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案第2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3. 密度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体积、质量的概念,然后引入密度概念。

2. 讲解密度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强调密度的物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密度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密度公式。

4. 密度计算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密度实例,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5. 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讲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质量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密度计算和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在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能部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初中物理 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  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2. 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3. 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2. 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2. 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天平、砝码、体积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书本、桌子、椅子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否一样。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比较它们的“密度”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m/V。

2. 讲解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kg/m³,还有g/cm³等。

3. 讲解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4. 讲解如何查找密度表和使用密度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砝码和体积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难题。

五、生活中的密度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鉴别物质、设计建筑物等。

2. 学生举例说明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特性及实际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基本知识,能够计算不同物体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密度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密度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密度一、重点、难点分析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2.密度的公式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对于公式Vm=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密度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ρ一定时,2121V V m m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V 一定时,2121ρρ=m m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 一定时,1221ρρ=V V . 3.密度的单位可引导学生认识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密度单位的意义和读法.二、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2.模式结构: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实验.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六、教学过程设计示例(一)新课引入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教师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块、铁块、铜块实物,分别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指出: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教师拿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颜色都是白色,问学生:你们怎么能鉴别出哪种是铁块,哪种是铝块?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提示: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表一表二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质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设疑:以上两个实验,客观事物不同,有没有共性的东西?很自然顺势提出为表述这样的客观现象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密度. (二)新课教学1.密度概念的建立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 表三表四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归纳推理:(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2.密度的概念教学(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密度的公式:Vm ==ρ体积质量密度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Vm=ρ,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3.密度的定义及公式教学说明:(1)通过设计实验尽量使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密度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3)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题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t ,体积是 253dm ,求铝的密度.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练习后用 投影打出下面解题过程:已知:675kg 0.675t ==m330.25m dm 250==V求:铝的密度 解 333k g /m 102.70.25m675kg ⨯===V m ρ 答:铝的密度是33kg/m 102.7⨯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由例题的讲解进入密度单位的介绍. 5.密度的单位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与体积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kg ”、体积单位是“3m ”,则密度的单位是“3kg/m ”,常用单位还有“3g/c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3333m /kg 1000m000001.0kg001.0cm 1g 1cm /g 1===比如 333cm /g 8.7m /kg 108.7=⨯=铁ρ(三)总结、扩展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33kg/m 102.7⨯,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kg 102.73⨯.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 /V 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6.2 物质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6.2  物质的密度

第2节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认识密度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密度的概念,学会密度的测量方法。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密度是在质量后引入的一个新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它是对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并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了铺垫。

因此,学生掌握好这一节内容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一节已经理解了质量的概念,并且学会了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所以学生具备了学习密度这一节内容的知识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较浓,喜欢自主动手实验,因此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处理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

但学生物理抽象思维比较薄弱,而密度的概念相对抽象,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此可见,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以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的理解。

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核心素养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难点: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续表和塑料块,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可以判断出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

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帮忙鉴定下(教师出示一台天平,指导学生演示操作)。

教师:由此可见,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其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 cm3),研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区分铁块和塑料块天平或电子天平称量它们的质量。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三、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学生回答出颜色。

(还有其他答案)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2. 探究密度概念(1)实验一: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体积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的质量,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实验二: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如木块、铁块、铝块、铜块)的质量,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3. 密度概念的引入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引入密度概念: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4. 密度公式、单位及换算(1)密度公式:ρ = m/V(2)密度单位:kg/m³(3)密度换算:1g/cm³ = 10³kg/m³5. 密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等。

密度初中教案

密度初中教案

密度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 密度在不同物质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天平、量筒、水、不同密度物质(如盐、糖、沙子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2. 举例说明密度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体积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

2. 强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密度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加强对密度在不同物质中变化规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测量物质的密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用等效替代法测量特殊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用等效替代法测量特殊密度

