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热力学课件10

合集下载

《化学热力学》课件

《化学热力学》课件
总结词
详细描述
05
CHAPTER
和实际生产数据,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优化与设计。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化学工业中,通过对热力学数据的分析,可以指导反应过程的优化与设计。例如,通过分析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等数据,可以优化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以达到理想的反应效果。同时,热力学数据也是新型反应过程和工艺开发的重要依据。
02
01
04
03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化学热力学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更多可行的方案和技术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发展,化学热力学将更加注重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的结合,以更加精准地预测和优化化学反应和相变化过程。
未来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结合,以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目的
定义
化工生产
化学热力学理论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用于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产率和降低能耗。
新能源开发
通过化学热力学原理研究新能源转化和储存技术,如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环境科学
化学热力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用于研究污染物治理和资源回收等问题。
03
02
01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问题,奠定了化学热力学的基础。
总结词
自由能变化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体系自由能的变化,用于衡量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和熵的综合效应。
详细描述
自由能变化是焓变和熵变的综合结果,其变化值可以用于判断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着自由能减少的方向进行。自由能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对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状态具有决定性影响。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热力学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热力学
δW=p外dV=0 因为 p外=0
W= P外(V2-V1)=0
2.等外压膨胀(p外保持不变)
W=p外(V2-V1)
体系所作的功如阴影面积所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7/20
功与过程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7/20
功与过程
3.多次等外压膨胀 (1)克服外压为 p ',体积从V1 膨胀到V ' (2)克服外压为 p",体积从V ' 膨胀到V " (3)克服外压为 p2,体积从V "膨胀到V2
• 状态与状态性质:
1 体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综合表现为 状态
2 规定体系状态的性质称为状态性质,但都 是宏观物理量,如质量、温度、压力、体积、 浓度、密度、粘度等等
3 在这些物理量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我们 就说体系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7/20
几个基本概念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7/20
热和功
热(heat) 体系与环境之间因温差而传递的能量称为
热,用符号Q 表示。 Q的取号: 体系吸热,Q>0; 体系放热,Q<0
功(work)
体系与环境之间传递的除热以外的其它能量 都称为功,用符号W表示
环境对体系作功,W<0;体系对环境作功,W>0
• 研究的对象是变化过程的发生和 进行的程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7/20
热力学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 判断某个过程是否能够发生 2 在一定条件下确定被研究物质的稳

地球化学ppt课件

地球化学ppt课件
19
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2024/1/25
水体化学组成与性质
研究水体中各种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和悬浮物质的含量、分布和 变化规律,揭示水体的化学性质。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分析水体中污染物的来源,研究其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 为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水环境地球化学过程
探讨水体中化学物质的循环、转化和相互作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 对水环境的影响。
可燃冰资源勘查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可燃冰赋存层位的岩石、 土壤等介质中的气体组成和同位素特征,揭示可 燃冰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024/1/25
16
环境资源评价中地球化学方法
1 2
环境质量评价
通过分析土壤、水、大气等环境介质中的元素和 化合物含量,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对人类健康 的影响。
污染来源与迁移转化研究
灾害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分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体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等地球化学特征 。
灾害预测和防治
结合地质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和灾害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进行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26
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地值 调查
调查评价区域的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 ,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研究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 机制,包括地震孕育过程 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地下 流体运移等。
异常时空演化规律
分析地球化学异常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为 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24
火山活动监测和预警中地球化学方法
火山气体监测
通过监测火山释放的气体 成分和含量变化,判断火 山活动的状态和趋势。
2024/1/25
2024/1/25
数据获取和处理
地球化学数据获取困难,处理和分析方法复杂,需要进一步提高 数据质量和处理效率。

