水浒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浒传》的规范,但未完全定型。
有的水浒叙事明显不受《水浒传》影响,如明代阙佚的杂剧《宋公明喜赏新春会》的“故事不见《水浒传》所载”[5]。
在民间,各种水浒故事以民间说唱和传说形式加以演绎,其故事叙述与《水浒传》差异很大。
明末说书艺人柳敬亭演说武松故事的情景被张岱予以记载:余听其说景阳岗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
哱夬声如巨钟。
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
武松到酒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
"(《陶庵梦忆》卷五)[6]柳敬亭演说的武松故事与《水浒传》中的武松故事差异甚大,这是《水浒传》成书之后水浒叙事自由发展的一条重要证据。
鲁迅在《谈金圣叹》一文中说:“《水浒传》纵然成了断尾巴蜻蜓,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
”[7]乡下人爱看的“武松独手擒方腊”故事在各种繁简本《水浒传》中根本没有,这意味着它属于《水浒传》之外的另一水浒叙事系统。
要言之,从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来看,水浒叙事是一种典型的“活态文学”,其本身具有不断衍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水浒叙事的活态发展,一方面表现为故事内容的衍变,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戏曲、说唱、传说、绘画和娱乐游戏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并存,由此构筑了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审美趣味的大水浒叙事空间。
以文本固化的《水浒传》来笼统地指谓水浒叙事,显然遮蔽了水浒叙事“活态”发展所包蕴的本土文学经验的丰富性。
二、水浒“经典”范式研究的困惑以《水浒传》涵概水浒叙事,体现在研究观念上,亦即“经典”范式的研究模式。
学者高小康先生从学理层面概括了这种研究模式的特点:“传统文艺学与其他经典人文学术有一种相似的来自古希腊的学术传统局限性。
……。
这种知识观念影响下形成的经典学术的最基础特征就是把认识的对象规定为客观的、固化的‘文本’,相信人类文化的成果就凝聚在经典的文本中。
所有研究都是解读、阐释和评价文本的活动。
尽管人文学术在不断更新,研究对象在不断变化,但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观念至少在中国的人文学术界尤其是文艺学界似乎从未动摇。
”[8]118由于把小说《水浒传》看作是水浒叙事的经典,水浒叙事的研究实际上集中于《水浒传》的研究;同时,对《水浒传》的批评阐释暗含“文学经典”的理论预设。
恩格斯所说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9],可看作文学经典标准的高度概括。
基于传统经典标准的批评框架,《水浒传》凸显了它作为经典文本的价值。
《水浒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的形成与演化”、“作者”、“版本考证”和“文本阐释”等几个方面。
且不说以《水浒传》涵括水浒叙事所造成的研究视野的偏狭;经典范式的研究模式在《水浒传》研究中也遇到了许多学术困难,关于《水浒传》的各种学术纷争的根由即在于此。
比如,有学者用不同的文献材料和方法探讨《水浒传》作者的情况,但总的来说,目前这个问题仍是言人人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在版本研究方面,连功力深厚的研究专家马幼垣先生也不得不承认:“我研究《水浒》之初,即寄厚望于版本,以为只要配足存世罕本,进行详细校勘,必能找出《水浒》成书的演化历程。
待我花了超过二十年,终集齐了天下所有珍本,摆在眼前的事实却很明显。
此等35肇庆学院学报第31卷本子之间的异同只能帮助理解今本《水浒》出现以后的后期更动,而不能希望可借揭示自成书至今本出现这时段内曾发生过、却未见记录的种种变化。
我相信揭秘的关键在内证,而非在现存诸本之间的异同。
……追查下去却困难重重。
可以找出这类内证的范围很有限,指认起来更是全凭一时的灵感,无法强求。
”[10]关于《水浒传》思想主题的阐释,则有“忠义与盗魁”、“革命与反革命”、“革新派与守旧派”等矛盾观念的争鸣。
总体来看,批评者往往从某一社会思潮背景或理论观念出发,预先假定结论,然后再从《水浒传》文本中抽取几则片段材料加以论证。
批评者所用的材料挂一漏万,只截取于己方观点有利的材料,而不顾反方也能以同样的批评原则和方法,得出相反的结论(差别只在于各自所用的支撑材料不同)。
可见,这种批评阐释具有很强的辩论色彩:从各自的角度而言,立论言之凿凿,谁也无法驳倒对方,但细究其实,却存在明显的偏颇。
高小康先生深刻地指出这种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的不足:“把学术研究的对象限制为文本,实际上意味着把文本背后、使文本得以产生和更新的活的文化过程忽略了。
仅仅通过文本研究而认识的文化和文化史只是固化了的文化化石;而在文本背后鲜活生动地延续、发展着的文化过程才是真正的文化和真正的历史。
因此,西方经典人文学术在研究中国文化时遇到的真正问题可能不是阐释文本的困难,而是对真实的中国文化活动的遮蔽。
”[8]118总之,如果固守“经典”范式的学术理路研究《水浒传》,其研究无论怎么精细,都无法充分挖掘水浒叙事所蕴涵的民族审美文化精义。
三、水浒叙事研究的新途前文已述,文学史形态的知识,遮蔽了水浒叙事文化意蕴的丰富性,尤其是遮蔽了水浒叙事的民间文化审美趣味。
从纠偏的角度出发,我们有必要重绘一幅水浒文学地图。
“水浒文学地图”的概念,是受杨义先生“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观点的启发而提出的。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杨义先生近年来反复提及的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题,这个论题源于他的“大文学”观。
杨义先生指出,大文学观“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兼融了古代杂文学观的博大,从而在现代理性的综合思维中,创造性地还原出文学一文化生命的整体性。
也就是说,大文学观去纯文学观的阉割性而还原文学文化生命的完整性,去杂文学观的浑浊性而推进文学文化学理的严密性,并在融合二者的长处中,深人地开发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创建现代中国的文学学理体系,包括它的价值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11]19;“由于大文学观的学理空间非常博大,……这种舒展和深入的巨大潜能,强烈地摇撼着固有的在纯文学观体系中的文学史写作框架,使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命题。
”[11]20在基本思路上,水浒文学地图的描绘,依据“大文学”观,力图打破纯文学观视域下的文学史写作框架,尽其可能地恢复水浒叙事的文化原生态,其目的是在同等的文化价值平台上,呈现小说、戏曲、说唱、传说以及“非文本”的文化娱乐活动等多元形态的水浒叙事所蕴涵的本土文化经验,从学理观念层面上阐明:水浒叙事本身具有衍生发展的内在活力,能够滋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