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合集下载

对曾侯乙编钟的感悟

对曾侯乙编钟的感悟

对曾侯乙编钟的感悟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件国宝级的器物,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音色最和谐的一套编钟。它的制作工艺精湛,音色悦耳动听,不仅被誉为

古代艺术的杰作,也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和音乐创造力的结晶。对于曾侯乙

编钟的感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曾侯乙编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编钟是一

种古代打击乐器,它的制作需要考虑到铜材的选择、铸造工艺以及音色的

调整等方面。曾侯乙编钟成套的制作共包含瑞兽盘、留犁盘、和氏璧、命符、角盘、簧口、鱼、釜、尺、鼎、觥等十余件钟,每一件钟都经过精心

的设计和铸造。这不仅需要高超的艺术造诣,更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

工艺技术。曾侯乙编钟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是古代中国人

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其次,曾侯乙编钟传承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化底蕴。编钟起源于青铜

器时代,是古代中国乐器演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用于宗教祭祀

和宫廷音乐,也成为古代社会中广泛流传的乐器。曾侯乙编钟以其和谐的

音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古代乐器演奏文化的代表之一、曾侯乙编

钟的音阶和音色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音

乐上的愉悦,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感悟。

再次,曾侯乙编钟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曾侯乙编钟出

土于湖南省长沙县曾侯乙墓,这个墓葬是春秋时期楚国第一位大夫曾侯乙

的陵墓。这座墓葬面积广阔,墓室内挖空了一块10余平方米的地面,格

局极为宏伟豪华。曾侯乙编钟作为陪葬品,折射了古代楚国的富强和繁荣。它的制作工艺精湛,音色和谐,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曾侯乙的大编钟

曾侯乙的大编钟

曾侯乙的大编钟

曾侯乙墓是中国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一次发现,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被誉为“东

方艺术第八奇迹”的曾侯乙大编钟。这件出土的编钟是中国古代考古学重大贡献,也是世

界考古学的宝贵文物,因此备受关注。曾侯乙大编钟的出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和

文化献上了重要的资料和材料,也为后人研究古代音乐留下了重要的线索。下面我们就来

详细了解一下关于曾侯乙大编钟的相关信息。

曾侯乙大编钟是中国战国晚期出土的一件青铜编钟,其形制精美、工艺精湛、音色悦耳。它主要由钟身、舁支及装饰组合而成。钟身高83厘米,直径76厘米,重68.8公斤,为中国早期大型编钟之一。钟身上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有六个音长方小钟;中层亦

有六个音呈梯形排列;下层是曾侯乙墓主人的尊卑之辈。钟身的四周都镌刻着太阳、月亮、山、水、玉、草等图案,精美绝伦。而钟的舁支部分则是长21厘米、重10公斤的短柱,

半卷曲状,平面上横刻有一组望气卜次文字。这些文字的出现,为中国早期音乐学的研究

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而根据曾侯乙大编钟出土的地点和样式,专家推断这件钟很有可能是用来进行宗教活

动和宴会用的,并且可能是由宫廷制作的。

曾侯乙大编钟的出土,使得学者们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对

曾侯乙大编钟的音律分析以及与其他出土的编钟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中国古代

音乐的音高、音域和音律等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曾侯乙大

编钟也使得我们对古代器乐音乐的了解更加深入,为我们的音乐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

料。

在历史上,曾侯乙大编钟也曾被一些艺术家所赞誉。据《龙标》载:“宫商角征羽,

描写曾侯乙编钟的作文

描写曾侯乙编钟的作文

描写曾侯乙编钟的作文

说起曾侯乙编钟,那可真是一件让人惊叹不已的宝贝!