2015.11黑龙江教育·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是力学的基础,而密度的测量是中考的考点和热点,是对天平、量筒等仪器使用技能的考查,并且和浮力、压强等力学知识联系密切,特殊密度的测量更是其中的难点.考试标准中提到:要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工具来进行密度的测量.教师应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问题中所提供的器材和特殊的物质巧妙地进行设计,完成测量,其中特别要注重物理方法的使用.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主要采取了等效替代法的思路进行分析、设计,帮助学生掌握特殊密度的测量.二、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常规密度的测量,对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有了一定掌握.本节课通过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比较高涨.初中学生的逻辑运算能力虽有提高,但还不习惯于用符号进行抽象运算,而等量替换法要求应用者能灵活将所学的原理、定律进行迁移,因此学生在科学计算过程中会感到困难,为此,教师要多多启发、及时疏导、帮助解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等效替代法,并且学会利用等效替代法测量特殊密度.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方法的魅力.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测量特殊密度,对等效替代法的认识、理解和使用;难点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测量密度.等效替代法是一种科学方法,是把一个待求量用另一个已知量来代替,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作用很大,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五、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以案例为背景,渗透方法、理顺思路,用启发点拨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种策略达到帮助学生攻克难点、掌握重点的目的.六、教学流程以复习→问题导入→学生尝试、探索→教师提出方法→学生再尝试、解决→师生总结的方式展开教学.复习:1.常规密度的测量实验的一般步骤:(1)根据测量需要选定相关物理公式;(2)由公式中待测的物理量选定测量工具;(3)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进行正确测量、读取数据,以及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2.怎样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ρ=m V来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因此,只要测出固体或液体的()和(),代入公式便可求得它们的密度.问题导入:若给定的物质特殊,比如:物体太小,不能直接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太大,超过天平的量程或不能放进量筒……此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若给定的器材特殊,比如:只有测量质量的天平,没有量筒;只有测量体积的量筒,没有测量质量的天平;给定的天平没有砝码……此时又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找到解决的办法,然后分组展示(略).教师针对学生的方法进行评析,引出等效替代法:师:同学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哪位同学能讲一下?(学生讲述:三国时期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参观的人纷纷议论,这大象会有多重,曹操年仅6岁的儿子曹冲想出一个称象的办法:把大象牵到船上,《测量物质的密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用等效替代法测量特殊密度◎讷河市同心中学刘桂英19. All Rights Reserved.黑龙江教育·中学2015.11看船沉下去多少,在船舷上做个记号,之后牵走大象,再往船上装石头,使船沉到原来的记号处,然后分批称出船上石头的总重,便是象重.)师:其实,曹冲称象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种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过程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的限制,不能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可使问题简化,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它是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简单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处理的一种科学思想方法,是物理实验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特殊密度测量实验中,主要体现在等量这个效果上,比如体积等量、密度等量或者质量等量等,抓住等量进行替代,选用别的实验器材和方法来替代等.在应用等效替代法时,一定要注意运用哪个量替代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师:如何设计实验来测量物质的密度是最近几年中考的热点.解题思路则是如何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题中一般会因缺少量筒而无法直接测出体积,此时往往要利用水来间接测出液体的体积,这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最后根据ρ=m V求出密度.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和最优化原则.因为自主设计实验方法可能有很多种,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最简单同时实验误差又小的实验方案.案例1:某同学要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现有一架托盘天平(带有一盒砝码)、一个小烧杯和适量的水.(1)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2)根据实验中测得的物理量(用字母符号表示)写出液体密度的表达式.教师提示:不能直接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因此抓“体积”这个等量,可以用“水+天平”解决,可以让水和待测液体的体积相等,再用天平称出水的质量,即可得出V液=V水=m 水ρ水.学生分组讨论:要测定液体的密度,就要测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本题液体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由于没有量筒,液体体积不能直接测量.可运用“替代间接测量法”测出水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算出水的体积.实验时,让液体的液面与水面相平,这时液体体积就等于水体积.答案展示:(1)①调节天平使天平平衡,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 1;②烧杯中装满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 2,则水的质量为m 2-m 1;③倒掉烧杯中的水,装满液体,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 3,则液体的质量为m 3-m 1;(2)液体的密度:ρ液=m 3-m 1m 2-m 1ρ水.