化学热力学基础素材PPT课件

化学热力学基础素材PPT课件
△U = Q + W = Q – P△V
1. 定容热
∵ △V = 0
∴ △U = QV
在此条件下,体系吸收的热量,只用于改变内能。
第32页/共89页 返回主目录 返回回次主目目录录 返回次目录
2. 等压热与焓变
external
2.2.2 内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能U :
又称热力学能,它是体系内部物质各种微观形式能量的总 和(包括分子、原子的动能,势能,核能,电子的动 能……,以及一些尚未研究的能量),用符号 U 表示。 内能是体系的状态函数。且具有加和性。 体系内能的绝对值至今尚无法知道。
热力学中将内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研究的是内能的变
3 过程与途径
过程: 体系状态发生变化的经过称为过程。 途径: 完成过程的具体步骤称为途径。
1 ×105 Pa 2L
0.5 ×105 Pa 4L
途径Ⅰ
途径Ⅱ
4 ×105 Pa 0.5 第L13页/共89页
2 ×105 Pa 1L
返回主目录 返回回次主目目录录
返回次目录
按过程发生时的条件,热力学中基本过程有:
第6页/共89页 返回主目录 返回回次主目目录录 返回次目录
孤立体系:
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也称为隔离体系。(体系+环境)
绝热装置盛水 体系:水+水蒸气+绝热装置
第7页/共89页 返回主目录 返回回次主目目录录 返回次目录
孤立体系
敞开体系
封闭体系
第8页/共89页 返回主目录 返回回次主目目录录 返回次目录
热力学:
研究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过程中能量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热力学:

第05章 地球化学热力学

第05章 地球化学热力学

Plagioclase Phase Diagram
Equilibrium Crystallization
resulting crystals are not zone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Result is zoned crystals
Energy can be neither created nor detroyed
DU=Q+W or dU=dQ+dW U = internal energy Q= heat W=work
第四章 地球化学热力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热力学第二定律
Does the liquid or solid have the larger volume? High pressure favors low volume, so which phase should be stable at high P?
Figure 5-2. Schematic P-T phase diagram of a melting reaction. Winter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Prentice Hall.
Stability Fields on P-T Diagram
Kyanite, sillimanite, and andalusite are common minerals in metamorphosed shaley rocks.
Plot of ΔGf as a function of P and T.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stability planes projected onto the P-T plane gives the classic diagram fro the stability of the aluminosilicate polymorphs.

化学热力学基础PPT课件

化学热力学基础PPT课件

相平衡条件
在三组分系统中,除了温度、压 力恒定外,还需要满足各相中三 组分的摩尔分数相等。
三组分系统
含有三个组分的系统。
相图复杂性
由于三组分系统的自由度增加, 相图的复杂性也显著增加,需要 借助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进行分析 。
应用领域
三组分系统相图在石油化工、冶 金、陶瓷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用 于指导多组分体系的分离、提纯 和合成等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不能凭空产生或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 形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
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 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 持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ΔU = Q + W,其中ΔU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Q表示系统 与外界交换的热量,W表示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
工业生产应用
氯碱工业、电解冶炼、有机电化学合成、电化学分析等。
06
界面现象与胶体性质探讨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
表面张力定义
作用于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积 缩小的力。
表面能定义
恒温恒压下,增加单位表面积时, 体系自由能的增加值。
计算方法
通过测量液体表面张力或表面能相 关的物理量,如接触角、表面张力 系数等,利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01
胶体性质
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布朗运 动等。
02
03
稳定性影响因素
分析方法
电解质种类和浓度、pH值、温 度等。
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胶体稳 定性的影响,利用相关理论进行 解释和预测。
界面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举例
日常生活应用

地球化学ppt课件

地球化学ppt课件
即碳酸钙的氧同位素组成是温度的函数。温度升高时,相对 较轻的16O由于有较高的活性,易于迁移,在同位素交换反应 中将优先被吸收进生物壳体内,致使18O含量相对减少,δ180 值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最适用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的关系式: t=16.9-4.4(δs-δw)+0.10(δs-δw)2 式中,δs:壳体中氧同位素值,δw:水体的氧同位素值
环境地球化学 第21页
+ 冰期与间冰期对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影响不同,也会引起 海水中CO2总含量的变化。 经计算,末次冰期极盛期的CO2含量稍高于间冰期, 两者的比值为1.15±0.5。
这样,由海水表温、盐度、冰川体积等因素变化引 起的大气CO2浓度变化仅占实际变化的5%。因此,如果 当时不存在其它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则大气CO2含量将 保持近于恒定。
环境地球化学 第4页
4氧同位素应用
(l)查明地质时期海水古温度的变化趋势
通过生物氧同位素研究法确定了自晚白垩纪(约7000 万年前)以来全球气候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Emiliani(1954)根据底栖有孔虫δ180值逐渐递增的 趋势,确定了自白垩纪以来,全球大洋深水平均温度曾从 13oC逐渐下降到目前的2oC左右。
由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温 度始终低于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温度,表明大洋的底层 水系由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下沉扩散而来,所以,从新生代 底层水的这种变冷趋势可以推出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以致大 气圈也存在着逐渐变冷的趋势。
环境地球化学 第5页