我第一次见到曾侯乙编钟,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当时我走进博物馆,一眼就被那巨大的展柜给吸引住了。展柜里安静地摆放着这套气势恢宏的编钟,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那编钟的模样,简直太震撼了!整套编钟大大小小,依次排列。最大的那几口钟,个头可真不小,差不多跟一个成年人一般高。钟体上铸满了精美的花纹,有神秘的龙纹,有灵动的凤纹,还有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图案。这些花纹可不是随便刻上去的,每一道线条都流畅自然,仿佛是有生命一般。

我凑近了仔细瞧,发现钟的表面并不是光滑平整的,而是有着细微的凹凸。这些凹凸可不是瑕疵,而是铸造者精心设计的。据说这样可以让钟声更加清脆悦耳,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再看看那些小一点的编钟,虽然个头小了些,但精致程度丝毫不减。每一口钟都像是一件艺术品,小巧玲珑,让人爱不释手。而且,这些编钟的颜色也略有不同,有的呈现出青铜的古朴色泽,有的则带着一点淡淡的绿锈,仿佛在讲述着它们经历的岁月沧桑。

我站在那里,想象着千年前的场景。在一个庄重的仪式上,乐师们整齐地站在编钟前,手持钟槌,神情专注。当第一槌落下,清脆而悠扬的钟声响起,瞬间传遍整个宫殿。那声音,时而如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时而如万马奔腾,

气势磅礴;时而又如细雨微风,轻柔舒缓。在场的人们都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忘记了一切烦恼。

编钟的悬挂方式也很有讲究。一根根粗壮的木梁横在那里,编钟就稳稳地挂在上面。木梁上也有着精美的雕刻,与编钟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我不禁想,古人在制作这套编钟的时候,得花费多少心思和功夫啊!

曾侯乙编钟音乐鉴赏论文

曾侯乙编钟音乐鉴赏论文

结课论文

两千五百年前的王者之音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名称:设计艺术学院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路璐上课地点:

教师评语:

签名:路璐 2019年 6 月 20 日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留最佳、乐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说过:“什么能够代表中国?在我看来无外

乎两者,一是秦始皇兵马俑,二是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以编钟和编磬为主奏乐器的音乐源自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是当时宫廷乐器的主流,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利的象征。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古人也用“金石之声”和“金声玉振”来形容这种庄严肃穆、和谐唯美的音乐场景。后来,随州丝竹乐器的盛行,金石乐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金石之声”也成为千古绝响。

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前期曾国的国君。全套编钟65件,外形庞大,铸造精美,出土时音乐性能完好,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古今中外的乐曲都可以演奏。编钟的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乎音乐方面,还包罗比如声学、结构力学、冶金铸造、数学等方面,涉及多个学科,这些方面的成就在当时都是顶级的。曾侯乙编钟是当时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集大成者。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还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编钟说明文中小学作文5篇

编钟说明文中小学作文5篇

编钟说明文中小学作文5篇

编钟说明文1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弘,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关系。

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的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得极为熟练。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编钟表面被称为“枚”的突出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钟耐击经用。但是含铅量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了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用。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曾侯乙编钟

——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

内容摘要: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

一、曾侯乙

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

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

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

论曾侯乙墓编钟与编磬

论曾侯乙墓编钟与编磬

论曾侯乙墓编钟与编磬

摘要:曾侯乙墓编钟与编磬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在2000多年前就

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弘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

钟与编磐的铸成,说明很早以前我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关键词:曾侯乙墓;编钟;编磐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

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并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

分别敲打铜钟令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

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

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

钟多用于宫廷演奏,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觐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

编钟。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是王公

贵族权势的标志。此时的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

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我们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

已迈入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代,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

的结晶。1978年春夏之交。在地下深埋了2400余年的国宝编钟随着曾侯乙墓的

发掘而闪亮问世,重放异彩。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

型编钟。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在曾侯乙墓中有着惊人的发掘。墓的东室

曾侯乙编钟介绍作文

曾侯乙编钟介绍作文

曾侯乙编钟介绍作文

你能想象吗?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套编钟,它的出

现仿佛是穿越时空的音乐奇迹,让今天的我们都为之惊叹不已,这就

是著名的曾侯乙编钟。

说起曾侯乙编钟,那得先讲讲它被发现的奇妙经历。那是1978 年,在湖北随州的一个小山包上,解放军某部正在扩建厂房。随着施工的

进行,突然有人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嘿,原来是一些青褐色的

泥土!这可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继续深挖下去,一座巨大的古墓逐渐

展现在人们眼前。考古人员闻讯赶来,经过一番细致的发掘,曾侯乙

编钟就这样重见天日啦!

