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读后感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经济学著作,作者是美国的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税收制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历史和演变、中国古代的农业税收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等。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如中国古代的农业税收制度是一种非常严格的税收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一种以地主为主导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是一种以白银为主导的货币制度等。
这本书的读后感如下:
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税收制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如中国古代的农业税收制度是一种非常严格的税收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一种以地主为主导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是一种以白银为主导的货币制度等。这些结论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也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这本书也提醒我们,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和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
财政学读后感
财政学读后感
财政学是一门关于财政活动和财政制度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政府如何筹集和支
配财政收入,以及如何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在读完财政学这门课程后,我对财政领域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财政政策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财政学让我了解到财政活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
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债务政策等手段,可以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和引导。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财政学让我认识到了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性。财政收支平衡是指政府的
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状态。当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时,就形成了财政盈余;当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时,就形成了财政赤字。财政收支平衡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才能有效避免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的发生,确保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财政学让我了解到了财政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活动日益频繁,国家间的财政联系也日益紧密。因此,各国需要不断进行财政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财政改革包括财政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财政管理改革等方面,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才能使国家的财政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
通过学习财政学,我对财政政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财政活动的
规律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财政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中国财政史读后感3000
当代中国财政史读后感3000
【实用版3篇】
目录(篇1)
1.引言
2.当代中国财政史的主要内容
3.当代中国财政史的价值和意义
4.对当代中国财政史的反思和建议
5.结论
正文(篇1)
【引言】
《当代中国财政史》是一部关于我国财政发展的历史,它详细记录了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阅读这部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财政制度的发展脉络,还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财政改革背后的决策过程和实践探索。
【当代中国财政史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财政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财政制度改革,到 21 世纪初的财政体制完善,再到近年来的财政政策调整,全面梳理了我国财政制度的发展历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制度改革:从 1978 年开始,我国逐步推行财政制度改革,包括分税制改革、预算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改革等。
2.财政体制完善:从 1994 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财政政策调整:从 2008 年开始,我国逐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和税收政策,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当代中国财政史的价值和意义】
《当代中国财政史》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我国财政制度的发展历程,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同时,通过对我国财政制度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前的财政政策,以及未来财政改革的方向。
【对当代中国财政史的反思和建议】
虽然《当代中国财政史》在记录和研究我国财政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财政制度改革的过程和原因,书中的描述过于简略,缺乏深度分析。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重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也缺乏充分的实证分析。因此,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财政制度改革过程的深度分析,以及对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中国财政史读后感
中国财政史读后感
在阅读《中国财政史》这本书后,我深感中国财政发展的复杂与艰辛。本书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财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至今,透露出中国财政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首先,本书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开始,揭示了中国财政的起源和发展。从土地收入、赋税和财政制度的建立,一直到封建王朝时期的财政体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财政的特点。例如,土地收入一直是中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而赋税制度则在不同朝代中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历史观点和案例的揭示,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财政的演变过程。
其次,本书详细阐述了中国近代财政的转型与发展。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动荡,中国的财政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本书透过对近代财政危机的描述,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财政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本书还讨论了近代中国的财政改革尝试和成果,包括税制改革和银行制度的建立。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财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现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本书也提及了现代中国财政的发展轨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然而,中国也面临着财政支出的增加和财政结构的调整等新的挑战。本书对现代中国财政的