北 半 球
极 冰 盖
南极海冰 大量形成
冰形
盖成
环境地球化学 第24页
热带东太平洋V19-30柱状样15万年来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与底栖有孔虫 U.sentioncosa碳同位素组分的差值(Δδ13C) 变化图

4章-地球化学11-12-13谢PPT课件

4章-地球化学11-12-13谢PPT课件
假定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各种地质体是曾经在某种
热力学平衡条件下形成的,并且自形成以来一直
保持着当时的平衡状态,而未被后来的作用所改 造,那么依靠实验测得的矿物和岩石的热力学性 质,运用热力学理论,可以合理地推测各种地质 体形成的过程及其物理化学条件。
20世纪以来,地球化学热力学取得了重要进展 :获得大量矿物和离子的热力学数据;发展了 编制矿物(体系)平衡相图的方法;建立矿物 固溶体热力学;对硅酸盐熔体、超临界流体的 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想要制造出热效率为百分之百的热机也是绝对不可 能的。如汽车发动机总是要往外散热的。
热量不会自动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转移,要实现 这种转移,需外界对它做功,如空调、冰箱。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都是自然而然的吗?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量表达
①第一种表达 以卡诺热机的热效率来表达:η=W/Q1=(Q1Q2)/Q1 =(T1-T2)/T1(可逆过程) (5.3)
2.热力学第二定律
自然界里的自发过程常常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例如热量只能从高温向低温物体传递;溶解的 盐类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溶液扩散;水流从高压 向低压流动;岩块从高位势向低位势移动等等 。上述例子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话,并不违背第 一定律。但实践表明,这种情况是决不会出现 的(除非有外来或者说环境的干预)。说明制 约自然界中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除了第一定 律外,还存在其他的制约因素。热力学第二定 律正是阐明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学动力学
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的一门科学。它从具有公理 性质的四个基本定律出发,演绎物质体系的宏观 性质与热、功形式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热力学原理应用于研究化学反应(包括相变)形 成了化学热力学分支,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根 据化学反应和相变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预测 化学反应和相变的方向和进程。化学热力学与地 球化学相结合形成了地球化学热力学。

化学热力学基础素材PPT课件

化学热力学基础素材PPT课件
第14页/共89页 返回主目录 返回回次主目目录录 返回次目录
4.相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并与其 它部分在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分称为 一相(phase)。
只含一个相的系统称为均相系统或单相系统。 例如:混合气体、NaCl水溶液、金刚石等。 相可以是纯物质或均匀的混合物组成。相和组分 不是一个概念。
第18页/共89页 返回主目录 返回回次主目目录录 返回次目录
热和功与过程紧密联系,没有过程就没有能量的传递 。热和功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热力学中功的分类 体积功 :
体系因体积变化抵抗外压所作的功。用-pΔV表示
非体积功: 除体积功外的所有功。如电功、机械功、表面功等.
状态函数:
确定体系状态的宏观物理量称为体系的状态函数。如质量、
温度、压力、体积、密度、组成热力学能(U)、焓(H)、熵 (S)、吉布斯函数(G)等是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特点:
1. 体系的状态一定,状态函数值确定。 2. 状态函数的改变值只由体系的始态和终态决定,与体系经
过的途径无关。 3. 循环过程的状态函数改变值为零。
(1)等温过程(isothermal process): 如果系统的始态、终态温度相等,并且系统状态变化是在等温 条件下进行,这个过程称为等温过程。 定温变化与等温过程不同,前者只强调始态和终态的温度相等 ,而对过程中的温度不作要求。 (2)等压过程(isobaric process):如果系统始态、终态压力 相等,并且系统状态变化是在等压条件下进行,这个过程称为 等压过程。 (3)等容过程(isovolume process):如果系统始态、终态 容积相等,过程中始终保持同样的容积,这个过程称为等容过 程。
3 过程与途径