当这套编钟第一次展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被它的气势震撼住了。它可不是一般的大,大大小小的编钟加起来,占满了好几个大房间。而且,那模样,精致得不像话!编钟上刻满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和

花纹,有龙、有凤、有云纹,就像是一部用金属书写的史书。

曾侯乙编钟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

的钟架上。最上面一层的叫钮钟,中间和下面两层的叫甬钟。要是你

站在编钟面前,往上看,那感觉就像是一座宏伟的音乐宫殿。每个编

钟的形状都有点像两片瓦片合在一起,圆润又不失庄重。而且哦,编

钟的大小差别可大了去了。最大的那个甬钟,高度约 150 多厘米,重200 多公斤,简直就是个庞然大物!最小的钮钟,还没有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大呢。

可别以为这些编钟只是样子好看,它们发出来的声音那才叫绝呢!

轻轻敲击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的音高,有的清脆悦耳,像山间的

小溪欢快地流淌;有的深沉浑厚,仿佛是远古传来的呼唤。而且,这

声音可不是随便响响的,那可是有着严格的音律规律。据说,曾侯乙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曾侯乙编钟

——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

内容摘要: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

一、曾侯乙

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

编钟描写作文

编钟描写作文

编钟描写作文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

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

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

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

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

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

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

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最大

的编钟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

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

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

论述曾侯乙编钟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论述曾侯乙编钟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论述曾侯乙编钟的特点及历史意义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编钟中的一件重要文物,其特点和历史意

义不容忽视。以下将从构造、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曾侯乙编钟在构造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件编钟由64个

钟状铜脱组成,这些铜脱从大到小,层层堆叠,形成了一种层次分明、有序排列的布局。整个编钟高39.3厘米,直径为57.3厘米,其中最

大的钟重达46.9千克。每个铜脱上都镶嵌有精美的铭文和纹饰,制作

工艺精湛,展示了古代匠人高超的铸造技巧。

其次,曾侯乙编钟的艺术特点令人叹为观止。编钟的阶梯状排列

形成了美感独特的层次感,整个编钟呈现出华丽、壮观的视觉效果。

钟脱上的铭文和纹饰精细而精美,包括神兽、凤鸟等著名的古代文化

图案,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编钟的音色悦耳

动听,气势磅礴,能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沉浸其中,感受到音乐

的魅力。

最后,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意义深远。首先,编钟的制作标志着古

代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编钟在古代被广泛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场合,是封建宫廷文化的象征。通过编钟的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

音乐文化的兴盛和演变过程。其次,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还对古代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编钟

发掘于湖南长沙曾侯乙墓,墓主曾侯乙是春秋时期晚期楚国的大臣,

这件编钟的出土为研究楚文化、楚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综上所述,曾侯乙编钟作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其构造、艺术特点和历史意义都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研究编钟,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到古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古代艺术的风采。同时,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即要传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现代文化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作者:李广进

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20年第07期

生活在“石器时代”的古人,在制作和利用石器的过程中,由“以石击石”而体悟出“击物发声”的道理,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虽然击石之声尚不具备音乐价值,但在其声响打破静寂给人的听觉带来刺激的同时,也让古人捕捉到了美的瞬间,打击之乐便由此孕育而生。

在众多的古乐器当中,打击乐器可谓种类繁多,钟鼓磬(qìng)铃、钲(zhēng)铙

(náo)锣缶(fǒu),上至高堂,下至民间,无不见其踪影。而由“铃”和“铙”发展而来的钟,可算是打击乐器发展的巅峰之作。

钟可单独使用,但是作为乐器则常常以“编钟”的形式出现。乐钟的低音沉稳浑厚,高音则清脆洪亮,通常8枚一组,但其数量会随享用者身份等级的提高而增多,就出土文物来看,最多者当属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在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可算是最震撼、最瑰丽的考古发现,不仅编钟的铸造工艺精湛,规模也最为宏大。编钟总重约5吨,共分上下3层,分别悬挂“钮钟”和“甬钟”,共计65枚。而编钟的双音和短延音两项发音功能,更是中国春秋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奇迹代表。