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地方财政承重能力的不足、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反映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中国财政史》,我们对中国财政的发展历程和
特点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财政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中国财政改革的思考和展望。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的财政体制一定会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历史经济读后感
中国历史经济读后感
中国的历史经济长期以来一直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和研究。这个古老
的东方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农耕社会到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中国历史经济相关的资料,让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
行论述,分别是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和中国现代经济的腾飞。
在中国古代的经济体系中,农耕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是个
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古代中国的农业技
术相对落后,农民们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靠着不懈的努力开垦了大
片的农田。这种农耕经济体制以家庭为单位,农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连。由于农民们数量庞大,农业生产量也十分可观,为社会的稳定和
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现象。丝绸之路的兴起,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搭建了桥梁。这
条古代的贸易通道让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走向世界,也带来了许
多外国商品和文化的传入。贸易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繁荣,也推
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进入现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增长期。改革开放政
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以经济特
区的建设为突破口,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这些外来资
本和技术的融入,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经
济发展速度。
中国的现代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是因为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和改革,也得益于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庞大的
市场需求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把生产线迁到中国。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了中国经济体系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中国财政通史》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本)
《中国财政通史》读后感心得体会
《中国财政通史》读后感心得体会
作为非财政专业出身的财政人,除了在工作中的摸索外,我一直想通过阅读加深对财政工作的了解。《中国财政通史》是我寻觅到的一本好书,全书共计12册,时间仓促,我仅仅拜读完第一和第二册,感觉本书对财政工作者了解历史、总结经验,掌握财政发展规律,深化作为非财政专业出身的财政人,除了在工作中的摸索外,我一直想通过阅读加深对财政工作的了解。《中国财政通史》是我寻觅到的一本好书,全书共计12册,时间仓促,我仅仅拜读完第一和第二册,感觉本书对财政工作者了解历史、总结经验,掌握财政发展规律,深化财政改革,会有所帮助。有幸借本次大兴学习之风的阅读交流机会,将本书推荐给大家并谈几点体会。本书值得一读的几个特点:
这是财政人主编的一部反映中国财政发展的通史。较之其他的通史,本书对中国财政发展的全过程进行了一番回顾,对财政的起源
与发展,不同时代的财政特点,及其变化的规律等做了全面、深入的
探讨。
二、写作有新意,史料翔实。本书融合了甲骨学、考古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等多领域的史料及科研成果,而且图文并茂,除文字叙述外,还选用了大量的图片。
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中国财政发生、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揭示财政发展的内在规律。本书把财政置于历史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去分析和研究,采用了大历史、大思路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总体框架上不是采取新财政论财政的旧模式,而是在纵横两个维度上,从更宽广的角度中,采取立体主义的架构,把财政的发展变化置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总体进程之中;把财政制度放在当时的社会矛盾运动中的展开,去考察和研究,并努力揭示中国财政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本书予我的几点启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思考和分析问题。本书之所以能从复杂的社会表象中,揭示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财政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财政是生产关系的一重要组成部分,财政
近40年中国财政史研究的进展与反思
陈锋
近40年中国财政史研究的进展与反思
近十数年来,财政史学者对中国财政史研究多有评述,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陈明光、郑学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明光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评述》、《20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述》,包伟民《宋代财政史研究述评》、《走向自觉——
—近百年宋代财政史研究回顾与反思》,陈锋《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20世纪的晚清财政史研究》,申学锋、张小莉《近十年晚清财政史研究综述》,岁有生《清代地方财政史研究述评》,孙兵《20世纪以来明代地方财政史研究述评》等等①。这些评述文章,或总体,或断代,或专题,均值得参考。特别是《20世纪中国财政史研究概要》一书,洋洋50万言,对20世纪各断代财政史的研究评述最为细致②。在前此学者评述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一、近40年中国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成就“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历史学者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比较专门化的财政史研究而言,有三个凸显的特征:一是长时期的安定的研究环境。在中国学术史上,恐怕没有任何时期、任何一代学者可以与近40年的安定学术环境相比,40年不间断的研究,既造就了一代学者,也出现了精深的研究成果。二是高考制度的改革。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以后,新一代学子入学、毕业、从事科研,在老一辈学者仍然可以从事学术研究以及他们的言传身教之下,使几乎难以为继的学术断档得以弥合,财政史研究队伍迅速成长,各断代财政史名家不乏其人,新时期财政史研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教育制度改革的受益者。三是财政史研究的稳定性和自主性。“改革开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对学术研究而言,意味着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意味着视角的转换和领域的拓展。财政史研究专门化程度较高,不论是材料来源还是研究路径,“公允性”、“学术性”、“技术性”明显,不易受价值判断的影响或所谓的“范式”制约,基本上没有研究禁区,有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的深入。凡此,可以视作近40年中国财政史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条件。
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
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
财政之眼:如何用来考察中华帝国?