第十章-地球化学热力学数据库

第十章-地球化学热力学数据库

第十章 地球化学热力学数据库(殷辉安,1988; , 1994; , 1997)热力学数据内洽性、热力学数据的测量、相平衡数据处理、数据库实例为了对矿物岩石体系平衡关系作出预测,需要有各地球化学相(纯矿物、熔体组分、流体)的内洽的热力学数据库。

地球化学热力学数据库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得到了发展。

1995年以来,又有6套相对高精度的地球化学热力学数据库(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8; , 1998)问世 ,给地质学研究带来了不少方便。

10.1热力学数据的内洽性所谓热力学数据的内洽性( ),指的是数据之间不存在相互矛盾、热力学数据与已有的实验之间也不存在矛盾的现象。

只有内洽的热力学数据,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所以,在研究中,应该从内洽的热力学数据库获取数据。

10.2 热力学数据的测量完整的地球化学热力学数据库,应该包括每一地球化学相(端元矿物、熔体组分、流体等)的标准摩尔生成焓(0f H Δ)、标准摩尔熵(0S )、标准摩尔体积(0V )、摩尔恒压热容(P C )、等压热膨胀系数(V α)、等温压缩系数 (V β)以及电解质的溶解度、电导率、电动势等参数。

这些参数的测试方法不完全相同,有量热法、光谱法、电化学测定法等化学上传统的方法,以及新方法例如高温量热、实验相平衡等方法。

其中,量热测量()可以获得恒压摩尔热容,相应地可以计算得到标准摩尔生成焓和熵。

对于矿物,通常的标准状态选取1 、298.15 K 。

实验相平衡所获得的矿物热力学数据在目前可能是最可靠的。

因为不仅其热力学内洽性可以得到保证,而且其精度可以得到改善。

可以说,除量热法之外,实验相平衡研究是减小矿物热力学数据不确定度的主要方法。

对于固体矿物,通过X 光衍射,可以获得矿物的晶胞参数,即单位晶胞的轴长a 、b 、c()及轴间角α、β、γ(度)。

晶体的单位晶胞体积(3)表达为cos γcos β2cos αγcos βcos αcos 1abc Vc 222⋅⋅+---=矿物的密度ρ(3)定义为单位晶胞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即 ρ = () = (602.252)式中M 为摩尔质量(g),Z 为单位晶胞中的矿物分子数,为常数(=6.022×1023),其中i i m1i n a M Σ==。

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 PPT课件

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 PPT课件
第24页/共55页
4、联立方程组,使用计算机求解方程组,得 出所有未知项数值解;
5、编制相图,就解出的结果进行地质地球化 学问题的讨论
第25页/共55页
三 . 矿物相平衡计算和相图编制
单变反应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线的热力学 条件,平衡在相图中的位置。
1. 矿物相转变和相平衡曲线的计算 矿物相平衡,体系矿物有一定的共生关系,形成稳定矿物组合(包括流
2.含有理想固溶体的平衡体系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斜长石高温下分解形成石榴石、矽线石、石英
3CaAl2Si2O8 = Ca3Al2Si3O12 + 2Al2SiO5 + SiO2
斜长石
石榴石 矽线石 石英
当设体系中斜长石、石榴石不是纯相,其中斜长石 中钙长石的活度为0.2;
石榴石为类质同象系列:
[Ca/(Ca+Fe2++Mg+Mn)] = 0.05 时;
• 熵(S)-体系的无序程度(热紊乱度)的度量。
• 自由能( △G)-体系内可用于对外做功的能。 • 化学位(μi)-加入一克分子i组分时引起的体系
内自由能的变化。 • 自由度(F)-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变化而不改
变体系平衡的热力学(强度)参数。 • 相数(K)-体系内存在的、内部有一定化学成
分、彼此间有物理化学界面的个体数,如岩石 中的矿物数。
=
2(-202034)/19.1444x298 =-70.8
第20页/共55页
T/K logfO2
(2) 298 16.5 500 -12.2 700 -9.1 900
(3) -70.8 -36.4 -22.7 -13.6
logfO2 (2)
-96.3, -51.6, -32.8, -21.6,