双音,即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由于钟壁振动模式不同,而发出的两种不同声响。

短延音,是指钟被敲响后,由于钟壁的振动迅速被衰减,致使余音时长缩短的音响效果。

中国古乐钟的双音特性是世界铸钟史上的独特发明,而其发音的秘密就在于钟腔“合瓦形”的设计,即两片瓦相合所呈现的扁圆之像,其横截面像是一片树叶,两头尖而中间宽。如此形状的钟腔,在敲击不同位置时,钟壁的振动模态则会不同。

曾侯乙的编钟

曾侯乙的编钟

曾侯乙的编钟

昨天傍晚,开完会后直接回家,坐在沙发上半梦半醒之间,突然瞥见电视里出现曾侯乙编钟的图像,猛然间注意到编钟上的托编钟架子上的人竟然是佩剑的。

鄙人孤陋寡闻,头一次注意到这些佩剑的人,从器形上看,是标准的青铜剑。曾侯乙是战国初期的人,当时社会常用的青铜剑都不太长,后来秦人的剑可以做的很长,据说始皇帝的佩剑在一米左右。

于是乎开始遐想,也是瞎想:

1)既然用佩剑人出现在编钟上,看来当时开编钟音乐会的时候,剑士是经常在场的,出现的;那么是作为站立一旁的武士侍卫,还是上场表演?鉴于能把剑士和编钟铸在一起,八成剑士不是单单的旁边伺候的,否则端茶倒水的也要上了。关系如此之密切,估计是上场表演的。鸿门宴的时候,项庄就是表演舞剑,估计战国初期的时候,也有这个娱乐项目。

2)项庄是个军人,不是演员,他的剑术是杀人之术,那么看来当时娱乐用的舞剑还是很有实在功夫作为支撑的。再看这些编钟上的人,佩的剑都是实战用大小的剑,看来当时没有表演用的剑,也没像后世在剑把上装穗子,一耍起来纯粹的娱乐,所谓舞剑这项娱乐,起码在

战国初期,表现的是真功夫,是用真功夫娱乐客人,不是用花活娱乐客人。

3)如果用真功夫娱乐客人,说明当时客人都能看得懂,起码能看得出功夫好在哪里,不像现在,耍花招的时候居然有人还傻乎乎的喝彩。当时客人的水平比现在高。

4)剑术和编钟音乐肯定有密切的关系。现在听到的编钟音乐,无论如何我也想不到剑术。当时的音乐肯定是一股剑气。羡慕!剑术和音乐什么关系?形意拳有五行,古代音乐的五音也是对应的五行,估计当时的剑术也有五行,剑的五行与五音对应演奏,这是什么样的场景?现在不知道就是了。古人的娱乐都比现在的娱乐高级的多!也许道教的剑术还有遗传,就像九宫步似的,逼人孤陋寡闻,不知道就是了。

曾侯乙的大编钟

曾侯乙的大编钟

曾侯乙的大编钟

作者:杜鑫森

来源:《艺术启蒙》 2019年第1期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在这里先给小意粉们拜个早年!

大家对新年是否特别期待呢?穿新衣、走亲戚、给长辈拜年领压岁钱……想想都很激动,对不对?而在除夕之夜,贴完春联,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儿看“春晚”,一同等待零点钟声的响起,那108 下钟声提醒着新一年的开始。

我们今天的故事就和钟有关,让稀稀奇带大家回到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一同去见识一下“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大家准备好了吗?

随着眼前的光影变换,稀稀奇来到了一座壮观的宫殿,高高的石阶之上站着一位40 多岁的

中年男子。

“你好呀,欢迎来到曾国。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寡人姓姬,名乙,是这方的诸侯,后人叫我曾侯乙!”说罢,他便缓步向殿内走去。

“姓姬?竟然和黄帝同姓,难道是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括的后人?”