法国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熟悉,那就是“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艺术上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需要训练;要从财政再看一遍中华史,要能因此对历史现象知其所以然,就需要一些概念与理论。在这一章,我将交付给你一对财政的眼睛,一些从财政视角理解中华国家必不可少的概念术语与理论工具。
什么是财政?
财政是一个常见词,在前言中我说过,它跟财务相对。财务是对个人钱财的收支与管理,而财政就是对国家钱财的收支与管理。国家财政与私人财务在表面上都是对钱财的处理,可在性质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先从两个故事讲起吧。熟悉《隋唐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有一个“秦琼卖马”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忠义无双的山东好汉秦琼秦二哥,到潞州府出差,没有钱住旅店,只好上街去卖自己的黄骠马。真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在传说中,钱的问题也同样难倒过那个治水的大禹。有一个版本的传说是这样的,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缺乏经费,没有钱财支持自然就无法继续治水。不过,跟秦琼不一样,大禹不需要卖马,他把天下划分为九个财政区域,要求每个区域内的部落根据土地出产情况缴纳贡物(税收),甚至为他们规划好上贡的路线。有一次,他在会稽山这个地方召集各部落首领来开会,要求他们统一携带玉帛作为贡物上缴。有一位部落首领叫防风氏,他没服从大禹的要求。有人说他开会迟到,也有人说他根本就没到。总之,他后来被大禹抓住杀掉,以示惩戒。故事和传说本身当然不一定是真的,但是缺钱时私人和君主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却肯定是真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秦琼没钱时只能依靠市场交换而不能靠他的武艺、用手中的金锏去抢,而大禹缺钱时却可以依靠强制手段来征收,甚至不惜杀人呢?答案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大禹要钱是为了“治水”这个公共需要,而秦琼不是。用财政的术语来说就是,满足公共需要是财政可以运用强制手段的唯一合法理由。此处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国
财政学方面书籍读后感
财政学方面书籍读后感
《财政学》是以财政学为主题的书籍,它详细介绍了财政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理论,并
探讨了财政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对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财政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财政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他解释了财政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财政制度到现代财政学的形成,向读者展示了财政学
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接下来,书中详细讲解了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作者解释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概念、分类和特征,具体分析了税收、借贷和非税收收入等不同形式的财政收入。他详细介
绍了财政支出的分类和特点,包括正常支出、债务支付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对于财政
收支的平衡和赤字问题,作者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让读者了解财政收支管理的
重要性和挑战。
在讨论财政学的理论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凯因斯主义财政政策和供给学派财政政策的基本
原理和应用。凯因斯主义认为,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可以平衡经济波动,供给学派则认为
通过减税和减少管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作者还针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批评和比较,使读者
能够对财政政策的优劣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讨论了财政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他详细介绍了不同国家的财政政
策制定和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原因和效果。作者还介绍了国际财政政策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强调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财政政策挑战和机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还学到了解决财政问题的方法
和策略。我认为,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
中国税史品鉴感悟
中国税史品鉴感悟
今年工作之余,我拜读了孙翊刚先生的《中国赋税史》,感触颇深。
孙翊刚教授,曾任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央财政管
理干部学院教授,中国财政史研究会理事,对于中国的赋税有很深的研究,《中国赋税史》是其众多著作中影响颇深的一部。该书由十个章节组成,
分别是中国早期的赋税、夏商周时期的赋税、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秦汉
时期的赋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隋唐时期的赋税、五代及宋辽时期
额赋税、元代的赋税、明代的赋税、清代的赋税。文章通俗易懂,将中国
赋税的产生、演变过程阐释的非常清楚,让我们对中国的赋税历史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品读《中国赋税史》,有助于让我们理清众多税事源流的究竟,弄通各种税事制度的原委,把握各种税收关系的脉络,解读特定税负
思想的源起。
文中介绍了众多中国赋税思想家。第一位首推商鞅,他从“国之兴也,农战也”设论,以确保百姓喜农而乐战为前提,发布了一系列的奖励耕战