化学热力学全PPT课件

化学热力学全PPT课件
第44页/共123页
1.3 焓
1 定容热QV
若系统的变化是在等容下进行的,则dV=0, W = -PdV =0,
V 0
U Q +W
QV U
说明:U是状态函数(其微小变化用dU来表示) ,
而Qv是过程量(其微小变化用δ来表示) 。它们在 恒容、不作非体积功的过程时仅仅只是在数值上是 相等的。
第45页/共123页
U UB UA
第36页/共123页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1) 由实验论证,热、功、内能三者的关系
例1:把100克0℃水放在一绝热套中,内有电阻丝。
水和电阻丝为系统,绝热箱和电池为环境。
第37页/共123页
H2O(l,0℃) 始态A
H2O(l,50℃) 终态B
U1 UB U A W1

功(W): 除热量之外,系统与环境交换
的其他能量。 功的符号:
环境对系统做功 W > 0,“+” 系统对环境做功 W < 0,“-”
第20页/共123页
W = We + Wf
总功
膨胀功、 体积功
(Expansion Work)
非膨胀功、 非体积功
(work except expansion work)
第15页/共123页
广度性质与强度性质的关系
➢ 每单位广度性质即强度性质
V / n = Vm
Cp / n = Cp, m
➢ 广度性质÷广度性质 = 强度性质
m/V=ρ
➢ 广度性质×强度性质 = 广度性质
第16页/共123页
2 状态与状态函数
状态: 系统的一系列物理量的总和,系统性质的综合表现。

第10讲地球化学PPT课件

第10讲地球化学PPT课件

第五节:碳酸盐研究与全球变化
C3植物主要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它在 植被群落中的比例是随夏季平均蒸发量增加而 增加,随湿度降低而减少,和随干季土壤湿度 的增加而减少。在干热的气候条件下,C4植物 在植物中比例较高,因此,第四纪时期黄土高 原古植被群落中C4植物的比例变化是不显著的, 黄土-古土壤碳酸盐中δ13C值的变化可能主要 是古植被密度变化所造成的。
变化,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 7.田均良、彭祥林等著,黄土高原土壤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
版社,1994 8.文启忠等著,中国黄土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9. 其它刊物文献请在我系网站查阅。
第六节:湖泊沉积研究与气候、环境演化
微量元素Mg和Sr的研究对确定湖泊的物理化学条件 更加有效,这两种元素可取代非海洋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介形虫壳体方解石晶格中的钙原子,它们同Ca含量的 比值是确定温度、离子组成及盐度的上好指标。
在一个流域面积可以完全确定的湖泊,盐度的增加 与蒸发量增加有联系,盐度的改变往往会造成Sr/Ca 的改变,主要是由于湖水碳酸根离子达到了过饱和所致。
早更新世(午城黄土)
马兰黄土(L1)可

与氧同位素曲线中


2、3、4期相对应,


古土壤层S1可与氧

同位素第5期相对

比,成因复杂的古


土壤层S5则可与13、
期 14、15相联系。
第五节:碳酸盐研究与全球变化
洛川剖面上部的各种 黄土、古土壤类型及
其古环境参数
(古环境参数主要根据与现 代土壤对比得出)
思考简答题
1. 冰期效应造成的海水氧同位素组分(δ18O)变化的原因; 2. 谈谈利用地质历史时期有孔虫的δ18O建立大洋温度梯度剖

化学-热力学PPT课件

化学-热力学PPT课件

(3)孤立体系:
体系与环境间既没有能量交换,也没有物质 交换。
2021本/3/12章主要讨论的就是封闭体系
10
1.1.2 体系的性质
体系的宏观性质:质量、温度、压力、 体积、密度、组成等。
体系的热力学性质——体系的宏观性质。 简称体系的性质。
2021/3/12
11
体系性质的分类
(1)广度性质 又称容量性质
当这些性质都有确定的值时, 就说体系处于一定的状态,即热力状态。
始态——体系发生变化前的状态 终态——体系发生变化后的状态
2021/3/12
13
(2)状态函数(State Functions)
• 状态函数——描述体系状态的物理、
化学性质都是状态的函数,简称状态 函数。
• 状态函数的总和也就确定了体系的某
=( U2-U1 )+ p外·(V2-V1) ∵ p1 = p2 = p外 ∴ Qp = ( U2-U1 )+ (p2V2-p1V1) 将状态1、状态2的函数归并在一起:
特点:广度性质的量值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成正 比。具有加和性。 如质量、体积.热容量等。
(2)强度性质
特点:强度性质的量值只决定于体系的自身 特性,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无关。无加和性。
如温度、压力、密度等。
2021/3/12
12
1.1.3 体系的状态和状态函数
(1)体系的状态 状态——体系物理、化学性质的总和。 例如质量、温度、压力、体积、密度、组成等。
问➢题四。个热力学状态函数:
U (△U)、H(△H)、G (△G)、 S (△S)
➢两个过程变量:Q 、W
2021/3/12
8
1.1 基本概念
1.1.1 体系与环 境