评价:此方法是在没有量筒的条件下依据“体积”这个等量来设计实验方案,可以不必装满,只要保证两者体积相等即可,注意的是倒掉水时,一定要擦干、擦净,尽可能减小误差.案例2:小李同学想测量一块不规则瓷片的密度,给定天平、量筒和一个大烧杯及足够量的水.但在操作中,小李发现瓷片放不进量筒,请同学们帮助小李同学测量瓷片的体积及密度.教师提示:用同一容器装一定量水,在水面处做标记,再用该容器装被测液体到标记处,则V 液=V 水=m 水ρ水;用同一容器装一定量水,将被测固体浸没在水中,在水面处做标记,再取出物体加水到标记处,则V 物=V 加水.学生分组讨论:先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出瓷片的质量为m ;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瓷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标记,取出瓷片;往量筒装入V 1的水,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记下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为V 2,则瓷片的体积等于量筒中倒出的水的体积V 1-V 2,最后根据密度公式可得瓷片密度:ρ瓷=m V 2-V 1.评价:此实验思路是依据“体积”相等这个等量思想进行设计的,当把物体从水中取出时,物体上必然带出一部分水,导致测出的体积偏大,密度偏小.若实验中给定溢水杯,也可以利用溢水杯来测量物体的体积,即将适量的水倒入溢水杯中,让水面与溢水口相平,再将物体轻轻放入溢水杯中,浸没到水中后,物体所排开的水全部盛于空烧杯中,再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如右图所示.这种方案由于无法将烧杯中水倒净,因此测出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案例3:给你一架无砝码、无游码、已调好的等臂天平和一个量杯、细绳、一些细砂及适量的水(设水的密度已知).请你测出一块小矿石的密度,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及要测量的物理量;(2)推出用所测物理量表达矿石密度的表达式.提示问题:测小矿石的密度ρ=m V,须测出小矿石的()和(),用量筒可测出小矿石的().加水到标记取出瓷片再加水至标记20. All Rights Reserved.2015.11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师提示:小矿石的质量如何测得是本题的难点和重点.当不能直接利用天平称质量时,可以用“水+量筒”或“已知密度物体+水+量筒”的办法解决,通过“质量”这个等量来间接测量,从而达到“等效替代”的目的.学生分组讨论:根据m =ρV ,对已知密度的物体,如果其体积能够测得,则其质量可求得.在所提供的物体中,只有水的密度已知,其他密度未知,利用量筒和水以及天平,可以间接地测出其他物体的质量.为了使被测小矿石的质量与量杯中水的质量相等,测量小矿石质量前,需先用一些细砂平衡量杯的质量,即在一盘上放空量杯,在另一盘放细砂并调节细砂的量使天平平衡,再在装细砂的盘中加小矿石,并在量杯中加水,使天平再次平衡,此时m 石=m 水=ρ水V 水,读出水的体积即可求得m 水、m 石.答案展示:(1)实验步骤及要测量的物理量V 1:A.将空量杯放在天平的右盘,在天平左盘放适量的细砂,使天平平衡;B.在天平左盘放上小矿石,在右盘的空量杯中慢慢加水,直至天平再次平衡;C.记录下此时量杯中水的体积V 1;D.取下量杯,在杯中装适量的水,记录下此时量杯中水的体积V 2;E.将小矿石放入量杯中,记录下此时量杯中水面对应的示数V 3.(2)推导:m 石=m 水=ρ水V 1,V 石=V 3-V 2所以矿石的密度ρ石=m 石V 石=ρ水V 1V 3-V 2评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此类方法,通过水的质量来替代待测物的质量,达到“质量”相等的目的,从而解决有缺陷的天平、给定杠杆等类似问题.小结:对于常规以外的密度测量,要利用好等效替代法,根据特殊的条件进行实验设计,比如:只利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只利用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等.在以后的压强、浮力、杠杆等知识学习中,我们将遇到更多类似情况,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练习:1.给你一架已调好的天平(配有砝码)和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他辅助工具),测出一包金属颗粒的密度.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计算该金属颗粒密度的表达式.2.德化生产的瓷器举世闻名,瓷都中学的科学探究小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测量瓷器的密度,他们所用的器材有:若干小碎瓷片,足够的水,一个质量为m 、容积为V 0、有密封盖瓶子,问:(1)他们还需要选择,才能测出小碎瓷片的密度.(只限选一件仪器)(2)请简要写出测量过程,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所测量的物理量.3.现有天平一架、矿泉水瓶一个、足量的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一包“蒙牛”牌牛奶的密度,要求写出步骤和密度表达式.4.给你一把钥匙、溢水杯、足量的水、天平(带砝码)、细线,请测出钥匙的密度.(1)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出钥匙的质量m ;②在溢水杯中装水,使水面与溢水口相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m 1;③用细线拴住钥匙放入水中浸没,溢出部分水;④(请补充完整);(2)用上述物理量写出钥匙密度的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5.如图,矿石的质量已经用天平测出,从图A 到图B 是测量体积的情景,这样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A.偏大B.偏小C.相等D.无法确定七、设计反思本节课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把等效替代法融入特殊密度的测量实验当中,先了解等效替代法,然后在案例中认识这种方法的优点和特点,通过教学使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设计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应用科学方法的能力等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同时也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升华,不光解决了实验问题,还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但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并且在设置问题的同时,充分体现等效替代法的作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要不失时机地启发、点拨,才不会使学生陷入困境当中,而是有思路、有兴趣、有目的地去思考和探究.本节课有难度、容量大,可以事先设置预习学案,以减轻课堂的压力.对于特殊的实验,还可以让学生用简图先描绘物理过程,配合适当的语言表述,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制出相应的实验方案供其他学生分析、思考,以达到生生共同提高的目的.E-mail:***************笠编辑/王一鸣标记标记标记A.加水到标记(矿石浸没水中)B.取出矿石(准备补充水)C.将量筒中水倒入杯中至标记mlml20010020010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初中科学密度教学教案