政策,并辅以重税打击不服从这一政策的现象,可谓是赋税史上的先驱人物。
魏晋时期的傅玄则提出的度时,量力,有常的税收三原则集古代税收
智慧之大成,比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内容相近,但时间上却早了一千
多年,可谓是中国赋税史上的焦点和亮点。
唐代李翱的论断“人皆知重敛之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则得财越多也。”与当代税收经济理论中所作出的税收关系、人们应税心理的论证不
谋而合,尤其与拉弗曲线有异曲同工之处。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赋税史上有三次重大,分别是“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通过三重大的赋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的赋税制度是不断进步的,每一次重大的赋税制度的变革都是对之前的赋税制度的修正,使之趋于合理,行之简便。。三次赋税,虽不可能根治乱收费、滥收费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省费便民、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中央财权集中统一和遏制强权等效果。。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但综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赋税的根本目的无非是确保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需要,并不是真正地要减轻人民的负担。三次赋税对于整个国家长远来说,并没有成功,根本原因是当政者的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解放。这也给我们现代社会的税收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那就是税收要从根本上做到改善面民生,宏观调控的作用。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经济史是一部揭示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起伏和
变革。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经济史的几点思考和感悟。
首先,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
特点。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庞大的人口,这为中国
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基础。然而,中国在历史上也经历过多次衰败与
崛起的周期。通过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同历
史时期的经济模式、政策措施以及对外贸易的变化。这些经验和教训
对于当前和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中国经济史中的一些经典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明代初期的官僚经济、清代的经济封锁政策以及近代中国的改革
开放等等。这些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变革时
的经济选择和策略。通过研究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
济发展中的得失和挑战。
另外,中国经济史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比如,“循序渐进”、“发展是硬道理”等理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维和发展战略。这些思想和观点提醒我们,
只有在持续稳定的发展基础上,中国才能实现社会繁荣和经济崛起。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经济,我也不禁思考起中国的未来发展。中
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
何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时代中保持经济的强劲增长,如何解决由于
快速发展导致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经验教训。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
财政学方面书籍读后感
财政学方面书籍读后感
《财政学》读后感。
《财政学》是一本关于财政学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著作,作者是
知名的经济学家。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原
理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了财政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
作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财政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财政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包括财政、财政政策、财政体系等。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讲解,我了解到财政学
是研究政府财政活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政府的税收、支出、
债务等方面,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概
念的理解为我后续对财政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作者对财政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提出
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包括财政平衡理论、税收理论、
财政支出理论等。通过对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我了解到财政学
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实证