第四章 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地球化学动力学

第四章 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地球化学动力学

第四章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地球化学动力学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地球化学动力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分支学科,前者主要研究体系的能量状态及其转换,判断自然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即体系是否处于平衡态的问题;后者研究自然作用的速度和机制,包括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化学动力学和研究物理运动的动力学,本章涉及的主要是流体动力学和元素迁移动力学等问题.地球化学热力学理论及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多元多相体系的化学平衡和相平衡计算成为可能;已获得大量水热体系的各种溶解类型(离子、配位离子等)的热力学数据及多种矿物的溶解度常数,对超临界流体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建立了大量的水岩相互作用模型.地球化学热力学虽已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仍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处理平衡状态和可逆过程体系的演变.对体系处于非平衡态时,由热力学的原理无法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而且不能解决过程的速度和微观机理问题.这就由化学动力学来解决.化学动力学使地球话的研究正经历着从封闭体系、平衡状态、可逆过程向开放体系、非平衡状态和不可逆过程的非线性理论发展.第一节热力学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热力学有三大基本定律,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是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 Q=ΔU+AQ为由系统和环境间的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交换形式; ΔU为系统内能的改变值;A为系统与环境交换的功.可看出,体系从外界交换获得的热能出了消耗于体系与外界交换能量恶时所做的功外,全部转化为内能.第一定律实质是:能量不论是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或者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 η=(Q1-Q2)/Q1=(T1-T2)/T1 η:有效工作系数;Q1:高温热源提高的全部热量值;Q1-Q2:热量交换过程能转化成功的热量值;T1、T2分别为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初始绝对温度值.第二定律的实质是:在热-功当量的转化中,功能全部转换成热,而热不能全部转换成功.在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中,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派生的各类热力学参数计算被广泛应用.热力学参数及其基本性质热力学热力学参数又称为状态函数,通常指能描述系统热力学性质的参数,系统状态的微笑变化可以用状态函数的全微分来表示,同时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途径(历程)无关.熵(S)在非等温的状态变化中,与可逆过程相关的可逆功和可逆热都不是状态函数,为了找到一个与可逆热效应有间接联系的状态函数,根据在极限情况下克劳修斯不等式的基本关系,得出;q1/T1+q2/T2=0,或q1/T1=-q2/T2q1、q2分别为状态1和状态2的的热量值;T1、T2分别为状态1和状态2的温度,虽然q本身还不是一个状态函数,但q除以相对应的绝对温度T所得比值q/T已成为状态函数,这个状态被定义为熵.体系的熵标志它所处状态的几率,熵大的状态,几率也大.体系的某两个状态的熵值差若为ΔS,则这两个状态的几率比值为:e N(R)=eΔS/k.这就是熵的统计原理.上式的意义是:状态2的几率的增大(减小)值与1的几率的减小(增大)值相等.孤立体系(与外界无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自发过程总是向体系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称熵增加原理.其实质是:若孤立体系的热力学状态要有所变化,需要撤除体系内一些阻止它趋向热平衡、压力平衡和混合等变化的障碍,而障碍的撤除即相对于体系中原存在的的几率较小的状态被消除,体系将转变到一个更大几率(熵大)的状态,这就使得体系自发地向熵增加的状态转变.自由能(ΔG)和自由焓(ΔH)体系内可用于对外做功的能称为自由能.在等温体系内,自由能和自由焓的定义为:F=E-TS和G=H-TSF:对外所做的功;E:体系的内能;T:绝对温度;S:熵;G:自由能;H:自由焓.由于状态的自由能和自G和H实际上是无法获得的,通常只讨论由于状态变化引起的系统自由能和自由焓的增量(改变值)ΔG和ΔH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熵的定义可以得出:ds=dq/T=(1/T)dE+(1/T)dW=91/T)dE+(P/T)dV设一个等温等容体系的内能和熵各为E和S,另有一个热容很大、组成稳定的等容闭合体系的内能和熵各为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孤立体系.如上式所示,当体系的组成发生一个微变时,它的内能和熵也发生了微变,分别为为是在等温等容条件下,体系内能的微变应属于恒温介质交换热量的结果,因此,恒温介质的内能和熵也要发生δE'和δS',其变化关系如下:δE=-δE'δS=δE'/T=-δE/T 因为两者构成了一个孤立体系,熵增加值应为:δS+δS'=δS-δE/T=δ(S-E/T)=-1/T[δ(E-TS)]>=0 但实际上由本页第三个式子已经得出了等温等容体系的自由能减少原理:δF=δ(E-TS)<=0同理可得出等温等压体系的熵增加值为:δS+δS'=δS-(1/T)δH=-1/T[δ(H-TS)]>=0以及等温等压体系的自由能(自由焓)减少原理:δG=δ(H-TS)<=0化学位(μi)加入一摩尔i组分时能引起的体系总自由能的变化,即为该体系中i组分的化学位(μ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拓扑相图的建立
确定研究对象并明确体系 制作相关体系的化学组成图 由组合公式求出可能存在的化学反应关 系数目,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根据schreinemakers法则对反应进行标记 计算单变线斜率 根据法则确定线的相对位置
1、化学组成图的建立 • 单组分体系无图 • 二组分体系是一条线 如: A l SiO , SiO , K A lSi O , K A l Si O ( O H ) 2 5 2 3 8 3 3 10