初中科学密度教学教案

教案:初中科学——密度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

2. 学会使用实验工具(如天平、量筒等)测量物体的密度。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

2. 密度公式的应用。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的理解。

2.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各种固体物品。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物体哪个更重?2.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质量或重量。

3. 教师总结:是的,物体的质量或重量是判断它们重轻的重要依据。

但是,还有一种属性可以用来判断物体,那就是密度。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国际单位是kg/m³,常用单位是g/cm³。

2. 学生通过PPT或黑板上的公式,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3. 教师讲解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数据处理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种物体的密度。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密度的影响因素。

3. 学生通过PPT或黑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和讨论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讨论和应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初中科学密度教案

初中科学密度教案

初中科学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

(2)测量物质的密度。

(3)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的理解。

(2)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否相同?体积是否相同?(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质量、体积不同的物体,它们的密度是否相同?2. 探究密度概念(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定义密度?(2)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观察质量、体积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3)学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3.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1)教师介绍密度公式:ρ = m/V。

(2)学生理解并掌握密度公式。

(3)教师提问: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讲解:如已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如何计算密度?如何判断物体是否漂浮?4. 测量物质的密度(1)教师提出任务:测量一块铁的密度。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实验操作,测量铁的质量和体积。

(4)学生计算铁的密度,并与教材中的密度数据进行比较。

5.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提问: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学生回答:如鉴别物质、设计容器、航海等。