研究等,这些方法为我后续的研究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作者对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介绍了财政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债务政策等。通过对这些政策的学习,我了解到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调节收入分配、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财政学》,我不仅对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证分析,使我对财政学的学科特点和实践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知识和经验都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经济发展史也比较悠久。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多元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强大大国。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又遭受了许多沉重的历史挫折。从清朝改革到民国时期的帝国主义侵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国民党执政,从十年文革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充满曲折,惊涛骇浪,而中国经济史的书籍也更加深入地记录了这一历程以及其丰富复杂的
历史元素。
最近,我正在阅读一本名为《中国经济史》的书籍,其作者是著名的中国经济史学家何立新,该书详细记录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阐述了国家财政政策的转变,以及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张。重点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多重因素,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该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成功,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改革和政府的努力,更是多方努力的结果,其中包括外国的投资,社会的服务,以及个人努力的奉献。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差距加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经济的质的飞跃,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
重要性。同时,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以及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扮演的重要角色,付出更多努力,以更加全面的思路来解决各种新问题。
回顾过去,深刻领悟未来,面对未来,我们只有勇往直前,不断努力,做出更多努力,才能朝着我们理想的发展方向前进。面对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惧挑战,坚强勇敢地前行,展现中国的新面貌,实现中国梦。
中国货币史读后感
中国货币史读后感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货币也从最初的货币交换逐渐地演进成为现在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今天我读了一本名为《中国货币史》的书,深感其中的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深度。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中国货币的起源开始,分别探讨了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汉唐、明清及现代时期的中国货币史,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形式。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内容是书中记录了很多具体的货币种类,让我们了解到各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
夏商周时期,商周古国使用的货币大概是开头以物易物,再到后来出现的有文化底蕴的贝壳、铜器等。汉唐时期,龟、藏、泉也都出现在书中。而在明清时期,纸币这种实用性很强的货币越来越流行,甚至还出现了以农作物为货币的现象。现在的货币形态也多种多样,电子支付、支付宝等新型支付手段也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学习到了货币的历史文化,也了解到了我国各种货币道德的来源。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贵重让它成为货币。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渐渐意识到它的地位并加以保护;然而在现代,大量的赝品与盗版的出现,造成了铁器的质量下降和生命力的流失。能够看到这些质量问题的出现,就能更好的认识到现代货币道德的价值。因此,书中货币文化的介绍也对我们现代人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书中探讨了货币与流通、银行家与银行,金融政策的制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对中国货币历史的热爱和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中国货币史》是一本充满了书法、绘画与文化艺术的书籍,并且真实地反映出我们国家的历史内涵与发展史。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都是国家体面的代表,而《中国货币史》的读后感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增进了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财政史课案
田赋(一)——税收结构
本章先是选择了一个县的税收规章进行论述,并且探索其复杂的渊源。
其次,略述主要的地区差异
再次,是正赋和役的合并,它是一个导致情况复杂的根本性因素,并且也是明朝财政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随后是对剩余的一般性的税收名目的解释。
第一节:税收结构的复杂性
复杂性的概述
以顺德县为例,顺德县的税收负担太重(据县志记载),纳税人被分为了较高和较低的两个等级,然而,纳税大户到底占有多少最初曾是官田的土地,这个却无法确定。同样,纳税小户对他们的土地是否拥有清晰地产权,也是很不确定的,这样一来,缺失的官租就由所有的新注册的民田田主所共同分摊。但是由新田主承担官产流失的决定,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批评。