3 2
1 .5
O
( M ag )
2
F e2O 3
( P yt )
F e3O 4
F eS 2
F eS 2
( H em )
S
2
A l 2 S iO 5
S 298 J / K m o l
V 298 m 1 0 / m o l
3 6
Sil 96.71
49.90
dP dT dP
dT
5 5
0
dT (C o r ) dp dT 8 .1 2 1 0 P a / K 3 8 .90Leabharlann P5条线,10个区
[Fos] Ens-Sil
[Cor] Ens-Spn Fos-Sil Ens-Sil [Spn] Fos-Cor [Ens]
Ens-Spn Cor-Spn [Sil] Cor-Fos
• 特征:正常体系的化学组成图中,每种 矿物都有自己确定的成分点,并不出现 重合现象。
• 三组分体系的化学组成图为平面三角形
A l2 O 3
A l 2 S i 2 O 5 ( O H ) 4 高岭石
X n A l2 O 3 n A l 2 O 3 n S iO 2 n H 2 O n H 2O n A l 2 O 3 n S iO 2 n H 2 O n S iO 2 n A l 2 O 3 n S iO 2 n H 2 O 1 5 2 5 2 5
M us K fs K fs
M us
( K fs )3 A n d 3 S iO 2 K 2 O 2 H 2 O ( M u s ) A n d 5 S iO 2 K 2 O ( A n d )6 S iO 2 M u s K 2 O
d H 2O d K 2O d H 2O d K 2O d H 2O d K 2O
2 M us
2 K fs 3 K fs H 2 O 5M us
( Q )6 A n d 3 K fs 5 H 2 O K 2 O
( K fs ) 1 2 1 0 1 5 1 1 1 5 1 1 .3
0

1 2
(27 )
0
(M us)
一、理论基础 • 1、相律 • Gibbs 相律 f=k-φ+2 • 几何图上多相平衡关系,由点、线、面关 系表示: • 双变区: K=φ • 单变线: φ=K+1 • 无变量点: φ=K+1
• • • •
K=1 面:φ=1 线:φ=2 点:φ=3 K=2 面:φ=2 线:φ=3 点:φ=4 K=3 面:φ=3 线:φ=4 点:φ=5 点、线、面数满足组合律: n
2 3 3
4
(1) (4)
2
(3)
相关相与相关相的稳定线重合
1
2 (1)
3
4 (4)
(3) (2)
123 (1 4)
4
3
2
(2 4) 1
(3 4)
三元退化体系 (2) 3 5 (3)
(1)
(4) (5)
1
4
2
4、多体系
• 一元 ,二元,三元多体系
31.276· -6 10
43.79· -6 10 233.22· -6 10 49.90· -6 10 39.71· -6 10
菁箐石 矽线石 尖晶石
Cor Mg2Al4Si5O1
8
Sil Spn
Al2SiO5 MgAl2O4
化学组成图
S iO 2
C or
E ns F os
S il
M gO
A l2 O 3
K 2 O A l 2 O 3 S iO 2 H 2 O
A l 2 O 3 S iO 2
A l 2 S iO 5
A l2 O 3
K A lSi3 O 8
K A l 3 S i3 O 1 0 ( O H ) 2
S iO 2
X
A l 2 S iO 5