第2节 密度 第2课时 密度的计算

第2节 密度 第2课时 密度的计算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2节密度第2课时密度的计算1.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请估算一位八年级中学生的体积约为().A.500dm3B.50cm3C.50m3D.50dm32.以下是一则新闻消息:“今天零时,发改委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25元和12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降低0.09元和0.10元.…”据此估测90号汽油的密度为(不考虑90号汽油生产过程中密度的变化)().A.0.80×103kg/m3B.0.75×103kg/m3C.0.72×103kg/m3D.0.70×103kg/m33.一空瓶质量为100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600g,若先在空瓶中盛某种金属的碎片若干,使其与瓶的总质量为1000g,然后再装满水,则瓶子、金属片和水三者的总质量为1400g,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金属的密度为8g/cm3B.金属碎片的总体积为100cm3C.金属碎片的质量为900g Array D.瓶子的容积是500cm34.甲、乙、丙、丁是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四个物体,其中甲、乙、丙的体积相等,甲、丁的体积之比为1∶3,它们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它们的密度关系为().A.ρ甲<ρ乙<ρ丙<ρ丁B.ρ甲=ρ丁<ρ乙<ρ丙(第4题)C.ρ甲=ρ乙=ρ丙=ρ丁D.无法判断5.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甲的质量与体积成______,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______(选填“大”或“小”).(第5题)(第6题)6.在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小明找来大小不同的塑料块和某种液体做实验.(1)图甲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使用托盘天平的情景,他的错误是.(2)改正错误后,小明正确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了塑料块和液体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①分析图像可知: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物理学中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塑料的密度为________kg/m3.②往烧杯内倒入10cm3的液体,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_______g.若烧杯内液体的体积为25cm3,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应为_______g.12 答案1.D [解析]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人体的密度约为水的密度ρ水 =1.0×103kg/m 3,由密度公式可得,学生的体积33kg/m 101kg 50⨯==水ρm V =50×10m 3=50dm ,由计算可知,同学的体积约为50dm 3,故D 符合题意,A 、B 、C 不符合题意.故选D .2.C [解析]由题意可知,90号汽油每吨降低125元时每升降低0.09元,则0.09元对应汽油的质量元元12509.0=m ×1000kg=0.72kg ,1L 汽油的体积V =1L=1×10-3m 3,90号汽油的密度==V m ρ=⨯33m 101kg 72.00.72×103kg/m 3,故A 、B 、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故选C .3.C [解析]瓶子装满水后水的质量m 水1=m 总一m 瓶=600g-100g=500g ,由Vm =ρ可得,瓶子的容积V =V 水水水ρ1m ==500cm 3,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金属碎片的质量m 金属=m 总2-m 瓶=1000g-100g=900g ,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空瓶装有金属碎片后再加水的质量m 水2=m 总3-m 总2=1400g-1000g=400g ,再加水的体积322g/cm1g 400==水水水ρm V =400cm 3,金属碎片的总体积V 金属=V -V 水2=500cm 3-400cm 3=100cm 3,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金属的密度ρ金属===3cm 100g 900金属金属V m 9g/cm 3,故A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 4.B [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的质量关系为m 甲<m 乙<m 丙,已知甲、乙、丙的体积相等,根据Vm =ρ可得,甲、乙、两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乙<ρ丙,又知,甲、丁的体积之比为1:3,由图可得,丁的质量是甲的三倍,即甲、丁的质量之比为1:3,根据V m =ρ可得,甲、丁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丁,所以可得甲、乙、丙、丁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丁<ρ乙<ρ丙,故选B .5.正比 大 [解析]由图像可知,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线性关系,且图像过原点,说明甲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成正比.由图像可知,甲物质的体积为1cm 3时,其质量为8g ,所以甲物质的密度为3cm 1g 8==甲甲甲V m ρ=8g/cm 3,乙物质的体积为4cm 3时,其质量为4g ,所以乙物质的密度为3cm 4g 4==乙乙乙V m ρ= lg/cm 3,因此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 6.(1)在称量时调节平衡螺母 (2)①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1.2×103kg/m 3 ②37.4 49.4[解析](1)天平正确的调节方法是: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上;调节横梁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小明错误是在称量时调节平衡螺母.(2)由图像可知,塑料(或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说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塑料的质量为30g 时,对应的体积为25cm 3,其密度ρ塑料= ==3cm25g 30V m 1.2g/cm 3= 1.2×103kg/m 3.②烧杯和10cm 3液体的总质量m 总=20g+10g+5g+2.4g=37.4g .液体的密度35cm 2g 20==液液液V m ρ=0.8g/cm 3,由V m =ρ得,增加的15cm 3液体的质量为Δm 液=ρ液ΔV =0.8g/cm 3× (25cm 3-10cm 3)=12g ,故总质量增加了12g ,则25cm 3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 总‘=m 总+Δm=37.4g+12g=49.4g .。