“不错,寡人是周天子分封到此镇守南方的曾国国君。”

这时,他们已经走入殿内,映入眼帘的便是分三组合成“L”形的编钟架,上面悬挂着大大小小的编钟。

“来,你数数一共有多少件?”

“1、2、3、4……坏了,我数到多少了?太多了,我都数不过来了!”

“哈哈,这套编钟共65 件,分为上中下三层,由小到大,最上层的叫‘钮钟’,共19 件;中层的叫‘甬钟’,共33 件,最下层的叫‘长枚甬钟’,共13 件。每个钟上都刻上律名,和编钟架上的律名一一对应。这65 件钟加上编钟架得有一头大象那么重呢!”

“哇!我原来还以为钢琴是最沉的乐器呢!”

“什么‘禽’?”

“就是那个有黑键、白键的钢琴呀!古怪怪弹得还不错。从低到高一共88个键,也就是88 个音,一个八度内,白键加黑键一共是12 个键,用的是12平均律!”稀稀奇刚学了一点儿乐理,

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编钟是古代音乐乐器,曾侯乙墓编钟则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编钟群。该编钟于1978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曾侯乙墓出土,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使我们对古代音乐乐器的制作工艺、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曾侯乙墓编钟一共有铜编钟65口,构成编钟群,模式形状独特、功能齐全,是研究古代编钟发展历程和音乐文化的重要实物。每口编钟由钟身、柄、撞击棒等部分组成,制作工艺精细,钟身上还雕刻有精美的纹饰,展示了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整个编钟群铸造完整,除铜制零件外,还有竹、木、皮等材料制作的辅助部件。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还原出古代编钟的演奏方式和音乐声音,为我们揭示了古代音乐的神秘面纱。

曾侯乙墓编钟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编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音乐的艺术特点和演奏方式,深入探索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此外,编钟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线索。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历史上编钟的缺失,对于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乐器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它也证明了古代中国人民在音乐艺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对

曾侯乙墓编钟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总之,曾侯乙墓编钟是中国古代音乐乐器的杰作,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对编钟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出古代音乐的神秘面纱,了解古代音乐的风貌和艺术特色。同时,它也证明了古代中国人民在音乐艺术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希望通过对曾侯乙墓编钟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守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随州的曾侯乙编钟》高中作文800字

《随州的曾侯乙编钟》高中作文800字

《随州的曾侯乙编钟》高中作文800字

标题:《随州的曾侯乙编钟——历史的乐章,文化的瑰宝》

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有一种乐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国之重器”,那就是位于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编钟。这组编钟不仅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组大型青铜打击乐器,由65件大小不同的钟组成,其音域跨越五个八度,可以演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这种音乐性能在世界古代音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人类文明的奇迹。

然而,曾侯乙编钟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音乐工具,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让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与动荡,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

此外,曾侯乙编钟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精湛工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每一件编钟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这些图案既有龙、凤等吉祥物,也有狩猎、宴乐等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美感。而那些铭文则记录了编钟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它以其卓越的音乐性能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和尊重。如今,当我们听到那悠扬的钟声,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的气息。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和理解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侯乙编钟

——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

内容摘要: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

一、曾侯乙

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

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

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

墓类的乐器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东室)陪葬着乐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排萧、瑟、抱鼓等等。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堪称“国之瑰宝”的编钟。

二、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时期楚赠曾国遗物,保存完整,出土时曾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

1、曾侯乙编钟的结构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

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

2、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

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

3、曾侯乙编钟之音

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共5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音域少两个八度(须知,其出现时间却早现代钢琴2000年),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现代学者推断这套编钟不但可以演奏旋律,还可以演奏和声。

4、曾侯乙编钟的工艺及其装饰

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

5、编钟曲目

编钟曲目有:

(1)竹枝词(编种与编磬)(2)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

(3)屈原问渡(古乐合奏)(4)楚商(古乐合奏)

(5)幽兰(古琴与编钟)(6)国殇(古乐合奏)等。

其中,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商》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

三、曾侯乙编钟的价值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