于是又进行了税收评估的新规则,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进。因为明代任何时候都没有将白银作为官方的标准,国家仍然以粮食的石数作为基本的财政单位,为了保持帝国的财政体制的统一性,地方的政府也就是如法炮制。
顺德县有7项主要的役,都全部或者部分的按照土田来征收。并且通过三种渠道来征收平银。其目的是是税收有更加广泛的基础。
均平银用于支付知县每年的办公费用开支,并且取代了一部分的分里甲正役,另外,徭役也吸收了人头税和财产税的特点。
另外,在工部的监管下,该县还要办纳上供的物料。
这样,单一的税收方案,却能够衍生出大量的复杂的附加税费。
税收体制的根本问题,不是因为税率过高,也不是因为税收的立法缺乏平等性的条款,而是因为这些容易受到反对的特征很少存在。这个体制的缺陷就在于税收明细表的复杂性。复杂性的原因
1. 在导致税收结构的复杂性的因素上,农耕方式是不应该被忽视的。税收法规为了照顾到小的纳税户,税率不得不固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2. 田赋的评估单位亩很小,但是支付单位却过大。
3. 收税总是缺乏整体性的。
4. 税收结构不能取得所期待的的简化,是因为它服务于多种的原则和多种的目的。
5. 县志在列出了税率之后,又给出了精确的计算方法。
6.不以白银作为标准和完全的改折。(货币体制的特性)
7. 在地方税收改革的方面,遇到了很多的阻力。阻力可能来自于当地的乡绅。
8.税制原则的差异
9.没有运用银行手段来管理公共资金。
10.中央政府无法进行普遍性的改革。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财政体制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而后社会制度的问题。
第二节:区域性差异
长江三角洲:
1.地形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地方官员不得不采取一些临时性的补救措施。
2.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政府强行从长三角地区的田主那里收购耕地。
3.官府默许私人出售官田。
4.土地占有与使用十分混乱。
5.民田与官田的合并也产生了特殊的问题。(大大增加了所有纳税户的平均税
额)
6.长途运输的费用。
在周忱使用了“平米法”,体现了与“一条鞭法”相同的原则,但是即使地方的税收得到了合并,上层依然缺乏整体性,这些数目繁多的项目仍然是税收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北部中国:
1.以马差代替了田赋。
2.土地占有与使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也是这些田产扩大的部分原因。
3.嘉靖皇帝登基以后,政府力图登记田产,贵族庄田的数目正在急剧减少。
4.派税收代理人完成税款的征收。
其他的不规则性
第三节役及部分地摊入田赋之中
1500年之前的役的分类
1.王朝建立之前,役与正赋被很清晰地分开。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评
判这种能力的主要的标准是拥有的土地,因而,到了16世纪,这两种类型的税收会逐渐合并。
2.役派征于里甲,体现了累进税的原则。
3.对物资和差役的要求显著增加。
4.军役又是另一种役。
因此,到1500年,所有的地区都分为四种役排列如下
a.里甲
b.均瑶
c.驿传
d.民壮
从均瑶法到一条鞭法的改革
1.对物资和差役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2.以白银纳税的方式逐渐变得普遍起来。
3.在四种役中,驿传转变最为迅速。
4.民壮的转化,账目较为简单,发生得稍迟一些。但是仍保留了人头税的一些
特点。
当税收管理进入最后的阶段,我们就能说,地方已经为进行一条鞭法改革做好了很好的铺垫,各式各样的银差已经每年按照相同的比例确定,现在对于每个纳税人而言,已经合并为单一的的支付额。合并的支付额能够进一步与正赋中折纳的部分合并。
一条鞭法改革及其局限性
一条鞭法代表了16世纪明代管理者试图获得一种理想状态的各种努力:役被
完全取消,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的含义,都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而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但是没有任何的地方能够推行一条鞭法改革到如此理想的程度,即使是在最先进的形势下,也只能是接近这一目标。但是一条鞭法最终失败了,原因就是明代财政结构不能适应如此的彻底重组。最终只能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其原因:
首先,京师的宫廷坚决反对进行全面的税收改折。
第二,力差涉及了纳税人的亲身应役,虽然已经减少,但是并没有完全消除。
第三,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预算过低,而且僵化不变,以至于在行政运作的过程中,很难不让一些纳税人为他的亏折负责。
第四,在中国北方,这个改革要比南方几省晚一些。
第五,一条鞭法改革只是修改了税收征收的方法,但是并没哟简化基本的税收结构。
第六,在一些地方,由于技术的困难,甚至不可能统一比率。
役摊入田赋的方式
官府通常采用的有三种形式:
1、以正赋税粮的石数作为基本的单位。
2、将役直接添加到每亩纳税的土地中。(这在北方的土地中更为流行,因为北方
各个地区的土地等级更为统一)
3、将以上的两种合并编制。
税收合并的后果
一条鞭法虽然失败但是仍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乡村公布统一的税率,以替代非正式的税后摊派,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取消实物税和由纳税人亲身应役,虽然保留了很多的限制,但是确实向较为现代的税收结构迈进了一大步,所以说,这是一个经济公平的法律。事实上,改革的影响因为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它依赖于当地的情况和各县的具体而定。一条鞭法的改革目标是普遍和统一,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公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在阻止乡村税收代理人滥用权力的同时,又为许多的衙门官吏操纵官府账册创造了机会,税收结构实在是积累了太多的复杂性,这一点本应该避免但是却没有避免。
第四节税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兵饷,其意义在于,许多地方的丁银已经部分地被摊入地亩之中,因而提编相当于一个附加税的附加税。
附属附加税——征收丝、绢,麻等物品。
杂税和无法征收的项目的并入,他们的并入既不完全,又不统一,但是有些地方已经简单地将这些项目添加到田赋中,好像他们的合并已经得到了正当的授权。其他同样摊入田赋的税收,包括门摊税、酒醋税、房地契税、鱼课等,甚至还有一些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