6.2 第2课时 密度的简单计算 密度与温度【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物理

6.2  第2课时  密度的简单计算  密度与温度【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物理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2节 密度 第2课时 密度的简单计算 密度与温度
第2课时 密度的简单计算 密度与温度 学习内容导览
例题
密度与温度
学习目标 1.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知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导入新课
(1)密度的定义是什么? (2)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3)密度的单位是什么?
知识点 密度与温度
为什么冬天河里 的鱼冻不死呢?
例4 冬天,常看到室外的自来水管包一层保温材料,是为 了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主要原因是( C ) A.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B.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D.水管本身耐寒冷程度不高
例5 如图所示为质量1 g的某种液体的体积---温度关系图 线,则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4 ℃时,该液体的密度最小 B.温度从0 ℃升高到8 ℃,
知识点 密度与温度
在室温下,将一个气球绑在烧瓶口上,并把 烧瓶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知识点 密度与温度
为什么在冷水中气球不膨胀,而在热水中气球膨胀?
原因:放入热水中时,瓶内的 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使 气球会鼓起来;放入冰水中时, 瓶内气体遇冷收缩,体积变小, 使得气球不能膨胀。
该液体的密度一直变小 C.温度从0 ℃升高到4 ℃,
该液体的体积一直变大 D.1 ℃时该液体的密度比5 ℃时小
当堂训练
根据课堂安排适量练习
课后作业 教材课后练习题
V水=9×10-3m3 V冰=10×10-3m3
知识点 密度与温度
水的反常膨胀: • 水在4℃时密度最大。 • 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升高, 水的密度越来越小(热胀冷缩)。 • 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降低, 水的密度越来越小(冷胀热缩)。 • 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密度【第2课时】

密度【第2课时】
3 3 3 3
即 球 铁 , 故此球是空心的.
2.计算物体的体积: V=m/ ρ
3.计算物体的质量: m=ρV
计算物体的质量: m=ρV
例: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
碑心石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在长14.7m,宽2.9m,厚1m 的碑心石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怎样知道它的 质量?
解:体积V=长×宽×高=14.7m × 2.9m × 1m= 42.6m3 由公式ρ=m/v得 m=ρV= 2.6×103kg/m3 ×42.6m3= 110.76×103kg 答:碑心石的质量是110.76×103kg。
密度【第2课时】
复习重点
1、密度的定义
2、密度的公式 3、密度的单位
4、密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 性
1、同种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
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
密度的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为1.0×103㎏/m3,它表示 每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103㎏。
单位体积
某种物质
质量
查密度表可知
判断金属球是否为空心
例 一只铁球质量是3kg,体积是 0.5dm 3 , 试判断
此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已知铁的密度 是 7.8 10 3 kg / m 3)
解法一:比较密度法.
m球 3kg 球 6.0 103 kg / m 3 V球 5 10 4 m 3
6.0 10 kg / m 7.8 10 kg / m ,
1、铜、铁、铝的密度大小关系为 ρ铜>ρ铁 >ρ铝 。 1.0×103㎏/m3 , 2、水的密度为 1.0×103㎏/m3 那么一桶水的密度是 ,
1.0×103㎏/m3 。 一滴水的密度是 0.9×103㎏/m3 。 3、冰的密度为

测量物体密度的科学活动教案

测量物体密度的科学活动教案

测量物体密度的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和意义。

2、学习如何使用天平和容器来测量物体密度。

3、掌握计算物体密度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物体密度的概念和意义。

2、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步骤。

3、计算物体密度的公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实验、讨论2、小组合作、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授1、引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密度,如铁、水、木头等。

2、讲授物体密度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密度的计算公式可是“密度=质量÷体积”。

3、解释密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密度是以图像样品的体积、材质和状态为依据的量纲,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密度和其它物质的密度关系。

4、举例子说明为何冰可以浮在水面上;为何油会漂浮;重物体比轻物体占据的空间小。

5、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步骤:(1)放满容器4/5 测水的容器放置在天平上,称量水的质量。