n A l2 O 3 n A l 2 O 3 n S iO 2
Fos-Sil Cor-Spn
T
正常体系相图特征
二元系 : 三元系:
3、组成退化体系 • 特点:化学组成图中不同物相同点或同 线。
二元退化体系(4种)
1 2
奇异相
3
相关相
4
奇异相在相关相 的同一侧,出现 实线与虚线的重 合
相图特征:相发生重合, (1)
(4)
重合定律
(3)
(2)
1 (2) 1-4
A l2 O 3
X H 2O X S iO 2
H 2O
S iO 2
2、相图的构筑
• 一元系相图
F e 3 O( M ag ) F e 2 O 3 ( H em ) F eS 2 ( P yt ) 4
C
2 3
3线 , C 3面
1 3
•写出反应式并配平
( P yt )
3 F e 2 O 3 2 F e3O 4 1 2 O2
3 2
d O2 d S2
d O2
0
2 1 .5
( M ag ) 3 F e 2 O 3 2 S 2 2 F eS 2
O2
d S2

1 .3 3
530 560
( H em ) F e 3 O 4 3 S 2 3 F eS 2 2 O 2
d O2 d S2
(Q )
K fs
And
Q
And Q
K fs
M us
A n d K fs
(M us)
K
2O
•三元系相图
以 M gO A l 2 O 3 SiO 2 为 例 , 有 3 种 矿 物
顽火辉石
镁橄榄石
Ens
Fos
MgSiO3
Mg2SiO4
67.78
95.186 407.229 96.86 80.63
Spn
S iO 2
C or
E ns
F os
S il
M gO
A l2 O 3
Spn
( F o s )2 C o r S p n 5 E n s 5 S il ( S p n ) C o r F o s E n s 2 S il ( C o r )2 F o s S il 3 E n s S p n ( E n s )3 C o r 4 S p n 5 F o s 1 0 S il
(α)
重叠法则:双变区中所夹单变线(包括 亚稳线)的缺失相在该区一定稳定。 (1)
3
(2) 1
2
(3)
• 标记: 如矿物相为1、2、3、4 [4] [3] [2] [1] 1+2=3 1+4=2 1+4=3 2+3=4
3、单变线的斜率和计算
热力学中存在关系,平衡条件下有GibbsDuhem方程:
(Kfs)
K A lSi3 O 8
K A l 3 S i3 O 1 0 ( O H ) 2
S iO 2
(Mus)
( K fs ) A n d S iO 2 ( M u s ) A n d S iO 2 ( A n d ) S iO 2 M u s ( Q ) A n d K fs
§3-4 多相体系的几何分析方法 --拓扑相图
• • • • 1916-1925年:荷兰科学家 schreinemakers 1930年:Niggle 引入岩石界 1949年:Miyashiro 首次采用 1960年:美籍华人 任以安系统总结,应用到岩 石界
• 用途: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中,可以根据矿物 共生关系建立相图。
6 0
dP dT

S V
2 .2 5 1 0 P a / K (6 6 )
6 0
P 10 P a
6
( A nd )
Ky
( A nd )
Sil And
(Ky)
( Sil )
T /K
•二元系相图:由组合律计算应有4条单变线,6个双变区
A l 2 S iO 5
A l2 O 3
(And)
( Fos) (Spn) ( S il )
dp dT dp dT dp
7 .2 9 5 1 0 P a / K 3 5 .7
5
0
7 .2 4 1 0 P a / K 3 5 .9
5
0
7 .3 5 1 0 P a / K 3 6
2
F e3O 4
F e C O3
3FeCO3
d o2 d co 2
O 2 F e3 O 4 3C O 2
6
3 1 2
800
co
2
R T ln a
R T ln f
T P

ln a ln a ln f ln f ln a T 或 ( 1 T )

90
0
( An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