水的质量约为100g;(2)放入待测物质,测量由原始质量变为原始质量与物质质量之和的质量。

原始质量约为5g;(3)读取待测物质排水后的瓶子的新质量。

新质量约110g;(4)从瓶子中倒出待测物质并确定其体积。

体积约为10毫升;(5)将测得的质量除以体积,获得物体的密度。

(6)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

第二课时:实验1、放置好天平和容器后,将水量记录在漏斗的标尺上;2、剪碎实验用物,微量加入试管中,并记录质量,然后加入水,记录液面高度及瓶子内新容积;3、倒出物体后将瓶子移回天平上,记录新质量值。

4、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体的密度;5、进行小组讨论,整理思路,给出问题和答案。

第三课时:讨论1.分组讨论实验结果,评估实验过程的好坏及所学知识的领悟度;2.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的不足;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过程,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方式学习物体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实验方式简单易懂,让学生们参与实验,学习过程中以做为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八年级物理上册6.3 密度的测量(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6.3 密度的测量(二)教案

6.3密度的测量(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掌握密度的一些特殊测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1重点: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2难点:在缺少器材的情况下如何测量物体的密度。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密度的公式: ,只要知道其中任何两个,就可以求第三个数。

2仪器: 测质量m,用天平测量;测体积v :如果是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尺子测量相应数据计算得出。

若为液体或不规则物体,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3如果没有量筒,能测量物体的密度吗?如果天平没给砝码,你能测量物体的密度吗?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给你一架天平,水、一个矿泉水瓶,你能测牛奶的密度吗?2给你一架天平,水、大小烧杯各一个,你能测一个金属块的密度吗?3给你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水、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一个量筒,你能测一个金属块的密度吗?(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1给一架天平,水、一个矿泉水瓶,测牛奶的密度实验步骤:(1)调好天平测量空矿泉水瓶的质量1m 。

(2)把适量的水装入矿泉水瓶,测量矿泉水瓶和水的总质量2m 。

(3)把水倒出来,吹干水分,装上相同体积的牛奶。

测量矿泉水瓶和牛奶的总质量 。

(4)牛奶的密度为:2给一架天平,水、大小烧杯各一个,测一个金属块的密度实验步骤:(1)测量金属块的质量1m 。

(2)测量空小烧杯的质量2m(3)在大烧杯底部一侧垫一小木块,使大烧杯倾斜;在大烧杯里装上适量的水,使水面与烧杯口相平,把小烧杯放在大烧杯口正下方。

把金属块放入大烧杯里,大烧杯里的水溢出,流入小烧杯。

(4)测量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3m 。

(5)金属块的密度为 3给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水、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一个量筒,测量一个金属块的密度实验步骤:v m =ρ3m 水ρρ)/-(-1213m m m m v m ==水ρρ)/-(231m m m v m ==(1)调好天平,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个烧杯。

第三节密度(第2课时)

第三节密度(第2课时)

龙坡中学(初三物理)有效教学讲学稿学科:物理课题:密度(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集体备课)负责老师:授课周次:第二周教学目标:1、知道密度的公式及其单位2、知道密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3、阅读密度表,理解其物理意义4、能对密度、质量、体积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重点:能对密度、质量、体积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密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导入方式:提问(什么是密度?)有效精讲:知识点一:密度的公式及其单位1、密度的公式:______________;变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质量的符号:_______,单位:_______,单位符号:_______。

体积的符号:_______,单位:_______,单位符号:_______。

密度的符号:_______,单位:_______,单位符号:_______。

知识点二:密度两个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密度的国际主单位:___________,常用单位:__________。

2、密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1g/cm3=___________kg/m33、练习:7.8g/cm3=___________kg/m3 2700kg/m3=_______ g/cm30.8x103kg/m3=_______ g/cm313.6g/cm3=___________kg/m3知识点三:阅读密度表,理解其物理意义1、阅读密度表,理解其物理意义2、练习: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其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的密度是___________其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四:能对密度、质量、体积进行简单计算1、求密度的公式:______________例题:铝块的质量是500g,体积为200cm3,它的密度是多少?2、求质量的公式:______________例题:一块金属的密度是7.9x103kg/m3,体积为100m3,它的质量是多少?3、求体积的公式:______________例题:一种液体的密度是0.8x103kg/m3,它的质量是800g,它的体积是多少?有效精炼:配套练习第8页基础能力训练题,第1----8题。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教案课题:物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能够根据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3.理解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教学重点:1.密度的计算方法;2.密度与物体的浮沉关系。

教学难点:1.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2.密度的应用。

教具准备:1.黑板、白板笔;2.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引入课题,告诉学生本课将要学习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

2.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的浮沉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浮沉与物体的性质有关。

例如,铁钉沉入水中而塑料球浮在水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密度与浮沉的关系。

二、引入新知(15分钟)1.介绍密度的概念:物体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叫做物体的密度。

2.讲解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质量/体积。

3.通过具体例子,计算物体的密度。

例如,给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让学生计算物体的密度,并帮助学生理解密度计算的步骤。

4.展示PPT课件,利用图表和动态的示意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示范操作(15分钟)1.展示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注意保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避免误差的产生。

2.展示使用容器测量物体体积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注意准确地读取液体体积的方法,避免误差的产生。

3.实际操作中,可以选择常见的物体如铁球、木块等,引导学生实际体验计算密度的过程。

四、让学生探究(25分钟)1.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密度与物体浮沉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经验,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

2.进行实验:学生按照组内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可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密度与物体浮沉之间的关系,并与课堂上的讨论进行对比。

五、小结与延伸(15分钟)1.小结: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密度与物体浮沉之间的关系。

3.1密度(第2课时)学案

3.1密度(第2课时)学案

【课前自学】密度知识的应用: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可以:(1)鉴别物质:根据ρ=m/V先计算结果,后查课本P61-P62密度表对照。

例题:体积为1.5立方米的金属块,测得它的质量为11700千克,这种金属的密度有多大?他可能是什么金属?(课本P62)(2)求物质的质量:可利用公式m= 。

例题:有一铜球体积为0.5米3,它的质量有多大?(3)求物质的体积:可利用公式V= 。

例题:一容器容积500mL,则它最多能装酒精的质量是多少?(提示:1毫升=1立方厘米)(4)利用密度知识可以判断某物体是否空心。

请你想一想,可用哪些方法来判断?【课堂探讨】1.有关密度的计算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vρ或v=m/ρ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特别是一些质量和体积不便直接测量的问题,如计算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纪念碑的质量等。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其办法是测定待测物质的密度,把测得的密度和密度表中各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做成的。

2.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否空心,用“分析法”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判定物体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1)提据公式 , 求出其密度ρ求,再与该物质密度ρ物比较 ,若ρ求< ρ物 , 则为空心 , 若ρ求=ρ物,为实心。

(2)已知质量,由公式V=m/ρ,求出V求,再与V物比较,若V物 > V求,则为空心,若V求=V物,则该物体为实心。

(3)把物体当作实心物体对待,利用m=vρ, 求出体积为v的实心物体的质量,然后将m 求与物体实际质量m物比较, 若m求>m物时,则该物体为空心,若m求=m物, 则该物体为实心。

请你试一试下列四个典型例题例1:某钢瓶内氧气的密度是6千克/米3,一次气焊用去其中三分之二,则瓶内氧气密度变为多少?课课练B(P25)例2:一个质量为4.5千克的铁球,体积是0.7立方分米,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ρ=7.8×103千克/米3)提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空心有三种方法,而此问题又问空心部分体积,所以从体积入手比较简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二、密度教学案第2课时
【目标导引】
2、通过看书、讨论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3、通过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探究】
二、通过看书、讨论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学习活动6:实验探究知道: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

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有的特性,它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

是十分有意义的物理量,物理学中就把它定义为密度。

请阅读课本113面
自主评价6:密度的概念:
密度的计算公式:
公式对应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学习活动7:会查密度表,观察课本114、115面密度表
自主评价7:水的密度是:kg/m3,合g/cm3
冰的密度是:,其意义
是:。

观察密度表你获得的信息
为:。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
有关。

三、通过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活动8:通过计算体会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自主评价8: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m ,由413块花岗岩石块砌成。

碑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m 、宽2.9m、厚1 m,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它的质量有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